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最近刚刚看完百年孤独的缘故。
感觉这部轻松+愉快竟然还有点魔幻。
或许是我魔幻了吧。
国产片到目前为止也看过很多了,国内的独立电影人的作品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想法了。
该片中有很多桥段和细节都值得去琢磨。
三张招贴启示对应的手机尾号很有意思:假装买树启示联系电话尾号911;寻母启示联系电话尾号885;寻警启示联系电话尾号740(这个最搞笑)。
你们还发现什么了吗?
影片开头断壁残垣,一股荒芜之气扑面而来,很难想象在当今现代社会大跨步的发展下,一片欣欣向荣,繁茂发展之际,竟然还有如此残破,后现代状的荒芜感如此真实吃惯西餐牛排,高楼大厦,科技满天飞的感官来品尝一番玉米面伴着沙石下咽,破旧平房,原始劳作的粗糙感。
回看大起大落的东北鹤壁那破败不堪,面朝黄土头顶阴霾的不适感需要细细咀嚼城市的衰败,往往伴随社会的解体,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割裂,在这场割裂中无一人幸免。
老骗术和新骗术的对决,胜者不再是骗而成了抢。
当骗这层外衣被掀开,那将赤裸裸的露出暴力寻树的职工,寻母的信仰者,以及被骗被抢者寻求正义都欲求无门而无疾而终。
执法者的无为,公信力的消散,社会关系解构,人人自危。
有能力者抛弃土地,远走他乡。
只留下走不脱,逃不掉的人持续混乱,荒芜破败,自生自灭剧中的香皂是重要道具,用致人昏迷的方式送人一场美梦。
让失眠者入眠,梦中看到温暖,文明的南方。
让胖警察一梦良久不愿醒来,只为那梦中自如的轻松+愉快。
而这只是梦,只能是梦。
梦醒时分被行窃,被现实拖入荒芜,被老张拿来行骗,被胖警察拿来满足私欲。
胖警察的意外死亡带来了全剧的高潮,一个执法者被撑死,真是足够黑色幽默。
瘦警察的寻找过程,把事件参与者一次性聚齐。
两次开枪,迎来两次逃跑失败。
在死亡的威胁,求生的本能下,众人拿起锄头和武器面向警察。
这次轮到警察陷入恐慌之中,当最后大家齐坐一堂,放下武器吃着饺子。
关系都达到了平衡,新社会构架被推出,人们的生活可以继续下去,就像是达成了某种暗地里的协议影片最后胖警察的起死回生的闭眼一枪,就像是贾樟柯《小武》里最后的长镜头,一群人围着观看小武,而我们面对屏幕也像被围观而一丝不挂的被审视一般。
最后这一枪面对镜头,射向你我,射向大都市和小县城,射向身体也射向心灵。
请给逃离的人一条回家的路,即便遥远,即便艰辛,那是黑暗里的一点点曙光。
我自以为是个相对敏感的人,但是,在生活中要想过下去,那不就得粗糙一点么,所以,虽然不时地生出许多感触,都想写下来,但都作罢了。
当时感触挺深,后来拖沓加上懒惰,我不知道怎么开头写,我也不知道我要写的这干啥。
哦,想起来了,就从片名说起吧,轻松+愉快,这个词在我曾经家乡生活的某个时段里出现、流行又消弭了,从那个时空走过的人能够瞬时回味到它的语境。
遗弃的脏工作手套。
自破烂窗户、房顶野草中满溢着破败气息的工业厂房。
貌似一个好像是下井用的呼吸罩。
写到这,我想起小时候我爸爸曾跟我说过的话:“你不知道你们哥俩多幸福,知道矿区附近的孩子都得去‘捡煤’”。
现在想想,我挺惭愧的,家挺穷的,但是没有去捡过煤,没有怎么受过累,虽然,我爸爸是矿工,下井了几十年,我们这也是一个以煤矿为主业的城市,自己却对煤矿及相关的事情几乎一无所知。
有限的几次,去我爸单位,也就是大冬天地去职工浴池洗澡。
这个狭窄的胡同,是典型的矿区生活场景,砖房,还有歪歪斜斜地板杖子。
看到这,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兴安区河西我姥姥家的房前屋后。
当然,这个电影肯定不是2022年拍的,现在所有的此类区域几乎已经全部都拆了,这场景现在想拍就难找了(2022年8月回去再看时姥姥家旧房已拆迁完,挖好坑准备种树了---这是什么操作?
)。
油漆门、油漆半截墙面、毛玻璃……八十年代流行的室内“装饰”风格,以及油渍麻花的“闭火”。
铸铁下水管道以及低瓦数的白炽灯照着的昏暗逼仄的卫生间。
棚户区常见的煤棚子,用于储物以及存放取暖用煤的地方。
屋檐下是初春时常见的冰溜子。
这个信基督的小二,灶台虽然贴着瓷砖,但是简拼的饭桌和一旁的长条凳、墙上挂着的日历牌、破烂的火墙以及缺少保温塑料布的单薄窗户,形只影单,日子过的那叫一个凄惨,平时也许就他和“主”俩过日子,但是他的信仰却是坚定。
喝酒喝懵逼了,仨酒蒙子。
这场景,我看着就觉的,时间是黄昏,而不是拂晓,一如当地的未来经济发展前景。
这地方,还有二层小楼,算是也曾经阔过。
旁边是砖瓦房,而且窗户是有闸板的。
偏重,有啥事都是“自助式”的广告。
时节合适的话,其实当地景色还是可以的,贴一个夏天类似的。
新一矿工人俱乐部
富力矿俱乐部
富力矿俱乐部
兴安台 红旗二校也有破败的
矿场,设备叫啥我都不熟悉。
群楼食杂店?
现在到处是楼,但当年,能叫群楼,说明曾经是很繁华的地方,群楼确实不是破败社区,现在也不是啊,能感觉到它的大概位置,但是不明白为啥叫这个名字。
另外,看这道,够能(四声)的,想起小时候,刚开春时棚户区的烂泥路。
前一个场景是让和尚刷牙,后一个场景我以为反叫对方洗脚,结果没说。
我就自以为是滴把二位“人才”当做是周瑜蒋干抵足而眠的情谊吧。
一眼就看出这是猫楼(厕所)门口。
不得不服,这导演太重口了,卧地的演员,您“辛苦”了!!!
懂的人都懂。
Yue
这个场景有点“做作”,不知道是不是特制的 :)。
唉
演员:导演真会选演员,看着剧中人物的长相和精神面貌,他这是对生活赤裸裸地“抄袭”!!!
这些演员之于我的观影体验来说,一个个就像是从我曾经的生活里走出来直接去片场本色出演的,一个个,让产生一种错觉,他们要么是一些当年的人保鲜到现在,要么是我曾经的同龄人在家乡的氛围内活到了那个阶段。
小二这个演员,我看的时候就觉的,这应该是“本色”出演吧,这台词肯定“麻烦”。
结果看了访谈中导演说他的台词需要“碰”---运气。
我想我要是还在家乡生活,估计就得长上面这样吧,胖、秃、怂,唯一不同的是,娶不到那么漂亮的老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同样东北地域的影视作品,有些导演专拍冬天,而本山传媒拍的《乡爱》都多少季了,一直都是夏天,永远地山清水秀,凉爽宜人。
其实都是真的,只是不同人的不同人生经历,展现了导演自己客观人生经历的主观印象而已。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那是不可能地。
更多地是呈现现实世界中导演所关注的、留下深刻烙印的那一部分而已。
就像一万一套的房子,它确实存在,但是同一城市也一样普遍有几十万一套的。
烙印一旦形成,就没法突破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重复自己。
《轻松+愉快》确实存在,或者说确实存在过,它有力而准确地把我拉回到那个逝去的时光。
我查了一下,和导演同年。
这电影之于我的真实感就像是我曾经儿时的伙伴长大后拍出的儿时纪录片。
好巧,还有人拍了这么贴近我曾经生活的电影,挤着我写了这个极其糊不拉啃的观后感。
btw:写了才知道,弄一片这么烂的短文都这么麻烦,那些豆瓣里写长评的大神,我向你们致敬!!!
佩服,实在是佩服,你们太闲的蛋疼了。
导演这片把我整“疼”了,我水平差,我没有你们疼!!!
守林人的树树被偷,却怎么也找不到偷盗人。
就像这片黑土地本来是“林子",可是被拿了“树”之后什么都没有了,又没有什么东西还回来。
拿树的人或许是真的找不到,又或者是不能说呢?
黑土地没有了“树!
",于是电影里面的骗子环环相扣式的遇见,也是形成了一个不断索取的圈,没有合理的产出,看不见希望,只能索取。
警察,在受骗人报案后,关注的是被害者会不会武术,也许是表达……。
台词中有一句给你好处的都是骗子,我不懂,但是我总觉得有隐喻。
不论守林人的崩溃无奈,还是骗子的荒诞,亦或者基督信徒的虔诚,都在警察鸣枪时候说了一句我不能死,是的,他们只是想活着,这片黑土地的人也只是想活着。
片尾很有意思,骗子与信徒的反抗,和警察说的那句我并没有想打死你们,我是故意射不中的。
我手枪里还有一发子弹。
看电影的时候我在想警察为什么要把还有一发子弹说出来,四个人一个子弹,岂不是没有威慑性?
电影里不懂,电影外就懂了。
最后一幕闭着眼走夜路绿光,看评论说典故里人死后会这样,按照这个理解的话。
骗子不想死,他做骗子的初衷就是活下去,警察不想死,他还有欲望没做到,而这片黑土地上其实他们都已经死了,真正活着的也只是那个被信仰吊着的基督徒。
最后说一句:和尚有一句话:信仰还有没有号召力,是在索取后没有得到东西的时候说的。
相比耿军导演获得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的《东北虎》(2021),我更喜欢这部《轻松+愉快》(2017)。
一座北方小城发生的犯罪故事,剧情并不复杂,黑色、幽默、荒诞贯穿其中,符号化的人物,直白的隐喻,舞台剧感的调度,让这个悲伤的故事充满喜感。
但正如导演所说,他的电影的底色是“悲剧”。
一个随身带着毒香皂的假销售。
一个随身带着开光信物的假和尚。
一个在家不修边幅出门浓妆艳抹的旅馆老板。
一个丢了一棵树被开除的护林员。
一个丢了妈妈的傻头傻脑的基督徒。
两个肠胃不好的警察。
故事发生在一片破落的街区里。
假销售用毒香皂迷倒一个推销武术班的年轻人,年轻人把也想行骗的假和尚撂倒,到派出所报案却被要求现场表演一段武术。
假销售住进小旅馆,认识了旅馆老板和护林员两口子。
基督徒在街上贴告示找妈妈,护林员在街上贴告示找树,两个人决定一起搭档贴告示。
假销售遇到了基督徒和两个路人,路人被迷倒,基督徒感冒了躲过陷阱,他看到路人倒下被搜身,假销售让他主动交出财物,基督徒躺下对他说:“主告诉我们,不能不劳而获,你来翻吧。
”假销售默默地离开。
假销售遇到了假和尚,假和尚被迷倒,基督徒把他救回家。
吃带鱼的时候,假和尚承认自己是个骗子。
两人有了如下对话:“我不会骗你的,我们是朋友。
”沉默。
“不是。
”“那我跟你信基督,暂时还骗人,我们是朋友吗?
”沉默。
“不是。
”“那我不信基督,也不骗人,我们是朋友吗?
”沉默。
基督徒给假和尚夹了一块带鱼。
假和尚在电影里独自行骗三次,次次碰壁。
第一次遇到会武术的年轻人,被打;第二次遇到假销售,被迷倒;第三次和假销售前后脚遇到犯罪团伙,被抢劫。
就像他自己被假销售拒绝时说的:“信仰还有没有号召力?
”没有了“信仰”,就没有了秩序。
胖警察借查案的机会多次到小旅馆,试图引诱女老板闻香皂,护林员先是威胁他不要动自己媳妇儿,接着又自打耳光。
假销售和假和尚被胖警察跟踪,对峙时发现假销售和胖警察是小时候同学,三人来到小旅馆吃面喝酒,胖警察用酒和香皂放倒两个骗子,又想侵犯女老板,激动猝死。
瘦警察找胖警察,遇到贴告示的护林员和基督徒,又看到埋尸体的假销售和假和尚。
五个人,一把枪,在天高云淡的荒野里来了一次紧张微妙的博弈。
镜头一转,五个人在一起吃面,警察开始“招安”,邀请他们来派出所当保安。
四双眼睛困惑地看着警察。
电影的剧情、人物和对话都是极简风格,基本使用固定机位,在对话中刻意营造迟钝感,在行为上制造荒诞感,使得电影整体有种漫画感,极强的形式感让人想起考里斯马基或韦斯安德森,但又没有他们电影里埋藏的温情。
以温情为核心可以支撑夸张的形式,形散神不散,批判先行则容易让电影顺势而下,没有边际。
主角人物闭眼走在绿光中的结尾非常突兀,收尾有些遗憾。
瘦警察强迫胖警察试试香皂的功效。
胖警察推脱不了,闻了闻。
什么感觉?
轻松,愉快!
香皂在这里象征着贪婪和罪恶的诱惑,香皂在不同人之间的辗转也象征着恶的蔓延,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作恶,假销售用迷药,假和尚用“信仰”,警察用权力,团伙用暴力。
唯一的“善”来自“傻子”一样的基督徒,他口里一直念着神的教诲,心里一直想着丢失的母亲,神和母亲都可以理解为对善对美好的追索而不可得,即便如此,他依然用诚实善良宽和对待每个人,不改初心,不做伥鬼。
只是这微小的道德力量在强大的森林法则面前显得有些苍白孱弱。
基督徒没有改造任何人,也没有找到母亲。
本质上这是一个底层互害的故事,一群陷在泥潭里的人互相踩踏,他们比的不是谁上岸快,他们争的是谁下沉慢。
既然前途无望,香皂似乎又成了一种麻醉剂,用欲望和罪恶,在虚无中攫取出一丝存在的快感。
那些清醒的人都活在压抑和麻木中,只有闻过香皂的人体验过轻松+愉快。
我们这这辈子活的太拘谨了,可以试试松垮一点,玩过。
片子的台词就像片子的画风一样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劲。
其实如果加上东北的温度到片子的体感来,会更不一样。
曾经发达过,曾经喧嚣过,也曾经动荡过,但就像这冰冻的世界一样,虽然遍地残垣断壁,但依然会冻住那些美好的过往。
而过往的精髓中也必然会衍生出更深的人性思考,因为那些追随南方温暖气候的漂泊人群,不一定比留下的人更能感受这大地的温存,漂泊他乡的人更需要时间去适应,而土生土长的人更容易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出一片新的天空。
作为一名鹤岗人,为我们鹤岗出了这么一位自学成才的草根式电影导演鬼才而骄傲。
印象深刻的是,最后警察向逃跑的4人开枪,4人返回,拿着铁锹镐把,将警察围拢起来,这时警察慌了,解释说:我没有故意要射你们。
后来警察还建议他们去警察局应聘保安,算是招安吧。
形象的展现了人民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
单就这一点,耿军导演不仅有艺术造诣,更有政治勇气。
我个人的第一本书——《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出版于2017年4月,而书中对于耿军导演的访谈,则完成于2014年的夏天。
访谈结束后不到半年,耿军凭借短片《镰刀锤子都休息》荣获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奖。
而我的这本书,有幸比较系统地回顾了耿军的创作生涯,和包括这部金马最佳短片在内的所有作品。
我个人,也因为这本书,有幸跟耿军导演结缘。
2016年秋天,当我携自己第二张原创民谣专辑《光》,去北京69咖啡巡演时,耿导还前往现场捧场,既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大为感动。
作为一位非电影体制内人士,我跟书中的独立电影导演的联系与交流,完全是精神层面上的,即通过其电影作品而展开,而这些导演每一次新作的南京展映,正是我们开展新交流的最佳契机。
这个四月,有幸陆续跟自己书中访谈的几位导演的新作相遇,先是周四晚上,在大华大戏院,观看万玛才旦导演的《撞死了一只羊》,然后就是昨晚(周六)在南艺,观看耿军导演的新作《轻松+愉快》,到了下周,还会观摩书中唯一一位女导演的新作,真可谓是丰收之月。
无论是已经走上院线(万玛才旦),还是仍然行走在电影体制之外(耿军),这几位导演对于自身作者性的坚守,以及一以贯之的社会与现实关注,都让我感动不已。
跟自己爱人戏言,耿军新片的这篇影评,或许是近期撰写的这么多篇文章里,唯一一篇不能在正式媒体刊发、因而没有稿费收入的文章,但基于自己对中国独立电影一如既往的热爱与关注,自己今晚饭后,还是守在电脑前,认真敲打出这些文字,为耿军导演的这部新片摇旗呐喊。
对于熟悉耿军电影作品的观众来说,相信没有多少人,会不同意耿军作品的现实主义气质与风格。
这种现实主义,当然有别于王兵导演那种纪录片式还原再现的现实主义,但这种建立在黑色幽默与艺术化处理基础之上的现实主义,其表现力与信息量,在我个人看来,却一点也不亚于前者。
这部《轻松+愉快》也不例外。
所谓黑色幽默的反讽效应,在片名身上,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无论是中文名称里的“轻松”和“愉快”,还是英文片名的“free and easy”,实际上都跟影片讲述的具体故事之间,构成了一种极度充斥着反差的张力。
尽管片中,东北式的幽默段子可谓层出不穷,但影片的整体氛围,却没有呈现出一种轻佻的欢乐。
相反,大量定格的人物特写镜头、语速缓慢的对白和东北破败的工业区状况的一一展现,都让影片带有一种深沉的忧郁氛围,以至于片中的人物越发出搞笑的对白,台下的观众在细声欢笑之后,随之而来的感觉,就是沉重与压抑。
这样的沉重与压抑,直接源于耿军导演对于老东北工业区尴尬境地的精准展现与把握。
在本片南艺放映的前几天,耿军导演名不见经传的故乡——东北黑龙江鹤岗市,突然成为网络媒体上的热门主角。
由于资源枯竭、经济停滞不前和人口的大量迁出,鹤岗的房价呈现出大跳水的状态,以至于320平方米的房子,标出10多万的价格,仍然无人接手。
这样的热点新闻,或许正好可以给耿军的这部新片,写下一个完美的注释。
从本片一开始,导演就没有立即进行剧情的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那些已经成为废墟的厂房、空无一人的宿舍区和种种破旧、废弃的家用物件,这种荒凉的无主之地的感觉,为后来的黑色幽默故事,奠定了一种悲怆的基调。
影片中出现的多处数字,也刚好可以跟鹤岗的上述房价数据,形成一种互文式的对照。
厂区两室一厅中设施齐全的一个房间,每月房租两百元;派出所招募的保安,试用期每月工资七百元,转正后每月工资一千二百元。
只要简单对比一下南京街头普通服务员包吃包住后的月工资,都基本上已经达到至少三四千元的水准,就可以想见现如今东北老工业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如何的停滞不前。
而废墟般的破败城市,跟道德沦丧、醉生梦死的人的生存状态,直接形成了相互对应。
从卖香皂的、江湖游僧到社会混混,城市里仅存的为数不多的个体,几乎都在打着各种各样的名号行骗,谋取法律框架之外的经济收益。
而更让人觉得滑稽和扼腕的是,这些寻求非法经济收益的个体,已经几乎找不到一个正正经经的人,来实施行骗,而只能相互之间实施行骗。
这种互害型的社会,正是东北部分老工业城市经济严重下滑后带来的社会秩序崩塌的缩影。
跟《镰刀锤子都休息》里类似,本片中唯一闪烁着道德光芒,秉承善良和本分的生活理念的人,恰恰是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傻子。
而其他人物,从僧人的借佛敛财,到商人的以香皂为迷药、实施抢劫,再到胖警察的滥用职权、欺压民女,无一不是一个经济衰退、道德崩塌、社会失序、政府失灵的社会状态的反映。
如果大家对东北、尤其是东北的诸多老工业城市近年来的新闻有一定关注的话,就知道耿军导演的这些展现,可能有夸大的艺术化成分,但绝非空穴来风。
甚至就连众多人物都被商人的香皂迷药迷倒这一情节本身,或许也在暗指东北部分民众不思进取、醉生梦死的生活状态。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耿军导演的这些展现与设计,既能真实反映出他对于家乡发展现状的态度,其实也需要相当大的勇气。
影片中大量的画面,都是片中人物长期正面占据中心主体位置,仿佛在跟台下的观众直接进行交流。
这样的一种镜头处理方式,仿佛是导演借助于片中的人物,来直接跟观众的内心深处的灵魂对话,加大了影片的震撼性,使得无论片中的桥段多么诙谐,观众内心的沉重感却永远挥之不去。
最后,当影片片尾字幕出现之时,细心的观众可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即片中大部分的人物,都是以演员的本名来出演。
导演或许也正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明本片的故事尽管源自虚构,但这些故事的诞生,却完全深植于东北家乡的发展现实。
而片尾二手玫瑰创作的紧扣剧情的歌曲,更是将本片的东北气质与味道,推到极致。
从影片的基调和剧情来看,本片要想在国内院线公映,估计难度非常之大,但我仍然由衷祝愿,这样一部极具作者特质、以黑色幽默手法关注东北发展现实的电影佳作,能够在不远的将来,跟国内广大观众见面,也祝愿耿军导演在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上,能够越走越远。
就此搁笔。
2019.4.21晚作于竹林斋(本片配图来源于豆瓣网。
)
(附)本片观影笔记:破落的工厂宿舍区,敲锣的人,死寂的城市,工业化的遗迹,《轻松愉快》——free and easy,年轻人给中年人发广告,打耍,中年人推销香皂,闻香皂闻晕了,抢走财物,环境需要和谐,中年人拿枪,僧人穿行,推销佛牌,108块钱,和谐拯救危机,租房子住,一个月两百,女房东陈静,中年人张志勇,生理不允许,复古的装饰,房客薛宝鹤,红旗路管绿化的,被盗一棵树就要被开除,傻子唱宗教灵歌,耿导本人出镜,面孔占据主画面,推销入教,感冒闻不到味儿,主告诉我们:不能不劳而获,高价收购杨树,傻子发寻母广告,僧人不闻香皂,跟僧人是同行,信仰还有没有号召力,僧人晕倒,偷财物之前祈祷,基督教与佛教教徒的对话,背诵课文式地朗诵《圣经》,僧人与傻子的对比构图,轻飘儿试一下与生理上不允许,迷晕的感觉——轻松、愉快,傻子一个月吃两次带鱼,僧人不是出家人,是骗子,直对面孔,直指内心,种种人物特写,老头子得了重病,要花钱,骗钱,骗钱的遇上抢钱的,小骗子遇上大骗子,塑料枪,鼓动骗子揍骗子,焦虑感与危机感,两个骗子睡到一起,乌云密布,面对警察,打自己嘴巴子,警察一辈子就追求两个字——玩过,四个人一起吃面,一大片树被偷锯,薛宝鹤的崩溃,僧人形象的模糊,厕所里的迷药抢劫,老工业区作为背景,两个骗子的大吼,废墟与破旧,张志勇拿塑料枪骗来真枪,警察张迅是张志勇小学同学,二十多年没见面,两个骗子对着香皂睡觉,警察对陈静的性侵犯,警察也睡倒,呆立的特写镜头,重复的敲锣,顾此失彼,警察用枪威吓民众,民众起来反抗,所里招保安,试用期七百,转正一千二,傻子的哭泣,薛宝鹤的烧尸,警察张迅在迷梦中,三位参与杀他的人依次在迷梦中,警察开枪,二手玫瑰的配乐,本名出演。
这个片子,艺术水平很高。
黑色幽默中充斥着对东北黑土上错误政治与迷惘人们的讽刺。
反映一幅存在于共和国长子身上的“文革”。
如果你是一个东北人或者你了解建国后东北的发展史。
看完此片后,你一定会热泪盈眶。
电影开篇,锣声一声声的回荡在东北的残垣断壁上。
破败的景象似乎诉说着它们昔日的强盛与繁荣。
锣声阵阵,如同一声声敲响的丧钟。
这丧钟敲给残存于这片土地上苟延残喘的人们,也敲给这昔日繁华,如今死去的东北黑土。
跟着时代潮流的骗子张志勇提着一提包的香皂走在路上行骗。
香皂如同一张给你画好的大饼。
它散发着幻想的甜美,闻起来让人觉得轻松+愉快。
被骗时充斥着美好。
幻想散尽,你的钱被掏走了。
而在这个地方这个时代,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行骗,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被骗。
人的贪婪是无穷无尽的正如同梦到“天热,口渴,外面的女人穿着裙子,好像暖和的南方。
” 而没有跟上时代的骗子仍然保守着自己以往的行骗套路,却没人吃这一套。
骗子代表着编织着大饼的梦,“穷生奸计,富长良心”。
曾经的梦已经无法用“善良”沉睡贫瘠的百姓。
而新的大饼却可以利用百姓的“贪婪”掏空他们的钱财。
而在这片已经死去的土地上活着,无论新骗子还是老骗子都有了“焦虑感”和“危机感”。
是啊,即使再高明的骗子,又怎么从贫困的百姓身上骗得了利益呢?
那谁能获利呢?
片中告诉你了,骗已经不好使了。
得抢。
小二这个角色,是我认为全片最讽刺的角色。
他是一个虔诚的但愚蠢的基督徒。
他很愚蠢的坚定着自己的信仰。
他非常贫瘠,生活在残垣断壁中,近乎愚蠢的坚定着自己的信仰,寻找着“母亲”。
如同一个“弃子”一样!
他的母亲是谁?!
他在找谁!!
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母亲”哪去了!
怎么就找不到了!
而他的“救世主”又哪去了!
对啊,母亲哪去了?
救世主呢?
怎么都不见了?
片中最艺术的镜头就是“基督”与“佛”的对比。
真信仰者与假信仰者的碰撞。
坚定信仰者,在阴冷之中念着自己的“信仰”,而假的信仰者,在温暖之中连一句有关“信仰”的佛经都年不出来。
在冰冷的大雪,残酷的断壁中,真信仰者仍然近乎愚蠢的大喊着他的“基督”。
而打着信仰招摇撞骗的人,却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如果我跟你信基督,但是骗人,我们是朋友吗?
” “不是” “如果我不信基督,但我不骗人,我们是朋友吗?
” 真正的信仰者什么都没说,夹给打着信仰旗号招摇撞骗的人一块自己最喜欢的鱼。
而假信仰者自行惭愧,默默的离开了。
“护林员”看护了一辈子的“树”。
“树”代表着工业。
正如片中所言:“长一棵树要几十年,这棵树6米高,这么粗。
怎么突然就没了呢?
”是啊!
东北的工业,几十年,那么大!
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而偷走它,并“分尸”的人又是谁呢?
它的“尸首”又哪去了?
获利者是谁??!!
如果你是一个东北人,看完这里,你一定心如刀绞!
影片中,护林员在找树,信仰者在找妈。
两个人都在寻找。
找寻着自己失去的东西,他们,失去的是什么?
两个警察,代表了体制。
同样也代表了政府。
抓不到贼的警察在面对百姓时表现出了无比的强势。
正如同当年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强权。
让你“轻飘的”比划比划,你就得“轻飘的”来两下。
警察尝了“香皂”甜美,发现这是个好东西。
他并没有去抓捕利用香皂行骗的人。
反而利用这种套路为自己谋利。
表达了,体制内的人,也是人。
他们也有欲望。
体制发现,这玩意真好于是去“护林员”家,打算用”香皂“与自己的强权迷惑护林员的”老婆“。
护林员说:“你敢动我老婆,我就弄死你。
” 而护林员老婆”陈静“代表了什么呢?
她代表了护林员最后所剩无几的利益。
也代表了工人所剩无几的利益。
而在面对体制强权之下,他又不得不打自己22个”耳光“。
而后,树,全都没了。
护林员也不用再护他的”林“了。
他也不需要找树了。
那天骗子们和护林员一家吃着面条,信仰者也是。
骗子和警察是发小。
他们”师出同门“。
最后把酒言欢。
而在利益最高峰时,警察”死了“。
体制的利益也死了,跟死去的工业一样。
变成了”物件“。
另一个警察拿着寻人启事交集的寻找着自己的”同事“。
也代表了体制在找寻着自己的昔日的利益。
体制把寻人启事递给了信仰者说:“你贴这个”。
信仰者把自己的寻人其实交给了警察说:“你帮我贴这个。
”这是体制和信仰者直接的碰撞。
“你找利益,那我问问你,我的母亲呢?
” 最后,警察发现了自己死去的同伴,开枪,吓回了离散的众人。
所有人都说:“我不想死。
”或者说“我要活着。
”所有人都面向了警察,面向了体制,拿起了锄头和镰刀时,警察怂了。
体制从当初的强权,不可一世,服软了。
最后,所有人都在桌子上吃着饺子。
警察邀请4人来派出所门口当看门的,一个月700,3个月转正1200.体制妥协了,给出了养活这些残存与这片黑土之人的生存办法。
为体制服务。
所有人或妥协,或不妥协,他们烧掉了死去体制利益的”尸体“。
仿佛烧掉了一个物件,仿佛他从来都没出现过。
而所有人吃饺子的时候。
信仰者蜷缩在沙发,在风雪中痛哭流涕!!
母亲的人,给出了答案。
而这答案..... 片尾,胖警察向着镜头开枪,枪指着镜头,也指着屏幕前的我。
他被烧了,但他真的死了吗?
又是一天清晨,锣声阵阵,依然回荡在这片残垣断壁之上。
太阳又一次升起。
它仍然敲着丧钟,敲给这片死去的黑土大地。
敲给仍在土地上苟延残喘活着的.....人。
你在找,我在找,大家都在找。
我们一直在寻找,在寻找什么,不知道,反正一直在找啊找。
找钱,找信仰,找人,找欲望。
停不下,也没法停下,停下的人很惆怅,因为停下来的那一刻有点不甘心,虽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找,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但却没法停下来想一想,因为想一想是痛苦的,只有不停的寻找,才能掩埋那些悲伤。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一直在寻找,从开始到结束都在寻找,但没有人找到,因为找到的人都离开了,而留下来的人继续着不停的寻找。
《轻松+愉快》其实一点都不轻松,更谈不上愉快,在东北这片被白云黑土肃杀的大地上,这群人在寻找,骗子再找下一个受害者,虔诚的基督徒再找自己丢失的牵绊,老实的护林员再找偷盗数目的窃贼,警察再找骗子。
一群人兜兜转转,在这片黑土地上绕来绕去,却从没有办法绕开自己的根基。
黑土地不再是黑土地了,只有黑土地上的人还留着。
黑土地早就不在了,护林员几十年兢兢业业的工作着,不惹麻烦,也不出错,但自己辛苦几十年的功劳却被窃贼偷走了。
窃贼没有几十年的积淀,但却有几个小时或者十几个小时的作案时间。
窃贼很容易就偷走了护林员管辖的木材,于是,护林员因为被别人偷走了荣誉而面临被裁撤危机。
护林员之所以没法忍受被裁撤,一方面在于几十年的荣誉毁于一旦,另一方面在于自己的妻子却没法长久的“陪伴”在自己身边。
护林员妻子出租了自己家本就不宽裕的房子,说是房子,实际上比烂尾楼强不了多少。
或许是因为钢筋水泥的构造还是有点底气,因此,一排排摇摇欲坠的房子倒也在寒风中能挺着胸膛。
即使是在也看不出当年的那番意气风发的景象,但留下的躯体还似乎在诉说着往日的荣光。
但这一切并没有什么太大作用,护林员在拿着自己微薄的薪水来维系着自己的薄面之外,自己的妻子也不得不经常外出去出卖自己的色相。
警察可能在年轻时候风流过,因此,对于风流这个词汇的多重含义都念念不忘,年纪大了以后只能靠着药物来维系自己往日的雄风,然而即使灵光乍现的强壮也苦于没有发泄的对象。
护林员的妻子是这片肃杀的土地上唯一能勾起警察欲望的人。
猥琐的念头一直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然而等真正有了实施犯罪机会的时候,欲望吞噬了他,他可能是唯一一个走到了自己目的地大门口的人,只不过敲门的动静太大,以至于房子都塌了。
骗子分门别类,但总体上都有一个相似的原则,他们期待能从别人处给自己获得什么?
推销香皂的骗子将受害者财物搜刮一空,但却并不愿意受害者从此长眠不醒。
假和尚骗得了普通人,但却无法欺骗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拦路抢劫的骗子们倒是来者不拒,但他们都有一个贪婪的心驱使着自己超前走,却总也走不出自己的围城。
破败的小村容纳不了这些大神,但是离开这里,他们却依旧没法安身。
这片肃杀的土地上已经快要接近底线的贫瘠了,然而对于这些人来说只要是能留在这里,他们就都想要从这里搜刮出来一些别人的东西。
本来是一潭死水的小村倒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而有了一些生气,只不过这些生气不过是老牛的喘息,很快就彻底地灰飞烟灭了。
从国家开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始,东北这片土地上往日的荣光真就成为了回忆,以往被人们尊崇备至的工人们大都落魄下岗,开始了本不该属于他们的人生的命运的再一次转折。
此后,属于东北的就只有肃杀了。
当我们作为观众看到影片中出现的各色人种都在试图从别人那里拿走一些什么的时候,大家都会嘲笑这些人愚蠢,但都忘记了他们本不该这样。
他们被拿走的是未来,是本该属于他们的东西,但那些从中受益者却没有人愿意归还,当我们看到这片黑土地开始破落,便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是这里的人民风不畅,是这里的经济败落,但曾几何时,这片全国集中了几乎全国大部分工业的城市辉煌的时候,且向着其他各地输血的时候,没有人会这样。
《轻松+愉快》不过是这片土地上的民众们自己安慰自己的说法,就像那块蒙汗药香皂一样,闻了之后飘飘欲仙,然而醒来后却依旧是被现实打翻。
梦想很美好,但是却敌不过现实中的冷风吹,期待的一切近在眼前的时候,自己却永远留在了昨天。
他们在寻找,他们却没有办法找到,甚至于没有办法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不找。
生活在继续,但这群人却永远回不去。
……你好,再见
很荒诞,不好看
7分吧东北的黑色幽默,但没有一贯的嘈杂喧闹,充满哲思的克制在东北话的讲述下反倒格外分裂。虽说独立电影难免粗糙了一点,但这部确实还是缺少了一些电影质感的东西。
12/02@宁国路 一个抻长版的都休息,更多静默,更多对东北的悲观与希望。
骗子大会啊,一个个看着就像心智不健全的样子。故事荒诞,倒体现了东北的荒蛮和落后,最后派出所招保安真是没想到
节奏非常慢,像短片故意拉长了一样,文艺又没那么文艺,幽默也没那么幽默
很独特的一部低成本独立电影,表演风格有几分阿基的味道,荒诞冷幽默,但也只是学到了皮毛,节奏非常拖沓,甚至挑战耐心极限,好在色调和构图还说得过去,全片都是固定机位,对这种类型来说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把时长压缩一下,可能会更好看些,有一种50分钟短片的体量被拉长到100分钟的不适感。
要是能打负分我绝对不会给一星,就这影片质量都能获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导致我对圣丹斯电影节的水平都开始怀疑了。不是所有小人物命运交织的故事都叫黑色幽默,不是拍几个空镜头拽几句尴尬的台词就是文艺电影。虽然不是专业演员,可这表演也假的太业余了,一个个面无表情目光呆滞念台词就像在读课文似的所有的表演就是杵在那把台词念完就算了。剧情也是毫无逻辑稀烂那种,每一个节点的结尾都是一起吃顿饭就啥事没了,总之观感极其糟糕。片中这香皂威力太强了,另外你们这是啥地方啊人均都是骗子坏蛋。
唉……屎得如此彻底也算是奇观了……
看之前以为是新力量讲真故事,看完发现是更丑陋的方式讲臆想中的世界。捕捉不到背景设立在东北的必要性,讲荒诞讲人少,农村户口转城市的地方都差不多。摄影是不错。对了,真假故事对立面是拿奖到手软时期的老谋子。
山寨还是很明显的,节奏没控制好。剧情不乏亮点,摄影很高清。
我尽力了 没有一处在我的审美上 把尴尬当美学 实在看不下去
啊
70/100 把骗子们招入执法机构绝对是点睛之笔,另外电影始终带有一种略显疲态的幽默感也很独特。
3.5,還是可以推廣推廣的(拿出香皂)。頗有東北版阿基的味道阿。冷幽默,疏離感,還有鏡頭處處所及的現今蕭條的東北。不過覺得收線沒撐住,結局有點匆促了。"主說不能不勞而獲"可把我笑倒了。太喜歡顧本彬演的基督徒這人物了。
180度正反打长镜头。这学的莫不是小津?
东北荒诞黑幽,抖音
莫名其妙是这样。
给白傻子买瓜子去,傻子不是人啊
有种东北考利斯马基的感觉,一样极简的镜头语言,一样冰冷,一样残酷,但又多了几分幽默。为“穷山恶水出刁民“找到了现实依据并进行了深层解剖。
耿式幽默,东北废土中年的后宫争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