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第一次的离别

第一次的离别,第一次告别,A First Farewell

主演:艾萨·亚森,凯丽比努尔·热合米图力,艾力乃孜·热合米图力,穆萨·亚森,亚森·卡斯木,乌古来木·苏吾尔,塔杰古丽·海麦尔,热合米图力·克然木,克然木·喀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维吾尔语年份:2018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2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3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4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5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6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3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4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5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6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7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8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9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20

《第一次的离别》剧情介绍

第一次的离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地大物博风景壮丽的新疆,艾萨是一个从小到大都在这里长大的土生土长的新疆男孩。艾萨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之中,母亲的患病让家里的经济条件雪上加霜,母亲的病不仅让她丧失了语言功能,还常常会离家出走不见踪迹,因此艾萨必须在上学之余格外小心的看护随时都会发生状况的母亲,因为艾萨深深的爱着自己的母亲,所以这点苦他从来都不放在心上。 凯丽比努尔是艾萨虽好的朋友,艾萨遇到了什么烦心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和她倾诉,两人还共同养育着一只小羊。人生海海,每一步都是两人相互扶持着走过,一路上留下最美好的回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猎捕天堂的贿赂黑白来看守所你会在那里吗?画江湖之不良人第一季再见,将来死亡网络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一季不再沉默情人节小镇罗姆男孩小尸体当代艺术一百零八三心两性大话修仙史前怪兽骇人命案事件簿第十八季生命中的危险缺憾云淡风轻时光追猎者英雄之战完美无瑕死亡实验黄大妮油菜花香话神传极海迷窟生死赛车朗读者

《第一次的离别》长篇影评

 1 ) 离别

题记:不是影评,只是看电影的时候想到的,做个记录而已。

昨天说到一次别离,其实是受一部电影的影响,王丽娜拍的《第一次的别离》,说的是新疆家庭的故事,故事正好是前天晚上看的,看完之后,别离这个字眼就一直盘旋在脑子里。

人一辈子不就是别离吗?

没出生之前就精子卵子从母体中分离,出生之后孩子与父母就是渐行渐远,像龙应台说的,父母顶多站在窗前看着孩子慢慢离开视线,哪怕舍不得也得学会放手,当孩子学会走路了,不要人扶,扶着孩子就会不高兴,入园了,升学了,工作了,成家了,或者单身了,跟父母没话了,送走父母了,最后自己跟自己的老公老婆也分开了,各自入土了。

赤条条来,抓住一些,最后一松手,又是赤条条一个人走,有些人中间能抓点什么,大多数人从头到尾可能没有抓住任何东西。

孩子跟父母别离难是因为涉世不深,还有很多父母不会跟孩子别离,不去学校就宠着,不去就不去,晚上非要跟父母一起睡,父母也听之任之,孩子要考大学出远门,父母不允许,非要让孩子上家门口的学校,或者不出省,选个专业也要你说了算。

嫁娶了,父母横插一杠,非要让子女听自己的,看劳伦斯写儿子与情人,基本就是这个套路,母亲从小将孩子带大,含辛茹苦,孩儿是心头的宝,甚至是唯一,突然孩子会飞了,母亲便不让他飞,谈个恋爱,母亲非要去指导,按照她的标准去择偶。

这样的事在现实中也太多。

说回到孩子,第一次别离大概是很痛苦的,电影里描写了两对孩子,一对兄弟俩,哥哥去外地读书,兄弟相送,离开再见可能就是一个学期,男孩子之间的别离不存在什么拖泥带水的,但是弟弟相送,无疑是有不舍,在哥哥上学之前,有病的母亲失踪了,兄弟俩四处寻找,那是突然的别离。

父亲和弟弟在家照顾生病的母亲,父亲熬不住,说照顾母亲就没办法照顾农活,要抉择,是否要送母亲到养老院?

这是主动的别离。

弟弟照顾的小绵羊有一天不见了,弟弟骑着驴在风雪中四处找寻,又是别离。

还有一家,夫妻不和,离过婚,后来复婚了,妻子说,离婚之后两个孩子闷闷不乐,复婚就是为了孩子的快乐着想,复婚后,孩子果然开心很多,因为孩子对于父母的离异没有准备,是被动的别离。

主动别离还稍微好接受一点,被动离别,我们总会心有不甘,孩子是哭闹,成人会抓取,威逼利诱什么手段可能都会用。

你看有些男女分手比较典型,男性不愿意分手,在他来说就是被动,他要去女性的单位,家里,小区门口,微信上,朋友圈或者各种可能去堵截,去发誓,去死缠烂打。

这时候没有孩子还好,有了孩子,我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觉得离婚对孩子能有什么影响?

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争吵的家庭,孩子岂不是受到的影响更恶劣?

所以一般都是积极鼓励,动了离婚的念头就不要犹豫。

但现在想法有了点变化,离婚对孩子影响可能真的非常大,尤其是离婚后父母不在一起,离婚了在一起的可能性太小了,只要分居异地,孩子在父母的任意一边,残缺的那一方便意味着不完整,不完整导致的问题有多少,不难想象。

可能对孩子不会有很大伤害的是,离异了,但是彼此还是经常沟通,经常见面,也经常与孩子见面,父母能做到对孩子一如既往,但是可能根本做不到对彼此一如既往,都离异了,见面干嘛?

干瞪眼吗?

而孩子无疑是能感受到一切的。

韩国前段时间播出的综艺节目,安排一对离婚男女见面,女人竭力营造氛围,找话说,男人爱理不理,说我一直就是这样。

男女离异,见面如故,并非没有,但我坚信这是少数,在电影里电视剧里存在,那是人物性格塑造的需求,或者是蒙太奇的剪辑所导致的幻觉。

现实中,自然也有一两幕和和睦睦的情景,比如给你寄个特产,送你个小礼物,一起吃顿饭之类,但是那是偶尔,而生活在一起是7*24,我们完全不满足偶尔的小确幸,否则单单靠几个幸福时刻就能美满,世上根本不存在离婚,争吵,打闹了。

人性就是我们都在贪婪地要求完美的,整段整段的确幸。

扯远了,电影中,这对夫妻家里的女儿汉语成绩不佳,当地的师资力量不够,妻子反复动员丈夫,丈夫因为要守着那片地,自己身体不好的父亲,起初不愿意,最后被说动了,一家人去外地,补习女儿的汉语,于是这家儿女与上面提到的弟弟又做了离别。

那是儿时的玩伴,是可以打闹,调侃的对象。

小女孩坐在车子里,满眼的迷茫,大概就是对离别的不舍,对未来,新环境的不安,可能也有期待。

上面哪里在说第一次离别,因为说不清离别什么时候是第一次。

而说得玄一点则是,任何时候都在离别,细胞代谢,每日跟你拜拜,精子卵子隔三差五要去外面走走看看。

孩子出生,从母亲的子宫里脱离是分离,孩子睡在摇篮床上,睁开眼,看不见熟悉面孔的时候,说不定它也以为在分离。

小猫小狗丢了是分离,玩具没了也是分离,种的花草枯萎了还是分离,吃进去拉出来也可以说是分离。

我们从最初的不习惯分离,到习惯分离,甚至到渴望分离,比如家庭环境恶劣的,恨不得不回家,年轻的时候大概都有过的离开家的想法。

婚姻的热度退却之后,几乎人人都会闪现出的离婚的念头。

但是真分离了,很多人又在某种程度上渴望聚合,像毕业前想赶快离开这个破学校,十年后可能还想看看当年待过的地方,曾经恨透了抡起棍子打我的父亲,说不定哪一天想回去看看他白发苍苍,佝偻的身躯,我们曾经恨不得要吃了的那个人偶尔也许会想见面看看,对方是否还是那么让人恨之入骨,或者也许会在心里设想见面的情景吧。

我们大概总在聚散的两头摇摆,最后算起来,人与人相处,无非是聚少离多。

有什么启发吗?

不过是两个字:珍惜当下。

既然说不定哪天就分开了,既然聚在一起的时间那么少,那么在一起的时候,和和睦睦,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分开的时候和和睦睦,平平静静,淡淡然然。

你看描绘得多好!

但是容易做到吗?

很难,原因无外乎两个词,复杂与善变。

你此刻所说的珍惜在争吵的刹那会飞到九霄云外,你所说的热闹会变成冷若冰霜,你所说的珍惜会变成炸裂,迅速逃离,所说的淡然可能仅仅是人前的伪装,人后的痛哭流涕。

但最后你又会冷静下来吗?

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但即便不会冷静你又能怎样?

日子还是在一天天流逝, 与珍惜同样重要的还有一个词:习惯。

 2 ) 我们的电影只有主题

先说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看了演员列表后发现,孩子的姓是父亲的名字---想着给两星了,因为演员演得并不差,但是这个电影的主题用一帮孩子来表达政治正确,真的是一件过头的事情,

孩子 的天性什么都没有了,都在父母与学校的穿叉中一次一次的被表达,自己根本就不理解的东西,当然这些都是要让观众看的,也就是让我们去明白

所以孩子到底在干嘛,放羊!!!

 3 )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见

电影带我们领略了新疆地大物博的景观,淳朴的民风,没有明星参演,很朴实的片子,对剧情的记忆很深刻,有点纪录片的味道。

维族同胞对家庭的凝聚力很高,重要的事儿,整个家族会一起讨论,这种家族力量很能感染到观众。

20年7月在大光明电影院和朋友们看的,至今回忆起来还能记得一些情节。

可能有些话题会涉及到敏感词,不多写了,但是看完影片也确实让我对维族同胞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比如在教育资源和人们的幸福程度上 ,他们和大部分地区是一样的。

 4 ) 谁的离别

诗意和温暖的部分,不必多谈。

最初困扰我的,还是标题。

第一次的离别?

可是艾萨先后经历了与哥哥、与母亲、与凯丽、与小羊的离别,究竟哪次才是第一次呢?

问过这个问题,我才醒悟,真正经历了第一次离别的并不是排在卡司表(或许也是排在观众心中)第一位的艾萨,而是女孩凯丽——她与这个小世界的离别把我带入了这个故事的隐藏面。

千年古银杏树上孩子们谈到了普通话考试,“你普通话考了几分?

”“60.5分”“哇,我只考了20.5分。

”凯丽为什么普通话成绩一落千丈,因为妈妈去外地采棉花几个月没回家没人监督她功课,而妈妈是片中唯一表现出对孩子成绩在意的成年人(艾萨的哥哥也在意但他自己也还是个大孩子)。

而这种在意非常具体:我们不会说普通话,一辈子窝在这个地方,赚不到钱——改变不了未来。

所以是她的一再劝说,促成了他们家庭最后的搬迁,去库车让凯丽上更好的学校学好普通话。

这背后可能在表述的是一种现代化等于汉化的极度无奈,维语文化明明是美丽的却似乎必然凋敝,像凯丽爸爸的情歌,动听却,“太短啦”。

但这个维度的解读过于宏大,我更想去触碰的是发自于凯丽妈妈现实的劝解。

她对凯丽说了一席话,长大就是接受离别的过程,妈妈也是离开了家人来了这里,你将来也要离开我们。

妈妈曾经因为受不了这样看不到未来的生活而和爸爸离婚,最后却因为孩子选择回来。

现在,既然无法离开他们,那么她要改变他们,带他们逃离这里。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毅然而然的背叛,背叛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假如生活已经是这样,为什么不呢?

今年过年时看《夜莺》,留下了一句话的短评:女性导演的视角更广阔,因为她们对压迫更为熟悉。

那么现在我要更进一步,女性的背叛会更彻底,因为她们本就一无所有。

离开了自己原来的家庭,嫁入男方,但是自己如果成为了家庭的累赘则原来的家人也都会接受男方家庭对自己的放弃——艾萨妈妈因残被送进了养老院,只有她的姐姐和小儿子艾萨对此表达了强烈的反对,却没有用。

我不想苛责艾萨爸爸的这个选择,因为他的确也没有什么选择,眼看着犯病的妻子就要拖垮全家。

所以凯丽妈妈在能够有所选择的时候,必然要走上去库车的路。

两位主角的妈妈,形成了本片最佳互文。

背叛了此地此刻,去库车,去更广阔的远方,能不能真的改变呢?

这仿佛是另一个永恒的话题,娜拉出走后会怎样?

女导演那般温柔,停在了被离别的艾萨,他停在此地此刻,在草原上牧羊。

每一个离开过的人,在面对新疆凌冽的风、绵延的山、广袤的草原时,都会忍不住驻足这片刻的温柔。

但这种粗疏的凝视,并无法解决妈妈的难题。

在判断好与不好之前,我唯有沉默支持她们的一切选择。

 5 ) 《第一次的离别》: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新疆

作者丨香猫记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新疆既神秘又陌生,是一片“异域”,供人们投以过度的想象。

而它却占据着中国六分之一的国土,世居十三个民族,是一片不容忽视的土地。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鲜有表现新疆故事的文学和电影出现, 大部分时候我们只能通过新闻来了解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人民和生活。

《第一次的离别》是疫情后第一部公映的电影,也是一部罕见的维吾尔语电影,展现了新疆南部的风景和人情之美。

整部电影都在一个叫做沙雅的小地方拍摄,这里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导演王丽娜的家乡。

用她的话来说,这是一部“献给家乡的长诗”。

王丽娜生于沙雅,后来在湖南读大学,又在北京读研究生。

她的经历和汉族身份,决定了《第一次的离别》既有一种外部视角,以“游客”的身份带领观众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也同时以内部视角考察新疆,以“居民”的角度体味当地人民的悲欢。

相信但凡有过新疆生活经历的人,对这部电影的表达一定会更多一份感同身受。

该片讲述了小男孩艾萨和他的小伙伴凯丽的一段日常生活。

艾萨家境困难,父亲在外苦苦讨生活,母亲还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经常离家出走。

艾萨的哥哥想考上大学离开家乡,家里更没有人照顾母亲。

不得已,父亲决定将母亲送入养老院,艾萨不得不学会和母亲离别。

凯丽这边,她的父母经常发生争吵,母亲曾离婚回娘家,又舍不得孩子搬了回来。

但是凯丽还是为了父母的关系担惊受怕,不仅如此,因为自己的汉语成绩太差,凯丽的母亲为了让其接受更好的教育决定搬家到县城生活,她也必须要面对离开小伙伴的烦恼。

最终,在经历了一些挣扎之后,两个小朋友都体味到了离别的滋味,他们开始学习接受生命力的猝不及防…… 只有离开家乡才会更好地书写家乡这是一部关于离别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

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得出,王丽娜对沙雅有着深沉的感情。

她很用心地捕捉到当地生活的细节,带着情感地展现出家乡父老的日常。

《第一次的离别》是导演离开家乡后对土地的回望,是她对自己童年的再现。

某种程度上说,也许一位创作者只有离开自己的家乡才会更好地去书写家乡。

只有在当地生活过的人,才知道当地人的伦理与情感。

这部电影最值得一看的地方还在于非职业演员的表演,电影本来是要拍成纪录片的,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变成了剧情片。

但不变的是电影中的原生态,电影可贵的地方在于所以的演员都是非职业的,这需要导演和演员之间的信任,调动出他们最真实的情感。

有评论认为《第一次的离别》是以个人视角书写民族志的作品,得益于王丽娜大量的前期调研。

王丽娜从北京回到家乡,重新访问自己的故地。

在朋友的推荐下,她认识了电影中的主人公,并被他们的纯真所打动。

经过一年多的调研时间,王丽娜拍摄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给予这部剧情片坚实的现实基础。

《第一次的离别》是一部介于虚构与真实的作品,而虚构的部分也来源于王丽娜对生活的观察。

在处女作的拍摄中,她一边拍摄一边学习,渐渐理解了这部电影对自己的意义,也领悟到电影创作的法门:“你知道你追求的这种纪实,并不是拍摄手法的纪实,而是重新建构生活的纪实。

”《第一次的离别》继承了伊朗儿童电影的传统

很多人将《第一次的离别》和伊朗的儿童电影相比较,不仅同样拥有对贫穷的诗意书写,对纯真童年的关注,就连风土人情都有相似之处。

伊朗电影一直拥有拍摄儿童电影的传统,以挖掘平淡生活中的质朴的戏剧性为人称道,《小鞋子》等作品既符合严苛审查的标准,又不失一定的艺术水准。

《第一次的离别》继承了这个伟大的传统。

王丽娜在自己可以完成的范围内,对这个题材做了最大可能性的展现。

电影中的孩子的命运是最牵动人心的,不论是凯丽因为学不好汉语而被责怪,还是艾萨因为弄丢了母亲而四处奔走,亦或是两个人最后分别的时候都让人动容。

孩子的天真和烂漫打动人心,任谁也不舍得孩子的纯真被侵害。

尽管有着各自不得不如此的原因,但是当艾萨和凯丽各自流泪的时候,对观众来说则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部电影没有一个所谓的坏人,没有什么激烈的冲突,却将结构性的矛盾放在异常美好的景色背后,让我们思考这些小人物在大环境里的遭遇。

这个电影固然对艾萨、凯丽等人的命运保持一个暧昧的态度,将关注的落脚点放在了乡愁,而不是对社会问题的挖掘。

但它毕竟是一个不同于主流叙事的边疆故事,将发问的权力赋予了观众。

边疆题材的电影难以摆脱的“刻奇”

当然,但凡涉及到“异域”的题材,难免会有些刻奇,这部电影也无法完全避免。

汉族导演带着自己被建构出的现代性立场来观察“老少边穷”,似乎总要解决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处理本民族的生活和现代文明的冲突,并试图找到一个和解的办法。

这一方面让作品容易沦于俗套,却也说明至今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很好地被解决。

于是,《第一次的离别》的品相也出现了某种断裂,一边是残酷的离别以及本地人的真情实感,一边是大量的风景和过多的音乐铺陈,这样电影对真实的有力表达被稀释了,但这或许是导演有意为之,让电影的落脚点显得更温和更“糖水”,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作者对于家乡特殊的感情而导致的不节制。

毕竟,让这样一部说着少数民族语言的儿童电影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是需要作出很多妥协的。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新疆电影人和关于新疆的电影作品集体爆发,涌现出一批仅在小圈子内传播的电影佳作。

尽管这些作品绝大多数是短片,可一个创作力旺盛的创作团队正在形成。

这群导演大部分有从新疆到北京学习的经历,因此可以从两种视角来考察新疆这块土地。

就以这几年的First电影节为例,不但有《第一次的离别》这样新疆汉族导演的作品,也有媒体人徐玮超《乌拉十二岁》关注的是维吾尔族足球运动员,还有维吾尔族导演伊克拉木的《拼车》等作品。

他们从不同面向展现出新疆和新疆人的独特处境。

甚至,《拼车》关注的视域已经从本土转到了北京,从现实主义题材转向了更丰富的创作。

这股风潮之下,拥有着无数故事和风景的新疆,未来在电影领域可能会大放异彩。

 6 ) 第一次离别干脆叫普通话宣传片算了

整片看完感觉是可惜,就明明其实可能更好,但是就是给人一种不上不下卡在那的感觉。

看了半小时所感受到的是苦难,但又没有那么苦难。

讲述离别,但离别也没有表现出什么。

讲述友情,也没有感受到恋恋不舍的情感。

所有都是点到为止就其实挺遗憾的。

前半小时总让我会想起小鞋子,就有种小鞋子的神似感。

但又没有人家构思巧妙,很多细节没有展开,一笔带过感觉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没有讲述清楚。

讲离别,片中三次离别全都没有什么情感。

剧本其实可以在精雕细琢一点,讲述少数民族自己的故事本身应该很有韵味很特别才对,要不然看什么呢,没有那么有看点了,就很平铺直叙的讲述了两个小朋友的离别,而且那场足球场比赛的戏不知道有什么意思,删除似乎也不影响剧情的那种。

而且离别连送别都没有的离别是什么离别啊。

影片景色拍的不错,很美。

片尾也很美,歌曲很好听。

如果在细化一下剧本再拍出来或许会更好。

 7 ) 胡萝卜嗯额咀嚼肌

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

 8 ) 《第一次的离别》:在离别中学会成长

作为影院停摆大半年后首批公映的电影之一,《第一次的离别》在某种程度上赚足了“噱头”。

《第一次的离别》是一部以少数民族自治区为地域背景的儿童电影,如果放在往常,少数民族题材和儿童电影两者决定了《第一次的离别》只会被少数迷影群体关注。

但事实上,《第一次的离别》上映首日排片占比近三成,单日票房超过118万。

对于一部慢节奏的文艺片来说,这实属难得的佳绩。

《第一次的离别》之所以能取得亮眼成绩,我想不外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中国观众已经太长时间没有在影院看过一部电影,影院一旦重新营业,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在大银幕上欣赏新电影,即便这部电影是一部小众的文艺片;另一方面,《第一次的离别》优异的制作满足了观众的期待,引发“自来水”,口碑于是在坊间悄然相传。

《第一次的离别》确实当得起高口碑,之前在各大电影节斩获的奖项说明了这点。

我们暂且罗列如下: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电影最佳影片、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以及作为开幕影片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上亮相,导演王丽娜还被选为“媒体关注电影人”。

对于一部处女作和青年导演来说,这是莫大的殊荣。

《第一次的离别》剧组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第一次的离别》以王丽娜的故乡新疆沙雅为背景,讲述维吾尔族男孩艾萨与他的同学凯丽的成长故事。

艾萨的家庭境况并不好,母亲患病,经常离家出走,艾萨在课余时间必须小心翼翼看护母亲,不让她出事。

凯丽的家境虽然比艾萨好一点,但同样面临贫穷的困境,凯丽的父母为凯丽糟糕的普通话头疼,同时也为凯丽弟弟的学习成绩而烦恼。

影片以“离别”为叙事焦点,勾连起维吾尔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人文情怀。

艾萨和凯丽是儿时的玩伴,面临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别”:艾萨的父亲打算把母亲送到疗养院,哥哥则要去上大学,这意味着艾萨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见到母亲和哥哥;凯丽的父母则计划外出打工的同时送凯丽到汉语学校念书,凯丽即将离家,与艾萨分别。

影片对亲情和友情做了诸多呈现,在一次次离别中展现不一样的童年。

儿童电影和少数民族电影的双重性,让《第一次的离别》在中国电影的版图中显得与众不同。

儿童电影以讲述儿童的故事为重心,是一类重要的电影类型,不少青年导演在筹拍处女作时都会选择这个类型。

比起成人世界,儿童的世界显得更加纯粹和简单。

但这并不意味儿童电影的拍摄难度低于成人电影,电影圈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唯儿童和动物最难拍也,说明了指导儿童演员表演具有的难度。

王丽娜有自己的办法。

在她看来,拍孩子的戏,必须按照孩子的水平调整自己,并用孩子的表达方式与孩子沟通。

在拍摄过程中,王丽娜会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做自己,而不是表演。

“我不要求他们表演,我甚至淡化开机和关机这些形式暗号,我要让他们相信一切发生的真实性,提前设计和营造可信的环境和氛围及事件。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电影中有一幕是凯丽上课迟到的戏。

王丽娜提前安排凯丽的母亲把闹钟闹铃往后调,并让她晚点叫凯丽起床,同时嘱咐妈妈在凯丽起床后教弟弟功课。

这样一耽搁,凯丽到学校就晚了,她在老师的训斥下委屈地哭了出来。

直到电影拍完,扮演凯丽的小演员都不知道自己的迟到都是设计好的。

(基本上可以判断是向阿巴斯学的,导演肯定看过《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通过这种方式,王丽娜在儿童演员身上激发出真实的情感。

如果让孩子表演悲伤的情绪,效果可能不佳;但让孩子陷入迟到的真实情境,在那一刻,孩子的悲伤便是真实的。

观众在银幕上看到孩子自然动情的悲伤,被会这种情绪感动。

正如王丽娜所说,“情感应该引导演员的动作,而不是相反。

如果你要演员悲伤哭泣,就要在他身上激起那种情感,儿童演员的哭戏更是如此。

”这种不做干预的执导手法,赋予了影片自然主义的质感。

非职业演员在电影中表现他们在生活中真实的状态,而不是塑造某类特定形象。

谈到儿童电影,不得不提伊朗电影。

伊朗儿童电影以其优秀特质为这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做出了某种典范。

不少人将《第一次的离别》称为“中国版的《小鞋子》”,此言并非空穴来风。

《第一次的离别》同样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地理物候和风土人情,这是其一;同样,它也表现在导演以一种平易温情的视角呈现儿童世界。

儿童并非依附于父母,而是能和父母形成有效的沟通,这是在伊朗儿童电影中观察到的现象。

在伊朗成人电影四处受限的情况下,伊朗儿童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作为替代品满足了伊朗电影人表达现实的需求。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伊朗儿童电影中的孩子往往像“小大人”,以大人的方式言说和行动。

对于此类儿童电影来说,所着力呈现的并非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惯常青睐的苦涩生活,以煽情的方式唤起观众的同情;相反,导演以平视的目光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生活虽然有苦涩的味道,但人在精神上是乐观向上的。

导演抛弃价值观的评判,不限于一味呈现悲苦生活,而是充分挖掘日常生活的诗意,向观众呈示生活本身。

这是此类电影的价值所在。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表现抢眼。

以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电影不仅在数量上有实质性的突破,在质量上也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惊喜。

其中表现最亮眼的是藏语电影。

藏语电影指以藏语为主要语言,讲述藏族人民故事的电影,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等地藏语地区出身的藏族电影人拍摄的电影,代表导演有万玛才旦、松太加、拉华加等。

《第一次的离别》的导演王丽娜虽然不是少数民族,但电影呈现的是几乎全是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因此可以被归为少数民族电影。

新疆地大物博,风土人情独特,但很可惜一直没有代表性的电影问世。

《第一次的离别》的诞生,恰好弥补了这个缺憾。

《第一次的离别》不仅让中国人见到新疆的迷人风光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境况,也让世界认识了遥远而神秘的新疆。

《第一次的离别》历经三年时间打磨,是王丽娜的第一部长片作品。

在此之前,她曾花一年时间在故乡沙雅体验生活,跟踪拍摄对象,素材后来粗剪成一部纪录片,《第一次别离》即以这部纪录片为原型。

王丽娜在拍摄过程中发现,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和逻辑可以转变为剧情片。

因此,《第一次的离别》虽然是剧情片,但按照纪录片的逻辑组织。

结果是电影呈现出了生活的肌理和逻辑,以及源源不断的诗意。

王丽娜说:“电影艺术可以借助散落在时光中的任何事实,可以运用生活中的一切,将现实提供的素材组织在时间之中,将现实的时间雕刻在影像中。

”《第一次的离别》具有纪录片式的自然主义影像风格,像散文那般自由流动,但由于电影仍然被归属于剧情片的范畴,它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情节的设计推动剧情。

这自然而然带来了矛盾:观众不知道应该以何种方式(类似某种约定)观看电影,纪录片还是剧情片?

如果将其当纪录片看,情节性过强;如果当作剧情片,情节推进又不足。

而且,电影的视角时常切换于艾萨和凯丽两人之间,使得故事凌乱分散。

好在,自然真实的表演和静谧诗意的摄影为影片增色不少,《第一次的离别》仍然是部好电影。

 9 ) 以真挚的情感,重构新疆的现实生活

电影院在停摆半年后复工的第一天,终于迎来了开张的首部新片《第一次的离别》。

许多观众也许不会想到,半年未踏入电影院,看的第一部新片,就是一部能被称之为“年度惊喜”的新疆维语电影。

当然,它的惊喜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土生土长的新疆电影”这个层面上。

与前些年《八月》、《西小河的夏天》等儿童电影相似的是,《第一次的离别》抒发着一份孩童对成长环境浑然天成的独特体验——他们总是对周遭的一切保持着最为直观的天真与敏感,也因此遭遇了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离别。

而影片的独特之处,则是根植于新疆独特的文化语境中,靠朴素的镜头语言,抓住了那些藏匿在日常里的现实诗性,将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镇化的冲突与交融勾勒了出来。

故事发生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的沙雅地区。

这里北靠天山,南拥大漠,拥有着奇郁的地域风貌。

生活在此处的维族人们,并非如想象中那般置身山清水秀的“天堂”,他们始终要面临着留守还是离开的选择。

小男孩艾萨和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凯丽比努尔在半年间所经历的两种家庭生活,构成了片中彼此对照的两条主线。

艾萨的家庭非常贫寒,他在上学的同时还要照顾常年卧病的母亲。

他的母亲是一位患有脑膜炎的聋哑人,经常在离家后便不见踪影,此时便需要他和父亲出门找寻。

就算母亲已经连自己都认不出来,无法给予正常家庭的母爱,但对于艾萨而言,亲人间彼此温暖的价值远大于需要付出的苦劳。

然而,在这半年间,艾萨却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离别——与被送到疗养院的母亲离别、与上大学的哥哥离别、与最终搬走的凯丽比努尔离别。

三次离别,每次都来得那么猝不及防,也让他的生活始终笼罩在淡淡的愁绪与孤独之下。

凯丽的生活则是另一番模样,她有一对慈父严母和一个对学习毫不上心的可爱弟弟。

采棉一家看似和谐的背后,却隐藏着涌动的暗流。

相比性情收敛的艾萨,凯丽更活泼、更会“撒野”。

在母亲眼里,凯丽的这份天性遗传自她的父亲,包括父亲平日里的“言传身教”。

汉语学习造成的情感隔阂、父母价值观的相左,都导致了家庭的裂痕逐步扩大。

随风而动的胡杨树叶与麦田、无垠的戈壁滩、辽阔的原野、结队的羊群,王丽娜导演的童年就在这片静谧而柔美的土地上度过。

这里仍旧保持着传统的民风民俗、耕种方式,处处充盈人与自然共同生活的踪影,风景美得叫人失语。

开场时,艾萨路过一位想要离开沙雅、去外面闯荡的青年人;结尾时,哥哥在来信中谈到外面世界截然不同的生活,而凯丽一家最终选择举家搬往库车——这些走向一致的情节点,都鲜明地构成了城镇化现象几种不同程度的映射,对于当地人来说,故乡越来越成为一个需要离开的地方。

选用近乎于纪录片的手法,拍摄一部“弱情节”的剧情片,消弭两者在形式上的边界,显然是《第一次的离别》核心的架构与思路。

纪录片出身的王丽娜导演,最初的想法就是在家乡拍纪录片。

她先是花了一年的时间跟踪拍摄片中的几个人物,建立起与每个人物的信任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加入大象纪录团队、认识了后来的监制秦晓宇导演,才有了拍剧情片的想法。

这一年间的经验,构成了这部电影在叙事与表演上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呈现。

拍摄纪录片需要的是等待的过程,创作者要在漫长的时间中寻找缝隙,等候人物流露出他们的行为逻辑与情感表达。

而以此方式来构建剧本,最珍贵的地方就是能让日常细节变得细腻,在“平淡如水”的情节中,积攒出不少打动人心的瞬间,以及“只可意会”的表达。

在处女作中使用素人演员,是许多新导演的“必经之路”,但很少有导演能像王丽娜一样,让素人演员发挥得如此出色、抓人眼球。

片中,两位小孩的表演极其灵动,几无雕琢的痕迹。

他们的一切表情、动作都与日常生活构成了“无限渐近”的关系。

小男孩艾萨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中都显得沉郁内敛,但又能在关键时刻有着精准的爆发力——致使母亲走失后在大漠中的哀嚎、质问父亲为何不与他讨论就强行送走母亲、读哥哥的来信时的眼中噙泪以及最后寻找小羊的急切。

这几场戏架织起了影片的情感高潮,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

相较怀揣心事的艾萨,纯真的凯丽则为电影提供了一抹暖色。

她总是穿着红裙,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表露出自己当下的情感。

印象很深的一场戏,来自于教室与棉田的对照切换:汉语课上,凯丽用自己最大的声量,用中文机械地背诵着“每逢佳节倍思亲”;镜头一转,她突然出现在棉花田间用维语轻盈地唱歌,和父母的互动里怀抱满满的爱。

动人的情感背后,也埋设了两种不同“发声状态”间充满异质性的冲撞和矛盾。

从这几场戏往外延展,我们能看到电影里孩子们的“情感抒发时刻”,都建立在此前含蓄的情感积淀的基础之上,不断涤荡出一种“长线回音”式的效果。

对于王丽娜而言,拍摄这部电影的经历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

她选择直面真实的生活,并重构出其中少被人关注的细节,再现生活的微妙与现状的隐秘。

而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我们几乎没有机会能在影院里看到新疆维族人的生活日常、看到这类扎实的现实主义表达的华语片。

在大银幕上观看一部电影,体验他人不同的经历与情感,是我们在疫情下的共同心愿。

《第一次的离别》选择在这个时刻出场,怀揣着一份勇敢,希望这能为更多人所知、所感。

 10 ) 年后第一部影院电影

这是年后第一部在电影院看的电影。

看完电影我忍不住摄屏,发了一条朋友圈:与电影院的“第一次离别”。

毕竟7.20的零点场,有影院为了给媒体拍摄,播了三次龙标的先例。

回来后把这张票放进了集票册,看到上一张还是1月4日。

终于等来一张新的电影票。

7月底的复工着实来之不易,这一年电影行业太难了,多少中小电影公司倒闭,院线动辄损失上亿。

现在开工的影院估计还是亏损,上座率有限,流量大的片又不怎么敢上映。

据说这波重映的旧片都不用给片方分成,赚多少都算是电影院的。

所以工作日能看到不少票价5元的重映电影。

大家戴好口罩,尽量支持支持吧。

回到《第一次的离别》电影本身,这是一个很罕见的新疆地区的电影,也是导演王丽娜的处女作。

片方勇气可嘉,早先就宣布什么时候院线复工就什么时候上映。

不过仔细一想,本来这类片看的人就少,趁着没啥新片上映说不定还能赚一波。

先给个整体评价:电影视听语言感很好,画面和音乐都很美;关于离别和新疆这两个题材也都是比较新的。

然而整体拍得比较散,总觉得还有什么地方差那么一点。

作为处女作已经很惊艳,我愿意给75分以上。

艾萨和凯丽比努尔是一起玩的两个小孩,他们还轮流养着一只小羊。

两个小孩各有自己的烦恼,也乐于向对方倾述。

艾萨的烦恼是,他有个聋哑多病的母亲,他愿意照顾自己的妈妈。

他的烦恼是家里的贫困,还有自己没办法让妈妈好起来。

有一天,他把母亲锁在家里出了门,结果回来母亲不见了。

他从黄昏找到深夜,在黑暗中大声地喊着妈妈。

第二天白天他跟艾萨找到了亲戚家,才知道妈妈摔倒,已经被送上了医院。

凯丽比努尔的烦恼是,她学不会汉语。

他们的母语是维吾尔语,但在大家的眼里想要有出息(当干部)一定要学会普通话。

她苦苦学习,嘶吼般地读着古诗,可还是考20分。

维吾尔语与汉语,其实是一个很明显的文化碰撞隐喻。

在这个连国歌都有维吾尔语版的地方,他们却不得不学习普通话。

从这也就明白,为啥这块地方从某种意义上好像“失声”了,我们对其了解也一直停留在一些新闻和刻板印象中。

当然孩子嘛,生活中不全是烦恼,也会有一些很美的东西。

或是三个小伙伴一起行走在沙漠中,凯丽比努尔的弟弟在一旁侧手翻着;或是一起坐在那能活三千年的胡杨树上谈话。

更动人的一幕是,凯丽比努尔跟爸妈在棉花地里。

爸爸讲起妈妈想离婚时,他唱的一首把妈妈挽留下来的歌。

拉回现实,孩子们最终还是要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离别。

跟最好朋友的离别,跟母亲的离别,跟家乡的离别,跟宠物的离别……离别是我们成长过程中要学会面对的,第一次离别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深刻的一课。

想起我自己,也不算是孩子了,早已经过好些离别。

可我为什么还是没学会怎么面对它呢?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长长杂货铺” (微信号:ccGS15) ,每月一篇电影影评,敬请关注

《第一次的离别》短评

百灵鸟飞走还会回来,心爱的小羊走丢了可能就再也不会见了,但你宁愿相信它是长大了,这样就不会被当做节日的祭品了。

5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推荐

挠头

6分钟前
  • Django Tsai
  • 较差

3.5 离别总会发生,不管你在多遥远的地点。从童年的第一次离别开始,往后的时间,就会迎来未知的下一次。夜幕下的长啸,风雪中的嘶吼,车厢里的留恋;胡杨林、沙漠地,戈壁滩,一切都印在了记忆里

8分钟前
  • 心淡
  • 还行

纪实类故事片,亮点在于维语+自然风光+儿童视角,学会面对离别是每一个孩子都要成长的必经之路,第一次离别便是孩子长大的肇始。

13分钟前
  • Dawn
  • 还行

某些欲言又止。

17分钟前
  • Kinyuan
  • 还行

有些戏拍得真棒,情感真挚。故事性弱,中间睡得香。

22分钟前
  • 帖拉索伊朵
  • 推荐

语言就是一种病毒,但你作为感染者并不是被动的,你主动的去感染陌生的语言,并且希望自己是病的最重的那个。

25分钟前
  • Kaito
  • 还行

素人、孩童、风光,不否认这些都是卖点,对了,还加上一个,后疫情时代影院开工首部新片。但这些并无法掩饰剧情零散缺乏聚焦,空有一副煽情皮囊。维族人如今生存的不可言说和不明觉厉,就凭一部这样避重就轻的的讨巧片子就收割感动了么?还是好好的按原先的策划,做成一部纪录片罢了吧。

30分钟前
  • 老珂
  • 还行

孩子们都太灵太可爱了,但这是一个苦涩的故事,生存苦,离别苦,最苦的是要学汉语,学不好就步履维艰找不到工作连医院都没法进,学不好就要被老师叫家长还当面羞辱,可是学校老师的汉语明明也很不标准啊!XJ人太难了!

35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討巧,以及選擇性失明。三顆星全給孩子們。

39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还行

三星半。看来比较惊喜的一部儿童片,成人世界的复杂与痛苦裹挟着小主角的生活,带来了第一次离别的伤痛与无奈。平实的影像风格带来了真实而流畅的情感表达,小主角的表现也很亮眼,演技真实且生动。

43分钟前
  • 叶笙花
  • 推荐

淡如水的电影。还蛮喜欢的。

45分钟前
  • 李湘
  • 推荐

稀有的题材

46分钟前
  • KingofChimney
  • 推荐

太散了

49分钟前
  • (ノ´ー`)ノ
  • 较差

我们看是电影,对他们来说就是生活。

54分钟前
  • Boléro
  • 推荐

观感有点奇怪,常常找不到导演的态度和视角,但又不是那种平时视角的流畅自然的感觉

58分钟前
  • 康斯坦
  • 还行

即使有现场德语配音扰乱视听,仍然是本届最动人的电影之一。这么踏实的年轻导演,心里有诗,关心人,在乎美。想看她拍纪录片。另外K Plus单元的小朋友们实在太萌了。

59分钟前
  • haize
  • 力荐

女孩戏精本精了,第一场有她的戏就被她的表情挤到心了,看完还抽抽,教普通话笑死了,课堂上哭也像是真哭,入戏;棉花地里几场戏好美,爸爸居然在妈妈离开他的时候写了首歌,听着台词我们都笑翻了,这是得多文艺的民俗啊“百灵鸟失去了自己的爱人”,戏精同学也真是陶醉,太可爱了;大树上一段仨小孩拍得也非常自然,孩子的心不加掩饰反映出的一些现实境况,让人笑过后值得咂摸。影片较仰仗这些有趣的细节取胜,结构整体来说太散了,缺乏节奏,碎片式的段落感太强,反观阿巴斯之类的儿童片,一般会看出一个总的叙事思路,而这部好像只站在局外陈述所见的现实状态,所以有点轻飘。作为复映第一部勇气可嘉,情怀加一星。#影院戴口罩还是不舒服啊#

1小时前
  • U 兔
  • 推荐

摄影师有想法。配得上院线

1小时前
  • kulilin
  • 还行

《第一次的离别》:定档全国影院复业第一天上映,7月20日。—— ★★★☆ —— 幕后花絮:1.该片在东京电影节举行世界首映时,“亚洲未来”单元选片主席石坂健治曾误以为这是一部伊朗电影。2.该片的演员全部是非职业演员,片中的两个小主人公不仅沿用了本名,就连影片中的父母们,也是由他们生活中的父母出演。3.该片的拍摄源于导演王丽娜的纪录片创作。一开始 她是用摄影机记录艾萨、凯丽等孩子们的生活。经过一年多的跟拍,她决定将孩子们的成长重新梳理成故事片。然后,她组建故事片团队,又经过两年驻地拍摄和后期制作,才得以完成。…… -百度百科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