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姨子爱上姐夫?
这么一个狗血的现实,扭曲的三角关系,顶着重重的社会舆论压力,相爱的双方该如何面对彼此?
高圆圆明显很爱徐峥,但是徐峥娶得是她姐姐。
即便徐峥很关心高圆圆,但是也只能压抑自己的爱,不敢面对自己内心。
也许衡量一个好剧的标准就是到底是一地鸡毛,还是引人深思。
这部国产剧很惊人的做到了后者。
剧中两人的恋爱线很不明朗,正如同当事人的心情,不敢表露出来。
徐峥有一个推车门的镜头,剧中多次聚焦在徐峥推不开车门的画面上,似乎暗示着他的情感卡住了,不能流动出来。
而只有高圆圆才能帮徐峥打开车门,也暗示了高圆圆才是解开心结的人。
两个人暗暗的都有表露,但是面上谁也不说。
本以为日子继续,没想到被一个意外彻底打破了平静。
徐峥老婆怀孕了,高圆圆内心的感情碰壁了,继而转接到木讷的同事身上。
并且发现徐峥有可能和父母的凶杀案有关。
接下来,趁姐姐出差,高圆圆把徐峥绑架的戏简直精彩。
压抑的感情扭曲着爆发了。
她说徐峥是杀人凶手,虐待他,拷问他。
徐峥在捆绑之下小便失禁。
其实,这些攻击都是爱。
当爱不能满足,扭转成恨。
这喷薄的恨意更像爱的绝望表达。
而徐峥挣脱后暴怒,攻击,继而强奸了高圆圆。
也泄露了内心深藏的爱意。
攻击和性密不可分,徐峥制服高圆圆的时候,坐在她身上,按住她双手,多么像男女爱爱的姿势。
上一个镜头,徐峥暴怒下想拿锤头砸高圆圆,但是看着手中常常的锤头怔了一下,接下来想也不想就强暴了高圆圆。
完事后,徐峥忏悔着,承认自己是坏人,甚至承认莫须有的杀人罪行。
而高圆圆很平静,甚至动情地说“你的思想不见得比我更不健康,但我愿意尝试去理解你。
” 两人的情愫不言而喻,但是徐峥逃走了,在车祸中结束了。
压抑的爱,终于在一片混沌中结束了。
1,关于第三个人的一些想法个人认为林木完全是小可臆造出来的人物,也就是第三人,而且可以说是何伟的映射,肖可喜欢她姐夫何伟。。
第一:小可在姐夫修完书架,问为什么关心她。
小可认为姐夫也喜欢自己,随后自己臆造出来一个男朋友,也就是第三人。
晚上小可和林木的谈话说自己寂寞,也就是自己心里想和姐夫不绕弯子,对姐夫表白。。
第二,小可绑架姐夫的时候,问你不知道我想干什么,这时画面突然切到和林木对话,也是林木问你要干什么。
她精神分裂,以为姐夫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第三,小可问林木有没有杀她父母,突然画面又切到了逼问姐夫。
而且问题很谐接第四,在电影57分时,画面又切到和林木的对话,问林木有没有杀我父母,这显然应该问的是姐夫的话。
然后说了一句对不起,抱住林木,说明小可内心动摇了,开始相信姐夫的话了。
第五,审问期间姐夫一直问陌生人是谁,而肖可却不说是林木,按正常人的理论,肯定会提出林木是他小学同学说的,这样子就可以一下子揭穿姐夫,但是肖可一直没有说。
2,姐夫确实是凶手第一,在1小时15分姐夫说把东西都送人了除了手表和相框,所以相框不可能出现在林木家里,这里也印证了林木是虚构的,小可是从姐夫家里发现相框的。
第二,车门打不开完全是姐夫心灵的折射,他自己无法从内心走出来,只有肖可可以帮助他出心灵走出来,到最后说出一切真相,他才可以自己打开车门。
第三,在1小时02分时,姐夫说不希望她把这一切搞乱,说明他不希望肖可告诉她姐姐真相,在1小时21分姐夫又说你把一切都毁了,把他和她姐姐的平静打破了。。
3,电影中的几个漏洞第一,在31分钟时姐夫改的保单是自己的保单,上面写的出生年月是67年5月1日,他说自己杀人是在13岁,而那时候是80年,文化大革命早就结束了。
可以推断那时候不应该是姐夫杀的人。
(这应该是导演的漏洞)第二,在1小时13分时,他的车开到一个并不是停车的地点停车,可以看出车明显要撞到墙了,说明他其实想自杀。
后来演的是车停在的中间,拐角处。
(这是第二个漏洞)4,电影思路整理个人觉得,林木就是肖可臆造的姐夫,林木的割手腕自杀心理反映的是姐夫有自杀倾向(理由他给自己买了七年的保单,他以前就买好了而且一直在交钱,最后改成小女孩了)最后电影讲的是林木开车撞死姐夫,个人认为是姐夫开车撞车自杀了(理由就是上面说的他开车在快撞时却急刹车了,自杀倾向)以上都是个人分析,最后希望大家交流一下意见。。
请批评指正。
《第三个人》颇令人惊喜的一部电影,程耳自编自导,第一部长片,非常用心,细节处理得当,电影的节奏感也很好,就是慢,通过慢来处理细节,缓缓而来的音乐,忧伤淡雅,让人物来蕴酿情感,带动观影者来体会人物,然后,使影片成就其独有的一种格调与味道。
我一直欣赏自编自导的导演,因为有话想说,总有些不错的观点。
很显然,程耳试图让人物在最后说话,通过徐峥和高圆圆这两个大明星,来表达观点,来揭示人性里的矛盾体,来探讨关于人的心理病理状态,可惜道理并不深沉,哲理也不够超人一步,但这样的尝试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要对投资商负责。
毎个人都有其天使与魔鬼的两面,冲动是魔鬼,所以我们必须冷静对待这个存在于每个人的问题,守住那最后的底线,才不至于越雷池一步,造成大错。
很可惜,这部影片并没有引起大关注,但我相信,程耳非常成功地接受了考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出更好的作品。
1 这部电影适合作为话剧上演,而不适合拍成电影。
因为导演显然要郑重地展现人物洪流汹涌而又被压抑着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影片中三个长镜头,主角大段的内心独白。
一是肖可在林先生家倾诉自己的寂寞,希望二人能互相安慰二是何伟解释自己少年时的杀人动机三是高圆圆最后的解脱陈述。
但这些都是意味深长、让人物形象复杂深刻起来的台词,只有话剧观众才有耐心对待它们的预期,而且放在电影里,一些观众可能感到造作。
另外,肖可绑架姐夫的疯狂,放到舞台上也许会像《恋爱的犀牛》里马路绑架明明一样震撼。
2 “第三个人”也许不止指一个人。
首先当然是指肖可。
电影的英译名“unfinished girl”是对她最初的写照。
她是一个受照顾的,只需要盯着自己痛苦过日子的孩子,因为有姐姐担任母亲角色为其担忧,有姐夫担任父亲角色为其张罗。
另外,她对于姐姐和姐夫来说是情感上的企图插足者——尽管现实中她勉强管住了自己,只是借修书架的时机撒撒娇。
她确实有点疯狂地爱上了自己的姐夫,陷在恋父情结里。
直到经过弑父与听了姐夫的隐秘内心,意识到他比她更可怜、更残缺后,她才得到了解脱,实质上也是原谅了一切。
我觉得此时,她已经斩断了对姐夫依恋,成为了一个的独立且懂得宽容的人,算是完成了成长使命的,尽管经历是残忍。
片尾若仍称她为“unfinished girl”,似乎不太公平。
其次,第三个人也可以指旁观他人幸福,进而妒忌和破坏美满的人,这不仅包括肖可,也包括少年时,因自卑与高傲而导致心理扭曲、杀害了肖可父母的何伟。
3 主题可作不同解读。
从肖可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从何伟与先生的角度说,这是一个关于人性善恶与个人奋斗、命运的偶然性等复杂关系的故事。
林先生与何伟是小学同学,如今却截然相反。
林妻子离去,生活潦倒,企图割脉又试图跳楼。
何伟却婚姻美满,事业有成。
曾经杀人的何伟,后来却成为一个真诚地用自己手上的资源帮助别人的人。
而看起来人畜无害林先生,最后选择了杀人。
何伟的善具有偶然性,一次拔牙,让他与妻子之间产生了情感链接。
也许,事业的成功,挤身富裕阶层也让他不需要再靠征服他人来满足自尊心理吧。
林先生的恶也具有偶然性。
他本来只想自杀,肖可的电话,肖可恰好是受害者,都是意外。
本片故事情节很好,通篇讲述了小姨子爱上了一直照顾自己的姐夫,在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时候,创造自己和姐夫单独见面的机会,并隐晦的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和问姐夫对自己是什么样的感情,姐夫选择逃避沉默。
后来同姐姐姐夫一起吃饭的时候得知姐姐怀了孩子。
草草吃完饭后,独自一个人徘徊在想要得到姐夫的爱又不能破坏姐姐家的生活的路上无法自拔,就去找到在工作中见过一次面的林先生,因为林先生和自己的姐夫很像,想要在林这里得到在姐夫那里得不到的爱,得到了并把林幻想成姐夫,后来在书架上发现小时候家里丢失的相框怀疑林和自己父母的死有关因为那份爱选择相信,林告诉她是一个叫何伟给他的。
最终绑架了姐夫,(我想是因爱生恨吧)无论姐夫做出怎样的回答都认定是姐夫杀害了自己的父母并向要杀死自己,在逼问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想要终结这一切的时候姐夫脱困了,并在最后强奸了自己。
姐夫说了一大堆自己想要的结果,说自己很痛苦在不怪姐夫了。
影片结尾林驱车撞向了徐饰演的何伟。
作为一个悬疑惊悚片,在国内没什么市场因为国人喜欢答案的唯一性可知性,就像暑假作业的练习册,总爱翻到最后一页看到答案在去思索问题。
整个故事出现的人物很少,人物关系很明确。
小姨子对姐夫的爱贯穿全局,但是同样留下了很多疑点,1.第三个人是谁2.林先生为什么多次要自杀3.为什么冒险帮助患病的小女孩4.姐夫在最后那段像是坦白的话是真是假5.林先生有没有撒谎6.开不开的车门,经常坏掉的书架是什么意思7.影片表达的是什么时间8.为什么和见了一次面的林就XX了,并且非常开心像是初恋一样为什么对姐夫始终不信任,但在被强奸后却很平静而且原谅了姐夫9.高看着电梯上上下下开开关关好多次却没有进去10.谁杀了她的父母现在我来分析1.我们假设林和徐都没有杀人,那么杀人的就是第三个人,2如果林杀人了那么第三个人就是林,3如果徐杀人了第三个人还是林1点没有什么值得分析的林没有撒谎,徐后面那段自述是编出来骗高的,杀人的就是那个和徐同名同姓且和林是小学同还送了自己一个相框的何伟(但是细节在于林可以轻松说出名字并且能够一直保存了20多年前小学同学送给自己的一个相框却不认识,高在问林你杀没杀我父母的时候林一直在沉默,矛盾点事主动说出了还有一块手表)2点林杀了人偷了相框和手表,知道自己是徐的替代故意陷害徐,转移高的关注点(细节是林在说是谁送的时候说“是何··何伟”,问杀没杀人时沉默,疑点是即使没杀人也可以陷害,也就说相框是别人送的但不叫何伟。
他说有个前妻是离异还是丧偶,为什么自杀为什么在想要自杀的时间段却爱上了高)林假装巧遇徐时如果,那样深刻的相框不可能只认名字不认人的,最起码我是个即使小学没什么来往的同学我都能有个马马虎虎的概念但多数叫不上来什么名字,如果数次搬家还能保留且记住名字那是一定非常深刻的,不可能在第一眼看到一点感觉都没有有了结果却没有告诉高)3点就非常戏剧了说实话如果我是导演一定要排除3的疑点把答案唯一性。
徐自述的都是真的,林没有陷害他,但高的怀疑却是错的这块我多写点,徐氏1967/5/1升现在37周岁在徐的7年保单上看到的推断故事发生在2004-2011由于整个影片通话都是用固话我们确定是在2004年。
徐13虚岁(那个年代的人用虚岁)的时候是1979年文革刚刚过去3年各地还有零星发生,徐说自己是个有理想懂自律像要改变世界的人只是生错了年代(和文革时期的红卫兵几乎是一样)白天纠集一帮同学打砸了高的父母房屋,傍晚又来看一看说父亲带着表和自己说你喝水吗母亲还穿着那件睡衣安静的躺在床上睡着了于是我给了他一人一刀临走又一人补了一刀(对于一个白天被砸家跪在碎玻璃上让一群小学生给打了的母亲能够在傍晚睡的一动不动,白天打她的人傍晚来了一点反应都没有可能吗,我推断他已经死了,而父亲同样被打得行动困难)我当时顺手拿了一些东西,后来把那些东西随便送人了除了那个相框和手表(相框和手表没有送人,那么林就是在说谎,要么是另一个人送的要么就是自己拿的)。
又问高“你得到你想像中的结果你满意了吗?
”我们大胆假设13岁的徐和自己的同学林还有其他同学在1979年文革刚过去3年的时候上演了一场文革,白天时砸了门碎了玻璃,把高的父母打个半死,走的时候林拿走了相框打死了高的母亲,晚上的时候徐又来了高的母亲躺在床上,高的父亲偎在床边,徐不知道母亲已死就一人给了几刀,拿了东西就跑了。
后来高原谅了徐,徐在小女孩事件上做出了赎罪,一直封闭的车门打开了。
林一直生活在当年的杀死高的母亲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高数次问林杀没杀过她的父母,林始终在沉默)(家里不开灯),妻子离开几欲自杀,当林了解到高是当年那人的女儿的时候决定满足高的一切(高躺在沙发上林在对面默默抽烟)后看到高要杀徐的时候决定自己和徐同归于尽结束这一切。
不让高知道真相不让高去犯罪,同时保护自己在高心中的形象。
高之所以原谅徐,正如徐所说你不要把一切都搞乱了,姐夫这些年对自己的关心照顾.姐姐.姐姐的孩子,高决定自己带着这一切的痛苦独自离去吧。
至此影片结束(疑点有:高问徐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时徐的沉默,是徐也爱这高还是徐是为了悔过而照顾高的。
林主动提到手表。
还有徐问高“你得到你想像中的结果你满意了吗?
”像是制动配合高编造的一个故事,但是故事编的合情合理无漏洞,并且在说的时候眼球不停的左右摆动,是一种紧张亢奋思考组织语言的情绪,所以说那句话很怪不明朗) 还有疑问6.8.9没有说明书架的坏掉是高制造和徐独处的机会,徐说太重了压力大所以坏了,是说高要顶着破坏姐姐家庭的压力总是要坏的8.高在姐夫那里得不到爱却在一个不熟悉的林那里得到了,高出现了心里问题,把姐夫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好都嫁接在了林身上,因为在林这里有爱而姐夫那里没有,为了保护爱所以把自己对有爱的林的怀疑都转移到了没有爱的姐夫那里,这就是所谓的因爱生恨,爱的深恨得狠9电梯是说高看到姐姐姐夫一家天天在自己面前恩爱,自己想得到却又不能得到只能看着的矛盾心里(按照中国手机的发展影片年限应提早到BB机普及的时候,林和高吃早饭的时候用的饭盒又把时间整到了2010年左右不过这些可能是道具的问题,如果手机没问题那就是保单上的出生年月是假的,不过不大可能,用个那么长的特写镜头,在是假的我就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剪辑的太差了,后半部都给剪乱了对于一部悬疑剧叙事上应以时间为主体不该以角色的思绪为主体把观影者搞乱了。
高和徐整体表现很好,在高绑架徐给徐一耳光时,高表现的不够狠不够疯不都激动,徐的表现不够真对于中国的悬疑剧还算可以,导演功底太生硬,高对徐的爱在弄的很好,在最后强奸那块弄的有些牵强,要是徐亲高,高配合,完成高一直以来对徐 徐对高的爱的一种了结就好了,疑点的可能性没有合理解释去铲除给了4星以示鼓励
第三个人 - 肖可的命运 Unfinished Girl - 小女孩将来的命运,另一个肖可?
声明:一部悬疑片可以在最后给你一个明确结尾,也可以从头到尾只有悬疑。
而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二类。
以下是我把电影里的信息构成我‘要’的内容。
林先生是肖可虚构出来的第三个人: - 肖可第一次出现在林某的家说的那一段对白(1...我寂寞...)(2...可能因为你[指林某]年龄跟我姐夫差不多...)(3...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直接一点[说明她很敏感,不能接受一点的隐瞒]) - 肖可第一次出现在林某家那一段:肖可说的话(以上的对白123,眼神,镜头,整体感觉都让人觉得她在自言自语。
- 肖可说完以上对白后没有林某回应的片段。
- 现实上不会有那么多的巧合(肖可遇到林某;肖可发现她家被偷的东西在林某家;林某认识肖可姐夫可伟;东西是可伟给林某的;那东西可以是一个人犯罪的证据)。
肖可的父母不是可伟杀的: - 地点:医院 可伟在得知肖可病情恶化后难过 - 可伟性侵肖可是欲念,还有饱受精神上的折磨以后所致。
(当然也因为有肖可的告白作为部分理由) - 可伟承认他杀死肖可父母(事实上他没有)的那一段对白的最后一句问道(你[肖可]得到你想象中的满足了么?
)注意,他是说‘想象’而不是‘想要’。
通常我们会问(你得到你想要的‘满足’,‘答案’ 了吗?
)但这里他用‘想象’来暗示我们他编造他杀死肖可父母的故事是为了配合肖可的‘想象’。
- 在肖可家停车场 ,可伟的车门开窗口打开不了(暗示不祥的遭遇)。
过后可伟也因此有了阴影(在他被撞之前打开车门那一幕)说明他不大可能会杀人。
是以独白为主的电影,一直在描述心理活动。
有些话偏激,有些话真实,这样很好。
可情节上就不好说了,男主角说他有梦想,可是杀人还是因为嫉妒,男主角说他不庸俗,倒是强奸这个行为真是不高尚……或许是我的理解偏激……
看完网上评论我才知道此片是有抄袭的嫌疑,才恍然大悟片中刻意的剪切手法。
撇开抄袭不说,总体还算可以,只是悬疑这个嘘头有些过了。
因为本身只就只是一个故事,毫无任何需要推理的过程。
导演将其零碎化只是吊足了观众胃口而已。
有一些还是好的。
比如说,高圆圆。
以前总是觉得这个女孩子就是清纯的花瓶形象,毫无任何特别之处。
而这次的角色高圆圆并没有任何的妆容,甚至她的皮肤在镜头下显出的细琐的痘痘,对于肖可这个角色的张力表现得到位。
从头到尾,活在自己的yy之下,尤其是病态的yy,具有与身俱来的青春期少女的特质。
这样的角色在高圆圆的拿捏来驾轻就熟。
这样的肖可,睁着毫无光彩地大眼睛,粗糙的皮肤,若隐若现地所谓真相,不就是典型地青春期小说么,然后加上她的大段片头给予陌生人林的关于寂寞的独白,哪个男人不为之动容?
颇有点yy女的小言情味道。
而关于哪个陌生人林。
该有台词的时候没有台词,有台词的时候又显得有些啰嗦。
觉得这个人有些莫名其妙,出了推动情节毫无用处。
对于最后他开车飞撞徐峥那段,觉得有些唐突。
陶红呢,根本就算不上主角吧,没有几句台词,只是偶然露个脸,扮演一下忧郁而又幸福的小妇人。
最后徐峥的台词,还算可以至少有些还是有些思路的。
仇恨的力量,身不由己地嫉妒。
而高圆圆的台词,就完全庸俗化了,教育意义颇深。
就好比几年前看《好想好想谈恋爱》,最后一集突然来的一句:所有女人最终的依靠还是男人。
一下子就觉得一锅好粥的调料居然就是老鼠屎。
而一本小说的结尾只是为了警示,教育身边的人不要再从走自己的错误之路。
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由衷地希望来这样一段台词,至少我觉得不是。
太过刻意的东西完全不会有心而生。
所以,这部电影很唐突,很奇怪。
我是这样理解的:每个犯罪者的行为都是与他的心理相符的,也就是柯南道尔在他的小说里提到的“识人断物”,看清了这个人的心理,就可以预测他即将发生的行为。
听起来有点形而上学,但实际生活中识人断物往往都是准确的。
影片中关于人的性格,我总结几点:1、一个彻底的极端的变态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何伟的性格:他应该是出身于70年代社会最底层,从小对富裕阶层(肖家)有着刻骨铭心的嫉妒,看着肖家的大房子、小花园和肖先生的手表、肖太太漂亮的睡衣,他梦想着某天可以像英雄般的改造整个世界(也就是改变贫富悬殊的社会地位),强烈的仇富心态在他13岁时的某一天(应该是80年代初)终于爆发出来,他伙同几个小痞子闯进肖家,杀害了肖氏夫妇,铲除了他一直看不顺眼的资产阶级小花园,实现了改造世界的第一步,还拿了两件战利品:手表和相框(当时相框里应该还有肖家的照片),并发誓要将高傲的肖小姐征服。
事后何伟一直后悔仇恨冲昏了头脑,当时应该只杀人不偷东西,偷窃玷污了自己的英雄气节,于是他把战利品送人(林木)。
后来他终于征服了肖风,实现了改造世界的第二步。
何伟其实不贪图钱财,他要的是理想,是勇敢的改造世界,细化为改造肖家,使肖家无产阶级化,他确实实现了这个理想。
但是在他征服肖风的过程中,他也被肖风同化着,他变得软弱了,失去了13岁时那股血腥的狠劲。
于是何伟被曾经的罪孽折磨得失眠,他不想再欠别人什么,他讨厌哪种亏欠别人的内疚,所以他宁可在自己的保险单上作假帮助那个曾被他撞伤的小孩。
那不是他善良,而是他不想被撞人的内疚折磨一辈子。
他自诩为英雄,是不能被世俗化的!
他的对白有点尼采的味道。
2、人性生来有善恶:生活总是有很多意外,某天肖可和林木成了朋友,当然林木的状态比何伟差多了,他的革命性不够彻底,不如何伟坚定,当年的罪孽使他在心理上饱受折磨,影片开头处他在阳台的背影证明,他可能有轻生的想法。
肖可看到了相框,那是她家凶案现场被窃物品,她永远不能忘记!
她知道了何伟的真面目,但是她太软弱了,太善良了,正像何伟所言,有些人生来就是杀人的种,有些人永远无法抵挡屠刀,因为人性生来就有善恶之分。
她的捆绑,激发出何伟内心的邪恶,他再次拾回何伟本性,而善良之人面对邪恶,往往手无缚鸡之力,也许是导演可怜她那被病魔折磨的善良灵魂,于是她保住了灵魂,舍掉了肉体,没有被杀灭口,而是被强奸,正如她说的,对于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强奸已经算不上什么折磨了。
肖可还是一如既往的善良,即使经历了这样的磨难,依然记得姐姐的幸福家庭,甚至不想道出实情,不想因丑陋的现实伤害了姐姐的心。
3、善恶到头终有报:林木,一个出场不多的角色,每次出场都是阴郁的,他的内心已经被当年的罪孽谴责了千万次,阳台上的背影道出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厌倦。
他与何伟曾经是朋友,甚至成为两件战利品的下家,但他绝对不以此为荣,他知道那是罪证,于是手表奇迹般的丢失了,相框却奇迹般留下了,林木的内心同时也充满矛盾了,他一面想忘却当年的罪孽,一面又也想保留对罪孽的忏悔,当他无意中说出何伟的名字,察觉到肖可对何伟的态度,这种矛盾激烈的斗争起来,于是他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去化解:用车祸的方式同归于尽,那辆掉了前灯的越野车,正是何伟当初抚摸把玩过的,想必导演就是想告诉大家,善恶到头终有报。
首先抛出观点,电影的名字叫第三个人。
肯定是跟电影的内容有关系的。
我理解的“第三个人”,是指真实的那个人。
女主人公肖可,最后的纠结也就是正在寻找的这第三个人,在她印象中何伟是个好老公、好姐夫,帮助了她很多忙,解决了很多问题,甚至肖可爱上了何伟,但是一个巧合她发现了何伟的疑点,这就出现了她怀疑中何伟,是一个杀人犯,杀害她父母的凶手,印象中的何伟与怀疑中的何伟事完全不同的,因此肖可在寻找真实的何伟。
就是那第三个人。
电影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何伟应该是1967年生人,在他改保险单时有镜头,顺便说下他将自己的保险单改成了现小女孩的,电影最后他还很小女孩的父亲说让他不要马上就取保险金,最后先叫几个月,等没钱了再取,说明此时何伟想要求死赎罪的同时还能拯救小女孩。
扯回来,1980年,13岁的何伟(何伟个肖克的对话中提到的因此有了时间推断)是个性格暴戾充满了负面情绪的孩子,他仇恨富有的人,仇恨人家美好的生活,仇恨人家戴的表,穿的睡衣,家里种的花,他满满的负能量,使他产生了扭曲的人格,他想要毁掉这些他仇恨的东西,并且他认为这些是他的理想,为了他的理想,做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这就是何伟扭曲的人格,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残忍的杀掉两个大人就是肖可的父母。
只留下了两个姐妹肖风和肖可,(后来有一次,肖风和何伟吃饭,萧风有些自责,认为妹妹肖可的病是自己造成的,其实是因为她作为姐姐,她觉得没有照顾好肖可,或者没有及早的发现肖可的病。
)杀完人后的何伟得到了满足,他认为他消灭了他讨厌的东西,仇恨的东西。
并且在现场还拿走了一个相框和一个手表。
后来拿走的相框和手表,给他带来了精神负担,他认为他玷污了他的理想,因为他在现场偷了东西。
所以他将东西送给了他的朋友,陌生人林木。
林木后来把手表丢了,只留下一个相框。
(也就是后来被肖可发现的线索,因为这个相框比较特别,肖可认出了是她家的东西,并且在他父母被杀害时相框丢失了。
)之后的何伟,开始追求原本高高在上的肖风,刚开始的时候,是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心理。
但是随着和肖风的接触,他开始被善良的肖风同化。
他开始变得善良,并且开始纠结原来自己做过的恶行,这就是何伟的心结,(电影中用打不开车门,来暗示何伟的心结,当何伟把一切真相说出来的时候,车门就很自然的打开了。
但在说出真相之前,他打不开车门,原来同过打开电动车窗来从外面打开车门但是最后一次找肖可的时候,连电动车窗都打不开了,是通过按喇叭叫来保安帮他开的车门)因为有这样的心结,所以他开始,补偿肖风和肖可。
生活中对他们二人,非常照顾。
这可能就是肖可爱上她的原因。
他带肖可去看病,帮助肖可修书架,后来当得知肖可的病,无法挽回时,他也非常痛苦。
(这一点电影中有镜头。
因为他尽管非常努力,但也无法挽回肖可的生命)与此同时,肖可因为工作(在一个印刷厂林木去印了一些东西)的原因,认识了一个陌生人林木。
他对林木产生了好感进而开始接触林木。
因为肖可知道了自己的病情,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并且他还爱上了自己的姐夫。
所以她觉得自己的生活非常寂寞,她没有多少时间了。
她对林木有好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林木跟他姐夫年龄相当,但他姐夫是肖可不可求的,并且林木是一个想要自杀的人并且割过腕,整天浑浑噩噩的,同时林木也是一个寂寞的人,平时自己在家都不开灯。
因为认识林木,肖可发现了那个相框。
发现了他姐夫身上的疑点。
林木想自杀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出了车祸,相框中的相片是两个人,另一个是林木的老婆,在车祸中林木的老婆去世了,林木开始轻生,每天抽大量的烟(影片中多次表现林木抽烟的镜头割过腕也想跳楼,生活得非常寂寞,不爱说话)最后林木开的车,就是在修车厂中,何伟拿起车灯的那个车。
发现疑点后,肖可曾经用林木试探何伟,在那个饭馆,林木假装认出何伟当时肖可就在场,就在背后,但何伟否认,认识林木。
(承认认识林木,就要承认自己的过去他一直在隐瞒自己的过去,所以他肯定不会承认)所以肖可没有拿到直接的证据。
因为自己时间不多,和对林木的信任,同时肖可去见了自己的医生,医生告诉他要被何伟拿走了,因此她认为何伟拿走了药没给她,是想让她早点死。
情急之下,趁着姐姐出差的时候假装书架又坏了,绑架了何伟。
何伟被绑架,肖可反复在问,是不是何伟杀死自己的父母,何谓抵死不承认。
经过了长时间的对抗。
何伟解开了绳子,想要逃走,他打伤了肖可,但并没有杀害的她,肖可捡起了地上的锤子,又打伤了何伟,何伟终于忍受不了内心的纠结,和外部的肖可对他伤害。
于是,真实的何伟出现了,他撕掉伪善的伪装,强奸了肖可,同时也将自己一直维持的平和打破了。
其实何伟的心一直都在备受煎熬。
但他认为,只要事情不败露,这样就是一个平衡的结局,虽然他内心煎熬,但他做了很多想要弥补的事情。
只是这一切,都在肖可的逼问下,最终被打破了。
他面对肖可,承认了自己的行为。
肖可以终于找到了那个真实的何伟不再纠结。
并且肖可理解了何伟知道了他做这些事情的原因是想赎罪。
所以肖可坦然的面对死亡。
事情败露的何伟,知道无法面对肖风。
只能去死,同时还可以拯救那个小女孩。
影片的最后何伟解开了心结,轻易的打开了车门,但林木(林木通过与肖可的接触,加上自己原来就认识何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也驾车撞向了何伟。
影片中的那个小女孩,我觉得暗示人的良心,不管多么邪恶的人,都无法避免与自己的良心相遇,就像何伟莫名其妙的就撞到了那个小女孩,还发现这个小女孩竟然得了跟肖可一样的病,但是发现的比较及时。
因此何伟想要帮助这个小女孩为自己赎罪。
备注:1 有的影评说林木是肖可想象出来的,我觉得有点牵强。
如果林木是想象出来的人物,那么林木只应该出现在和肖可同时存在的场景中,(修车厂里,林木和修车工同时存在。
以及最后林木开车的场景。
都没有肖可的参与,所以林木是一个真实的人物。
2 有些影评说,何伟不是杀人凶手,最后只是编造的一个故事,来满足肖可的心理,这也有问题。
如果是编造的故事,不可能有那么多细节。
睡衣啦,手表啦,鲜花啦!
等等。
而且何伟确实,强奸了肖可。
还有何伟确实睡不好觉,他在洗车的时候都会睡着,这句他说的话,在影片中有验证。
3但也有一些不能理解的细节,比如何伟强奸完肖可下一个镜头,他伸手去拿烟。
不知道什么意思?
4何伟在修车厂里看见的那个车灯,他没能安回去。
是不是代表破镜难圆的意思5林木有没有参与过杀害,肖可父母的过程?
一个十三岁的小男孩,杀害两个大人,会那么容易吗?
6林木轻生的原因是什么?
真的是出了车祸,老婆死了他内疚吗?
悬疑电影的有意思之处,就在于有很多细节可以慢慢地推理,延伸连结。
所以见仁见智,希望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不足之处,请指出。
三十多岁的保险评估员何伟(徐峥饰)干净斯文、气质儒雅,妻子肖风(陶虹)刚刚怀孕,生活平静而从容。肖风的父母早年间死于非命,留下肖风和妹妹肖可(高圆圆饰)相依为命。自幼年起,肖可一直被脑瘤折磨着,这个可怕的东西几乎和她一起在成长。再一次的病理报告呈现,她的日子不多了。二十岁的肖可希望能够在她有限的生命里感受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她遇到了一个和她同样郁郁寡欢,行为怪异的林先生,他们的爱情开始升温。突然间她发现了一个恐怖的线索,让她发誓要找到当年杀害自己父母的凶手,她把追踪目标锁定在自己的姐夫——当年只有十三岁的何伟身上!是肖可身陷绝境的妄想猜疑?还是何伟另有隐情的连环圈套?一连串不择手段的追索逼供就能找到真相吗?错综的情感中爱能找到最后的归宿吗?
我喜欢这种有话剧味道的电影
看着很气人
程耳导演似乎很喜欢把高潮(真相)无限延后,这样看起来似乎很高级?其实还好。
评四颗星有些抬高这部片子,但是徐铮和高圆圆的演出值得这个评价;画面中出现了许多和我家一样的宜家家具
看不懂
大段的独白,就像话剧一样
高园园真傻,
2008/12/8凌晨CCTV-6。作为悬念片,很差(1星);作为情感片,一般(3星);平均,较差(2星)。
贝吉塔的幸福生活中国版,什么鸡巴哟20090522
可以看出导演有想法、有野心,其他方面作为处女作不能要求太高,但台词实在是硬伤,期望程耳在未来十年能把这个短板补上。
强奸戏不精彩,减一星。
一开始感觉有点shen的慌,后来觉得性格扭曲太厉害,这算非主流吗?
矛盾冲突,故事发展的动机都不够合理,剧本还欠打磨。不过悬疑感和气氛的营造还是一流的,这是程耳的过人之处,也是在电影学院拍毕业作品《犯罪分子》的时候就已经展露无疑的。虽然故事本身难以自圆其说,不过程耳在本片中对于高圆圆的调教倒让人眼前一亮,那段长达三分半钟的倾诉长镜头让人印象深刻。
431
要不是有徐峥估计我都不会看,也不会坚持看完。
四星,大段的独白实在是太棒了。爱耳的文字。多给一星拉高评分
在b站看的,发现好多这种老式的类哲学片看的挺有意思的,这部电影的前期观影感极差,也是到后面电影从二星慢慢让我升到了四星,里面大面积的人物对白,甚至于话剧感极为重,但其实也是人物演技爆棚的时刻,虽然高圆圆还显得功力尚缺,但是也还是有个人的高光时刻,尤其是最后一段三十分钟关于自我和本我的探讨让我感受到了话剧《你好,打劫》的那种说教感,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这种。
全篇拖沓,镜头语言匮乏。看着导演貌似在省胶片的样子。剧情发展得非常缓慢,也没有亮点。我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说真的,如果徐峥的角色让别人来演,也许惊悚的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