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师说过,最可怕的不是那些三妻四妾的黑道大佬,而是别着小片刀满街晃悠的小混混儿。
这个故事很俗,一个放荡不羁的男人最后被一个女人给终结了,于是会有人得出总有一个perfect match的人在等着你的结论,上帝却在天上哈哈大笑,因为只要你足够老,总会遇到这个人的,不过关键点倒不是这个人,是你足够老。
因为当你变老的时候,你慢慢的发现,以后遇到更有趣的女人机会越来越小,总有一天,迷迷糊糊,半推半就的,或者忽然想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于是你就变成傻逼了,当然这是用20岁的时候你的眼光来看,用上帝的眼光来看,这个和贝克汉姆的弧入线球没有什么区别,不过都是个概率的问题,迟早要发生的。
不过你是变成了傻逼还是准备变成傻逼,只要当你有傻逼的倾向的时候,一切就都已经不可挽回,这世界上有千万个台阶可以提供给你下来,可以说厌倦了世俗的生活,可以说找到了真爱,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已经义无反顾的走上了傻逼的康庄大道。
不过话说回来,总有一天,我们都会变成这副吊样的,没办法,上帝制造我们的时候在我们的身体里放了一个定时器,因为牛逼的我们的比较有趣,傻逼的我们比较好管理,因为当我们傻逼以后,什么2b的事情都会告诉上帝的,而我们牛逼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很多人是一步步的慢慢的变成傻逼的,有些人则是会在傻逼前在牛B一把,算是通知上帝,从此步入傻逼的行业,其实,这个消息到底是通知上帝多一些,还是通知自己更多一些呢?
你们可能知道,太阳系的生命有100亿年,现在太阳正好在中年,他还可以再活50亿年,可是,你们不知道的是,太阳在一点点的膨胀,或者说变得烦躁不安,E=MC2,他散发着热量,损失着质量,说的简单点再过4亿年,我们地球上所有已知的生命都将灭绝,而地球有生命已经有好几十亿年的历史了。
我是想说,当我们循规蹈矩的傻逼样的保护环境,有屁憋着不放害怕污染大气环境的时候,我们的doom早就定了下来,变傻逼并不能让我们活的更久一些,充其量就是自以为活的更就一些而已。
导演为什么不让他就这么跳下去呢?
可能因为导演一想到每次回家给孩子做晚饭,或者陪情人去大练神功的时候这个结局总是会在他脑袋里回荡,导演看着眼前这些小美好,总是放不下,于是就把结尾和谐了一下,这样,这些一切一切的小美好就能继续下去了。
简单地说,导演早就变成傻逼了.....
在生病的状态下看这部电影就是被狠狠的抽了一个耳光子的感觉。
留了一鼻子血还忘了擦,只能说挺爽。
死了不算了结,展翅高飞的同时跟竖起中指一样总是要下垂的。
最后死的都很惨。
屌什么屌呢。
你不嗑药了,自然还有创意人需要嗑药。
需要亢奋,需要说瞎话包装出神话来增加商品的销量。
不知道曾经帮双鹿,帮蒙牛做广告创意的人需不需要嗑药。
要嗑药的话我想应该是进口的吧,这样写出的广告才能让SB变NB。
里面的这句台词我比较有印象:“我是个广告人:不错,我污染这个世界。
我就是那个向你们卖垃圾的家伙,让你们梦想那些你们永远得不到的东西:天空湛蓝湛蓝,女人永远美丽;一种经过Photo Shop处理过的圆满的幸福、无瑕的影像、最时髦的音乐。
”我把这部电影列为法国的《Fight Club》好了。
深度够了,只是变现力差了点而已。
不要一天之中同时看这两部片。
不然,会让人得抑郁症的。
这个世界特别是7月份红光满面高唱生日歌的世界够TM的操蛋的了。
不过再操蛋也不要树中指,不然没办法尿尿。
打开国内的电视,几乎所有的广告,尤其国内广告,总是不同程度的恶心着你,而这种趋势还在不断探底。
每一个广告导演都可能被活活的逼成一个愤青。
我只有选择不相信广告。
这一定是一个深谙广告界、并且痛恨商业广告的愤怒导演所拍摄的(或者是改编于一个愤怒的广告人回忆录)。
全片充满了各种广告奇幻的画面,酷感十足的视觉特效和拍摄节奏。
而且中间我差一点就被导演骗了,如果到中间结束段落当真就收尾了,就只能是个3星稍弱的片子,展现的只有颓废的现实而已。
但结尾20分钟将影片直接提升2档。
尤其最后那个广告,将此前的压抑和颓废一扫而光,道出了所有的愤怒,让人看得十分畅快。
而似是而非的阳光段落,直切到悲剧的结尾,定格在满是广告牌的街景上,又落回了悲观的现实,无疑增加了思考的深度。
导演一定是个影迷。
如果没听错的话,中间有三段熟悉的电影原声,出自花样年华、发条橙、细红线,甚至蓝色多瑙河也在库布里克的太空漫游里占据过大段时间。
导演一定也是个文艺片影迷,花样年华、发条橙、细红线,是风格迥异的文艺大作啊。
比起国内好多新新导演作品的前半部出色,后半部泄气来说,本片可谓一以贯之,甚至后发制人,后劲十足(原谅我用这么多好词,因为后面20分钟太出色了。
)前面有好几个场面戏(戏仿最后晚餐、知晓避孕、嗑药party、嗑药后昏迷、嗑药肇事)拍摄的创意十足,这对于很多年轻新秀来说,已经不稀奇,然而后面还能有如此沉稳的考虑结尾,实在难能可贵。
回归原始社会,找回失去的真爱;在现实的世界里,只有消费和欺骗。
结尾几分钟,增加了影片的解读广度和思考深度。
不去评判广告这个东西是否好坏,但就导演的有立场有原则这一点,值得鼓掌。
回归到我的题目,每一个广告导演都可能活活的被逼成一个愤青,尤其在为死板而有少良知的企业服务的时候(苹果等富于创意的极少部分广告除外)。
纵观国内电视充斥的恶心广告,就更应该明了,法国广告人的压抑比起天朝来简直是不值一提。
因为这里从来就不讲创意。
Ps:片尾字幕写道:生产商每年投入到广告上的资金有五千亿美金之巨,这笔钱能解决全世界一半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
字幕全跑完后有一段短片,后来一查才知,这是世界上拍摄的第一部广告片,拍摄于1906年,是关于一种名叫Sunlight的洗衣粉的广告。
片头主角照镜子时,镜子里出现的就是小说的作者。
还有网友说,影片里提到的madone应该是danone 中国叫达能。
20110531 ——《影迷》看电影
看得还真累,其实吧有点装,其实吧要是局限在广告上还真不至于弄这么大动静,所以我没局限在广告这件事上,这样看就有点意思了。
颓也能颓得那么法国,荡也能荡得那么法国,当然了,德性也德性得很法国。
弄掉点画蛇添足的画外音和字幕再修改点情节这片还真就是个宝贝了。
最开始是在猫粮上看到这片的介绍。
看老师说的那么龙飞凤舞,便忍不住想看看。
其实仔细想想便知道,就看动画而言,和老师的口味就已经相差那么大,何况电影。
到底该怎么说呢,关于这部影片。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于主角价值观的不认可;另一方面是觉得其表现形式越超过内容本身。
或多或少,总有实验般的玩票兴致。
不过,话说回来,多少还是给骆驼了一些启迪,主要是关于广告制作方面的“黑幕”。
因为这片也算是“半传记体”,讽刺虽然不算辛辣。
却也入木三分了。
仅仅是在本作出登场的诸多顶级广告元素,就值得我们顶礼膜拜与好好学习了。
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把本片当作广告制作的“科教片”也未尝不可呢~囧
广告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已无孔不入,上公厕小便都得跟它碰头,它抓住机会像个惯犯一样强奸着我们的大脑;它蹂躏了我20秒,占用了我20秒的大脑思考。
已故麦迪逊大道之王David Oligvy将这项犯罪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人一生要看几十万条广告,而这一切几乎都是被强加的。
生产商每年投入到广告上的资金有五千亿美金之巨,这笔钱能解决全世界一半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
在此我们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广告的存在到底带来了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去年有个新闻吸引了我,本片同名小说的作者Frederic Beigbeder跟他的朋友在巴黎街道一辆车前盖上吸可卡因的时候被警察逮个正着。
同名小说是根据他自己在广告圈的亲身经历改编,甚至可以说完全就是他的自传。
他还在影片中有两段客串。
有灵性的人再怎么样的创作哪怕是拼命的避免也会带有作者浓厚的主观色彩,jan kounen是个中庸的导演,他没有改变原作中的任何东西。
看过FB的访谈节目以及参与过的娱乐节目,觉得从jean dujardin身上能看到太多他的影子,就跟片子里的有个他早上起来照镜子却发现镜中人不是自己的隐喻一样,那个镜中人就是FB本人。
影片中也充斥着FB特有的法式小资恶搞幽默。
在片中我看到他当时糜烂的生活,也能看到广告界跟商界的黑暗。
当他意识到什么是对他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却为时已晚。
我看广告,可从不信广告。
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以及广告界文案们的黔驴技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对广告嗤之以鼻,以至于好多厂商更愿意通过找传媒公司做个活动或派发样品来推广产品。
影片里有段话很有深意,股东的红利谁来付,投资人的利润谁来付,大老板的薪酬谁来付。
当涉及到商业利益的时候,厂商很难诚实。
总之,这不单单是一部简单的商业片,其中也探讨了种族以及环境问题,欧洲电影大多比较有内涵。
缺点是最后结尾部太好莱坞。
ps 影片里提到的madone应该是danone 中国叫达能,
99,一种最常见的定价策略,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却无比受用的心理骗术。
它让所有人在消费的那一瞬间的内疚随着价格的位数下降而减轻,虚假的满足却得以放大。
《99法郎》透着一股法兰西特有的浪漫和疯劲,正好与广告业的浮华相互映衬。
广告在永无止境地编织着美梦,或者说让人们永远失望。
在摄影棚里,产品、打光、模特的眼神和笑容都经过精心设计,直到以最无可挑剔的姿态出现,撩动看客感官。
身为造梦者的奥克塔夫却并未获得满足,因为那些为广告幻境而生的好创意被甲方否定,而临时抱佛脚敷衍出来的垃圾却被客户迅速认可。
最后他完成了一次乙方对甲方空前绝后的复仇,那就是将广告这层精心设计的遮羞布扯下,让广告最原始的动机一丝不挂地出现在看客面前:快掏出钱包吧,我们急着清酸奶一万二的库存。
失去包装的广告丑陋又荒诞,实话总是让人难以忍受。
奥克塔夫的人生在真实与虚幻中挣扎,广告、对客户的说辞、毒品里的世界是虚假的,对索非亚的情感以及对责任的恐惧才是真实的。
在第二个结局中,他选择让广告露出本质,自己则逃离了充斥着广告和消费的商业社会,来到原始小岛上,最后与索菲亚相遇。
然而这一切也许只是他坠楼前的走马灯。
影片中有几个镜头让奥克塔夫以耶稣的形象出现,即使是救世主,在商业社会里如果不屈从于虚假的游戏规则,那么恐怕真实也要通过殉道来获得。
然而现实里没有多少人愿意殉道,大部分人都在消费主义的快车道上驶向庸俗和无趣。
现代人的焦虑和不幸,其实大部分都可以归因于此。
这个电影内容跟简介简直不是一回事,我根本没发现爱情让奥可塔夫脱离,应该说和这个女生分手后,他一如既往的过着过去的生活因为这个片子,整的我都想看原小说了。
这个电影居然排了两版结局,我一个都不想选,无论是女生自杀那版,还是男主最后人生圆满那版,我其实都挺不满意的一个广告片为什么要讲男主的爱情经历,嗯,还有因为女生怀孕而抛弃那段真的很渣了,然后分手后又觉得很后悔很痛苦,那你倒是联系说愿意负责啊!!!
渣男一个,垃圾所有女生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明明每部影视剧都在告诉大家一件事,渣男到处有,怀孕会被抛,但总感觉现实中这种事还是很多这个电影比较大胆,有些地方拍摄的让我觉得恶心,如果有人打算看,请确定自己的价值观比较牢靠,男主吸毒,提及的场景还挺多,虽然有版结局感觉是在做禁毒宣传,被警察打算抓补,然后跳楼了,第二版结局也说以为自己杀了人,吓死了。
然后是性方面,当然不要谈性色变,可是他拍摄的氛围很不对劲,不同的拍摄方式传达的就是不同的东西。
说下关于广告方面的,因为楼主的职业是关于这方面的,我也不是很清楚男主到底是写文案的,还是脚本的,电影里是做关于广告的,也有可能这些都是它负责的,总之他很出色。
电影里应该是说了两个策划,好像是一个,关于酸奶的,最开始的提案,那边根本不同意,然后是临时做了一个常见的无趣的广告方案,结果通过了,然后男主进行拍摄,最后摆了对方一道,最后的最后没有说那件事的结局我觉得与其说是广告文案这种电影,不如说是个人电影,我觉得更像是一部个人色彩更浓的电影
视:技巧娴熟 但手法老套 类似的视效都被玩滥了 参见——罗拉,爱美丽,猜火车等编:一般 结尾也太那个了 虎头蛇尾演:做作 乐:较土词:谁都是暂时的,爱情、艺术、地球,你、我,尤其是我...镜:坠楼的上上下下 不同国籍的“未婚爸爸”(怎么一拍日本人就那么猥琐)具:俩人办公室内的机器人 巨大的会议室和会议桌它:倒是羡慕那种生活状态劝:其实还可以玩的更非 索性就晕到底# # #
每年全球的广告预算是500亿美元。
联合国的一个研究估计,这一数额的10%就足够帮助全球饥饿的人民了。
档次低~~~~
有点看不进。。。
每次法国电影,都很压抑
笑死我。。
大胆有想法的电影,不流俗的喜剧
广告的悲剧
不为爱生 就为事业死 余皆稚子
实话我没看很懂。。。。
白瞎了这么牛的开场。
根据小说改变的电影都能这样乱七八糟 不管还挺酷的
“一切都是暂时的,爱情,艺术,地球,你,我。尤其是我。”升级版的超市夜未眠。起初是被海报吸引才看的片子,却带来了太多惊喜。若停在82分钟便完美。只是现实,往往比艺术残酷。
消费是一只最不知餍足的饕餮恶兽,能提供瞬间的唇齿满足却带不来长久的安定幸福。[忍得住寂寞才能拯救世界。]配乐竟然响起了Cocorosie的Candyland。天父才知道我有多激动,眼泪都要掉下来。
好的法语字幕组太少
看不下去
拍的很烦,没有毛用。
Seriously, 法国人什么时候才能分清喜剧和悲剧的不同。说是一部喜剧,看得我都快要抑郁了。好吧起码把它看了,au moins c'est fait.
看完有一种被强奸了的感觉,表达手法很的确很与众不同,非常激烈和粗暴,我觉得已经快超过黑色幽默的范围了,再多一点就可以直接骂人了。多给一颗星假装我对艺术有包容度,也对法国电影的多样性表示羡慕。但为了批判而批判,为了不同而不同,这也算marketing了吧,艺术价值真的有吗? 如果说国产烂片难看,最起码它们有一颗努力取悦你的心,再难吃也算可食用;而这部片子简直是直接往你嘴里塞💩。让人极度不舒适。内容就更别提了,观点傲慢,肤浅又幼稚。实在是做不到引人深思。对不起,两颗星已经觉得良心不安了,不能再多了。心情如后面的一幕镜头一样像是被食物中毒的流浪汉吐了一脸吐了一脸,我得去看一集猫和老鼠拯救一下被污染了的心灵,打扰了,再见。
乱好看乱好看的。
Dujardin这造型儿怎么这么像李泉···结尾的结尾有点儿雷,内是荒岛余生了?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