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风吹麦浪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吹动大麦的风(台),风吹稻浪

主演:基里安·墨菲,帕德莱克·德兰尼,利亚姆·坎宁安,奥拉·菲茨杰拉德,Mary O'Riordan,Mary Murphy,Laurence Barry,Damien Kearney,Frank Bourke,Myles Horgan,Martin Lucey,艾登·奥黑尔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瑞士语言:英语,拉丁语年份:2006

《风吹麦浪》剧照

风吹麦浪 剧照 NO.1风吹麦浪 剧照 NO.2风吹麦浪 剧照 NO.3风吹麦浪 剧照 NO.4风吹麦浪 剧照 NO.5风吹麦浪 剧照 NO.6风吹麦浪 剧照 NO.13风吹麦浪 剧照 NO.14风吹麦浪 剧照 NO.15风吹麦浪 剧照 NO.16风吹麦浪 剧照 NO.17风吹麦浪 剧照 NO.18风吹麦浪 剧照 NO.19风吹麦浪 剧照 NO.20

《风吹麦浪》剧情介绍

风吹麦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爆发爱尔兰独立战争。原本拥有光明前途的医科大学生达米安(Cillian Murphy 饰)得知战争爆发,毅然投笔从戎。他回到家乡,与兄弟泰迪(Padraic Delaney 饰)、好友丹(Liam Cunningha m 饰)一起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这群青年凭借满腔热血以及出色的战术,一次次挫败受雇于英国政府的“黑与棕”民兵部队。他们的反抗迫使英军同意签订条约,然而,这也成为昔日战友分道扬镳的岔路口…… 本片荣获2006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2006年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奖、2007年爱尔兰电视电影奖观众奖最佳爱尔兰影片和IFTA最佳男配角(Liam Cunningham)及最佳影片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卡壳名侦探柯南:侦探们的镇魂歌儿子的选择掠夺者战火红颜旁观者三生花抓住大运降龙传说最好的世界忠奸人花满楼之松漠虎符诗和远方的聚会重返以色列救命行动罪恶黑名单第九季给宝贝的最后笔记桃色骗局硬汉奶爸少年林祥谦重启人生狼在门外一车四仆妈妈不在家:亲家不计较赤火追缉广岛别恋愿赌服输社畜向前冲沼泽的沉默神烦警探第四季

《风吹麦浪》长篇影评

 1 ) 爱尔兰歌曲《风吹麦浪》自译

TheWindThatShakestheBarley作曲 : Traditional作词 : TraditionalI sat within the valley green我坐在绿色山谷里I sat me with my true love.身旁是我的至爱My sad heart strove the two between悲伤的心纠结不已The old love and the new love.在旧情与新爱之间The old for her the new that我的爱人,以及我那me think on Ireland dearly.思念的亲爱的爱尔兰While the soft wind blew down the glade当微风吹过沼泽地And shook the golden barley.吹动那金黄色的麦浪T'was hard the woeful words to frame艰难的是遣词造句To break the ties that bound us去打破我们连接的爱恋But harder still to bear the shame但那更是不可忍受Of foreign chains around us外国人捆住我们双手And so I said the mountain glen我在山谷之中呼唤I'll meet at morning early我将守望到天明And I'll join the brave united men然后我将加入战士们While soft winds shook the barley当风儿吹动麦浪T'was sad I kissed away her tears我悲伤地吻去她眼泪My fond arm round her flinging温柔地抱住她的急切When a foe, man's shot burst on our ears当敌人突然地出现From out the wild woods ringing在远处摇曳的树林A bullet pierced my true love's side子弹射向我的至爱In life's young spring so early哪管生命多么年轻And on my breast in blood she died在我怀里她已死去While soft winds shook the barley当风儿吹动麦浪But blood for blood without remorse我不后悔,以血还血I've ta'en at oulart hollow.战死在奥莱特山谷I've lain my true love's clay like corpse我僵死在爱人坟前Where I full soon must follow那就是我的灵魂归处Around her grave I've wandered drear坟墓之间悲伤彳亍Noon, night, and morning early无论晨昏还是日月With breaking heart when e'er I hear心碎的我蓦然听到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是那风儿吹动麦浪

 2 ) 要了解自己反对什么是很简单的,但是要了解自己支持什么就很难

这是一部史诗一样的电影,国家,民族,理想,忠贞,博爱,自由,平等,暴力,残酷……这些就是那个时代许多的的爱尔兰青年的短暂一生的关键词。

他们都是榜样,他们都是爱尔兰民族的骄傲和灵魂。

这个世界是复杂的,所谓的正义从来就不是绝对和永远的光环笼罩,生活和斗争永远都是具体而复杂。

侯孝贤的《悲情城市》?

有点这个路子吧,大时代是最好的熔炉,每个人都会受到考验。

想想也许有朝一日的收复了台湾?

……另,日本人打进来的时候,汪伪政权呢?

嗯,又想多了。

下面这些都是导演的评论音轨在电影中谈到的一些细节,我摘一些出来,希望对喜欢这个电影的人有所帮助。

1、电影开场的曲棍球赛在当时是被禁止的。

倒不是因为这项运动本身,而是这项运动造成年轻人的聚会,而聚会,在当时是禁止的。

所以开场的曲棍球赛,就是一种挑战。

而实际上,组织这个比赛的盖尔运动协会,是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对于爱尔兰的独立运动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它也在培养爱尔兰解放军新成员方面,把运动员和球会联系起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开篇的头戴黑贝雷帽的军人,叫做黑棕军,是那个时期臭名昭著的组织。

一开始是被作为警察部门的助手,警察就是军队,这些就是驻扎在当地的军警部队。

(编制和人员组成很像我们现在的武警,但是我感觉更像汪伪政权的伪军。

)其组成都是参加过一战的老兵,经过冷酷无情的战斗,格外擅长在敌对环境下镇压人民。

他们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用凶残的手法散布一种白色恐怖,其中一个军官下了一个很典型的命令,他说,所有杀了爱尔兰人的士兵都不会被追究责任。

你们杀得越多越好。

这个人后来在科客郡的一间酒吧里自杀了。

3、达米安在遗书中最后写道:丹说过一句令我挣扎不已的话,要了解自己反对什么是很简单的,但是要了解自己支持什么就很难。

我想我明白了,而且这赋予我力量……影片结束,在演职员表缓缓升起的时候,导演平静的说:英国某些极右媒体,比起外国其他媒体和评论,他们的反映完全不同。

我们被拿来和纳粹传道者莱尼·里芬施塔尔对比,拿电影和《我的奋斗》比。

这很滑稽,完全不相称。

媒体并没有涉及电影的观点,见解和实质,是纯粹的污蔑。

BBC专栏作家对我施以粗俗和幼稚的侮辱。

这表示一部分英国权势集团很清楚,英国……对爱尔兰的行为非常恶劣。

一直是这样,英国人否认他们的祖先对爱尔兰使用暴力,他们不承认签订条约以来,北部出现的各种问题。

只要条约没有被重新审查,持久的和平就很难实现。

显然,对于当时的共和党来说,是否承认条约是件艰难的选择。

但是退一步来看,不管站在哪一边,都很难断言,北爱尔兰就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实体。

当电影在英国反映时,英国人对我们的侮辱恰恰体现了,他们无力承担自己的责任。

幸运的是,其他国家的人们和他们的观点不同。

 3 ) 好久没看到那么令人激动的电影

特别棒的片子,朴素、直接、冷静,毫无虚饰地张扬和思考民族精神的电影完全没有那些虚弱地吹嘘英雄主义的调调,更没有近来流行的“人性”表演它才是真正赤裸的、残酷的,体现反抗强权态度的历史很难用“公正”来言说,贫弱也未见得代表和能够唤取正义,但没有历史意识的言说,只能是低级地煽情,更不用说商业动机看完真替我们那些弱智大片感到羞耻不过想看大的战争场面的人,会失望仔细想了想,这导演功力确实很高,能把这么一个复杂纠缠的历史时期,通过一对兄弟的遭遇表现出来,稍有失控,就会掉入煽情和立场过于主观的陷阱。

但他与真正顶尖的大师们,应该还是有距离。

从故事构思上说,最后哥哥枪毙弟弟,与前面弟弟枪毙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这两段的对应,是暗喻了爱尔兰内战的“兄弟相煎”。

这个情节安排的痕迹比较重,显得刻意。

和朋友聊这片子,才发现它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在于那种为了内心的原则和信念而勇于牺牲的态度,哪怕这原则在事过境迁之后,变得微不足道甚至可笑荒谬,依然有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与之相比,当下中国人完全不是这样的。

 4 ) 绿色,爱尔兰

说到爱尔兰,你会想到什么?

大西洋中的岛屿,绝美的风景,凯尔特人动听的音乐美妙的歌喉;王尔德、叶芝、萧伯纳;甚至U2、The Cranberries、Westlife。

世外桃源或许是一直以来我对爱尔兰一个最贴切的认知。

但真实远远不止于太平盛世的我们的这个想象。

爱尔兰是欧洲最传统的天主教国家,离婚在95年才合法化,而堕胎直到现在仍属非法。

爱尔兰独立运动从20世纪初便开始但直到现在仍有北方六郡由英国行使主权,并且北爱的战争结束距离现在也还不到10年。

曾经的独立战争时期的主力以实现爱尔兰统一为目标的爱尔兰共和军,现在则被定位为恐怖主义。

《风吹稻浪》讲述的便是从爱尔兰独立战争到内战这一段“被贬低了的历史”。

目睹了英军在爱尔兰的种种暴行,想去伦敦做医生的Damien参加了爱尔兰共和军。

由于自己人的出卖,他们的队伍被捕入狱,饱经折磨之后他们幸运的被爱尔兰看守释放。

Damien亲手枪决了告密者,年仅17岁的Chris。

《英爱条约》签定短暂的和平之后,Damien和Teddy却因为立场不同站在了内战的两个阵营。

最终在一次运送枪械的任务中,Damien被捕,Teddy下令枪决。

这就是整个电影的故事脉络,虽然时间横跨两个战争,但导演仅仅把目光聚集在宏大历史中一对普通的兄弟身上。

在独立战争期间,兄弟俩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甚至在英军的监狱中,Damien想代替哥哥受刑,而Teddy的不屈也给这个刚刚加入的弟弟强烈的感染。

然而在内战期间,还是同样的监狱,Damien是阶下囚,他一样的不屈,而Teddy则是弟弟死刑的执行者。

镜头很平静和克制,常常保持距离感,影片也因此呈现一种纪录片的质感。

很喜欢共和军游击队伏击英军车辆的那一场,游击队员拿着武器在绿色的草地或麦田中穿行,找到合适的遮掩;悠扬的乐曲声中,风吹动青草,山坡上仿佛泛着波浪。

一陈枪声和爆炸之后,胜利的游击队员走下来收拾枪支,哭泣不仅献给自己的同伴。

两场枪决很有张力。

Damien要亲手杀死自己的伙伴,还只有17岁的告密者。

仍然是在那绿色海洋一般的野地里,Chris说,我很抱歉,我觉得害怕。

枪响之后是沉默。

或许是命运,下一个被绑在柱子上等待死刑的便是Damien,镜头贴近他的脸,等待枪声的时候他急促而沉重的呼吸,然后是Teddy的痛哭。

这就是战争,荒谬的,没有对错的战争。

受伤害的永远是普通人,就好像电影中那破旧的房屋里的老奶奶和自己的女儿孙女,无论英国军人还是爱尔兰军人,他们总是被枪指着头,举着双手站好,然后再接受粗暴的盘问和搜查。

尽管,这些爱尔兰军人曾经还接受过他们的食物和庇护。

Damien在遗书中写到:“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战争也许都是这样吧。

而这该死的战争,说到底都是曾经光辉的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历史的一部分。

而在大英帝国血腥的殖民史里,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了,他们发生在印巴、孟加拉国……电影出自英国导演之手,自然会在英国饱受争议。

既然是电影,也不可避免有个主观的视角。

然而看完电影,我至少更能理解为什么U2是音乐界里的反战中坚,而The Cranberries为何声嘶力竭的唱着Zombie。

风吹稻浪是一首爱尔兰民歌,从英文名看,或许麦浪更合适些。

电影也呈现了一种如麦浪一般的绿色。

绿色,既是和平,也是爱尔兰。

 5 ) 老者眼中的黑白人生

将炸药捆绑在身体上,留下导火索的空间,来到闹市,来到无辜的人群中,点燃,爆炸,血肉横飞,将自己支离破碎,将自己的信仰升华。

我一直不能理解这些用生命祭奠信仰的恐怖主义者的内心到底是怎样一种感受,我见过为不良信仰左右的人的愚蠢和真诚,却一直猜不透这样的行为究竟具备如何实现信仰的条件。

一个人从温文变得执着,一个人从正常变到异变,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用大脑支配的,用心去做的事情却是毁灭自己杀伤同胞而推动某种势力的壮大和生息。

作为个体,能够如此又是为何?

70岁的老人,一生将尽,用心生活了一辈子,这是的所思所想,他的世界是什么?

这样的人说的事情,讲的话语,摄制的电影的灵魂是什么?

他看到个人的得与失,看到社会的得与失,看到众生的得与失了吗?

不,到那样的年岁,眼中的人生只是关于对人性起起伏伏的种种经历的闪回了吧?

是放弃了许多壮年时候的精髓,慢慢体察世态炎凉人生苍茫的一种平静,是将个体与政治统统淡忘回归自然的一种情操了。

《风吹稻浪》如史诗一般却平淡如素描一样的影像,因为通过70岁老人眼睛的沉淀,而变得举足轻重。

爱恨情愁的交织,风起云涌的政治生命,一对年轻人为理想的付出在本片中变得更像是一种世事生活的提炼和总结。

本世纪初,英国与爱尔兰的土地之争由来已久,臭名昭著的恐怖组织爱尔兰共和军就是这场战争的产物。

即使在大英帝国的强权镇压下,爱尔兰人还是坚持了独立的信念并获得最终的成功。

然而,民族仇恨的洪水照旧滔滔不绝,直至半个世纪以后方才停歇。

在这方面,影片几乎放弃了背景叙述,而就是通过典型个体在这段时期的经历来借古喻今。

兄弟二人来自爱尔兰的农村,即使在斗争尖锐到极端的时刻,兄弟二人也没有拜见什么领袖一类的人物。

有时候,个体的遭遇就像遇到洪流一般,不能左右自己的去留。

他们看到被欺压被杀害的同胞,看到对手眼中的轻蔑和恶毒,看到自己只是在绿野中自在的嬉戏,看到自己的尊严被肆意的扭曲。

于是,生命中的转折成就了以暴制暴的决心。

他们枪杀了酒馆中谈论家庭的英国士兵,枪杀了背叛自己民族的未成年孩子,兄弟二人从手无寸铁的无辜者转换为果断绝决的刽子手。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理想的爱国心的爆发和对信仰的坚持。

在看似正义的弱者中,在看似无辜的复仇中,在看似隆重的升华中,这种等同于对手的举动在血腥中变成兄弟二人的生活。

在这一趟历史的混水中,我们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的医生的诞生。

在哥哥无限的前途中,他选择了拯救自己的所见所闻,选择了将所有人性的优良品质变换为运用刀枪你死我活的技巧。

没有对于政治的长远思索,没有对于生命的细细体味,用所谓的正义,用年轻的热血,用所有的精华,来展开一场用信仰支撑的战争。

人一旦作出了什么,就不可以也不可能退回了,就如一盆泼出去的水。

他们唯一的优点是盗亦有道,他们区别与对方镇压的方式是他们攻击的是对手的军队。

而他们采用了手段如暗杀、绑架、袭击却如同一群悍匪。

命运给他们刻上了一种印记,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危险。

信仰的坚定是正确的,而信仰究竟是不是正确则是茫然的。

战争终究有一种结束的方式,那是上层建筑的举动,而作为流散四方的个体,究竟能够体味什么,能够掌控什么?

一群人偃旗息鼓,一群人坚持走原来的路。

自身的剥离实际上是政治家们的抉择。

然而,我们的主人公们距离那些高层实在太过遥远。

他们看到的只是眼前葱郁的森林,自己的家园和已经背负的仇恨。

一群人相信政治斗争带来的均衡已经足矣,另一群人仍然相信血战到底是出路。

一些仇恨淡去,一些仇恨继续。

于是,自身的反目成仇变成另一种致命的伤害在所难免。

弟弟亲手枪毙了哥哥,将死讯带给了嫂子。

一家人土崩瓦解,仇深似海。

这是这个故事的终了。

当变身为警察的弟弟在牢狱中哀求哥哥认罪求生时,哥哥压抑的绝望的怒吼带着愤怒的味道。

当初,当我杀死那个被成为叛徒的孩子的时候,我就再也回不来了。

我要为我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于是,哥哥很坦然的面对行刑队的枪口。

沉闷的枪声过后,这个生命就此离我们而去。

而这个个体,曾经和现在都是那么的优秀。

他看着亲人被杀,看着家庭成员的目光而决定带着他们展开反抗,为的也就是寻求生活的安定而已。

然而,在他信仰支撑的背面,他实际上微不足道。

他只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之一。

而他的弟弟,即使还在世上,有何谈获取新生?

也就是说,模糊的信仰在不可控的命运面前是极为危险的。

影片抛弃了所有的倾向,没有靠近政府,没有靠近个体,只是从一个老人看待人生的角度,慢慢的却极富张力的将人性黑白的悲剧给予展示全貌。

在平实到没有技巧的影像中,我们依稀记得绿野中渺小的人影和人们被遭遇击垮后的泪水横流,以及主人公最终的命运。

现今社会,被信仰支撑却被命令用自毁来换取强势群体尊重的那些人啊!

你的勇气究竟为谁而涌出!

 6 ) Strange creatures we are, even to ourselves.

我叫戴米安,是个刚毕业的医科学生,打算去伦敦继续深造。

我的家乡爱尔兰是一片热土,这里遍地绿野、风景如画,人民勤劳而质朴,但是却饱受侵略者的蹂躏。

英国军队在这里横行,肆意践踏我们的尊严,侮辱我们为爱尔兰猪,残杀我们的同胞。

镇上有人只是在街上挖泥,就在背后挨了一枪,我邻居的孩子米盖,只有十七岁,因为不肯用英语说出自己名字,就被他们拖到鸡舍中处死。

英军的暴虐逼出了爱尔兰人骨子里的无畏。

太多的流血造成了反抗,有反抗,就有更残酷的镇压。

哥哥泰迪是我们这里的领军人物。

我犹豫过也拒绝过,但是最终我还是认同了:爱尔兰需要医生,但是更需要投身抵抗运动的战士。

于是我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

我们在暗中行动,完成了很多任务,共和军的队伍开始逐渐壮大。

英军对我们怒不可遏而又无可奈何。

但是镇上的乡绅告发了我们,叛徒出现了。

我们被逮捕、刑求,一些人侥幸得救,但还是有三名伙伴被处决了。

我动手枪决了告密的乡绅和当了叛徒的那个孩子,那个孩子,我一路看着他长大。

我对丹说,我学了五年的解剖学,现在却要杀人,希望爱尔兰值得。

终于传来了停战的消息。

英爱条约签署,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依条约在英帝国内成为一个自由邦,但仍需对英王效忠;北方六郡则依旧归英国统治。

英军撤退了,留给爱尔兰人有条件的自由和巨大的内部分歧。

和平来之不易,是妥协还是坚持完整的独立?

泰迪选择了妥协,变成了自由邦的军人。

而我不能接受虚假的自由和平与变相的独立。

曾经并肩对敌的同袍彼此拔剑相向,兄弟阋墙拉开了帷幕。

我原想置身这场战争之外,却还是卷入了;如今我想脱身而不能。

一次不成功的行动中,丹死了,我不愿供出共和军武器藏匿的地址,我的亲哥哥泰迪则将要在凌晨对我执行枪决。

我给所爱的人留下一封遗书,其中这样写道:你曾说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孩子能尝到自由的滋味,我也祈祷着这一天,但我恐怕它比我们想象得要远。

丹曾说:“知道你要反抗什么很容易,知道为什么要坚持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曾经有一度,我的心都空了。

我想现在我知道了,而它给我勇气。

我仍然害怕死亡,但是一直到死,我都没有放弃坚持。

我希望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孩子不必忍饥挨饿;老人不会被高利贷逼迫得走投无路,也不用再痛心于家园被毁和子女被害;劳工们不再超时工作,受英国资本家的剥削;更不会再有黑洞洞的枪口对准我的同胞,不论持枪的人是侵略者还是自己人。

或许终有一天,这些希望能够成为人们眼中理所当然的现实。

但是此时此刻,这却是我的理想和信仰。

我即将死去,但是我并没有心死。

为了这遥远的希望,我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

 7 ) 原来革命题材影片可以这样拍!肉包子炸弹简直就是侮辱

在电影的词典里,“现实”是经常性被拉伸变性的词,它常常被伪装在邪恶、黑暗、潮湿、龌蹉、史诗的面具之下。

观众心知肚明,装聋卖傻地沉浸于这类“真实”之中,选择在这样的现实中逗留几个小时,在“甜蜜的梦乡”里恢复气力,好在生活的现实世界里继续翻滚。

所以,拉伸现实的电影,常常被追捧为才华或者是风格,而关照现实的电影常常被轻视或者忽略。

在两种思维的左右下,我们的革命电影出现太多急不可耐讨好观众,其实是侮辱观众智商的杂技行为,比如“手撕鬼子”、比如最近风靡的“肉包子炸弹”......同样是革命题材电影,讲述一个国家、民族的独立,2006年的一部电影《风吹麦浪》,几乎可以称为所有同类型题材影片的范本。

该片出自英国最伟大的导演之一,肯·洛奇。

他被称为“新的现实主义中最重要的导演”,他的电影如手术刀般横切开社会的肌理,让你看到整个故事背后的一切。

《风吹麦浪》获得了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它讲述了爱尔兰独立战争背后的故事,以社会学的磅礴背景给我们呈现了在大历史格局下,小人物们的个人经历,和无法摆脱的宿命结局。

《风吹麦浪》绝对是需要看三次的影片。

它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呈现了电影本身应该有的样子。

它和大多数算计观众的视觉类影片不同,它克制,从容不迫,一个镜头必须不多不少,不长不短。

故事、人物、情感,在经过计算的剪辑处理之下,达到了惊人惊讶的平衡状态。

胖哥惭愧,只能看出其中一二,依然无法把大师级的控制力彻底看透。

那些空镜头,那些所谓的叙事的冗余部分,在每一个叙事的情感高潮时刻之后,为观众留下了宣泄的片刻。

不会过度,不会不够,而是若无其事之间让故事继续,让情感流露。

大师级的分寸感,让我惶恐,自觉集中所有的注意力,珍惜体味影片分秒之间流逝。

《风吹麦浪》没有任何半秒的多余画面,每一帧画面都为故事服务,为人物而设,为主题而立。

胖哥不打算在这里围绕电影技术性来展开,而是深入影片的故事之中,让大家感受下大师级的革命题材影片的落脚点到底应该是什么。

《风吹麦浪》的故事背景是1919年的爱尔兰独立战争。

爱尔兰当时还在英国的统治之下,英国政治巨人,二战英雄丘吉尔当时用铁腕统治爱尔兰地区。

在1919年,爱尔兰宣布成立议会,要求独立。

爱尔兰和英国发生了军事对抗事件。

影片以爱尔兰两兄弟达米安和泰迪切入,从普通人的视角给我们讲述了战争背后的故事。

虽然是细枝末节的平常人的生活,但《风吹麦浪》的精密之处在于,每一个事件,每一个场景都是精挑细选,从侧面让观众清晰的认识了这场战场的始末,同时看透了这场战争背后的势力冲突。

故事中,达米安是未来一片光明的医学院学生,在他准备踏上去伦敦的学医之旅前,他目睹了同伴因为不愿意用英文告知搜查的军人自己的名字,而惨遭处决。

这期骇人听闻的事件,让达米安的哥哥泰迪极为愤怒。

这起事件让观众清除得看到了英国军人对待爱尔兰人民的残暴。

但达米安依然准备前往伦敦,在他看来,为了保留自己古老的语言,而在面对强权时,不懂得退步,而遭到杀害,虽然可怜,但同时也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直到,达米安在火车站再次见识了英国军人对待火车员的粗暴无理时,他才发现,同伴的死亡不是小概率事件。

整个爱尔兰人民在英国的统治之下,都得不到公平对待。

他留在了爱尔兰,和泰迪一起加入了共和军。

故事开始了以达米安和泰迪为叙事脊梁的抵抗运动中,但影片没有陷入常规的流水账,而是选取了多个凸显主题的场景。

通过叙事和场景变换,我们看到了两位主角在身份和精神上的转变。

两位主角一个是革命的理想派,一个现实派。

在面对强权时,他们可以携手合作,但当强权抛出诱惑,当强权改变了通知的方式时,微妙的变化将在内部分裂这个团体。

影片第一个关键节点在,共和军因为抢夺当地军营的武器,枪杀英国军人而被捕后,在监狱发生的一幕。

达米安和哥哥泰迪,包括同伙生涩且害怕。

面对折磨,泰迪一个字也没有说。

而达米安以自己的学识,以政治犯的身份需求庇护。

虽然都被忽视,英国军方独断的宣布第二天统统枪决,但一群人从害怕到视死如归,我们看到了共和军的团结。

晚上,在爱尔兰籍军人的帮助下,他们侥幸逃脱。

故事的第二个转折点很快到来,达米安抓住了告发他们的地主,还有告密的同伴。

达米安先后枪决了两人。

在枪决同伴时,队伍内部发生了争执,达米安强忍眼泪杀死了从小就认识的同伴。

那场戏充分展现了导演厚积薄发的场面调度水平。

枪毙地主,不过是情绪酝酿,所有人都知道难关是枪决曾经的同伴。

达米安让同伴拿出遗书,结果同伴说老年的母亲不识字。

同伴继续哭诉,希望好好给自己找一个安葬的地方,眼神依然在求饶。

达米安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他痛苦的扣下了扳机,而且失控的打出了三发子弹。

看见同伴倒地后,他情绪完全崩溃,丢下手枪,匆匆逃离现场.....镜头中,所有人都不敢直视,达米安在镜头中悄然远离,在情感就要到达沸腾时,画面黑屏。

导演给了情感宣泄的时间,但他不会容忍情绪影响叙事。

故事依然要冷静的继续下去。

这场戏结尾关键,它象征着达米安彻底走上了自我封闭的理想主义革命困境中。

在枪决前,他愤怒、同时为自己开脱地说得,希望革命的结果能对得起同伴的死。

希望他违背自己良心的行为能看到他梦想中的革命夙愿达成。

不光是达米安,几乎所有在场的共和军同伴们都走进了道德的窄门之中,同伴的死与革命的结果成为了必须具有因果联系的残酷事件。

如果革命结果稍有差池,那么他们都将背负杀死同伴的罪过。

下一场戏,是共和军同仇敌忾半路劫杀英军。

影片处处以小见到,没有恢弘的战争场面,没有可以挑逗人情感的宣泄怒吼,而是保持着克制,为理性的时刻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全片的主控思想被巧妙的安排在了前后两场内部辩论之中。

在革命高涨的时刻,泰迪为了继续得到武器,而保护了当地欺压老人的商人,而达米安显然无法认同此做法。

两人在革命态度和程度上的分歧由此埋下了伏笔。

革命局势发生了转变,英国宣布停战,口头上认同了爱尔兰的独立,同时撤出了境内的英军。

但爱尔兰北部6郡依然在英国统治下,英国国王依然为爱尔兰国王,英国会排出都督出任爱尔兰最高统帅。

所以,英国只是放松了对于爱尔兰的管制,给了其更多的自治空间。

这块蛋糕却让爱尔兰共和军内部却发生了分裂。

全片用长达10分钟的时间呈现了这场象征彻底分裂的辩论。

以达米安为中心的理想派认为,革命必须坚持到底,必须实现彻底的共和制度,实现爱尔兰人人平均分配,得到彻底公平,不分阶层的社会状态。

在前一次辩论中,泰迪就暴露自己对于社会分层的看法。

以他为中心的自由邦认为和平来之不易,认为爱尔兰其实无法抵抗英国,应该抓住这次机会,休养生息。

随后,泰迪穿上了自由邦警察的制服,代替英国军人,维护本地治安。

宿命般的悲剧导火线由此点燃。

达米安联合志同道合的共和军旧部前往自由邦军营盗取武器,行踪暴露,当场被捕。

几个极具讽刺的场景一针见血的道出了人性的诡秘。

一是期初是共和军的同伴,现在穿着自由邦的警服,前去曾经保护过他们的农家抓捕达米安残党。

农家人脱口大骂,说他们和穿着英国军服,杀害她儿子的暴徒简直一模一样。

而全片冲突的高点无疑是泰迪和达米安关系的结局。

泰迪一再挽留达米安,让他回去当一个前途光明的医生,重回校园,那才是属于他的生活。

只要达米安供出同伙所在地,就能放走他。

可达米安决绝了。

影片全程对准泰迪的手!

就在这个监狱中,英军曾为了套取情报,拔掉了泰迪所有的指甲,而泰迪一个字也没有说出。

现在,泰迪的手早已痊愈,可他的手伸向了其亲弟弟,在这个监狱中,他被推向了枪决自己的弟弟的绝路之上。

影片结尾以达米安枪决同伴时相同的情绪节奏再次上演了枪决同伴的戏,而这一次更加撕心裂肺。

泰迪不停的劝说,希望达米安回心转意,多次交涉依然没有结果,泰迪只能亲自喊出了执行枪决的命令。

看着倒下的亲兄弟,泰迪早已失魂落魄。

上一次枪决,是达米安无法面对同伴的家人。

而这一次,泰迪带着达米安的遗书遭到了对方妻子的痛打。

泰迪只能落荒而逃。

《风吹麦浪》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从多个细节之处给我们呈现了这场两个国家体现的内战始末。

以小见大,精密的给我们说明了这场战争冲突的真相。

两兄弟的决裂是两种价值观的分道扬镳的结果,达米安的宿命结局是革命理想派的彻底失败。

几场枪决场景前后呼应,以强大的共鸣感,震颤人心,令人心生复杂且难以控制的情绪。

令人惊讶的是,导演没有完全偏向一种价值观,虽然导演肯·洛奇以左派意见自居,影片中更多的流露中对达米安的同情,但他依然在影片中给了泰迪的妥协派足够的自我证明。

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民族的独立,究竟那种革命程度才是合适的呢,究竟那种革命精神才是符合大多数人们利益的呢?

《风吹麦浪》没有任何杂耍般的玩弄,坚持以电影的本真方式,建构故事,同时呈现主控思想,而且还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我们没有看到情绪劫持故事,没有看到将故事极端化而阉割了主题。

所有电影的元素在《风吹麦浪》中达到了大师级的平衡状态。

所有,它足够称得上伟大!

 8 ) 历史明证

没背单词,没做作业,看《风吹麦浪》,顺便复习了一下历史。

带有隐喻的电影,以史论今的成分显而易见,但导演的对全片的把握异乎沉稳,用冷峻的口吻讲述了二十年代的爱尔兰土地上的革命热情和青年们的思想状态。

民族尊严往往都是由战士们的鲜血换来的,人们怀着对美好社会的渴望站在风口浪尖而毫无畏惧,影片从客观的角度揭示着前线革命者阶级地位的悲哀、命运的展转,同时也咏叹着那些执著而坚毅的牺牲者。

二十世纪初的爱尔兰仍然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资本家和军队踏上这片安宁的土地,掠夺财富,蹂躏和奴役当地人民。

电影在曲棍球赛中开场,气氛愉悦,小小的冲突展现出爱尔兰人桀骜的一面;然后是一个简短的对话,主人翁戴恩表示将前往伦敦,众人对此唏嘘不已;接下来,野兽般的英国卫队,羸弱的爱尔兰家庭和因不愿用英语报出自己名字而惨遭杀害的17岁少年,组成了一组激烈的冲突,彻底打破了第一幕的和谐与自由,形成强烈的反差。

事后,男人们聚在一起,讨论着应该做出回击,戴恩不顾大家的劝告,坚持认为“大英帝国”不可战胜,一切反抗都是徒然,毅然要尽快离开。

但是,当他踏入火车站,又撞见了因为拒绝搭载英国士兵,驾驶,副驾驶和车站的工作人员被打倒在地,面对十几只枪口,他们竟毫无惧意。

戴恩由此被触动,投身武力革命,直到最后付出生命。

这是一次决定性的思想转变,改变了主人翁的命运,也确立了影片的基本发展方向,别的剧本里不乏类似情节,可以说是见怪不惊了,但本片没有拘泥于此,塑造出一个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在拉拢商人以求得武器而干涉自己的政府法庭一幕充分表现了其革命与政治思想的不成熟。

他们在作战,不屈不饶,时常冲动;他们不求苟活或满足于变相的殖民下的伪造和平;他们需要真正的主权独立,民族自由,却不知道谁可以引领他们,和他们一同坚持斗争直到建立民主政权,于是迷失甚至彷徨,如同唱着有力的爱尔兰曲子从薄雾中走来,再从薄雾中离去,奔向另一个战场。

当然,在激流勇进的时代,局势瞬息万变,有人坚持信仰,也有人驻足观望,十分讽刺的是,戴恩的亲弟弟,一开始坚持武力抗争的泰迪在和谈后参加了卫队军奉命追绞继续战斗的革命团队,戴恩不幸在冲突中被俘,劝降不成,处以枪决。

国家,爱人,胜利,都在等着这个顽强瘦削的战士,然而年轻的生命却被最亲的兄弟出卖了,可以理解戴恩死前为何禁不住脆弱的颤抖。

肯.罗奇是值得敬佩的,作为英国导演敢于把这段历史搬上银幕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每个国家都有一些背后的故事,反省代表诚恳的忏悔。

幕后的总有一天会展现在世人面前,时间作证。

 9 ) 我爱战争中的男人

为什么我爱男人因为他们坚强而脆弱,天真又无畏为什么我爱战争中的男人因为他们也迷茫但一旦做出了选择便义无反顾为什么我爱战争中的男人因为他们是时代漩涡中的一粒麦子逆着风寻找方向任何战争,任何一个都是充斥着虚假谎言的地方到最后没有谁对谁错只有遍地的坟冢与低吟的亡灵每一个人都痛苦着自己的痛苦硝烟在心里烙下深印要知道去对抗什么是简单的但困难的是明白这样的对抗是为了什么如果是和平与幸福那为什么从前并肩作战的兄弟最后却自相残杀为什么到最后每一个人都在痛苦没有人得到幸福他们都是在战争中渺小的人以为自己能改变最后只是改变了自己但是这些渺小的人他们有那样的坚持有力量是的,他们有信仰能如此坚定得坚持着自己信仰的男人是值得尊敬的哪怕让信仰变成现实还有那么久的路要走there is something that is worth dying forlet the wind shake the barley=========================================回过头看看评论地太片面了导演其实并没有突出什么主题是用很客观冰冷的视角叙述历史这样也给了观者空间思考。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枪决的画面一个是Damien给Reily执行枪决的时候他着急不安地踱着步说话快而突兀掩饰着内心即将杀死曾经朋友的惶恐与挣扎另一个是Damien被处决时候的画面他的喉头随着Teddy倒数的声音颤抖双眼紧闭,睫毛抖动,嘴巴也是紧紧地抿成一条线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最终他在他哥哥面前死得象个男人ps: Cillian Murphy的眼睛蓝得让人心颤我那么迷恋欣赏看似弱小细腻的人爆发出力量在28 days later里面也是

 10 ) 这出戏对爱尔兰独立战争后期和内战初期进行了一个局部描写

这个电影可以让人们至少知道爱尔兰这个地方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历史,所以给个四星。。。

实际中,爱尔兰的部队是弱旅擅长敌后根据地不太能正面迎敌,英帝国要是真把前线正规军弄回来整他估计永无独立之日了。

历史上,当时能成功,是英帝国派去的都是一战后复原的老兵,本来按理说老兵很有经验,但是却没有有效组织起来,使得军纪涣散,臭名远扬,斗志普遍不高,所以总被游击战骚扰。

独立战争结束后内战随即爆发,反条约军刚开始占有绝对优势,但是短短数月从占领大部分城镇到人心丧尽、要地尽失,说明了两个问题: 其一军事装备还是很重要的,当时反条约军虽然占有了英军撤走时留下的步枪并且带走了大部分原来的游击队员,但缺乏炮兵等兵种,更无立体作战能力,而支持条约的一方虽然大多是无战斗经验的新兵但是得到了英军的装备补给,战斗力徒增,逐渐收复要地。

其二意识形态也是很重要的,当时爱尔兰民众普遍信仰天主教,在教宗公开发表赞同支持条约,惩罚反条约者后,反条约军立刻失去了群众支持(而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事实虽然不好看,但是事实就是事实),于是兵败如山倒。

在今天,那场内战依旧耐人寻味,因为支持条约的人是对的,正如他们领导人说的这个条约“没有给予所有民族渴望和追求的最根本自由,而是实现自由的自由”,自由邦真的演变成了爱尔兰共和国。

但是当年那场曾经情同手足的同志之间的血腥内斗,依然引人深思。

简单的说,反条约军为了一个信念奋勇斗争,最后被敌人支持条约军大败了,然后支持条约军并不像反条约军认为的那样出卖了共和,而是用他们相信的途径完成了对方的理想,他们也捍卫了自己的信念。

不过,爱尔兰独立了,北爱尔兰依然归宿英国,要怎么想,是他们的事了。

《风吹麦浪》短评

....................失望——————

5分钟前
  • 山山
  • 还行

个人在政治中的不适应。过于煽情, 拍的不错 不过不是那么喜欢。

8分钟前
  • 较差

若为自由故…

12分钟前
  • 娓娓
  • 较差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希望我们为之奋斗的爱尔兰值得这样做。但最后还是输给了一群历史的小丑

13分钟前
  • 送往繁星
  • 还行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英国拍爱尔兰独立战争中英军的残暴与爱尔兰共和军内部的分裂历史,放在中国不敢想。没有政客名将的虚伪,只有小人物的献身。两段台词难忘:-“下议院已经通过这个条约了。” -“民间还没通过,这里还没通过!”&“这样的选举体现的不是人民的意愿,而是人民的恐惧。”

17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爱尔兰反抗英国的历史片,由法国公司出资管发行,这很合理。把电影背景不太恰当地置换一下,相当于是东北义勇军下的一小股抗日游击队,和敌人作战一段时间后,伪满成立,有的人去做伪军官员反过来镇压坚持解放的游击队。只是片面地从共和军视角去切入,对独立局势的分析限于自治领成立后的辩论;战斗规模也很小,人数基本只在个位数。摄影画面尚可,情感渲染上有一定煽动性。

18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爱尔兰和英国的事几千年都整不明白,国与国之间看来还是小事,内战最耗感情。我分不清男主和《狩猎》的男主,以为是年轻时候呢。

20分钟前
  • 陶子冬
  • 还行

爱尔兰和英格兰的那些屁事

23分钟前
  • 无影不欢
  • 较差

过于政治化让我始终喜欢不起来,就算故事中看似那么多的恩怨情仇也都是用于解读的政治符号。很喜欢相互照应的两场处决戏,恰好也是全片为数不多的,情感最充沛的两场戏。

2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看不明白 是文艺片吗

29分钟前
  • trains2rain
  • 较差

幼稚

32分钟前
  • BE-48-60
  • 较差

平庸刻板无聊,有一个好题材并不能决定质量

33分钟前
  • 凤栖于梧
  • 较差

赶走了外国人却遭遇更揪心的兄弟之争,这是每个民族的最痛之处,最后一镜肯洛奇的英国身份暴露,也上升为人性在权力和体制内的渺小,在今天看那些台词对我们还是很受用。世界杯赛场球迷区来自欧洲尽头那片小小的绿色爱尔兰人总会制造最大的声浪。资料馆胶片版。

36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没有踩草如飞、罡劲护体、大力鹰爪功、无限子弹等buff加成,激情与理想引领者民族革命者开创新篇章(其实利益分配才是关键)。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坐上金銮殿之后的路线斗争更加残酷,撕裂与清洗最终不可避免。风吹麦浪,无人发现其中少了一枝麦穗。左轮手枪弱爆了,毛瑟C96盒子炮才是热血青年的必备神物。

39分钟前
  • 夏季的天空
  • 推荐

虽然拿了金棕榈,但以历史大事件为纲,剧情和人物的设计意图太明显了,前后的呼应也很难说不是一种刻意,虽然故事片的快感可以给到,但兄弟反目这种奇情矛盾和各种脸谱化的人物也一定程度消减了历史本身所带来的真实冲击力,所以作为同类题材还是更喜欢肯洛奇的土地与自由啊

41分钟前
  • 小旗
  • 还行

最恶心的金棕榈,和《樱桃的滋味》并肩最烂金棕榈。你要问我哪部更烂?对不起,我答不出来,这是一道送命题。

42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很差

2021英伦大师展。开场前极限收到了票。开头有导演特地录制的(带NG的)导览视频,说到创作背景,英国和爱尔兰的矛盾史,影片上映时的争议和作品的普世性。一个世纪前,爱尔兰人独立的诉求是出于建立民享而不是英国带来的劫富济贫的分裂社会,用游击队的抗击方式争取到英国撤退,然而内部分裂,内战又开始。一些人说,和平是死去的人们用生命换来的,满足接受吧,一些人说,如果接受这样实为背弃初衷的条约,逝者就白死了... 于是社群和家庭撕裂反目,战争流血和饥荒继续... 电影没有立场,虽复杂仍冷静,绿意鲜明,民谣悠扬,看完意识到开篇安排球赛的用心,主角Damien曾说,I hope this Ireland we’re fighting for is worth it

43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沒想到Ken Loach也越來越向通俗劇抛媚眼了....hoho,說起來我幾乎忘記他先生同政治的一貫關係嘞.....

47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英国狗 爱尔兰狗 澳洲狗就会扯着嗓子哇哇乱叫

52分钟前
  • 东北搓澡王
  • 很差

这份炸鱼配薯条做的很精致,做工讲究,食材新鲜,但是味道却让外国人谈不上喜爱。

56分钟前
  • 1994阿将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