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现在想看一部日本电影,又觉得大师们的片子太厚重,不易接近,新电影又拿不准看个啥能轻松娱乐赏心悦目又不失逼格,那么电影红花会就给你指条明路:《小森林夏秋篇》!
就是一部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的佳片,去年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不信?
看完无感您回来插了战台烽!
除了聪明浪漫活泼机智的日本导演,估计没有哪个国家的导演能拍摄一部这样清新到极致,风格也到极致的电影。
一个厌倦城市生活的姑娘,名叫小市,来到一个叫做小森的村庄,独自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栖,与林间的花草虫鸟同呼吸,与日月星辰共起落,每天自己做饭,煮菜,酿酒,恬淡人生,意味绵长。
从影片一开场,小市骑着单车在山路上轻快的骑行,长镜头在后面一路追随,写意,富有自然的韵律,却绝无刻意,就给全片定好了节奏。
然后故事在这种美好的自然律动中娓娓道来,每一帧都能当桌面的美景,一款款简单暖心的美食,让你暂时脱离所有的都市喧嚣,回归到自然,进入到在那种宁静致远的极简之境。
就是简简单单的劳动,在山间行走,双脚踩着泥土用手与青菜接触,第一道美食是果酱面包,在木屋里把面和开,让面团呼吸两次,这样台词和画面,随时随地都能让人醉了。
除了画面的美,更精绝的是人物的表演和故事,在极简约的画面中酝酿,烘烤,发酵,竟然形成非凡的禅意。
春,夏,秋,冬,四季巡回,雨雪风霜,彩虹与晴天,时光都仿若有了生命,探望着少女的成长,母女之间的厨艺传承和情感连线,爱情,现实,都沉浸在没雕琢的自然环境中,给人一种洗尽红尘,自成一派的感受。
之前有人说《小森林》是“舌尖上的日本”,其实是有点抬举“舌尖上的中国”了,《舌尖上的中国》毕竟只是一部纪录片,虽然展现了大江南北的饮食文化,基本上还是属于拿来主义,依附于美食或人文本身的魅力,做的只是一个收录整理的工作,而且第二季质量有大幅的下滑。
《小森林》却是剧情片,以美食为载体,人物和地域都是统一的整体,故事性虽然不强,却有浓郁的情感表达,人物故事与美食与环境紧密环绕,形成了对现实的表达,换句通俗的话说,这是一部有态度的电影。
想看看蜜蜂在油菜花梯田里翻滚的样子,于是去了一趟婺源,那是去年春天的时候。
人满为患,没看到蜜蜂,倒看到许多错乱无秩的脚印。
晃到晓起村的时候已经快要黑天了,外面是一溜儿卖特产和义乌小商品的商店,和全中国的古街都差不多。
往里走不知道通向哪儿,一条田埂路,无法通车只能步行,于是人很少。
有一个年轻人挑着一筐子鸡蛋在前面走着,我跟着他。
两侧都是闪闪发微微颤动着的油菜花,中间夹杂一些白色和紫色,没有人。
有一条溪流,可以听见潺潺水声,很清澈,来不及看有没有鱼。
没有人。
白墙黑瓦的房子,墙上的斑驳的青苔像墨一样地蔓延。
没有人。
远处青山,渐渐要淹没在日色里。
没有人。
决定不离开了,景点也不去了。
找了一户人家也提供给游客住宿。
店家是个姑娘,她给我泡了一杯菊花茶,只扔了一颗菊花,有这———么大。
晚上七八点村子就没有光了,耳边尽是蟋蟀青蛙和不知名昆虫的声音。
我坐在阳台数星星。
小森夏天那片山起伏的幅度,和我记忆中的晓起,连成一片。
当姑娘说她总把“井底的蛙”讲成“胃里的蛙”时,我想起那个晚上的蛙声。
我们要去看自然,去听风声,去闻花香,去摘果子,去掬泉水,去抚摸稻谷,去擦掉脸上的汗珠,去仰望,去放空,去拥抱自己,都要接受,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要去活在它们中间,种一块地,知道泥土的气息,知道杂草长在哪里,知道果子什么时候成熟。
在路旁偶然发现一棵野果树,拧下几颗,做成一瓶果酱。
即使是酸涩,心里大概也会满怀感恩。
那种意外和你知道果子和糖的比例一样自然而然。
面包啊,米酒啊,糖水板栗啊,核桃啊,小鱼啊,甚至青菜上的梗啊,都是奇妙的东西。
因为你不知道经过一个过程之后,它们会变成怎样独特的东西,你每次都充满期待。
还有酱油啊,榛果巧克力酱啊,番茄酱啊。
食物给你的满足,就是你能够过得的喜悦,也是它们的故事。
它们与泥土或水挣扎,跟阳光玩耍,慢慢长大,死时躺在一个精致的碗里,这样过一生。
一个人住在被山林,沼泽,田地包围的房子里,我想象那样美妙的孤独。
不用揣测,兀自叹气,看到一只茕茕松树,可以和它对话,或者自言自语。
把土豆片串成风铃挂在房檐上,反复听木头门刺啦一声就划开的声音。
像一棵植物一样,安静地接受四季轮回斗转星移,万物灵且美的规律,都不会告诉你。
但是你不用知道,只要吃一粒米,咽一口汤,微笑地拥抱它们,就很美好。
1 ,小森好像沉睡在蒸汽下,土壤里的水蒸气,争先恐后地要散发出来。
2,柿子很顽强,又很脆弱。
3,幼年时代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幼年体验非常重要。
4,虽然语言不可信赖,不过用自己的身体感受到的就能相信。
5,做菜能看出人心——现在这就是我的心的颜色,吗?
6,……要是建了温室,就感觉自己已经决定一直呆在这里,所以我一直拖着。
7,掉落一地的果实,只能慢慢腐烂,拼命长大结果,到头来却付之东流。
——把你们做成果酱吧。
我非常赞赏小森林的精神,从少女一个人做完所有农活,到吃白菜也要去掉筋,全部都是非常努力、认真生活的精神。
它根本不是一个风花雪月的小清新,虽然它在深山中,有风有花有四季。
城市里的小清新们看了电影,对那样悠然生活的心向往之,想着山间的水流、树下的野果、风吹麦浪和冬日暖阳。
然后说:那样的生活真好,也许一年给我几天、几周、几个月时间去感受一下也好,我都不敢强求能真的过上那样的生活……是的,你当然过不了那样的生活,早上都起不来上班的人,怎么可能五点钟起得来去种水稻?
况且种水稻不是种多肉,到底有多销魂,建议试一下,就不会有人喊郑多燕累了。
树下坚持要自己摘到一颗胡秃子果的少女市子,她知道这是自己必须坚持的力量。
(你们还真信是因为这个分手吗,只是春秋笔法啊显然!
)她做的米酒有多醉人,还是要搭配夏天最热的时候在太阳下除完草的疲累才知道。
她做的糖渍栗子有多香甜,还是要经历弯腰寻找掉落的栗子耳朵竖起听着熊的声音才能获得一点点。
所以市子真的是很努力认真的在生活,一个人要种完割完自家的水稻,要能收获够自己下一年吃的口粮,去帮红点鳟鱼“搬家”赚取一些零用,该自己做的活,不让男人帮手。
她辛勤劳作,因为要靠这些吃饭,不是风花雪月寻求什么田园牧歌。
她能够自制榛果巧克力酱、各类果酱、盐水番茄罐头甚至伍斯特郡酱油,最热的雨季里开了炉子驱除水汽,不浪费那点余温,于是做一只烤面包。
忙活了半天才只有这么一只面包?
对的啊,谁说面包就是轻易可得的了?
即便物质匮乏也能够精致的生活,这种精致还有一个重点,在于物尽所能不浪费,才会更有一些完美的意境。
她会去山涧中找野菜,回来做成黏糊糊的野菜丁拌饭吃。
她要在水稻田中不停弯腰去除杂草,起身时那一个大后仰缓解腰背的酸痛,简直是最真实生活的一幕。
我不羡慕她的生活,我敬佩她的精神。
没有哪里的生活是轻易的,看起来美是因为他们努力,以及他们没有抱怨困苦。
想要过上这样的生活,先从炒白菜也去掉筋开始吧,大部分人炒芹菜都不去筋的。
或者从饿了馋了动手做点复杂却好吃的东西开始,而不是煮个方便面完事,就会像市子一样又吃又瘦的!
以及依旧喜欢桥本爱,虽然她的脸变长变方了,但眼睛以及侧颜依旧超好看。
汗流浃背在大夏天做面包时,少女的侧颜和汗津津的锁骨相当诱人(不要跟我提平胸!
)当然,做农活的人,真的不可能那么白。
这部电影就是人生,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刻意的讲故事,但确实安慰着内心,一切都那么自然。
在结尾市子跳神舞那一段,被音乐轻轻的一碰,眼泪都下来了。
几天都没回过神来,难受。
好像内心某些东西再破碎了,有在重建。
好电影就是这样。
市子在小森生活了几年,最后在妈妈的来信的鼓励,安慰下, 很坚决的离开了。
以前是因为无法在城市立足所以回到小森,那样觉得是对小森的不尊重。
市子 因为她妈妈走了,所以一个人要去面对这个世界,一个人承担着所有,而在城市里受了伤又回到了小森,小森这块大地,这里的人情,美食给了她安慰,给了她力量。
所以他决定再次去到城市。
去寻找她内心的安生立命。
她成功了,又再次回来时,是带着对小森的爱,或者也找到了她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有了方向,有了意义。
这一切不一样了,虽然又回到了原点。
小森变得恬静、平和而坚定。
这就好像人生从依赖走向了独立的个体,而真正的面对世界,爱,生活,这一切。
岩手的小森从地图上来看,应该和中国的河北北京一个纬度,但是在河北应该不会有这么美丽的村落吧。
我对地势和村落的位置并不是太在意,毕竟在日本东北部这种村落太多太多。
偏僻的有,交通便利的也有,渔村和海边的居民更是数不胜收。
吸引我的只是日本的其中一些人对待生活及自然的一种超平静的态度。
一个没有爸爸的家庭,一个神秘而又生活充满哲理的妈妈,一个对大城市没有安全感的学弟,还有一个平凡却又让市子随时自省的闺蜜。
一个对自然和家庭充满责任感的邻居。
还有一个头盔邮便服一直不离身的信差。
这仿佛就像我们的一生。
几个人生的导师,一个与外界联络的窗口,还有几个朋友。
能在我们手里产生变化的事物,只有良田,美酒,食物,还有随着季节变化的自然还有心情。
小森的生活其实和我的家乡差不多,收获人为及自然赐予的粮食,大自然的变化决定了这一年的收成。
今年气温低收果树的果实,如果雨水多,收单叶植物,玉米这些。
如果干旱收双叶植物,小豆及各种豆类,面瓜还有西瓜是最怕长期的下雨天,玉米又怕风,水稻是旱涝保收的品种,但是也怕过早的霜冻让收割变得困难起来。
可在中国这些日常的生活能让他们平静,他们喜欢在地里为了收成忙碌,但是他们却很难在这种平静中寻找到人生的哲学。
中国人更注重的是人际关系,颜面,资产,孩子,老人,而吃饭本不是一个艺术,但是日本是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民族,他们会想到用原生态的美食,风光做出一个这样的治愈系电影来没有什么人是生来有创伤的。
但是思考的足够多,自然会为一切忧虑起来。
难得这个电影每一帧都让人流连忘返,看的同时让自己想起曾经儿时一些相似的经历。
市子说不愿意说是因为在大城市生存不了,才回来小森的,这样是对小森的不尊重。
这是对家乡的尊重。
让我们知道尊重不仅仅是针对于人。
市子的妈妈来信终于说出突然离开的原因,因为每年每年都是在哪跌掉爬起来,又在起点跌倒。
年复一年感觉同样的事情再发生,其中的收获和勇气还是让自己多少有些变化,所以人生不是一个圆,儿时一个陀螺。
这是对人生起落的一个承认。
如果我们不去承认自己的秉性和缺点,前方是没有黄金的,相反,等你努力回忆过去的日子的时候,也许会看见金灿灿的光芒。
裕太说自己想在小森一直呆下去,城市里的人不能承担自己说出来的话,浮夸没有分寸的消磨人生。
这不就是我们每天想了又没办法说出哪里不舒服的病症吗。
我们从来没有认真的反省或者改变,我们中的能者也顶多做到停止这种糟糕的生活,却没有办法让生活变得更好。
市子的好友说:你每次都是这样,就会说一些漂亮的话,觉得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于是市子沉默的离开。
回家的时候看见好友已经拿着咖喱在门口给自己道歉。
一切又恢复到平常。
我们不会和好友say no,我们更不会对最好的朋友说对不起。
这个规则有些奇怪。
反而市子和她的朋友让我们觉得人生酣畅淋漓,不会假兮兮。
一种好的生存的状态,是需要抵御自我的懒惰,胆怯,依赖,父母和朋友只是陪伴你最久的一个伙伴而已。
即使是父母也是需要理解和尊重的。
人生都是自己的,切身感受也是自己的,而说出来的话是不可信的。
所以三十多岁来说,把爱情平分自己的一半人生也是过多了。
许多事情如果没有亲身去尝试,不能叫做好好的活过。
而市子告诉我们切身的感受,不光是一件事情或是哪里听来的一句话,而是季节的变化,树木的年轮,植物的呼吸,还有浓浓的乡愁。
没有种过芹菜的人是不能说芹菜是不会生虫子的。
人生因为不完整的繁杂,所以才会像土地一样不断的翻整,拨皮,种出不一样的果实,品出不一样的酸甜苦辣。
"小森是位于东北地区某个村庄中的小村落。
这里没有商铺,只是购买需品的话可以去公务所所在的村中心,哪里有农协开的小超市还有几家商铺铺。
""去程基本都是下坡路,自行车大概要半小时,不过回程要花多长时间呢。
冬天因为路面积雪只能步行去,不紧不慢的话要走上一个半小时吧。
不过,大多数居民都是去临镇的大型城外超市购物。
我去那,来回要花上一天。
“”逮着连绵阴雨里放晴的空隙,从山口往下看,小森好似沉睡在蒸汽下,土壤里的水蒸气,争先恐后地要散发出来。
小森地处盆地底部,山里的水蒸气不断的涌入这里,湿度随之也不停升高。
“”这一点,我妈妈是个喜欢胡说八道,任性妄为,真话假话都还在一起说的人。
也许还有很多谎话是我没有察觉的,怀疑起来就没完没了了。
我无论什么都想亲历亲为才算痛快,也许是是因为这个,虽然预言不可信赖,不过用自己的身体感受到的就能相信。
“劳动,做食,生活,从远古时期进化而来的我们慢慢改变着这三种关系和本质,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时时刻刻改变着人的生活状态,而机器的诞生更简化了生活的模式,人们花在劳动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
快速的劳动节奏,快餐餐饮业的盛行,和超负荷的生活压力,而谁也不肯放慢自己的脚步,生怕落后,更别说隐居世外。
殊不知比起红红绿绿的都市生活,大自然的丰厚,谁看的到呢。
当人只有满足了自己的物质欲望之后,才会去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东西,难就难在有人放不下,舍不得那红红绿绿的世界。
影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当桥本爱自己一个人劳作,做食,以及穿插回忆和妈妈有关的记忆时,一切都觉得是那么亲近以及祥和。
同时也学会不是为了劳作而劳作,不是为了吃饭而烧饭,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
本生的意义以及价值,都由于这个”快“,而被淡化了。
因此,一直很享受一种说不清的体验:若干年前,一个人,背着装满的书包,八点坐在公交车上回家,头搁在窗上,眼睛望向窗外,面无表情。
旁人看了以为是个心事重重的中学生,其实心里自己明白,此刻,什么也没想。
活着,不是一次饕餮快餐,而是一场慢慢的体验过程。
如果你是一位真正的农民,你真的可以这样吗?
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在外面一秒钟就烦躁的要死寻找空调房的时候,农民还穿着厚厚的衣服在农田里锄草,以防被庄稼刮伤。
当我们觉得蹲下来一会就觉得累的腰酸背痛影响工作好几天的时候,农民要弯腰一整天在田地里。
这样的你还能够有心情酿米酒,做这做那么?
在片中给观众的印象是---农民很清闲,没事钓钓鱼,采采野果,聊聊家常。
如果农民真的可以这样,那庄稼的收成一定很差,也不会有那么多农民因为辛苦、看天吃饭、以及微薄的收入、被人看低的身份而外出打工了。
你成为农民后真的可以这样吗?
题外话,哥哥是地道的农民,他说,现在庄稼的收成百分之五十靠化肥,百分之二十靠种子。
不要妄想着吃到没有化学肥料的食物了,除非你想要饿死
日本影视团队中,有一个职位是做食物的,他们认真地设计具有治愈功能的漂亮食物,把它们展现在镜头下。
曾经住在东京。
我在拉面馆打工过,那时候如果海苔或者豆芽洋葱摆得不够漂亮是要正过来的,如果叉烧肉样子不入流也差不多要留在后厨当肉馅的。
如果我不认真摆好每一样食材是会被店长批评的。
在日本,每一个主妇都认认真真做明丽爽口的便当给宝宝或者丈夫。
所有超市里每一种肉蛋蔬菜都认认真真干净地包装好,标明产自某县。
小森林是一部农村的故事,一部非常日本的绿油油地氤氲在雾气里的,好像纪录片一样的电影。
我们随着主人公一起不厌其烦地想象着每一种食物的种植采摘、加工,我们看着桥本爱大口大口吃着西红柿。
最喜欢日本的用爱去灌溉播种出来的食物才好吃的主张。
认真到有时候略滑稽的人们最可爱。
因为很少吃到垃圾产品,抗菌力比国人差得多的日本人经常被中国大陆或者台湾的进口黑心食品毒倒。
我记得宁静在一个访谈节目里说拍电视剧时,大家要把早就馊了的食物上的苍蝇赶走,然后赶快装模作样,开机完工。
我喜欢日本影视中,真正有真人每次认真做好的食物与演员带着感激的心情吃下去的真实感。
日语いただきます(国内喜欢翻译成开动了),据说最早是受佛教的影响,用来感谢上天给了自己食物。
我没有去考证,然而大概必须要有这种感恩一切的心情,才能体会平淡的小幸福。
其实本来,大家都是在一个充满未知的可怕社会中,过渺茫的人生。
我们都需要小清新的电影,感谢每一种食物,感谢每一天。
2017年准备好好做微信公众号——穆尔登格影评、看世界、俄罗斯周边,欢迎关注
电影根据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同名漫画改编,全片以大自然环绕的日本东北的山村为舞台,桥本饰演从都市回到乡村的主人公市子,描绘了在严酷大自然中过上自给自足生活的市子,为了每天获取食材不得不学习种田的故事。
该片花费一年时间在日本岩手的奥州巿拍摄,当地春夏秋冬的美景尽收眼底。
这是一部很不一样的电影,导演的表达方式也很新奇,我觉得这不失为一部上佳的打发时间的作品。
大家是不是吹过了……
家里无灰,脸上无尘,这不是农村。当放松的视频看就行。
类型:剧情???
没有哪里的生活是轻易的,看起来美是因为他们努力,以及他们没有抱怨困苦.
一部加了超级滤镜的乡村童话。一个人打理庄稼养鸭打零工还能有精力尝试各种菜品倒不能说不可能,但永远保持那么干净白皙爽嫩的皮肤绝无可能。事实上,一个人打理庄稼就已经是奇迹了。当然,谁不希望真正的农村生活可以这样诗意呢?可现实是隐入尘烟那种情况。胜在女主小清新,李嘉欣+高圆圆;展示了日本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各种美食。最好奇的是大夏天独自在家的夜晚,穿bra也就算了,还一个人裹得那么严实。整个电影充满了禁欲的气息,躲过了对性需求的探讨和展示,更加显示出虚假和空洞。
我承认我是想来搜做法总结的 T T
喜欢城市还是喜欢乡村,每个人的选择大不相同。就我而言,我是拒绝这种安利并想一脚踹翻这种梦想的。试试每天起早贪黑在暴晒下干农活,狗屁鸟语花香,实际上只有各种虫子和难闻的气味,想自给自足?那也要看老天爷这一年给不给你好的收成,目睹了20多年这样的生活对这种电影嗤之以鼻。
天天厨房为什么这么高分?
昨天看这个看一半看不下去了,这么美的电影,我看着心里特别难过,为什么,中国电影票房都那样了,审美还那样,什么时候才能不吃粗粮,也认认真真做顿可心的家常菜呢。
低配版日本李子柒的夏秋低配舌尖上的小森~这真的不算电影
生活态度与质感。可我对烹饪总是无大兴趣,食物于我也多是果腹之用,实在没有什么感觉……(标记反了)
原谅我,给低星是因为它不属于电影,故事性太弱。这既不是纪录片也不是美食旅游宣传片。不是人美景清拍出来就可以叫电影的,本质上更接近于流水账。没珍惜之前小米盒子有资源的时候,到底还是去百度盘找的资源。
农家乐,种地+做农家菜。
远离城市的喧嚣,小森之夏,自然、平静,小清新的生活。不过无法对桥本爱喜爱起来。★★★☆
荤菜太少了。
说实话,能不犯懒辛勤劳作的人,在哪,干什么,都会活得很好,这个才是关键,必须劳作,必须输出
非常清新、悠闲、无欲无求的一部美食片。叙事为辅,或已被抛弃。强化饮食制作的全过程所带来的平静、愉悦与回忆。
桥本爱看着就像去农家乐的,假得出戏。其实这样的生活,放在十八线城市,带个小院哪怕天台种点菜,春种秋实,也不影响效果其实。本质就是城市里那种精致恬静的小资情调。
啊,现在B站上有些阿婆主是不是看了这个有的灵感吼
完全受不了的日式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