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改编自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长篇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导演自编自导自演,对作品和人物有选取和研究。
正如她自己所述,对人物深入研究之后,台词、语言和行动就自然而然生长出来了。
影片吸引人之处仍然是细腻的质感和生活氛围,以及丝丝入扣的哀伤。
故事的线索也不复杂,一直以小男孩口中的母亲,其悲情的人生为行动线索而展开。
因此也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哀悼女性命运,也抒发着以色列民族国家悲情的作品。
如果仅仅论故事情节及叙述语言,虽然因作家的深情描述,语言一直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但就故事的内核而言并没有太多亮点。
小男孩,也就是作家本人的细腻的感受,却附着在女性的躯体和生命中,以对女性的同情和哀伤,向银幕以外的人传递了一段个人历史中的灾难。
然而,这又不单纯是个人的悲剧,又是犹太复国运动以及巴以冲突的历史,也同样镌刻着一种阴柔的悲情。
因此,将一个女性的衰弱、哀伤和死亡,与一段失落的和平相联系,似乎也不乏其意义。
似乎女性弱势的地位,与其民族神话中对失落的历史和荣耀的描述,总是在读者、观者的脑海里应对起来。
这几乎成为了一种惯性,尽管这未必是健康的。
电影初始就拍摄了讲故事的人,光影中的手势和眼神,似乎预示着女主角浪漫的天性,以及她自我暗示的习性。
人的行为和思想有其一惯性。
悲剧的种子从一开始就已经种下。
这位年轻的母亲出身于波兰富庶的家庭,受过教育,头脑里对爱情和传奇故事不乏幻想。
出于对理想爱情和生活的向往,她追随着爱人,离开欧洲的土地,来到耶路撒冷,以求在此地创造出新的以色列人。
宗教故事的感召力虽然能鼓动人心,但现实往往比想像中艰难。
何况这对受过教育的父母,对西方文明也自有其执着之情:地理上越是远离波兰的,就越是文明;但是西方文明也在玩弄以色列,特别是他们最欣羡的英国,总是玩弄着制造民族矛盾和双线策略的把戏。
影片的质感正表现在对犹太民族一次次寄望于外力,又一次次遭受背叛的情绪之上。
在1947年联合国就巴勒斯坦问题举行投票时,巴勒斯坦的民众都聚集在广播下,静听唱票的过程。
犹太人获许建国,年轻的女性在这一情境下悲声大哭,人群为之欢呼雀跃。
悲情的色彩和音乐又暗示未来的不安前景。
毕竟随后是随着领土争端而发生的巴以冲突,以及以色列和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敌对关系。
这种民族情绪被具体地描画出来,却又暗中提醒了一点:在一起历史事件的标志下,真正经历着悲伤和喜悦的却是具体的人。
当政治问题落到每一个人身上,其所属社区、立场和感受,又渐渐分化出来了。
女性和男性相比,又尤为不同。
在这部电影中, 女性的叙事是随着政治理想的失落和战争的爆发,而真正展开的。
当一个女人逐渐深入到生活中,她几乎不可避免地被越来越多的经验所包围,她所面对的人、事、物,也会越来越具体。
虽然可以通过训练,达到一种理性,但身为女人的敏感,有时未必是一种劣势。
当男人们还在为了理想和主义而战斗的时候,这位母亲在生活中看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直至亲历亲人死于流弹的悲剧。
民族之间的仇恨被挑起之后,生活从贫瘠进而变为动荡不安,母亲也陷入了抑郁。
整个女性在抑郁症中不断下坠和分裂的过程,其实拍得并无任何新意。
而弱小民族的悲情剧情,又总是在历史上重演。
2020年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战争爆发之后,又再次让人目睹了弱小国家对外求援的窘境。
而阿塞拜疆的民众也为其军事行动的捷报而全城欢庆。
只不过这次的主角不是以色列。
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甚至有些平铺直叙。
对喜欢文学叙事的人来说,这样一段年轻女人生命陨落的故事,更像是一小段哀歌。
它哀歌什么呢?
蒙太奇镜头揭示了女主角人生悲情的根源,她讲述的传奇故事里,都有自己生命的阴影,其中充斥着毁灭自我、放逐生命的冲动。
正是她内心的欲望,推着自己一步步走到了预先标识好的终点。
而作家在写作中,也终于想要回到故事中,去拯救自己的母亲。
叙事也是一种自我整合的方式,奥兹写作这部小说时,要言不烦地叙述那些阿拉伯富裕家庭的风俗,描述着犹太家庭之间的繁文缛节和文明教养,其中都是记忆中的生活细节,甚至细腻得少了点英雄气概。
作者似乎也继承了母亲的阴郁和柔情,在自我的叙事中,也将这一部分糅合进了文字的肌理,对他自身而言,倒也不啻一种哀悼和治疗。
而更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作者将民族的悲情和个人的悲剧,调和与关联,这一笔触,有多少是经过深刻思考的,又或者是出于这一种直觉。
也许两者兼而有之。
虽然是一部阴郁的书籍,一部阴郁的电影,但在经历了这一小段悲情的旅途之后,似乎又示人以希望。
从看到具体的个人开始,对信仰和教条的偏执狂,似乎是可以慢慢松动的。
小说往往比电影更耐看,正是因为人物展开得更充分。
也许在充分哀悼之后,才能走出历史的阴影,发展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知识。
文学除了有各种载道的功能之外,本身也是整合记忆和自我理解的途径,而这一点,是不应为人所忽视的。
画面非常唯美,镜头语言让我想起前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但大量面部特写镜头又提醒你这些画面出自一名女性的视角。
电影时长90分钟,犹太民族的悲剧被简化成了以色列建国背景下家庭的悲剧,无疑削弱了这部厚重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悲剧性,但这仍然是一部好电影。
奥兹的文字水静流深,要将它转换成画面,需要对原著的充分理解和对画面的精确把握,我觉得娜塔丽波特曼做到了,有些地方甚至比我想象中更加出色并忠于原著。
“许多年间我一直在追踪这个老杀手,这个狡诈而原始的引诱者,这个令人作呕的脏老头,因年事已高而脱形,但是不时地把自己乔装打扮成年轻迷人的王子,这个猎取破碎心灵的狡猾猎手,这个吸血情人,声音又苦又甜,犹如孤寂夜晚的大提琴曲,这个诡异柔和的江湖骗子,一位谋略大师,一位具有魔力的流浪艺人,把绝望与孤独引到斗篷的褶皱里。
这个屠杀破碎灵魂的老连环杀手。
”这段写于母亲自杀后的文字,被转换成了一段十几秒的镜头,与小说中母亲的神秘主义和浪漫气质相当吻合,简直神来之笔。
奇怪的是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7分,可能因为原著小说太过出色。
在我看来,电影中三名主要演员的表演水平均属上乘,摄影、配乐、服装等细节也很精致,如果把导演处女作和娜塔丽波特曼的犹太身份考虑在内,这部电影至少有8分以上。
和阿拉伯人用英语交流,父母间是混用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吗?有的对白好像德语。
刚吐槽娜塔莉波特曼只顾搞人设,多年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看到自导自演的这部,还挺喜欢。
冲向天际的黑色大鸟,从写实到梦魇,镜头摇过去,皮球撞向墙,跟着反弹的皮球摇回来,孩子已倒在地,抑郁症发作下,失焦的母亲,主人公把自己带入母亲的故事,以及回到当年的故事拯救(故事的原型)母亲,雨夜咖啡馆窗内窗外,今日之我与昔日母亲的对望,颇多可圈可点之处啊。
以为是语言学学者的父亲,竟是图书管理员。
以为是母亲旧爱的帅哥,竟是死神,不过觉得这还挺对的,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眼中,死亡就是黑色的温暖怀抱吧...。
还挺同情父亲的,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妻子陷入忧郁无能为力,(理解他的出轨,也算是求生本能吧,否则怕是要被拖下深渊),孩子坚持离家做体力劳动者(或许倒要感谢阳光和汗水蒸发掉了抑郁的基因),甚至姓都改了。
所以母亲到底是因对生活失望而抑郁,还是因梦想实现后的空虚而抑郁?怎么矛与盾都伤人?
表演方面,对父子都无感,只有一场戏的阿拉伯女孩蛮灵气。
首先,我不认为这部影片很乏味。
试问,难道只有喜剧,伦理片才能吸引群众的目光?
娜塔莉塑造了一个性格丰满的人物。
她从一个活力少女变成一个压抑少妇,这不仅仅是战争导致的,更有年少时期对自己美好未来期待的破灭。
她是个极端化的人,总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只能是给别人,但随着日子的积累,她的内心已经hold不住了,她变得不愿和家人交流,整夜睡不着,她需要一个解脱。
她是自私的。
她缺少一个信仰!
对于儿子的转变,真令我欣喜。
他懂得面对问题不仅可以用暴力去解决自己的懦弱,也可以用自己擅长的去牵制别人。
母亲和他是相交的,但是一次次的拯救却敌不过现实的冷漠。
父亲开始对母亲的关爱,到像陌生人一样。。。
他们没有思想上的共鸣,也许就像搭伙过日子一样。
只有儿子理解母亲。
听说之前负面评价不少,其实看的时候也觉得没什么特别抓人心弦的情节,感觉没什么亮点,但是这部93分钟的片子背后沉积的是犹太民族千年以来的历史,需要经过很多的历史与文化知识才能对片子了解得比较透彻,所以说实际上之后仔细想想觉得还是可以的,毕竟第一次执导。
女神的演技还是一如既往得突出,这个毋庸置疑,其中有几个镜头也让我想起她之前一些电影的场面,比如自抽耳光与《黑天鹅》中的自虐情节,窗边的转身凝视与《偷心》里那个带着泪的突然转头。
首次尝试希伯来语片子,为拍摄而恶补的以色列口音、历史知识很值得肯定。
许多拍摄手法也用得非常不错,画面处理与场景切换、特写做得很不错,音乐悦耳动人,颇有大师风范,大概是从之前合作过的大导演那里学到了很多拍摄和处理技巧,唯美的文艺之风扑面而来,对影片氛围的营造可以说是片子最大的亮点。
另外,还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建议列入以色列的爱国教育电影系列哈。
个人觉得电影最大的缺憾就是时间太短了,故事讲得比较急促,而且情节也没什么大起伏。
按照历史背景来说,战争前后都是一段苦难的日子,电影里也差不多是这样,战前生活本来就些苍白,战后生活比战前还惨,所以整个电影都是沉浸在一种没什么大变化的悲伤中,而且剧情发展比较容易猜到,这些就给人一种无味的感觉。
交杂的民族殇和家庭殇也略显纠缠不清,有些发生在家中的事情找不到一个主题上的对应点,大概只有纯推动剧情作用。
93分钟的长度也感觉短咯,剧情跳得有些过快了,正如女神见面会问答时自己所说的,原著很长,600多页的书,很多内容在90分钟的电影里不能呈现出来,在选择拍摄哪部分是她自己也比较纠结。
总之,作为导演处子作,个人觉得打到8分,虽然有些缺憾,剧情不是特别好,但看得出来有些方面的确显得很惊艳。
而且拍这个片子也是她10年来一直想做的事,现在算是完成了她的一个心愿,以后可以选一些没那么难拍的题材,再加上经验的积累,相信进步会很快的!
影厅门口的大海报。
<图片2>
电影开始了!
电影中呈现的有关阿拉伯人迫害犹太人的真实影像资料。
影片结尾,长大后的阿莫斯搬入了共产公社Kibbutz生活。
女神来啦!
耶路撒冷,在希伯莱文中意为“和平之城”,但是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却命运多舛,至今仍是巴以和平问题的障碍。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
因此根据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电影,理解起来会有点难度。
故事由男主人公阿摩司老年时候的回忆展开,叙述了他对母亲的记忆。
扮演那个优雅美丽母亲一角的是“雷神女友”娜塔丽·波特曼。
出生于耶路撒冷的她,自导自演了这部影片以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特别的感情。
她饰演的是一个自幼受过良好教育的富家小姐。
从小就学习希伯来语,内心充满了对英雄主义的幻想,对于以色列则怀有某种乌托邦式的憧憬。
她想象那里有一个英武迷人的青年男子,热爱文化,拥有丰富的灵魂和广博的知识。
但是,当她为了避难回到故土时,一切理想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摧毁了。
贫困艰辛的生活也许尚能忍受,但是文化冲突以及恐怖的战争令她的梦想幻灭了。
她陷入了深深的心灵黑暗中。
影片弥漫着忧郁压抑的气氛,对于人物的描写细腻富有诗意,然而总觉得无法完全理解。
我突然思维跳跃,希望有一块哆啦A梦的翻译面包,能更好理解希伯来语,理解那个眼神肃穆凝重的小男孩。
思想家亚伯拉罕·约书亚·赫施尔说:“生存或毁灭并不是问题,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该怎样生存,该怎样毁灭。
”显然我们一无所知。
影片内容和介绍有出入,原来以为讲述以色列建国的故事,但这没太体现,只是一带而过。
娜塔莉波特曼很美,但女主人公最终还是香消玉殒,郁郁而终……挺可惜的。
我就觉得有个乐观的性格还是很重要的,不能想不开啊。
影片最后的那段话寓意好深奥——梦想的本质是失望。
所以,人不能实现梦想就停滞不前,得一直勇往直前,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个目标。
《爱与黑暗的故事》也是梦与破碎的故事。
一个少女的梦想在贫瘠之地被政治与民族所毁。
有几个镜头格外令人触动,踢着球的小孩,踢着踢着倒下了……她本有机会可以离开,无论是家庭实力亦或自身能力,她都能绽放光彩。
然而她选择了留下,想在荒漠生出丰饶,精神的文明之地没能带给她慰藉,只余疾病的折磨。
她竭尽全力爱护的儿子,成了她的救赎与阳光。
看着她好起来,不禁为她高兴,然而却像是被人掐灭的蜡烛,不复光明。
那个拒绝破碎的小孩同时抗拒着实现梦想,但最终他仍旧是成为了作家,将这个爱的故事流传。
用讲故事机智脱离校园欺凌的男孩,继承了来自母亲的天赋,最终自身生长出独特的生命力。
母亲安慰失误而导致其他幼童受伤的儿子,讲述了那个我小时候看过的故事。
只是主人公是和尚。
充满温柔与诗意的影片,哲思萦绕,将美撕碎了给人看的悲剧…沼泽般的现实,无力地看着她一点点陷落…【我的妈妈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拥有一种朦胧美。
却在滚烫和布满灰尘的耶路撒冷岩石上,折断了自己的翅膀。
保护梦想不被破坏,保护希望而不会失望的唯一方法,就是永远不要尝试去实现。
一个实现了的梦想会让人失望。
失望是梦想的本质。
】
上一次看是2017年,那时只留下一句话:梦想的本质就是失望。
四年之后再看,仿佛电影中的每一句旁白和对白,每一个画面与镜头,每一段音乐及音符都触动了心弦,全然不同的感受。
"我的母亲希望自己宽裕富足,沙漠开花。
"我也曾经历过如溺水般的时刻,我也在沙漠里挣扎寻找那一汪清泉,四年前的我也许会在意哪些是真实哪些是幻像,而如今我明白唯有自己才能上岸,生活的周围无不是迷雾,透着迷雾才能看见温暖而让人满怀希望的光。
以下内容写于2018年4月24日刚刚结束一次大英课的presentation,今天补进豆瓣里。
准备movie review,选了这部非常非常喜欢但也非常非常难讲的电影。
从Oz的原著到Natalie Portman的电影,都无视了观众对于剧情推进的急切,你只能跟着那诗意又缓慢的叙述,慢慢的在后面走,从一个犹太家庭的生活琐碎去窥探那个宏大历史背景下整个民族的悲欢,又站在历史之中去理解这个小家庭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归宿。
家庭和历史的隐喻很常见,但是它好像给了我不一样的震撼。
一位情绪充沛,灵感四溢母亲,在耶路撒冷冰冷又滚烫的岩石上折断了翅膀。
悲伤和苦痛像连绵的雨水,耗尽了她所有的生存意志。
而她的儿子,在能够当她父亲的年龄,沉重又深情地将她追忆。
在幻想中,他进入母亲编织的充满暴力与无助的故事里,一次又一次地将她拯救。
那大概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望与抚慰。
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没有浪漫主义的传奇,但你却心甘情愿的进入那个世界,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动。
想了很久怎么去讲述欧洲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历史。
从什么角度切入,去描绘这个家庭的故事,又怎么去表达这部电影所带给我的感动与震撼。
但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pre还是选自己能驾驭的了的主题比较好,又或者退一步不要想着表达那么多orz)好吧,大言不惭的说,我也是体验过Portman选择与创作苦痛的人了!
(万分之一吧)(呼,去肝文献和下一个pre了_(:з」∠)_)电影真的很好看,下一步,好好读完Oz的原著,真的是我从前没接触过的题材呢!
我的妈妈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拥有一种朦胧美。却在滚烫和布满灰尘的耶路撒冷岩石上,折断了自己的翅膀。保护梦想不被破坏,保护希望而不会失望的唯一方法,就是永远不要尝试去实现。一个实现了的梦想会让人失望。失望是梦想的本质。
女神导演处女作
@影院今日观赏
作为一个书没看完,历史又极差的人,不造要如何评价。。。抛开这些来说,小男孩一直作为观察者和母亲的思想继承者来描述母亲,刻画的还是不错的。。。只是港版的翻译“耶路撒冷的女儿”啊喂!我差点错过了这部电影好不好!
虽然名字叫《爱与黑暗的故事》,爱在前,黑暗在后,可明显这部影片中黑暗的力量要强于爱的力量,整部影片都弥漫着压抑,战争背景带来的贫困与死亡、男主意外造成一个男童受伤、母亲的头痛与抑郁、校园欺凌、父亲的出轨、母亲的自杀、男主离家出走,连母亲讲的几个小故事都很悲伤······一个家庭的悲剧来表现整个犹太民族世世代代受到的困苦。因为题材的关系,所以沉闷感在所难免,而且因为要把好几百页的原著压缩到95分钟的电影里,电影里有些剧情就没处理好,有些突兀(比如女主与母亲的争吵),但我觉得整体表现力还是可以的,我没看过原著,我认为影片的评分有点偏低了。
我会比较喜欢这个片子的立意,当梦想真的实现了,有的只是失望,无论是犹太人自己建立的国家还是他妈的婚姻生活都类似,梦想很美好,但当它真的莫名其妙实现了,变成了日常,反而没有那么美好了。故事最后的自杀,以及男孩自己的拯救,整个片子有一种神奇的感觉,感觉它在讲什么真的很深刻的点,但是我没太明白的了。 2022-7-24看
故事没讲好
讲真母亲讲的故事没一个看懂的。影片挺丧的,喜欢。
台词有浓烈的做作感 但是我喜欢)
拍广告 or 拍电影?
Natalie特意挑了以色列建国第一次中东战争作故事背景,又是特意选了希伯来语来演绎,还挑了忧郁症来说,实在是太左太想出彩了。也无可厚非,处女作来说,矫情是矫情了些,但是视听语言还算扎实,勉强合格。
娜塔丽波特曼
高估了导演水平,还是适合做演员。
所以。。妈妈为啥会变成这样 是因为战争?还是因为从小就有精神疾病?。。。。看的好困。。。
Amos Oz&#39;s Mother said to him before her suicide | “There are lots of women who are attracted to tyrannical men. Like moths to a flame. And there are some women who do not need a hero or even a stormy lover but a friend. Just remember that when you grow up. Steer clear of the tyrant lovers, and try to locate the ones who are looking for a man as a f
失望是梦想的本质。
极度造作 疯狂自恋 处女作没完没了升格难道可以掩饰不会拍吗 放不完的mv 实在是极度不自信的一种表现 叨逼叨的诗意不能接受 强加给观众的民族大义 酸爆
还是挺独立电影的吧,以情绪主导叙事,但前史交代得不够好,所以痛苦也就不够充分。
又是犹太人的惯用伎俩,一边说自己多苦难,一边残暴的迫害巴勒斯坦人民
看不下去,充满了文艺女青年的自怜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