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是一部国产获奖科幻影片,就专门去看了这部片子,作为一名科幻迷的我来说,潜意识里有一份支持的责任。
看过之后,我不由得总结一句:这是一部观影极具挑战性的电影。
刚看的时候,感觉有点《行尸走肉》的那种调调,充满了一种荒芜、严峻的压抑感,没有背景介绍,完全摸不着头脑,我在心里暗叹:这又是要烧脑烧死人的节奏啊!
果不其然,当我看了十多分钟的时候,依然没有了解这个故事源自何方,去向何处,只看到两个不知来历的人再说些听不懂的科学大事,但是故事在行进,我总算是零零散散地明白了点什么,我告诫自己:下一秒就会真相大白。
但是在无数个下一秒之后,我发现了一个事实:我,还是太年轻了。
直到我看了过半,脑子里还是被无数的问题拷问:那个一直说话但始终没出现的人到底是谁?
为什么女主角要被追捕?
她一直咳嗽到底是得了什么病?
此外,猝不及防的两个时间线的切换也让我间歇性凌乱,凌乱的同时又忍不住看下去,我开始发现:我已经沦陷了。
我很庆幸自己是个有强迫症的人,不管是什么,只要我不明白,只要我撞上了,我就非要把它搞明白不可,所以我怀着一颗好奇心,一口气看完了整部电影。
之后我总结出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不是你想明白就能明白的。
虽然故事大致是理解了,但是还有一个终极疑问困扰着我,我不相信这是因为智力的障碍,所以我又刷了一遍,然后又刷了一遍,终于找到了答案。
等到我彻底领悟的那一刻,我有点佩服这个导演,虽然没有太多的大特效、大场景,但并没影响其宏大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表达。
而且故事能设计得这么烧脑,逻辑严密得无可挑剔,也算是费了心了。
影片涉及人工智能、深空探索、超新星爆发、地球生存危机等一系列科幻命题,专业术语和科学依据毫不含糊,一看就是经过一番考究的。
从影片制作上讲,还是稍显粗糙,不过可以说是一个良心片子,国产科幻电影本来就是凤毛麟角,有勇气拍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太垃圾了,无论是剧本,演员,演技,画面,编辑,音乐,都非常差。
首先演员就没找对,看了十分钟就看不下去了,硬着头皮看了半个小时,果断删除。
哪来那么多水军在那里胡说八道?
演技生硬,台词拖沓,剧本毫无吸引力,。
就这种水平的电影还得奖,瞎扯淡吧。
同样是低成本电影。
国外的好过十万八千里,国外的老片子《12怒汉》都比这个强一百倍。
至少我想看下去,有接着往后看的欲望。。
小成本以及小故事并不影响其成为一部科幻佳作。
作为一部小成本作品,重要的就是把故事讲好,孤岛恰到好处的完成了这个任务。
电影采用穿插叙事,手法很生硬,但是不影响故事的走向。
特效总体不错,唯一的遗憾和槽点也就是曳光弹的表现,实在太5毛。
从电影的内容可以看出,电影设定中有很多刘慈欣的影子(超新星等作品),但作品讲的不是科幻,而是科幻表象之下的人类自我问答,电影里的苔丝,代表着理性,而女主,代表的感性,这一同构成了完整的人类情感。
硬科幻的包装,使得这部软科幻作品比起文字性的小说更具可读性和说服力,受众面更广,但这中表达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观看者的想象空间。
好在孤岛团队并没有偏离故事主体,去像一些小说一样,把各种各样的数据和设想都以特效的形式给放出来,使得观众能够把注意力更集中于故事本身(小成本是弱势也是优势,哈哈)。
希望以后有更多此类的作品可以出现在我们的荧幕上,感谢孤岛给我带来的这个好故事。
在评论开始之前,大家可以先想想,自己看过的真正的科幻电影中,有没有一部是国产的?
反正我是没有。
等了三体这么久,我只能说菊花都要谢了,真真有一种入了洞房的新娘苦等掀盖头的感觉。
这么多年来,国产科幻电影始终是空白,《孤岛终结》的导演王人超有勇气去拍这样一个大家都不敢碰的题材,我觉得应该支持一下。
《孤岛终结》的科幻是货真价实的科幻,绝对不是那种超能、机器人、巴拉巴拉小魔仙什么的糊弄小孩儿的玩意儿是在今年的世界科幻大会展映过的片子,而且是75年历史以来第一次获此殊荣的国产科幻影片。
还在几个国际电影节上拿了好些奖项。
总之,对于国产科幻空白的光景来说,实属不易!
照实讲,这片子不怎么好懂,双线叙事,穿插进行,没经验的童鞋可能要多刷上几遍才能搞明白。
大概讲的就是末日背景下,一个中国的女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前往一座孤岛,试图延续人类文明的故事。
超新星爆发,末日危机,人工智能,深空探索,一等一高大上的科幻命题,异常宏大的世界观。
然后还有,比高考选择题还要难的选择题:1)当世界末日来临,大家一年之后都会死,但你可以牺牲自己换取延续人类香火的几个人的命,而且这几个人不一定能活下来,你会如何选择?
只是交换一种可能性?
不是确定可以延续人类香火?
还可以多活一年?
嗯——我要好好想一想。
2)当地球人类和深空旅行者同时陷入绝境,前者存活希望渺茫,后者有极大获救可能,而你只能选择救一个,你会如何选择?
拯救全人类?
很可能白忙活一场,断送人类文明。
拯救深空旅行者?
难道要用全世界人的命来换几个人的命吗?
嗯——要怎么办呢?
在这个做选择的过程中,人们感受到的是对自己的内心的重新审视,当绝境真的来临,面对人性、道德和现实的重重矛盾,我们会坚守初心、临危不动吗?
人们都说科幻“尖锐”、“冷酷”,它总是以上帝视角看待世界,经常性地反道德甚至反人类。
这不可否认,因为科幻正是敢于突破一切,直面真实,以超越人类道德的角度看待世界,才拥有了不掺杂质的理性,拥有了其他电影题材不可替代的魔力。
真正的科幻基于科学,尊重物理规律和现实依据,不会因为道德而歪曲真理,它们讲述的是未来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说它们就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写照。
真正的科幻,总是引导观众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定位,预言人类社会未来的命运,它们让我们对未来不再慌张,不再迷惘,也不再逃离注定的残酷。
从20世纪末开始,《星球大战》的成功使得科幻片迎来了真正的春天,然而“科幻”的成分似乎被淡化了,很多所谓的科幻大片实质上是科幻包装的动作片,少了对世界的思考与对世界认知的挑战。
而《孤岛终结》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充分,一部小成本的国产科幻片,真正让我们领略到了科幻片应该具有的哲学思考。
因为受到成本的限制,这部片子的场景和特效在严格意义上还没有达到科幻大片的水准,但其中包含的哲学思辨确实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这就是我推荐它的重要原因。
作为一个科幻迷,我真心希望国产的科幻电影越来越多,中国的科幻电影有一天能够真正崛起,在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本片剧本由导演从2013年开始开发,历经十几个版本调整,最终于2015年夏季注册著作权,并开始筹备制作。
由于预算限制和可调用资源限制(两个演员,普通家庭场地),本片剧本几乎属于命题作文式的量身定做,无法安排更多的角色出现和调度。
并且预算只够拍摄短片长度的影片,因此剧本是以短篇方式写作,在后期拍摄制作时,逐步加长到一小时的中片门槛。
导演原始构思有大场面及强烈冲突,留待未来机会成熟实现。
影片的全部投资用于差旅费用,由导演出资,共约7万人民币,后期购买音乐版权及参赛,花费大约1万人民币。
(此投资当然未计入所有人员成本,此成本尚不及导演工作拍片时一天的拍摄预算)除女主角从事表演相关行业工作以外,所有出镜人员均为非专业演员,由于影片并非纪实拍摄形式,表演难度较大。
男主角为表演专业毕业,目前为瑜伽老师。
其余群演均为朋友友情客串。
由于预算和制作时间要求的限制,TESS的配音只能由导演在自家自己录制完成。
影片所有太空画面均为Space engine实时演算录制。
影片开端两辆车的车牌为特制,“SZ20G”意为神州20GO,TES42意为TESS缩写+42(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终极问题的答案)TESS劫持的卫星监控画面上显示USMC,表示卫星属于美国海军陆战队。
本片隐晦指出超级大国在深空的角力。
美国的深空飞船名为“进取号”,来自《星际迷航》的Enterprise的国内经典翻译。
影片所有名牌道具均由导演自己设计制作。
影片透明手机及电脑,由透明亚克力板材定制,配上单独购买的显示器底座和LED灯带,同样由导演自制。
注射药剂的针筒,其实是给猪牛打针的针筒。
影片开端的海边道路是上海广告片拍摄常去地点,即使这是条少人的道路,都会被收取极高的拍摄费用。
《孤岛》摄制组因为手持拍摄并且未使用三脚架,低调才得以未被收取费用。
开端林夏与同事的车内对话戏为夏天补拍,地点位于东华大学,时值下班,必须在行人通过间隔拍摄。
原本林夏在码头寻找能用的船只的戏因为无场地拍摄全部删除。
海上停满渔船的镜头为勘景时拍摄的素材。
海上的镜头,为租用了一艘小渔船拍摄,因无法交给主演操作,故镜头被大幅缩减。
出现合理性问题。
片名出现的镜头,远处的岛屿为特效添加,原镜头只有大海。
两人在船上的回忆镜头为抢拍,因为渡轮为公共摆渡船,必须找准无人空档。
两人在平台的回忆镜头拍摄了两次,第一次因为旅行团的到来占据了平台休息,拍摄不得不中止。
夜晚看星空场景为白天拍摄,后期通过特效替换天空加入星空。
影片手表界面,手机内容及电脑内容均为后期跟踪合成。
两人山路回忆镜头,均为手持拍摄。
最有难度的是手持倒退拍摄,山路极其崎岖,镜头难以控制。
由于每个场景可拍摄时间极为有限,岛上的拍摄安排极为紧凑,导演身兼制片工作焦虑于进度及天气等不定因素,压力巨大。
12月拍摄岛上镜头时,岛上仍然蚊虫肆虐,只要有裸露的皮肤就有蚊子叮咬,摄影师拍摄时,裤腿上密密麻麻爬满蚊子。
12月岛上下雨频繁,影片中现在时间的场景,都必须抓紧在下雨间隔拍摄。
影片中黑衣人演员由摄影与录音客串,一共仅有2人。
因为12月的岛上拍摄被冬季季风打断,剩下的戏份在2月元宵以后继续拍摄,每次上岛的摄制组人员一共都只有6人。
《孤岛终结》整片拍摄,摄制组包括主演在内最多仅有6人。
林夏与致远的海边分手场景,拍摄时旁边正在建造码头,所有的同期声均无法使用,全部后期重录。
片中神舟20飞船的模型,因为导演并不懂三维建模,是在space engine的飞船编辑器中设计制作,然后输出至三维软件里简单贴图渲染而成。
影片使用了康泰时CY口二手老镜头加上变形宽银幕适配器拍摄。
变形宽银幕适配器拍摄第一天就损坏,严重影响了整片画质。
另由于拍摄效率所迫,整片主要使用50镜头拍摄完成。
岛上拍摄林夏与黑衣人搏斗场景时,山脊风速极高,旁边就是悬崖,无法录音,只能由导演自己手持完成。
制片上下山时,均为爬上爬下,不敢站直走路。
导演认为,这种狂风的环境,恰能体现出当时的戏剧情境。
押送林夏的黑衣人,为本片摄像。
影片中出现的枪支,均为TB购买的极廉价儿童玩具。
由导演重新喷上枪灰漆。
TESS控制装置为一台iphone4s加上了坚硬的防撞壳。
影片末尾有林夏拆开一台iphone4s焊接的镜头。
岛上的信号发射天线为特效制作。
致远的飞船内镜头,为临时加入,在导演家白墙处拍摄后,特效处理得到。
全片共有约110个左右特效镜头,耗费了导演一个人将近半年时间准备和制作。
本片所有剪辑特效合成及音效均由导演一人独立完成。
原始构想的最后镜头,是致远从深空发来的星球的全息表面,像一堵墙一样展现在林夏面前,林夏在全息星球的表面,看到了一座城市的遗迹。
因为拍摄制作的原因,取消了这个结尾。
但是影片中仍然保留了全息技术的展示,就是林夏看到致远发来的很小的小行星的全息图像。
我在豆瓣中为这部电影打四星(推荐)是因为我希望更多的国人能看到这部电影。
我知道一定会有很多人对这部片子非常不满,因为和好莱坞大片比起来,这部电影简直可以说是粗制滥造,演员也不够专业,特效场景也不够震撼,但另一些人了解了这部片子的制作成本后,又会认为还是很难能可贵的。
可我不想讨论8万元的成本能拍出什么样的电影,仅从作为一个科幻迷审视一部科幻电影的角度,我认为这部电影值得一看,因为我们终于看到了一部不会让人笑出声的中国科幻电影了,在观看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电影中的科幻元素带给我的吸引力,并引发了我的无限思考,这些感觉在原来只有在观看欧美科幻片时才会出现,这让我对中国科幻电影也有了新的认识,也见到了曙光。
孤岛终结的故事很简单,地球附近的一颗超新星爆发引起的宇宙射线辐射导致人类即将灭绝,一些人希望用最新研究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球上演算救命的疗法,但人工智能的发明者之一——也就是女主角在知道这已没有任何希望之后,不顾阻挠的私自将人工智能程序发送给了刚刚遭受深空探索失败的殖民者,让他们在人工智能程序的帮助下可以纠正错误,从而完成新的行星探索,给人类以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
超新星爆发、人工智能、宇宙探索,三个科幻元素通过上面的小故事被联系在一起,故事还是说得通的。
同时电影也表现出了人类在末日之时被迫放弃自己的无奈和伤感,以及人性中独有的不怕牺牲的探索精神必将带给人类新的希望!
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得不放弃这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但我相信勇于探索的人们一定会在广袤的宇宙中找到一个新的家园,甚至更多的家园。
即使付出无数人的心血和生命,也要让人类的文明之光照亮整个宇宙!
题外话,封面的女孩儿很好看,但那不是真正的女主角,应该只是为了海报宣传用的,真正的女主角没有这么好看。。。
今天讲讲这部独立制作的科幻片。
它的来头不小。
入围科幻届竞争激烈的迈阿密国际科幻电影节;入围第五届美国菲利普K迪克科幻电影节获得最佳剧情片奖;入围加拿大CREATION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故事片奖项。
还有不少荣誉就不一一介绍了。
《孤岛终结》是一部网大。
但是“网大”就等于烂片吗?
很显然这是一种“偏见”,但这偏见并不奇怪。
因为在国内网大充斥着太多浑水摸鱼者、投机取巧者、粗制滥造者,太多厚颜无耻的蹭IP、打情色擦边球、妖魔乱舞的辣眼作品。
不过网大真的不只有烂片,美国的Netflix有很多精良的网络电影、电视作品,今年戛纳电影节上还讨论过网大到底算不算是电影的命题。
如果都是粗制滥造,网络电影也不会撼动院线。
就网络电影而言,它们使院线媒介产生的恐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些质量不输院线片的作品。
而国内也有不少优质的网大作品,比较著名的《老男孩》,动画电影《星游记之风暴法米拉》豆瓣评分8.4,之前介绍过的网剧《杀不死》两个月后评分依旧坚挺在8分以上。
所以好的作品与从哪里出品没关系,关键还是本身的质量。
《孤岛终结》就是接近这样的一部作品。
影片只有两位主演角色林夏和致远。
女主林夏是研究人工智能的科学家,男主致远是从事太空探索的研究员。
故事背景是近未来的世界末日,一次超新星爆发导致核辐射,地球上的人类最多只能生存8个月。
人类生存的希望都寄托在人工智能超级电脑TESS的身上,然而TESS却似乎让人无法捉摸和掌控。
林夏带着TESS在最后的二十四小时里展开了对整个人类的救赎。
虽然牵扯到全人类的命运,但《孤岛终结》中完全看不到个人英雄主义。
影片讲的是实实在在的硬科幻。
片头引用的这段阿西莫夫的名言非常具有启示性,这不仅是对于剧情发展的暗示,勾起了电影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
其中很多原理都是基于基本的科学精神,并非天马行空的幻想。
这种基于现实的严谨态度正是一部硬科幻最需要的科幻精神。
《孤岛终结》虽然没有很多预算,但每分钱的特效都花在了刀刃上。
超新星爆发、极光、末日景象,在不多的特效镜头中,影片都全力以赴,没有用五毛特效应付了事。
比起那些用五毛特效操着两亿美金新的“道具科幻片”,《孤岛终结》非常良心。
特效不过是辅佐剧情的一种参考,真正科幻片哪个不是故事为王呢。
影片的故事给观众留足了有深度的思考空间,人的生命能否量化、一个人的生命和十个人的生命哪个更加珍贵等等。
它没有选用宏大的科幻视角,而是单纯从女主角林夏的角度将末世氛围一层层展现出来。
拯救世界的终极命题并非影片重点,片中更多从情感的角度,从男与女,事业与爱情,真理与现实等各种角度去将这个故事的世界观侧面地表达。
这点与诺兰的《星际穿越》很相似,虽然有听起来很高端的虫洞、四维空间等等名词,但影片最想表达的还是一个“情”字。
《孤岛终结》虽然引用了前沿的科技名词,双线叙事和时空闪回等比较烧脑的表现手法,但整体还是一个比较易懂的爱情故事。
文章在前面提到了,《孤岛终结》只能算是接近优秀。
影片存在缺陷,爱情戏暴露了第一次拍剧情片的导演王人超对节奏和台词的把握不足。
出身工科的他对硬科幻环节的设定讲解非常流畅,但在男女表白的情节上还是少显稚嫩,对白有点出戏。
宏大场面比不上《星际穿越》,故事的成熟性也达不到《彗星来的那一夜》精致。
但是在语境上天然存在违和感的国产科幻题材敢于拍出这样一部作品,我觉得值得肯定。
尤其《三体》和《北京折叠》连续两年拿下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更多的中国科幻文学和科幻作家进入世界科幻领域的视野,明年因为《三体》电影版的出现也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此时的《孤岛终结》为未来的中国科幻类型片开了个好头。
知道电影成本的时候我惊呆了。
7万。
7万块,连请那些一线明星的二胎都不够。
但王人超完整地拍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
为了节省预算,王人超身兼数职。
导演编剧都亲力亲为,片中的人工智能TESS也是由他配音,甚至影片特效都是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导演独立完成的。
《孤岛终结》的表现受预算和人力限制,但这并不能阻止梦想家实现心中的理想和对宏观世界的思考。
低成本的好处是导演有着对电影完整的掌控,低成本更能发挥想象力。
诺兰的处女作《追随》成本6000美元,豆瓣评分9.0;索德伯格处女作《性、谎言和录像带》成本120万,拿下戛纳金棕榈;昆汀惊世骇俗的《落水狗》成本150万,大获成功才有了后来的《低俗小说》;同为低成本的《孤岛终结》让我对国产科幻片有了更多期待。
影片拍摄困难重重,为了降低预算导演把故事设置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岛上。
不过开拍前导演几乎放弃了这个项目,因为一个新发布的预告片——韩寒的《后会无期》也选在了这座小岛上。
王人超没有放弃,克服了艰苦的条件(岛上每次步行到选景地需要2小时),利用了两年时间终于将《孤独终结》独立制作完成。
大部分演员都没有表演经验而是亲戚朋友前来客串。
回报最终还是来了,王人超也被吸收到“微光计划”,接下来还会有第二部同样关于科幻的作品《深空法则》问世。
王人超说过一句话。
“当我们努力创作出这样一个作品的时候,世界会看到的。
”极低成本,0明星加盟,科幻类型片并不热门,在诸多不利的条件下,导演拍出了自己想要的。
就算无人问津,但再小的闪光也发着光。
我欣赏王人超对电影的坚持。
— END —
制作“孤岛终结”是一段孤独和艰难的旅程。
导演王人超主要是电视广告导演。
这是他的第一部剧情影片。
他写了这个故事,并修改了近两年。
首先,他想吸引投资,使这部电影能很好的呈现原有的故事效果。
但对于这个科幻体裁的故事,再加上两个人物的情感记忆,没有明显的商业元素。
所以它很难吸引投资。
不会在影院发行的B级独立电影在中国被称为“网络大电影”。
它们都是在拍摄制作完成后直接网上发布。
这意味着“快钱”,网络大电影中的大多数都是奇幻题材或探案题材,加些轻喜剧情节和一组年轻漂亮的演员。
科幻类型不是投资者的最爱。
即使一些电影被称为科幻,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是奇幻故事,有着各种荒谬的词汇而且没有基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最后,导演决定不再等了,而是自己出钱。
他找来两个朋友来演主要角色(配角都由朋友友情客串,均非演员),并使用手持拍摄风格(因为缺乏设备)。
整个剧组只有七人:两个主要演员和五名工作人员(包括导演本人)。
整部电影是在自然光下拍摄,没有额外的灯光。
只有室内场景使用一个小的LED灯。
开拍前导演几乎放弃了这个项目,因为一个新发布的预告片:著名的中国作家韩寒在同一个岛上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后会无期”(2014)!
虽然导演2008年就来到过这个岛,并决定基于这里独特的氛围开发一个故事。
当然,导演最终决定不理睬那部电影。
岛上的拍摄地点非常分散。
最远的位置从大家住宿的地方步行需要约两个小时,而且要爬山。
每一天的拍摄,每个人都必须携带沉重的东西,包括设备,衣服和食物饮水来走山路。
所以每天拍摄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而且因为人力和设备的缺乏,很多现场调度走位和摄影机的移动很难实现。
导演必须在很多情况下找到替代的解决方案。
原来是预定了五天的岛上外景拍摄,但仅仅拍了一天,倾盆大雨就推迟了第二天的拍摄安排,然后又因为即将到来的大风天气,而不得不提前终止拍摄。
所有的人员只能提前回到上海,大部分的回忆场景都未完成。
在存了足够的钱后,剧组于两个月后重新回到了岛上,最后完成了拍摄。
林夏和黑衣人之间的打斗场面是在岛的山脊上拍摄的。
那一天的风速非常高。
演员几乎没有站立,同时也没有办法记录现场声音。
大多数镜头都是导演自己亲自拍摄的。
他必须非常小心,小心风不会把他从悬崖上吹下来。
虽然这部电影的表现受预算和人力限制,但这并不能阻止梦想家实现心中的理想和对宏观世界的思考。
这是电影制作中最重要的一点:讲你想讲的故事。
不要被预算或摄制组大小或外景的规模所限制。
老是觉得科幻电影耗资很大而不去拍摄,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缺的只是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一点点的勇气而已。
的确是小成本,小到出了一点旅行费用(上小岛),两个演员和几个群众演员的费用,演员是生面孔,女的不漂亮,男的不帅,表演也没有出彩的地方,感觉很生硬,所以演员费用也低。
之后可能就是那点特效(手机),估计也不用花几毛钱的。
故事,也是有问题的。
尤其是关键的地方。
其一是说人工智能TESS,为了防止对人类造成更大的损害,所以,伤害了成千上万的人;其二是宇宙飞船因为一点小失误,导致最终离开目的地,飘向无垠的宇宙。
应该说,在逻辑上是对的,因为这两个说法都基于现实的科学观点(甚至哲学理论、宗教理论)也支持。
一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而且越大的事,往往代价也越大。
要保护地球人类,必须要付出代价。
我们看到的只是有限的问题,但是要解决问题往往要看到更大范围的问题。
二微乎其微的错误,可以造成巨大的损害。
宇宙航行本身就是相当复杂的事情,变数很多,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这样的后果。
但是,恰好因为大家都明白,所以这两个问题不至于被忽略。
简单地说,人类评估人工智能,尤其是这种“会直接与人类对话”的智能,一问便知,一听就懂。
至于宇宙航行,大家更明白,我们之所以不仅需要计算机来操作,也需要人来控制飞船,就是因为机器可以迅速处理数据,而人类可以应对突发状况。
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航天对接问题,飞行器登陆等都没有问题,就可以找到这种技术问题,恰好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
说飞船出故障失控还可能。
当然,影片还是成功的。
因为首先,它恰好反应了一个科学发展的核心: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两个科学发展的引擎:人工智能和航天技术(当然还是有第三个甚至第四个引擎的,比如生物工程,提升人类的能力;比如环境工程,改善地球生态;比如安全工程,防御外星入侵,星体袭击)。
人类为了延续和发展,和个体的“人”一样,都想子子孙孙,千秋万世。
人的智力和能力有限,所以其一必然提升信息处理能力(提升自身生存能力,适应能力,智能体能,属于生物工程,需要基因改造处理科技。
但是我们对基因知之甚少,而且控制基因的能力还没有触及皮毛),因为我们都知道,信息掌握越全面,处理速度越快,我们就越可能找到最佳处理方法。
所以,必然要制造“TESS”这样的超级人工智能。
但是超级的人工智能,也有问题,担心人工智能会不会“鄙视”“伤害”,甚至取代人类。
而随着地球自身的环境危机,还有可能存在的外来威胁,人类必须 “狡兔三窟”,随时准备迁移。
为了拓展人类的眼界和未来,我们也需要发展航天技术,去往更遥远的星空。
电影巧妙的地方在于,开始认为TESS背叛了人类,“彼岸”航天计划因为错误失败。
都是失败。
但是结果是发现TESS没有背叛人类,那么把TESS上传给“彼岸”航天飞机,这样就可以纠正错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一来地球文明虽然毁灭,但是人类的文明依然获得在外星球延续的机会。
感觉,故事还是太仓促点。
可以拍得更好。
也许导演没有资金,只能如此。
但是,我认为这也显得太仓促,太急功近利了。
为什么不学学卡梅隆,人家成功了,都可以为技术等上十年!
片中有些台词也有点意思,片中男主人公说了这样一句话:研究所里,研究过人类文明。
样本数量越大,结果越有意思。
历史上很多事情是注定发生,你会不会觉得我唯心主义。
其实这就是“到了一定范围,更大的范围,结果会逆转”的哲学观念(和真理跨出去就错误了相似)。
这种观念之所以被“肯定”,和科学家也会接受荒诞的理论和观念是有一致性的。
当然,这种观念其实很危险。
17.10.3
对于科幻迷来说又是一个力作!
全程背台词,观影体验极差
烂片终究是烂片
台词文艺,不知道说是优点好还是缺点好……探讨的内容也还可以。人生一年和百年于宇宙而言不过是一瞬,那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科幻电影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就算没有足够宏大的场面来达到视觉的冲击,也能利用少得可怜的场景来进行实景拍摄,这样的话其中严谨的逻辑和非凡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孤岛终结》虽然在拍摄手法和逻辑严谨上还存在瑕疵,但能看到导演的用心,很欣慰国内能有这样的影片出现
类似星际穿越的剧情,双线叙事反复穿插各种回忆和阴谋论也算是完整的一部电影了,只不过制作实在是太过粗糙,表演也是乏善可陈,话说的太多金句冒个不停实在是太过中二
四光年,可知已成了人类唯一希望?
其实应该是4星,不过我觉得应该打5星支持
我觉得大部分人被低成本这个事儿带偏了,有点逆反。首先它是国产科幻片,剧本没什么特点但呈现得很完整。其次它基本靠台词支撑,一部讲台词为主的国产科幻片能让人耐心看完,已经了不起了。第三它基本上算是学生或影迷自拍片的标杆了,投入产出比绝高。四是为不要颜不要钱但各种在线的女主打call!
真的是科幻,虽然有些软。没想到网大也能拍出这样的作品,编剧真的很不容易。
超新星纪元+中国太阳+KV300
当末日来临,我们是作无谓的挣扎还是牺牲一切去放手一搏。
不错的片子,多1星鼓励。但感觉bug很多啊,作为科幻片要尽力去避免这些。tess就只有一份?不能复制?而且从结尾看,男主角已经走了4光年了,亚光速飞行证明走了不止4年,而整个旅程8年就能走完。你现在让tess去追,它还能追上吗。
我本来以为你是三体 结果你开头扔个阿西莫夫 然后不知所云的自言自语
8w的奇迹!
如果放到现在拍,前途不可限量啊
前1/3文本化程度太高了,最后90%-95%的部分分镜跟不上情节和情绪的走位与强度。然而我必须、必须给五星。影片的立意建筑在几个最基本的科幻议题之上,但无论是情节、对白、隐喻都有颇多用心之处,称得上是精致了。不知道主创们会不会读到我这篇短评,期待你们的下一部电影。有空写长评。
为了这样幼稚的认真,为了幼稚可悲的理想,为了还有人思考人类的未来,我给8分
很不容易,成本这么少完成度却很高,给导演点赞,期待下一部
将偌大的宇宙比作没有终点的海洋,将地球比作孤岛的比喻的确生动。最终我们都会死去,是选择尝试远行,被随处的暗礁裹挟冲撞而死,还是停止不前,在地球无所事事的缓慢死去,只是两种人生观罢了,一个自私而豁达,一个冲动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