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Music,巴洛克音乐恋母迷思(港),声声长流(台),Musik
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
主演:阿廖沙·施耐德,阿珈特·波尼茨,玛丽萨·特里安德菲里都,Argyris Xafis,Frida Tarana,Ninel Skrzypczyk,Miriam Jakob,沃尔夫冈·迈克尔,Finn-Henry Reyels,Stamatis Baknis,Eleni Chal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法国,希腊,塞尔维亚语言:希腊语,英语年份:2023
简介:《音乐》是对俄狄浦斯神话的现代复述,讲述了一个男孩在希腊与他的继父母一起长大,并在 20 岁时无意中杀死了自己的父亲。 在因犯罪入狱服刑期间,他坠入爱河并与一个女人生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女人原来是他的母亲。 故事发生在 20 年后的伦敦,这个男人现在和他的女儿住在一起,并 且开始失明。详细 >
哇,好振奋。能把一个众人皆知的故事讲得这么有调动力,这举动比帕索里尼还往前走了很多步,本身就很带劲啊。而且也仅仅是“看上去”没头没脑而已:所有的断裂都有影像粘合(受伤的脚、触碰的手、黑框眼镜……),所有的冷静都用音符抒情(古典的,民谣的……),宿命感于视听而非情节中诞生。安格拉·夏娜莱克这部作品还是很强调参与,也很有温度——当然,是很激进很抽象的温度。
本片通过细节逐渐拼凑出故事与情感,命运的趋势,生命的无常,但歌声似乎超越时间,流淌进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特立独行。在不少人极力把各种元素塞入一部电影的时代,Angela却做起减法:日常的景色,极少的对白,简单的情节,慢悠悠的节奏(需要耐心)。角色偏向淡漠的表情和远镜头令故事和观众保持了一定距离,显得具有戏剧性的剧情也变得冷静克制。音乐是片中的主要元素,和水一样流淌。生活像水一样,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主要是我个人不太理解希腊神话现代版有什么拍的价值,但不难看,画面和声音都很享受,但拿柏林最佳剧本也有点太油麦了
「Berlinale」开篇的第一秒钟就几乎可以让人睡着,在分析欣赏美之前,大脑已经死亡。继续神话吧。
第一次冒生放弃电影的想法是夏娜莱克的《漫漫吾日》,第二次则是《音乐》——影像虽然平和,但是内生出来的冷峻与不可接触感让人难以忍受。
很难讲这种神话本身 音乐和导演刻意选择的表现手法所传达出的一致性到底有什么用意。文化的隔阂是我无法分辨导演是从哪里薅出来的这些神乐bgm 也无法分辨影片呈现出的流淌感到底继承于哪一条脉脊。打4星纯粹是 带着神话故事的预期和对照来看的话 观影体验确实挺愉快的。
#25th SIFF 是部挑观众的电影(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中途离场),“轻”台词与情节的叙事,被“冰冷”的观察者视角的长镜头填充,生活片段定格,悲剧徐徐发生,对我来说是一种新的观影体验(不过与音乐的连接牵强
云里雾里啊!
画面很美,很少很少的台词拯救了我被挡住看不见字幕机的痛苦,节奏很慢,车在山路中的镜头让我想到《樱桃的滋味》。get不到剧情,觉得剧本有点烂…
意外的能看得进去 也很enjoy 完美留下了故事的骨架 用音乐为血 以静置为肉 把电影塞得满满当当 得益于导演的审美 画面的角度很是漂亮 演员也用一种呆板而戏剧化的形式传达出了悲伤安静的氛围 非常喜欢
無休無止的呼吸 @ moma
重看
C|扁平空的典型案例,不只原命题中的宿命感完全被消解,电影本身的特征都被抽象概念化,连时空都被抹除,全片只留下一句“弑父娶母的命运”,私以为是与电影最引以为傲的本质背道而驰。我隔壁老哥20分钟愤然离场,要不是心疼票钱我也跟着走了。#LFF2023#
犹在梦中
呕 #2023SIFF
#SIFF2023# 上海影城丁香店,3.7分。其实对我来说挺好看的,但也忍不住狐疑这种颇有趣味的史诗再现术。固定镜头在“当代生活”中寻找舞台与雕塑(或者反之也可),身体运动为了配合这一语法几如现代舞的分解动作(凝视与形式化同时发生),幕间咏唱(包括三人排练)最显然地遗存剧场时空的形式感。一方面,夏娜莱克企图告诉我们史诗中宿命悲剧的时空可以轻易叠影;但反过来我也会想,夏娜莱克这种迟滞却费尽力气如同陶艺(关注纯粹物质形式与气质)的叠影,是否又是处境理解中的一轮买椟还珠。
待重看
压抑克制沉默到了可疑的地步,但并不理解这种基调是忠于德国文化还是只是一种把老套故事拍摄新颖的手段。俄耳浦斯的改编和爱情故事的叙述也非常可疑,音乐也很可疑,非要如此么?
最少台词的夏娜莱克,无穷的性张力与死亡阴霾,原始的、整洁的、机械的。剪掉情节枝蔓,从根部直接生出果实。音乐段落比预想中的魔力更大,如辟出俗世与天国间的模糊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