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不是我说的,列宁原话——工人阶级的力量来源于组织起来,没有组织起来的劳苦大众(或者叫无产阶级)都是乌合之众。
其实刚看完,我内心打分区间9-9.5分,但仔细思考后,觉得没有这么高。
电影本身是极其精彩的,摄影风格营造极强的现场感,仿佛参与其中。
台词部分,真实的粗糙和精致的分析与不同人物完美融合。
表演也是无比真实,脾气不好的人上去可能要打起来了。
这三种真实拧成一股更巨大的力量,感染力倍增。
先说下引子:公司高层与1100员工签订了5年的协议,1100员工每周免费加班5小时,公司会保证5年内员工的工作。
两年后公司盈利1700万欧元,宣布破产。
而据影片内法国的算法,如果不免费,这1100员工每周额外工作5小时持续两年,工资是500万欧元,保险金300万欧元,奖金600万欧元,总共1400万欧元。
排除钻牛角尖的部分。
我相信每个人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性,法国特性之一就是自由。
我国特性之一是坚忍。
自由的负面效果是放纵,坚忍的负面效果是奴性。
先不谈大规模的罢工在我国有没有,每周免费加班5小时,是很常见的情况吧,压根不需要签订什么协议。
有些人会觉得如果每周只加班5小时那就谢天谢地了,有些人恨不得主动加班,别说每周5小时了,10小时,15小时都有人愿意。
因为可以“升职加薪”嘛,因为在为“理想”奋斗嘛。
别试图钻“免费”这个空子,分两点说,第一点:确实存在免费的加班。
第二点:有一定补偿的加班。
加班很大程度上是要公司节约成本,2个人当3个甚至更多人用,只要发2.4的工资。
关于员工之间的恶性竞争,企业对于员工的压榨、套牢和无情淘汰,这里就不多探究了。
当我们谈工资的时候,我们就谈工资,不谈理想,不谈感情。
只有当一个人是在为自己打工的时候,加班才合情合理,显然那个时候的自己不是员工,而是股东。
8小时工作制是多少鲜血换来的,好了伤疤忘了疼。
工人阶级如何对抗了?
任何情况,至始至终,都围绕团结和瓦解团结进行。
首先,因为工人阶层的集体利益需求,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就需要一个领袖。
而工人阶级领袖要有个极大的能力,把核心问题简明概括地讲清楚。
如果扩大范围就需要口号化。
比如面对无法进行的协商,管理阶层的种种说辞,男主说: “我们签订了协议,白纸黑纸的协议,您保证会保护我们的工作,不是一年两年三年四年,而是至少五年,到五年后,我们再看这个协议还要不要继续保留。
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信守承诺,那您守不守信用……要么你们信守承诺,我们复工,要么你们违背自己签订的协议。
那我们就继续占领车间和仓库,没什么好说的。
” 一针见血,无法反驳。
资本家巴不得一团乱麻,工人阶级力量涣散,去做很多没有实际意义的事。
而后,往往会发出过激言论和小规模的暴力冲突,这对工人阶级是没有好处的。
小规模的冲突上,工人阶级处仍于弱势,削减力量,引发内部矛盾。
资本家权衡利益后,会收买媒体,对工人阶级进行负面报道,利用舆论给工人阶级施压。
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同时也会失去政府的些许支持。
拖延,继续拖延,无休止的拖延。
我们来谈谈这个“拖延”,一方面,过于理想化的思想觉悟是无法实现到每个个体上的,历史已说明一切,否则不会出现“法律”。
另一方面,生活需求上,工人阶级掌握资源较少,耗不过资本家。
分歧出现了,一部人妥协,很大原因是接受了资本家的甜头,也有小部分只执着于眼前的利益。
由于形成新的利益关系,再无法团结。
出路,坚持的人继续耗,并找到新的道路,这一点其实是极其难的,绝大多数部分情况走到上一步就不了了之。
本片选择的出路,里面涉及的国际化,名族主义,地方政权,地方企业家很有意思。
主人公对分化进行了总结:“我们发过誓要保持团结,我们要阻止工厂关闭,这些我们都说过,我们要保住饭碗,不过我现在要对你们说,我面前这群哥们儿(指被分化的),那帮人(指高级管理层)意见也不统一,跟我们一样,他们有时也会吵架,可一旦涉及到维护他们的利益,他们特别团结,手拉手,他们很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想让我告诉你们(指被分化的)吗?
有了对面你们(指被分化的)这些人,他们就踏实了。
” 殉道,导演安排了一个生活上并不是走入绝路的人,来领导,来殉道。
因为他早早清楚资了本家的把戏,不留把柄。
我们现实生活其实也越来越陷入这样的困境,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恶意地揣测别人,我们逐渐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美好。
到底是因为什么,连一个倒在路上的老人,我们都扶不起。
那就要说到,我经过仔细思考,给原本打的9.0-9.5,又降回到8.0-8.5分。
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暴力冲突,资本家有绝对优势。
国家为了维持社会稳定,不允许有大规模的暴力冲突。
由种族主义产生的冲突不考虑在内。
再强大的工会,只是对矛盾和问题进行处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工人阶级。
没法从源头上处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的矛盾。
罢工,存在于公司内部的罢工不具有持续性、代表性和重大意义,行业内的罢工才具有效果和重大意义,比如出租车,航空业…… 所以,最后,影片工人阶级利益的需求逻辑:我们不是需求同情以及补偿,我们是要双方信守承诺。
但我想说,我们不是要什么8小时工作日,什么加班费,什么奖金,什么福利,我们只是要拿属于我们自己的,包括剩余劳动价值。
尽管本片是极好的,但也止步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形式是一部伪纪录片,影片里罢工者遇到的好多挫折,或者说好多镜头都似曾相识,和另一个纪录片里一场运动极其相似。
可能这就是工人运动或者说学生运动一定会遇到的挫折,个体在资本机器或者国家机器面前永远是弱者。
中国有过下岗潮、买断潮,我爸就赶上了,但电影里所有的冲突在当年可能就是一个动员会便能解决的问题,《地久天长》里也有展现,开个会就回家了知道吧,就此而言这部电影里每个人都有高光时刻,这点最打动我。
每件自焚案背后都一定有事件。
影片里面配乐太优秀了,结尾自焚情节手机视角画幅的变化展示足了压迫感。
关于罢工的电影,看完心情现在很沉重,一方面同情员工要面临失业,无法维持接下来生活的困窘;一方面又觉得作为“理性人”,生存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利益最大化,当这个工厂的利益达不到所期盼的目标,那么在另一个区域开办无可厚非。
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他们签了协议,说的是5年内保证正常工作,员工们完成了自己做的,那么企业老板为什么违反契约呢?
为了弥补违约,他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觉得是电影所没有显示的。
所以从企业层面来看,关闭工厂是必然的;从员工层面来看,他们只是想通过抗议获得工作,那么这两者的冲突是否应该由政府介入解决呢?
整场电影里显示的是总统无为而治,只表达了支持的态度,政府更多的是作协调员的工作。
那么针对这场纠纷究竟如何解决?
还是得针对不同地方的情况。
从中国来看,我们更多的人是在居住地无工作岗位时外出务工,也就是电影里的一个人说:那就去住在有工作的地方,从生活方式来说,中国人觉得没什么,但对于法国人来说,他们很生气,觉得被冒犯了,所以这个提议并不会被接受。
然后政府提出了一个方案,即让阿让工厂的竞争对手收购这个工厂,但是阿让的总裁不愿意卖,从法律意义讲,他的做法可以。
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来说,公司的股票提高35%,却不愿意承担相匹配的责任,只关注自身利益,电影也是暗含了对这类人的批评。
最后以一人死亡作为双方谈判的“筹码”,也是对双方敲醒了深深的警钟。
作为文明社会人,暴力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同时作为文明人,我们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看”这电影有好几个层面的体验,首先,片中摄像机频频模仿真·围观群众的个体视角,镜头边缘经常是虚化的其他围观者的脖子或头发,观众跟着蹲在现场一角“看”工人们如何车轱辘地辩论、冗长地争吵、负气地攻击、艰难地说服;然后是整个罢工流程的全景跟拍,如PPT一般的清晰架构:谈判—谈崩—闹(集会、游行、抗议、冲突)—新进人物的谈判—暂且谈和—发现没有新进展—新的升级的闹……间插政客作态、资本博弈、舆情发酵,套用下娱乐节目片名,就像是快速撸完一整季《这!
就是罢工》《这!
就是工运》;最后是作为画外观众,作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社会主义郭嘉的光荣一员,观摩下老牌资本主义郭嘉中的罢工为何物,虽不能学习取经,亦可求共同进步。
看完可鼓个掌,写个评:人家一流的郭嘉,一流的权利保障制度下,才可能有一流的工运,进而有一流的工运电影。
然而结尾猪脚的勇敢决绝如历史长河中无数得道却寡助的英雄,让人不忍轻佻地直视。
或许可以深思的是,再“一流”的工运,其述求无非如奥威尔在八十多年前《通往维根码头之路》所感叹的命题:在普遍失业的危机下,工人们早已不在乎被剥削,唯愿求得一个被剥削得不那么狠的工作机会。
再一流的郭嘉,再先进的权利制度保障,只要保障的是私有制,强化的是等级制,人性所期望的自立自行,自主劳动,就仍然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电影很多镜头都是近距离手持拍摄,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跟着男主角一起参与了这场抗议运动。
组织工会,谈判,寻求帮助,游行…愤怒,失望,沮丧,无奈…全程感觉节奏非常紧凑,一点喘息的空间都没有,彻彻底底感受到男主角的尽心尽力,就像他说的,这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大家每天起床能去工作。
最后,当以为结局就此尘埃落定,他燃烧自己最后一点火花,似乎并不意外,但仍然感到非常痛心。
为什么弱势群体必须走到绝境才能争取来一点机会…
现实且震撼,虽有人说全程在吵架,但对我还是挺大冲击的。
一群被侮辱与被侵害的工人,为养家糊口的一个饭碗,联合起来罢工抗议公司裁员。
中间有像皮球一样在各部门间推来推去,有内鬼想谈个高价拿补偿走人,有虚伪的官员或高管说着一些每个字都懂连起来却是根本不懂也不关心民众疾苦的屁话,有民众愤怒不可抑制最后由一场抗议演变成了暴力事件,有人在高高低低中不同嘴脸,超现实,超压抑,超沮丧,没想到最后的翻盘都要让一个被推翻的运动领袖的自我牺牲,很像宝玉那句我就挖出这颗真心给你看,他真的这么做了。
这样的牺牲值不值得?
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但我懂得他的选择,他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了,他选择做的一切也只是为了争取大家的权益。
但,真要这么大的牺牲才能保全吗?
可惜对于虚伪嘴脸能否看懂这个电影,我持悲观观念。
懂了又能怎样?
真是心酸啊
登陆火星、AI智能、无人驾驶、新能源、流浪地球等等,科技进步改变世界,人类被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所鼓舞,也满怀希望,资本、资讯,甚至影视作品,多聚焦在上面这些话题中,但是,世界的前行和变化中,有一个庞大的群体不断的被抛下列车,甚至碾入铁轨,他们被残酷无情的抛弃和牺牲,却很少有人提及,他们就是这个世界的建设者和施工者,他们叫产业工人。
底特律变成鬼城,多数导演没在意,三星和富士康关闭大陆工厂,撤往更廉价劳动力的东南亚,导演们也没在意。
但是,本片的导演在意了,他关注了当今世界因为产业发展调整而牺牲的数以亿计的底层普通产业工人,也拍出了这部良心作品,凭导演的良心和责任感,就值得尊敬。
影片讲述一个德国汽车集团的法国代工厂准备关闭,搬迁到劳动力价格只有当前1/5的南斯拉夫新厂,1100名工人即将失业。
企业的理由是经营困难,事实是该公司的股东分红高达25%,全球汽车制造商第一,德国总经理的年收入900万欧元。
法国子公司两年前就提出关闭,结果,政府给予补贴,员工承诺每周免费多做5小时,且不要奖金,换来公司不关门的承诺,结果两年后,公司高层要关闭工厂。
政府不作为,行业协会不作为,1100名工人只能在工会组织下与资方开始斗争。
这个问题的确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力量强大的资方面前,西方国家有行会有法律保障的产业工人的抗争和维权尚且如此艰难,那些没有后援的大国工人如何面对?
这是我的思考。
很难讲看过的感受,真的很难讲,是回想片段都要闭眼思考几秒的过程我其实蛮现实主义的,电影过程中一直在分析男主的动机。
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彻头彻尾的利他主义者,我偏向于他沉浸于个人被追捧被报道的荣光里,限于另一种意义无法自拔,直到最后这种表演性的人格将他引向光荣的牺牲与毁灭。
可如果仅是如此的话,我为什么会流泪呢,为何会在他将石油泼向自己时禁不住内心的尖叫,为什么又在电影结束时震颤不止呢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在我心中,“生命”的价值太高贵,任何以生命为代价的牺牲都无法再用理性刻薄的语言去分析,只能去承认也必须承认:他们是英雄有个短评写着,如果删去私人生活和配乐,可能会更加合适,我不认同。
私人生活的部分在我看来是种缓慢的铺垫。
见到新生的外孙后再选择壮烈的牺牲,抱起新生的婴儿就好像在做最后的告别,新生与死亡的对比让我一下子明白男主前去探望便是一种无声的告别,是永别。
音乐则随着画面而推进,有的是与人物心理契合,有的则是一种暗示就像最后的不断加急的鼓点,勾起不安与焦虑。
我原本以为是报复一环的加剧,以为缩小的画面是狙击枪的瞄准镜。
直到看到他向自己泼上汽油——我心中什么都明白了。
反抗不公是有用的吗?
苦苦坚持是有用的吗?
流血牺牲是有用的吗?
以死亡换取转机是有用的吗?
是有用的吧。
至少我这样想着。
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如果能够改变历史轨迹的分毫,都会将最终结果推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反抗不一定成功,而不反抗一定失败。
反思着,也努力反抗着。
以前很少关注此类电影,因为好奇,选择试看下,结果被震撼到,当然这属于个人观感,可能难以引起共鸣。
罢工对于欧洲人、尤其法国人是司空见惯的,以纪录片的手法、手持拍摄就成为非常合适的选择,与之贴切的是,演员们丝毫看不出表演的成分(可能他们平时经验丰富),特别是两场工会内部起内讧的戏,再真实不过了,观众们会不自觉地提醒自己“我站在哪一边呢”;另一方面,欧洲人人文素养的高度另我等草民望尘莫及,以几场谈判戏为重点,无论工人、资方(大小BOSS)、政府官员等各方可以坚持底线、针锋相对,但都以尊重为前提、法律为界,试图一步一步达成各自的目的;但最终的悲剧还是发人深省,到底是资方的逼迫,还是工人的暴力导致的?
我倾向于后者,无独有偶,前段时间看有关西班牙内战的电影时,也描述了工人运动最终走向暴力的事件,近一百年了,这个话题欧洲人早已给出了解答,而我们似乎没有认知上的变化。
最终,我们还是作壁上观吧。
影片看起来很真实,镜头很真实,剧情的发展也很真实,除了那一刹那的暴烈。
剧情描述的是一次反对全球化的罢工,影片开始不久,我对结局就有了预期,工厂一定会关闭,工人们会争取到更多的钱。
这个结论让我有了最初的感观,工人们的做法不合理,没有实际意义。
而随着影片中一次次的争吵,我的观点产生了变化,直到最终的沉默。
1.工人们是占理的,撕毁协议的不是他们,他们要求的是公司履行协议(公司还在盈利,有履行的基础);2.整个事情不仅仅是理的问题,它是两个阶级之间利益分配的问题,公司希望获取更多的利益,所以牺牲掉工人的利益。
我所在的阶级和那些工人是一样的,我应该站在他们这边。
而我最初习惯性用领导层的思维来理解这个事情,实属严重被洗脑。
Laurent Amédéo想做的这件事用罢工是无法解决的,他需要推翻整个阶级或者重建社会制度,这需要的是一场革命,而革命时机显然还不成熟。
“自古凡革命 无不有流血牺牲者”这都是我国先辈践行过的话,所以结局很惨烈。
世界无法被个人所改变,他至少改变了这件事的结果。
电影是好电影,就是没那么好看,纪录片式的拍法,为人民某幸福的好领导最终没有好下场的悲惨故事。结合我国工人老大哥的处境和当年下岗潮,有种既熟悉有陌生的感觉。
本片基本上以纪实手法呈现出一部完整的罢工抗争血泪史。在这起事件中,我感觉视线已经被模糊。善恶美丑、是非正义甚至难以分辨。情理法相互交织。游行、谈判,甚至拳脚相向。一切都无法解决矛盾。最后的淋油点火简直就像是现场直播。这是何等的惨烈。在资本的世界,哪有什么永恒的道义。只有利益罢了。
3.5 唔 非常法国的电影
长达两个小时的吵架片,看了半小时脑子轰轰作响
无休止的争吵与逼真的场景,虽说全片都在爆发着,可却有着很强的压迫感与无力感,而结尾无音的爆发却是最有力度的。伪纪录以及新媒体元素运行的也十分巧妙,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那些影响。男主的表演看似十分外放其实层次细节十足。只要我们去抗争了,才知道赢与否。
镜头平稳的太过苍白,审美老旧的油腻。
昨天还是手捧婴孩的慈爱祖父,今天却是引火自焚的绝望斗士。昨天还是并肩作战的维权工友,今天却是彼此内讧的利己羔羊。成城总是容易瓦解,死亡总会迎接新生。没有战争一定胜利,没有斗争便永远待宰。在轰隆作响的资本机器面前,在粉饰太平的政治面具背后,在脆薄如纸的人性漩涡之中,他只是不愿懦弱。
3.5孤独的战士和战争必将流血
一桩事先张扬的法国政治隐喻:左翼的分裂,无论是坚持工会主义还是走向左翼或右翼民粹,使得经济学家统治者在粉刷后的新自由主义道路上为所欲为。像罗杰与我,找不到的德国老板。然而并不认可左翼所描绘的经济图景和解决方案。
影片本身有迷惑性质,场景渲染太强,当然林顿的表演值得梅开二度,毕竟除了他都是真人重演。自焚视频后的悼念很废话,半纪实的风格,报告文学拍到这个程度不能太吹毛求疵。
《开战》是今年绝佳的政治片,但绝不是一部容易观看的影片,它以几近真实的状态反应工人斗争中「资本家团结一致保护自己的钱,工人却四分五裂各有各的利益」,它以斗争至死的故事阐述「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念。
各种越肩的浅景深镜头把中心人物固定在视觉中央,让摄影机有种很高的参与感,有一种会议谈判纪实的错觉。但是剧本的确写得好,以工人内部矛盾为例,其分歧从抗争方式到抗争结果逐步渗透和发展,而在现实中可能在联合的一瞬就可能已经其心各异。谈判过程资方的嘴脸基本是是首相是大臣的现实演绎版本,一般人没有明确的思路和足够的冷静很容易就被其熟稔的文字游戏带偏,于我有一种看商战片等我类型满足快感。最后的神圣暴力更是神来之笔,不仅在剧情上带来震撼(源自之前用于缓冲节奏的人物生活戏和谈判戏份的巨大反差),也蒙上悲剧的色彩,给出了创作者自己对工人抗争的悲观。从主题上来讲,全球化就是全世界的有产阶级联合起来,其内部的矛盾产生的损失完全可以承担,同等时间内无产阶级抗争产生的成本却只会压垮联合。
作为电影实在寡淡!
“假如那是一道墙,我们也会冲上去,因为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 不喜欢。
抛开立场来说,男主Laurent真的是把这次抗争当做了一场战役,所以在全盘皆输之后,他做出了那么极端的举动。电影如同一部纪录片,通过大量手持摄影,让观众如同一个旁观者,或者是一个记者,增添了参与感与临场感。只不过,由于Laurent的诉求过于极端,没有折中的方案,使得这场战役没有获胜,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不明智的。打仗的目的是最大程度的胜利,而不是玉石俱焚。但是他的精神和决心是值得称颂的,他的行为是悲壮的。电影里的那些对抗、爆粗和内部瓦解、分裂,以及如真实事件一样的声嘶力竭般的争辩很精彩。
太法国了,教科书式的罢工、抗争和劳资纠纷。
有时候你为之奋斗的人根本配不上你做的努力和牺牲。
当个体的利益(企业的利益也不是“集体利益”,而是股东的“个体利益”)发生强烈冲突的时候,每个人站在各自的立场看都是对的,这种时候,对错的尺度在哪儿?我以为电影可以在此层面做出更多讨论,但最后的落点还是狭隘的“解决问题”,不是不行吧,多少有点浪费这个开场
une miniature d'un monde inconciliable, bouleversé et dérisoire
@欧盟影展 冷静想了一天,还是给一星,很少遇到这种无法忍受的片子。对比原一男的一些纪录片,更容易明白《开战》导演贯穿始末的这种精英视角有多算计、多想当然、不切实际与令人厌烦。还有不认为题材可以成为电影的决定性因素,这个本子完全可以替换成超级英雄片,主题仍然是个人对战体制最后个人牺牲,然后再考虑这个电影呈现出的剧本、人物与表达的东西,不知道还会有那么多好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