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追月

追月,过往,Off the Stage

主演:何赛飞,袁文康,娄宇健,涂凌,高子沣,许歌,郭小璐,闾汉彪,钱漪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浙江方言年份:2022

《追月》剧照

追月 剧照 NO.1追月 剧照 NO.2追月 剧照 NO.3追月 剧照 NO.4追月 剧照 NO.5追月 剧照 NO.6追月 剧照 NO.13追月 剧照 NO.14追月 剧照 NO.15追月 剧照 NO.16追月 剧照 NO.17追月 剧照 NO.18追月 剧照 NO.19追月 剧照 NO.20

《追月》剧情介绍

追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越剧名伶戚老师(何赛飞 饰)年轻时以一出《追月》红遍全国,多年后功成名就的她突然归乡想与家人重聚。被抛弃的大儿子秋生和小儿子夏生却难以与她亲近,一个突发事件让过去隐秘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影片改编自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艾伟小说《过往》,主演何赛飞荣获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迷罪之古镇怨情博恩霍姆大街少年单身侠一位年轻医生的笔记第二季恶徒必死法外制裁者天灵盖男孩遇见男孩年轻气盛假如幸福来临客厅里的棺材滨虎第二季德州风云之我是一条鱼政权砍人快乐鬼屋欢乐送第三季镭射小队卷款大作战骆驼复仇记弗雷斯诺阳台上侠僧探案传奇之醉玲珑彼方之歌亲爱的续杯好歹一家人野良与皇女与流浪猫之心我爱上的人是奇葩第五季无止境的爱格蕾丝的轨迹

《追月》长篇影评

 1 ) 我很喜欢这个不合格的母亲的角儿的眼泪

金鸡奖影后,越剧演员童年女神何赛飞老师,关于传统戏曲越剧的作品,方言,上述的每一个点都是我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的理由。

看完之后我也发自内心地觉得它没有辜负我对上述一切的元素和作为一部女性题材家庭题材的电影的期待。

一生只会演戏的女演员和失职的母亲,是编剧也是脆弱到要躲起来的父亲,强势的获得最多爱也呈现最多恨的哥哥,延续了父母的职业生涯却不受关注的弟弟,因为家庭因素疯了的妹妹,比弟弟大许多却一直陪伴他的同事女友……在这样的一家人里,我看到了一个既传统又不传统的家庭,也看到了人的挣扎和家庭对于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影响。

“哥哥像妈妈,有韧性,弟弟和妹妹想爸爸,心肠好但脆弱”看到这句台词的时候我就突然很受到触动,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人可以扮演好这一生所有的角色,母亲的韧性让她成了好演员,哥哥也靠着这个即使犯过事儿也赚了钱,但他俩也是最爱彼此也最恨彼此的,情感在他们身上好像很极端也很鲜明;而脆弱的三个人好像没人责怪她们她们也原谅了一切,却也因此受到自我伤害,无法成功甚至无法好好生活。

我喜欢这样的角色,立体真实,他们用最符合现实的模样去讨论着亲情和事业。

这部电影绝对是靠好演员撑起的片子,在影片的表现上我认为演员>导演>其他工种。

不只是表演太精湛的何赛飞老师,每一位演员都接住了戏,也都把人物刻画的非常精彩。

每一滴划过的眼泪,戏曲中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位老师细腻到手势和步伐,都让我感受到了角色的生动。

而会拍空镜的导演也确实深的我心,太多水的镜头,配合着何赛飞老师的独白,既是产生戏曲的水乡也是流动的情感和活跃的女性。

影片设计的很好的部分就是利用了很多戏去展示回忆,很特别同时契合主题,有艺术创意,很喜欢。

唯一觉得有遗憾的就是美术,从片头其实就看出这部影片的美术不是主要投入的部门,实景很多,画面很美,但同时就凸显出弟弟的家搭的非常不好,很刻意的的道具,为了颜色配起来的小电器和柜子不真实也不美观,饭桌后一圈空空的柜子,很不搭。

私以为美术的作用该是在真实的基础上润物细无声,这个家是我觉得很跳脱的部分。

电影排片非常少,但完成度和演员的表演都值得一个高分。

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支持艺术电影,戏曲需要关注和保护,在家庭角色和事业角色中两难挣扎的女性也值得更多的目光和支持。

 2 ) 从下药开始 前后不像一个导演拍的....

标放主创交流 自己学校的电影 支持一下 全靠何赛飞老师的演技撑起来的 泪珠会说话(虽然哭戏太多了) 前半段何老师饰演的戚老师指导年轻人唱戏的片段把我看哭了 周围只有我在哭 别人都在笑(唉) 想起了自己的从前 另外回忆的方式用戏台舞美得表达方式也挺新颖的 喜欢(虽然回忆有点多 好多地方都是用嘴说出来的 不是表演) 然后 前半段真的给我特别特别高的期待 我本来以为可以打五星的 但结果从 戚老师给庄凌凌下药开始????

不懂了 完全垮了 一个昔日名角怎么会用下药这么肮脏的的方式来争得首演...明明可以直接说卡司啊 怎么会有人不同意 还有有人要杀秋生 戚老师杀人的那个情节 感觉完全像是为了凸显戚老师死前说的“原谅妈妈”而硬安上去的 no no no 后半段太no了 剧情奇怪还拖拖拉拉 前后不像一个导演拍的.... 另外秋生老师的演技一般般 去看冬妹的那段演的好像黄晓明。。

我是翘了电影伦理课来看的h老师说他随便翻了一下原著 没看开头没看结尾 粗粗一翻就拍板要拍这部了… 台下都是电影学院的学生 你…你怎么敢这么说的另外 h说什么我们需要一部代表电影学院的作品 但这《追月》的话 咱还是算了吧。。

一开始还挺期待的。。

何赛飞老师说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带入这个角色 开机之前在浴室大哭 这他妈就是剧本问题

 3 ) 《追月》的主角是“疯女人”吗?

想来想去还是写一下《追月》的影评吧!

涉及剧透,但文字是不会影响大家欣赏何赛飞女士的精彩表演的,所以先看看也没关系。

我主要想探讨《追月》与《青衣》的相似与不同,以及“疯女人”问题。

《追月》和《青衣》真的很相似,女主的辉煌都是嫦娥奔月的戏,甚至有一模一样的关键情节。

两位作者是不是互为好哥们咱也不知道,反正没有版权争议,毕飞宇还给原本小说艾伟的《过往》写推荐语呢。

《青衣》的女主属于被名利和嫉妒心侵蚀了心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

”——她根本不是喜欢演戏或者舞台,她喜欢的是当主演被众星捧月的感觉。

不反对现实中可能确实有这样的人,但我还挺不喜欢这种故事的。

所以我看《追月》之前很担心它的主角会接近那种没来由的“作”,大吵大闹一个人搅开一锅水,或者是所谓的“出不了戏”。

台上台下有心理差距属实正常,但想活在戏里真的有点妖魔了。

再重申一次我的观点:更出不了戏的,永远是观众。

话题顺理成章地来到了“疯魔”和“疯女人”问题。

我更倾向于用“不完整”来概括《追月》的主角戚老师,而不是“疯魔”。

疯魔都快成戏曲相关影视剧的必要属性了!

就算ta做出了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也不证明ta疯了,总归是有原因的!

尤其主角是女性的时候,更需要警惕“疯女人”的帽子。

《追月》的一个优点就是把个中原因向大家完整道来。

戚老师道德感低,因为她根本没有获取正常人生观价值观的途径,原生家庭缺失,早年间的戏校教育别指望了,谈恋爱结婚,也不可能在忙碌的生活里,在性格特质不是很强的老公身上获取到什么启发。

所以,戚老师对家庭责任、两性关系没有社会性的概念和她展现出天真、激昂的人格魅力是一体两面的。

本来对小儿子要演的戏满不在意,看完剧本之后,觉得会是个好戏之后又无比认真。

证明她不是看到主角就想当的人,更不怕暮去朝来颜色故之后被后辈打败,一窝不如一窝是多么明显的事实!

但她抢那出戏首演的主角,主要还是因为大限将至,再加上她对自己曾经的风光持续怀念着。

看到有短评说:老明星看这班小演员技术不行怕砸了招牌,亲自指导还是扶不起来,干脆设局自己亲自上,这才保住颜面(?

)我都不知道他是看了个啥……

何赛飞教戏,已经成为我心目中,非戏曲电影影史里,最好的戏曲片段了!

太精彩了!

如果用文字描写,就算作家把所有词汇量都拿出来,写上个一万字,也不可能带来电影里这一段的鲜活感。

飞姨把影视的独特性和表演的魅力完完全全展示出来了。

这部电影除了飞姨演技之外最大的优点,是十分耐心地给了越剧足够多的篇幅。

只有这样,整个电影的语境才不会悬浮!

才能让所有人都真切直观地感受到戚老师是怎么对待越剧的!

才能明白她不是钻牛角尖,而是真的保留着追求。

而且电影里排的戏竟然是才子佳人的传统戏!

用首页一位友友的话来说就是:“竟然不让台柱演中年男人心路历程,还不搞历史厚重不搞叩问思辨”,戏迷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话虽如此,但电影后半段依旧拉垮,在人物说话的时候放风景ppt依旧是灾难级迷惑。

好的,说回戚老师——对戏曲有执着和艺术追求,因为这是戚老师从小到大获取人生价值感,最重要的方式。

不停换男人,是因为她在感受到爱的美好之后又失去了爱,虽然有点像为她找理由,但确实是个理由,尤其她在那些关系里反复被骗,啥也没落下,电影补充了这一点还挺周到的。

不过我真的真的不太理解“和别的男人睡觉是为了实现我和老公的梦想”这种行为,属实有点内个……谁会信啊!

不过根据上面关于道德感的分析,可能她真的会觉得实现梦想比道德更重要吧,毕竟她是真的觉得孩子的成长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也没什么不可能的,这个角色被骂太正常了。

戚老师“不完整”,其他角色的性格也有各自独特的薄弱之处,每一名演员都演得挺好的。

大儿子对自己的行为也没什么清晰的认知;二儿子恋母情结过于明显;戚老师老公典型的无能狂怒加逃避问题;庄凌凌面对可能会被人指指点点的爱情拿不出直面的勇气。

剧团里那个小年轻演员是有一些刻板印象在身上的,但处理得挺有分寸,有点嘲讽,有点幽默。

我没有看过小说,据一位友友的评论说,冬妹那条线其实挺悲情的,但是没拍出来。

咋说呢,那条线在说不清楚的情况下看着太抓马了。

要是剧情里的扣少一点,别搞得像剧本杀解谜一样,这部电影真的会很棒!

电影片尾字幕出来的那一刻,完全可以站起来大喊一句:何赛飞演得好!

 4 ) 好的影片(表演)全在细节的把控

戚老师教导学生的那些桥段,完全可以看出来,一个戏剧艺术家对角色的丝丝入扣的拿捏和细致入微的表达,有艺术和技术上的要求,更有情感的准确把握和体悟。

深入其中,角色就是她自己了。

艺术深入的感悟、情感的深刻体验、角色性格的精准拿捏。

何赛飞演的太好了,把戏曲专业素质和精神,对于细节的掌控,对于演出剧本的拿捏、掌控、揣摩等等各方面都表现的非常好。

为什么她排戏的时候大喊大叫,我觉得这里的表现力非常好!

现实就是这样,那些在某一行业专业的人,看到那些不专业的行为,一方面出于着急,想要把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

另一方面,激动、沉浸,他就在角色里,所以她感受到了,体会到了,就想要把它表现出来,最后,他她是专业痴迷者,所以她不允许其他人对于戏曲的亵渎和不精准表达。

同时,外表看起来温柔的礼貌的老师,正是因为她痴迷于戏,所以在戏中的时候,就不是她自己了,她就是完全扑在戏上去了。

这种反差感正是需要的——不然该怎么表现她是一个十足的戏曲“疯子”和女演员呢?

该怎么表现她戏里戏外完全不是一个人呢?

正是需要她这些桥段,不然影片没法充分的表现她是一个十足的痴迷演戏的女演员。

戏外的时候总给人有气无力的、软绵绵的感觉,这种反差感的表演,再次凸显她目前的身体状况,以及在情感上遭受的打击,儿女们不认她、责怪她,丈夫失踪,感受不到爱了。

就是需要这种反差感。

还有哪些细节体现出“戏曲疯子”呢?

其一,作为女演员,为了演出《追月》,为了演出成功,完整自己和丈夫的心愿,没有办法选择出卖自己身体来获得投资和演主角的机会。

其二,为了演出新的剧本,本来是来做顾问的,没想到为了能够自己演,使用计谋,让主角没按时到场然后自己演出。

甚至自己表现出了“吃两头”,心眼有点坏。

其三,为了演戏,孩子小时候顾不得照顾,女儿因为有身孕,大哥打残了那个男的,大儿子坐牢,女儿流产且疯掉。

这些全都是可以体现出来的,而且在一个“疯癫的戏曲女演员”身上,完全是可以做的出来的。

这些情节设置个人觉得合情合理,可以说的过去。

足够的“坏”和“无情”,才能体现出她对于戏曲表演的“痴”和“唯一”。

而且她抢戏的原因是,她很早都看出来这个剧本应该是她丈夫写的,她想要演她丈夫的剧本,所以她想要抢。

要说影片有什么bug的话,那就一点——秋生很早就知道父亲失踪后当了和尚,而且圆寂了之后收到了爸爸写的剧本,他寄给了庄凌凌(弟弟夏生的女朋友)让她去演,但是为什么一直不告诉弟弟关于父亲的事?

为什么要等到母亲也去世了才告诉呢?

这都到电影最后一幕了。

影片没有交代其中的缘由,让人有点费解。

此外,何赛飞的表演是真的好!

因为她的眼神、表情特写,把她最后生命时间段的那种无奈又悔恨自己、愧疚内疚、又渴望孩子原谅的难受都展现出来了。

最后她帮儿子秋生干掉想要害死自己儿子的人,她全部,卸掉自己的伪装,去掉假发,也不化妆了,也不穿高跟鞋了,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这个样子所有人包括她的儿子都没有见过。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他想要去自首,而且她也觉得自己生命到头了,无所谓了,没有必要伪装了。

这种出场方式确认她的确生病了。

整个叙事线条也很好。

没有一下子把所有的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讲完,而是伴随着情节发展,一点一点逐步完成的。

让观众有想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顺序:她真的得病了吗?

—冬妹到底怎么了?

秋生为什么坐过牢?

—他们的父亲失踪了到底去了哪里?

—他们的父亲还活着吗?

这些事情总是,先设问,然后勾起悬念,之后再解答。

影片的布景也很好。

尤其是—在回忆之前的往事的时候,全都是在舞台上演出了。

太有创意了!

这表明在“痴迷戏的主角”的视角下,生活和戏已经无法分开了,已经融为一体了。

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戏谑—这些事情发生的都好像不真实,像是演戏一样,但是的确是现实。

这也表现出戏剧化的往事,而这一切都是戏痴母亲造成的,更加反衬出她的“痴”和“狂”。

就如《追月》的演出,何赛飞的角色是嫦娥,嫦娥是仙,不属人类,所以她本是不近人情、不识人生的。

高处不胜寒,她注定在月亮上孤独—这个片段始终只有她一个人。

嫦娥的角色已经就是她自己了。

《追月》的演出成功其实也已经暗示了,她之后的人生命运。

个人觉得这部影片接近一部文艺电影,要是把内心戏、心理的状态再深入刻画一下,镜头要素再深刻一些,应该就是标准的文艺片了。

 5 ) 白璧微瑕-短评《追月》

对于一部传统国产冷门剧情片,开始没抱太大希望,妻子非要看便一起看看,没想到实际看下来超出预期很多。

首先从叙事手法上创新性的采用越剧的形式表现回忆,很多地方情节表现得非常含蓄和越剧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可谓尽在不言中。

其次各个主要人物的角色性格、形象通过情节中人物的表现塑造的很丰满,人物能立得住。

唯一就是最后女主角为了大儿子想要先下手为强杀掉杀手这个情节设计的有点突兀甚至可以说有点狗血了,有点太超乎常理或者说天真了,不过或许情有可原的是唯有此种涉及生死的理由才能把女主大儿子对她半生的怨恨化解开来,让两人和解,导演也不知道该咋编了吧。

总的来说,影片整体还是不错的。

 6 ) 难得的演出,乏力的影像

让何赛飞来出演这样的题材让人惊喜,不仅因为她是越剧女演员,更重要的是何赛飞早期在大银幕上的形象几乎都是以对命运和权力的反抗者出现的。

从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的《风月》再到李少红的《红粉》,她不惜用生命歇斯底里地追求自由,反抗封建、父权和秩序。

本以为这部电影会继承到对于母职的反抗,可惜如此丰富的、复杂的、脆弱又自我的母亲形象最终塌落成一个面向家庭、亲情的赎罪者。

同样的设定题材可见伯格曼的《秋日奏鸣曲》,相较伯格曼深深刺入母女、亲子关系中的利刃,这部电影显得不够坦诚,可以原谅一切、覆盖往事的“圆满”和“爱”掩饰了真实的自私、虚伪、偏执又渴望对方的亲子关系拉扯。

片子的亮点在于越剧元素并不只是“景观化”的道具,排练细节都是真实且生活化的,大概是排练素材都来自何赛飞本人的缘故,甚至关于那段“胸大”的桥段也是她在戏曲节目评审席上的原话。

从影片结构上看,中段和尾端过于冗长,情感都集中在半个小时里密集地、无间断地、无递进地剖白展示,观众的共情感动在抻长的情感戏中被浪费了。

而舞台和大段空镜都有些单调,创作者在将故事影像化时调度有些乏力。

片中台词篇幅很大而主要功能都是为了叙述往事,剧作上没能将角色丰富的多面性和内心剖白展示。

一部女性表达的电影,短板在于表达女性,这是让人觉得遗憾的。

何赛飞的表演非常亮眼,在没有呼吸节奏的电影里贡献了最有呼吸的表现,情感分寸和张力节奏都是精准的。

很惊喜国内这个年龄段的女演员仍有生动的、复杂的、有生命力的“大女主”故事可以展现功,希望之后有更多元的题材。

 7 ) 聊聊《追月》的英文片名OFF THE STAGE的深意

似乎好些人没留意到《追月》的英文片名OFF THE STAGE,颇具深意,下面来聊聊。

第一层含义:“戏班台柱+传奇人物”戚老师因为重病,不得不离开她心爱的舞台,无奈OFF THE STAGE。

但在此期间,她仍因为心中的痴念和不甘,谋划了下药抢戏的诡计,完成了OFF过程中的一次挣扎。

(我看到有网友质疑戚老师如此高傲怎可能会用到下药这种下三滥手段,那你真是把人性考虑得太纯真和善良了!

)第二层含义:人生何尝不是一个更大的舞台。

戚老师为戏疯魔,结果丈夫失踪、儿子怨恨、女儿精神病,导致现实生活一塌糊涂、分崩离析...最终自己亦成将死之人,无奈OFF THE STAGE。

但在此期间,她仍为保护儿子而杀人,以弥补对儿子的愧疚,又完成了OFF过程中的一次挣扎。

(我又看到有网友质疑戚老师怎么可能会去反杀杀手。

餐馆里偶然发现有人要买凶杀子的情节确实有点偶然,但如果你恰巧是一位患了绝症的母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确实能够为了保护自己孩子做出任何背离伦理的事情。

不信?

问问你妈!

)第三层含义:全片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将所有的回忆,都用舞台剧的形式呈现。

而且这些回忆,大多都是负面的悲伤的痛心的回忆。

所以这一层面的OFF THE STAGE,才应该是导演想要表达的终极思想——让“过往”下线,与“过往”和解——《追月》恰好源于对小说《过往》的改编。

个人认为,这才是最关键之处——那些不堪的记忆,你我都无法承受,逃避也好,遗忘也好,重要的还是得OFF。

“不疯魔,不成活。

”戚老师虚荣且偏执,虚伪且自私,但她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又是那么痴迷坚定且执着,着实令人佩服。

可到最后,再高光的人物,也无法逃离OFF THE STAGE的宿命。

论演员,从《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三姨太、《风月》里的秀仪、《红粉》里的小萼到《大宅门》的杨九红,何赛飞从来都是以对命运和权力的反抗者之身份出现的。

这么一个为舞台而生的女演员,怎可吝惜给予她鼓掌与赞许?

金鸡奖最佳女主确是实至名归!

当然,该片有一个较大的不足,那就是秋生。

演得太硬了,完全无法融入到整体氛围中。

去精神病院探望那段,冬妹演得比他还好……泪点低,大致就写到这儿吧。

最后还得笑一笑:“你妈骂我,我就收拾她儿子!

 8 ) 痛哭欢笑,爱恨别离

就像给何赛飞量身定做的剧本,结尾交代的有点多稍微有点画蛇添足了,其他很好,令人想起霸王别姬中的戏痴张国荣。

前后左右都有女生在抽泣,也许她们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散场后我站在MOMA水边完全不能回家,心情沉浸在电影里无法自拔。

现实中的一切似乎隔了一层玻璃,缺钱,天气热,没有爱,疫情,这一切都仿佛恍若隔世,变得遥远而不重要,满心满脑,都是何赛飞的脸。

越剧真好看,能当演员真好!

“夜夜思凡尘……空悔恨……”

 9 ) 电影《追月》: 女人成为母亲后到底还有后悔药吗

1“不疯魔,不成活”,这是《追月》海报的标语。

现在的电影宣传大概是最契合现在人的社会状态的,不是在发疯,就是在发疯的路上,上一次我进电影院看电影是因为《涉过愤怒的海》,宣传是“弄他”以及一小排建议十八岁以下谨慎观看,只差把发疯的男女老少各种形态嘣到观众脸上了。

反正看上去主打一个精神状态相当美丽就是了。

这让我想起了《阁楼上的疯女人》,这部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其中有一个高频词就是身体。

为什么女性很容易以自己的身体体验为轴去写作,为什么女性更容易去描述自己身体比如疼痛比如行为动作,为什么大多数关于女性的作品里总有一个堕落的女人、发疯的女人具有自毁倾向的女人?

因为女人能拥有的实在是太少,尤其是在过去,现在也是,比如男人可以有战争、有政治、有金钱甚至有体育,就像2024年三八妇女节的今天,我依然能听到在社群中,还有人会发出“足球群里还有女生吗” 这样的疑问。

那女人还有什么呢?

当女人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拥有不被房间之外打扰的时间,依然并非大多数时,女人自身的身体成了她们为数不多能掌控的资源。

当然有时候女人连这具身体都不能全部属于女性自身,它可能还得属于生育资源和性资源……于是被各种空间挤压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女性,身心灵,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着,她们身体上的疼痛病痛成了她们心理体验痛苦的来源,而她们心理痛苦的体验,又成了她们灵魂感知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碰撞的主要方式,当她们的灵魂在这个世界中产生巨大的撕裂,被一片片撕成破碎的棉花时,她们第一直觉一定是再次感受到高强度的疼痛。

当疼痛贯穿了女人们的身心灵,女人们认知、情感和感官意义又常常以疼痛的形式存在于她们的身体容器里,任谁又不会发疯呢。

就像之前看到的一个团队做得调查报告,农村的女人容易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激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是因为在她们失语的环境中,她们只能用她们的身体意愿,身体语言,身体资源来强烈表达她们的抗议。

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疯的女人才是常态,我们每个女人都有可能是阁楼上那个发疯的女人。

所以这才有了我们“不疯魔不成活”的《追月》女主角,越剧名角戚老师。

2在聊戚老师和《追月》之前,我想聊聊这个电影的取景地。

《追月》第一个剧团镜头出来时,我眼睛就亮了一下,这个剧团不就是之前看影视剧《八角亭迷雾》的取景地吗,一模一样的剧场、剧团排练楼、水边的江南建筑、落魄的堆着杂物的大门……后来我留心看了一下,两部片的剧组的确在一个取景地,都取材于嵊州的越剧之家。

这个越剧之家坐落在嵊州城内的一座山上,周边有着复杂的地形,上下的一节节台阶曲折多变,那些唱腔唱段似乎就顺着这些曲里拐弯从山上悠悠传到山下,在南方这样阴阴的潮湿的斑驳的古街古巷,人、城、戏在现代社会文明的包围下,在水乡的是非曲直中,形成了一种现代文明的奇观,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两位讲越剧团背景故事的取景地都设在这里的原因。

更有意思的是《追月》和《八角亭迷雾》还都出现了悬疑即命案的元素,《八角亭迷雾》更是出现在了某平台的悬疑专场中,但实际上两部有着悬疑元素的片子讲的都是有关女性议题的故事,像《追月》讲得是关于一个女人一个越剧名角在爱与欲望,艺术和生活平衡挣扎的一生,《八角亭迷雾》则把这种挣扎和平衡扩大到了一个家庭,扩大到了一家三代人,三代女人的命运叙事中。

也就是说在这两部影视作品中,阁楼上发生怎样的命案都只是表象,它只是引导我们看到了阁楼上有这样一个或者一些在戏中疯魔,也在生活中疯魔的疯女人。

而在看这两部片之前,我对越剧只是仅限知道名词,只知道像何赛飞这样优秀的女演员是从越剧团走出,至于越剧是什么,什么唱腔唱段,有什么历史故事我一概不知。

等到我下笔之前去查阅资料的时候,我才发现在这江南水乡产生的越剧,不仅是天时地利人和更是这一代女性反抗叙事的史诗,换句话说,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任何女性叙事,无论成疯成魔,都是合理的。

所以要了解电影,我们就得先回到百年前先看看越剧的诞生。

31906年,在浙江嵊县东王村几个稻桶上铺的门板上演唱的男演员们他们唱了几出小戏,那时候还不叫戏,只能叫歌班,为了混口饭吃,这些男演员们数次闯荡上海,做了很多“走出绍兴”的出圈行为,这便有了这种地方土戏登上大舞台的机会,而这戏种为了宣传也被命名为“绍兴戏”,带有极强的地方特色。

虽然说这个戏种的起源和女性没有绝对的关系,但这个戏种的发扬光大,和女性新消费阶层的崛起是密不可分的。

五四运动之后女性解放、女性的人权、教育权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女性有了一定的选择,以上海为代表的都市开始形成了新消费阶层——女性消费阶层,包括但不限于阔太太、工厂女工、家庭妇女、女学生。

就像现在女性去玩电子游戏游戏,一样,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电子游戏的世界,就会感到女性叙事的匮乏,她们不仅仅满足于过去以男性视角探索为主的电子游戏,得到的结果就自然是有更多女性视角的电子游戏开始得到重视。

百年前也是如此,那些曾经活生生的女性前辈,她们的消费,她们娱乐的项目,听戏,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帝王将相的家仇国恨、朝堂内外的阴谋诡计,越剧中那些题材为才子佳人的、民间伦理的、爱恨情仇理所当然征服了当年女性消费者们的心。

由于长久以来越剧的受众是女性群体,逐渐地,越剧的班底也都转变为以女性为主的班底。

而且在当时越剧团还时兴一种叫做“拜过房娘”的同性行为叙事,放到现在大概约等于女金主包养女顶流。

演出的是女人,出面的是女人,捧场的还是女人,这样的戏种在初创阶段自然会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被所谓的主流文化排斥在外。

不过恰恰是这样被排斥在主流文化圈以外的越剧,在建国后能登上的舞台越来越大,比如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以越剧为表现形式;比如《打金枝》成为新中国招待外宾专用剧目;再比如因了新中国时期《西厢记》到《红楼梦》的改编上演,女子越剧的流行和传播,女子越剧成为拍摄戏曲电影最早、最多的剧种,也成为当时流传最广泛的地方剧种。

然而这样表现表明缠绵悱恻情感的,传播千回百转细腻人性的,在风云诡谲的政治正确中,天然会被打成政治不正确。

如同抑制女性写作一样,对于女性创作、女性情感体验的描述,总会被认为是“不稳定的”、“不重要的”。

就像当年萧红说,“我们永远不可能和生活隔离,比如躲日本人飞机的警报,这也是战时的生活呀。

假如我们上了前线,有了打仗的生活,但人都没了,那还能写出什么生活”,这番极其具有女性在抗战文艺中代表性发言,被打上了“女人惜命,胆小如鼠,写不出抗战澎湃”的标签。

所以当一个时代政治生态全面占领生活的时候,任何“不稳定的”“不重要的”,会被认为是“错误的”、“不该存在的”。

于是以女性内容班底的越剧,自然更容易成为那个年代的众矢之的,一句“什么是靡靡之音”能带来的可能是一个剧种在时代中的灭顶之灾。

其实哪怕到了多少年后的今天,对越剧和对从事越剧演员工作的人,部分偏见论依然还在。

这一点上,无论是《八角亭迷雾》还是《追月》中都有体现,那些在越剧团中的男性,总会被指责为“脂粉气重”、“不务正业”甚至是“变态”。

现在都不能够被正视的,在当时只会更扭曲,且不说越剧演员,当年谢晋导演那部同样以越剧舞台为背景的著名电影《舞台姐妹》,在他们剧组中,就有三位以结束生命的惨烈方式来对抗时代。

再等到浪潮过去,曾经的越剧姐妹们复出,属于她们的黄金时代早已经被熬成了残渣。

好在,女性总是有韧劲的,当年的越剧十姐妹,她们绝大多数还是顽强活到了千禧年之后,而她们又用了后半生的时间,慢慢磨砺以老带新,终于恢复了越剧的那一丝丝元气,比如小百花越剧团里出了个何赛飞。

4何赛飞,如果不是越剧迷,大多数人认识她应该是在影视剧中,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姨太,《色戒》中的姨太,《大宅门》中的杨九红。

在很多影视剧中她总是以一个“不成疯不成活”的姨太太形象出现。

她也的确是爱戏,在这次金鸡奖之前,她出圈上热搜,是痛斥越剧剧团中的行业乱象,那一句句怒发冲冠为戏曲,实在是符合绝大多数人对于她这样一个“戏痴”的想象。

“戏痴”何赛飞遇到“戏疯子”戚老师,只能说是绝配。

所以当电影《追月》里出现戚老师以顾问的名义出现在家乡剧团,为后辈拍戏,不管是剧团食堂、排练厅,还是在家里,那种因痴迷越剧,专业探讨而浑身散发出的光芒,足以让人会心一笑,那些因越剧表演而形成的高光时刻,是一次又一次电影中的戚老师和演员何赛飞的完全合体。

但是谁都会为欲望付出代价,电影里的戚老师,为了她的戏比天大,为了她的那句“要上更大的舞台”,付出的代价是众叛亲离。

在那场激烈的母子对峙戏中,戚老师站在女人欲望的立场辩解着自己为艺术的艰难奔忙,痛苦牺牲,但站在子女的角度,戚老师作为母亲对家庭的不管不顾和对子女的自生自灭,所造成的伤害同样无法挽回,无法抹去。

让人产生共情的,有深刻讨论价值的作品从来都是复杂的——戚老师在台上做万丈光芒的大女主,得到所有人欢迎,那是真的,在台下总要面对亲人朋友的不理解甚至是审判,也是真的;戚老师的两个儿子他们爱他们的母亲,是真的,就像痛斥母亲的大儿子也会偷偷看母亲的演出碟一样,但他们恨他们的母亲不着家,把一个艺术之家弄得七零八落,这恨也是真的。

欲望是真的,代价也是真的,这才是作品应该表达出来的,立体的人,而看见立体的人,立体的女性,才是改变的开始,毕竟阁楼上的疯女人,她们都不是一夜成疯成魔的。

由此当《追月》中母子对峙时,该片想表达的,对女性的社会性别身份与母职身份的冲突探讨高潮,达到了顶峰,即很多女性演员直至现在都会被问到的一个古老采访话题就是,“你怎么平衡家庭生活和你的演艺事业”。

再扩列一些就是任何一个有些年纪的职场女性,都会被问到的——你怎么平衡你的家庭和你的事业。

然而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女性就应该和母职,家庭捆绑。

比如在电影中,的确戚老师作为母亲,显然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电影视角也大段的展现了对她全方位的审判,包括她的自省,但是她的丈夫呢?

你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她的丈夫也是人性和欲望的受害者,而且还是被动受害的,他也为艺术做出了自己的牺牲,付出了代价,但是在承受不了这样的牺牲和代价之后,他作为男人,作为老公选择到庙宇里躲清净,这又何尝不是他作为父亲的一种逃避行为呢?

电影视角在透过儿女对母职进行大量审判批评时,对消失的父职,依然采取了温情脉脉,不声不响直至死者为大的处理。

似乎大家已经默认了,追求自己的更大舞台的女演员、女人,就是充满野心、欲求不满、自私自利、贪慕虚荣的,在家留下来照顾孩子的父亲就是做出牺牲的,似乎只有父亲去省城追求事业,戚老师留下来照顾孩子,才是自然而然。

更有意思的是,这与戏外何赛飞本人的采访,形成了一个互文。

在何赛飞通过这个片拿到金鸡奖,接受采访的时候,谈到她自己对戚老师这种为戏疯魔,完全不顾生活,不顾儿女的行为并不认可,她的原话是,“怎么能不管孩子呢”以及“成为母亲在工作中是要有一定的牺牲,要不然生他干嘛?

”所以你看,连饰演戚老师这个角色的,那么飞扬的何赛飞,都会不免落入母职即天性的惯性思维里,那么当一个女人成为母亲之后,她到底该如何面对个人发展成长的欲望,和繁衍后代、抚育新生儿的自然属性呢,依然是需要长期探讨的女性结构性困境。

5最后不得不说一下《追月》本片电影叙事节奏的创新之处和问题吧。

先说创新的,整个影片在回转讲过去的故事时,都是用戏台唱腔来演出戚老师和家庭成员里不可知的过去,戏、影、角色、人达到了高度统一,真正的人生如戏之感,这是这部片用越剧舞台叙事的创新之处。

问题嘛也是很显而易见,不知道是不是导演之前拍电视剧过多,又或者是本片实在是经费匮乏,在表达架构矛盾冲突or推进戏文高潮的时候往往都是靠角色的嘴说出来,而不是通过角色的动态去呈现。

比如戚老师和她的儿子,母子对峙剑拔弩张的那场大戏,当然吵架靠嘴输出这个没有异议,但是是不是只靠嘴输出呢。

母子之间间隙积攒了二三十年,是一个总爆发,但又不应该只是一个总爆发,尤其在母亲还是爱孩子,孩子也还是对母亲有感情的情况下,只靠嘴吵着输出过去的积怨,实际上还是比较扁平化的处理。

同样还有以说带戏的还有两个兄弟之间,弟弟夏生前后找了两次哥哥秋生,都是靠嘴去说母亲的情况,自己的态度,这二三十年间兄弟隔阂,兄弟之间的摩擦,兄弟之间对母亲的态度不同,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只做了扁平化和标签化的处理,并没有完全立住兄弟之间的感情关系。

特别是在母子吵嘴那场大戏中,弟弟夏生完全成了一个被忽视的“工具化”角色。

妹妹冬生的故事也是同样,由于大多数时间妹妹一直活在别人嘴里,导致兄妹三人最大的这场悲剧,也就是妹妹因流产而成为真正阁楼上的疯女人时,给人戏剧前后冲突张力缺少勾连,很难达到沉浸的共情。

而这个节奏问题更突出的是在影片一个半小时的时候,戚老师突然面目全非再次出现在排练室的众人面前,跟小儿子说她杀了人,此时整个影片节奏就在不可控的下坠,以至于后面近乎有半个小时,都是戚老师在病床上把戏靠交代后事的方式“说”完的。

当然也有一说是由于原著母亲和大儿子的关系,更为不寻常,涉及到伦理关系,所以影片在做改编的时候尽量把戚老师和儿女们的这条线在往亲情的方向上收。

但是这依然很难掩盖影片长达半个小时都是在“说戏”的拖沓病。

尾声我们总说现在我们的荧幕缺乏复杂的女性角色,复杂指的是什么,是对女性多面化的表达,是像戚老师这样,既有艺术上的完美追求、又有生活上的各种欲望,还有对子女感情亲疏的任性。

尽管本片作为女性主义片,在视角上依然容易代入主创尤其是导演作为男性,在思考女性问题上依然带有社会规训的思维惯性,但仅仅从那句略带戏谑的,“你们妈骂我,那我就要教训教训她儿子”,可以看出导演在女性视角的思考上是下过功夫的。

男性并非不能拍女性主义电影,也并非不能用他们眼中的女性视角诠释一个作品。

不过在男性和女性生命体验大相庭径的时候,男性如何去拍女性的生命体验,视角观感,也的确是未来在女性主义觉醒的道路上,男性创作者需要思考和注意的。

只不过这些角色,这些戏,这样的讨论还是应该有更多人看到,而不是一个偌大的武汉,在三八妇女节过后的第一天,依然只有19家电影院愿意为这部有着复杂性女主角的电影排上片吧。

 10 ) 嫦娥应悔偷灵药

不疯魔 不成活 可那是戏 做人要是也疯魔了。

在这俗世上 在这俗人堆里 我们可怎么活啊这是说程蝶衣的有人说 戚老师像程蝶衣 其实程蝶衣是男人 他为了事业疯魔没关系 只要挣了钱 照样能找个女人为自己打理一切 做饭 带孩子 他要不是同性恋 加上生逢乱世 其实没事但是戚老师是女人 女人永远没办法平衡家庭和事业 她是角儿 就不能是好妈妈也有人说戚老师像筱燕秋 确实是 连排的戏都一样 都是嫦娥嫦娥是中国文化里独特的形象 她成了仙 长生不老 倾国倾城 可是却要和后羿告别 关在广寒宫里 一辈子不能有男人我不知道嫦娥后不后悔 她从男全社会里偷来了那么一颗权利碧海青天夜夜心 蓦然回首 成了仙还好 成不了仙 就是魔 疯魔

《追月》短评

-

8分钟前
  • R
  • 还行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13分钟前
  • Joyc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