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当了十多年导演的孔笙怎么都没想到,他和张新建联合导演的《闯关东》竟然能这么火。
一经播出收视率破11%,创央视收视率新高,很多家庭都是一吃完晚饭,就守到电视机前等着《闯关东》的故事继续上演。
时至今日,豆瓣评分9.2的《闯关东》依然被不少人视为难以逾越的经典剧目。
一辈子能拍出这么一部“经典爆款”,对于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导演来说已经是莫大的荣耀。
但没人会料到,《闯关东》只是一个开始——
01、孔笙的故事,要从1978年讲起。
那年孔笙高考落榜,刚刚被新时代点燃的豪情壮志,就被当头棒喝,一头栽回现实的泥泞里。
此后的几年里,孔笙去了工厂当工人,整天和各种机器打交道。
但他不甘心一辈子就这么庸庸碌碌过去,于是在工作之余,他报了夜校接受成人教育。
毕业后,孔笙被分配到一家杂志社,成了杂志社的一名编辑。
脱离机器的油污去和书本打交道,这也算得上一份不错的工作了。
但对孔笙来说,这种朝九晚五的安定也不是他理想的人生状态,他想要的是更“放肆”一点的人生。
此时的孔笙已届而立之年,换做其他人,在他这个年纪都想着求稳,不会拿未来随意冒险。
但孔笙并没有这么多顾虑,他仍然选择辞去工作,去电视台做了摄影助理。
经历了人生“三级跳”的孔笙还不知道,他今后的生活,都将围着各种摄影机打转了。
02、不得不说,孔笙虽然是半路出家,但的确有做摄影师的“慧根”。
1990年,孔笙在山东电视台制作的历史剧《孔子》中担任摄影助理,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到这么重大的制作中。
但作为“新人”孔笙在拍摄过程中却没有显露出生涩,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确是做这行的料。
就这样,在拍完《孔子》后不久,孔笙就从助理晋升为了名正言顺的摄影师,开始为不少脍炙人口的电视剧掌镜。
《甘十九妹》、《白眉大侠》、《红十字方队》,这些一提起来就勾起不少人回忆的电视剧都是由孔笙担任摄影师,此时的他已然在业界打响了名声。
但优秀的人从不会只满足于现状,1996年,孔笙又开始尝试当导演。
事实再一次证明,孔笙“摄而优则导”的决定,是人生中又一次成功的转型。
当导演的第一年,执导的电视剧《民警程广全》就在“国剧最高奖”飞天奖上获奖。
后来的《人鬼情缘》、《茶马古道》等剧尽管都是小成本,但优良的口碑为孔笙赢得了越来越多业内外的认可,直至《闯关东》让他的事业正式迈入了高峰期。
《闯关东》就像是一道分水岭,孔笙此后的剧似乎都在按照《闯关东》的质量和水准进行创作。
尤其是评分最高的《父母爱情》,尽是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却能在豆瓣获得9.5的惊人高分。
这部剧至今在电视台已经轮番播放了n次,皮哥光是陪着父母就看了不下十遍。
有一次皮哥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看这部剧?
在他们看来,这部剧很真实,就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很容易联想起自己的生活。
这种真实的力量,正是孔笙打动观众的有力武器,也让他成了“烂剧绝缘体”。
03、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到撑起国剧大半江山的功勋导演,孔笙的人生轨迹,完全就是很多影视作品中“小人物逆袭”的剧本。
能够完成如此漂亮的逆风翻盘,孔笙靠的就是2个字:真实。
无论从故事的打磨,还是对演员的选择,他没什么特殊的技巧,就是希望能让一切更符合现实的样貌。
比如年初“火到出圈”的《山海情》,原本在播出前谁都不看好,但有了导演在种种细节处的精雕细琢,才变得如此细腻动人,把原以为的“命题作业”拍出了动人的真情实感。
对于每个有违常理的生活细节,孔笙都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纠正。
比如拍《大江大河》的时候,孔笙看到某场戏的饭桌上出现一盘红烧肉,立马让人给撤了下来。
在那个并不宽裕的年代,像这样的贫困家庭,能随随便便吃得起一顿红烧肉?
关于演员,他也不愿轻易被资本和流量裹挟,他所认的是这个演员能不能诠释好角色。
《父母爱情》里的小姑子德华,是皮哥这部剧里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也是整部剧的一个“戏眼”。
比如片中老丁向德华提出结婚的请求后,德华的一场哭戏,堪称一段教科书级别的表演。
在长镜头的跟拍中,喜极而泣的德华走在路上,笑容中又带着眼泪,多年来的委屈、激动和欣喜此刻都交织在一起,感染力满分。
在拍戏中,他会制造各种手段将演员“陷”在此情此景中,以强烈的沉浸体验将将真实感放大。
这种对于“真实”的精准捕捉,正是多年来生活的不断磨砺,离不开曾经泥泞不堪的生活体验。
这让他对于真实有着更深的体味,就连在自己的作品里跑个龙套,像《父母爱情》里的摄影师,《大江大河》中的商店老板,都能利用既有的生活经验,演出毫不违和的生活质感。
04、在孔笙的剧里,经常出现一些“倔劲十足”的角色。
比如《大江大河》里王凯饰演的宋运辉,《山海情》里黄轩饰演的马德福,《闯关东》里李幼斌饰演的朱开山,还有《父母爱情》里郭涛饰演的江德福,也是一头为了爱情死不回头的“倔驴”。
某种程度上,这些角色的“倔”,其实正是导演孔笙的自我映射。
这股十匹马都拉不回来的倔劲,体现在他对于自己作品的一个极致追求。
比如镜头的运用,摄影师出身的他有着很高的讲究。
拍《琅琊榜》,他以黄金构图、对角线构图烘托出一种庄重典雅的古典美,妥妥的“正剧”范儿。
到了《父母爱情》这样的家庭生活剧,他不再是规规矩矩,而是以更为日常化的记录方式,着重凸显一种生活质感。
再有是场景的选择,为了能呈现出自己满意的效果,他宁愿费钱费力也要做到最好。
拍《山海情》,制作团队花了半个月时间,在贺兰山脚下建起了移民村,搭起了菇棚,一部戏下来,所有人都成了“养菇专家”。
拍《鬼吹灯之精绝古城》,摄制组真的去沙漠冰川实地取景拍摄;就连剧中的怪兽红犼,导演也专门请来前CBA球员孙明明,画上特效妆进行极其逼真的还原。
换成别人可能会觉得,差不多过得去就行了,谁会拿放大镜去看那些细节?
但孔笙就是有一股子执拗劲儿,他宁可多花费两个月的时间,也要保证自己的想法能够贯彻。
看孔笙接受采访,他经常说到这么一个词:态度。
想把一件事做好,关键是态度,真诚的态度,这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
皮哥觉得,这句话应该让所有的影视从业者都听一听。
放眼如今的影视圈,追名逐利,盲目跟风者大有人在,真正能潜心做好事业的却寥寥无几。
在一些导演,一味寻找那些大场面、俊男靓女、狗血爱情、斗来斗去的感官刺激以取巧的方式,博取观众眼球时,孔笙时刻保持着“清醒”,撕开一些中国电视剧的遮羞布。
时间终将证明,那些看起来热闹却空洞无物的作品,终究免不了被人遗忘的命运。
能够被记住的,是那些寄寓了创作者良苦用心的真诚作品。
就像孔笙所认为的,火不火不是最重要的,能不能得到观众认可,能不能无愧于心,才重要。
希望孔笙导演继续坚守初心,为我们带来更多有品质的精品国剧!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那年春天,东北平原绿油油的庄稼田里,一个女孩儿穿一身刚做好的粉紫色衣裳,甩着长长的黑辫子,穿过青森森的田垄一路小跑奔向她的心上人。
她手腕上挂着晶亮亮的银镯子,脸上笑容憨甜,一看就是被爹娘捧在手心里疼大的女孩。
她饿了有娘给下白面面条,闷了有爹想尽办法哄她开心,家里独生宝贝女的身份,让她在做女孩时安闲快乐,要啥有啥,吃的穿的在方圆百里都是最好的。
此刻她弯弯的眼睛瞄着的,是这个村子里最好的男孩,强壮,高大,勇敢,喜欢骑着马在树林里狂奔。
她以为这一次,她也会得到想要的,得到最好的。
如果人的命运有急转直下的时候,大概就是嫁给自己心爱的男孩开始吧。
那时候披着绣鸳鸯的红盖头唱小曲的她,并不曾想到,原来自己拿到了和全天下伤心女人一样的剧本:我爱的人不爱我。
大概是十六七岁吧,爱上一个人,一心想要和他在一起,牛不喝水也要强按头,忘了强扭的瓜有多苦。
在后来比永恒还漫长的岁月里,当她一个人寒夜孤衾冷的时候,望着隔壁温热的灯火,是否会想起自己第一次电光火石般心动的瞬间——造成自己一生悲剧的瞬间。
那些痴心妄想,那些执念,那些努力,那些期盼,那些渴望,在日复一日的消磨中被碾平,曾经求得到,求惋惜,求怜悯,如今一一都不求了,能见他一面,说两句话,都算是逢年过节般的的馈赠了。
哈尔滨的冬天漫长且寒冷,有电车铁轨从家门前过,路上骑车轰鸣,各色人声鼎沸,就这样每天忙忙碌碌的耗,一晃过了十八年。
十八年,够把一个女人的青春榨干两轮了。
咀嚼尽了失望之后,抱着怀里冰凉的枕头,忽然明白了:原来我的命是这样的。
真没想到,那时候一任性跟着他家远走,在他家门前照相,竟然就是见爹娘的最后一面。
从此,不再是生娇生惯养的小姐,成了别人家里的媳妇。
想想这一生,也就是在爹娘膝下承欢的时候,是被人捧在手心里疼过的。
哦,还有一段短暂的时光,嫁给了自己救了的日本人。
离婚之前,向丈夫摊派的时候,心下惴惴的怕他脾气发作,战战兢兢的隔着饭桌看他,谁成想,他一点都不生气,一点都没怪她,喝完了两杯酒,就说放她走。
她盯着他的脸忽然就哭了,哭得停不住,哭得说不出话,她哭的是什么呢?
舍不得这个自己第一次爱上的人吗?
还是哭十八年的守候,忍耐,等待,原来在他眼里如此轻易的就能被抹去?
好像都不是,她哭的大概是自己这篇故事的苍白吧,她拼上了一生的这场爱情,失败告终的时候,自己竟然连鸡飞狗跳都不配拥有。
她哭的是发觉她此刻根本连哭都不配。
闯关东里的女人都是可怜人,因为她们谁也没再见过爹娘。
她们所有的身份都是为人妇为人母,好像连编剧都忘了,无论是鲜儿、那文、玉书还是秀儿,都无一例外是父母娇纵疼爱大的女孩子,曾经爹娘眼里发着光的小女儿,倾其所有博之一笑的小女儿,到了别人那里,成了家庭运作的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成了历史洪流中一粒逆来顺受的尘埃。
饱尝着自己命运的拍打,却连爹娘都没再见上一面。
这种落差才让我最难过。
主线:朱开山及老朱家1.义和团时期2.金场子时期 二进老金沟 传武传杰学徒3.放牛沟时期 传文成亲 传武成亲 种田 斗伙计 斗韩老海4.哈尔滨时期 山东菜馆 斗潘五爷5.山河矿时期 斗森田大介等日本人支线:鲜儿1.赶旱路时期 与传文相依为命 童养媳2.小秋雁时期 王家戏班 被陈五爷糟蹋2.山场子时期 遇传武 救传武 被恶霸老熊调戏3.王爷府时期 服侍那文4.干女儿时期5.水场子时期 感风寒6.三江红时期 救传武 上刑场 抗日
该片子除了讲到土匪,也讲到妓女红姐,我感受最深的是老独臂口中的红姐。
红姐是打心眼的想找个男人安个家。
所以凡遇到对自己好的男人就想嫁给他过日子,谁知道那都是小白脸,骗光 了她的钱,人也就跑了,于是红姐就再去卖身子——之后是再受骗,骗光后,再卖。
老独臂说她是总不长记性。
其实她不是不长记性,而是太想有个家,太想安安稳稳的过下去,所以就一次次的冒险,觉得哪怕有一个是对她真有情义的就值了……
我遇到过一些老人家,虽然不算闯关东,但因各种原因来到东北,闯得都很不易。
电视剧中的一家人,浓缩了各种闯关东的经历,体现着一种在逆境中拼搏向上的精神,每个人物都有特色,演员们的演技也很好,尤其李幼斌,还有那文,还有牛莉,都非常不错,都是演技派。
当初人们闯关东,基本因为中原地区地少人多,凡是遇到兵荒马乱的,或者一些天灾人祸,都没有足够的粮食吃,经常会饿死人。
而东北地广人稀,求生容易些,就都往东北跑。
但东北土匪多,且民风彪悍,谋生也不易。
闯关东的,好多就是在某个村子落脚,当了当地的农民。
闯关东可以算得上国产电视剧的精品,李幼斌扮演的朱开山充满硬汉气息,再看看剧中潘五爷的一句话吧:“朱开山这个名字真不错!
”它从微妙的角度代表着《闯关东》这部电视剧是描写山东移民史的开山之作,朱开山的淘金经历,也表示着《闯关东》能成为漫长的历史隧道里一次成功的淘金。
此剧使用了闯关东成千上万人群中的佼佼者朱开山家族的创业史,光荣的描写着二千多万山东贫苦人闯关东的历史事件,并通过朱开山,朱传文,那文,鲜儿,震三江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歌颂了深深印刻在我们民族精神中伟大的忠义,善良与自强不息,那始终出现的“求生存,谋发展,促和谐”的闯字精神,今天看来仍有着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
而那令人遐思的神奇故事,还有那浓厚的民俗风情,就像打开了一本关于闯关东知识的百科全书。
朱传文是我不太喜欢的人物,他嫉妒自己的亲弟弟,整天想着家产,面对他爹就相似个面瓜一样。
不过他很老实在做菜上有那股钻劲儿很值得我们学习,并且他很爱家庭。
朱传武很厉害,很有男儿气概,自强自立,敢爱敢恨,有一颗爱国心。
朱传杰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做事踏实。
闯关东这部这部戏里面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不能说谁好谁坏,只能说他们代表了当时的大多数人,这部戏值得多看几遍。
这是第一次在豆瓣上写影评,《闯关东》这部剧以前也在电视上看过,但当时年龄小也没看完,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触。
最近一段时间趁着闲暇时间把这部剧又重新看了一遍,看完以后感触许多,或许是成长了之后对于许多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吧。
首先是朱开山一家人,经历的事情,生活的态度让人折服。
朱开山坚毅的品格、开阔的眼界,朱大娘慈祥又有着一股男人般的气度,传文忠厚老实,传武不羁有灵气,传杰稳重能干。
这一家人的鲜明形象可以说塑造的非常成功。
在 那个生活万分艰辛的年代,朱家一家人对自己为人处世原则的坚持,对传统的继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都体现出来,让我体会到真正的中国文化、中国态度、中国人的生活。
另外闯关东里有很多对中国人传统职业的展现,老金沟的淘金者、山场子的伐木工、水场子放排、冰天雪地里的走垛人。
中国人在恶劣的环境里求生,与天斗与地斗,他们从来没有埋怨,只是勤勤恳恳的祈求老天自己的一份耕耘能有所收获,能用自己的汗水换取酬金,寄给遥远的家里,让山东的一家老小安安生生的过日子。
及时最后自己死了,坟头也要朝着老家的方向,看着遥远的故乡,体现了人与土地的复杂情感与关系。
最后,最让我揪心的其实是传武和鲜儿的命运。
最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我很难想象鲜儿在面对生命中的一道道坎儿的时候是怎样咬紧牙关挺过去的,我想她一定在许许多多无眠的夜晚任凭眼泪在脸颊上流淌,然后第二天依然坚强的面对一切。
这么多男人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传武,他有着年轻人的那股冲进,那种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情怀是我一直向往的。
我想我可能是比较喜欢传武这样的人物,喜欢他们在山坡上、在田野间、在大自然里自由奔跑,我也一直向往这样的生活。
我觉得传武有点像《燃情岁月》里的崔斯汀,他们的爱情是浓烈的,他们的命运是悲剧的。
可能悲剧的命运更能让你为他揪心,鲜儿被传武从刑场接回来后答应嫁给传武,我的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为两个命运同样艰辛的人最终能够在一起而开心。
然而从鲜儿回二龙山就没再回来,最后传武战死的那两集我几乎是哭着看完的,我记得《冷山》里Inman在历尽千辛和Ada重逢后却死在爱人的怀抱,我也是哭的停不下来。
同样悲剧的还有秀儿和一郎,秀儿可以说是里面最可怜的女人,前半生这么多年爱着一个不爱她的人,为了她独守空房,后来终于找到了深深爱着她的一郎,可是一郎却又因为家里的事情自杀,她好不容易找到的精神寄托也最终崩塌。
闯关东的男人们的勇敢让人敬佩,但是闯关东的女人们的风采也让我忍不住为她们叫好,为她们惋惜。
最近重刷,比十年前看得要更加感动一些。
十年前看这部剧,理解到的是那个年代在闯关东的一批人身上表现出的坚韧的民族精神,十年之后再看这部剧,看出的是对家园穷尽一生的追寻。
朱开山是全剧的核心,小时候不自觉地给他的定位是“英雄”,但重温一遍,才明白他最终是一个生存者,是在那个新旧交替的风云时代的底层生存者的代表,他的思想说不上进步,这从他对传武和秀儿、鲜儿的婚事上就可以看出来,但是他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勇,这些中国传统的道德让他在大是大非的关头从未动摇。
中华民族的封建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挣扎了五千年,都是为了这两个字——生存。
这生存是个人的存活,是一家人的安定,是民族的荣辱兴衰,是国家的生死存亡,是这片土地上一代代人的繁衍生息。
朱开山思想的核心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家族意识,一代代人经受无数的磨难,为的是在历史的苦难中闯出一片自由的家园。
对家园的追求,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也是民族生命的不竭动力,生生不息,百折不挠,所谓家园,是梦寐以求的温暖自由的地方,千山万水走过只为这一片,自由的天地自由的家园。
文他娘是传统的中国母亲形象,善良、坚强。
她一直是这个冰雪覆盖的家中的火炉,不论外面如何风霜雪雨,家里总是安定温暖。
十年前对文他娘这个角色并没有什么很深的认识,但现在看来,这个全程没有名字的角色,才是这个家的核心。
她不识字,也不懂什么大义,她只知道关心自己的儿子,照顾自己的丈夫,努力经营这个小家。
文他娘的性格也是在变化的,年轻的时候朱开山不在家,她既是慈母也是严父。
老年之后,她只是一个慈爱的母亲,她不懂传武在外面做些什么,她只希望儿子能在家住一晚,能和儿媳妇好好相处。
朱开山和文他娘对于传武的态度,正是中国传统的父母形象。
做父亲的和儿子谈论家国大事,鼓励儿子英勇杀敌保家卫国;做母亲的不懂这些,她只会叫一声武儿,拍着儿子的脸说道上黑注意安全,枪子不长眼你可要躲着点,总是说着说着就流下眼泪,被朱开山一顿笑话。
可是,当娘的不就是这样吗?
朱传文是三个儿子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角色。
他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小农民的最好写照,他勤劳、善良、忠厚、承担起长子的责任,有些小心眼和胆小怕事,爱慕虚荣,这都是小农经济时代的农民的常见特质。
他没有什么家国意识,他的卖国曾经让我恨得牙根痒痒,觉得这个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但回首看过却发现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这个家能够安定。
传文并没有变坏,最后的悔恨也不是因为家国大义的迸发,而是因为受到了欺骗、家人受到了伤害。
他一直都没有变,重新看过,反而是在朱传文的身上,中华民族传统的“家”的概念体现得最淋漓尽致。
那文作为最后的满清贵族,有着一身的满清皇族毛病,心眼多,经常打自己的小算盘。
但是未经世事的她也是一个善良温和的女性,离开了皇室的庇护,她对一个能为自己遮风避雨的家无比地渴望,也正因如此,她愿意放弃自己曾经的贵族生活,委身嫁入一家普通的农户相夫教子,过平淡安定的日子。
但是,曾经的亡国之恨又让她具有更高的国家概念,最后与丈夫走上对立面。
朱传武,是一直以来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他是在那个年代下由于各种原因无奈从军的年轻一代的代表,正是由于传武的存在,把这个普通的家庭带到了时代漩涡的中心。
这样一批人,有的是走投无路,有的是为了混口饭吃,有的是报国大志。
而传武似乎与他们都不一样,似乎是他们的集合体,但又像独特的,他从军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他追求的家园似乎在自己的家中找不到踪迹,由于封建婚姻制度的压迫而离家出走,追求自己的家和幸福。
但是命运弄人,他和鲜儿最终没能走到一起。
他张狂,对秀儿的亏欠是他不能否认的错误;他孝顺,这让他对这个家充满了深切的爱,但他无法对这个家有什么留恋。
他不再有年轻时的张狂,成熟之后的他稳重、冷漠,用一身戎装封起了自己那颗火热的心。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马革裹尸是军人的职责和民族的血性带给他的最终结局,他最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家园,他死在了保卫家园的战场上。
秀儿,我们似乎很难给她找到一个定位,他没什么特别的,出身小康,善良温婉,是那种戏文里最常见的痴情女子,但是在那个时代下,她的婚姻成了新旧观念冲击下的牺牲品。
尽管老朱家疼她爱她,但是对于秀儿来说,有爱情的地方才是家园。
无论是传武还是一郎,无论是十八年的独守空房还是在枪口硝烟中弥散的短暂爱情,都让这个女子充满了悲情的色彩,她不敢去追求,她所能做的,只有等待。
朱家老三两口子,是全剧中最顺风顺水的两个人,就这么青梅竹马,结婚生子,恩恩爱爱,事业有成,人生顺利到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在传杰身上,我们看到早期白手起家的民族资本家的身影,他们脱胎于传统的商贾,精于生意却又诚实守信,拼命经商只为了能给自己一家人打下更大的家业,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而山河煤矿作为全剧的矛盾高峰,赋予在了一向没什么存在感的传杰身上,民族资本家的爱国情结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夏玉书作为新女性的代表,有自己的教师工作,思想进步,但却可以说是剧中唯一的一处遗憾,由于本剧的重点并没有放在新老思想的冲突上,使得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略显单薄。
但是,当妯娌三人找到传武,向他提出秀儿要和他离婚时,在这一家人的酒桌上,女性对于不公命运的抗争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段也是我在全剧中认为最精彩的一段剧情之一。
龟田一郎,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他是在那个时代亲中的日本人的代表,也是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年轻一代日本人的代表。
作为朱家的第四子,他从小在中国长大,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知恩图报,善良温和,对朱家充满了感激,对秀儿充满了爱,可以说无论是哪个方面,都是一个完美的人。
但是,在森田大介的欺骗下,军国主义的思想让他背叛了朱家(但在我看来,这是他在效忠天皇的思想下对朱家的保护)。
最终,母性的呼唤冲破了军国主义的禁锢,迷途知返之后,却是饮弹自尽。
一郎的死令人扼腕,也可以说是最大的悲剧。
有人说一郎不应当死,可是,对于轻易便可切腹自尽的日本人来说,一郎由于愧疚而自杀实在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深层想想,一郎的自杀,其实是对天皇的效忠、对朱家的报答这两种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冲突的必然结果,如果选择忠,就不能尽孝;如果选择孝,就不能做到忠,一郎也是时代的牺牲品。
选择自杀,也是一种无声的控诉。
鲜儿,我特意放在最后说,她可以说是全剧中最复杂的一个角色,现在看来,如果说朱家三子分别代表了那个人时代的农民、军人、商人这三种主要群体的话,鲜儿是对那个时代其他所有人的缩影。
她出身农家、做过童养媳、进过戏班、为了救师傅被恶霸糟蹋过、上过山场子、当过大户人家的丫鬟、趟过水场子、当过胡子、蹲过大狱、打过鬼子,可以说她经历了那个时代一个人能经历的所有事情。
我看见很多评论说不喜欢鲜儿,认为她走到哪里哪里死人,还做了很多不对的事情,具体说的什么我就不列举了。
但是对于这种评论,我只能送两个字——傻逼。
没错,鲜儿的命运充满了巧合,如果她更聪明一点,就能早早跑出家门和老朱家一起闯关东,嫁给传文过上好日子;如果她更忍辱一些,就不会被恶霸糟蹋,可能就一直作一个戏子最后成一个名角;如果她更坚定一点不跟传武走,又会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结局;如果她不去拔香头,她已经嫁给了传武……但是,我也不知道这些评论的人是怎么想的,不去怪那个时代和那些恶人,却来责怪一个女子做得不够。
鲜儿是谁?
她只是一个普通农家的女子,她甚至没有受过什么教育。
嫁给娃娃亲,在朱家种地农耕,相夫教子,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子,过着平凡简单的日子就是她原本的归宿。
但是,一石小米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从此颠沛流离。
她的思想说不上多么先进,当上童养媳之后就觉得自己配不上传文而和他离散;她也说不上多么坚强,她无数次地说自己早已认命,可是毕竟,鲜儿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不管命运如何待她,她的心里始终保存着对家的那一线渴望。
在全剧中,鲜儿是对家渴望最热切的人,她的颠沛和命运却一直残忍地拒绝。
她总是和传武说:“姐什么时候才能有个自己的家?
”然而,那个时代过于吝啬。
在传武牺牲的那一刻,鲜儿的家园彻底破碎了,秀儿的家园也随着硝烟弥散了,老朱家三十年闯关东追寻家园的脚步也走到了尽头。
但是,在这个时候,亮子出生了。
这个家的脚步还在前进,回首故乡遥远,抬头前路依旧茫然。
但是,亮子会长大的,这一代代的人都会长大的,只要有了这一代一代的人,还怕什么呢,这个家亡不了,国家亡不了,民族也亡不了。
这部剧不能说是毫无瑕疵,为了凑历史事件的时间点,时间线确实出了一些软伤。
比如玉书和传杰在1914年左右结婚,居然到了1931年5月份才怀孕,虽然在电视剧上表现得不那么明显,但就算二人结婚的时候都只有十八岁,这中间十七年的时间仍然说不过去,设定亮子在哈尔滨保卫战中出生,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在时间上而言这一点有些欠考虑。
但不管怎么说,这仍然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电视剧作品之一,而且最近被小鲜肉的演技污染习惯了,回头看这些优秀的作品,简直是舒心到不行。
最近重温闯关东,再一次被传武和鲜儿的爱情感动。
看不惯很多B站关于传武、鲜儿、秀儿的弹幕。
搞不明白撕的点在哪里,来豆瓣一看,同情秀儿的又偏多。
终于忍不住写下第一篇豆瓣影评。
在我看来,鲜儿是命苦,秀儿是可怜。
而传武,是真男人。
鲜儿信命,想要家,却自始至终都在与目标背道而驰,好在她有传武的深情。
鲜儿本身就是奇女子的存在,一株沙漠里顽强的玫瑰,大灾大难后都能顽强的活下来,在那个乱世实属不易。
秀儿就更像是个普通女子,她天真善良,为了传武倾其所有。
但这也是她悲哀的地方,为了一个不爱她的人执着了大半辈子,曾经追求爱人的活力变成后面守活寡的辛酸,我能理解有些弹幕心疼她,但你要知道,秀儿是为了自己的执着付出了代价,你可以心疼,但请不要辱骂其他角色。
秀儿还有爹娘疼,还有安稳日子不需要她去操心奔波。
还有爱着她的一郎。
骂传武渣男的,我只想说,这么专情的男人哪里找?
我不是朱亚文的粉,但真心爱着传武这个角色,一个不信命、自由不羁、一旦认定就不撒手的男人,在认定不撒手这上,真的是跟秀儿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硬要说他渣,就是新婚第二天拉着鲜儿私奔,我也想知道,为什么不是结婚前?
因为他在报复父母和秀儿,报复这些禁锢他、强迫他的人。
一个自由的灵魂,心里只有一个人的传武,不接受这种封建思想和亲人的压迫,他反抗却被镇压,那他就在有机可乘之时再报复这一切。
这不渣,父母和秀儿的道德绑架,以及有些弹幕的道德绑架我看着实在难受,“我爱你,所以你必须也爱我,要对我好,不然你就是狼心狗肺、自私自利的烂人”这对于单相思而言是什么狗屁逻辑?
爱或不爱是个人的选择且不可左右的情感,没有人可以去强迫。
传武不渣,婚后离开是向封建和道德绑架的报复。
和爱的人离散之后冷落秀儿,也是他对内心的坚守和被压迫的不满。
秀儿为她的执着付出了代价,传武也为了内心的坚守而历尽了沧桑。
他的婚姻里,无关乎第三者插足,而是关乎对封建思想禁锢、道德绑架压迫的反抗,以及不能和心爱之人在一起的心酸。
这段婚姻里,谁都有错,却都不应该被责备。
最无辜的鲜儿才是最不应该被责备的那一个,有爱不能讲,有家不能回是命运的选择,是认命的后果。
她不应该为了传武的婚姻失败负责,也没有对不起谁,她受的苦已经够多了。
传武对她的怜惜与深情,双箭头的爱意是我追这对cp的动力,没人能阻止我,秀儿也不行。
传武的坚守和不信命,鲜儿的坚强和认命、秀儿的执着与善良,都是性格使然,也是编剧、导演、演员诠释的结果。
相信三观自在我们心中,是非也都能完全分辨,祝观剧愉快
1、男人爱女人,女人爱男人的原因全是救过命A、传文为鲜儿守了八年,是因为鲜儿在闯关东途中救过他的命B、传武爱鲜儿,是因为鲜儿在林场救过他的命C、传杰和,是因为传杰在船上救过掌柜,间接地救了他女儿的命D、一郎爱秀儿,也是秀儿救了一郎的命2、闯关东就是与人斗,然后收尾的方式就是被感化(除了小日本)全剧五个段落全是斗争戏,一是闯关东途中与天斗地斗(这部分量很少),二是朱开山到金山与场主斗,三是与秀儿他爹斗,四是与五爷斗,五是和日本人斗。
其中三和四重复地方太多,对手害人的方式全是耍些恶作剧的手段,老朱家处理的方式也都是忍来忍去,对手又都和土匪勾结做为杀手锏,然后老朱家又宽恕了对方,对方被感化。
3、这部戏人物塑造的都不错,个性鲜明,但情节,要不重复,要不就是瞎编,尤其是鲜儿,这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吗?
跟我妈看过两集,还行,我当时就只想吃关东煮!别的没啥感受。
不错的
大气恢弘,一部山东人迁徙的血泪史,演员的演技精湛,更是为电视剧提了一点亮色,五星好评
抱住被迫看国剧的自己 鲜儿真是个搅屎棍
爷们!!!!!!!
塑造英雄
逻辑性很差;比较假...80后、90后很难看懂
闯关东这剧确实拍的好!李幼斌、陈道明、陈宝国、李雪健、冯远征、刘佩琦、王志文、唐国强等这些老戏骨飚戏,才真是演技好,经得住时间检验。真的棒~
演活了一出丑陋的中国人,一家子慈眉善目吃人不吐骨头;可着俩最好的妹纸欺负,推翻封建社会任重道远
2008年
满口仁义道德.然后各种道德绑架.再就为此付出代价.还要怪罪被他们强迫的人.现在看来就是脸面比情谊重得多.演得不错.剧情也许符合当时情节.但我看着很难受·所以不想给高分.增加二次评价:看到朱开山跟潘老爷说我儿子就是你儿子时.真的被恶心到.随即把评价的二星改成一星.其实一星都不想给.猪家太恶心...不知道这种剧本存在有什么意义.
演员都挺棒的,全家一起追很过瘾
剧情极不连贯 不符常识 逻辑漏洞太大 越拍越垃圾
最近又重温了一遍,好的演员好的剧情造就了一部诚意之作,希望以后也能拍出这种片子。
封建糟粕和沙东男人一览,第一集卖女儿让我大为震撼……最好看的还是淘金部分,后面的节奏都有点拖沓。
一开始挖金矿那段还挺好玩,后来下山就开始磨叽了。演员都很棒。倒是很想吃菜馆里的菜……
确切说是被爸妈逼着看过
抱着一颗心来,看到一半,不带半点犹豫的放弃,拉的太长,不适合我
杰克苏爽剧,2分不能再多了
靳东还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