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两部古董剧,一部《人生几度秋凉》,一部《五月槐花香》。
《人》年代很明确,1923-1924,那是个动乱的年代,是个今天张大帅打了李大帅,明天刘大帅又打了张大帅的年代,剧情设计简直太符合那个年代了。
《五》就不一样了,一开始年代不明朗,长袍马褂的看起来像民初,直到后来莫荷当了解放军,之后是解放北京城。
那么就应该是1948年底。
最后一集交代,佟奉全卖尊是1947年,而中间没有日本人什么事,那么开头就是1946年。
可是如果开头是1946,那么所有人的状态都不对了。
瑞家大家族不可能在1946年还像民初一样的宅门,范五爷1946年也不可能是遗老遗少的风范,包衣更不可能认主子什么账。
佟奉全又怎么会遇到个大帅?
总之呢,总觉得哪里不对,一群民初精神状态的人,却生生活在1946年,简直岂有此理!
编剧的年代感实在欠缺,大概他以为民国三十多年都是一个样?
居然还有人说这是个好编剧?
说点人物,一句话,好人受冤我会同情,可这上面哪一个不是自己作?
整部剧下来,唯一好的形象恐怕也只剩一个无奈的忠仆冯妈了。
《人》是两年内的故事,节奏紧凑,而《五》则拖拖拉拉,变成了糊里糊涂的年代剧,这一比较,高下立判。
迄今,唯一的一个有追着看的华语电视剧。
零四零五新旧交替之际,浙江卫视。
槐花开前,张国立有在浙江卫视打招呼,这是一个我演得很用心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凭良心说,当时没上心,因为对任何广告的反感,广告无非就是给自己说好话。
张国立在我心中的印象不错。
喜欢他的铁齿铜牙纪晓岚,正义的力量,“和珅”的人情味,也许还有“烟袋子”的性格与自己有些臭味相投吧。
当然你要说我往自己脸上贴金,我也没有意见。
带着瞧瞧的心情看了第一个二集,有些觉得自己偏见了,故事开头不错。
看完第二天,开始抛弃花开前的反感。
这是个好故事,个人认为是张国立拍的最好的影剧。
几乎不看连续剧,有印象的一部叫《生命花》的韩剧,讲单身母亲的,有善良,有爱情,还有宽容。
《五月槐花香》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棵极具北京色彩的槐树,槐树底下的房子,胡同,衣服,当然还有住在里面走在中间套在里间的拉着京腔喊着“爷,您请”的老北京。
2004的夏季,去过北京一次,一个月,骑着借来的一辆其中一个只剩下金属中轴的踏脚的自行车,穿行在一条条玄深的胡同里,让人余味。
前半的故事让自己感到满意愉快舒服,那种畅适的感觉很少能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产生。
但事总与愿违,等过新年的第一天,故事就开始有了大波折。
“吃瓜落儿”,第一次听到的语言,却丝毫没有陌生感。
剧情的发展挺有意见,总希望它不那么发展。
但理智后想到,正是意外的发生才能更说服观众,活得表演的成功吧。
于是风波的不愿见但又不得不见。
特意等了浙台的广告,看第二天的节目预告。
“有人结婚了,佟奉全跌跌撞撞地跑着,魂不附体地挤进人群。
莫荷,莫荷……喊得是那样得揪心。
佟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掀开了别人的新娘的红盖头(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认为这是很“严重”的举措),抬起头来的正是微笑着的莫荷。
笑得那么甜,那么美,那么得由心。
”我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发生了。
结婚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然而莫荷你再幸福,怎么也能笑成在听到佟那样的绷紧着心弦的喊声时的样子。
现在回过头最想说的是,不知那晚的电视预告是谁的主意,也开得忒大了。
莫荷是这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人物,然而她却演成这样,我太失望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有些脱离现实了,不应该。
不好意思)。
那晚,真想看到这就算了。
好人总是要受尽委屈,磨了又磨。
电视不让,为何我也不让呢。
但又不甘。
等待第二天花开前的时间比往常长了些,虽觉着长了写,不过总算也让自己松了一口气。
预告真的是太不入人心了,那“美丽的微笑”只是佟奉全自己高度紧张下灼烧着的那颗心的幻觉。
险啊,自己对爱情的构想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好人一生平安。
看到此,对张国立又有了新的佩服,拿笔记上的话来说,也算给他自己验明正身了。
当然也许这里面还有编剧的功劳。
或者还有别的。
老实说,张国立挺会煽情的,以前则不知道。
更让自己意外的是,再次出现的苗圃居然穿上了军装。
莫荷当了卫生兵,正抬着担架,穿行在弹火中;或者背支步枪,踱在夜晚的门外。
抬头看着天上的月亮,心中想着四九城里的那个“你人太好了,我配不上你”的人儿。
我真不知道,这是不是她的真心话。
觉着假,所以怀疑;不觉着,她也不是一个欺骗自己的人。
故事的结尾也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也好,也算个回忆的方式。
他们之间还会发生什么,因为剧情的并未结束,我的心情也由先前的不愿再见到后面的等待。
等待奇迹。
说说兰一贵。
原以为他在收到佟的7万元的银票,悟到佟卖给洋人的尊也是做旧的,应该多多少少明白了为人的本分良心了,做好人不易但踏实。
某日剧情以范世荣与兰一贵扭在一起,手里指着那把土枪结束。
也算证明了我的对兰的一厢情愿。
我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跟兰一贵类似的人和经历,有的话,也可说明自己阅历的简单。
范世荣死了,引兰一贵的话,死得也算爷了。
又因为这话,我想兰还是应该有救的。
不知张国立的用意是不是这样。
兰也开始做旧了,学(xiao)佟做从洛阳上里运来的众生礼佛象。
“破坏祖宗的佛像,是要遭报应的”。
我的期待就到这里为止。
故事后面的兰一贵由“是保护国宝(石像)的功臣” 开始,成了投机钻营分子(找不到更好的词了,也许不恰当),依然揭着佟奉全的“短”。
总觉着有些遗憾,不够完美。
自己更偏向兰在与佟的长期接触与争斗中,能逐渐得变成好人,至少不是想着使尽心计的算计别人的人吧。
活得够磊落宽阔。
我想这是对佟奉全的补衬,更能体现佟的力量与情尚。
也许这过于理想化了,我不知这算不算我的奢求。
至于给埋在土里的尊一个现身的因由,来给佟正身。
我想这不成问题。
最后说说故事里自己最喜欢的那个人物,莫荷。
除夕夜,因为春晚,故事中断。
大年第一日晚上,等到黄金剧场,继续中断。
播放了对剧组的采访。
可惜没有见着苗圃。
张国立说到当初选苗圃的原因时,有一句话是 “她不是很一个很美或者特美的女孩(大意)……。
老实说,这是我第一次在荧屏看到苗圃,看完整个电视,我个人感受苗圃很美。
片中苗圃给人的最大印象是,她是一个有着传统中国女性美的现代女孩,在故事中饰的莫荷,善良,个性强烈又不失原则,对人生有追求但也不奢求(当然我们还是希望过得更好的,感到幸福最重要)。
她虽是个卖烟卷的农家女孩,但很有内涵与气质,令人欲望得到但又不敢侵犯。
也许她的形容不是最美丽的,但是她笑起来的确够美。
特别是在佟奉全离去她暗自回想的时候或者偶尔的她撒着娇的时候,真的好美。
最喜欢苗圃在那晚佟奉全穿着别人的衣服,喝了酒,喝醉了,第一次走进她的房间,并耍了“流氓”后的那种半遮半掩,带着些羞涩,也许是初恋的暗喜又狂喜的神色。
初恋中的少女,自己爱的人又是那么个好人儿。
虽没有狂热,却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春情与幸福以及人生那最动听的时刻。
太复杂了,自己没恋爱过,不能全明白,我也不够格,因此也不敢再把话头接下去了。
事后的那句“佟哥,我把身子给了你吧”。
特别喜欢。
喜欢那爱情,真美,也诱人。
莫荷在战场上受伤并消失了些时间,其实故事发展到这,最动人的时光也已经定格,我亦满足。
她的是否再现,但愿上帝保佑,愿好人一生平安。
终于莫荷还是出现了,戴着军帽,推着二八式的自行车,来到关着门但仍上着牌的“雅集堂”,隔壁站着将信将疑的佟奉全。
她是来给佟奉全还身的,清白的身,好人的身。
地板刨了,那只情系着恩恩怨怨,生死荣辱的尊,终于摆放在了罗教授的面前。
“佟先生,我给您鞠躬了。
”罗教授说的多好啊,但总想起些人情的不尽,滋滋味味。
也不明剧中的主人公怎么想。
理智些,不怪罗教授,只怪这个世界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假的太多了。
至于莫荷的结局,“应该的”。
好人一声平安。
很喜欢故事中几个带着强烈的北京色彩的句子与词语,特摘下:吃瓜落儿,犄角旮旯,仨瓜俩枣,酸儿辣女,生分;浪漫不短暂,也就不宝贵,那也就不是浪漫了;佟哥……佟哥……我不能死……我不能死……
题材是我喜欢的,编剧写俗了,想立个匠人匠心的老实人,可剧情每个转折基本能猜的八九不离十。
铁三角演员里王刚演得最符合,张国立中规中矩,张铁林拿腔拿调的做作,满口故意找的北京腔听着变扭。
市井气觉着不够接地气,大爷范儿又没那个架子。
感情线更是为了制造冲突强行堆,似乎透着谁都明白又偏往套里钻。
看着都是本分人,其实心思都活分。
是聪明还是真傻瞧不明白。
还没全看完,行里的门道当消遣可以,没啥真东西。
一万块多钧瓷,把老佟的铺子弄没了,2万8的盘子,让老佟住了寡妇家,7万块的宋画,让范五开了铺子,剧情演到这,就想问问你敢不敢,换个地方住住,就不能让老佟跟墨盒结个婚,和二犯晕买了假画,为了不亏钱,硬卖给带枪的洪大头,洪大头的上司为了不退休,10万块买个假画送给了大官甲胖子,妈的,怀疑你干过寻宝栏目,这都能看出来是假的,简直对老佟做旧手艺的侮辱,为了还债,老佟生生弄出个国宝,就不细想这国宝是怎么来的了,国宝价值30万,北大发烧友打算先给定钱,再给您北京2环房契。
老佟觉得还要还寡妇1万多盘子钱,就不卖了。
还是连夜造假卖给不好骗,老禄吧。
老禄带上香港记者送了老佟卖国贼的名号,又被北大发烧友写上了报,不重要,27万银票到手,还他妈留一国宝,突然想起自己做旧不精,决意退给和二7万块,被和二嘲讽一番,收了,还就不念你的好。
洪大头搜刮了一辈子的7万块,买了和二的假画,害司令从实职副科混成了虚职正科,自己也丢了官,和二此时尽收17万大洋,老佟带着剩下的20万和国宝投奔了寡妇门。
我说不下去了,硬骨头范五挂了我就不打算看了,范五哥,咱就赔了2万5,能不自杀不,借老佟点儿能咋,就指着你演呐,目前看到25集,老实人佟掌柜,造假做旧3次,开黄铺子两个,财产40万元,逼跑处女一枚,荣获喜当爹,卖国贼等荣誉称号,咱能娶了墨盒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不,能花2万5救救远房大表哥范五不?
看到这才明白,这部神剧写的是闷声发大财的故事,老佟与和二,英雄惜英雄,无情尽在不言中。
人的感情也是一种交往,买卖生意是一种交换,也是一种交往;人情和买卖透着人性,人性或是贪婪、或是恐惧、或是虚荣、或是放纵,唯独没有理性!
范五爷(虚荣),铁帽子王的后裔,风光过,落魄过,声色犬马过,饥寒交迫过,算是活过了,可没活出来……他一辈子活自己的时候少,活给人家看样儿的时候多!
他要力量,他要脸面。
他把脸面气度看得比命更重!
茹二奶奶(放纵):豪门府邸里青春守寡,青春寂寞,还受欺负,自认为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当迈出茹府时,她心怀放纵,她要乐,要男人,要放纵,散尽钱财梦醒一场空。
这心哪是用钱能收来的啊佟奉全(人情):这一辈子啊,总是从人情出发,大是大非上不较个真,小情小理的那么认真,你活着窝囊。
蓝一贵(贪婪) :生意人,明着吃亏的人都有大图谋。
客人开的价就是再合适,也要假做吃亏的样子,给买主一个捡了便宜的喜悦。
往往买家真会以此为喜且告知同好。
这就叫两厢情愿。
真的说成假的,假的说成真的,从古至今都有。
为利、为益、为仇、为气,什么样的情况也都出现过。
一旦口张了,没办法,只有咬紧牙关,反正你从我嘴里再听不出个否认来。
誓不认错,实在是古玩行中买卖人的一大弊病。
王财/索八(自私):外人来了,要抢你祖宗留下的东西。
他拿刀来了,你让他抢。
拿钱来了,你帮着他抢。
俗话说数典忘祖,王财/索八是数钱忘祖啊。
孟小楼(欺骗):大凡娼优人家,以情而谋人钱财者,必以一身世凄凉的故事做铺垫,你不问则已,一问都有一本血泪账,不为别的,为了给那些寂寞的情感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所谓怜爱,怜爱,先是有了怜惜之情,方能生出爱意来。
殊不知真正可怜之人,他怎么会轻易地把心内的话就那么公开地说出来?
他若爱你,他为什么要以苦痛来作爱的引子?
墨荷(误解):自古谈情说爱,有一大半时间其实是谈误解,谈仇恨和怨气……要想两相好合,别的不说,先是要换脑,换心……把两个人的脑子搅在一起,然后再装回去,那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要么哪能有安生的一天!
《五月槐花香》最打动人的是那份全方位的细致,每一个演员,从铁三角到茹二奶奶、莫荷,到冯妈、索巴,甚至卖馄饨的,有词没词的,每一个神态、每一个动作都让人信服;里面的道具:小屋、槐花、古玩…不是绝对没问题,但是绝对不会让人轻易地挑出问题。
这样的一部电视剧,这样的成功,是一个整体的成功,是全剧组的胜利。
你无法说出谁最强,因为谁都很强。
若不是这部《五月槐花香》,真不敢恭维邹静之那“天下第一神编”的名头。
偶然间得知他是位诗人,并不仅仅是只写逗闷子戏的剧作家。
也许他一直想表明他诗人的身份,所以在这部戏里,他开始为自己的剧目注入诗意和悲情。
表情达意总需凭借,于是槐花意象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戏里。
读过他为《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插曲写的歌词,“婆婆丁在墙外面静静地黄”,“像家里的日子一年又一年”。
由此猜想他是爱写花的。
浪漫从花开时的绚烂和花败时的落寞中油然而生。
而花开花败不由人,对花儿的吟咏又多了一份宿命的悲情。
而这次为什么是槐花?
槐花不是名贵之花,户家院里多有种植。
槐花的平民性还在于它可以食用,与其它品种的花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大相径庭。
故而槐花是平民自娱自乐的道具,是平民苦中作乐的生活的一部分,而“欲悲不能”是一种不可言说的莫大悲凉。
正如朱伟所说,槐花“寒气极重”,“夏夜因这槐香浸洇而变得悲伤”。
纵观全剧,槐花是意象,古玩是由头,民国是背景;情是核心,苦是滋味。
整个故事由古玩而起并围绕古玩展开(用古玩讲故事顺便普及古董知识,充盈了全剧的文化意味)。
若没有古玩,佟奉全不会结识范五爷,范五爷也不可能答应把莫荷许配给佟奉全;若没有古玩,佟奉全也不会认识茹二奶奶,陷入“债债相抱债债相欠”的漩涡。
古玩牵出一个个人物,人物出故事,故事再出人物,多条线索并行交汇,编织成一环扣一环的情节之网。
剧中几乎没有多余的情节和人物,笔笔生波澜,,每个人物都有其存在的深意,每一个情节都是后面故事的铺垫。
编剧过于强大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在作品可看性极强,雅俗共赏;坏在娴熟的编剧技巧变质为卖弄,“故事自以为是,细节往往就被忽略”。
剧中有颇多牵强附会、不合逻辑之处。
情节也冲淡了历史背景,战争在编剧需要的时候打响,不清楚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
精彩的剧本造成强编剧而弱导演之势,只见邹静之在台前尽情表演,张国立只能在一旁轻声附和。
作为导演张国立合格却不出色,尽管张国立、苗圃的表演可圈可点,拍摄技法和构图用光颇具匠心。
比如槐花意象的展示全赖导演,而导演在此一方面表现得较为无力,只于结尾处照应题目;再如剧本矛盾冲突太过密集,台词量太大,导演应做缓冲措施,使全剧有留白,有观众回味和想像的余地。
显然导演没有做到。
由此再说到邹静之,他用海量的台词,用蓝一贵、索巴这样的小丑让本剧雅俗交合、通俗易懂,使本剧更像一部戏剧而不像一首诗,而我更希望这部戏能再淡雅一些,再完美一些。
故事发生在民国。
新旧交替的年代,社会纷繁复杂,各色人等轮番登场。
有索巴这样的恶人,也有佟奉全这样的善人;有茹二奶奶这样在历史的阴影下追求新生活而不得的人,也有范五爷这样固守腐朽王朝无谓尊严的人。
主角是佟奉全。
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佟奉全。
佟奉全的悲剧既是时代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他的悲剧就在于在万恶的社会偏要做一个善人,身为草民偏要讲原则。
奉全奉全,凡事都想求个周全,总觉得对不起别人,其实最对不起的是他自己。
这便是善人的悲哀:往往归咎于自身,自怜自叹,却不能把眼光放开,看到这红尘中人人都在命运的捉弄下身不由己。
他岂不知乱世之中求生都难,想在情义上求得圆满怎会容易。
莫荷说他拘泥于小情小理,分不清大是大非。
所以他折腾了一辈子,情债依旧没有还清,还总丢了魂似的找人。
命运铸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佟奉全春风得意时也曾神采飞扬,后来坎坷的经历使其越发窝囊。
而最能体现命运与性格交互影响的是茹二奶奶。
多年的压抑注定了她挣脱束缚后的放纵,王府里形成的不健全的人格注定了她面对冷落时的消极。
她的沉沦虽说是咎由自取,但本质上还是在王府里种下的祸根。
就像佟奉全年老之际的顿悟,人生正如面前的一盘菜,酸甜苦辣,百味陈杂,而布菜的那双筷子又不知掌握在何人手中。
想到了这一层,我想他对于年轻时不想造假又不停造假的经历便释然了。
如果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话,那么人至少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
感情由心底生发,爱或恨,上天也无从干涉。
本剧表面上是写古玩,实质上是写人情,各种各样的人情,亲情、爱情、邻里情。
也正是情感把各色人物串联起来,绘出一幅民国风情画。
佟奉全欠了那么多债,说到底都是情债。
奉全和莫荷的感情最为缱绻也最令人感叹。
奉全和秋兰的感情全因机缘巧合,最终日久生情倒也成了生命中的一份温暖。
命运是苦的,感情开始也许有一点点甜,其后往往是尝不尽的悲苦。
这是一部从头苦到尾的戏,短暂的甜蜜不过是插曲。
而本剧最值得称道的,是用考究的光影含蓄地表达了人间的大悲大喜。
槐花开了,小院空了。
槐树下相聚的奉全和莫荷只能相看泪眼。
人生是荒谬而可悲的,等不到花开,止不住花败,被风吹散的花瓣又不知落到哪里去。
一年又一年的花开花落中,日子无情流逝,所幸还可以从感情中取暖。
无论是天作之合还是阴差阳错,“有情就好”。
命运无人知晓,而情感永不泯灭,就像邹静之在片尾曲中写的:花开花落谁家去,一片一片情意长。
2005-12-10
《半等情郎》(《五月槐花香》主题曲)词 邹静之 曲 徐沛东半掩纱窗半等情郎半夜点起半炉香半轮明月照半房半掩纱窗半等情郎半幅红绫半新妆半明半暗灯半亮半是阴沉半天光半是热火半边凉半是蜜糖半是伤半夜如同半生长半是蜜糖半是伤半夜如同半生长半掩纱窗半等情郎半掩纱窗半等情郎半片乌云半遮月半夜如同半生长
秋兰为啥不回北京城琉璃厂找佟奉全,难道卖到深山老沟里去了?
不推荐这剧,纯为了虐而虐,莫荷这人无情无义,直接跑了,比索子还坏,虽然最后做了件好事也挽救不了她是个二b,佟奉全当初就不应该遇见她,把人生给毁了,还好放过了良子。
全程莫荷我都拉过去了,太恶心了这人。
范五也怨不到人家蓝半张身上,自己作的,一报还一报。
没有谈情说爱的剧情就好了。
补习琉璃厂古董题材的大剧《五月槐花香》,基本冲着张国立、张铁林、王刚“铁三角”去的,没想到苗圃、邓婕也演很好,可是邹静之剧本却是前紧后松,揭露一些古董行业里坑蒙拐骗,对乱世好人难当有无奈描写,但后面却变成糊里糊涂的年代剧,细节并没预期那么震撼。
全剧开头矛盾冲突也够激烈,泛古堂被军阀抢走一尊汝窑三足奁,佟掌柜孤身闯龙潭买回残古董,还粘上造假高价卖出,不仅害死了买家,还吓得伙计二奎携款潜逃,致使两家古玩铺子倒掉,还闹出了人命,从此故事也瞬间绷紧神经。
等到第六集,北京琉璃厂古玩街上各式人物基本俱全:佟奉全憨厚、仁义、善良,却迫于生计与利益开始造假骗人;范世荣是满清遗少,却在琉璃厂堕落混事;蓝一贵是小人得志的奸商,谨慎算计;茹秋兰是藏了古玩的寡妇,想着以利换情;莫荷是耿直底层女性....聚焦三男两女的恩怨,还原这一行坑蒙拐骗、吃亏上当。
张国立导演并没见多深厚功力,但佟奉全这个有城府的生意人,尽管身陷泥潭去被迫造诈骗,却总发自良心去帮人救人,并且秉承行业道义,真心演得深入骨髓。
他曾一夜被抢被抓,被迫在恩人茹家还债,就等着被命运捉弄。
没想到一张制造的假画,坑惨了蓝掌柜,结下仇家不说,还导致慢慢辜负了最爱莫荷、茹秋兰。
本剧揭示善人悲哀:往往归咎于自身,自怜自叹,并不懂得割舍,佟奉全岂不知乱世之中求生都难,想在情义上求得圆满,怎容易?
从瑞家袭击茹二奶奶,他挺身而出救人被打,就失去了莫荷的芳心,后来所有事情搞乱成一锅粥。
莫荷吐槽他拘泥于小情小理,分不清大是大非,或许也是他折腾到迟暮之年,还在找人的缘故。
邓婕饰演茹二奶奶,从寡妇包养戏子鬼混,怀孕后被甩,还没保住孩子,到她设法嫁给佟奉全,得不到丈夫真心,再到她后面染上毒瘾,赔得倾家荡产,还被侄子害得超惨。
她的沉沦虽说咎由自取,却是王府出来的寡妇,独守空房空虚孤独惹下的祸根,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八旗遗老的范五爷从流落街头到处乞讨一样混饭,到设局买给蓝掌柜假画,发横财开新店在琉璃厂,改变了窘迫的现状,再到被设局骗走店铺,很是讨巧。
偏偏“皇阿玛”张铁林则肢体动作与表情过火,演得比较浮夸。
唯一让人惊喜是他自杀那场戏,让人看到没落皇族最后傲骨,恰恰也是全剧最棒高潮戏。
金牌邹静之用海量画外音台词叙事,还原了古玩行业的某些潜规则,用蓝一贵、索巴、王财、禄大人这样的小丑坏人频繁勾起悬念与冲突,但剧中有颇多牵强附会、不合逻辑的地方。
佟奉全被捕入狱,真很容易获救,铺子咋样?
不交代!
老妈子私自换药包保孩子,两个假军人留下假宝瓶骗范五爷的馊招,更是没技术含量。
禄大人是盗取文物主谋,蓝一贵是逼死范五爷的奸商,全都没有恶有恶报,也不让人解恨。
在屋内议论“众生礼佛像”真假,都揣着明白装糊涂达成假货交易,到时揭穿中外两大奸商嘴脸。
而借着民族主义去痛斥盗卖文物,但佟奉全、蓝一贵买给洋人假文物,则变成天经地义的“英雄”,如此三观就正吗?
后面,曾经莫荷变成解放军,不仅嫁给了领导,顺便帮旧爱找到方尊,同时也没让全剧走向大团圆,颇让人看着遗憾。
通俗易懂的故事前紧后松、自以为是,细节往往就被忽略,而去一趟山西就找到宝物,战争爆破在编剧需要的时候打响,使得该剧难以达到《铁齿铜牙纪晓岚》前两部的高度,只能凑合看。
若没有古玩,范五爷不会把妹子许配给佟奉全,男主角也不会认识茹二奶奶,陷入“债债相抱,债债相欠”的漩涡。
新旧交替的年代,社会纷繁复杂,有索巴、蓝一贵、禄大人这样的恶人奸商,有佟奉全这样被迫做坏事的善人,有茹二奶奶、莫荷这样情感曲折女性,也有范五爷这样固守腐朽王朝,却惦记尊严的老古董。
命运无人知晓,日子无情流逝,人生是荒谬而可悲,不过纵然人去院空,古董掌柜变废品收购,槐花却开了,儿子找到,情感永不泯灭,所幸还可中取暖!
小时候对古董和老北京的启蒙剧了,苗圃印象深刻。现在还看得到吗?
美化奸商,美化遗老遗少,恶心
狗血喷头
小人物与大时代……
3.5 话剧感浓厚
一分都嫌多,烂剧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有时候想想这编剧的人怎么就把这人世间的冷暖无常体会的那么深,讲解的那么细,仿佛比我们普通人多活了好几回一样。
还不错
充滿時代氣息。人性、世道、情愛都在一條軌道上但有不一樣的風景。
奔着古玩琉璃厂去的 结果都是些情情爱爱个人内心纠结的东西 腻歪 不合我的口儿 还要吐槽一下剧里的货币计量 那会儿真有那么富么 几万几万的
内容和以前看的一本讲琉璃厂的书写的内容还是有相近的地方
面好面好
铁三角巅峰之作
这个剧本太憋屈太想当然,所有人物趋于脸谱化,没有一个人设成立,太不合理,看了20集还是弃了。演员演技没的说,但剧本实在太老套,男女情感能有多狗血就多狗血,不比现在脑残剧好多少。收藏的事情,其实能收其中一个大件一辈子就可以了,但偏偏每个都要上演得而复失的闹剧
通篇来说,写出了一股时代悲歌的苍凉。但在剧情上,很多情节就是非常刻意的悲剧。勾心斗角乍一看好看,细品之下没多少味道。另外的感悟就是,干古董真暴富呀!
张铁林演得太好了
两张王牌
文物保护法保护的是人
自作孽不可活,琉璃厂是个好地方
苗圃因此剧一举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