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e Colvin was a lucky woman, her destiny had found, chosen and taken her in. She went through the misery, hell and death for us, she was our avatar. What she saw, thought and wrote is to let’s see, feel and save our conscience, our mankind and the whole planet. Like what Sean Ryan persuadedher bytheriver: “Is that what they all died for? Yes, you do. You see it so that we don’t have to, yes, but also because you couldn’t imagine a world in which you didn’t. No one in their right mind would do what you do, Marie. But if you lose your conviction, then what hope do the rest of us have?”The existence of Marie Colvin proves that we’re still conscientious, reasonable and responsible...
文青和小姐一样,已经变成侮辱性称谓了随便手捧一本书说句岁月静好就能被划入文青队伍,文青约等于矫情,但借此侮辱文青的人也没什么搞头,因为他们没见识,没见识过真正的文艺青年,更何况硬核的女文青?
初次见到玛丽科尔文的照片时以为是专业演员的电影剧照,独眼海盗造型,女魔头般强大的气场。
你看还真有人活成了电影里的模样。
从这戏剧性极强的形象中隐约也能感受到她彪悍的一生。
一个战争经验比军人还丰富,蜚声世界的战地女记者。
玛丽科尔文原本是一名学霸,她就读于耶鲁大学人类学专业,师从普利策奖得主学习写作。
照这个路线她会成为一个写小说的中产阶级。
转折始于一场研讨会,在参加完日本原子弹爆炸后社会情况的调研会后,玛丽被战争报道所折服,她决心放弃虚无的小说,做一名战地记者。
曾有很多名人和成功人士被问过这个问题,“是什么启发了你,让你决定做这件事?
”秦朝的丞相李斯回答,自己受两只老鼠启发决心奋发图强,牛顿说砸在我头上的苹果给了我灵感。
我们无法想象当事人那刻的激动澎湃,但命运可能早在他们身体里埋下了种子,只等这一刻到来就开始发芽生长。
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我看到老鼠和苹果却不会有雄心壮志和伟大想法。
玛丽科尔文也是如此,她小时候反抗父亲,因为父亲并不认真对待小玛丽的意见,她也不喜欢母亲,因为她安心在郊区做一辈子的家庭主妇。
即便没有那次研讨会,玛丽血液里的躁动因子也会把她带向激烈之地。
毕业后玛丽成为了《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战地记者,一做就是27年,直到她身亡在叙利亚的炮火中。
玛丽几乎报道过1990年以后所有的冲突和战争,包括科索沃、车臣、利比亚,叙利亚等。
在报道斯里兰卡内乱时她的左眼被炸坏,由此戴上了黑眼罩。
黑眼罩呼应着玛丽内心深处海盗般的顽强与机敏,中间还夹杂着一丝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原始反叛, 这种反叛成就了她也注定了她的命运。
眼罩之于玛丽犹如鲜花配美人,宝刀赠英雄。
玛丽的传奇经历被改编成电影《私人战争》,由裴淳华主演,裴淳华的演技毋庸多言,这张海报第一眼就打动了我,硝烟弥漫中,裴淳华头发灰白杂乱,眼神机警地注视着某处,或许是刚被炸弹击中的地方。
但电影内容却重在展示玛丽悲悯和细腻的一面,讲她在报道战争时内心也有场战争,正如标题所言的私人战争,讲她无法长久维持的爱情,讲她因一个战争中死去的女孩哭泣颤抖,讲她向出生入死的朋友袒露恐惧和脆弱。
最重要的一点,讲她为何始终活跃在战争报道的一线。
玛丽做战地记者不是由于盲目追求刺激,也并非政治立场和热情,她注重的是战争中的人性,她想让全世界了解战争的真面目,战争并非一串伤亡数字,它是每一个平民的生离死别和绝望恐惧。
投入越高价值也应该越高,玛丽对她冒着生命危险写出来的东西有期许,即见证历史,追寻真相。
不探讨交战双方,不声援政治立场。
这不仅是新闻专业主义,更是一种对战区平民毫无杂质的关心与同情。
玛丽希望自己的报道能帮助他们,以唤醒世人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的方法。
玛丽想为他们做些什么的心态如此迫切,但眼前的伤亡与血肉横飞牢牢地留在她的脑海里。
当她因报道而获奖时心中反而滋生出负罪感,她认为自己通过榨取他人的苦难故事获得荣誉和光环,这无异于吃人血馒头。
当她从战场返回英国时生活出现了巨大的断裂,这同样撕裂着她的内心,经历过炮火和死亡后玛丽对普通人关注的房贷车贷毫无兴趣,做过战地记者后没法去做园艺报道了。
同时他人的苦难再次折磨着她,唤醒了她的负罪感。
如同广告中说的,非洲大地因缺水而干裂,你为什还在浪费水资源?
内心的交战让玛丽一次次重回战场,回到她熟悉的危险之中。
反叛精神和坦然无畏在玛丽身上激发出了十分的浪漫主义,她穿着LA PERLA(意大利顶级内衣品牌)上战场,万一下次躺着被发现,内衣也能让人惊艳一把。
这个小情节是电影的神来之笔,即便只看这一个片段我对玛丽的崇拜就会如黄河般滔滔不绝。
2012年玛丽和同行的摄影记者在叙利亚霍姆斯丧生,那时她56岁孤身一人,在中国这个年纪或许已经当奶奶了。
年轻时谁不曾热血勇敢过,但年纪渐长便被世俗压力消磨了,究其原因还是恐惧,对年老时孤苦飘零的恐惧。
玛丽是个反例,她始终如此。
回到标题,文艺青年硬核起来什么样子?
把所有勇气和力量,倾注于一个纯粹的追求。
看得戏多,不时都会被问「套戏好不好睇」,烂片倒是好回答,好些电影真的不能妄下定论。
比起「好睇」丶「必睇」,最近更惯常说「值得睇」。
值得,可能因为演技爆灯,也可能是题材出众,虽然未必是连场好戏,但若然完场出来自问「有嘢拎走」,比起两小时感官刺激可能来得更值回票价。
电影《第一眼战线》予我的感觉,就倾向是意义大於作品本身。
「纪念战场的独眼玫瑰,一场不能『只眼开丶只眼闭』的人性战戮。
」电影由真人真事改编,用电影这个崭新媒介来呈现美国「独眼战地女记者」玛丽科尔文的传奇事迹。
一般人对记者的印象,可能都从她的文字开始,她的笔名,她的选词用字,她刻意加粗字体的引述,再来就是她的世界观,她善待的事件,她严苛批评的人物和议题。
朋友说读久了一个人的文字,就会开始认得某种风格,往後翻阅,单从标题就大抵能认出出自何人手笔。
未知玛丽科尔文的忠实读者看到这部电影时,会不会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呢?
对於不认识这位战地女记者的观众而言,《第一眼战线》可说是一个相当易入口的开始。
电影以玛丽科尔文在个人访问中的一段sound bite展开,再以同一段sound bite告终,大局已成,值得了解的,是背後的动机和精神。
玛丽是报章国际版的台柱,天性勇悍无惧,从业以来就不断深入烽火大地揭露残酷真相。
奈何上得山多终遇虎,开场不久就讲到玛丽在斯理兰卡的战场中失去左眼,正常人大概就此买到教训,淡出前线。
但玛丽却戴上一个badass的黑色眼罩卷土重来,杀入中东地区大无畏。
她不怕吗?
怕,而且饱受精神煎熬。
但人生在世,总有使命,就像对她又爱又恨的编辑说:「自愿跑到战场的不是正常人,但我们正需要这些非常记者。
」但就算英勇如玛丽的人,去到最後也是被动而无力的。
片中多番描写到新闻从业员对真相丶公义和人性光辉的追求,而当中最关键的其实就是人性光芒。
人力有限,身在前线,很多时也只能目送一个又一个的生命离开,晚上回到安全区疾笔狂书,故事化成原代码寄到先进国家的人们手里,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这些不太切身的国际大事。
而事实上,血腥很快教人麻木,枪战不如猫咪吸引,前线记者不想去猜测结果,踏得上黄沙,就继续相信人性之善。
几许风雨,玛丽这份视死如归的坚持,可算是从一而终的典范。
《第一眼战线》的说服力,很大程度归功於裴淳华(女主角Rosamund Pike自取的中文名)的上乘演技,由第一幕开始由头带到尾,令人深深感受到眼前的就是玛丽科尔文本人。
对於演技好坏,我个人的标准是,能否使观众对演员过往演过的一些名角过目即忘,每次见都仿如初见,《Gone girl》中的疯狂太太不再,今次裴淳华明显换了个灵魂,演活一个见过世面丶饱历风霜的老烟枪。
对照片末的真实采访片段,这次演出可谓入木三分。
情节方面,大概因为受制於本身的史实,剧情推进都相对易估,缺乏惊喜。
但仍然是一部稳打稳札的战争 b-side 作品。
对从业者而言,最大的感触的相信会是那句「支持下去只因对人性光辉仍然存有希望」。
而事实上大家都深明,写得再sentimental,远在异国前线,也只能希望身在Newsroom的人肯将「真相」摆上头版,让大都会城市人在优雅的早餐会上读来轻叹一句 Holy Crap,在认为已对战乱众生寄予足够的人文关怀而感觉良好以外,还会继续去在意多一点,以致带来影响吧。
犹记得早前曾与朋友讨论,或许,电影会是历史最好的载体。
历史书已out,当代精神是,宁愿用看Fiction的心态去阅读故事,从零碎但精要的片段中理出历史脉络,再慢慢拼凑出过去。
就算多一点煽情作调味也无妨。
就好像韩国的「逆权系列」,《熔炉》成功翻案修例,《逆权司机》将光州事件推上热搜。
说民意觉醒丶社会运动是从电影院开始也绝不为过。
文:一树原文刊于青叶文学部
记录搭利班兴起,采访卡扎菲,女战记玛丽.科尔文的传奇人生,作为一名曾在那里报道过的媒体人,世间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记录搭利班兴起,采访卡扎菲,女战记玛丽.科尔文的传奇人生,作为一名曾在那里报道过的媒体人,世间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记录搭利班兴起,采访卡扎菲,女战记玛丽.科尔文的传奇人生,作为一名曾在那里报道过的媒体人,世间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记录搭利班兴起,采访卡扎菲,女战记玛丽.科尔文的传奇人生,作为一名曾在那里报道过的媒体人,世间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记者的工作就是寻找真相: 记者有两种人,一种是没有灵魂的人,是拿钱给别人粉饰的,所以这一类也缺乏正义感和善良心,他们是不会也不敢去挑战红线,去深入挖掘真相的。
另一种是良心记者,他们有着职业热忱,追求的是报道真相的自由,敢于解开不被人知道的真相,让世界看到真正的幕后。
当然,这需要看他们处于的环境,自由是看国籍和国度,一些却没有,甚至被打击报复,即使拿到材料也无法报道,因为它还属于人治社会。
电影《私人战争》讲了一个战地记者玛丽·科尔文,她很坚强,总是有一股别人没有的视死如归的勇气,深入敌后,去挖掘战场真相,去揭发一些谎言。
有一次采访她被炸瞎了一只眼,但是没有阻止她的职业,她像只独眼巨怪,把乌云密布的天空撕裂出了一道光线,她成为大家的偶像,毕竟没有人敢去那么深入的地方采访。
但是她也会恐惧,会做噩梦,战争创伤造成的精神紧张,会砸东西,会出现幻觉,恐惧不是担心自己的死,而是目击了别人的死。
如她所写的“在战争地区,父母们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中睡去,这是一种我从未感受到的恐惧。
”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对战地记者而言已经没有区别,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他们去的地方只有死神,没有上帝,自己可能会死,或者别人正在死去。
战争总要掩盖真相,刽子手总喜欢对内残暴,对外用谎言赞美自己,有人把天使当成朋友,又有人把幽灵当成朋友,最后他也变成了幽灵。
电影里那个卡扎菲,在镇压了反动派之后,纵容自己人肆无忌惮,胡作非为,去强暴了一千多个无辜的女性,作为对反对自己的报复,而且他的人都把他当成了真主。
实际上深入敌后,去太远的人没多少,怕死是人的本能,多数记者都是在事情发生后再报道,一些根本是抄袭别人的新闻,不知道的人还觉得他们工作很积极,很危险,其实他们只是呆在安全的屋子里,却冒充了战地记者的头衔。
那么天神到底存在吗,这些受到战争摧残的人,他们的神还存在吗,如果不能保护他们的和平,还需要继续信仰吗,那么是不是假神,或者一直以来根本就不存在,祈祷又有什么用,也许魔鬼已经击败了上帝,所以魔鬼一直在折磨人类取乐。
战争的受害者总是手无寸铁的平民,他们会因为饥饿,疾病,寒冷,还有伤口感染,医疗落后死去。
往往是那些喊着要带大家摆脱丫迫,翻身的人更会牺牲平民,攻击平民,死再多的人他们也不在乎,一样醉生梦死,他们把人命看成是对自己的亏欠,理应为自己牺牲。
战争从来都不是平民的理想,却是犬贵的手段,他们牺牲成千上万的人,只是保证他们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不是什么争取自由,而是另一种奴亦与杜裁的翻版,假如卡扎菲胜利了就这样。
只有看到别人那炮火连天,城市被炸成废墟,于是便庆幸自己的家园没有发生这样的悲剧,只有目睹到别人的尸体,才庆幸自己还活着。
战争就是凶器,不能掌握在自私的人手里,他们的战争永远是欺骗,却堂而皇之进行着,甚至还成为精神教育。
抛开故事背后的真相可能存在刻意的价值观输导这一点,电影本身的表现非常好。
《私人战争》寓意着女记者玛丽科尔文与“战争”本身之间的战争。
她仅仅是一个人,一名记者,但她的战争经验却不循序许多前线的战士,她在一次次奔赴战场的新闻调查中,失去了家庭的和谐,瞎了左眼,患上创伤后遗症,最终失去生命。
开篇,影片从一栋被轰炸的残破的大楼,缓缓摇升至整片废墟城市,展现战争后的苍凉景象。
而这一幕画面,在影片的结尾时再次出现,正是科尔文去世的地方。
作为一部传记电影,截取的面可能不够广,总结起来是从失去左眼的事件到逝去的几次经历。
影片的影像风格,可谓猛烈,有梦境结合现实的穿插剪辑,剪影、幻象、怪异角度的特写种种的手法都是为了给出记者科尔文所经历的事情,对她心灵造成巨大冲击。
以观赏的角度,没什么尿点,全程都很引人入胜,水平在及格线之上。
电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话,是主编劝科尔文回到工作中。
他告诉科尔文,你做的事情只有不正常的人才会做,但是,如果连你都不做了,我们能依靠谁呢。
#电光幻影# 《私人战争》,一个人可以为一生做出的选择,恐怕永远是无怨无悔的。
2019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展演影片,战地记者的传记电影。
裴淳华饰演战地女记者玛丽·科尔文,影片是根据《名利场》撰写的科尔文生平事迹文章进行创作的。
科尔文曾奔赴科索沃、车臣、 东帝汶、中东、塞拉利昂、津巴布韦等战争前线,在斯里兰卡内战期间严重受伤失去了一只眼睛,还报道了“阿拉伯之春”反政府运动,2012年在叙利亚战争爆发时于胡姆斯遭火箭袭击身亡。
这个题材和内容,以及女主演,其实都是相当吸引我的,所以电影节出了排片,立刻放在了愿望清单里。
但是电影的实际观感并不理想,可以说能够深深的给我带来懊悔,感觉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在一部支离破碎的影片之上。
如果要说本片的优点,我想到了一句“情而不色”,女主演有暴露的镜头,但是没有什么让人不舒服的,也没有情的欲望感,居然很平淡很叙事,也不知道是影片正气太足,还是女主角魅力缺失,反正就是有一种干涸的感觉,整部影片都无法让人激动起来。
按说惊心动魄的人生应该配上煽情或者激动人心的时刻,但是很可惜的是,这么好的题材到了影片最后我都觉得无动于衷,甚至感觉女主各种作,花样作死,大概真正的遗憾,只有她死去那一刻吧。
我内心是极度喜欢这个人物和生平的,但是我觉得,电影太多笔墨在零碎的枝节上,也许导演感觉枝节可以架起这个人物的细腻和热忱,但是我觉得主线被切割,过于分散,叙述太平淡,而平淡是直铺的,甚至没有欺负,人物塑造起来比较苍白,感受不到澎湃,也没有感动,甚至无法有一种被触动,我整个人都很郁闷。
最后说一句,人生呀,信仰是个很了不起的东西。
不一定要信奉具体的什么,而是追求追逐的一个方向,选择的一条道路,决定的一种生活方式,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
有些人,永远在路上莫名寻找,有些人,却早已在终点,热泪盈眶。
作者:小佛搞特
玛丽在影片中诱供式的采访完全符合西方人的传教士思维,高高在上的怜悯,唯有主和高尚的文明能够拯救苦难中的人,亲眼目睹战争场景就觉得自己比别人承受了莫大的痛苦,军人又该如何自处。
把中东的战乱、贫困都归结与独裁专政,却不提西方政权的行径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酒店享用丰盛的早餐,与友人谈笑风生,电视机里利比亚人民却在街头游行。
也许玛丽的PTSD还有酒和蕾丝内衣可以缓解,但苦难的人民是没有资格患上PTSD的。
驻外媒体秉承专业与人道主义争相报道中东独裁者的恐怖行径,要把那些地狱般的场景给世界人民看,可是独裁者手里的刀又是谁送去的,你们在背后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玛丽逝去一只眼睛受到业界嘉奖,奖励她作为记者的良知,勇气。
可是阿拉伯人民失去的光明却无法偿还。
影片的名字:私人战争甚至都让我觉得讽刺,非公理 非正义 与人民无关 纯粹是大资本私人的一场战争。
玛丽穿梭在中东的炮火中,她作为女性表现在专业上的细腻、作为记者的勇敢与人道确实让人敬佩,但她壮烈的一生想要表达的夙愿却是悲凉的。
战区的现实太沉重,Marie活的太受困扰。
这里有她的生平简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ie_ColvinPaul的生平主要都是跟Marie有关。
裴淳华名字来历是:长期伴侣 Uniacke 给她起的,从gone girl中国宣传时开始用。
抱着随时在战区死亡的心情
还有三千左右的
我觉得这片子某些情节值得商榷,尤其是最后叙利亚的部分,有为反抗军洗白的嫌疑。
内战本来就没有正义的一方,可在这部电影里,被美国宣称“正义”的一方都被描写成受害者,被所谓的“独裁者”迫害、压迫!
可是叙利亚叛军用百姓做肉盾抵抗ZF军和俄军、自己制造化学武器袭击骗局这些怎么没有提及?
我只能说这部片子又是美国政治宣传的一部“大片”!
很虚伪!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