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无聊又装逼,空洞而无物。
整个故事主线极其模糊,恐怕连翁子光自己想表达什么都说不清,看海报以为是双雄片,开头放了几分钟以为是展现时代变迁的历史片,突然又变成了郭富城的磊乐枭雄片,拍着拍着磊乐就消失了,叙事视角又转到了梁朝伟的南江上,最后发现自己不知道讲了啥,强行让许冠文上价值。
电影语言上,好却又不好,摄影有讲究,但是过于讲究,仿佛导演摁着我们的头说:“快看快看!
我多会用技法。
”明明全片各种粗口台词床戏镜头乱飞,还要秀几句文艺字幕显得深沉,充斥着对王家卫的拙劣模仿。
演员上,郭富城四平八稳没啥可说。
梁朝伟不必多说,气质台词演技很稳很有味,与杜鹃红旗袍那段的分镜色调明显就是致敬花样年华。
杜鹃不想再说,全片面部表情都像是嘴里被硬塞了💩一样。
《风再起时》是双雄故事,电影的一开场就能显示出这一点,梁朝伟和郭富城的旁白相继而起,这是属于香港华人总探长南江和磊乐的双视角故事,而且这个故事充斥着宿命感。
故事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动荡的香港,南江和磊乐,一个是马上就要和家人踏上逃亡之路的富家公子,一个是初入警界的愣头青,双线并叙,显然他们的故事注定了会有交集。
作为一个小警员,磊乐一开始内心还存有正义感、有理想,会坚持做正确的事,那时他说“不收钱是因为不想成为烂人”,没想到到最后他却说“没钱会死人的”,这是大环境使然,从不想随波逐流到登上权利之巅,时间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一个人的思想。
所以电影到后面,许冠文那一段振聋发聩的关于廉政的独白和磊乐最初的理想形成了互文关系时,磊乐的命运和人生便更显讽刺和悲怆了。
在踏上逃亡之路的前夜,南江面对打字机和枪该如何二选一时果断选择了后者,他本以为在这乱世之中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却不想家人依然无法得到他的保护,到最后亲情和爱情都不遂人意,他只能把这一切看淡。
在遇到磊乐时,那时南江的心思早就转向了争权夺利,但经历了合作、背叛、夺权后,在枪口瞄准对方的那一刻两人又不约而同放下。
争权夺利在这一刻也变得没有意义了。
翁子光是作者型导演,《风再起时》是反传统类型的,是有他自己格调的“香港往事”。
这是一个诚恳的故事,有作者表达,有对逝去时代的还原,音乐和画面也特别考究,可谓20 世纪中叶的香港迄今为止最好的电影。
大家如果有机会还请选择粤语版观赏,那样对白中所富有的情感在传递给观众时才不会有所流失。
连续两天看了两遍,还是不知道怎么和人形容《风再起时》。
梁朝伟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有一段台词:“香港是个神奇的地方,这里什么都可以混在一起,什么事都可以发生”,刚好能表达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一个说不清好还是坏的年代,一些说不上善还是恶的人,说不清是值得还是不值得的一生。
所以理解许多人不喜欢这部电影,太暧昧的东西总是让人坐立难安,没有惯性,没有一个明白清楚的结论和定义。
人家都以为海报把梁朝伟郭富城放得那么大,拍的肯定是势同水火、龙虎相争,其实不看个两遍三遍,可能甚至搞不清楚他们到底是怎么看待彼此的。
真的第一次看那么难以被定义的双男主电影,不算朋友也不算敌人、不是兄弟也不是仇人。
可是偏偏就是这模糊不清的东西撞到我的审美上啊——因为这么参差不齐的、意味不明的表达,才有人的味道,才显出人的脆弱和渺小。
五亿探长如何?
一代枭雄又如何?
那么风云传奇的人也只是雾里看花地活了一生。
像梁朝伟的角色晚年时讲:其实大家都是第一次活,哪里来得及想那么多?
戏里的人没想什么,看戏的人却爱想多。
每一个角色和每一个角色的关系都让我陷进去,想那些形态和性质都定义不了的情感到底算什么。
和朋友都觉得这部电影的选角太精妙,演员气质和角色无比贴合——阿王(郭富城的昵称)给人的感觉就是什么都要,要活着,要得到;而伟仔就像性冷淡,什么都无所谓,要死要活也都看淡。
两个人再加上杜鹃,演的是千回百转的三角恋,但其实这里边南江(梁朝伟)和蔡真(杜鹃)更像,像到甚至很多他们的台词都可以共用。
蔡真说:我喜欢你是因为你不兜圈子。
蔡真说:因为你想(变好),所以我才肯帮你。
蔡真说:别人都说我很倔,其实我觉得我很孤独。
蔡真是宽裕体面的家庭出身,但是小时候就没了母亲——这样想就觉得,其实南江何尝不是这样子?
磊乐(郭富城)对他们来说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从泥里、从尸堆里、从蛮荒之地里爬出来,眼睛里永远装着生存渴望的一个人。
那种野心,那种生机,那种非常裸露直给的纯真(南江形容磊乐的原话),对他们来说,也许太陌生了,所以成为他们愿意去伸手拢住的东西。
其实蔡真爱磊乐肯定是爱得疯了。
她爱他爱到有一种母性在眼神里,让我想起姜思达一首叫《情人》的诗:我看着你熟睡的后脑勺/突然想做一次母亲/把你放进来/再孕育你一次。
她真的替他了生孩子,在他还没来得及和她求婚的时候自己就戴上戒指、问他想生几个、问他是不是更喜欢儿子——她也真的把他当是一个自己的孩子——他出轨,她说谢谢那个女人在我忙的时候替我照顾你,好像她那个在荃湾做华人探长的先生是一个需要隔几个小时更换一次尿布的幼儿;他要上位,在她眼里好像是他要一个橱窗里的玩具一样,她不动声色地就去给他付钱,不管那是任何代价。
这部电影里的郭富城像是故意被呈现得一点也不迷人,比她矮,有中年男人油腻的肚腩,有皱纹。
而杜鹃从头到尾就是挺直着脊梁站在那里,看什么都带着俯视的眼神。
而这样一个女人还是折腰了:一次是附身看她摇篮的宝宝,另一次是在佛前祝祷,祈求神佛保佑她的先生。
很不正确的性别观念,我知道——但也是一个很真情的爱人,蔡真。
很多人没发觉的是可能南江也是喜欢磊乐的。
在这两个主宾之间选一个恰当的动词很难,我能确定的只是这应该会是一个正面的词。
电影拍到中段,南江麾下收了跛豪、收买磊乐的人,好多观众的胃口大概都被吊高、以为两个男主终于要好好争一场。
仔仔细细看了两遍我才明白,南江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和磊乐争,相反,我一直都在帮他”——其实每一个字都是真的。
这漫长的一辈子里他看着磊乐升职、结婚、娶他爱慕的女人,和他比肩而立过、被他用枪指过、被他的巴掌扇过。
那些时候南江到底在想什么?
像梁朝伟那么一个无所谓、没欲求的人会想什么?
没人知道。
回到少年时光,他弹钢琴扮帅、要吸引一个自己倾心的女人,聚光灯下却突然冲出另外一个随性不拘开始跳踢踏舞的男人,他弹的琴于是成为另一个人的伴奏。
如果说南江这个角色从头到尾都是磊乐的陪衬,我想没有观众能接受。
可离开钢琴的时候南江看着磊乐,淡淡地笑了——谁都是只活一次,哪里来得及想那么多。
当时他没想过面前这个人其实是他的情敌,娶走他一生挚爱的女人。
他可能只是想:这个人跳舞还挺好看的。
再写下去又让人觉得是同人女有大病在发作,看到随便两个好看的男人总是意淫他们之间有什么。
可是《风再起时》原本就故意把这些情绪拍得很暧昧,谁的余光里都有别人。
而我喜欢这些片段里的情真——因为没定义,所以没标准,没有人能说这感情不够格。
“我看着你的这些时间里想过一些关于你的什么”。
如果南江想过关于磊乐的什么,或许真的就和蔡真是一样的:因为你也想要一个更好的香港,所以我帮你。
——爱香港的人其实是翁子光,不是他的角色。
这一生别无选择,有的事不想记得可是发生了,有的人不想失去可是没有了。
如果南江或磊乐有得选,他们也不愿活在那个时代的香港,哪怕他们已经是命如草芥的众生最幸运的两个。
但记录着这一切的翁子光,他的镜头语言充满了耐心和关怀;像是他真的很想回到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去拥抱他拍摄的每一个人一样。
风再起时,它吹拂到人身上的感觉也许恰如一个拥抱那么柔软。
也许对很多从那个时代走来的香港人来说,最像情人的存在就是这片土地和这里生活的人,仅此而已。
⭐️三星半叭。
超强卡司但是拯救不了凌乱的叙事【有一些漂亮镜头更像是导演的炫技之作】。
✨中间五十分钟特别好,细节、镜头、故事感、氛围、美都诠释的很好,像是一场浮华后对香港电影的致敬。
导演一定是个狂热王家卫迷😏(杜鹃有几个镜头的角度瞬间让我想起《花样年华》,有些空镜和梁朝伟的镜头无限接近《春光乍泄》),菲林质感和摇镜以及独特的复古感拿捏的很漂亮。
但是片子整体要素太多了,很尴尬的处于文艺片跟商业片之间(💃🏻🕺🏻比如说郭富城和杜鹃的那段舞颇有《雨中曲》《甜姐儿》的味道)舞厅里那段(还有一丢丢让我联想到《阿飞正传》里哥哥的那段舞) 漂亮的空境挽救不了开头和结尾的混乱与拖沓,好像是作者没写大纲就起笔最后草草收尾。
(主要是导演野心太大,妄图用一部电影讲完一个时代的故事,但是剧情又没有合理安排。
)【据说最初这部电影6个小时,可能是要模仿《美国往事》那种,但是只抄到了皮毛,在文艺片、歌舞片、传记片、狗血爱情片之间反复横跳】没有拿捏好剧本的节奏颠倒了主次。
还有就是感觉剪辑和摄影之间的差距很大,有些镜头粗糙到明显不是一个人拍的,开头半个小时的戏剪的好像一个大学生作品,混乱而破碎。
片头片尾成了全片的败笔。
南江烧钢琴,回忆年少时与日本军官渡海的经历真的很受触动,日本军官那种善与恶不断交织的感觉让他在几分钟内就立下了形象。
(尽管有点没头没脑,但是让我想到了《圣诞快乐》🎥(8国合拍的那一版),如果世界和平,对手们都休战分享自己的故事,给异国的彼此介绍自己的家人,那该有多好。
)【bb一句,可能是我感觉错误,我认为渡海可能是喜欢南江吧…】(有点联想到《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 春夏的表演也和之前一样灵气满满。
最惊喜的还是杜鹃十多套衣服(还有每个阶段不同的口红颜色,从少女时期明亮的鲜红到后期跟随磊乐经历风风雨雨后的绛紫,暗示了一个女人的生长经历),看得出团队是有用心在做妆造。
总而言之,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可能导演有点眼高手低,剧本有些粗糙,没有将影帝影后们的能力最大程度应用【我愿归结为导演功力不够】,但是造景和细节都在极力还原那个时代,剧情也贴合历史,摄影很学院派很讲究。
是个很良心的作品。
(比春节档某个低成本电影还使劲做营销的那部好多了。
) 直接看下来的感觉就很微妙,明明每个细节、每个片段单拎出来拍一部电影都很好,可是聚到一起就变成了四不像。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在叙事方面我甚至还看到了一点程耳的影子。。。
】 【之前在评论区看到一个评论说的有点过但是很精辟——“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坨屎。
”】 (ps:片中白光演唱的《桃李争春》那里真的很戳我,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搜来听听,很有韵味,相当符合影片啦)【不愧是杜笃之】 【之前有一个我说错了,片尾曲也很棒,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叫《黑暗中的你》,那个是丁可的作曲,暂时找不到音源,应该不久之后就能上线音乐平台】
《风再起时》这部影片让我觉得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它不仅将传统港片当中的韵味和气质都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且同时还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时代岁月感。
导演的用心制作和画面的安排都是一种极度的观看体验,尤其是正反两派的激烈枪战简直是质感十足独具特色的香港味道。
英雄之间的冲突对峙更是看得人内心澎湃,在音乐和画面的调配之下,能调动观众对香港的史诗情怀。
虽然有着充满激烈的对峙场面,但同时整体给我们的感觉却是一种温柔浪漫,对于人物的命运及其爱情故事更是感到可悲可叹,以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但却经历的种种事件让其早已无法做到真正自由。
那影片主要是让我们看到了两代枭雄的个人成长经历,但是在其背后,更是让我们对于女性有了一个思考,在那个独特的年代之下,那些能够对自己充满主见思考的独立女性让人非常的佩服,更是能够为爱奔赴为,虽然是为爱错付,但是这一份勇气却是难能可贵。
整部影片当中,既有激烈的打斗场面,也有温柔的情感岁月,看完之后给内心带来的感触也是久久难以忘怀。
如果说八九十年代的港片总是作为碎片和寓言从旁触及历史(即使在身份自觉的年代、挽留“消失之物”的过渡期),本世纪始有直呈历史事件的自觉,而在近来特殊情势下又有卖情怀炒冷饭借古讽今各色操作的话,那么它无疑是框架最宏大、信息量最丰富的一部。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明月几时有》中的沦陷期和游击队,14K与本土帮派的历史渊源,五六和六七,雷洛和跛豪,甚至宕了一笔《古惑仔》与台湾黑帮那些事,成龙洪金宝的七小福,一直到廉署的成立为这段往事敲响丧钟。
要问它与以往的枭雄片、银河的《树大招风》以及王胖子的烂片有什么不同,我的理解是:基本清晰的线性叙事但去情节化;纪实影像与虚构的穿插;且后者是采用对比强烈的、极其“不纪实”的舞台化风格来呈现,说白了也很王家卫,在去情节的前提下又重场景和氛围,从而立得住人物。
我可以把它当编年史,对照年代给人讲解这时香港发生了什么大事、四大探长四大家族又是谁…但是啊,作为一部历史-演义,我更关心角色行为的动力、统摄所有事件的历史观以及它想对今天说的,都是什么呢?
在这些问题上,我觉得电影并不清晰。
英雄的故事,总是关于义气和情爱,枭雄还多了一个统一二者的权力野心。
雷洛是霸气外露的,南江是思虑精深的,他们不仅构成时而合作时而对抗的两股力量,更能够代表对香港当下和未来的不同判断。
例如雷洛旁白表达了“替所有人擦皮鞋就是平等”的理想,南江更是可以看作一个实用主义的改良派:他只是认为在当时的殖民统治下,由黑警-帮派维持的“前现代”自治是对平民百姓较优的方案,当他发现枭雄无限膨胀、人民仍旧疾苦而透明法治可能是更优的选择时,就开始调整方向——可惜的是,两人的底层逻辑都没有充分展开,历史发展的动力竟落脚在三角关系的情欲追逐:南江爱蔡真而蔡真爱雷洛,所以麦克白夫人干脏活让老公上位,南情圣也爱屋及乌,帮助雷洛又阻止他过于激进,两人美其名曰都在保护一个傻白甜不被污染的纯真?
这就未免可笑了吧。
又像《追龙》一样,这部电影也将殖民统治下的邪恶故事进行了某种民族主义的置换(虽然王晶的再国族化同时可解读为再殖民化):警黑勾结,也算是一种“民间自治”(“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事”),似乎成了对殖民统治的反抗之姿。
然而,腐败难道不是殖民的罪恶而是华人的成就?
又或者,“自由放任、间接管理”恰是殖民统治术的狡猾,又何来自以为架空殖民者、自我管理的小聪明?
最后,由法治而来的廉政,难道不也是西方文化对于人情社会的强行介入?
那殖民者到底是不是要为香港好?
华人公务员坚持的又是什么?
——尽管廉署真正的一把手是英国人姬达,但电影里的总结陈词必须是华人来说,他貌似指责殖民者的特赦是和稀泥,实际上早就用“关心子孙”默认了既往不咎。
单纯地区分我们/他们、本土/西方以及各种立场的置换,都无法自洽,罗永生老师的勾结殖民——像电影里说的“香港就是香港,什么都混在一起”才是最恰当的方法。
片中结尾说,有些事“一直想忘记但却忘不了”,而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恰恰是“什么都想记得但却抓不住”。
虽然时移事易,香港电影的面貌早已不同,也斯的谶语依然不容易打破。
一次难得可贵的宏大叙事,华丽地铺陈了全篇,憾没能(或不敢?
)真正地写下结尾。
从未经历过如此漫长的143分钟,真的像依托答辩还硬要人咽下去。
感情线令人作呕,穷警察追到了富贵小姐,婚礼祝词是祝生男婴,郭富城说男人说话女人不要插嘴,但是,杜鹃在背后一直帮他干所有脏活,聪慧冷静的“贤内助”,说不想让这个贪污黑警“失去纯洁”🤗。
杜鹃还被敲打“男人玩女人不算事,女人要是红杏出墙,家就不成家了。
”郭一直知道她在背地里帮他打点黑道用不光彩的手段清除异己帮他上位,他装不知道。
无辜,正义,枭雄,名利双收,反正出事儿了锅我老婆背,我不知情呗,该吃的钱一分没少,该耍的横一个不拉,该嫖的娼一次不缺。
郭初恋叫小愉,因为想给孩子起名叫恋愉,所以想要女儿(结果即使是儿子也依然叫恋愉),孕期出轨,找了个像小愉的舞女,燕燕类愉,还怀了他的孩子,后来舞女死了开始吸大麻,在家发癫砸鱼缸,“你可以杀死小燕,但是你永远杀不了小愉”。
后!
来!
杜鹃原谅了他帮他一起戒毒🤗白月光救你性命早早便当,你老婆牺牲自己助攻事业,好哇,真是把男宝的意淫拍到了极致。
这样一个烂到骨子里的人竟然能携款潜逃国外,安度晚年。
大段、多次香艳的嫖娼情节,活色生香,影院里看av,细节拉满,女观众如坐针毡,并且,拍杜鹃有好几段都是拍脚,拍腿,从腿运镜到屁股,这么高级一个演员让你拍的这么低俗,恶臭,迎合男性意淫。
镜头语言是能反映出情感的,你就算想描写“真实的香港”,也没必要这么常态化、合理化、美化嫖娼这个违法行为吧。
编导一体的电影真的太容易爆雷,整个制作团队从编剧导演到制作摄影全是男的,拍摄的时候从没考虑过这个世界上有一半都是女人,有被大大冒犯。
相信大家对于港片内容本身就是非常的喜欢,能够直接让人想象得到权谋斗争,这次《风再起时》也确实是没有让我们失望,但更多的不是让人感受到江湖斗争的血雨腥风,而是让我们看到了时代背景之下的两个枭雄人物的个人成长经历,在充满动荡的六七十年代香港,能够成为一代历史枭雄,这就证明他们本身身上存在的魅力是值得我们去佩服的,从一个小小的警长到只手遮天的总探长在到海外流亡,这种人生起伏是很多普通人都难以承受,正是从这两位风云人物入手让大家看到了一段跌宕起伏的香港往事,这可能就是时代会成就英雄,英雄也会造就时代吧。
正是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两个枭雄人物的人生变迁,才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那个时代的香港,而同时在观看到他们个人成长史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内心备受感慨,能够学到很多不一样的人生道理,当我们处于人生低谷时,或许都应该要以笑着面对。
对于未来不能去预料的事情也都可以泰然处之,面对过去的种种风云,也应该要放正心态,好好的和过去告别,说再见才能够更好的让我们去迎接未来。
看完有点唏嘘和惆怅,香港往事是真的动荡不安和波澜壮阔啊。
磊乐和南江的一生既是一代枭雄的发展史,也是20世纪中叶香港历史的浓缩,他们从小警员成长到手握香江黑白两道的大佬,有时势造枭雄的幸运,也有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中微不足道的悲哀,他们跟蔡真、小燕等人一样,都只是其中代表。
电影差不多横跨三十年,主要人物也经历了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从毛头小子到中年得势再到老年孤寂,导演选到了很适合的男演员,郭富城演出了中年得势后的傲慢和年老后的深沉。
不过我更喜欢梁朝伟和许冠文,他俩太契合这个题材了,梁生是稳中有变化,许sri是庄重有力的好。
可能会有很多人聊磊乐跟南江在事业上的双雄对峙,但我觉得他们之前的情感纠葛也挺值得说说的。
就像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的,“也许每一个男人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就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则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磊乐的白月光是小瑜,而发妻蔡真成了蚊子血。
但在南江那里,蔡真是永远的朱砂痣,娶回家的Cora是那粒饭黏子。
蔡真成了维续他们之间微妙平衡的特殊存在。
电影最开始没有交代磊乐跟小瑜的就故事,先讲了两男追一女的段落,比较经典的一幕是舞会上南江弹钢琴,磊乐跳踢踏舞,两人各凭本事吸引蔡真的注意力。
上海来的大小姐,大抵是见过许多像南江这样绅士,没有探究和靠近的欲望,反而觉得直来直去的磊乐更让人感觉轻松自在,所以选择了双人舞。
这段郭富城跳得很好,梁生琴弹得也不错,后面看一些采访才知道,梁朝伟为了拍这段戏,那三个月里每天苦练八到是个小时,一度因压力太大而崩溃,每次练完都会打电话给导演“诉苦”。
这挺梁朝伟的。
而磊乐追蔡真出发点不是一见钟情,是觉得她如红玫瑰般明艳动人,她的家世背景也帮到自己。
导演将热恋戏拍得再浪漫也无法遮盖这一点,反而能衬托出磊乐跟小瑜那段短暂的相处是多么的朴素真挚。
蔡真也明白活人是争不过死人的,所以她能容得下被金屋藏娇的小燕,却会在情绪失控时质问磊乐念瑜这个名字的含义。
爱情不讲道理,她就是比磊乐爱得多一些,所以心甘情愿地付出,“有些事当着你的路,你不必管,也不必知道”可以看作蔡真的告白。
像她这样聪明的女人,自然知道磊乐与南江的明争暗斗,也明白南江对自己的爱慕,她从不说透,只在关键时利用。
南江也在Cora面前表现出过他爱的人是蔡真,当初蔡真中枪,他明知道磊乐会冲过去,还是不顾Cora拉着自己的手,想查看心爱之人的情况。
这是想按也按不住的本能。
所以啊,白玫瑰赢不了朱砂痣,红玫瑰抹不去白月光。
假如蔡真嫁给了家境富裕、智计无双的南江,应该不必在婚宴结束后累的独自揉捏小腿,也不必费心费力替丈夫筹谋权势。
命运偏偏不按照这样的剧本走,磊乐和南江都吃过了爱而不得的苦,也都对相伴一生的妻子日久生情。
或许是习惯了对方陪伴,或许是出于夫妻的责任和义务,总之蚊子血和饭黏子皆恢复成红玫瑰和白玫瑰的原貌,分明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男人,却有种殊途同归的荒谬感。
假如只拍男人之间的背叛和争斗,没有这几条错综复杂的情感线,电影可能会失去一些味道。
现在这样处理还挺好的。
因为这几段感情对磊乐和南江的人生选择其实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小瑜的死让磊乐想做个好人,可惜社会现实将他推向了腐败,蔡真的出现让他抓住了阶级跃升的机会,也真的帮他扫清了很多障碍。
见过了人生无常的南江,面对爱情时有些矛盾想过争取又期待两情相悦,处于对蔡真的爱,他总会不自觉地关注磊乐,外表谦让,内藏锋芒,也算促成了双雄对峙的局面吧。
野心勃勃的人总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他们的身上从来不缺故事。
磊乐和南江都是如此。
用四個字可以總結這部電影,不是導演自白中提到的那四個字。
因為如果說它是「一坨大便」吧,那顯然很不公道,也不尊重,它至少在影像上的表現是水準極高的,但作為一部電影,它又真的難啃和難以下嚥。
我要用的四個字,來自電影裡的一句對白:無厘頭鳩。
把王家衛式的旁白放在不同人身上,有時不僅不能加分,而且適得其反。
導演明明從一開始就有意塑造兩個不同出身、不同性格的主角,但他們一說旁白,就都變成了一個人──王家衛。
南江說一口文藝旁白,倒還不會太突兀,畢竟電影一直在將他塑造成這樣的形象──他本來可以選擇打字機但選擇了槍,而飾演者梁朝偉對於這種腔調也足夠手到拿來;但磊樂在戲裏明明是一個大字不識,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大老粗,一到念旁白就王家衛上身,只會讓人感覺是否人格分裂。
磊樂這個角色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他的轉變是沒有說服力的,就如當年《踏血尋梅》描寫王佳梅去做援交一樣難以說服我。
導演不是沒有嘗試解釋他的轉變,摯愛的女人因香港淪陷時被迫成為慰安婦而染上梅毒,年輕時的磊樂卻沒錢去醫治她,於是香港光復後,他一改之前的廉潔以及對草根階層的同情,開始追逐權力和名利。
導演試圖塑造磊樂這個角色的層次感,但戲中角色,包括他的妻子和南江卻都說他是一個「簡單的人」。
然而,在角色性格上,其實南江反而簡單很多,他自始至終都是同一種人,甚至有點理想主義,後來還反過來提醒磊樂毋忘初心。
導演強調電影裡放進了很多香港情懷,希望拍出舊時香港。
但老實說,電影裡看不到很多舊時香港,看到更多的是一種自我沉醉和自我沉溺。
同樣通過梟雄去講時代、情懷,一對比《風再起時》,我心中對《樹大招風》又多了幾分好感。
整部電影幾乎沒什麼情節,也沒什麼戲。
導演頗具野心地將故事時代背景從香港淪陷前一直講到兩大探長終老,但在如此長的時間跨度下,電影卻沒有真正用心於處理歷史事件、時代氛圍。
有朋友說《風再起時》「關心」的是人,這麼說倒也沒錯,但關心的「人」僅僅只是演員本身而已,而非戲裏的人物。
它就像是梁朝偉和郭富城兩個人的宣傳片──一舉一動都那麼迷人的梁朝偉,和為了塑造角色不惜增肥的郭富城(電影從初剪的六個多小時壓縮到公映版的兩個多小時,仍給了多個特寫鏡頭去表現郭富城凸起的肚腩)。
如老友五色全味所言,導演對於春夏還是挺偏心的,雖然戲份不多,但把她拍得那麼美,對她的用心可能完全不輸於兩大男主。
她穿著軍服騎單車的畫面多美啊。
導演另一個堅持就是氾濫成災的慢鏡頭。
如果這些慢鏡頭的重要性高於那些被剪走的戲,那我十分懷疑是否有了那些戲,整部電影就更完整。
我覺得,如果那些戲沒被剪掉,也完全可能只是加長了這場長達兩小時的煎熬。
它最大的問題不是不完整,而是幾乎沒有敘事,硬靠著不斷轉換場景、硬塞很多畫面,撐起了兩個多小時。
有不少人建議導演應該拍成劇集,我的意見相反,我覺得應該將現在的兩個多小時斬開一段段放上抖音,攝影和美術完全碾壓抖音的大多數短片。
可能收視率也會很不錯,每段短片中間插點廣告賣點貨,可能賺得也比現在的票房多。
老實說,我上一次看一部電影這麼難受,已經是《地球最後的夜晚》。
那時候,《地球最後的夜晚》給我的感覺也是「無厘頭鳩」。
說回《風再起時》,磊樂溝女那部份突然來一段歌舞戲,南江在槍戰中的神通廣大(不僅射得準還能躲子彈),因為不懂欣賞,所以在我看來,都算是無厘頭鳩。
整部戲就是充斥著諸如此類的「無厘頭鳩」,讓觀眾難以與導演想要表現的情懷共情。
俗套、男凝,给伟仔两星,真是好帅🤤
跟预想中差不多的拍法,工整有余,匠气盖住了灵气,跟郭富城主演的另一部电影浮城大亨略像,在情感发力上没准还输了一筹。手握几乎半璧香港影坛的卡司和配置,在当下此刻转头回望,至少该与烟尘滚滚的人事音书撞个满怀,但这一次的眼光停放处还是选得不咸不淡了些。
和《无名》是各有各的烂,想拍「爱尔兰人」的「悲情城市」,功力只够摸到脚后跟。杜鹃有什么好捧的……
好想看3个多小时的版本,就目前的版本而言,只能给三颗星,但该片的质量在林林总总的“四大探长”题材的影片中,大概仅次于《跛豪》。影片在商业上的失败,可能会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导演碰“四大探长”了,而这个题材,还缺少一部全景式的经典之作——不知道五小时版本能不能勉强扛起这面大旗?更不知道有生之年能否遇见更好的版本?如果素材足够,又有神级剪辑,该片也不是没有可能像《美国往事》那样成为再世经典。十余年前,翁子光还没有成为导演的时候,托冯宇的福,我便“认识”了他,这么多年,他一直在我的“朋友圈”里,看着他一步一步攒出了这部大制作,看着他的孩子成长,看着他变胖,但没想到还会看着他如此靠近王家卫。太怀旧的,太情调的,太香港的,可惜的是,看不到他的全部野心。
有很多值得吐槽的地方,比如四不像的类型、混乱的叙事甚至糟糕的人物设定,你永远无法理解为啥枭雄片也可以拍成三角恋。看得出翁子光想用《一代宗师》的方式以几个人物串联起香港几十年的历史,可惜只学到了浪漫的外形,却没能学到墨镜王见众生的魂魄,所以电影的人物总是和背景游离。但导演太懂得利用两位影帝的个人魅力了,伟仔弹琴城城跳舞,这比拍他俩枪战要好看太多,从这一点上他又做的很对。原来四大探长的传奇都是幌子,导演想拍的风从来不是腥风血雨,而是风流梦,他对香港真的爱的深沉。
压片太久太久,但比想象中好点,还很容易找到让人喜欢的地方。只是即使有这么长,仍然会更人一种匆忙并且胡乱跳转的观感。看的时候遗憾是大于不满足的:如若真的放开了做,参考《苏里南》这样的“枭雄乱斗”尝试;借由流媒体作为推手,制作一部品质的迷你剧会如何?能否多少填补在各种电影已经写滥的聚焦之外,找到更为完整、从容以及个性的表达。Maggie、Ron还有金燕玲的部分,都是没有看够的;也好想知更多事件之下它的角度。[磊乐终了的阿扁广播,许冠文的惊鸿一瞥,没有“黑底白字”的教科书信息展示或许是最后的坚持]
野心太大
喜欢的女孩被奸污,自己却什么都做不了。母亲横尸在了地面,手里的枪却指向父亲。这命是捡了件囚衣换来的,只是过早吹过了人世间的风。结婚前的长椅上怅然若梦,不想去见证死亡,却一开始就设定了爱情的凋零。鱼缸碎裂金鱼溺于茶酒,酒店焚毁纸币藏于电筒,这一世有风推着浮沉,也有烧鹅濑粉揾食入梦。
是翁子光把心掏出来写的给香港的情书。看的过程中你会想到你之前看过的跟香港有关的一切。张爱玲王家卫陈冠中银河映像的配乐还有那本写重庆大厦的非虚构文学。香港的前世今生如此复杂混乱却又如此迷人,只要还有一个人在夹缝中在商业化大浪潮里用这么浪漫又真诚的叙述去说这百年香港往事,它就不会死去。
风不要再起了
一锅大乱炖。野心太大,两个多小时根本承载不了香港的三四十年。史诗不是这么拍的,要不就是历史的横切面,要不就是细水长流娓娓道来,快剪加大头贴不仅把我看得头昏脑胀也把历史的混乱帐搞得更迷糊了。一星给到表演。
演技挺好的,就是剧情不是太有印象和启发了
有阵子没看过拍得这么乱的电影了,乱的不只是叙事的顺序,也是情绪、人物塑造和故事内核。在雷洛这个IP作品矩阵里,直给狗血程度不如《五亿探长》,粗砺原始cult不如《跛豪》,当然审美优于《追龙》,但不至于跟纯商业片比这个吧……时间跨度四十年,又要讲香港,又要讲多角色——参考《五亿探长》讲雷洛一个人的四十年都用了两部电影五六个小时的时间——《风再起时》的两个多小时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够用,剩下来的片段也是支离破碎。没有佳章,佳句甚至也是寥寥。导演们千万不要觉得请了梁朝伟自己就是王家卫了。翁子光目前的功力,可能还是只够拍《踏血寻梅》这种更聚焦的故事。
如果没有爱情线会好看不少(虽然主线本身也很冗长空洞罢了)另外一个黑警头子的老婆帮他做脏事,是为了“保护他的纯洁”,我:???????
白玉兰粤语点映@如果不看粤语版基本属于白看,如此篇幅根本装不下它想要表达的体量,宣发也是一个问题,纯讲故事的港片,院线片观众根本就提不起兴趣。
本来想打三星的,但是最后结尾真的是太糟了,在我这里又失去了半颗星,故事前半段节奏非常快,开场五六分钟,时间线跳了三次,前一个小时都在以快进的速度交代双雄崛起,几乎只有场面,没有戏,唯到了打麻将那一场才开始有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才算开始塑造角色的肌理。「小瑜」这条线不知道是不是有删节,总之看得有点突兀,「小瑜」之死造成了吕乐的颓废,这个处理非常糟糕 (这样的人能当上四大探长?)。梁朝伟这条线越往后越像周慕云,当他告别自己暗恋的女人后有一个走下楼梯的镜头,相当王家卫。 没想到枭雄竟然都是周慕云。(2.5星)
讲半个世纪香港史的野心,后半部散线了。美术很好,梁朝伟还能演20年。
能够理解导演说的这是一封写给香港的情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类型爽片,甚至都没有花很重的笔墨去展现两大传奇枭雄是如何一步步上位发家,如何“一手遮天”的,只是零星穿插了些历史注脚,反而把很多篇幅用在了展现他们的情感生活上,使用了很多风格化的形式。相比过往那些雷洛传、跛豪等经典港片,是不一样的呈现视角,也弱化了剧情张力,但一批演技派飙戏还是很过瘾的。整体的话,前半程因为各种闪回,视角的切换,导致有点散,且由于时间跨度长,多少有些浮光掠影,不太好进入,后半程双雄格局建立起来后明显要好看很多。其中好几场戏真的直接穿越到墨镜的片场,刚好还都是梁朝伟,导演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大师以及昔日的那个香港致敬,也算是有心了。
没有呼吸感的影像,精美但令人疲惫,每一分每一秒都按着观众的头“看,我的调度多牛逼!”“看,我勾勒的时代多恢弘!”
果然压了五年不是没有原因的,在影院如坐针毡。导演功力好差,别妄想拍出“香港往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