•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捍卫者

捍卫者,姚子青,Defenders

主演:白恩,吕星辰,赫子铭,王璐,宋熹,杨俊生,小林成男,冯家妹,郄路通,陈俊杰,美浓轮泰史,刘俊焘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捍卫者》剧照

捍卫者 剧照 NO.1捍卫者 剧照 NO.2捍卫者 剧照 NO.3捍卫者 剧照 NO.4捍卫者 剧照 NO.5捍卫者 剧照 NO.6捍卫者 剧照 NO.13捍卫者 剧照 NO.14捍卫者 剧照 NO.15捍卫者 剧照 NO.16捍卫者 剧照 NO.17捍卫者 剧照 NO.18捍卫者 剧照 NO.19捍卫者 剧照 NO.20

《捍卫者》剧情介绍

捍卫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九三七年八月三十一日淞沪会战中,姚子青奉命率部五百余人守卫宝山县城。日军为扩大登陆地域,对宝山进行了海陆空协同的疯狂攻击。在装备落后,地势不利,没有援军的情况下,智勇双全的姚子青带领全营以寡敌众坚守孤城,灵活运用战术战略,从主动出击攻袭敌军到固守阵地顽强抵御,七日内击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全营五百余人先后战死沙场。九月七日日军破城,姚子青率残部二十余人在城内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壮烈殉国。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地球百子第五季都市无梦钻石王牌第二季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巨人壁花少年在梦中丈夫因素平安扣特雷弗·诺亚:但愿你可以夜魔侠第二季穆桂英挂帅破天门四十度晒焚兽之都豆豆猫亲爱的爱德华最爱的你邪恶之城转运姐妹花水饺皇后王子的本命是反派大小姐三六巷宅男腐女恋爱真难追龙番外篇之龙争虎斗秘密之家我的如意狼君铳皇无尽的法夫纳BLUETHERMAL-青凪大学体育会航空部-天国的邮递员黑糖玛奇朵

《捍卫者》长篇影评

 1 ) 名场面

曹素君:你们还会守多久?

姚子青:你有家仇,我有国恨,敌不退,我不退。

(曹素君向姚子青深深鞠了一躬,姚子青向曹素君亡父火盆鞠了一躬)--姚子青:马啸杨!

马啸杨:到!

姚子青:你是哪的人?

马啸杨:报告,江西人!

姚子青:李大成你呢?

李大成:报告,我是贵州的!

姚子青:大周。

大周:报告,东北的!

姚子青:你们呢?

(看向三人组)三人组:四川的!!!

姚子青:叶可龙。

叶可龙:山东人!

姚子青:魏明扬。

魏明扬:广东平远人!

姚子青:小宁!

小宁:报告,浙江人!

姚子青:弟兄们,日寇犯我中华以来,烧杀奸淫,无恶不作!

我们前面的东北华北,现已沦陷,今天,我子青与各位,守卫的是宝山,捍卫的是国土!

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

今天我姚子青,有幸与各位弟兄们,要么同日一起生,要么,同日一起死!

众抗战将士:同生共死,誓与宝山共存亡!!!

--战士:姑娘,再多给我两个(馒头)吧,老子今天,要把这辈子的饭都吃了!

(曹素君愣了一下,给他多塞两个馒头)

 2 ) 淞沪1937。

姚子青营长时年二十八岁,正值一生当中的黄金年代。

婚姻美满,育有二子。

淞沪会战中,率部于宝山坚守七日,以身殉国。

淞沪会战历时三阅月,宝山守卫战只能算是冰山一角。

万千不起眼的阵地,汇聚成了抗战洪流——东方凡尔登绞肉机。

回归该作,爱情戏的引入并不算是败笔。

因为民族大义与儿女情长都是真实存在着的。

然而编剧的笔力若是无法胜任,自然难以让观众满意。

梦回淞沪,至今思之令人黯然。

 3 ) 国产抗战片之新秀

想要去看电影《捍卫者》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知乎里有评论称这是近年来国产抗战电影的逆流。

自然是因为它的题材。

它讲述的是淞沪会战之前的宝山之战,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国民党少将姚之青带领部下誓死抵抗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几倍于己方的日本军队,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逆流之一在于它讲的是国民党军队的抗战,而且没有共产党的人物在内,除了片尾出现伟大的毛主席对姚之青的赞赏之外。

出于对已有政权的巩固和意识形态的维护,我们无论在荧屏上还是在荧幕上都很难见到国民党军队的身影,如果出现,要么是和共产党共同抗日,要么是与共产党为敌。

也就是说,要么敌要么友,但绝不能做主角。

而这部电影中不仅是做了主角,而且还颇有赞赏的意味。

这自然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背离,也难免院线场次少的可怜。

这是其一。

第二,是对人性的还原。

自从解放以来,主流文化便刻意升华军人的形象,甚至产生一套滑稽的模式。

现在大行其道的抗战神剧里的套路,比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裤裆藏雷,会拐弯的子弹等等,其实也是这种模式的延续。

最近又出了包子雷,由此可见我们的想象力之奇特了。

在这种夸张的模式之下,对应的是对人性的过分的升华,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是看到主人公视死如归慷慨激昂的样子。

戏里说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看其实是都有一颗钢铁的心。

但在这部影片里,我们能看到有被炮弹吓得尿裤子的士兵,怀里揣着护身符的小兵,以及老想着去调戏女医生的连长。

这种还原其实已经在个别电视剧里有所体现,电影上我看还是第一次。

我们之前的模式讲求的是正面人物要伟光正,相应的反面人物就该是猥琐邪恶又卑贱。

如果是因为主流文化的影响而有意“丑化”的话,这反而有了负负得正的效果。

就像wg期间的《金光大道》,站在现在的立场来看,里面那几个地主和有些小资产阶级思想残余的农民倒闪烁出人性的光芒来。

这部电影能做到这两个突破,自然是国产抗战电影的进步。

然而硬伤也很明显。

摄影实在差劲,镜头晃来晃去,没有中心,连简简单单的正反打都不自然。

开头是一段街垒战,镜头跟在士兵身后,给人带来一种压迫感。

后来开始阵地战和白刃战,镜头反而乱的不可开交,不仅人的动作看不清,就连整个部队的行军也看不清。

如果说是为了增加一点紧张感的话,那也未免太过了。

剪辑也很莫名其妙。

本来镜头就没怎么做好,剪辑师难道也自暴自弃了?

有那么几段镜头实在匪夷所思。

比如女医生擦身,和故事主线并无关系,只是展示了女主角优美的身体线条和白皙的肤色而已。

所以我只好理解成女主角已经预感到她会战死沙场,所以决定“整装待发”。

陈继光和葛若男其实也是很有价值的人物,值得去打磨一下。

性格丰富不了就做个简简单单的扁型人物也好,突变可实在接受不了。

相比而言,倒是揣着护身符的警卫员个性蛮丰富。

最严重的硬伤和国产片如出一辙,就是技术细节太不用心。

人被炸弹炸起来之后竟然在空中完好无损的翻下来,观众当然知道那不过是假人,但假到这个程度可有点过分了。

另外,道具组也太拘谨于血浆包了。

不必说如昆汀一样大洒特洒,至少也得让脸上蹭的像一点啊。

吐槽这么多,自然也是因为有所期待。

该片给我的亮点有,一,战士们的家乡话说的很亲切,日本军官也说起标准的日语来(我看了演员表,的确都是日本人,可谓非常有国际精神了)。

至于刘连长的《天涯歌女》嘛……不做评价。

二,主演表演自然,很沉稳。

不知道是不是也借鉴了原型人物的性格,或者也像梁家辉一样写过人物小传?

看他正值壮年,倘若以后能一直坚持,必有可为。

不过。

这里的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三,战前动员很感人。

我也看过不少抗战片,里面都有过战前动员的场景,最夸张的竟然是讲起mks主义来,往往流于假大空,令人作呕,既不亲切也不热血。

姚子青的动员则很有效果,因为他说的不再是一个宏大而空泛的概念,而是因势利导说,我们的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四川,你的湖南,你的广东!

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开主流意识形态的审查吧,又是一种负负得正的效果。

我给他打四颗星。

它在同类型的影片中已经有了可贵的进步,但距离一流仍然相去甚远,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非技术层面。

希望后来能有更好的类型作品面世,早日扫清抗战神剧的余毒。

希望我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天。

 4 ) 希望你们卖情怀的,还是要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

有点意思是在于有情怀,硬伤在于只有情怀。

三星半,多半星给的男主的扮相。

亮点在于:体现了各个省份的中国军人在抗战中的表现。

至于这个国家后来由哪个政权统治,那是后话。

男主扮相像,气质也是符合历史上书生悍将的称号。

对人物的深入理解在淞沪会战之前,中国人对抗战是没有概念的,毕竟各种被欺负,并不能预知未来。

没有人会听一个北大图书管理员出身的人对抗日战争的预测。

有些人在撤退不行就划国而治吧,比如国父的继承者常申凯,有些人考虑走明末那种文化存留吧比如爱国青年汪精卫,有些人已然是伪军伪国了比如前朝的皇帝溥仪。

这是背景。

所以,是对1937年的一个营长来说,他的选择还是挺多的。

他之前是有孙殿英的,他之后也有唐生智。

但是他是主动选择了战死殉国。

他其它的选项体现出来,这可以说明作为军人、中国人的身份是如何的具体。

同时作为父亲,他儿子对他的评价是:6岁以后父亲就不在了,父亲让我骄傲了一辈子。

这句话,张学良汪精卫后人是不敢的。

这点能圆满故事的,而且往后延续的,民族精神的浓缩与延伸。

姚子青是客家人,在中国是少数民族(经评论提醒此句有误,所以这一句可以改为:在中国经常被误认为少数民族,实际客家人是汉族一个特点群体),在抗战时候,是没有中华民族这个词的,所以这在当时被认为就是汉族的事情,比如国父的三民主义最初还是反清复明的意味在里面的。

但是其中是有许多少数民族参与的,包括白族、甚至满族这个特点,应该有情节点出来的。

如果你们想有个高度的话,可以看看抗战烈士名单,上面甚至有美国人。

让观众理解他作为一个个体人,人物就不会那么单薄。

理解一个出场就注定要牺牲的人,理解一场从开始就知道要战败的战争,理解那时候的中国是多么的混乱。

战争与生命是人类个重大的议题,战死而不能胜,其实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战场布局 宝山与其他战场不同因为是直接面对日本海军,是在当时最可怕的海洋舰队射程范围内的,面对的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他们为什么要千里迢迢来打宝山,这是一个希望在大银幕上面消除日本人脸谱化的点,这能让最后的遗体告别不那么突兀。

而同时蒋介石的计划几乎就是一盘散沙。

所以这部前一半,可以作为如何从战场上躲炮弹,到最后巷战,是可以通过地面建筑的损毁程度作为判断依据的。

也不至于房子从开始到最后几乎没有换场景的感觉。

各个省区的士兵都有体现这点很好,但是一样的缺乏深入。

比如东北人开口骂一句少帅,让四川人提一句刘湘,贵州人提一句讲武学堂,广西说一声伪军……都是可以直接点出每个省出兵的难处和抗日的贡献,是可以避免湖南人唱天涯歌女这种桥段的。

语言日语请找配音演员,发音很奇怪。

国军语言体系是与tg不同的,台湾的用词会更加规范而客气。

明显感到人物台词很吃力地在模仿,对长官、平辈、自称都是有规范的,正式场合和朋友之间的称呼都是有规矩的,不做好很让人出戏。

方言只有东北比较准,其他的都是普通话翻译,不符合用语习惯甚至是发音习惯。

字幕方靖 龚传文出现的时候 按例应该给个字幕,或者要给个能看出名字的特写。

这些都没有。

结尾 随着姚子青一起殉国的人,名字应该被列出来。

比如宝山一役的名字,有多少写多少,最后给个太祖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发言。

也算是用英雄了的名字,临别时候敬个礼,不至于卖情怀都卖得那么生硬。

总结,希望你们下一部作品能继续这么有情怀,然后能提高水平。

这样我会第一时间来夸你们,然后我去二刷,所以这一部就这样吧。

 5 ) 捍卫者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沉默是金(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833648/想要去看电影《捍卫者》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知乎里有评论称这是近年来国产抗战电影的逆流。

自然是因为它的题材。

它讲述的是淞沪会战之前的宝山之战,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国民党少将姚之青带领部下誓死抵抗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几倍于己方的日本军队,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逆流之一在于它讲的是国民党军队的抗战,而且没有共产党的人物在内,除了片尾出现伟大的毛主席对姚之青的赞赏之外。

出于对已有政权的巩固和意识形态的维护,我们无论在荧屏上还是在荧幕上都很难见到国民党军队的身影,如果出现,要么是和共产党共同抗日,要么是与共产党为敌。

也就是说,要么敌要么友,但绝不能做主角。

而这部电影中不仅是做了主角,而且还颇有赞赏的意味。

这自然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背离,也难免院线场次少的可怜。

这是其一。

第二,是对人性的还原。

自从解放以来,主流文化便刻意升华军人的形象,甚至产生一套滑稽的模式。

现在大行其道的抗战神剧里的套路,比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裤裆藏雷,会拐弯的子弹等等,其实也是这种模式的延续。

最近又出了包子雷,由此可见我们的想象力之奇特了。

在这种夸张的模式之下,对应的是对人性的过分的升华,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是看到主人公视死如归慷慨激昂的样子。

戏里说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看其实是都有一颗钢铁的心。

但在这部影片里,我们能看到有被炮弹吓得尿裤子的士兵,怀里揣着护身符的小兵,以及老想着去调戏女医生的连长。

这种还原其实已经在个别电视剧里有所体现,电影上我看还是第一次。

我们之前的模式讲求的是正面人物要伟光正,相应的反面人物就该是猥琐邪恶又卑贱。

如果是因为主流文化的影响而有意“丑化”的话,这反而有了负负得正的效果。

就像wg期间的《金光大道》,站在现在的立场来看,里面那几个地主和有些小资产阶级思想残余的农民倒闪烁出人性的光芒来。

这部电影能做到这两个突破,自然是国产抗战电影的进步。

然而硬伤也很明显。

摄影实在差劲,镜头晃来晃去,没有中心,连简简单单的正反打都不自然。

开头是一段街垒战,镜头跟在士兵身后,给人带来一种压迫感。

后来开始阵地战和白刃战,镜头反而乱的不可开交,不仅人的动作看不清,就连整个部队的行军也看不清。

如果说是为了增加一点紧张感的话,那也未免太过了。

剪辑也很莫名其妙。

本来镜头就没怎么做好,剪辑师难道也自暴自弃了?

有那么几段镜头实在匪夷所思。

比如女医生擦身,和故事主线并无关系,只是展示了女主角优美的身体线条和白皙的肤色而已。

所以我只好理解成女主角已经预感到她会战死沙场,所以决定“整装待发”。

陈继光和葛若男其实也是很有价值的人物,值得去打磨一下。

性格丰富不了就做个简简单单的扁型人物也好,突变可实在接受不了。

相比而言,倒是揣着护身符的警卫员个性蛮丰富。

最严重的硬伤和国产片如出一辙,就是技术细节太不用心。

人被炸弹炸起来之后竟然在空中完好无损的翻下来,观众当然知道那不过是假人,但假到这个程度可有点过分了。

另外,道具组也太拘谨于血浆包了。

不必说如昆汀一样大洒特洒,至少也得让脸上蹭的像一点啊。

吐槽这么多,自然也是因为有所期待。

该片给我的亮点有,一,战士们的家乡话说的很亲切,日本军官也说起标准的日语来(我看了演员表,的确都是日本人,可谓非常有国际精神了)。

至于刘连长的《天涯歌女》嘛……不做评价。

二,主演表演自然,很沉稳。

不知道是不是也借鉴了原型人物的性格,或者也像梁家辉一样写过人物小传?

看他正值壮年,倘若以后能一直坚持,必有可为。

不过。

这里的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三,战前动员很感人。

我也看过不少抗战片,里面都有过战前动员的场景,最夸张的竟然是讲起mks主义来,往往流于假大空,令人作呕,既不亲切也不热血。

姚子青的动员则很有效果,因为他说的不再是一个宏大而空泛的概念,而是因势利导说,我们的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四川,你的湖南,你的广东!

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开主流意识形态的审查吧,又是一种负负得正的效果。

我给他打四颗星。

它在同类型的影片中已经有了可贵的进步,但距离一流仍然相去甚远,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非技术层面。

希望后来能有更好的类型作品面世,早日扫清抗战神剧的余毒。

希望我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天。

 6 ) 还是挺好的一部抗战影片,给个四星

是看《八佰》被推荐的,挺不错的电影,故事很朴实,也足够令人动容。

但是《捍卫者》神奇的地方在于——明明是部正经的抗战片,却拍出了抗日神剧的质感。。。

镜头抖的不行,日军的衣服也干净的要命,鬼子被炸飞的样子更是像极了抗日神剧。

总体来说,剧情很完整,很集中,就是讲述了姚子青营长率部死守宝山的故事,没有过多花里胡哨的东西,毕竟这种抗战题材,保家卫国的真实故事足以震撼观众的灵魂。

但是我认为剧本仍然有问题,首先女学生在剧中显得挺多余的,虽然能够体现全民族抗战的精神,但是删去她对剧情似乎也没有太大影响。

再者,男主姚子青有的剧情太装犊子了!

开头驰援宝山时,先是一堆手榴弹甩出去,登时鬼子炸飞一片,接着姚子青等人在一片硝烟中现身,然后屏幕上缓缓打出了片名——《捍卫者》。

这一幕差点劝退我,妥妥是是抗日神剧的配置啊!

姚子青营长,书生悍将,不是李元芳!

更不是燕双鹰!

到最后姚子青决意赴死后,斩断退路,一甩手往后把指挥部给炸了,手榴弹在他身后爆炸,火光冲天,他像大侠一样,头也不回,眼都不眨。

这里的气氛本来很悲壮的,但是这犊子装的。。。

太毁气氛了。

其他的地方都还挺好的,影片中对姚子青以攻为守的灵活战术展现的很到位,突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但即便如此,宝山有限的兵力仍敌不过日军海陆空的轮番攻击。

到后半段,日军集中火力攻城后,整个氛围都凝重起来了,尤其是雨夜点兵那段,真的很感人——宝山守军死伤殆尽,连姚子青在内只剩24人,姚子青让部下突围求生,众人走后,雨夜中他一个人默默跳入工事,独自架起机枪。

众人走着,不禁回头,谁都没有说话,但不约而同的返回了,回到了姚子青身边。

这段简直是全片最大的泪点了(ಥ_ಥ)。

其实后面都不必加士兵“生是三营的人,死是三营的鬼”这样的慷慨陈词,大家默默无语,却不约而同的抉择其实更加震撼人心。

所以《捍卫者》算是“渐入佳境”的类型的,越到后面越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尤其到后十几分钟,都是激烈的巷战,基本没有台词,但是看的人惊心动魄。

最后结尾处理的也很妙,没有台词,放出了一幕姚子青和妻子儿女拍合照的场景,那温馨安详的场景被定格在一方泛黄的相片中,而相片中的人已然牺牲……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

真的挺不错的,但是!

前后极其不一致的风格真的是一个导演拍的吗?

 7 ) 观电影《捍卫者》有感

无意中我看到了朋友的推荐,走进电影院看了这部《捍卫者》。

虽然是小制作,虽然没有大牌,但我觉得这部电影特别好。

一百多分钟的电影,讲的是一群人生命中最后的七天,守护家园、捍卫国土,悲壮、惨烈、义无反顾。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觉得每分钟都是煎熬的,我既希望他们能多活一分一秒,可是知道结局的我又恨不得这场电影赶快结束。

明知必死,为何而生?

电影的节奏很紧凑,救援、迎敌、坚守、欢快、压抑、绝望、坦然,在这七天里环环相扣。

演员们都表现得很出色,姚子青擦擦眼镜告诉曹素君“敌不退,我不退”;马啸扬红着眼圈儿给父母烧纸;葛医生狠狠吸一口烟后淡定的说“干活儿”;火头军叫着“我们也打仗,弄死当睡着”太多了,都那么优秀,把每个角色演绎的那么真实、到位。

历史上日本入侵之后,那么多国人,活在贫穷困苦、朝不保夕的绝望里,被人如宰鸡屠狗一般屠杀着,被欺压奴役着。

那一段历史特别黑暗,于是这些奋起反抗的人们,如飞蛾扑火一般的赴死之举最能体现生机与尊严。

我们民族的延续恰恰是因为有他们,有他们的明知必死,毅然决然。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这不是一部娱乐片,但这是一部感人的影片。

我们的民族难道没有英雄?

我们的英雄难道无勇无谋,无豪情柔肠?

美国有部名为《根》的小说,非洲黑人被抓为奴后,口口相传让后代知晓自己家族的历史、传统。

我们也该知道,该去了解、关注我们民族的传承。

哪怕历史是沉重的,起码让我们清明寒衣,不忘英魂。

 8 ) 真实悲壮的抗日佳剧

正面描写国民党军队的片子, 实际上国民党军队是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 共军主要是打下游击. 实际战争比电影里应该悲壮多了. 尤其是川军, 虽然日本没有打进四川, 但是川军参军最多, 出川抗日, 伤亡最惨. 比抗日神剧好看, 最后不像抗日神剧一定要以胜利结尾, 以全部阵亡结尾更显真实和悲壮. 看得让我热血沸腾, 热泪盈眶.

 9 ) 捍卫者

这是一部很血腥而中肯的战斗剧,侵略者不是痴痴呆呆的小丑,我们也没有手撕鬼子的桥段,更没有斗智斗勇,美的五迷三道的女特务。

你不会从中意淫到痛扁他们的快感,也没有多么杰出的胜利,更没有美女给你视觉盛宴。

这是真实的历史,博物馆珍藏着姚子青的日记本,里面寥寥数语记录着战争的进展,花名册里,六百个将士的名单被认真的一笔勾销,铁血铮铮,永垂史册。

你看见的是革命先烈在极端的条件下,咬紧牙关浴血奋战,他们也会痛哭流涕,绝望地大哭大叫。

年轻的士兵在连天的炮火中会瑟瑟发抖小便失禁,他们会在战争的间隙自娱自乐,唱一段小曲。

姚子青壮烈牺牲后,日军首领亲自为他整理仪容,一个人被下属尊敬不稀奇,但是赢得宿敌的敬意,却是难得。

 10 ) 【勘欲录】丈夫许国,不必相送

喜欢看电影,但基本不写影评,电影需要消化,在这方面我的消化能力确实不强。

但是看完《捍卫者》还是有些话想说。

在个人的概念里,国产影片,一是导演不玩票(开小差),二是编剧不崩盘(不要无视观众智商),基本上国人都会给个不错的分数(我们得承认自身的观影水平确实有待提高)。

但是往往,就这两点都很难做到,所以,确实对国产影片有一种提心吊胆的担心之感,时常捏把汗。

但是《捍卫者》两者都做到了,而且很好,导演很用力,编剧很认真,演员很给力,终于完成了一部作品,或者站在同等的制作水平(导演资源,演员阵容,制作经费)上,这可算一部佳作。

看这部电影,源于同事分享的一篇罗罔极写的文章《【二十二】之后,我们最该挽救它》(当然,对于电影【二十二】除了欣赏我也保留质疑),罗的文章写得很不错,里面内容相对丰富,相同的想法与观念不再赘述。

想说说关于我对战争的理解。

印象里战争进入我观念的宏大主题,是在阅读到有人总结说人类文明的三大永恒主题(宗教,战争,爱情)之后,战争这个词开始有了相对来说重要且深厚的概念。

从上学开始不管是课本还是身边环境,都会高频的出现【日本鬼子】【打仗】【抗日战争】【侵华战争】等字眼以及情结(甚至在老家还存有当年的防御军事防空洞以及传言被乡人所杀之日本鬼子埋尸处)。

在大学之前,囿于历史知识的局限以及个人的认识缺陷,确实对日本怀以仇恨,在大一第一学期的思想政治课堂上,老师组织我们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改变了我对日本,对战争的看法。

印象最深的是那句: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历史而不是仇恨。

后来朋友来南京,我都会带他们去纪念馆,每一次的肃穆前往,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我渐渐的放下了之前幼稚的仇恨而开始正视反思那段历史。

《捍卫者》讲的是淞沪会战中的宝山保卫战,关于姚子青以及其营600余名战士全部壮烈殉国的抗战史。

他们的捍卫,有家仇,有国恨,有尊严,有使命。

生活里,我们也有我们的捍卫,当然这与战争无关,我们工作,创业,都是为了捍卫,一场生存,一份责任,一个梦想,一次绽放。

那时的我们为什么会招致战争?

为什么需要捍卫?

这是我们记住历史时不能忘却的反思。

弱小,是我们招致灾祸的重要原因,于国于家于公司都是如此,只有强大了自己才不至于招致侵犯,强大自己是最好的捍卫。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抵制日货】的基本思路,最好的抵制就是强大自己,在自己没有足够强大之前不要因为盲目抵制而杜绝了学习的机会。

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在参加完东京审判之后,法官梅汝璈曾这样说: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

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战争,对于生命个体而言都具有无以复加的灾难性,它足以摧残掉家国,尊严,人性,彷如一个黑洞,除了带来毁灭,依然是毁灭。

甚至可以这么说在平凡的生命体面前,战争已经无所谓正义与否,它都是一场灾难。

而仇恨只能衍生仇恨,如果一段历史的意义就是让我们记住一场仇恨,这历史未免解读得过于草率了,记住仇恨能带来什么呢?

仇恨衍生仇恨进而再次衍生战争,这样的一个循环,带来的终究是互相毁灭。

所以,站在曾经的战争灾难面前,我们需要记住那段历史,勿忘国耻,发愤图强,捍卫家国不被侵犯,与此同时,一定要放下仇恨,因为化解仇恨的唯一办法就是放下仇恨。

只有放下了,才是可持续的开放与发展。

战争之外,《捍卫者》与之前的《敦刻尔克》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在战争里发现人,表现人。

两部电影里,我们都看到了人对死亡和对战争的恐惧,跟荧屏上那些抗日神剧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对观众以及历史的基本尊重与审视。

《捍卫者》里既有由尿裤子到【有种】扛炸药包的清晰转变,也有【敌不退我不退】的浩然慷慨;《敦刻尔克》里有急于求生的【战败者】,有被战争创伤后的精神崩塌,也有浴血奋战的空中之师。

或胆怯,或自私,或英勇,或无畏,人性的真实与复杂把你带入情境,终于让战争于你不再是一个词汇概念,而是一场可以身临其境的重大事件,通过电影的视听语言,你可以感知到战争带给你的恐惧,刺探,震撼,以及觉醒。

一部战争电影的基本要义应该是要让我们去认识战争,而不是渲染某种类似于仇恨的情绪。

(关于人性的表达,李大成与曹素君的线路也是很精妙的一笔,人性,欲望,尊重,爱意都表现得那么的自然纯粹却动人心弦,因为罗的文章里面有叙述,这里一笔带过) 诺兰说电影对于他最大的魅力就是导演对电影的控制。

是的,这种控制性是电影成为艺术表达的重要因素,要做到控制,首先要做到了解,了解你想要什么,想传达什么,进而才可以实现想控制什么。

从这样的逻辑里面,你可以解读导演的思想表达,就像观摩一幅名画或者阅读一部名著,你能感受到思想的力量与艺术的光芒。

最后,我想说个细节,电影院的海报栏里,捍卫者的最中间部分是一个刻有【国泰民安】的牌楼(网络上没有找到这张海报),捍卫者们正对着它,我想着,或许电影所传达的真正捍卫,就是捍卫一份可持续的【国泰民安】吧。

这来得既实在又具有超越单纯展现战争的高度。

海报的宣传语写的是【丈夫许国,不必相送】,很自然地联想起江水边,姚子青离开妻儿的场面,他的眼神望向前方充满保家卫国的荣光,他的步伐坚定散发着【誓与宝山共存亡】的豪壮,他留下的背影伟大温暖亦如绝笔信落笔时的的坚决。

【倘若殉国,勿需悲戚】,掷地有声,回响不绝,向英雄们致敬。

原文写于微信公众平台:xqnjuba我手写我心,是非任人评;莫云笔者痴,浪子行且吟。

《捍卫者》短评

一寸山河一寸血

4分钟前
  • 国士无双
  • 还行

开头战争画面是在开玩笑?

9分钟前
  • 冰美式不加糖
  • 较差

手法很平庸,甚至有点稚嫩,但全片没有假大空和怪力乱神,就是在演绎一场前线保卫战,放在网大里算得上良心之作了。

11分钟前
  • 老泰瑞
  • 还行

姚子青真男人

13分钟前
  • 格林童话
  • 推荐

要不是淞沪会战的题材,就冲这抗日神剧一样的质量,艺考落榜一样的演技,网剧颜值的演员,催人尿下的节奏,掐脖子给我哭的bgm和镜头,怎么也得给打一星啊。

17分钟前
  • 遁形
  • 较差

操,给看哭了,憨批李大成浮夸演技与装甲车同归于尽的时候,那句“营长,欠你的十鞭子下辈子再还你”直接泪崩,最后姚子清率23名残部坚守宝山城进行惨烈巷战,真的悲壮了啊。中国人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中华民族不该忘记这段仇恨!

19分钟前
  • 呵呵好吗
  • 推荐

难怪当年没有看到宣发。看过了《八佰》,回头再来看这部电影,乍一看我以为是网大。无论是服化道还是特效编剧场面,处处让人觉得资金捉襟见肘。估计也根本就没有钱来做宣发了吧。虽然非常喜欢这个题材,但还是很难让人满意。

22分钟前
  • 苏麻离青
  • 还行

某组织若想独霸“中国”的最终解释权及其政府之唯一合法性,就必须抛弃党派之成见,大力宣传一切捍卫祖国的爱国者。摘下青天白日徽的钢盔,谁还不是个向往好日子的普通青年呢?一拳打在兄弟的胸口,没头没脑地傻笑。他们流的血值得被看见,更值得被铭记。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壮志青天耀白日,血浸山河满地红。

26分钟前
  • 夏江束星北
  • 推荐

装逼耍帅,望之不似军人

29分钟前
  • mature
  • 较差

俗套依然有,但好在没有夸大,真正的壮烈不需要神化,至少让你记住了姚子青和他那六百条汉子。(十八军确实能打,有机会去上海瞻仰下那条子青路)

32分钟前
  • daangel
  • 推荐

场面精彩,用心了,鼓励一下。

33分钟前
  • 海山·野火
  • 推荐

有些事可以不感兴趣,但是必须铭记。

38分钟前
  • 胸口碎大石
  • 推荐

姚子青六百弟兄死守宝山城,血战八昼夜全营殉国!虽然历史课本上没有你们的名字,但世人应当记住你们,上海不会忘记你们!

41分钟前
  • zen
  • 推荐

太惨了。满篇煽情,用惯了的国产抗日剧手法,人物僵硬死板,净说废话,一看就是编剧太年轻,没有半分生活。

43分钟前
  • 纯Jun
  • 很差

乱乱糟糟,不算崩但是各种迷之行为,前半段各种直挺挺端着轻机枪往前冲扮 Rambo 什么的,还有日军少佐趁着夜战溜进去贱兮兮地在国军背后放冷枪,少佐是指挥 1000 人的就冲上去干这?那真是活该了

44分钟前
  • 轻如纸张
  • 较差

题材值得纪念,成片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45分钟前
  • 哗啦啦
  • 还行

虽然没有赤裸裸的手撕鬼子,但抗日神剧模式还在,我们缺的不是题材,是尊重历史的心。5分

50分钟前
  • 电锯约翰
  • 较差

淞沪会战里殉国的国军将领,虽然质感没有现在战争片的史诗感大场面,但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剧情以及演员的表演都灰常棒,和妈妈一起看的电影,看到最后虽然是各种压抑,但也为英雄们的视死如归而感动,守城七日,玉石俱焚,谁都有亲人,但军人的天职就是保卫国土!

52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因为800那部电影的出现,才让我知道以历史现实为根据拍的捍卫者。一贯喜欢一口气看完电影的我,这次主动分两次看完。因为已经知道结局是团灭,知道电影多看一会,战士就会少,非常难过,根本无法有勇气一下子看到他们全部以身殉国。感觉该电影就是国军版的狼牙山五壮士,其壮举胜于四行仓库的400壮士。不要太纠结电影的剪辑,女学生,军事常事等,电影拍摄者的目的是让我们通过这部电影了解那段历史,我看的感动了,铭记了,这部电影就成功了。很遗憾这部电影有那么多网络合作平台,但知道的人那么少,我是三年后才得知。如同《大明劫》一样,中国的冷门电影可能有各种缺点,但不能否认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再次向这600壮士和剧组人员致以敬意!

55分钟前
  • CC的梦想
  • 力荐

白瞎了这么好的题材。战争场面还是群殴,没有散兵线,没有正面展开,没有豆豆车步坦协同,拿着热武器一拥而上,真这么打一个炮兵连三个齐射就能打扫战场了

60分钟前
  • Bowyer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