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睡不着看了这部电影,我个人很容易产生共鸣,确实看哭了。
现在的我,既是女儿,也是妈妈。
妈妈给爱的方式,不一定是儿女最需要的。
儿女最需要的爱还是陪伴,很感谢我妈妈有能力有条件陪着我长大,让我也成为一个有能力陪伴自己小孩长大的妈妈。
情绪稳定,经济稳定,家庭美满,真的是最好的陪伴吧。
女儿直到真正失去了妈妈,才知道珍惜与妈妈曾经在一起的时光。
女儿最珍惜的,就是妈妈的味道。
因为女儿曾一次次的拒绝与母亲一起吃饭。
一天,母亲垒了新炉灶,还新买了铁锅,就想和女儿在一起吃顿饭:“你啥时候回来一趟啊,咱一起烤五花肉吃。
”女儿却一口回绝。
叫,不来吃,妈妈就去送。
于是带着好菜好饭,大老远从乡下赶去首尔看望女儿。
然而,看到的是女儿的冷脸,听到的是女儿的冷言冷语:明知道我住一居室还带这么一大堆来,我们是同睡在一个屋檐下的那种关系吗?
妈妈只好在麦当劳熬了一宿。
女儿与妈妈的隔阂很深,她的内心一直对妈妈抱有怨恨。
直到妈妈去世后,女儿才明白,天底下所有妈妈的爱,都离不开对儿女们一餐一食的关怀。
美味饭菜的背后,有着妈妈的辛劳,有着妈妈对儿女一生的牵挂。
妈妈的味道,只有奉献,不求回报。
因此,没能和妈妈一起好好吃顿饭,没能好好品尝妈妈的味道,是女儿永远的痛,是女儿无法弥补的遗憾和愧疚。
女儿也因此而抑郁。
于是,电影就从女儿怀念和找寻妈妈的味道开始。
妈妈曾经亲手垒起的炉灶,从此被女儿重新点燃,妈妈的小饭馆又冒出了袅袅炊烟。
又可以考五花肉了。
妈妈的饺子馅,妈妈的什锦菜,妈妈的手艺,妈妈的味道,一遍遍的尝试后,女儿慢慢地找寻了回来。
重返人间休假3天的妈妈一直陪伴着女儿,女儿却看不见妈妈。
最终,女儿在梦里看到了妈妈,母女终于相见团聚。
女儿用寻找回来的妈妈的味道给妈妈做了一桌子的饭菜,还特别给妈妈做了一碗海带汤。
女儿说,这是她的心愿,是给妈妈的生日宴。
母女俩相互望着彼此幸福的笑脸共进晚餐,一起享受温馨美好的时光。
天边挂着一轮圆月,幽静的月光下,母女依偎在一起。
女儿说:“你所献出的,你那如花般的人生,我在替你过呢,妈妈。
可我明知这点,还让你那么孤单。
”母亲说:“好好保重,不要觉得抱歉,我没法一辈子都替你擦眼泪啊。
”女儿哪里知道,梦中与妈妈的团聚,妈妈是要付出代价的。
女儿梦醒,妈妈已离去。
妈妈带着女儿的味道离去了,这味道将被妈妈永远忘记。
治愈了女儿的抑郁,换取了女儿的未来。
妈妈一生的记忆就这样被清空了。
这就是女儿不知珍惜妈妈味道的代价!
这是妈妈对女儿最后的奉献!
“谢谢你做我的女儿,也对不起。
就算以后我忘了你,你也一定要来找我。
”妈妈最后的叮咛和嘱咐,女儿能做到吗。
我哭了,哭到抽泣。
我想起了自己去世的妈妈,想起了自己妈妈的味道。
我哭倒在沙发上 …
为什么有这么感人的剧情。
妈妈啊,有女儿的妈妈说,女儿一定要疼一回妈妈,过后才可以去疼别的男人啊。
女儿如果学会妈妈的料理,这是把妈妈的精神留在这个世界的一个感觉啊。。。
希望有女儿的妈妈一定要看这部电影,无私的奉献啊。
妈妈除了与她女儿的回忆,可以什么都不留了啊。
这是无我的最高境界啊。。
尤其喜欢女儿说出的那一段:妈妈你献出你如花的人生,我过着你向往的人生。
明明知道却还是让妈妈很孤单。
孩子啊,怎么会让妈妈那么孤单,妈妈一点都没有怨恨女儿,一下就原谅女儿了。
我很感动。
看到女儿那样停滞不前,女儿回到乡下,没想待在美国,因为亏欠妈妈的日子是很难过的。
她在心里也放不过自己。
妈妈最心疼的一句话:我到死也对你一点用处也没有,这时候妈妈居然觉得自己耽误着女儿啊,我觉得太煽情了,这部电影是神作啊。
但凡有妈妈的人,怎么能没有感觉。
我给120分的好作品,让我们及时行孝,大声说出你对父母的爱,别再含蓄了。
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既复杂又简单。
小时候母亲说的话孩子都会记住,可是孩子回馈的善意却不一定能被发现。
孩子们并没有母亲想象中的那么脆弱,至少是母亲不在的时候,母亲在的时候他们才能是一个孩子啊。
心中有对孩子们的称赞一定要说,特别是要在人多的时候对他说啊,因为你的话他们会记住一辈子啊。
“记忆这个东西吧,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在世上生存下去的燃料。
如果累积了很多美好回忆就会像使用高级汽油的轿车一样顺畅驾驶,糟糕的记忆会像劣质汽油一样让人生路走的颠簸。
”影片中的母女即使是母女两个人好像也并不熟悉。
母亲在死后根本不会想到女儿会是怎样的生活。
一开始就惊讶于女儿并没有回美国,而是回到了母亲生前住的地方。
后来母亲又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甚至不认识女儿最好的朋友。
虽然再怎么不愿意承认,母亲和女儿还是有诸多的相似之处,性格中的那份倔强、不愿意亲口表露自己的内心。
母亲为了女儿特意研究饺子馅,可女儿直到母亲去世也不知道如何调制。
其实只需要简单的一句话便可以解决,到头来却留下了遗憾,也让女儿吃尽了苦。
不相似的两个人不会相遇,相似的两个人终会有遗憾。
电影中的母亲也几乎融合了东亚母亲所有的刻板印象:为女儿奉献了一生、不善言辞生怕打扰女儿、对女儿说话刻薄、不喜欢称赞女儿等等。
即使死了回到人世看见女儿也不免对女儿的吐槽:怎么不回美国工作?
为什么不结婚?
即使死亡母亲还是没有放下那对女儿“好”的执念。
整部影片设定女儿去到美国仿佛就是一种成功一种救赎,可是到头来故乡却成了母亲死后的一种执念。
母亲死后女儿重回故乡重走母亲的路,以此希望来救赎自己。
有意思的是原来并不是中国的狗才能看见人看不到的东西。
影片最终诠释了“也许死亡并不是最痛苦的事,最痛苦的是被遗忘。
”母亲从一开始对向导的不屑、无礼,到后来的祈求。
而向导也说道“人类就是重感情”却没曾想到他也是人类。
到了最后母亲还是选择了遗忘只是为了让女儿能不再痛苦。
到死后母亲还是为女儿牺牲着自己。
电影总体来看除了死亡后的假期这一设定较为新奇之外还是比较公式化、套路化的许多情节也都能猜想到。
许多情节设定也不一定能经得起反复推敲,只能算得上一部刚达到及格线的电影,正如前文所说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的人物设定都有些刻板印象,使得整部电影有一些公式化。
电影为了凸显母爱的牺牲,死去的母亲本着为女儿好的目的,请求阴间使者让自己“通灵”,和女儿进行最后的晚餐,顺便说说体己话。
世上没有免费的运营商,“通灵”的代价就是母亲关于女儿的记忆会被一键删除。
母亲犹豫都不带犹豫的,只要为女儿好就行。
这或许就是东亚母亲的通病,没有自我地一味牺牲,以为自己的几句话就能治好儿女的毛病。
当我们在被伟大的母爱感动得痛哭流涕的时候,有没有认真想过,母亲一键删除和女儿的记忆——某种程度上也是删除自己生前的全部记忆,毕竟女儿是母亲生前的太阳,是母亲生命活动的全部逻辑——这也许并不是上天的“残忍”,可能是一种类似“好生”之德的“好死”之德?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测试,题目是你以为已经死掉的人,复活回到你的身边,下面哪些选项会让你认为是“同一个人”呢?
这些选项包括:记忆和人格都相同、只是肉体改变了的人,肉体不变、但是被设定了相似记忆与人格的人,肉体和记忆都相同、只有人格改变的人,等等。
你会发现,缺少了记忆、人格、肉体的任何一个项,你都无法将其当作生前的“同一个人”。
这个题目的设计者声称是以此让我们理解“人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同时我觉得这个测试也在告诉我们,“死亡”的内涵是什么。
人类的本质就是此在的连接,我们生活于同一个世界,我们可以进行意向的互通,我们成为彼此存在的印证。
而“死亡”意味着人和人之间连接的彻底中断。
活着的人虽然可以不断发出信号,但是永远只是单向输出。
我们意向的“他者”永远失联了,关于和死者的连接,我们知道永远不会再和生前一样完整。
我们再多的求索,本质上和精神病患者的“臆想”一样,只能沦为自说自话。
我们生命中的告别、失恋、决裂,本质上都是连接的中断,有些是暂时的、有些是“永久”的(加上引号,是因为只有死亡才具有对这种中断的最终决定权)。
这些中断其实就是对死亡的演练。
在态度上,我们对包括死亡在内的连接中断,出于自愿的会认为是解脱和新生,出于被迫的则会一直耿耿于怀。
所以各种生存哲学都在不遗余力地以生者视角,将死亡(和死者)进行各种自圆其说的超越性图解。
推己及人,代入到死者视角,他们会怎样看待我们?
我们知道生者和死者之间的绝望之处在于连接的中断,我们的求索因为没有反馈所以是无效的。
如果按照同为人类的思维来假设,这一绝望的事实对死者也适用。
作为死者,按照“人”之常情,他们也会执著于和生者建立连接,但是很快他们也会和生者一样,因为反馈的失效而接受生者已经“死亡”这样一个事实。
“死亡”,作为一个暗含“双向连接的中断”这一语意的词汇,不仅对于面对死者的生者是有效的,对于面对生者的死者也同样有效。
对于死者而言,除了接受这一连接永久中断的事实外,与生者相比,还要接受另一个更残酷的事实。
作为曾经的生者,死者此刻拥有的是双重的身份(死者可以是曾经的生者,但生者却只能是将来的死者),所以掌握的是双重的信息。
除了前面提到的与生者的永久中断外,死者对另一个事实了然于心,即他们想与之建立连接的生者,永远不会知道死者处于怎样的世界,而他们对生者的世界有所掌握。
死者至少还知道生者有过求索,生者连死者有没有求索都不知道,设想反馈更是雪上加霜。
这是作为曾经的生者这一身份带给他们的信息,与生者相比,这种多出来的的信息差并不是一种优势,相反是一种难以摆脱的负累。
死者与生者相比,更了然于彼此这种连接的无望。
所以面对亲人即将离世,生者如果能够代入死者的话,会发现死者的的绝望更甚,生者尚存有对方能够知晓自己绝望的奢望,而死者只能领受存有这种奢望的绝望。
作为信息茧房里的生者,对死者的世界一片无知,这种无知却不是一种劣势,这使得他们能够设想各种方式,来安放自己的意向,这也是前面提到的生者对死亡(和死者)各种自圆其说的超越性图解得以可能的原因。
死亡虽然阻断了连接(同时不是生者此在的全部连接),但并没有阻断生者连接的意向(同样也不是全部的意向),只要彼岸仍是未知数,这种对死者意向的安放就不能说是虚妄。
就好像飞机失事后仍未见到亲人的尸体,就仍旧可以期待无数种相遇的可能。
而作为掌握信息差的死者,了悟于曾经生活过的人世间的全部真相,其中就包括生者对彼岸的一无所知。
这种无知对于生者来说,是慰藉借以行走的拐杖。
但对于死者来说,这种无知因为人类发明的辩证法,此时已然换算为已知,这种已知是绝望的确认,预示着他们的意向标的只能是一片虚空。
对于他们来说,人世间纷纭的记忆,就好像囚禁他们的幽闭的密室,遗忘是唯一的钥匙,所以他们必须一键删除人世间的记忆(科技不发达时代叫“喝下孟婆汤”),然后才能获得他们的解脱和新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死者来说,“好死”之德是类似于我们的“好生”之德一样的东西。
回到电影。
对于母亲来说,一键删除关于女儿的记忆,并不见得是坏事,除了上面分析到的客观层面的原因外。
从主观上来讲,女儿和她的连接早已中断,只是她一直没有领悟到(或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
那些没有接的电话、站在门外没有跨进去的脚、毕业照片时没有和你挨在一起的合影、对你想和她好好吃一顿晚饭这一邀请的拒绝……在母亲一再释放的连接邀约中,女儿早已在心里将自己设置为“死亡”模式,她对于母亲仅仅是“幽灵”一般的存在:看着母亲和老姐妹谈论自己,自己站在门外不发表任何意见,然后悄悄离开;看着麦当劳店里母亲一个人坐在那里,失神落魄地意识不到手里的甜筒渐渐融化,也没有走进去。
这和母亲死去后重返人世间的休假何其相似。
所以,母亲和女儿的诀别并不是发生在突如其来的生理死亡,而在更早的时候。
这一次只是让母亲双重确认一下这个事实,并将自己手中的那个离线的决定键痛痛快快地摁下。
这样看的话,母亲做出一键删除记忆的决定,更像是一次彻彻底底的断舍离,一次脱胎换骨的觉悟,当连接不可能和不值得的时候。
孤独地离开人世的母亲福子与无意送别母亲的女儿珍珠阴阳两隔后,心灵交流的故事。
她们的重逢得益于母亲获得上天给予的“休假”。
母亲在从阴间便一起同行的向导带领下,开始了限期三天的旅行。
母亲在这期间一直观察著女儿,女儿虽然看不到母亲却能感受到她就在自己的身边徘徊。
这对母女获得了新的沟通机会,她们回顾了过去的时光,也分享了现在的苦乐,一起度过梦幻般的时间。
说是这不电影是韩国版的《李焕英》,对这两部电影,感觉都很一般。
都是很不真实的故事背景,《李焕英》还有大量的母女生活场景的铺垫,而这部电影,真实感欠缺。
珍珠从美国大学教授的位置上离开,回到自己和母亲都没居住太多时间乡村,学会了母亲的厨艺,对未能在最后告别母亲而不能释怀,而回忆的画面却不能成为这一切极大反差的让人信服的经历。
演员的表演中,真情的流露,倒是不乏让人感动之处。
女主角很美,有点像秀气版的倪妮,还有点像白百合。
有一定的观影门槛,更适合一个人独处时观看。
当然,你的母亲健在也愿意陪你一起度过两个小时的时光,便已是最好。
🥺🥺🥺远道而来这世间,要把余生献给你热爱的故事,要以平凡之身,对抗世事艰难,要以平凡之命来换取惊鸿瞬间。
努力不是为了感动谁,也不是要给谁看,而是让自己拥有随时都可以选择的权利。
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一点一点坑着文献,文献数量之多令人感到亚历山大,实际上谈起海外学术研究,相信作为第二语言者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永远都是语言关。
对于英语母语者而言,阅读仅仅就只是阅读而已,那么对于第二语言者,往往就需要先了解字面意思,再进行内容分析,无形之中这就增加了问题的苦难程度。
今天是农历大年三十,我所在的英国的大学里正如往年增添了不少春节的气氛,电子屏幕上一直闪烁着有关春节的广告,大堂的工作人员在四处纷发福字和糖果,一片喜气洋洋,甚至有不熟悉的印度女生迎面走来跟我用中文说”新年快乐“。
anyway,祝家人龙年大吉大利。
这个影片是在讲述母女情,家人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常常呈现出来一种羁绊的关系,实际上这是非常复杂的关系,正如我之前与师妹所反复聊到的,任何关系固然都是复杂的,但是我们需要尽可能采取更好的态度来面对着一切。
真的太好哭了,从15分钟开始一直哭到结局,中间看到“妈妈”在麦当劳的时候,直接哭到抽泣。
偶然在B站上面刷到了一个片段,是我喜欢的类型立马就去搜来看了,每次看完温情感人的电影,随着电影一起哭一起笑,仿佛自己也释放了一般。
都是熟悉的演员,看的也很舒服,说回到剧情,是很简单很容易猜到的母女亲情,韩国日本总是能把这类电影拍的很好,虽然俗套,永远真诚。
女儿因为“被抛弃”,长大后对母亲很冷漠,最终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而因此愧疚,患有抑郁症,暂时放下工作在母亲的家中独自生活并最终与自己和解(韩国真的把各种牛鬼蛇神拍了个遍),3天的假期就是去世母亲在天堂的假期,回家看着本是美国教授的女儿,却独自在家的3天发生的故事。
最近越发在思考留在父母身边的意义,究竟是他们需要我,还是我需要他们。
我没有电影里女主角的遗憾,但因为生活中太多小事了,种种原因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最不好的一面永远都留给了父母,他们也在无条件承受包容,对了,是我更需要他们!!
越长大后,工作生活的烦恼越发多了起来,身边的朋友能消化一部分,但有些话似乎没人可说,这时候父母就成了我的“垃圾桶”,家也是我的避风港。
希望能在今后的时光里,逐渐学会成长,照顾好自己照顾好父母,不留遗憾。
随着年龄渐长,婚嫁问题成了父母眼中的第一大事。。
以前提起还能嘻嘻哈哈的辩解,说自己赚钱自己花,可以过的很好(我是真的这么想,一个人也可以过)。
元旦回家突然做了个噩梦,与母亲有关,直接被吓哭醒,久久不能平静。
想到未来的某一天来临了,我还是一个人,就再也无法说自己没有遗憾了,可能这辈子我都无法承受这样的重量。
所以内心立马就接受了要找个人过的想法,如果有一个人在身边也许就真能扛过去了。
《3天的休假》是一部探讨母女关系的电影。
电影用奇幻的方式化解了母女之间的遗恨,让爱长留人间。
女主人公福子(金海淑饰),孤独地离开了人世,唯一的女儿不在身边。
天使给了她3天假期,她选择去看望女儿,做最后的告别。
女儿珍珠(申敏儿饰)在美国大学当教授,福子以为天使向导会直接带她去美国,却不曾想回到了自己在村里的小饭店。
珍珠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国了,一个人经营着福子的小饭店。
从未下过厨的珍珠,竟然做饭给别人吃,味道也比福子做得好。
福子看到珍珠在不属于自己的地方,过着格格不入的生活:一个人泡辣白菜,储藏在福子的地窖里;一个人炒咖啡豆,用福子亲手砌的大土灶;一个人喝咖啡晒太阳,在院子里的门廊上;一个人做豆腐,招待福子生前的好友吃;一个人煮面条,用美味的食物化解了前来找茬村民的怒火;一个人试着做出了妈妈独家配方的饺子......
福子是多么骄傲的人啊,她活着的时候,每天跟村里人炫耀珍珠在美国大学里当教授。
现在死了,只能听着别人在背后议论珍珠,她在一旁干着急。
没有人能够看到她,也没有人能够听到她。
但福子感受到了珍珠的痛苦,看似云淡风轻的珍珠,实际上患了抑郁症,她听到珍珠跟心理医生说,“我无法面对回忆,经常想起妈妈,不知道妈妈为什么要抛弃我。
”
母女关系贯穿妈妈和女儿这两个女人的一生。
即使妈妈离开了人世,她给女儿带来的影响也永远不会消失。
珍珠小的时候,福子太穷了,就把珍珠寄养到了弟弟家中,让珍珠跟着舅舅舅妈生活。
福子对珍珠说,你要好好学习,其他事情都不要担心。
这是第一次抛弃。
珍珠刚到美国不久,福子突发心脏病去世,这是第二次抛弃。
珍珠无法忍受两次抛弃,得了抑郁症。
珍珠回到了妈妈生前居住的地方,过着妈妈的生活,用这种方式惩罚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她按照妈妈的方式生活,做妈妈曾做过的事情,吃妈妈自创的饭菜,把妈妈融入了自己的内心,她看到了妈妈的孤独,也看到了自己扎进妈妈心中的那根刺。
母爱既可以是温暖的庇护,也可能因过度保护或期望过高而给女儿带来压力。
妈妈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小时候很喜欢读书,但是家里重男轻女,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赚钱补贴家里,让弟弟读书。
她觉得把珍珠放在当老师的弟弟家,比带着珍珠去再婚家庭好,事实却是,她一辈子都很孤独。
无法融入再婚家庭,也无法和女儿亲近起来。
她努力赚钱,为了女儿忙死忙活的,到头来却离女儿越来越远。
珍珠从小寄人篱下,无法与最爱的妈妈亲近,等到了有能力的时候,母女之间却有了隔阂。
有一次母女俩吵架,妈妈难过地离开了,珍珠跟在妈妈身后,看着妈妈漫无目的走在街上,最后进了一家24小时麦当劳,点了最便宜的甜筒,没有吃一口,任冰淇淋一点一点融化到双手上。
母女俩彼此担心,却无法亲近。
珍珠没有给妈妈庆祝过生日,没有让妈妈过上她想象中的好生活。
现在妈妈死了,那些想说的话,想做的事,全都堵在胸口,发酵在心中,提醒着自己的不孝。
女性之间的深厚友谊,如母女关系,为女性提供了情感支持和身份认同。
妈妈看到了珍珠的痛苦,看到了珍珠对自己的爱,她想告诉珍珠,没关系。
她是那么的爱着珍珠,不管珍珠做过什么、或没有做过什么,都没有关系,她只想让珍珠振作起来。
她以失去对女儿的记忆为代价,和珍珠见了一面。
妈妈吃了珍珠亲手做的生日宴,在月光下谈心,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都被说了出来,那些深藏的爱意,都被彼此知道了。
所有的痛苦、误解、后悔、不甘和被辜负,像暖阳下的积雪一样消融了,消融在了一句“对不起”和一句“谢谢你”中。
像一场美丽的梦,梦醒后,珍珠找到了妈妈赋予她的品味和天赋,替妈妈过上了她向往的灿烂生活。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