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剧透————————当地球不再适合居住的时候,当所有人都选择去更宜居的太空时,你会选择留下吗?
几乎每次看太空主题的电影时,我都会思考这个问题。
9月份《星际穿越》重映时,我在广州的igc的电影院掩面而泣,6年后我终于不再只是关注到片尾海瑟薇孤独的背影,当我看到沉默寡言的阿弗莱克站在沙暴来袭的玉米地绝望地看着天空一言不发时,我眼泪终于止不住了。
选择留下来的人并不是懦弱,他们只是做了自己最想要的选择。
《The midnight sky》的故事也是从选择留下的人说起,但即便我在大屏幕里看到木星美得想流泪,过于溢出的小提琴配乐以及薄弱的故事主线还是把我的眼睛咽了回去。
我大概还是向往更浪漫诗意的那个太空。
我甚至想不明白为什么是一个这样毫无意义镜头的结尾。
但即便如此,这些评价都是私人的。
感激如此糟糕的疫情期间,我仍然可以看完电影走在小雨的格罗宁根午夜里。
这样的时刻让我无尽地怀念那个高中晚自习后一起回家路上看星座的人,我们都深深地向往天文学。
而十年后,选择留下的人要孤独地对抗癌症,选择离开的人,在异国他乡也同样咀嚼着生命无尽的孤独。
是啊是啊可不是嘛,这个片给我看可了,我塔湖认可了,科幻在我这本来就是加分项,咋可说的呢,一开始确实节奏较慢,但是没不可,续看无压力。
老理儿说的好啊,说呀:炸我没商量。
哈哈哈是啊,最后直炸,炸我一个图鲁迪什,小女孩身份揭晓,前后呼应,古往今来,好片难寻,男主是谁老鲁尼一早确认,女主是谁最后明了是老谁,贯穿始终原来是她。
片不在大,有炸则灵
太空工作站无法探测飘来的废物,一定要撞到砸烂警报才知道?
这样的太空船去太空干嘛?
一次性用品?
在外面修复的工作人员面对汹涌砸来但又未能提前探测的撞击物如此淡定稍微避开之后眉来眼去不小心发现自己被砸穿了?
外星球上那哥们没啥外援还带个小孩出去高危穿梭这情节过于牵强了。
可能应该凑合下剧情就当是个打发时间的片子,最多五分,绝对不到六分。
我甚至可以揣摩出来乔治·克鲁尼为什么要拍《午夜天空》 。
当年拍《地心引力》 ,哥们儿心里就憋着一口恶气。
是,电影叫好又叫座,颁奖季横扫一片,能拿的奖都拿到了,唯独男主角(配角)颗粒无数。
新好莱坞老白男话事人面子搁哪儿,说的过去吗?
说不过去,还是得自己再拍一部太空片。
之后蹉跎了好些年,回头看马仔布拉德·皮特演了部《星际探索》,叫好不叫座,老大哥心态这不就上来了,就照你那个思路拍,让你明白明白到底什么叫ocean 11
这是一部动人的电影 叙述如同诗歌 越是在无尽冷酷浩瀚的边界中 人们越容易自省 跨越时空的连接让人动容影片其实讲的是一个小故事 围绕着几名宇航员与留守地球的老人 截取了他们在这个后灾难世界中的一小段光阴 而这段时光又是他们纷纷作出艰难抉择的时光 而这些大决定却又都有着深刻的人性的因素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即便在寒冷肃杀 空无一物的冰天雪地或者浩瀚苍穹中 我们仍然没有失去最为本质的东西
《永夜漂流》是一部讲述孤独、人与人细腻的联系的小说,改编电影出来后,没有科幻大片的期待,应该也不会觉得多难看吧。
原著中规中矩,电影也中规中矩,5.5低了点,应该有6.5,甚至7分以上的(《星际探索》在我心里应该上8分但实际也只有6.7)!
《永夜漂流》叙事紧凑度是没那么紧张,也还算中规中矩吧,摄影、布景、布光、特效、配乐都是一等一的,故事我也蛮喜欢的,可能有人觉得中间无聊,不过因为是专业原因,看惯了三四个小时的文艺片也没觉得有啥,总体上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星际探索》更窒息,《永夜漂流》更温柔!
毕竟,那啥地球都有7.9,《星际探索》拿个8分不过分吧!
《永夜漂流》不至于5.5吧!
不至于吧!
还有有些网站上把《永夜漂流》分类为科幻惊悚电影,这个分类十分误导!!!
看半天还觉得女主挺脸熟的想不起来是谁,一看原来是《万物理论》、《但丁密码》里的女主!
还有,《永夜漂流》配乐师是《丹麦女孩》、《水形物语》、《模仿游戏》、《犬之岛》、《色戒》、《本杰明巴顿奇事》、《小妇人》、《国王的演讲》、《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配乐师!
很喜欢他的配乐有木有!
《永夜漂流》最后你们说的新闻联播那里的配乐其实我也很喜欢!
偶然间看到BBC早间新闻采访出演Sully的演员:Felicity Rose Hadley Jones。
对的,就是因为和Gorgeous George 一起出演上了新闻,整个采访没怎么提到电影,大都是管关于和Gorgeous合作的感觉,有哪些互动... 感觉像个粉丝分享会。
然后就去搜了一下电影看,差一点中途睡着。
首先两条故事线交集太晚了,快结束的时候才搭上线其次,Sully在执行任务期间怀孕,这个真的理解不了流水账一样,故事没有起伏冰天雪地的画面还是挺美的
- 01 -《午夜天空》改编自莉莉·布鲁克斯-道尔顿的小说《永夜漂流》,以北极和太空两条主线推进,辅以人物回忆支线,呈现了末日来临时切断一切联系后个体的深刻孤绝,以及爱与信仰是如何实现救赎、弥合创伤的。
这不是一个硬核科幻故事,重要的不是确切知道地球发生了什么,而是这些人所经历的内心时刻。
小说给出了一些模棱两可的假设,影片则以断续的无线电波一带而过,但答案显而易见:人类既可以睿智到漂流太空探索未知,又可以愚蠢到毁灭地球自寻死路。
帕斯卡尔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房间里。
”北极之于奥古斯丁,以太号之于宇航员,就是这样的“房间”。
末日设定将外部环境中曾遮蔽他们的一切芜杂琐碎一一清除了,为他们打造了一个个专属空间。
他们被囚缚于自己的“房间”内,暴露出脆弱和无助,不得不去直面此前或因生活片断迅疾切换而钝于感知、或因逃避现实选择视而不见的情绪。
歌德说:“要留意那严肃的时光,因为它甚少来临。
”问题在于,当避无可避的终局迫近,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自处?
影片中的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离开或者留下,活着或者死去,迟来的领悟,难得的安宁。
当米切尔和桑切斯乘坐返回舱飞向正在崩塌的星球故园时,他们各自笃定寻找亲人、带玛雅的遗体回家是人生最后一刻的意义。
这种徒劳无疑是悲壮的,却也闪烁着人性深邃之处的幽光。
- 02 -电影的人物设定和部分情节已脱离了原著,但总体延续了文字的平静质感。
配乐强化了视觉效果,也不乏震撼人心的画面。
不过,推进的节奏、剪辑的紧凑度和人物的饱满度却不尽如人意,以苏利为主导的太空主线也略显单薄。
想来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像小说那般细腻描刻人物陷入绝境时藉由向内的思省牵连出层见叠出的情感着实不易。
影片的时间设定或有一个硬伤:除非末日事件改变了地轴的倾斜角度,不然巴伯天文台所在的北极圈内在二月份应处于极夜,而非巨大玻璃窗外那片刺目的雪白。
小说中从极夜到极昼的转变其实对应着人物内心世界从黑暗到光明、从冰冷到温暖的转变,可惜影片未能捕捉到这一点。
而最后倏忽一现的宁谧橘色天幕,与其说像午夜的天空,不如说更像黎明的天空——这倒是另有一番意味的隐喻。
至于小说中那些未能呈现出来的细节,大约可以这么自我安慰:电影改编是另一种形式的创作,而创作是遗憾的艺术。
- 03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最令人困惑的是小艾莉丝是真实的吗?
我曾觉得,她是一个不具形的魔幻现实主义般的存在,是奥古斯丁在极端的环境、身体和心理状态下的假想和幻象。
然而,若暂时抛开理性,展开想象,小艾莉丝会不会就是真实的呢——在影片中,餐桌上怎么会多出一碗麦片?
奥古斯丁吃的一向是用微波炉加热的食物,炉灶怎么会突然起火?
弹豆子的那一幕,明明两人都是一颗一颗摆的,她那儿有一颗时,奥古斯丁那儿已有四五颗了,但镜头一切,他摆了七颗,那边却有十二颗,她的速度怎么那么快?
当奥古斯丁随雪地摩托一同沉入冰下,以他的身体状况,单凭自己真能爬出来吗?
当奥古斯丁在暴风雪中疲于应对北极狼时,怎么小艾莉丝一走丢,狼群也不见了呢?
小演员的表情也十分耐人寻味:当奥古斯丁问她是谁时,她一副“你明明知道我是谁”的模样;当看到坠毁飞机上的人体残骸时,她的惊吓过于真实;当集装箱陷落冰层时,她满脸恐惧和担忧;当终于抵达哈森气象站时,奥古斯丁激动不已,而她却冷静淡然,眼里甚至有一种完成任务般的释然。
相较于影片,小说以更为含蓄细腻的方式展现了奥古斯丁与小艾莉丝之间的互动。
她为他带去了希望和温暖,支撑他活下去,他也从她身上学会了责任和爱。
他们彼此陪伴,直至与漂流太空的苏利通过微弱的无线电通上话,而这又给苏利带去了希望、安慰和某种程度的解脱。
一个曾经失职的父亲在过去的女儿身上学会了如何去爱,而这种爱又以某种神秘的方式穿越漫漫时空,为他现在的女儿带去了慰藉。
在《星际穿越》的设定中,爱是可以超越时空的,而小艾莉丝在工具间纸板箱上的涂鸦是否暗示着平行宇宙呢?
或许,她就是真实的,只是并不以我们可认知的方式和维度存在——那条贯穿始末的黄色连衣裙,她第一次见奥古斯丁时就穿着,最后也穿着它离开了。
- 04 -影片刚开始时有一个特写镜头:画面中央是一座阿努比斯雕像,左侧的书可以代表知识,百变魔方可以喻指宇宙,右侧的迷你太空探测器象征着探索,麦克风则意味着联结。
阿努比斯是古埃及神话中的死神,它守护亡者,接引亡灵,指向来生。
这与奥古斯丁一生的追求是契合的——在影片的结尾,苏利向奥古斯丁表示感谢,而他说:“我只是一个指路人。
”
失去的是真的失去了么——那为什么遗留下来的空洞依然将人填满?
得到的是真的得到了么——那为什么紧紧攥在手里依然会消散?
当奥古斯丁的生命走到尽头,苏利会将他的一部分延续下去。
这样的轮转如衔尾蛇那般无限循环,一边毁灭,一边永恒。
卡尔·萨根说:“我们都是由星辰组成的。
”那么,何曾有真的湮灭?
在最后的最后,当配乐渐渐隐去,杂乱的无线电波中断续传来鸟儿的啁啾声,这一点微弱的响动正如那段被衔回诺亚方舟的橄榄枝,谁也不知道它来自哪里,但它意味着希望。
- 05 -《永夜漂流》是我翻译的第一本书,于我有些特别的意义。
看完这部电影,我也终于能与这个故事告别了。
我依然记得卡西尼-惠更斯号坠毁的那个晚上,哀悼如狂欢,而我只是略感怅惘,默默打开译稿,找到对应的脚注,为这个在辽阔宇宙中漂泊了二十年的孤独探险者新添了一笔。
时间流逝,悄然无息。
远方总是美好的,但远方总在远方。
有时看遍世界,不如在内心走一圈。
就用译后记《黎明夜中来》中的一句话作结吧:生命幽微,愿你心有所向,身有所归。
2021年1月8日于上海
演而优则导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毕竟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如果想发展成为导演最好专注一项,那些企图拓宽艺术道路,又在自己导演的戏里做主演,弄不好就像乔治·克鲁尼一样,在翻的车上还亲自签名。
本来,乔治的选题还是不错的,《午夜天空》依据《永夜漂流》小说改编,既可以拍成一种视觉科幻大片,有为了寻找人类未来可生存之地的孤独宇航飞行器,有已经变异,不在适合人类生存,环境极其恶化的地球。
或者拍为抒情诗电影,男主人公孤单一人留守地球,茫茫宇宙唯有一艘小飞船,却承载全部人类的未来。
《午夜天空》两种都试探,但那一种都效果不佳。
主要是电影的脱节,在留守地球的这部分与宇航飞船的戏显然是单独拍摄的,剪辑生硬,宇航飞船这部分叙事又太平,那个重大事故更像是Bug,一个看似如此高效,高智能的飞船,连基本判断,预测,抵御撞击事故的能力都没有,精英宇航员也没有应对方案,如此重要的出舱任务交给一位像外行一样的船员,遇到事故,只是大声的慌乱的说:啊 我流了好多血,好多血啊,我不行了,我完了。。
至于地面独守极寒的乔治本人最有看点的戏是和小女孩,结果小女孩的出现和与他过往的勾连是那么微弱,以至于到了结尾让观众通过长相,和飞行器上的宇航员联系起来,那些闪回也没有解释好乔治的现状,选择,和取得的成绩,都是最后通过对话突然交代完的,然后小女孩消失,这个亦真亦幻可传递的信息量太少。
本片的可取之处也是与其他科幻片,人类探索外星世界乐观积极的追求不同,《午夜天空》有一种淡淡的虚无主义,乔治的坚守,毅然决然选择返回的两名宇航员,和完成人类繁殖飞往远方的仅剩两人的大型飞行器,都有一种平静和无奈,承载人类的命运又如何,不过如此。
其实看的越多越发现,乔治·克鲁尼不再是靠颜值打天下的男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于人生的思考也越深入。
这部电影看似没什么宏伟的场面,夸张的特效,实际上充满了一个人一生的无奈与选择。
矛盾一:家庭与事业无法两全男主作为发现新家园的科学家,他究其一生,为人类殖民外太空找到了方向。
但也是因为肩上的重任,他最终不得不放弃妻子,以及他最牵挂的女儿。
年轻的他,因为对于宇宙的热爱,充满了学术的魅力,而他的妻子也因此被吸引,甚至成为了他团队中的一员。
可随着家庭生活的出现,他的妻子开始不满于他将精力全部投身于研究,于是在无尽的痛苦与纠结中,两人分道扬镳,选择了各自的生活。
男主倾其一生,最终让人类的太空殖民之旅成为现实,但他也因多年的呕心沥血积劳成疾。
生命的最后,他仍不忘帮助返航的宇航员,而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他甚至将幻想出的女儿当作精神支柱,最终将地球上的情况告诉了宇航员。
这就是大义与小家之家的矛盾。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矛盾二:返回地球&飞向新家园“以太号”飞船上的船员本身就是去新家园进行考察,他们也是圆满完成任务,准备回家与家人团聚的科学家。
但是,面对与地球失联的复杂情况,面对偏航遇险的突发状况,以及队友的不幸牺牲,都让这群离家多年的宇航员更加思念地球上的亲人。
虽然面对着不同的情况,可身为科学家的他们,依旧牢记着自己的使命。
在面对回家和离开的选择上,有的人兑现了对家人的承诺,有的人选择了送队友回家。
电影的最后,其实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每种选择的结果,但面对着那艘冲向地球的返回舱,我的泪水仍旧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总而言之,当宇航员们得知地球已经行将就木,只剩下一个科学家在北极联络他们后,整个团队都面临着最为严峻的考验——一路前往地外殖民地继续生活,一路则因思念亲人冒险返回地球。
或许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对于那些将信念、承诺、爱与责任放在心中的人来说,这些事情,远比失去一切的苟延残喘要重要得多。
电影的最后,这一幕父女间的对话十分感人,女儿不知道父亲靠着臆想出的幻觉才坚持到了现在,父亲不清楚女儿已经成为了母亲,并准备与所爱之人前往新世界生活。
无论如何,人类并没有失去希望,所有的牺牲和努力,都最终让这团希望的火种延续了下来。
茫茫人海相遇我和你,我和你剪不断的情谊,认识你好像从上辈子起,上辈子我们就在一起,缘分让我们再次相遇,两颗心紧紧靠在一起,无论风风雨雨无论多甜蜜,天荒地老永远不分离,今生只为遇见你,我花光了我所有的运气,今生只为了等你。
我准备好了最好的自己,今生只为遇见你,我收集所有星光迎接你,今生只为了等你,我用鲜花铺满路问候你,跨越千山万水只为与你相遇,流落在红尘中只为了等你。
这首歌,既是丈夫对妻子,也是父亲对女儿,如果放眼整个宇宙,或许也是人类与新家园之间的偶遇。
为了航天航空奉献了一辈子,到晚年更想见到女儿,那是一种遗憾。未来警示片,地球发生全球气象灾害,博士一个人独自前往气象站,只为了给那个飞船上的女儿指路。感动也感伤。
挺不错的一部电影,感受远比豆瓣评分要好,那种对于孩子的感情遗憾也许只有自己有了孩子才会懂。飞船部分的构想也很不错。那些打分低的,可能觉得科学和逻辑不合理吧,但这似乎不是本片的重点。
比预期中好一点,末世背景下老乔奉献了克制且隐忍的演技,塑造了一个悲观、悔恨却郁郁寡欢的老年博士角色。他想象中的女儿陪伴他支撑他度过最后的人生,隔空拯救了他真正在太空中的女儿。而一直无法张口对他讲述的女儿,最终敞开心扉帮他了却心愿。影片问题还是老乔一贯的叙述节奏把握,太空场景废戏太多,几个航空员人物都冷冰冰的工具人,没有特点戏剧冲突不足。更喜欢多给地面老乔10分钟的戏来发挥绝处逢生的孤独感。
巧巧的妈妈果然生了巧巧,太空认亲大型火葬场,两个生硬的故事拧成一个更生硬的故事,乔治·克鲁尼这次用的是什么烂编剧?看到了“星际探索”、“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甚至克鲁尼自己主演的“地心引力”的影子,就是没看到惊喜。(一半剧情都可以睡过去)
B 三星到三星半 豆瓣评分低了
豆瓣评分偏低,毕竟让喜欢爆米花场面的大众失望了。
一部年轻人看不懂的人文电影。魔幻2020年的圣诞夜,毁灭中的地球也阻挡不了回家的温暖亲情。这个宇宙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钱名誉,而是你和家人的关系。参考哈佛教授 Robert Waldinger 的 TED 演讲: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
特别特别特别特别平淡。
情节太平淡了,没什么起伏。结局倒是有一点味道,小姑娘是教授想像的女儿。地球到底咋了也没交代清楚。
烂片也能有这么多彩虹屁
分这么低 我觉得还行 至少值6分
氛围电影
Netflix 出品. 镜头与画面感还不错 太空时代 在世界尽头孤守的寂寥感也体会得见. 至于剧情以及叙事模式 则有些凌乱.
这年头的假科幻80%是daddy issues,剩下20%是其他家庭成员的。
平
事件交待不够清晰,场景设计挺不错,新闻联播似得结尾太不用心了,7分。
鼓励一下对太空的幻想,太空也许是人类的未来,但是对单个人来说却还有好多牵绊。人不只是活下去这么简单。
不怎么科幻
非常扎实的技术,非常细腻的情感。不是一个重叙事的科幻片,5.5的豆瓣评分太浮躁了。
如果5.9分的电影都是这样,那没一部电影有资格上九分。整个电影构图十分成熟,配乐也很到位,剪辑节奏较差。而剧情十分套路,你甚至能猜出下一句台词。人物形象塑造也很生硬。然而看到结局,仍让人动容。对人类而言,星辰大海,也抵不过家人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