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来自任晓雯的同名原著,讲的是在一次拆迁中因为父亲不幸去世,年轻的儿子把原因归咎于劝说拆迁的工作人员,从此开始了长期的思想斗争,最后和自己和解的故事。
故事人物的名字很有意思,懦弱无能的儿子叫英雄,轻浮的混混却叫重,剧中大部分角色都是给这两个人的。
张英雄总是木讷,话很少,在父亲威严式教育的下成长为一个没有主见没有交际能力的人。
所以二十几岁找不到正经工作,没有朋友,对家里也没有什么价值。
他唯一能说得上话的人也是主动找他的同事沈重,他对他说了自己想报仇的愿望,也和他一起拿着望远镜偷窥陆文强的家里的女孩。
这两个组合走到一块属于很奇葩的,一个暴躁,一个隐忍,一个泼皮,一个老实。
他们都属于这个城市的边缘人,户口的不同没有让他们的境遇差了多少,张英雄家里住的地方都没有,本来的房子被拆迁,补偿有限,要寄舅舅篱下。
沈重甚至都不属于这个城市,油嘴滑舌的他没有钱也得不到女同事的欢心,只能满足于暧昧程度。
作为打工仔的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在这个城市得到自己的一切呢?
他们只能靠一些空虚的幻想来支撑乏味没有希望的生活。
张英雄木讷的表情让我们很难看透他的心理变化,其实变化是有的。
从一开始的阴郁到后来的放松,也许他的脸上出现了一丝转变。
不过这个转变有意义吗?
是弱者对弱者的同情让他放下了刀子,还是对生活的理解让他明白复仇也毫无意义呢?
拆迁是每个城市都发生的故事,有的人靠拆迁一夜暴富,有的则家破人亡。
同样的元素,不同的命运,只不过都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就像陆志强成为拆迁公司的一员拆迁户发病身亡,自己的女儿智商低下,这一切都不是他能控制的,他也是在命运的摆布下麻木的活着。
沈重在旧轮船里唱的一首命里终须有唱出了小人物的无奈和感慨,这也是片子要表达的一个理念。
电影的镜头是手持镜头,更加真实,片中的镜头大部分都比较灰暗,小胡同里的废墟,废弃的轮船,都在衬托一种丧的氛围,张英雄也是丧的,人物和环境很搭配。
片中的配角人物很有一些黑色幽默,比如张英雄买刀的时候店老板做出捅人的动作,店里营业前所有的同事一起做欢乐的体操。
还有张英雄对唯一的朋友沈重的暧昧态度,喂苹果吃,坐摩托车抱腰,让人忍俊不禁。
能看出来这是一个缺少父爱的青年的感情上的依赖。
剧情的发展也是人物的发展,张英雄从宅在家里只会打网络游戏到后来参加工作,交了朋友,他的心是一点点打开的,对事情的认识也是一点点改观的,心胸是在放开的。
这也是他能在末尾扔了刀子放下仇恨的原因。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一直对《阳台上》抱有不小的期待:一方面是非常喜欢张猛导演的前作《钢的琴》;一方面是周冬雨自《七月与安生》《喜欢你》起,在银幕前展露出越来越多的灵气;还有一方面是听到预告片中的上海话对白感到几分亲切,尽管有不少作品都将故事设置于弄堂与街巷,展露上海最市井气息的一面,但这样上海话对白占据主体又是现代背景的影片,印象中还是头一部。
然而《阳台上》的北京路演场结束后,网络上流传出一段“映后问答环节,观众批评影片是圈钱烂片”的视频,并引发了热议。
虽然也在评论里看到,现场又有很多观众出来反驳,只是媒体放大了负面评论。
但在真正观看到影片前,我还是不免对成片质量产生了一些担忧。
看完上海场的路演后,我认为:虽然《阳台上》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太完美(主要针对表演),但导演张猛用出色的镜头语言,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拍出了层次与美感,并留给观众可供解读的空间与余味。
对于那位大骂烂片并质问导演打算圈多少钱的北京观众,我并不认可,但多少能够理解他不喜欢的缘由——有太多的观众对“看电影”的诉求,仍停留在“看故事”的层面上,并不懂如何真正地去“看”电影,去感知电影是如何通过镜头语言传递信息的。
(最直白的例子:电视与电影最大的分别,从创作者的角度就能看出来,电视作品的灵魂在于编剧撰写的剧本,而电影作品的灵魂则在于导演。
)
《阳台上》的故事虽然简单,甚至说原本只是短片的体量,但张猛导演做了许多新奇甚至说是勇敢的尝试——将一个少年自我认知,安置下现实主义的背景之下,又通过黑色幽默的方式去呈现。
张英雄这个角色身上投射着年轻一代的迷茫,在社会变迁和家庭变化的双重夹击下,一个拒绝长大的妈宝男,在怯懦中步入了社会,但又仍心无大志,始终散漫、盲目地活着。
他的人生理想也只是像父亲一样“每天咪咪老酒”,“英雄”的名字看来甚至像是一种讽刺。
片中张英雄的一系列跟踪和偷窥行为,最初是出于复仇的心态,却在过程中意识到“害死父亲”的陆志强同样是弱者,尽管在粉毛室友沈重的怂恿下,张英雄尝试“变坏”,为复仇做准备,但他在一次次的窥探中意识到,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善良的本性让他逐渐放下了对陆志强的仇恨,并萌生出对陆志强女儿陆珊珊懵懂的情愫。
除了初入社会的迷茫、对善恶定义的迷茫、对陆珊珊情感的迷茫,影片中还隐约透露了他对性取向的迷茫,摩托车后座上靠在粉毛肩膀的动作,睡梦中发出的女性呻吟声,以及《春光乍泄》的电脑桌面,都暗示着男主对陆珊珊的情愫并非单纯的迷恋,而包含着对自我的怀疑与确认。
男主角反反复复穿过的拆迁废墟,与他的秘密基地——荒废的巨轮East King形成了一组有趣的对照。
张英雄与粉毛所代表的本地居民/外来人口,则形成了另一组对照。
飞速发展崛起的上海,也在不停地拆迁和重建,不停地抛弃原住民和涌入外来人口。
宏大的社会背景下,个体的迷茫似乎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出口。
影片末尾,张英雄把折叠刀丢进废墟,在雨中走远。
他并未获得真正的成长,他依然有许多的迷茫尚未得到答案,但他多多少少窥探到了一些成人世界的复杂性,并继续迷茫地向前走去。
在梳理完故事的大致脉络后,再看影片的镜头语言,会显得妙趣横生。
首先不得不提影片的全胶片拍摄,没想到在《刺客聂隐娘》和《长江图》之后,还有机会在银幕上看到胶片拍摄的作品(《无问西东》和《狗十三》虽然上映得更晚,但都拍摄于2012年前)。
倘若导演真的是为了“圈钱”,又怎么会为了追求影像质感甚至不惜制作成本呢?
除了胶片带来的诗意质感,张猛把各种小细节铺藏在了镜头语言中。
为了更好地呈现片中的“跟踪”与“偷窥”,镜头也参与了叙事,成为“窥探”的一部分。
晃动的手持以及主观镜头,能够让观众更真实地代入男主的视角中,一同爬上老旧的台阶,穿越逼仄的街巷,踩踏废弃的砖瓦。
在开场的父子对话、尾随陆珊珊进入便利店等场景中,还利用窗户和玻璃的反射对人物进行隔断,来暗示人物关系。
但印象最深的一幕,还是张英雄第一次透过好又快米线店的窗纸偷窥陆珊珊,镜头从少女天真的面孔一个反转切回了男主的眼睛特写。
色彩同样是张猛叙事的手段。
张英雄躲在男厕所,隔着玻璃窗偷窥陆珊珊扎头发的镜头,蒙上了窗纸的昏红色滤镜,则代表着张英雄的欲望。
夜晚跟踪陆志强的镜头,是阴郁的蓝色调,照映出张英雄内心的不安与困惑。
再比如陆珊珊洗头和雨中撑伞的镜头,画面呈现出透亮的绿色,则代表着陆珊珊的天真(即便洗头时特写湿透的背心充满了性暗示的意味,但这个心智十岁的女孩,恰恰是纯真和性感的一体两面)。
其实我最意外的地方是,一个东北导演,拍一部七成上海话对白的影片,能够拍出粘稠的市井味,各种小细节也不难看出导演所下的功夫,完成度已经非常难得了。
片尾曲《罗马尼亚姑娘》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当作影片的彩蛋了。
(北京场的差评太正常了,听不懂上海话的话真的会少了很多的趣味。
) 在尽力呈现上海风味的同时,导演也保留了一些“个人口味”,将原著中福建籍的粉毛室友改为东北人,这个角色也算是全片的笑点担当了。
影片当然也有一些遗憾之处。
新人男主虽然长得可爱,但生涩的演技还是限制了他对角色的诠释,洋泾浜味的上海话也不够地道,观众不太能够通过他始终木讷的表情,感受到角色在心理上的转变。
至于周冬雨的表演,乍看之下,她过于精明的长相,难以让观众信服她出演的是一个智障少女。
但换一个层面看,周冬雨演的并不只是一个智力障碍的女孩,而是张英雄眼中的陆珊珊,加上这层滤镜后,她的轻盈灵动就有了更合理的解读方式。
最后想说,尽管我可以预见到:《阳台上》或许难以讨好很大一部分观众,然而这绝对不是一部“圈钱烂片”,我还是想为张猛这次用心而大胆的尝试鼓鼓掌。
P.S. 配乐特别棒,可以竞争年度最佳级别的棒,尤其是几场跟踪戏。
她手里的煎饼啪嗒一下掉在了地上,便赶忙去捡,张英雄看着她,那浑然不觉自己受到了羞辱的样子,瞬间感觉自己的爱也散了,恨也散了。
就像是一拳打在棉花上,抑或是泥牛入海,消失的无影无踪。
于是他踱步离开,点上烟,此时雨开始下了起来,他平静的路过那片废墟,那里曾经是某个人的家。
上面写的是影片最后的情节,但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
被时代裹挟前行 如果说《钢的琴》反映出来的是国企改革大背景下的东北重工业老经济区的众生百态的话,那这部《阳台上》则在年代上向前跨进了一些,描写的是大城市发展改造所需要的大面积拆建与基础建设环境下,老百姓的生活缩影。
而影片一开始也便交代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这在今天看来或许非常不可思议:拆迁并不一定就能让人暴富,相反,在本片中,又或者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加上电影主人公张英雄的个人遭遇,拆迁甚至催生了贫穷与潦倒。
带出来剧情的主线,就是张英雄的仇恨。
这仇恨从父亲的去世而来,他父亲的死是个人的悲剧,是家庭的悲剧,但更多的是时代的悲剧。
但仇恨是很具体的,必须要有一个具体的对象,那拆迁队长陆志强便成为了这个仇恨的对象。
后面的一系列动作、剧情,都多多少少跟这仇恨有关系。
但这仇恨是怯懦的,也是容易消失的。
最后张英雄看着陆志强踩了狗屎,在树上抹的时候,似乎突然明白了,眼前的陆志强,也是一个普通人,他和自己的父亲一样,和自己一样,是被时代和潮流裹挟着向前的人。
他太普通了甚至是渺小,以至于如果我是张英雄,那时会觉得我把自己的仇恨投射到他身上,是多么可笑,也许,张英雄,还有你我,还有别人,所谓少时的某些仇恨,也没到仇的程度,只是我们不好的心情需要一个宣泄的说法罢了。
来自底层的弱者 我们很喜欢强大的人、事物。
但往往我们也会仇视这些。
憧憬是希望自己变得强大,而讨厌,是因为自己是彻头彻尾的弱者。
其实从名字和情节上就能看出来,张英雄,是男主角,却也是最弱的,至少在陆珊珊出现之前,是这样的。
弱者、强者,其实往往是相对概念。
对比产生幸福感,张英雄对自己的遭遇满心愤怒,但看到更弱的陆珊珊,他便足以释怀了。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种情绪和现实,但这或许和现实存在差异。
社会新闻中,我们经常看到弱者被忽视,然后弱者便向更弱者挥舞屠刀。
但其实我愿意相信,人本身是善良的,也就是说张英雄,本身是善良的。
沈重似乎是作为张英雄的反面出现的。
就这样两个截然相反的人,成为了同事与朋友。
当然,对于张英雄来说,沈重似乎是朋友;而对于沈重来说,张英雄更多像是小弟。
秉承着男人要成长就要变坏的野蛮社会逻辑,沈重带着老实孩子张英雄作奸犯科。
但老实孩子觉得这样不对,于是在庆功宴上愤然离席,也或许是沈重的一句话击垮了老实孩子:“你也没少吃啊。
” 张英雄似乎是带着小确丧的佛系青年的代表人物。
这样的人避世,所以他有他自己的east king,这样的人也渴望主动被人关心,所以沈重便走入张英雄的生活。
但归根结底不是一类人,所以east king不再是精神角落,避世的落脚点,而变成了幽会的秘所,免费的宾馆。
而透过那酒红色的窗玻璃,看到的也不再是一种类似于青春期懵懂爱与性的感觉,而是猎奇的窥视。
对面阳台上的,那或许只是一个可以攻陷的对象罢了,所以张英雄内心的圣洁被侵犯了,他愤怒了。
有点像是某个时刻,我对豆瓣的感觉。
所谓的不再是精神角落,而变成了幽会的秘所。
但是,其实所谓的精神角落,应该在脑子里,在脑海里的east king,才永远也不会被别人入侵。
被消解的梦想 终究还是要谈一谈梦想的,有一个足够社会的大哥沈重,那必然会谈到梦想。
你会看到沈重是一个电影角色,他在电影中的梦想是成为许文强,那又是一个角色,而上海却恰恰是真实的地方。
这梦想,是不是可以说是空中楼阁呢?
但张英雄的梦想却很平凡,有退休金,有老婆孩子,可以咪两口小酒。
志向一点都不远大,但平凡却又真实。
我觉得更多人的梦想,随着成长,会逐渐变成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再是成为第一名。
这种转变令人欣喜,多少有一点点无奈,但更多的是,面对现实的坦然,以及接受自己的不足。
所以你看,仇恨、强者、弱者、梦想这些都是现实,而影片恰恰用胶片拍摄,所以我愿意称之为朦胧的现实。
太现实了,压得透不过气来,太朦胧了,则虚无缥缈、云山雾罩。
所以结合起来,是什么呢?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你觉得这些啊,似乎非常可能就发生在身边,却一次都没有亲眼见过。
艺术创作嘛,源于生活,异于生活。
梦想不一定非要很大,而生活也不一定非要平凡。
让我们再次回到影片结尾。
晃晃悠悠不务正业善良正直情窦初开22岁青年张英雄,最后离开陆珊珊时似乎笑了。
我突然就想起一句话,很熟悉,叫什么来着,哦:“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不过,这电影片名《阳台上》,又有隔着酒红色的玻璃的窥视与暗恋,更像是《断章》,不妨就这 样结尾吧: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有梦,挺好,但,也要学会醒来。
全文完2019年3月16日
完全冲着胶片摄影去影院看的。
看前儿预想到不会好到哪里去,但起码是拍出过钢的琴这样的片子,也不能差太多吧???
呵呵,我还是太天真了~张猛这次用胶片拍电影,冲这点我敬他!
但是也不能因为用胶片就很片段的表达,还是经费的问题?
全片色调昏暗,不知是胶片的缘故还是故意为之,调度剪辑混乱,语焉不详,不知所云,整个影片都像张英雄一样憋闷无可安放。
摄影经常失焦,转景很不讲究,充斥着很多大特写,逼仄的室内也怼着个长焦,看的人很晕,完全不舒服,有很多肩扛摄像机跟拍的镜头,摇摇摆摆,又摇不出杜可风的味道来,唉,一言难尽!!
其实王锵演的还行,闷闷的,自带一种气质吧,但是放在电影里,都是碎片和莫名其妙,曹瑞演的最像一个演员,不过也就流星一刹……说到故事性,其实压根就没啥故事性,吐槽一点,张英雄连许文强是谁都不知道,却能和沈重合唱浪子心声,也不知是个什么梗!
还有,张英雄抱着沈重坐在机车后座,让我嗅出一股浓浓的基调来……意外的倒是配乐不错的,有流淌的拨弦,也有戏谑的跳跃,符合片子的感觉。
周冬雨就是个存在,然后,没了。
没有意思,一点意思也没有!
两星,一星给胶片,一星给配乐。
《阳台上》 张猛 2019年电影讲述了:一个叫张英雄的少年整日无所事事只知道打英雄联盟,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之中。
有天,他父亲因为拆迁问题跟拆迁组组长起冲突而致死。
软弱的张英雄决定为父亲报仇,于是他就不断的跟踪,偷窥陆志强的女儿陆珊珊。
导演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表达的太多了,就仿佛把这种好料都放进一个锅里煮一样,最后味道调的不好,就瞎了那一锅好粥了。
电影一开头,从男主角文静的面目,感觉要拍当代青年的精神缩影。
而一次次的尾随陆志强,让人期待这会是一部人性伦理片。
镜头一转,无数次的偷窥周冬雨,让我以为导演要讲男主角爱上仇人的女儿呢?
没想到的是,画风突变,出现了餐饮店里跟红毛的故事,这部电影竟然有隐藏同性恋。
(男主角电脑桌面是春光乍泄)整部电影很情绪化,一股阴郁的节奏,就闷骚的红毛增加喜剧的成效。
不过这种表达手法,一定很多人无法接受的,叫烂片的一定超级多,张猛是新星导演,脑子里的想法一定很多,可能太杂了,所以把控不好。
其实我觉得收尾还是收的挺好的,特别是那个拆迁组长脱下鞋子露出破袜子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是平凡生命中的一员,背后都有别人看不见的苟且。
而当男主角摸到周冬雨的胸时,就放手了,他把刀扔掉了,点了根烟,他释然了,他接受了自己是“弯”的了,这个拍摄也是平静而有力的。
原本是不怎么喜欢写影评的,毕业后发现这是唯一一个还可以离电影近一点的方式。
2019.3.19 认识张猛导演是因为他的作品《钢的琴》,后来顺路就把他的作品全看了。
《钢的琴》中王千源有一句台词,抽着烟,抬起头,微微歪着嘴戏谑且不懈的“喊了一句”是隔壁老王(八)吧?
”随后戏谑也成为张猛导演的某种标签,《阳台上》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直在往下压着气球,压着压着,气球里的气“咻”的一下瘪了。
影片的气质成熟且老练,整部影片的节奏都将我压的喘不过气来,就像剧中所有的人物也都同样被生活压的喘不过来气。
剧中出现的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困境,无一幸免。
如果是萝卜里拔大个的话,应该是周冬雨演的陆珊珊是最幸福的,因为在她的世界里压根不知道困境是什么。
“一直到最后,我们成为了一颗颗皮球,被叫生活的东西压住。
然而这样也没有爆炸,最终的结果是咻的一下,瘫了下来。
” 听说放映结束之后,有人在见面会上破口大骂“张猛导演,您好,这部片子很烂。
我完全不知道你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完全不知道你想讲什么。
“我能理解这位观众的心情,因为相同的一部作品,不同的人关注的点真的太不同了。
编剧会在编剧的角度说故事架构和主题内容,摄影师会在焦点构图运动的角度去分析,灯光师会从照明的角度去分析一部电影,观众则会从观影感受上评价一部电影。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你是多优秀的人,站在多客观的角度,当你在某个方面了解知识后,必定会在你所掌握的知识面理解下,对电影的理解稍稍有所偏移。
所以在很多时候,我真觉得很多从业者应该站在一个绝对客观的观众角度去观看理解一部电影。
我理解的《阳台上》仍然是一部青春题材电影,一部不美丽的青春片。
影片所有的人都是小人物。
故事的剧情特别简单,张英雄一家三口人住在即将拆迁的房子里,在讨论拆迁款的时候,张英雄的父亲因为胃病意外去世了。
张英雄和母亲因为省钱,暂时借住在了张英雄的舅舅家里。
无所事事的张英雄在找工作的时候遇见了陆爸(之前的拆迁专员),张英雄觉得父亲的死和陆爸有关,所以没有原因的一心想持刀报复陆爸。
二十几岁的热血少年,无处安放的青春和无处释放荷尔蒙该怎样消解?
此时陈英雄并非是铁了心去报仇,在我看来,在陈英雄的年纪,只是因为没事可做,无事可做去寻找一个生活的意义。
在这样一个年纪,冲动是少年特有气质,设想下中国如果没有大学教育,那么这股冲动的力量又该如何化解?
对母亲而言,母亲虽然知道住在人家里不方便,但是还是厚着脸皮住下了,不在这住,还能去哪呢?
,舅舅是一个政治老师,算是铁碗饭,舅舅的妻子每天都在和舅舅抱怨家里多了两个人,每天都在质问张英雄一家什么时候搬走。
舅舅虽然不会直面的与张英雄母亲说什么时候搬走,但是面对妻子的强势很多时候选择了装作听不见。
舅舅也陷入了矛盾之中,自己虽然可以接纳姐姐,但也不想他们在这里太久,但又碍于面子不好说什么。
所以只能作罢,而妻子的角度上说,突然家里来了两个人借住,也不知道要住多久,本来也不是很大的家里,多了俩口人。
如果换作是我们自己家,会怎么选择?
我们处在第三方视角上观察生活后在某种在忽略了处在第一视角角色的感受,但换位思考的话,你会觉得舅舅和舅舅的妻子也还算的上是很善良的人。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沈重(剧中的东北粉毛),一个从小没人照顾很早进入社会的流氓,还有一些小偷小摸的习惯。
虽然在大城市里有了一份工作,但也改不掉之前生活带来的习惯。
那种从小缺失亲人关爱后独立成长的生命经验,绝对不是后天可以轻易改掉的。
最终他会何去何从我们也不知道。
陆珊珊的家庭中陆爸是一个顶梁柱,陆爸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张英雄爸爸的意外。
故事的前一半,张英雄一直偷窥陆珊珊,伺机报复陆爸。
直到后来发现。
陆珊珊是一个单亲家庭,家里只有一个陆爸,在养着自己的傻女儿。
陆珊珊的丈夫也一直在出轨被富婆包养的小三,陆爸和陆珊珊蒙在鼓里,不知道未来这几个人的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所以这部电影描述的不正是当代小人物的真实写照吗?
这些人物不知道他们是否热爱自己的生活,不知道未来该怎样面对生活,但他们仍然选择继续生活。
真实世界中这些人没有可以将自己的生命经验转换成电影语言的能力,张猛导演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重新建构了《阳台上》,只是这次建构抛去了戏谑的外壳,更加真实的描述。
所以从电影最核心的内容上讲,《阳台上》丝毫不逊色《钢的琴》,但真正的核儿,真正的核心是又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看的。
但生活真是这样,大家都没办法避开,只是选择用另外一种方式取悦自己,背对过去。
张英雄有过一次捅死陆爸的机会,但最终选择的时候还是退缩了。
影片有个细节就是,当张英雄尾随陆爸的时候,已经伸出了刀。
但是等到真有机会的时候,张英雄退缩了,只是推了一下陆爸。
随后陆爸倚着马路旁的小树,弄了一下鞋子,可能是鞋子不太合脚,脱下鞋子的时候,袜子是漏的。
陆爸四处张望了一下,将袜子上漏出大脚趾的地方拉长,踩在脚底上穿上鞋。
继续行走在人群当中。
影片里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困境,每一个人又都在努力的生活。
二十年后,三十年后,这群人会怎么样?
我猜,也许还是会像陆爸一样,遇到困难,把困难踩在脚底,继续前行吧。
最后我想用一个问句结束,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吗?
电影《阳台上》的上海路演,引发了观众之间的热烈讨论。
有人充满深情地说,能在大银幕上听到这么多上海话,感到十分亲切。
也有人略带遗憾的表示,男主的表演不太像一个地道的上海人,林林总总。
关于上海和上海人,一直是个比较尖锐,容易带来争执的话题。
古往今来,无数人试图挑战这个充满刺激性的话题。
这一次,挑战者变成了拍摄“东北三部曲”的导演张猛,以及一个在互联网上都很难查找到的新锐演员王锵。
王锵的确不是一个上海人,他甚至在影片中的名字也不怎么上海人——张英雄,听上去像一个随时准备去拯救世界的大人物。
可现实中的他,却沉默少语,有些木讷,说轻度自闭也不为过。
在生活面前,他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22岁了,没有工作,整天打游戏,和父母一起挤在狭窄逼仄的弄堂里。
经常莫名其妙被爸爸抽一记大耳刮子,还会在妈妈的唠叨面前掉下眼泪。
甚至坐在别人的摩托车后面,也会紧紧贴在对方的身上,像一只温顺的羊羔。
从世俗意义上,这就是一个让你恶意嘲笑的无能男人,一个扶不起的妈宝。
然而这样一只温顺的羔羊,却在某天突然买了一把锋利的水果刀。
他要去杀一个叫陆志强的男人,为自己的父亲报仇。
陆志强是个拆迁办的小头头。
他因为不肯给张英雄家多算一点面积,气得张父对着陆志强大喊一声“吾记牢侬了”之后,突然猝死了。
大厦就此崩塌,房子也被拆了——张家按照绿地面积计算拿到了拆迁费用,但那可以说是张父用命换来的钱。
张英雄和妈妈不得不寄人篱下。
暂住在并不富裕的舅舅家里,还要受尽舅妈的奚落。
更加值得玩味的是,张英雄在网吧接到了母亲的电话,母亲说原来他们拆迁的费用本来买得起房子,但是……话音未落,张英雄就挂掉了电话。
母亲的意思不言而喻,他们现在真真正正地买不起房子了,在自己的家乡成为了漂泊的人。
这其中发生了什么,谁都不知道,也更显得玩味十足。
(当然可能因为某些大家都懂的原因,有了这样的留白。
电影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信息点也都是很含蓄的藏在故事里的。
)但凡在上海漂泊过的外地青年,通常最羡慕上海人的一点,便是无论怎样他们都至少有一套房子。
甭管遇到多大的委屈,至少他们还可以躲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里。
租房子是一部心酸的史诗,不知由多少鼻涕和泪水浇灌而成。
而我们的主角张英雄,却在自己的家乡流离失所了——他变成了一个沪漂,一个没有房子的上海人。
生活究竟有多残忍,才会开出一个这样的玩笑。
电影开场,导演张猛用一组流畅的叙事,勾勒出一幅张英雄的家庭切片:父亲失业在家,脾气暴躁,爱好是吃老酒和泡澡堂子。
母亲到处做钟点工,勉强维持这个家庭的开支。
父亲经常迁怒于儿子的“不成器”,却在一种粗暴的表象下,揭示出他自身既无能又无力的尴尬。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气氛压抑的上海底层家庭。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我们也不难理解张英雄为何变成了电影里的张英雄。
他没有什么人生理想,软弱,内向,得过且过,思维方式近乎单线条,和社会几乎完全脱节。
所以,非常理解为什么有观众说他不像上海人,像个傻子。
他本身就自带一种“病态般的偏执”,包括一种非黑即白的价值判定:在他的体系里,那个逼他家破人亡的陆志强,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坏蛋。
因此他必须实施复仇,杀死陆志强。
从此伊始,这个废柴青年张英雄,仿佛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他开始用跟踪的方式接近陆志强,甚至去应聘了一家距离陆志强家很近的餐厅。
在这个过程中,他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韧劲,一种越挫越勇的力量在混沌中积蓄。
他依然沉默,却在沉默中酝酿着一场爆发……手提摄像机的画面摇摇晃晃,让很多观众产生了严重不适,好像张英雄这支离破碎的人生,急需一场山雨欲来的迫切。
在这个数码时代,张猛却选择了用胶片拍摄,来传达某种态度。
张猛很猛,在备受好评的《钢的琴》里,他以库斯图里卡的酒神式癫狂,和前苏联的计划经济式硬核,打造了一部令人惊艳的电影。
但在《阳台上》,节奏却一反常态,变得其徐如林。
正如那摇摇晃晃的摄影,反而变成了一种落魄青年粗粝困顿的写照那般,跟踪与偷窥这种近乎变态的沉默,让这部片产生了更多探索人物内心世界的电影语言。
那张粉红色的窗户纸,竟有一种比希区柯克的《后窗》更浪漫的意象。
在那个粉红色的世界里,他看见的是一个天使。
尽管这个世界是一个被滤镜加持后的欺骗,他仍旧深深沉迷其中。
也许在他的体系里,对方只是一个美丽的青春期少女,并不是一个智力不健全的“病人”。
这个叫陆珊珊的女孩,和那个总是吹嘘认识很多“大人物”的东北青年红毛,成为某种程度上张英雄与这个世界联结的纽带。
红毛是一个有冒险精神的底层打工者,他幻想成为许文强一样的男人。
虽然粗俗且好惹事,但外向的性格和大大咧咧的做派,却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张英雄,让他变得有些开朗了起来。
张英雄认可这个朋友,还带他去了自己的秘密基地——一艘废弃很久的轮船。
两人坐在歌舞厅的沙发上,一起喝着红酒,这是电影中少有的轻松时刻。
最最动人的一幕,发生在他和红毛一起高歌《浪子心声》之时。
两个被命运玩弄的可怜人,在一支不能发声的破话筒前,抵达了生命中的高光一刻。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嘶吼,回荡在空无一人的废弃大船上。
在那片粉红色的世界里,陆珊珊唤醒了张英雄心中爱的萌芽。
他由跟踪陆志强,逐渐转移到保护陆珊珊上,还去教训了一下那个欺骗陆珊珊的男人。
但在另一条线上,他和红毛却因为一双球鞋彻底反目。
他早就不满红毛对盗窃满不在乎的态度,拒绝和他同流合污。
当他看在秘密基地里找到一丝不挂的红毛,脚上还穿着他那双新买的白球鞋时,他心中最后的一座乌托邦,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这时的张英雄,俨然已被全世界欺骗了。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正处于一种濒临“黑化”的边缘。
他又一次拿起水果刀,继续跟踪陆志强。
却亲眼看到陆志强踩到了一堆狗屎:他艰难地弯下腰,把鞋子脱下来,却无法掩盖袜子上的破洞。
他赶紧往下一拉,生怕被旁人看到。
然后拎起皮鞋,不断地往一颗树上蹭……在生活的涡旋面前,陆志强也不过是一个不断挣扎的小人物。
张英雄收起了手中的刀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和他面对面擦肩而过。
这就是张英雄。
即便他在生活面前无能,在命运面前无力,22岁的人生中充满了失败,前途一片黯淡,还像个傻子一样不懂与人交际,他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在他拒绝红毛继续偷窃的那一刻起,他就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造物主可能赐予了他一千万种缺点,却唯独为他留下了良善。
这种良善,使他没有成为牯岭街的少年,也没有成为三和大神。
甚至可以说,他和陆珊珊都是一种人,始终表里如一,永远没有改变过向善的信仰。
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心理问题,却比那些看似正常的人活得更加真实,更加用力。
这是一部底层问题青年的成长史。
它传递的情绪也许不会感染每个人,却为那些被命运抛弃的人们赢得了尊严。
片尾,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中,张英雄终于冲上去拥抱了陆珊珊,也拥抱了自己的全新人生。
尽管这样拥抱的方式有些猥琐,但终于让一个不愔世事的男孩子彻底解脱了。
在雨中,张英雄笑了,他笑到了最后。
他被全世界击败,却战胜了自己。
罗曼罗兰说,这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便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却依然热爱它。
“你拍了那么多东北题材的电影,为什么这次选择了文化迥异的上海呢?
”“我很喜欢任晓雯的原著,那些底层人和底层人之间的故事,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我深深地感动。
”针对一个观众的提问,导演张猛如是说。
豆瓣评分5.7分,圈钱,烂片。
这些标签在这部《阳台上》似乎都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受到@bopular 的推荐,我看完了这部电影。
出乎我意料的是,这差不多是我2020年看过最喜欢的一本电影了。
男主角和我十八九岁时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圆寸、眼镜、消瘦。
男主角叫张英雄,上海人,拆迁户,这两个标签听起来又是一个“小时代”的电影,但故事并不是这样,剧情这边我就不多说了,留着大家自己看。
镜头语言,每一帧都是清澈、精致的一幅画、一幅摄影作品。
整部电影调色相对比较灰暗,带有胶片颗粒感的画面非常有上海特有的“时尚且复古”的元素。
严谨的构图、手持的拍摄、极浅的景深,每一个处理都有导演张猛的用意,如果论故事的完整性,确实不是一部所谓真正意义上的“主流电影”,没有环环紧扣的情节,没有紧张刺激的剧情,导演更多在乎的是视听语言上的表达,是对每一帧画面严丝合缝的处理。
光,在整部电影的光,都很有特点。
侧光、背光、轮廓光,每种光都有它的用意,根据男主不同时期的不同心态而做调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里很多地方都采用了自然光,干净、通透。
人物,男主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有房,有退休金,有老婆,有孩子,没事儿和我爸一样,老酒咪咪。
”短短一句话,带有上海方言的语调,上海市民形象一下塑造起来了。
没什么本事,也没什么钱,就是这么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似乎在社会中也是透明的存在,就是这样一个内向且有些无趣的男主角,却在生日当天许下“国富民强,世界和平”的愿望。
电影还有一个人物,染着红发,说着一口带有“外地口音的上海话”,其实也代表了“新上海人”的群体,他们在社会底层却又想融入上海这个都市,语言幼稚、思想简单,他说“谁不想生下来就是个好人”,也透露着对生活的无奈。
第一次写影评,很多地方都表达得不完整。
我想说的是,这部5.7分的电影,我给他9.7分。
真实又荒诞,出场的全是小人物,都在这个苦难的世界浮浮沉沉,向往着心中的那一点点美好。
幻想中的纸醉金迷、衣锦还乡,就像美丽的罗马尼亚小姑娘,只存在于梦境里。
谁都不容易,谁都不无辜。
只有失智的小姑娘,拿着棒棒糖,在废墟环绕的游乐场,安静地转圈圈。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微缩世界,人物是小的,故事是小的,格局是小的,但想撑起来的,是一个广大的指涉。
男主角张英雄(王锵饰)就是渺小的,平头,眼镜,畏缩到略显木讷的眼光,还没放到人群里,自个儿就先消失了。
他也想消失在人群里。
他不想工作,不想多话,他只想赖在家中,踩在父母的唠叨上,云里雾里地消磨时光。
或者到网吧玩《英雄联盟》,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他张英雄可以四杀五杀地当英雄。
后来沈重(曹瑞饰)问他有什么梦想,他说想有房子,有妻子,有孩子,回到家能够“小酒咪咪”,就跟父亲一样。
但是生活的变故总爱无常地搅乱人的轨迹。
老房子要拆迁,拆迁费不漂亮,父亲被拆迁工作人员陆志强一气,没了。
对素来沉默寡言的张英雄来说,说不上有多么强烈的情绪变动,但他与母亲寄到舅舅篱下,成了舅妈口中供着的两尊佛。
在这里的日子太不是滋味,就像是吃惯的生煎,也被舅妈徒增了地沟油似的。
在依然无望的生活里漫无目的地游,他把陆志强定义为杀父仇人,定义为自己溺水的最后一根稻草。
《阳台上》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撬开,共性的现实开始一点一点地漏进来。
那种零落与萧条像是未老先衰的白发,长到了故事的头顶。
张英雄是小人物,他身边的人也都是小人物。
像是母亲那种,多少磨难压过来,抖抖尘土也能继续忍下去。
而从某个角度来看,所谓“小人物”,粉饰的正是“弱者”的本质。
他在好又快店里偷看陆志强的家,看到一个智力有残障的可爱少女陆珊珊(周冬雨饰),总在阳台上,毫无遮拦地展现那种早该消亡的天真。
他在这个崭新的弱者身上,看到了某种平等甚至优越。
于是他宁肯舍弃三金,也要留在好又快当那被盘剥的服务员。
他实在需要在这个额外的豁口里多喘一口气。
在这里,他结识了同事沈重。
沈重是外地人,来沪三年,染着一头红发,开着一辆拉风的大摩托,嘴里念着自己认识多少多少大老板,但还是要跟几个人挤那两室一厅。
沈重喜欢店里的姑娘爱丽丝。
爱丽丝建议老板,让每个人都取一个英文名。
老板笑话她这里又不是咖啡店。
爱丽丝不说话,想稍作粉饰的梦也被习惯性地戳破了。
大咧咧地没有波澜,也不知道心死了多久。
曾几何时,弱者都想成为强者,但在那套不公的话语体系下,成人后的无力感竟是这般挥之不去。
有的人臣服于命运,心甘情愿地做那抔零落的泥。
可有的人如同相互倾轧的虫类,斗不过强者,只能向同类的弱者下手。
譬如沈重与张英雄。
在张英雄封闭的世界里,沈重是第一道照进来的光。
沈重开车载他,跟他一起抽烟、吹水,带他逃离舅舅家,身上混合着大哥、死党的气味,多少也代替了一些父亲的位置。
他顺从这个“父亲”所谓的底层生存法则,只是偷钱并没有让他心安理得,他也没有成为沈重所说的坏人,更没有因此减少对于报复陆志强的惧怕。
某一天,他发现沈重在蚕食自己的生活。
那艘废弃的船曾是他独有的乐园,现在沈重私自带着爱丽丝过来,扮演起具有排他性的许文强和冯程程。
那个窗户与望远镜也被沈重共享了,他还没染指的陆珊珊就这样被切了一块。
沈重之前上心也好,不上心也罢,反正在他们扭打的那一刻,张英雄明白了自己的可笑。
更可笑的是,他带着这种残酷滋生的养分,去扑向别的弱者。
只是结局,荒唐得如同拳落棉花。
他常年带着保护色,穿行在上海并不光鲜的弄堂窄巷,就像是一只蒙眼的牲口,追着陆珊珊这根胡萝卜,心中起雾似的行走。
那天他终于把手搭上了陆珊珊的腰,再探到了腋下。
但沈重怂恿过的玷污,早就阑珊了。
仇人的女儿太弱,又太纯,天真得带了刺,还说不上是喜欢还是畸恋,就再也下不了手。
至于那个自始至终的仇家陆志强,竟然也平凡得不能再平凡。
张英雄跟着他,刀都提了起来,却看到他在街上踩到了狗屎。
脱下皮鞋的刹那,他是如此娴熟地把黑袜子往前一扯,让那破洞里露出的脚指头迅速蜷到黑影中。
沈重曾经形容同住的那些白领穿得人模人样,但脱了鞋子,袜子上都是洞。
仔细想想,他们是,陆志强是,张英雄也是。
要说透了,这也是他们生活的本质。
张英雄的那种茫然,很有代表性。
张英雄的那种挫败与豁朗,也很有代表性。
这些人遍布《阳台上》,构成了一组熟悉的群像,他们生活在《阳台上》的上海,也生活在我们身边。
他们如同池子里的鱼,茫然地呼气,吸气,顶上是一片水藻,就连阳光都被吃掉了。
似乎在某个时间段落里,我们也是他们。
这样重的话题,张猛用了举重若轻的手法去呈现。
说的是竭力还原任晓雯同名小说的那种文学性,不去构造强烈的戏剧冲突,但“十分符合张英雄眼中的世界”。
张英雄眼中的世界唯有一抹玫红色,那是属于陆珊珊的。
除此以外,都是观众能够感知到的寻常风景。
不过这样小众的电影太挑观众了,它散漫,平淡,疏离,甚至有一点自我。
就像是主创们执意要用胶片一样,有点过时的意思,也有点情怀的意味。
他们不计成本地拍感动他们的故事。
有人觉得乏味寡淡波澜不惊,也总有人在废墟之上,看到了那一抹玫红色,就像张英雄看到陆珊珊,光打在她脸上,就是美的。
(原载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请多支持😝)
别废话了,这才是真青春片。在看这部电影之前还是很担心的,觉得东北导演拍上海故事……无法想象。其实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刚过完22岁生日却突然丧父的上海大男孩的成长故事。从重新验光配近视镜时男孩凝视着屏幕对面的我们开始,我们成为了他认可的观者。这个男孩是怎样的呢?生日愿望是「国家富强」;单纯的认为父亲的死是因为陆志强,因此买小刀复仇;会偷偷看喜欢的女孩,并且因此找了个服务员的工作;会幼稚的哭着说想妈妈,然后忽然说发现妈妈已经老了;会单纯的看待朋友,把自己的秘密基地分享给对方……会不断尝试,不断试错,然后不断长大。电影的取舍让我完全体会到了一个还没长大的男孩的悸动,对生活或者说生命中一切的悸动。加之摄影上一以贯之的窥者视角,胶片的颗粒感,呈现着拥挤却又湿润的上海,电影完整的呈现了一个22岁男孩的世界。
张猛《阳台上》,6/10。在刷张猛的片单,目前能找到的资源这个就是最后一部了,跟前几部作品差距太大!
20190709
不知道是说拆迁还是想偷窥还是青春的躁动或者还是报复……也可能什么都不是,就是东北人被南方的潮湿给弄短路了,导演你不能再狠点吗?!我不懂什么胶片不胶片电影不能引人入胜,跟介质没有毛线关系吧?!很多新生代导演容易大失水准再重新叫人瞩目就需要起码多花几部电影的学费了。
徒有其表,内里空洞,感觉导演自己都没想好到底要表达什么。成长之痛,身份认同,青春期躁动,明明随便抓一条做到底都会挺完整的,结果就拍成现在这样,除了男主的颜和周冬雨的幼齿性感秀之外一无是处,讲真还不如一般的烂片呢,看着好气人
虽然喜欢钢的琴和周冬雨,但导演真的让人震惊
这电影没啥大毛病,就是单纯的难看而已
完全意味不明。明明是个设定非常带劲的故事,室友线一加进来风格马上乱了。有几段配乐不知道在配些什么东西。王锵和周冬雨真好看,导演给的特写简直到了滥用的地步。
《胜利》无望,来《阳台上》看看。像《钢的琴》一样,张猛试图捕捉地域,带观众走进外滩之外的另一个上海。影像之外,还有言语与变革交替的窗口,有点立此存照的意思了。青春的懵遇上青春的“痴”,人物的状态依稀可见,王锵也算可圈可点。审美是有惯性的,手持的纪实感或压逼感,注定是多数观众不能接受的,而漫不经心的叙事,同样会让习惯了电视剧的观众觉得“不知所云”。
能感觉到张猛还是有很多想说的东西,父子压力关系的,上海土著苦恼的,荷尔蒙得不到落实的,怀念旧时上海滩的,却不知是表达受限还是故意藏藏掖掖着,讲不通块说不明白。高密度的尾行戏看着着急,偷窥镜头虽美但情绪却传达不到,全片最美的段落,是张英雄带同事“许文强”上废弃邮轮并歌唱部分,荒诞的理想和确凿的现实在过期葡萄酒中翻滚。
男主女主之间的线没意思,相反,沈重和收银员小严的段落很诱惑,尤其沙发上那个镜头,销魂。不过,满是按摩店小粉灯的色调还是不太适应。
不知道该骂导演还是摄影,用男凝视角拍纯爱,别把我笑死了。本身故事就有点猥琐,如果男主不是王锵而是丑八怪猥琐男呢?然后还要加很多腿和屁股的特写…有一点《后窗》的影子,不过是抬举它了。周冬雨戏份比红毛男还少一半居然用她一个人当海报真的够可笑了。一度觉得这是同性片,男主和男二两个人感觉是导演在刻意卖腐。最后还是要说,王锵太帅了,帅的我可以忽略情节只欣赏这张脸。
意淫,想讲的太多有点空泛了。
挺好,内地电影台词越少越好,越方言化越好,以免说教和装逼。第二部张猛,观感大大强过钢的琴,男女主更好,情节扯淡也好过情节小品。制作精良,配乐很棒,就是乱入浪子心声太无厘头。
充分说明了高颜值是第一要务,如果这女孩是个丑八怪,故事十分钟内就能结束:)
装得有点过,故事没着落
一部迷影电影,很类型的希区柯克。小孔监视,后窗偷窥,跟踪,楼梯,病弱的男子,以及同性恋元素。但是又很意识,很迷离。
胶片里的冬哥虽然篇幅不多,但那几处少女感的瞬间太美好。
胶片电影,很有质感,摄影很好,配乐也十分不错。但这些终究不是评判一部电影的主要原因。在剧情,立意,逻辑等上面都不够好的同时下,的确让人喜欢不起来。在梦里可以持刀杀人,而在现实中只能跟踪猥亵弱智少女。这不是“复仇”,而是弱者对弱者的欺凌。你别看有的人表面光鲜亮丽,要是脱了鞋,说不定袜子上还有洞。其实电影讲述了男主在摩托上抱紧男同事,晚上睡觉发出像女生的叫声,以及春光乍泄的电脑桌面,到最后猥亵女主之后,男主终认识到自己是Gay的故事。
阶层的固化与少年的成长狠狠地撞到了一起。影片中出现的所有人都只是底层的泡沫,没有人会在乎他们,命运随着政策飘摇不定,一切都令人窒息却又无处借力。一次次鱼死网破的尝试不会带来更好的结果,最后只能在肚子里消化掉,问自己一句,这一切有意义吗?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