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很理解一些评论如此剧烈的反应,仿佛主角的冷漠和疏离是一种十恶不赦的罪过一样。
诚然,独自生活的人们是一种客观的生活状态,独自生活并不一定与孤独挂钩,也不一定与冷漠挂钩。
但是,冷漠和疏离也不是一种罪过,不过是一种选择而已,主角自始至终,除了在那个米粉店里刻意地孤立了她带的实习生,我觉得她没有刻意去伤害任何人。
我们的文化天然带有一种无视别人设立的边界感的肆意,那种我也是为了你好的热情,热情不能得到同等回报就感到气愤的强迫和自以为是,本质上就是一种自以为是和对他人的不尊重。
有的评论说没必要如此冷漠,又不是每个人都想害你。
拜托,女主冷漠,但是她也没有害人之心好么。
大家好像也都忽视了主角的人物背景,她不久前才失去了她心目中唯一的亲人—母亲。
评论指责她的冷漠和她出轨的父亲指责她葬礼上不哭的无情一样,对他人的情感表达指手画脚,来获得所谓的道德优越感?
主角有很长时间的单亲家庭生活经历,而且从工作来看她也就是在底层挣扎的普通人,她当然缺乏爱,自然也缺乏给予爱和热情的能力。
她独自生活,对其他的一切都漠不关心,但是她也害怕孤独,她睡觉开着电视,一个人走路坐车吃饭,都戴着耳机,用吃播、综艺和音乐填补她感受到的孤独的空缺。
而且,在那个实习生以及新邻居的影响下,她也选择和自己以及自己的孤独和解。
开始试着放过自己,原谅父亲,给予别人关心,寻找自己的意义。
其实我觉得这个结尾甚至有点流俗,父亲对原生家庭的破坏以及对主角情感造成的伤害,“我们就以这种方式保持联系“我觉得都是一种极大的原谅。
只能希望是火柴点燃的烟雾也点燃了她心中的火光,坐在公交车上的她也终于在意起窗外的风景。
一句话总结,独自生活的人们,孤独不是必然,热情当然好,但也有选择孤独的权利。
孤独,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平淡随意的生活态度。
孤独,并不意味着切断。
很多人一直陷入了一种怪圈之中,认为独自生活的人们,是带着孤独感,染着孤寂、惆怅、迷茫、空虚的情绪,和周围的一切都割裂开来,每天重复着无聊的事情,周而复始,麻木成为生活的主题曲。
其实,并不是。
单纯孤独的人,可能正如上面所说的那般,他们在麻木中失去生活的信念,产生厌世的情绪,以至于每分每秒都会在痛苦中挣扎。
但是,独自生活的人们,孤独并不是生活的主旋律。
每天,一个人起床,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赶地铁,一个人走在路上……,从睁眼开始,到闭眼,好像这个家一直都是一个人,孤独油然而生。
起床,拉开窗帘,暖阳投射在脸上;微风吹过,窗台的绿植在风中摇曳;出门遇见邻居,友好的打声招呼;行走在路上,春天带来了绿意盎然,花香扑鼻;坐在地铁上,看着周围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工作闲暇之余,和同事聊聊天……。
独自生活的人们,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人,孤独会有,但很少,我们并不需要,也没有理由去刻意切断和周围的一切,孤独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随意的情绪,而不是一把自己亲手安上的枷锁。
独自生活的人们,应该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去自由呼吸着生活的空气,去找寻自己喜欢的事物,轻快愉悦的踏出每一步。
偏压抑和冷色调的氛围,bgm甚至到了诡异的程度,像是「大象席地而坐」风格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工作中给人感觉亲切热情的柳真雅在生活中其实是个高傲冷漠的人,看似独自生活其实对别人充满了依赖,片中处处是这样的矛盾,就连好像更适合做接线员的朴秀珍最终却放弃了其实片中光是客服接线员这个角色就给了我很大的感慨,自从2012到2014年做了五险一金工作,加上平时去社保中心和公积金中心看到工作人员们的工作状态,我对客服有了非常真实的体验,我在电话中也曾发过火,也曾咬着牙道歉,也曾假装没信号挂掉,也曾把话筒放在一边忙自己的,我始终做不到像柳真雅这样的业务骨干一样,连道歉和客户的道谢都毫不动容,只是当成一份工作,所以她才能成为业务骨干而我更像朴秀珍,无法压抑自己的感情或者说情绪,不过这样的经历过后,我对于客服人员尤其是接线员萌生了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一直觉得像是同行,所以一般对他们都很客气,也不会什么功课都没做就打电话过去浪费时间让对方帮自己百度一下可如果我没有过类似于客服这样的经历,可能怎么也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吧,所以人和人的接触让自己所产生的变化着实有点不可思议,即使过去了七八年,想起来时依然印象深刻朴秀珍接进来那个时光机大哥的电话时,如果按照柳真雅的做法,早就想办法打住了,而且能做到让对方不反感,可是秀珍犹豫了一下,好奇地问"为什么想去2002年呢"这是片中我最喜欢的一段对话和一个场景,让我想起来2020年疫情期间,好多人压力大的时候就给各种渠道的客服们打电话,去倾诉去聊天,实际上跟业务没有关系,但是很多的客服人员很耐心地倾听,甚至救了一些人的命企业心理健康管理师培训时,老师说那时候他们也都是24小时连轴转,接听各种电话,累得不行,"做心理咨询行业那么久,很多时候都有点麻木了,但那一刻突然意识到,认真听完别人讲什么并且做出合适的回应,对于他人来说其实特别重要"大三时去一个猎头公司那实习,遭遇几乎跟朴秀珍一模一样,最终我也觉得自己完全就是跟这个工作格格不入,所以第二个周一就无故缺勤不辞而别,只不过没有柳真雅这样的人打来电话说"抱歉是我没好好照顾你",而是被发来短信被批评,大意是怎么那么心安理得地给人添麻烦,以后如何成事,没有基本的做人修养,之类的,以至于至今对那个猎头公司都有点难以释怀"我最近在想,我们是不是过于专注了呢,是不是应该马马虎虎的"其实柳真雅一开始各种独自吃饭独自睡觉独自坐公交之类的,都不算是真正的独处,她总是带着耳机,吃饭时就看直播,睡觉时就打开电视,坐公交时就通过家里的摄像头看她父亲,她后面给朴秀珍的那个电话,其实是她转变的开始,她不再带着耳机,真正开始享受独处在工作电话中假装有诚意地道歉了那么多次,终于真诚地向朴秀珍说出对不起时,才是她真正释怀的时刻,那一刻,诡异的bgm也终于换成了吉他版温暖的纯音乐不知道别人怎么觉得,习惯于独处的我看到最后,紧绷的心终于松了一口气
很少看这种平铺直叙的电影,但是这部片子整体看下来很流畅舒服。
其实这记录的只是独自生活的人们的一部分生活,与自己较劲的那一部分。
每天的关注点只有自身,不想也不擅长去关注别人的生活,就连自己父母的生活了解多了都觉得是一种困扰。
在这种环境下呆久了,人会废掉的。
隔壁后来搬来的那户人家,有家人朋友的陪伴,有烟火气,我认为真雅是羡慕的,她也想拥有但是她不擅长交际,把自己裹紧一点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她跟秀珍打电话道歉的时候也说道"我其实也不能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抽烟。
"她是怕孤独的,妈妈去世以后她更怕了。
看很多影评说不理解为什么突然就和爸爸和解了,我是这样理解的。
在片子最后,她的房间终于出现阳光了,暗指她的心里也终于照进了阳光,她终于度过了和自己较劲的那一段时光了,以后这样阴暗的时候还是会有,但至少阳光有光临过。
与爸爸也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和解,她还是给自己留了边界的,她说以后我在摄像头里看你我们就保持这样的关系就好,她应该是告诉自己不要再被过去的事情绊住脚勇敢向前走了。
把工作上亲情上的事情处理好就可以迎接新的太阳了,下一段路要准备好好沐浴阳光。
#影视/独自生活的人们 #公众号 大家好,我是鲸落,一个喜欢读书,正行走在写作路上的普通人,今天是我连续更新的第411天了。
今天推荐一部电影吧,比较适合我现在一个人生活的状态,名字就叫做《独自生活的人们》,这是一部韩国的电影,讲的是女主自己生活的一些经历。
女主,是信用卡中心的接线员,小组中的销冠,每天的工作就是解决用户的各种信用卡问题,她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吃午饭,一个人回家,回到家也是一个人。
她一直戴着耳机,看着各种各样的视频,也不用和别人交流,就这样日复一日。
开篇她还遇到邻居和她搭讪呢,他说“用火柴点燃的烟,抽起来不一样”。
她没说什么。
直到几天后她闻到屋子里有怪味,报了警,才发现原来邻居已经死了好几天了。
可是明明这几天她还一直碰到他在门口抽烟来着。
她感到一阵奇怪,但是也没放在心上,但是可能也想到了,自己也会有独自一人死在出租屋的情况吧,所以肯定是有那么一些感触的。
工作上,上级分配给了她一个新人,她开始时抗拒的,拒绝不了才接受的,她抵触和别人的交流,却不得不带起新人。
这其中当然有摩擦,她在新人身上看到了以前自己初入职场的摸样吧?所以才会在新人旷工之后给她打电话,真诚的说了对不起和道别。
还有她妈妈去世了,她爸爸是带着野女人消失十几年后才回来的。
她妈妈把自己的遗产都留给了丈夫。
但是她爸爸又怪她在妈妈的葬礼上不哭,看不到伤心的表现。
这里让我想到了加廖的《局外人》中男主的表现,她也是一样的。
很少感情外露,不进入别人的世界,也拒绝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
但是她对妈妈有感情的,从她一直不愿意把去世妈妈的手机号名称换成爸爸,就能看出来。
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了很多自己生活的影子,所以才会感触这么深吧。
独自生活的我们,自己也要过的开心一点才是。
女主真的是个很普通的存在,仿佛在日常穿梭的通勤上都似曾相识,仿佛在隔壁的工位上坐的就是她。
电影结束,我发现女主的名字我已经记不太清,但是,还清晰的记得她一直带着的耳机,那件一直换的军绿色棉袄。
她想把自己武装起来,包裹起来,这样就看不见外面的阳光。
影片的前一个小时,我甚至有这样的疑问,或许世上真的有这样的存在,他们就是希望独处,独自吃每一顿饭,拒绝除必要交流外的其他互动,甚至和家人也是远观但不打扰的态度。
但在影片尾声,女主打电话和秀珍认真道别时,我才感到,啊,原来即使是俨然成为了一座孤岛的女主,也曾经在一次次他人的攀谈,他人的亲近中,心灵为之一振,只是那长久封闭的坚壳,需要时间才能融化。
本片除了女主中,还出现了几个人物,只是寥寥几笔的刻画,包括女主,我们其实不太了解她的出身,她背后的故事,只是在电影的一开始,就看到了那张冷峻的面孔。
女主的父亲,离家出走多年后又重返家庭,这令女主感到不适,比起强硬的要求对遗产的重新分配,她还是选择了逃避,比起纠缠,她选择更多的脱离这里。
其实相比于反对遗产的分配因此痛恨父亲,她其实对那个父亲,更多是一个生疏的感觉,是因陌生感产生的畏惧之情。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不知道女主曾经和妈妈独居时经历了什么,她这样的性格是先天的还是因为后天的家庭环境影响导致,但我知道,她是关怀妈妈,甚至是那个不称职的父亲的,以她自己的方式。
那个家用监控,是在保持距离感的基础上,最温柔的关怀。
爸爸在返回家庭的这几年适应的还算不错,和妈妈过的也还好,还加入了教会,是积极的在融入社会环境。
对女儿,他有自己的吝啬和自私(留下所有遗产)但更多的还是对女儿的关怀,希望女儿的陪伴,只是他不知道,对这样一位不熟悉的女儿,到底该如何表达。
那个女主幻视的前邻居,看起来就有点像连环杀手的说,其实已经死在房间一段时间,可为什么女主还会看见他呢?
我的看法是,这个幻影,就是女主自己,女主其实是在问自己,为什么就不能打声招呼呢?
其实她是极度需要陪伴的啊,无论是何时何地都连着的耳机,还是睡觉时都开着的电视,女主希望外界的声音,但也许她又不信任外面的世界,或许曾经在这里受到了错待和伤害。
这样的纠结一直贯穿了全片,中间女主一度崩溃,怀疑自身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她发现了这样的自己的存在,她感到惶恐,because obviously she can't give herself a social bound.那个新搬来女主隔壁的“帅气”大叔,如果按一般的偶像剧套路肯定要发生些什么,但本片精妙之处就在于两人的交往就仅于此,本来在现实生活中,两个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总会多带着几分谨慎,小心翼翼。
虽然二者对话的内容在旁人看起来是如此惊妙,没有聊过几次却那么熟悉,仿佛大叔一眼看出了女主内心的什么。
女主对大叔,绝非是对异性的好感,而是被大叔的亲故,被即使在举行葬礼时,也一家人庄严的围坐,举办仪式的场景所吸引了,她的家只有自己一个人,其实她是多么期翼伸出头走向外面的世界啊,社交能力的缺失不代表她没有交往的欲望。
not capable doesn't mean not want. 影片结尾女主还是一个人在公车上,但这里是有改变了的,在这时,她笑了,她和自己生活里的人们都取了必要的联系,同时还保留了自己独处的空间。
这对于社恐的女主而言,说不定是阶段性最好的结局。
本片对我来讲,打开了一扇窗,我可能是一个需要社交,不能独处的存在,但其实和女主相比,不就是一面镜子的两面吗,大家都怕孤独,有些人找了一群人来陪,而有些人拿着屏幕作伴。
现代生活的劳动机械化和高强度,把这样一个问题放大了多少倍。
东亚社会普遍在经历着由社群社会向个体社会转移的现象,这可能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难以避免的现象,可由此催生的独居族,单身主义现象,是否一定会有个对错之分呢?
我想未必,也许个人内心的精神富足,是我们在新的社会阶段需要的,而我相信新媒介的发明,更多的会是积极作用,它让人们的归属感寻找更加多样化,虽然某些社群在前人看来有些荒诞,但成年人,不就是活在自己的一个个荒诞之中吗?
看得很压抑,也莫名的气,好像不自觉在责怪女主为什么如此冷漠,把生活过得如此暗淡无味,尽管知道她也在承受着委屈和心底的愤怒。
秀珍接时空穿梭者电话时破防流泪了,这好像是整部电影最有热情的段落,隔着电话似乎都能感受到电话那头的人眼神发出的光,激烈起伏的胸膛,也为再也回不去的过去时光难过到眼角泛泪…某一方面我和女主很像,但不同的是我享受孤独是因为我给自己的生活找到很多乐趣,我有一个人热爱生活的方式,很多时候别人不同频,所以一个人更自在。
但有时候我也希望能像女主一样,毫不在意他人,也没有更多分享的热情,因为我总会因为分享后得不到预期的回应觉得尴尬甚至是失落…真的很矛盾啊人生…但无论如何,希望所有人,孤独也好不孤独也好,都能对生活保持热爱,人生很短也很漫长,总还是要快乐一些,如果压抑阴郁的生活,太浪费了。
走在路上戴着耳机,吃饭前选好视频,公共交通上的时间,由手指在屏幕间划过,熙熙攘攘的街市里,每个人都低着头,掌间是一块发着亮光的屏幕。
街上的人越来越多,人群却越来越安静地沉浸于手机的世界,这一三十年前要被视为为科幻世界的场景,正在当下屡见不鲜。
韩国电影《独自生活的人们》就以这样的场景开始。
在导演给出的全景镜头里,女主淹没在公交车上捧着手机的人群间,几乎要叫观众无法认出。
1不同于那些唯美浪漫的韩剧,独居于首尔的柳真雅,是一个没有主角光环的女主角。
她每天的生活在公司-公交-合租屋间两点一线。
办公室里,密集的格子间,回到合租屋,邻居的声音就在耳边,但真雅活得仿若一个孤岛,哪怕是在首尔另一边家中独居的父亲给她打来电话,也总是匆匆挂断。
不知道说什么好,也真的没什么好说的。
父亲在她幼时离开她和母亲,等到她工作后又忽然回来,并取得了母亲的原谅。
而真雅和父亲之间的生疏,却再也无法弥合。
母亲不久前离世,她与首尔那个家的联系便断了,即使是周末,她也宁愿自己待在合租屋房间,不理会父亲的唠叨。
在公司里,真雅并不是孤僻难以相处的那类职场小白,相反,她很得上司看重。
上司也是她在公司唯一会说话的人,但到了午饭时间,她仍是一个人吃饭,楼下抽烟遇到上司,也是说两句便匆匆避开。
对上司的表扬、需求,她总是尽心尽力地完成,但当上司提出让她带新人时,她直截了当地拒绝了,不管上司提了什么条件,都不愿意答应。
似乎“和人交往,真的很烦。
”实际上,独来独往,是在冷漠的城市里,真雅修得的保护自己的方式。
真雅是一家银行的话务员,每日以接听多少电话计算绩效。
真雅的业绩总是第一,在客户面前,无论多无理的迁怒,多刁钻的要求,她都能平静、温柔地解决。
这也是真雅得上司看重的原因之一。
“我啊,最近有个想法,我们做事太专注了,应该马马虎虎才好。
”她早就明白,在工作上投入太多真情实感,终究会为这个并不公平的工作内容受挫。
于是在客户没完没了地抱怨时,电话这边的真雅,已经能做到一边应和,一边玩手机。
当新来的实习生接电话遭遇顾客无名怒火时,真雅见实习生迟迟不按照程序给客户道歉,便接过电话代为接待,事后她斥责实习生为什么不道歉。
实习生低下头,小声嗫嚅:“我又没有错,为什么要我道歉?
”真雅内心里觉得像这样的实习生,终究都是会走的,或者终究都会被磨练成和她一样“独自生活的人”,才有可能继续留在这冰冷的都市。
是的,在上司的软磨硬泡下,真雅还是妥协了,答应了带实习生。
在她埋首于手机的这项日常中,实习生女孩突然闯入,拉住她的手,要和她一起吃饭。
于公,真雅尚能在业务问题上知无不言,但于私,面对实习生想要融入集体,在陌生的城市想要和她成为朋友的那份炽热,马上让她感到了危险。
她依旧抱着手机,先去取自己的餐,找了一人位置坐下,熟练地打开手机看视频,并没有帮实习生占位置,当实习生走过来的时候,只能尴尬地站在一旁,热情如实习生妹子,也感受到了真雅的拒绝。
真雅这样的人是大多数,还是实习生妹子这样的人才是大多数呢?
2《独自生活的人们》评论区里,有人说“女主角的性格有问题。
是因为她的个人选择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是这样,但不完全是这样。
前段时间,韩国跻身成为发达国家,然而年初的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显示,韩国年轻人正在成为世界上最不幸福的一群年轻人。
在这份报告中排名第62的韩国,是发达国家的吊车尾。
90年代以后,韩国年轻人自出生就卷入无尽的竞争当中。
2011年数据统计,韩国父母为孩子花掉的补习费用高达180亿美元,这也不算考上大学,需要支付的巨额大学学费,根据调查,韩国大学每年学费大约在3000-6000欧元之间。
韩国职场普遍重视学历,考上大学,毕业后才能谋求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而考进名牌大学,才能进入韩国社会地位高的好单位,拥有上流社会的人脉,相当于半只腿都踏入了上流社会。
因此考上大学,对于平民阶层来说就意味着有了转机。
在韩剧中,我们也能经常看到,为了考大学、考公务员,脱产到年近三十的人物,但近几年,高企的房价令平民阶层的上升通道变得更加狭窄。
年轻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毕业以后面临的是着急偿还的学贷,必须恪守上下级尊卑的不公平职场,工资增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房价飞升的速度。
“五抛”成为了年轻人的选择,他们抛弃“恋爱、结婚、生育、人际关系和购房”,因为这些都需要花钱,也需要无法停歇地奋斗和人情经营。
即使像柳真雅这样,拥有体面工作,家在首尔的年轻人,也无力撑起自己的生活,她租住的房屋,是几家合住的公寓,她每日甚至不与合租室友打交道,只是孤身蜷缩在几平米的房间。
手机视频里那些美好,是“向往的生活”,也是年轻人无力追求的生活。
但看着视频的人,还有选择的自由,不喜欢了,就划过去,换一个,而无需像上班时那样,再做过多的解释。
现实生活中,真雅从来不说自己有什么需要,沉默和妥协,是“专业”的体现。
工具人化的职场,不容得人有太多的思考。
然而在面对上司“多关心实习生的精神”的要求时,真雅终于忍不住顶撞了她——“我也是这么过来的,你也没有教我。
”3不给人添麻烦,希望别人也不要来打扰自己的生活,无论搭话的对话是善意与否,与人交往都是疲惫的年轻人无法再承受的感情损耗。
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没有了情感需求。
真雅时常打开手机,凝视那个备注为妈妈的号码,但那个电话响起,却只是爸爸烦人的声音。
一次回到爸爸家,她拆下家里客厅的监控,连接到了自己的手机,从此她除了看电视剧、电视节目,也会握着家里那再也不会有母亲出现的画面,直到睡着。
当知道自己的邻居,一个独居的单身男青年,死在一堆色情杂志下,好几天才被人发现时,真雅瞳孔地震,内心不是没有震动。
但真雅的情感没有出口。
职场无情,以绩效说话,一次客诉就有可能让她丢掉饭碗,真雅必须小心翼翼。
而在家里,父亲常常唠叨说她冷漠,母亲葬礼时没掉一滴眼泪,母亲去世后也不愿意回家看看,真雅却觉得父亲没有心,他怎么可以抛下她们十几年又忽然回来,像个没事人一样,他怎么可以在母亲去世之后没有多久,就和教友们嬉笑?
互相不理解的两颗心,无法靠近、安慰,习惯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懂事”的真雅,自然也不会对父亲发泄。
有观众说“独自生活的人不都是这样子的”,但更多的观众说,这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韩国MBC电视台早在2013年就推出了连续综艺节目《我独自生活》,通过拍摄艺人的独居生活,希望给年轻人一些积极的启示。
独居的艺人们,或坚持健身、或坚持创作,生活的确过得充实,几年前,观众们也曾在其中获得过安慰。
但年轻人的时间被严重挤压的今天,去健身房,坚持一个兴趣爱好,在通勤之后勉力维持着,似乎也不会产生新的意义了。
因为理想生活无论如何都无法触及,你可以逃避寂寞,但你无法逃避孤独。
真雅的独居生活并不寂寞,吃饭时看个美食节目,饭后抽根烟,下班回家时顺手在便利店买上便当,用微波炉加热的空档,放好衣服,摆上桌子,打开电视,蜷缩在床上,周末休息时看个爱情剧,看到睡着也没关系。
她虽然独身,但似乎并没有什么必要去过两个人的生活。
4电子设备、网络娱乐在蓬勃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便捷的逃避之所,那些原本需要社交才能获得的快乐,通过手机就可以实现,还有什么理由走出家门?
然而孤独并不会因为寂寞被妥善安置而消解。
当实习生执拗地要给真雅喷润喉蜂胶,却喷到了她脸上;当实习生突然消失后,隔壁桌的同事自然地拿起蜂胶来使用。
真雅内心的墙一点点松动,那是曾经有人触摸过它的证明,她一气之下把实习生留下的东西,全部扔进垃圾桶,心里或许想的是“果然又走了吧。
”当她接起电话,听筒里也传来了时不时的“嘟嘟”声,那是工作受挫的实习生当时向她提起,而她却不放在心上的声响。
真雅稳定的生活立刻崩塌了,一贯专业的她,不再能应对顾客的怒火。
她着急拨通电话,那或许是妈妈的手机号,她心里盼着,哪怕是父亲接起,可是父亲没有接。
她匆匆跑回家,家里没有人,原来父亲又去参加活动了。
她在电话这端大吼,要求父亲道歉,而父亲那边喧哗无比,父亲听不清也不理解真雅的痛苦。
人类的孤独并不相通。
发泄过后,真雅倒是也看清了,他人亦处在各自的孤独当中,只不过每个人的面对方式不同。
父亲会时常在客厅徘徊,独自跳交谊舞,为了骗真雅回家,说自己生病了,也会向教友们说起真雅的母亲。
电影里没有交代,但从父亲独自一人时的坐立难安,也可以大抵推测真雅母亲原谅他的原因,在那些女儿去工作的孤独日子里,哪怕孤独不能被互相理解,两个人在一起,也好歹可以拥抱取暖。
“孤独死”的邻居之后,真雅隔壁搬来了要组建自己家庭的拄拐男人,他想为上一任租客举行纪念活动,以告慰他的亡灵,安心开始自己的生活。
真雅也终于打电话,向突然离开的实习生坦白,其实自己也怕一个人,也担心做不好许多事。
5作为女性导演洪成恩的长片处女作,《独自生活的人们》处处可见细节,这些细节密密地织成了人物之间若有若无的网,如此兜住了无处不在,却未被严明的孤独情绪。
全片的情节很平淡,却插入了一些超现实的情景,似在有意提醒“独自生活的人们”他人的存在。
电影提到的问题,并非韩国社会独有,根据报告,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其中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将上升到9200万人……留下三页遗书自杀的女孩,电视剧《我在他想挺好的》中苦苦挣扎的北漂,年轻人想要躺平,但无论是自我还是社会,都不允许他们完全“躺平”。
对生存意义的追求,和对肉体终将死亡的认识,时刻提醒着人们,个体生命的脆弱无依。
这种脆弱让人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是陌生的,但这种脆弱也激发着人,互相抱团取暖。
如古希腊哲学家阿里斯托芬说的,很久以前,人类是“双体”,如今作为“半人”的我们,苦苦寻求另一半,这就是“爱”的起源。
“半人”这种不完整的状态更隐喻着个体永远是未完成的、残缺的,诉说着人类精神的孤独,和人类试图从孤独中走出来的焦虑。
豆瓣评论区里,观众诉说着对真雅选择“和解”的不满。
其实不妨不把真雅的行为看作和解?
她早就知道妈妈的电话是爸爸在使用,改备注只是迟早的事,而未对父亲挑明之前,她也时常通过手机看家中的监控。
她只是找到了和另一个孤独的人相处的方式。
对于这样一部弱得没有情节的电影,我们不必期待它有一个所谓的结局。
正像生活,永远都会继续,人对自身存在的疑问也会持续。
真雅下班后坐上那趟回家的公交,她暂时不必在第二天匆匆回来,可以肯定的是,这次,她不是逃开了生活,而是终于选择勇敢去面对。
我觉得,这个电影讲的是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不是社恐,就是喜欢独处,喜欢一个人待着,对其他人,其他事漠不关心,也没有兴趣,就上班,回家,两点一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看着美食节目,却吃着泡面。
电视机坏了,只会等着线修好。
同一屋檐下,室友死了一个星期了,腐烂了,臭了,她都不知道。
我开始以为她只是对不感兴趣的人,或是独居女孩的警惕性,才会有这种态度,往后看就知道,她对谁都这样。
在喜欢热闹,害怕孤独的人看来,这种人生活过得好压抑。
电影阐述的细致又巧妙,结尾不俗套,交代的很清楚,这世上就有这类人如女主一般的活着。
女主的工作性质,非常符合她的性格。
客服人员,不用面对面说话,隔着一个电线,就轻松自如的应对了。
新来的实习生,对于她对自己的照顾表示感谢,她本人并不喜欢,她本来就很不喜欢人与人面对面过多的交流,还要一点点的培训一个新手,她向领导表示过不愿意接受这个任务,但这是工作硬性安排,她十分无可奈何。
后来,实习生辞职了,她打了个电话,应该是她最大的热情了。
她父母离异,很早就是母亲一个人独居生活,她并没有选择跟母亲同住,但并不代表她不关心她的母亲,她开始怀疑她父亲回来是冲着遗产,反复看监控视频,对父亲的出轨非常愤慨,心疼母亲一个人把自己养大。
邻居数次跟她说话,她也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一言不发。
她看到邻居家里有聚餐,也只是站在门口,没有进去,邻居出来看到了她,再次邀请,她也没有进去。
结尾,她原谅父亲的方式,也仅仅停留在视频的关注上,跟她对她母亲一样,这就是她关心人的一种方式。
所以,显而易见,这类人拒绝亲密接触,没有恋人,没有朋友,就这样简单重复地生活,这就是一种生活模式。
与之相反,自然会有另外一种存在。
喜欢热闹,害怕孤独,渴望有人关心,渴望与人交流,渴望爱情,渴望家庭,希望父母健在。
有的人喜欢网络交流,不见面,只点赞,这也是种生活方式。
于我而言,我更喜欢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兴趣爱好广泛,想有志同道合的三两闺蜜的陪伴,想有一见钟情的爱恋,希望父母健康,也有自己的小乐趣,小圈子,享受快乐的老年生活。
所以,我坚持做我喜欢的事,在这个过程中,相信,也期待遇见如我一般的人。
你喜欢哪种生活模式,你就去过哪种生活,开心自在就好。
-end-文案属原创公众号“一路小清兮” 遇见美好
很少看这种平铺直叙的电影,但是这部片子整体看下来很流畅舒服。
其实这记录的只是独自生活的人们的一部分生活,与自己较劲的那一部分。
每天的关注点只有自身,不想也不擅长去关注别人的生活,就连自己父母的生活了解多了都觉得是一种困扰。
在这种环境下呆久了,人会废掉的。
隔壁后来搬来的那户人家,有家人朋友的陪伴,有烟火气,我认为真雅是羡慕的,她也想拥有但是她不擅长交际,把自己裹紧一点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她跟秀珍打电话道歉的时候也说道"我其实也不能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抽烟。
"她是怕孤独的,妈妈去世以后她更怕了。
看很多影评说不理解为什么突然就和爸爸和解了,我是这样理解的。
在片子最后,她的房间终于出现阳光了,暗指她的心里也终于照进了阳光,她终于度过了和自己较劲的那一段时光了,以后这样阴暗的时候还是会有,但至少阳光有光临过。
与爸爸也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和解,她还是给自己留了边界的,她说以后我在摄像头里看你我们就保持这样的关系就好,她应该是告诉自己不要再被过去的事情绊住脚勇敢向前走了。
把工作上亲情上的事情处理好就可以迎接新的太阳了,下一段路要准备好好沐浴阳光。
3.5。寂寞当然有一点。
女导演首作好看!永远喜欢看围绕女性视角出发的个人叙事,和更细腻地引入社会议题的方式,也对第一人称孤独人视角的故事无法抗拒。虽然剧作上会显得有些许匠气,工整(许多的前后呼应),虽然一些characterization的方式会让人远离这个角色觉得那是个特例一些,总体还是relatable的,也因为匠气使得细节挺多,捕捉和思考这些细节也是有趣的。
赶紧引进:独自生活好可怕,赶紧结婚生个娃
作为导演处女作真的很厉害,现代社会的焦虑恐怖如斯,每个人都在挣扎,找不到出口,只能尝试着与自己和他人和解。喜欢叙事的节奏,音乐搭配也很好。你想回到哪一年,2002年世界杯,进了球人们一起大喊大韩民国,抱在一起,特别热闹,我想再去一次那里。
和日本的《用甜酒漱口》有异曲同工之意,是现代社会大隐隐于世,独自生活的人越来越多有关吧。自在就好
三星半,于韩国文化院。都市空心人呀。
所以,独自生活容易自闭?容易得精神病?人最终还是得社交?
不知所云
虽然每个人都有故事和选择的权利,但感觉确实不符合这个题目。要是有2.5颗星就好了
拒绝一切的深处,还是想要拥抱。主动拒绝是被伤害后的蜷缩。
在杭州有一次晚上吃烤串,隔壁桌来了三个年轻人,我们几个在这里高谈阔论,他们在那里闷头看手机,虽然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但是感觉互相之间毫无关系,让我感慨现在的人似乎已经不知道怎么在真实世界中交流了。这个片子貌似在不停的印证大家越来越被锁在手机后面,吃饭看手机,坐车看手机,回到家里电视开着还是在看手机,女主角做客服顺风顺水,和人打电话的时候,竟然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和亲人不知如何表达,生活中也没有朋友,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孤单了,就像女主角说的,我也想要和人一起吃饭,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做,这是现代智能社会的悲哀吧。
21_111。害怕孤独,所以就算没人或者是在睡觉家里的电视也一直不关。虽然是一个人通勤一个人吃饭,但一直开着吃播或者是剧来陪着。虽然希望有声音,但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要不是为了工资而维持每天外出,大概会一直呆在家里对着电视?孤独也许不是一种选择,只是随波逐流活成了一种模式,主角的新邻居,应该会影响她改变吧。
8/10
女主气质颜值还凑合,真是靠一个人苦苦支撑…什么烂剧情! 真的是浪费了90分钟大好时光!无病呻吟的范本
单调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不是好的电影美学。
本来以为全片都是要描写一段孤独而淡然的独活,开头调性还蛮喜欢的,没想到后来越走越偏,情节莫名其妙,情绪毫无铺垫,突兀地插入了几个爆发,就和自己和解了,就这么和解了?看得一脸黑线
剧情一般吧,女主选的太好了,第一眼看还以为是日本人
女的漂亮。只是,她不喜欢孤独而是习惯孤独。才有这些烦恼但有人喜欢孤独,跟人接触让他们能量消耗。真正喜欢孤独的人是从来不担心孤独死的。他们从一开始就接受了,甚至觉得这样死就是应该这样的。甚至连想象下操持葬礼都让他们觉得烦
切入点蛮有意思的 但是给人营造一种独居=恐怖片的感觉是怎么回事
影片的前半部分和讨论的议题都不错,即使是这样也无法拯救烂尾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