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卡罗尔

Carol,因为爱你(台),卡露的情人(港),卡萝尔,盐的代价,The Price of Salt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鲁妮·玛拉,凯尔·钱德勒,杰克·莱西,莎拉·保罗森,约翰·马加罗,科里·迈克尔·史密斯,凯文·克劳利,凯瑞·布朗斯汀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卡罗尔》剧照

卡罗尔 剧照 NO.1卡罗尔 剧照 NO.2卡罗尔 剧照 NO.3卡罗尔 剧照 NO.4卡罗尔 剧照 NO.5卡罗尔 剧照 NO.6卡罗尔 剧照 NO.13卡罗尔 剧照 NO.14卡罗尔 剧照 NO.15卡罗尔 剧照 NO.16卡罗尔 剧照 NO.17卡罗尔 剧照 NO.18卡罗尔 剧照 NO.19卡罗尔 剧照 NO.20

《卡罗尔》剧情介绍

卡罗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50年代的美国,年轻女子特芮丝(鲁妮·玛拉 饰)在纽约百货公司担任售货员,但心中向往的却是摄影师工作。某日,一位美丽优雅的金发贵妇卡罗尔(凯特·布兰切特 饰)来到百货公司购买圣诞节礼物,结果和特芮丝一见投缘。两人相识后特芮丝得知原来卡罗尔有一个女儿,而且正和丈夫哈吉(凯尔·钱德勒 饰)办理离婚手续。通过书信来往、约会相处以及公路旅行,特芮丝和卡罗尔发现彼此就是自己的真爱,然而在当时社会这是不被允许的。特芮丝的男友认为她只是一时迷惑,卡罗尔的丈夫则请私家侦探调查取证,希望在离婚诉讼中让她一无所有。考验两位女性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在社会压力下她们能否坚守内心、不计代价的把感情路走到底? 《卡罗尔》是美国著名独立导演托德·海恩斯的新作,入围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最佳女主角奖。电影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在1952年匿名发表的中篇女同小说《盐的代价》...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轰天谍战与摩根·弗里曼探寻神的故事第一季通灵公主曼哈顿的槲寄生拳击女孩大群第一季CHEAT~各位欺诈师请注意~少年天子谜证阴阳裁缝他们第二季风中的低语这个男人来自地狱凤楼传之灵狐传说死亡之屋换灵卧底少林僧兵尘封迷情有爱第一季彗星来的那一夜熊出没之年货丑娃娃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玩尽杀绝2女囚犯第八季走出蓝水河自由了!宇宙战队球连者VS宇宙小队一千零一夜第2部:凄凉之人虎符传奇

《卡罗尔》长篇影评

 1 ) 起雾的玻璃窗之后

毫无疑问,《卡罗尔》在视觉上有出众的细腻美感。

影片的摄影风格节制,冷静,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仿佛每一帧都可以被定格为精致优雅的画报。

相较之下,《卡罗尔》的剧情似乎偏弱,被许多人评价为格局小,新意少,只是专注的讲述了一段隐秘深刻的爱情,而无更多对社会的注解与批判。

然而我认为,《卡罗尔》的格局并不小,它对政治和社会的批判只是没有在剧情大纲里直接表现出来而已。

实际上,电影的美学形式和内涵并不应该被泾渭分明的区分开来。

《卡罗尔》对“大格局”的野心,恰恰体现在一些电影构图的小细节里:镜头下那些看似空洞的精致布景,可能蕴藏着丰富的象征,使电影表达的内涵远不限于剧本故事本身。

而这其实才是电影有别于文学的独特魅力。

比如,《卡罗尔》中常出现一个有趣的取景角度:镜头常常是透过玻璃窗望向迷蒙的人物或城市街道的。

那么这时常隔在视线中的玻璃窗应该被怎样解读呢?

1. 女性的困境《卡罗尔》中的确没有激进的政治宣言,也没有热血的抗争,有的只是两位女主角之间静水深流的爱。

然而,即使没有露骨地政治性批判,影片许多小细节都微妙地暗示了50年代美国女性的“不自由”。

鲁尼·马拉所饰演的百货公司售货员特芮丝在初见凯特所饰演的富裕家庭主妇卡罗尔时,调笑地说着,我很乐意带你去看我爱的火车模型,但现在我只能被困在这个洋娃娃专柜后。

当卡罗尔为了与女儿相见,只能同丈夫的家人一起用餐,她不断辩解着自己见的是心理理疗师而非医生。

似乎在用一种间接隐晦但又毫无退让的方式坚持着自己的同性爱倾向并不是疾病。

而极为讽刺的细节是,此时餐桌旁的电视里,某位名人正激昂地演讲着“自由”的美利坚所拥有的那个“自由”的未来。

50年代的美国女性已经拥有了选举投票权。

但发生在60年代的,致力于解救中产阶级女性于家庭主妇命运的第二波女权主义,还远没有席卷美国。

而一直要到80年代,女同性恋的权益才被纳入女权主义的讨论范围内。

这些在法律上已拥有选举权的女性,看似已经身处在一个自由而平等的社会,然而卡罗尔显然并不“自由”。

尤其当法律指认她的同性爱是道德问题,并剥夺她见女儿的权利时。

所以,当特芮丝坐在男性友人的汽车后座,隔着起雾的玻璃窗望向纽约夜间的街道和愉悦的行人时,或是当她站在卡罗尔家里,透过窗户望见正与丈夫纠缠吵闹地卡罗尔时——镜头的语言都是极富深意的。

表面上看来,她望向的“自由”的城市空间,或是她默默爱恋的人,就在她触手可及的地方。

但如果她真的伸出手,触摸到的只能是冰冷的窗玻璃。

卡罗尔在与特芮丝分开后,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幻觉和困境:她坐在汽车的后座,透过玻璃窗看见身着红衣的特芮丝行走在窗外的街道上。

她的渴望已经近在咫尺,但她并不能真正得到。

她能做的只有静坐在车里,继续前往裁决她命运的听证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中的玻璃窗可能象征着一种自由无拘束的幻觉,一种伪善的囚禁。

换句话说,50年代的美国给女性开了一张“平等自由”的空头支票,自由对她们来说看得见却摸不着,她们依然在社会限制的眼光中周身不得动弹。

而《卡罗尔》中频繁出现的玻璃窗意象,则是用艺术性的方式进行了类似的政治批评。

<图片1>2. 都市人的孤独但是,电影中的玻璃窗显然远不止一种解读的方式。

在我看来,除了女权政治相关的批评之外,玻璃窗这个意象还使《卡罗尔》有了对城市生活的批判性思考。

电影中有两组相似的镜头,出现在卡罗尔两次与法律系统关于女儿抚养权的失败交涉后。

镜头里,卡罗尔独自站或坐在落地玻璃窗后,窗外大街上匆匆行人的身影也隐约倒映在玻璃上。

于是镜头记录下的是一个忧郁的错觉:在窗玻璃的平面上,卡罗尔的影子与窗外行人的影子叠在一起,似乎正身处在窗外行人的包围之中;然而事实是她独身一人,与城市的人群远远相隔。

这其实正是都市生活中人最容易产生的情感。

穿梭在城市空间中的都市人每日要遇见许许多多的陌生人,然而个体的孤独却始终难解。

与此同时,卡罗尔与特芮丝身为陌生人的一见钟情,大概是对城市偶遇最浪漫的想象。

但是电影并没有用很浓烈的笔墨刻画她们变得亲密的过程,一切是克制而隐秘的。

《卡罗尔》仅用几个简洁的场景就描摹出她们的心意相通:在卡罗尔与丈夫争吵后,我们看到的是她没有泪水的悲伤。

然而目睹了一切后的特芮丝乘火车归家,身旁的窗玻璃上却影映着她哭泣的脸。

一个简单的镜头就已经述说了所有。

特芮丝的悲伤显然是与卡罗尔的一种共情。

虽然此时她与卡罗尔只是仅见过三面的“陌生人”,她却仿佛感同身受着卡罗尔的痛苦,并代替她流下了眼泪。

由此看来,在《卡罗尔》中,玻璃窗的意向是复杂的:它既映照了城市人群的孤独,也成为了照出都市人内心感情的镜子。

无论是哪一种解读,其实都不仅仅局限于两位女主人公之间所谓“私人”的爱情。

这些细节所投射的其实是一些社会性的情感:“城里人”的孤独和对知己的渴求。

这个“大格局”的主题在电影史上早已被讨论了千万遍,但《卡罗尔》的高明之处在于其注重视觉美感的隐晦处理。

没有过多义正言辞的说教和矫情烂俗的桥段,孤独和爱都通过精妙的摄影构图和玻璃窗这个视觉主题来呈现,让观众自己去看去感受。

<图片4>3. 电影艺术本身然而,也许在大部分电影观众看来,《卡罗尔》中的玻璃窗到底意味着什么根本不重要。

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巧用玻璃窗的光影来拍摄的镜头,《卡罗尔》拥有了一种独特的美,并能让人置身一种怅然的情怀。

从某种程度上,其实无论是特芮丝手中的相机镜头,还是用以拍摄电影的相机镜头,都可以看做是一扇“玻璃窗”:特芮丝透过相机看到卡罗尔摄人心魄的美。

而我们作为电影观众,透过托德海因斯的摄像机,看到的是一个能牵动人心弦的光影世界。

托德·海因斯本身就是一个影迷。

他与所有观众一样,深深地迷恋着电影艺术的光影。

《卡罗尔》复古的质感来源于胶片电影的独有魅力,同时也是导演继《远离天堂》之后,又一次对50年代好莱坞通俗喜剧大师道格拉斯·塞克的致敬。

关于塞克的电影,最著名的莫过于对比感强烈的配色。

《卡罗尔》的色调是同样大胆的:从片中鲁尼·马拉常戴的那顶鲜艳的红黄相间的毛呢帽,到凯特·布兰切特雍容的衣着中点缀着的鲜橘色丝巾,总能成为纽约阴沉的冬天里亮眼的风景。

除了塞克,《卡罗尔》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公路旅行也像是对著名女权电影《末路狂花》的致敬。

只是与《末路狂花》中摧毁男权的旅程全然不同,当卡罗尔在愤怒中向偷窥她的私家侦探举起枪,那把枪里却并没有子弹。

显然,在托德·海因斯的镜头下,卡罗尔与特芮丝并没有成为维权先锋。

但海因斯用电影独特的美学形式书写了她们最美丽的感情,和最沉默的抗争。

无论是从女性主义角度的批评还是对城市生活的复杂刻画,《卡罗尔》首要顾及的从来不是政治正确和煲出正能量心灵鸡汤。

影片的出发点始终在人与人之间的隐秘感情,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许多人会觉得《卡罗尔》拘泥于儿女情长。

然而我欣赏托德海因斯的视角,因为我也认为,在庞大的社会机器里,只有人的感情是永远无法被定义的变量。

无论多么“大格局”的政治抗争和社会批评,都起源于个体因不愿放弃私人情感而勇敢突破禁忌。

在电影的结尾,当特芮丝终于在宴会的人群中走向卡罗尔,这一次她的视线里终于没有了玻璃窗的阻隔,也没有了她的相机,她坦然地走向了卡罗尔。

手持摄像摇晃的镜头从她的视角望出去,我们看到卡罗尔的微笑。

* 部分原文投稿于《大众电影》杂志

 2 ) Everything Comes To Full Circle

正如片中Carol给Therese的信里写道的:“世上的事,都有轮回。

"(Everything comes to full circle.) 作为观众,我们在两个小时中看到的除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有一个美丽的姑娘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

两位的女主角Carol和Therese从相貌,穿着,年龄,阶层都差别巨大。

一个是高贵优雅的中年妇人,而另一个是普通的售货女孩。

Carol经历过婚姻中的美好与背叛,正烦恼着离婚和争夺孩子抚养权的事。

而Therese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她探索着自己的兴趣,体验着爱情的滋味。

影片开始的Therese有些懵懵懂懂的,不懂如何拒绝别人。

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女神一般的Carol在想什么。

她只知道,Carol想她怎样做,她就怎么来。

然而在被爱折磨的淋漓尽致后,Therese蜕变为一个独立的女性。

她凭着自己的照片得到了《纽约时报》的工作,得到了朋友的尊重。

她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年轻而有才华。

当一个女人刚刚开始散发出成熟的韵味时,她的美令人无法抵挡。

Carol的目光始终离不开Therese的脸庞,她对这个姑娘从开始的疼爱,逐渐的变为欣赏。

看着打扮端庄的Therese,Carol感到欣慰,“你长大了,像支绽放的花朵儿。

” 这样的赞美若是放在之前,恐怕能让Therese开心的晕过去,而此时我们从她脸上并没有看到太多表情。

“我想你搬来和我一起住,但我觉得你应该不会答应。

”自问自答的话显出了Carol的心虚,此时她在Therese面前已不是那个光芒四射的女神,她甚至会说出有些幼稚的话:“你恨我么?

” “你是因为离开了我才变好的么?

” Carol知道这一次是自己在赌。

她此前已经为了Therese放弃了孩子的抚养权。

但她觉得只有这么做了,她才有勇气坐在心爱之人对面。

对于Therese的决定,Carol并没有把握。

此时在两个人的关系中,Carol成了弱势的一方,主动权则落到Therese手里。

“不,我不想这么做。

” Therese不是对Carol没有渴望,她只是学会了保护自己,学会了跟哪怕最爱的人说“不”这个字。

对于这个决定,Carol除了接受没有其他选择。

她放下身段,看着Therese的眼睛,在一段长长的停顿后,终于说出藏在心底的话 —— “我爱你。

”这样跌宕起伏却又不失真实的剧情变化,正体现了导演和编剧对故事结构的把握力。

导演Todd Haynes在访谈中多次提到他与编剧Phyllis Nagy一起修改剧本的经过。

Haynes作为一个心思细腻的导演,也十分喜欢原著《盐的代价》。

他和Nagy在前期阶段经常坐在一起聊小说里的细节,兴起时两人往往是一拍大腿,灵光乍现。

Nagy是原著作者Patricia Highsmith的好友,然而改编却是在作者去世后才进行的。

而通过Nagy与Haynes的不断沟通,最后呈现在大屏幕上的故事似乎比原著更多了些对女性复杂又敏感的内心世界的描写。

比如电影中有一场戏是Carol在Therese公寓墙上看到一张她小时候的照片,这让Carol一下子想起自己的女儿,从而背过身掩面而泣。

原著中几乎不曾对Carol思念女儿有过任何描写,而作为男性的Haynes却能捕捉到做母亲的这点心思,实在厉害。

故事的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最后一场戏与二人初次相遇的情景相差无几。

不同的是,这一次Therese脸上没有了之前那样小心翼翼,不知所措的表情。

她的笑容带着幸福与自信,她站在房间中央,耐心的等待着Carol的眼神与她相聚的那个瞬间。

《开罗尔》讲的是发生在两个女人间的爱情,但我并不觉得它是个小众的同性电影。

它与任何美好的爱情故事一样令人心动,只是更多了一点悲伤与优美。

如导演本人所说:“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跟这样一群对电影充满爱的人一起工作。

”我相信这份爱也通过镜头和音乐,感染了每个喜欢电影的观众。

 3 ) Carol与Therese初见的那一瞥让我浑身发麻到散场 1230补充

[一部可以给死姬佬们带来全程高能观影体验的电影 -- 写实的副标题](严重细节剧透,没有顺序,风格跳脱,想哪儿写哪儿)(似乎重点都跑到了补充内容里…)(原影评因为下载链接给的太明显被删掉了…心塞= =)作为一个三线电影节,斯德哥尔摩把凯特女王在出租车里追寻玛拉妹子身影的图当作宣传海报实在是太具吸引力,比电影的官方海报还要好。

为此甘愿自掏观影史中最贵的一场电影票。

影片开始前和朋友说,不要跟我微信,我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两个小时听力理解中,因为一点都不想错过。

七百人的剧院场子,上座率至少在80%。

根据全片的笑点判断,得有半场子的基佬拉拉,散场后看到涌出的人中不少拉拉脸;至于基佬,这整个城市的本地男性看着都像基佬。

原著小说刚看到第九章,因此没法对比,其实也不需要对比,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很多细腻的情感两小时的电影表现不出来,所以不应代入对原著的情感。

即便这部片子不牵扯到同性恋情,从阵容到布景也足够引人了,再加上预告片和一些流出片段,拍摄和剪辑炸了,演技也炸了,又怎能错过如此炸裂的电影?

开头就是两人坐在一起面对面喝茶,我心想不对啊书里不这么写的,后来意识到雾草这是倒叙/全文首尾呼应,脑子里蹦出了context这个词于是跳戏五秒钟。

接着闪回到两个人初见那场戏。

Carol站在最远端的柜台,Therese先注意到,Carol看过来,两人对上眼,顺便把我也看怀孕了。

现在闭上眼回想凯特女王的那个眼神,依旧浑身发麻,还有一种被人打了一拳胸腔里一声闷响的感觉。

这是值奥斯卡最佳女主提名的一瞥,十足的穿透力,因此Therese的crush一点也不突兀。

两人的第一段交谈从洋娃娃开始,到小火车送货上门结束,凯特女王谁听谁怀孕的声音和看谁谁生娃的眼神,对于Therese都是绝命无情杀。

一个刚入社会的小女孩,面对一个来自更高阶层、举止优雅、面容中透着神秘的成熟女性,瞬间被吸引是在情理之中的。

对于手套,个人认为是Carol故意留下,因为Therese说她四岁的时候喜欢小火车,如此strange的小姑娘对于一个不用上班还在离婚中的Carol十分新奇;而Therese明显因为那一瞥就爱上了,她把手套按送货地址寄过去时心中也是期望能和Carol再有接触,所以双方都是心 怀 不 轨剧本剪掉书中的一些关于Therese着实是一个很难对别人说不的小姑娘的情节,改成了她和Carol吃饭时的对白(对Richard和Jack她也没有明确说过不)。

第一次通话约饭,Therese答应;初饭时Carol邀请来家中做客,又答应了,"strange girl you are",但Therese对Carol的yes都是喜悦而肯定的,不像对别人只是not no。

剧本还把Therese的工作从场工变成摄影,这个改动无比适合电影表现-包含着爱意拍摄的影像可以最直观地表现出当事人的情感,压箱底的照片也在后来提醒Therese你还爱着Carol。

给编剧加个澳龙。

凯特女王全程演技炸表,勾引挑逗玛拉妹子的时候,作为一个姬佬我也是各种屏气凝神/心跳加速/心脏停搏,因此玛拉妹子演技在凯特女王全程高能下很容易被忽略,至少在观影的时候是没注意到的。

但回想起来,玛拉妹子片中演技担当与女王其实平分秋色。

如果说凯特女王负责撩拨观影姬佬和掰弯看片直妹,玛拉妹子就是在表现一个现实中被撩拨被掰弯的小姑娘。

因为自然。

Therese面对Carol时的表现就是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面对突如其来的crush应有的表现,不做作,不夸张,却又传达出了内心活动。

弹琴那段,Carol的双手搭在Therese肩上的那一刻,想象中我自己的反应和屏幕上看到的Therese的反应是一毛一样的。

那是一种全部感官都被放大放缓的感受,心脏有力的跳动之声占据整个大脑,似乎能感受到所有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听到血液的流淌,心中的兴奋与期待,玛拉妹子全都表现出来了,一个短短的镜头里。

所以玛拉妹子更值得奥斯卡最佳女主提名。

鉴于蓝色茉莉女王拿奖拿到吐,所以期待奥斯卡长眼让玛拉妹子提名然后拿奖。

说到演技,片中Carol是个很张扬的角色,但凯特女王并没让这个角色显得狂放,却在一个热 爱 穿 貂 还时常烈焰红唇的女子身上营造出了绝对的气质二字。

后面和前夫妥协女儿抚养权那场戏,情绪从平缓向激动的转变,哭泣时的念白,旁边的鬼佬在这幕戏结束的时候来了句wow。

全片都很克制,Therese打包因为要和Carol去西部而和Richard吵架爆发了一下,然后克制住了,没有将滚吧别来烦我说出口;Carol跟前夫吵完架还找不到烟,气急败坏了一下然后又优雅的克制了;发现侦探偷拍应该是全片情绪最爆发的一段了,但还是以克制收尾;Therese被一个人留在旅店后也没有伤心到嚎啕大哭(啊她在回程路上因为伤心而下车呕吐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这一幕在逼站上一定会被“妹子怀孕了”刷屏)(误);Carol的那封信内容语气也极为克制,虽然凯特女王的声音无疑是一剂催产素(但还是想吐槽最后一句I release you 是特么什么鬼,简直渣男附体好么);船戏却是克制的爆发,仿佛是一缕轻烟在一个空球体中出现,然后慢慢散开,越来越浓,最后充斥了整个球体,最终融合成了一个有份量的固态的实心球体。

一共两分钟左右的船戏在我看来有五分多钟的感觉,可能是太过全情投入拉长了时空。

吸鼻涕的,清嗓子的,吃爆米花的,调整坐姿的都没了声音,船戏结束后无声的几秒钟全场也是完全静音的状态,如同所有人都凝固在了各自的高潮余温中一般。

又是扶住肩膀,而此时两人之间的关系彼此已经心知肚明,Therese并不再是心里小鹿乱撞,而是知道要发生什么的紧张和无措,再次赞玛拉妹子演技。

Therese的紧张和无措建立在两人之间的情感地位上,Carol占据主导地位-先出手,话题、活动都是由她引出,Therese积极回应每一件。

全片Therese从未对Carol有主动的身体接触(关系暴露后的那晚Therese也不敢主动和Carol一床睡,再之后还关于抚养权产生自责),我倾向于Therese的自卑心理:不同阶级,不同阅历,让她不敢向Carol主动表达情感,仅有的一次主动打电话也没能在Carol挂电话之前把那句I miss you说出口,因此全片仅有的一句I love you是从示弱的Carol嘴里说出也就可以合理解释了。

Carol解开睡衣带的那刻,我呼吸都停止了,并且明确感受到自己脸红了orz…荧屏里的Therese显然也是大脑一片空白脸。

太特么诱惑了。

不知道书里怎么描写的这一块,但是这个动作秒杀一切前戏,有直接送人登顶的功效。

更厉害的是,并没有接下来就宽衣解带,而是手扶着肩,两个人在镜中对视了一阵,然后Carol缓身吻向Therese,镜外是Carol的角度,镜中是Therese的角度,两个人各自的情感在同一画面中同时展现,在这里要给摄像跪,给导演跪。

接下来依然克制,Therese停下来说take me to bed,也是两人走向床,Therese轻轻躺下,Carol解开Therese衣服,赞美身体,脱掉自己的睡袍,再俯身轻吻,才激烈起来。

一段太美的船戏。

(凯特女王脱掉浴袍露出背上肌肉的时候,我从心脏停搏直接狂飙到心率180)这段船戏中没有夹杂着情欲,只有两人的强烈情感。

Carol的船戏里光影和配乐的运用,配合两位女主双双炸了的演技,足以让人屏息凝神地欣赏,让人在观看时感受到爱,(在有片源后)让人在想感受爱的时候翻出来回味,达到精神上的满足,而非看完想转身找人打一炮or想打炮却没人时的替代。

另外我认为美好的船戏是让观众产生欣赏之情,哪怕美得不真实。

与之相对的是阿呆尔的生活,里面的船戏拍得很“真实”(然而实际生活中并不),但作为姬佬我在观看过程中感到非常尴尬,因此空前绝后地在船戏时快进。

Carol的船戏让我没有夹杂着色情视角进入了角色,而非旁观者,十分难得的体验。

影片结束在两人远远地对视中,正如开头的对视令两人相识,片末的对视是两人更新一层关系的开始,也是Therese最主动的一次行为。

随着停留在凯特女王身上的镜头,我在片首怀上的孩子,也在步入到寒夜,同旁人一起点燃的烟中,思维还沉浸在电影里,生出来了。

(想写的太多,语言组织能力又太差,等思路捋清晰了再回来补充)(结束滚幕上看到了柯达16mm胶片,当时激动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数字时代稀有的胶片电影啊!

)151122补充一:Carol送Therese相机和半箱子胶卷(还用脚把箱子踢近)和心情不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西部游彰显了她的主导地位-有钱任性。

补充二:电影没有说明白Carol对Therese的感情是怎么开始的,从开头的挑逗通过接触弥补感情空缺逐渐升级成爱?

这要是成立了,从Carol的角度故事就太不感人了…但两人明显就是真爱眼神。

也许是因为Carol是主导方,因此观影时观众自动被主导,因此在Carol不脆弱的状态下没有参与进她的心理活动。

还有结尾太仓促,Carol内心的挣扎展现得短小却并不有力,反而让人觉得是争女儿无望所以不能再失去Therese。

但她是怎样意识到生活中不能缺了Therese也没有表现出来,只有在出租车里追寻Therese背影这一点,感觉再加15min的戏来说明一下也不多…不过这确实是不太好处理的一块,反正导演说budget is limited…1127补充三:看完电影的状态就是从掉坑到被活埋-再也出不来,于是跑去读原著,然而阅读速度捉急,已经无法满足对着文字意淫画面的需求,于是找到了英文有声书,下好分享给自愿跳坑被深埋的各位,九个半小时即可登极乐(微笑脸) (各种|||下载链接|||弄得我都不敢放了😂想下的直接管我要吧)1128补充四:两天的原著搞定过程里整个人陷入了魔障模式…把学校里所有的电影节海报都拿回家了…还给电影节写邮件讨要不同尺寸的海报…找来了所有和电影相关的访谈来看,表示玛拉妹子把头发散下来更漂亮,凯特女王影场老手各种问题应答得心应手。

然而,遍寻整个油管carol的采访都没有找到NYFF放片结束有中国妹子提问环节说“中国姑娘们看完预告都弯了”的视频…只找到了伦敦电影节导演提到这段的访谈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291892/ 希望有好心人找到NYFF的访谈视频万能好心人Youth提供了NYFF视频地址http://video.weibo.com/show?fid=1034:5233a4f16b58f128a1906342834296da1201补充五:犯病继续中…每天靠trailer和clip度日等公映…感觉可以剪个短版电影出来了…说说扶肩膀这件事,原著里也是认真刻画了好几次 影评没法传gif 动图在这里 http://www.douban.com/people/3984228/status/1764408485/

前面说过,这是一部极其克制的片子,只有我们这些心怀不轨的人才全程被撩。

然而片中除了船戏两人为数不多的几次身体接触里,有三次轻抚肩膀杀让人印象深刻。

感谢玛拉妹子炸天的表演,让屏外人对Therese可以感同身受。

//第一幕,同时也是快到结尾幕的扶肩发生在Carol邀请Therese同住被拒绝然后放ILoveYou大招后。

Carol是伤心的,因为这个No在她意料之外却又太合情合理。

扶住Therese肩膀,Carol说you two have wonderful night,手指在肩上微微用力,后短促慌张的抬起。

抗日剧里这是上战场前立flag的标准动作之一。

指尖的力量里包含着爱与不舍,和诀别般的痛苦与遗憾。

之后她保持优雅,从容离去。

[楼主要回国,来个新年彩蛋吧1227,第一个留言发现彩蛋的国内包邮送一张电影节海报 如图 至于Therese,在Carol的手触碰到肩膀的那一刻,深吸一口气,转头偏向Carol,到三秒钟后手离开,放下提起的那口气,思绪却还停留在刚刚,接着是近似于喘息的深呼吸,心跳加快的反应。

这段clip看了不下20遍,在不到十秒钟的画面里,双方对彼此的情感靠两个并不明显的动作完美诠释。

//第二幕发生在Therese第一次去Carol家做客。

Carol坐在地上,问起Therese偷拍事宜,然后谈起了人生理想事业规划。

之后起身,轻轻走向弹奏中的Therese,双手扶住肩头,向侧轻抚,然后手离开。

一个包含怜爱的举动。

一个受情感驱使发生的动作。

这是一个只可能发生在关系亲密、彼此接纳的人身上的动作。

另外,在扶肩之前,Carol手在胸前轻抹了一下衣服。

一般情况下这是由于紧张带来犹豫不决时无意识的动作。

Carol为什么要紧张,我的理解是,那是她已经意识到自己对这个小姑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感兴趣了,并且多少发觉了Therese对自己不一样的情感。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和她自己所处的生活状态中,她清楚了解两人如果走到一起,那将会有极大的风险,对彼此的生活影响很大,因此紧张和犹豫。

而Therese在手触到肩的那一瞬,整个人僵住了,电流从坐骨神经涌到大脑,breath taking。

拷贝上文,“那是一种全部感官都被放大放缓的感受,心脏有力的跳动之声占据整个大脑,似乎能感受到所有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听到血液的流淌,心中的兴奋与期待玛拉妹子全都表现出来了,在一个短短的镜头里。

”//第三幕是船戏前奏,没记错的话是可以分为两部分的:#1Carol从后面走来,右手搭上Therese肩膀,左手慢慢捋着Therese的头发,谈起各自独自一人度过的新年夜。

Therese说I'm not alone with you,伸手搭在了Carol的手上。

两人在镜中对视(至少五秒)。

从表情上看不太出两人的心理活动,只是可以肯定Therese心里是很高兴的,是那种可以和Carol分享生活的高兴;#2Carol(左手)解开睡衣带,Therese变大脑空白脸,伴随紧张和无措,两人在镜中对视(至少三秒),Carol缓身吻向Therese。

Carol主导了由#1向#2的转变。

一直处于弱势和被动的Therese想必并没有会和Carol滚床单的想法,尤其是剧本删了我们心心念念的Don’t you know I love you桥段,Therese始终没有明确过Carol对她是怎样一种情感,到达什么程度,因此她不敢奢求什么。

相对于爱,我更愿意把她对Carol的感情理解为爱慕(截止到滚床单前)。

Carol对Therese的情感则应该是在旅途中慢慢升温的,从最初的感兴趣,到陪伴者,到深度陪伴者(和到最后的人生陪伴者)。

旅行真的是情感发酵最强大的催化剂,全天候的陪伴如果没带来厌恶和嫌弃,那就只能让双方的感情向更深一层次发展。

解开的睡衣带一方面是解开孤独,另一方面就是解开情感--一个成熟重名的女性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解开了这样的情感,几乎就可以算作是行动版的我爱你了。

1213补充六:在线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384190/源地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162MTr_RPM&index=1&list=PLbRpHkuMazSKL73_wqMhSWiPuzNizmCdg疯逼楼主凭借二十天前仅看过一次的记忆和track名字尝试把ost和情节对应,如有错误欢迎指正&补充TRACKLIST: (靠低清生肉二刷以后更正&补充了)1. Opening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00:52-03:01 片头2. Taxi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05:14-06:01 Therese坐进出租车开始回忆杀3. To Carol’s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31:47-33:11 Therese上了Carol的贼车(书里是Therese想想隧道塌了俩人被埋死在一起)4. One Mint Julep - Performer: The Clovers --70:44-72:26 开向豪华酒店所在城市的路上5. Datebook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24:25-25:05 笔记本上写Carol的名字和周末去她家玩的日程(12月21号哟)6. Christmas Trees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33:13-34:46 贵妇撩骚以及痴汉偷拍7. Easy Living - Performer: Billie Holiday & Teddy Wilson --没聋的话应该是Therese钢琴弹的曲子8. The Train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42:54-43:58 Therese在火车上哭(这段看了好心疼啊TAT)9. Packing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58:59-59:58 打包行李准备出发10. Drive Into Night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62:02-62:50 Therese把唱片送给Carol 然后两人上路开车。

开到夜里Carol还给一旁坐着睡着的Therese盖了下衣服。

11. Kiss Of Fire - Performer: Georgina Gibbs --12. Waterloo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74:03-74:28 开向Waterloo&船前13. Lover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76:00-78:22 船ing(WTF船戏真的只有两分半…我果然错觉了)14. The Gun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79:28-82:08 发现私家侦探15. Smoke Rings - Performer: Les Paul & Mary Ford --16. Over There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83:30-84:40 临别船17. Visitation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 95:17-96:37 Carol见到了Rindy,到Therese挑选Portfolio照片18. To Court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 98:31-99:29 Carol去跟前夫讨论听证会路上在出租车里追寻Therese身影19. The Letter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 102:43-102:58 Carol给Therese写信约见面20. No Other Love - Performer: Jo Stafford --21. The Times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103:03-104:43 Therese在Times工作&餐厅见面22. Reflections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108:49-109:57 Therese去趴体23. Crossing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113:01-114:27 Therese去找Carol24. You Belong To Me - Performer: Helen Foster & The Rovers -- 32:36-33:12 穿隧道时Carol打开车里收音机时的音乐25. The End - Composer: Carter Burwell -- 片尾1225补充七:机场过夜无聊,谈谈对Therese火车上哭的感想。

可以十分清晰地感受到委屈和无助两种情感。

在Carol和前夫起争执的情况下,她什么都无法为Carol做,甚至连提出去帮忙买烟都被情绪不稳定中的Carol硬声回绝。

这样的回绝其实很伤人心,相当于直接说“我不需要你”,生冷、僵硬、疏离,在开往火车站的路上也是一言不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沉重凝固的气氛),这些对本以为已经进入Carol生活的Therese算是当头一棒。

对于Carol,Therese人生中第一次产生爱/爱慕这种剧烈的感情。

有过暗恋经历的人应该都体会过那种想为对方做任何事、帮对方解决困难的欲望,因为爱是占有,你希望包办对方的一切所求,希望对方的一切都是从自己这里索取,也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换来对方的一个微笑,然而Carol只给了"Just let it be"+关上的房门,和"I'm fine. The next train's at 8:30. I'll drive you to the station."+无言的路程。

后来我想了想,如果是叫出租来接,Therese的伤心程度应该会比电影中的要少一些,至少她可以让自己理解为,Carol吵完架心情真的很不好,无心处理他事。

而开车送站,在Carol方面是一种最低限度的礼仪,但在Therese看来就是不被需要的拒绝。

还有之前没太想明白的一点,在这夜深人静 空旷漏风的KEF机场也稍微思如泉涌了一下:Therese想问Carol的话内容是什么,以及Carol为什么恳求答案却又在电话另一头的一阵喧嚣中挂断了电话。

Therese到家后,像是有感应一般接起了Carol的电话。

平静下来的Carol意识到之前的态度太过硬冷,打电话表示道歉。

画面中,Carol拿着烟的手在颤抖,声音里没有了强硬和自信,询问了第二天能不能来找Therese,双手握住电话,竟用了近似恳求的语气"Ask me. Things. Please."让Therese问问题,然后做了只有在内心痛苦时才会有的扶额动作。

这时的Carol孤独无助,像是接替了Therese之前的情感一般。

走廊里的那阵喧嚣,可能让Carol误以为Therese找到了下一个开心的地方/没有人和她一同承受悲伤,遂挂断电话。

至于Therese想问的问题,从她被“邀约”瞬间点亮的眼神变为羞涩向下的低垂,大概可以猜测出来:a "I think I'm in love with you. Do you like me?"b "Do you know I love you?"c "Do you like me?"d "I'm care about you. Do you need me?"不管问题是什么,还好没问出口。

因为隐藏的感情才有更多发酵的余地。

1229补充八(在又一次漫长的转机等候中):离回国18小时的时候去影院二刷了Carol,九点开始十一点结束,下过雪的斯德歌尔摩气温竟与一个月前从影院走出来时没有太大差距。

在家把标清裆漏也看过了几遍,完全熟知了剧情和对话,但这次二刷时仍然目不转睛,除了感受到有些场景相比于第一次看“快”了许多,没有别的不同,又是第一眼被盯怀孕,又是长舒一口气和意犹未尽式的如鲠在喉,也关注到了更多的细节。

不得不说,影院观影感受和对着电脑撸完全不同,因为影院里唯一可见的就是亮着的大屏幕,偶尔加上一些前排稀落的人脑袋,很多细节和情感的感知程度要远深于一块撑死17寸屏上放映着的低标清画质画面。

寒酸的吃饱喝足,先来聊聊爱情。

我没经历过crush,也不相信crush。

第一眼带来的最多是互相吸引,第一次短暂且不深入的接触最深也只能带来好感。

一直放不下的人和唯一一段恋爱的第一面也只是相对于其他不认识的人多了一丝关注而已(一个高中入学一个大学入学)。

感情是相处出来的,需要共同经历时间地点事件才能深入和转化。

然后来捋一下两人的感情发展时间线:1216/17 商店见面—— 1218 Carol约Therese周五吃午饭—— 1219 午饭&Carol请Therese周日到家做客—— 1221 难过的做客经历—— 1222 Carol到Therese家看照片&相约西去—— 1223/24 出发—— 1231or0101 两分半—— 0103 Carol丢下Therese走了满打满算,15天。

经历过Therese的年纪和类似事故,可以确认她在第五/六天从爱慕变成了爱上;Carol比Therese多一天,在Abby的问题里意识到自己对Therese是有不同寻常的感情的。

窝无数次在无数地方提到或写过,旅程是情感发酵的最猛烈的催化剂,如果没在日夜相处中心生厌恶,那就只会有越来越深且容易升华的感情。

持续接触的15天是情感的铺垫与发酵,激情与伤害过后,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才是爱情真正发展的阶段。

写到这里,突然想再给编剧加个澳龙。

绝对的好手笔,让两人在几十天互不见面互无消息之后,来一次目光与背影的重逢,来一次掷地有声的I won’t deny it,来一次没有直接回应的I love you,来一次人群之中我只能看到你。

有经历曲折,有时间沉淀,这样的爱情才有爱情的样子。

相信这也是很多人看完以后,嘴中长舒一口气,却还有一股劲顶在心和喉咙之间,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原因。

再说说Carol对Therese的感情。

之前没想明白Carol对Therese的感情是怎么开始转变的,对电脑撸了几遍低清也没发现,这次二刷被一个画面糊一熊脸后略微恍然大悟:爱的迁移。

一个三十几岁有婚姻有家庭的上层阶级女人勾搭不到二十的售货少女,怎样都会给人一种玩儿性大发的潜在感受。

但Carol看到Therese小时候照片那刻的表情,以及转变话题要喝的,和之后坐在一旁黯然神伤,无疑是照片唤起了对Rindy的想念,这时Carol的母性应多少迁移了一些到Therese身上。

片中另两处明显的母性体现:夜车途中关掉收音机给Therese盖衣服(理解为对有感情的人的关心也可以,因为盖好后还轻按了一下肩膀);新年夜手搭在Therese肩上的同时抚弄她的头发(Carol时常给Rindy梳头),然后聊到双方都总是没有爱人陪伴得跨年。

两次母性的体现都混杂在更复杂的感情中,所以Carol对Therese的爱既不是从母性中寻找支点,也不是意外的经历衍射出了母性,而是自始至终地揉杂并行,并且我认为在Carol放低姿态去求Therese搬来一起放I love you大招时,依然不是纯粹的情人间的情感—— 母性哪有那么容易消散,世上哪有完全纯粹的感情。

(天惹这段写得好无聊,但语言和逻辑表达只能到这个地步了…千言万语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真糟心)不过发现之前观影的一个遗漏。

Carol坐到一旁黯然神伤的时候,Therese敏感的察觉到Carol情绪异样,也是她第一次直面到Carol的弱势状态,因此有了第一次主动的(安慰性的)碰触——没错,又是搭肩膀(多么内敛克制的一部片子!

除了船两人片里所有的肢体接触都特么是 搭 肩 膀,还不是环绕式的搭肩膀,也连个充满爱意或温暖的涌抱都没有…但不管是谁设计的,只想说 干 得 漂 亮),这是两人算是熟识后Therese第一次感受到被需要。

另一次明显被需要的是住豪华酒店吃饭时被问房号,Carol想不起来也找不到,场景还是挺尴尬的,Therese的脱口而出颇有解围的态势,于是[您的好友Carol发送了“眨下眼睛”的表情],Therese调用[自豪耿直红耳根微笑]表情包。

任何一次的主动付出被接受和被需要在自认为相处弱势的Therese看来都是宝贵的,这些可以向Carol证明自己有拥有价值的机会,证明对她的关心,对她的感情。

好啦来说说摄像。

(又是一个不那么有趣且讲不明白的话题)(窝今天是怎么了😂 )本片摄像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摇晃就绝不稳,能在镜头和脸之间插入任何形式的屏障就绝不让画面中直接仅出现一张脸(directly to a face …有时候中文不好真捉急)。

最多的就是隔着玻璃,映着街景的,挂着雨水的,偷拍视角的;类似就是利用镜面反射,一张脸,两个角度,出现在同一画面。

其次就是对焦一张正脸的前景一定有一个虚焦的人/物挡着。

没学过电影,但给我最直观的感觉是,影片要营造一个旁观者视角,让观众在不远处跟踪这两人的故事,而非把自己代入某个角色或纯当一个观众。

然而神奇的是,各位姬佬讨论时更多的是把自己代入Therese的角色中,谈论到Carol主要都是从旁观者角度分析,莫非是大家都更熟悉情窦初开的感觉?

总之摄像是神助攻,极少见到这么拍摄的片子。

然而说到底,这还是一部 从此女王与公主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 的故事。

但就是因为这样才美好。

(感谢在原影评里留言的各位 截图保留下来了http://www.douban.com/people/NoEnoughPants/status/1773520618/)

 4 ) 令人怦然心动的爱情

看过Carol两周了,我依然会想,女人间的恋情果真都像电影里那样美吗?

一定不是的。

《穆赫兰道》里的恋情有许多是痛苦。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的恋情也许是美的,但更多的大概是毁灭性?

其实我并没有看过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虽然我爱Lea Seydoux。

所以Carol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描绘女性间恋情的电影。

个人感觉Carol似乎是好莱坞大银幕上第一部以正面笔触认真描绘女性间恋情的电影,在这一点上,它具有不可忽略的历史地位。

纵然它的历史地位已不可超越,要命的是它还拍得这么美。

Carol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它的美令我落泪令我震颤。

然而我并没有经历过女人间的爱情,凭什么被打动至此呢?

对此我们只能说,爱情就是爱情,无论当事人是谁。

爱情永远有令人心颤的力量。

我爱Todd Haynes勾画的那个50年代的世界,也是冬天,也是临近圣诞节(studio把上映档期安排得多巧妙),百货商店里的灯光闪耀着,Terese站在柜台后面,戴着圣诞老人的红帽子,沉静却似乎带着几分哀愁。

我们随着她的目光看去,Carol立在玩具火车边。

那是一见钟情吗?

后来我一直在想。

想象中怦然心动的爱情似乎就是这样子的。

两位女演员都太出色了,而我爱此片中的Rooney Mara胜于Cate Blanchett。

Terese是个让人猜不透的令人着迷的姑娘。

她冷静,自知,似乎在安然地等待,然而内心一定是澎湃如火山般的。

Terese应该是个涉世未深的姑娘,但她的涉世未深也是让人琢磨的。

She is her own person。

她初次去Carol家里作客,却默默地在厨房里准备茶点,她简约的话语背后全是对Carol安静的依恋。

她为什么爱她?

回头想想Cate Blanchett的Carol。

我最爱她的波澜不惊,她的经验和从容,还有她似乎潜在的疯狂(看到结尾发现其实并没有)。

她的生活正驶向最莫测的未来:离婚,失去对女儿的抚养权,然而她永远举止优雅,妆容精致。

似乎她已见过人性和生活中最艰深的角落,然而这些不足以击倒她,却成为她魅力的一部分。

她开车来接Terese,对前来送行的Richard说,“Terese对你评价很高”。

傻小子听罢只管高兴去了(你爱的姑娘就和女士谈恋爱去了哟呵呵)。

更让人难忘的是电影开头(即临近结尾)餐厅的那一幕,一位Terese的熟人冒失地破坏了两人最珍贵的一刻,而且见鬼了,这熟人又是位傻小子。

Carol温婉地笑着和傻小子问好,从容地起身告辞,临别时在Terese肩上一按。

然而我们看见Terese的神情,便知道这肩上的一按非同寻常。

Terese在颤抖呢,心中全是排山倒海的感情。

本片的叙事是实实在在的,自然,举重若轻。

那些安安静静的试探承载了多少暗底下的波涛汹涌呵,这便是导演和演员的功力。

她们的相互吸引是那样明显,让人感到空气简直要被电穿了,所以当Terese毫无犹豫地答应与Carol一起离开纽约,我们作为观众只感到欢欣鼓舞。

还有那个关键的新年前夜,Terese轻声低吟说“take me to bed”,我觉得这真是近年来好莱坞银幕上最性感的时刻,比James Bond出场的相似场面性感一千倍。

除了对两人的感情描绘,本片还有三点值得一提。

其一,它对生活和人的复杂性没有遮掩,而全是亮给我们看。

Carol是复杂的,Terese是复杂的,其他人物如Carol的丈夫,Carol之前的恋人,追Terese的男孩子们(Richard,在《纽约时报》办公室里吻她的男生)各个立体可信。

其二,复杂的女性成了电影的真正主角。

我们看到的是她们的心理和行为如何推动故事的进展。

她们的形象是鲜活丰满的。

而相对的,男性角色在本片中全是陪衬,不但是陪衬,而且甚至是和女性角色对立的,给女性们设置障碍的绊脚石:Carol的丈夫和Terese的追求者Richard自不用提,长相creepy的私家侦探面目可憎,尤其在餐厅里高声叫Terese打断二人会面的男人,观众一定觉得他可恨极了。

我猜这大概反应出原作者Patricia Highsmith对男性的态度(她也是女同性恋),而且也反映出50年代男女的社会地位差异。

试想:如果Terese的男性熟人朋友看到Terese在餐厅里与一位男士共进晚餐,他敢不敢冒失地高声叫她的名字?

当然不敢。

第三,本片把浪漫和悬疑的气氛揉合得极好。

悬疑主要来自我们对Carol会做出的行为的猜测。

她看上去似乎像是会做出疯狂事情的女子,然而看到最后我们发现并没有。

我猜这也是原作者的功劳,The Talented Mr Ripley有同样的氛围。

而Carol会给我们这样的联想大概和Cate Blanchett在Blue Jasmine中的表演有关。

最后不得不说,音乐真好极了。

原声配乐是Carter Burwell的杰作。

音乐主题由钢琴引出,带着不安和寻觅,随后加入单簧管,孤寂,憧憬和欲望揉合进来,到后来,旋律稍稍奔放起来,美得令人感动。

女性的爱情也应该这样绽放。

此外配乐里用了大量50年代的名曲,crooners的轻歌曼舞,为电影氛围增色许多。

本片的音乐总监是Randall Poster,从Rushmore到Grand Budapest Hotel的Wes Anderson电影音乐都是他帮着选的。

我真想知道他的record collection是啥样。

 5 ) 世间纵有Therese千万,难寻Carol唯一

原文发在weibo。

做了很细小的调整。

发到这边。

==============================下午在电影院三刷完Carol,想来是时候好好的再写一篇影评了。

而且是一篇Carol视角的影评。

大概是看了太多人一边说着Carol实力撩妹,膝盖拿走,一边碎碎念着她是个渣攻。

又或者大批的迷妹们一边被小白兔水汪汪迷恋的眼神感动的一塌糊涂,一边又抱怨着不知道Carol爱Therese啥,或批判着Cate过分刻意的演技。

然而就像Cate说过的,电影的目的不是说教,而是激发你的情绪,思考,感官。

所以我无意批判他人的观点,这是想从我的角度出发,聊一聊Carol到底为什么爱,怎么爱,又爱的多深。

很多人说,Carol不过是Les版的霸道总裁爱上我。

但是,不管从什么程度上来说,Therese都不符合那些霸道总裁文里的傻白甜女主设定。

人家不傻不白,老实说也不甜。

而这些恰恰是Carol喜欢她的地方,也恰恰是Therese被形容为flung out of the space的原因。

她年轻,没什么历练,第一次和Carol约会各种紧张显而易见。

但是比起50年代的大多数传统女性对于自己的定位:嫁人,成为某某人的妻子,Therese不愿意。

Therese不愿把自己定位在某某人女朋友,某某人妻子这样的角色上,她只想成为她自己,至于自己是怎么样,她一直在寻找。

而这种不依附与他人(特别是男人)的自我认定也是这部剧里三位女主最相似,或者最有共鸣的地方。

1. Therese: 和Richard第一次吵架的起因是,Therese决定继续往摄影师方向努力,于是告诉Richard自己想要整理一下她的摄影集。

然而Richard完全不care,直接打断,转了话题。

而摄影师是Therese对于自己的定位之一(而不只是在商场卖娃娃)2. Carol:Harge第一次出场时,他邀请Carol去某个party,他说:xxx的妻子邀请你…还没说完就被Carol打断,说:是Janette,xxx的妻子叫Janette。

这里充分表现Carol多么反感用xxx的妻子来描述一个人。

3. Abby:Harge圣诞节闯到Abby家要人,说Carol不在家,不和自己一起,就一定和Abby一起。

Abby说,是啊,你花了十年时间确保Carol的一切都是关于你。

这里也表达的Abby是多么反感这种将禁锢在丈夫身边的婚姻。

4. Therese+Carol:Therese第一次去Carol家,被问到是否做摄影师。

当时Therese的回答不是太有自信。

但是Carol说,既然你想要,那么就去做,去努力,不用去怀疑自己的天赋。

说了那么多电影的细节,我想表达的就是,没错Carol和Therese来自完全不同的背景,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是,其实他们的自我认定是极为相似的。

这不正是成为伴侣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嘛。

虽然尽管如此,我也承认,和Therese不同,Carol最开始并非一见钟情,甚至有些调戏的意味在。

这也就和不少人说的“Cate前半段的举手投足都看得出可刻意,后半段才发挥好 (从weibo上抄的原话)”搭上了。

因为刻意的不是Cate,而是Carol。

这种刻意也随着Carol自己的越陷越深慢慢消失殆尽。

没错,最开始,从初遇,到第一次午餐,到送礼物,Carol的每一个眼神,撩头发的动作,居高临下俯视的姿态,都是一种刻意的调戏与勾搭。

她喜欢Therese,并且一眼看出这孩子对她的痴迷,她甚至知道,自己不用全力以赴,就能得到Therese的欢心。

Cate用精妙的演技表达出了Carol最初的那种带着强烈挑衅意味的漫不经心。

最好的演技大概就是用来演一个演技有些差的人吧。

但是是什么时候,这种漫不经心,这种刻意消失了?

是在电话里说“ask, me, things”的时候?

Therese送唱片的地方?

还是两人试香水的暧昧桥段?

又或是到最后的亲吻?

又或者当时霸道的把新相机+胶卷丢在人家家门口的时候,已经不再是游戏了?

老实说,我不知道,也许Carol也不知道。

对Carol来说,当她明白过来时,才发现不知道哪一刻起,她不再只是单纯的想要调情,她对Therese的宠溺不再只是捕猎前的诱饵,收到礼物时的欣喜,和她一起时的快乐,都是那么真实,而非最初时那般拙劣的演技。

但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不是吗?

爱上就爱上了,又有哪段爱恋可以清楚的列下一二三的呢。

而这种从有好感,调戏勾引,到最后的沦陷的过程,被导演,编剧,演员衔接的近乎完美。

也就是为什么,这部看似情节简单的电影,却被誉为年度最佳之一。

它把爱这种抽象的情绪,用镜头,用简单的日常生活,用眼神,用那些藏在只言片语里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表达的清清楚楚。

然后就要来说,Carol到底多爱Therese。

Cate在一个采访中提到的Carol的爱。

我觉得总结的非常好。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年龄,Carol比Therese更有经验。

爱是什么感觉,和同性相爱时什么感觉,这种爱的风险,后果是什么,作为母亲的感情等等,Carol清清楚楚。

这些其实都是包袱。

相比较而言,Therese就像每一个曾经的我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在Therese身上找到自己),年轻,没有任何包袱,因为不知道为爱受伤的痛楚,所以可以全力以赴去爱。

但是Carol是在背负这些所有的后果,了解了这些所有的得失之后,还是义无反顾的跳了进去。

就像两人面前其实都是同样一份爱,而对于Therese,她看到是一条道路,以及道路尽头的Carol。

她不知道自己能否触及,于是全力以赴的往前奔跑。

而对于Carol,她面对的是一座悬崖,以及悬崖对面的Therese。

在爱面前,她甚至失去的选择的能力。

奋不顾身是她必然的结果。

Carol为这份爱所赌上的是她的所有:家人,孩子,自尊。

然而在最后的“I love you" 里。

她失去了一切。

Carol本人又是骄傲的,在公开场合,她的头永远是略微向上抬的,导致她在和别人对话时总有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但对于Therese,Carol爱的也许没那么自信。

我们曾经玩笑的说,整部片子大概就是由无数个“would you”+ “Yes”组成的。

但是你也许没注意到,每次Carol在向Therese提出各种要求或者邀请的时候,她的目光都是向下的,而非直视。

这种不自信在两人回到NY后,Carol最后一次约Therese出来时,表现的更加明显。

有意思的是,她在发出约会邀请时,那封信的开头依然是那么直截了当的“would you”,但和之前所有的见面,约会不同,这一次她早到了。

镜头里的她打完电话,还是那么看似从容高傲的离开电话亭。

转身看到正在入座的Therese。

座位上Carol的大衣暗示着她早早就到了。

所以当时Carol的表情应该是一个大写的“松了一个口气”吧。

之后饭桌上对谈的每一个细节大概都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最爱。

但是不跑题,聊回最后一次的“would you”。

和之前一样,这一次在她在描述新房子,以及发出邀请时,她眼神统统是往下的。

更明显的是,她略微的语无论次,以及怕被人拒绝时最常用的一招,先把自己给拒绝了(I was hoping you might like to come and live with me, but I guess you won't.)。

当得到拒绝的答复时,Carol发出了第二个补救的邀请。

邀请她参加自己的聚会。

而这一段邀请里,我看到的是Carol急促的呼吸声,闪烁的言辞,想微笑却只是微微扯动的嘴角,以及那快要哭出来的眼神。

她不是在邀请,而是在绝望的乞求(顺便插一句,比起在律师办公室情绪爆棚的那一幕,这里隐藏在完美无瑕看似若无其事背后的崩塌才是Cate真正秀演技的时候)。

当面对沉默时,Carol的那句That's that里,她已经放弃了。

所以我不觉得最后那句I love you是为了让Therese重新考虑而增加的筹码,或者在无计可施后抛出的最后一击。

这句话之所以这么震耳欲聋是因为,当Carol来见Therese前,她已经放下所有,抛弃了过去的自己(孩子留给了前夫,房子卖了,开始工作),她把所有的底牌都摊在Therese面前,这场赌博,Carol并没有给自己留后路,对Therese的爱是她所有赌注,以及现在的她所唯一拥有的。

所以那一句I love you是她在认定自己输了之后,把自己唯一剩下的那份爱,那份赌注,也放下,交给了Therese。

也就是为什么Cate不止一次提到说,她觉得,如果Therese没有回心转意,Carol的结局也许会是自杀(虽然理性看来,Carol的人设并不至于会使她走到这步)。

因为离开餐桌时的Carol,不管她掩饰的多好(和Jack打招呼以及告别时从容),她是一无所剩的。

Carol最被人诟病的大概就是当初抛下Therese,从而得到“渣攻”的美誉。

于是作为强迫症的我,必须要来说下,为什么Carol所做的正如她信里说的那样:她愿意去做任何事来换取Therese的幸福,而她当下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手。

当时Carol的选择并不多。

我脑洞也不大,感觉比较合理的就下面几种:1. 无视Harge的威胁。

继续和Therese一起。

这样结果是直接了当的:立刻失去Rindy,并且不可能有任何缓和的余地。

母亲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

在Therese出现之前,Rindy是她的全部。

如果Carol可以头也不回,就这么放弃Rindy的话,我不觉得她有能力好好爱Therese。

2. 一边处理和Harge的官司,一边继续偷偷和Therese一起。

也许有些人觉得这是正确的选择,但是不管在哪个年代,在阴影下的爱恋永远是对双方的慢性自杀。

这样和把Therese当作见不得人的情妇有什么区别。

就像Carol信里说的,Therese还年轻,她的面前有无限可能,Carol若只是为了两人一起,而把这段关系不死不活的拖着,才是真的自私,不顾Therese。

3. 原剧情走向。

事发之后,Carol从来没有怪过Therese。

而我很喜欢那场Carol在车里安慰Therese的戏。

尽管有着无限的温柔。

她并没有把Therese当作小孩,或者傻白甜那么哄着。

在Carol心里,两人的关系是对等的,所以她不需要用甜言蜜语去平复,只需认真的陈述这事实:“I took what you gave willingly, it's not your fault.” 而在我看来这句话也是很含蓄的告白。

你爱我,我全然接受,因为我也爱你。

这不是你的错。

分离的伤痛对于Carol同样是致命的。

而她同时还要面对伤害Therese所带来的负罪感,以及失去女儿后生活的无望。

最重要的是,她不像Therese那么年轻,一切可以从头来过。

然而,两人关系走到这步,Carol毫无怨言。

她爱的很坦荡,哪怕面对律师与前夫,她也绝不把Therese当作一段不堪的过去。

而再次出现在Therese面前向她发出邀请的Carol,是一个虽然有些破碎,但是准备好了的Carol。

没有藕断丝连的过去,没有恼人的犹豫不决,干净利落把爱摊放在Therese面前。

也是这样的爱和坦荡,让我觉得,她配得Therese所有的一往情深,以及每一句的“yes”。

最后,愿所有的Therese都能遇到那个Carol。

而如果你有幸是那个Carol的话,也请你可以勇敢温柔对待那个对你一往情深的Therese。

=============================屁话那么多,结束前还是要感谢所有的主创带来这么精彩的作品。

整部作品从原作,编剧,女主,制作人,场景设计,服装设计都是女性,而导演是妇女之友Todd。

这样的成果才能让优秀的女性电影有更多的机会。

所以与其吵吵嚷嚷着个人奖项,我更希望电影本身可以拿一些BP的奖项,以及Box Office可以有好看的数字(对不起,我就是这么肤浅!

和你魔一样,一切朝钱看!!!

 6 )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这是一部看完2分23秒预告片就想打5星的电影。

不为别的,就为最后一幕特瑞斯穿过人群目光如炬的寻着卡罗尔,而卡罗尔侧过交谈的脸望向她后,两个人远远的,相视而笑。

这一幕太赋有张力,以至于看着她们的对视,我心跳都快漏了半拍,所谓美得令人窒息大抵也不过如此吧。

那一幕中特瑞斯穿过人群,穿过痛苦与成长,穿过凄凉荒漠与泥淖沼泽,定定的看着卡罗尔,继而义无反顾的走向她,也走向了自己的命运;命运的另一端卡罗尔同样望向她,眼神笃定又昧味,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

一眼万年。

还好不是“此刻我多想拥抱你,可惜时光之里山南水北,可惜你我中间人来人往”,还好一切都还来得及,我为这样的Happy Ending暗自庆幸。

有人曾问某位女同博主,“你开这个微博是不是在说还是有人幸福的?

”她回,“不是,是在说还是有人在坚持的”。

同性恋题材影片的Happy Ending意义大概也在这般。

整部影片以倒叙的方式,建构于五十年代美国的大背景下,服饰、音乐、建筑、交通工具复古、优雅并透露着极简的禁欲系。

片头以卡罗尔与特瑞斯最后的进餐为开始,一辆火车驶过,镜头拉到两人第一次见面的场景,特瑞斯是给卡罗尔推荐小火车模型的超市雇员,如同后面卡罗尔给特瑞斯的信中提到“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一切恍如隔世,世间万物千回百转归于原点,犹如轮回。

1.Some people change your life forever.凯特所饰的卡罗尔几乎满足了我对御姐的所有幻想,漂亮优雅、温柔多金、有思想会疼人,重要的是,她还分分钟向我们展示教科书级别的撩妹技能。

光是性感的声线,听一句都害怕会怀孕。

这样的卡罗尔,有谁能不被她吸引?

于是特瑞斯在一场猝不及防的对视中与卡罗尔相遇,只因为这一眼,”Some people change your life forever.”卡罗尔故意遗落的手套,特瑞斯痴汉般盯着她忘记下单的神情,注定纠缠不清。

2.试探卡罗尔约特瑞斯第一次午餐,她问”Did you live alone?”,这就是成熟女人的聪明之处,她不直接问你“你有男朋友吗?

”她问你“你是自己一个人住吗?

”年长的人,阅历将她们淬炼的懂得如何将问题说的进退自如,既不令对方难堪又能保持自己的空间。

3.What a strange girl you are,flung out of space.卡罗尔对总是神色游离的特瑞斯说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场景之一。

鲁尼的笑很美,是那种不自知的美,与《龙纹身的女孩》中叛逆不羁形成鲜明对比。

《龙纹身》里她是一个主动女上位007的朋克攻少女,而《卡罗尔》里她俨然成为一个无意中自带一抹娇羞的大写弱受。

很多人不理解特瑞斯对卡罗尔的感情,以及频繁出现的羞赧,其实只要暗恋过的人就会知道,那是内心的小雀跃与不确定的体外表征。

面对一个比自己优秀的年上,崇拜带着点暧昧,被夸奖后的惊讶跟欣喜,对她话语的揣摩跟模仿,特瑞斯不过就是年少时懵懵懂懂的自己。

4.信特瑞斯第一次写下Carol名字的时候,我有被打动到。

网络时代你见过很多温暖的小段子,而作为一个不再年轻的怪阿姨,我经历过手写信的时代尾声。

那个时候,花上一整个夜晚,写一封词不达意的信,寄给一个并不在未来里的人,想象读信人的表情,期待她能感受到自己的全部情谊。

Carol,写在纸上的名字,记在心里的样子。

5.你不是不会拒绝,你只是不会拒绝她前面看特瑞斯制止了她杂志社朋友的亲吻时,并未想太多,直到后半部分监听风波过后,特瑞斯跟卡罗尔自责到,“是自己从来不懂拒绝,什么都不了解却还是什么都不拒绝”,我突然就笑了出来。

特瑞斯,谁说你不懂拒绝?

你拒绝了未来男同事的吻,拒绝了男友的法国邀请,拒绝了更好更圆的月亮,你只是,不拒绝她。

无力拒绝。

不想拒绝。

卡罗尔每次询问你”would you?”,你都不假思考毫不犹豫的回答”yes,I would”,除了最后一次,都是,毫不犹豫。

第一次约饭,你愿意吗?

我愿意;第一次问你愿意来我家吗?

我愿意;第一次问我可以去你家吗?

我愿意;第一次问,你愿意跟我一起去西部吗?

我愿意。

这才是问题所在,你不是不能拒绝,你只是不想拒绝,她。

6.最好的爱情,最坏的身份看《卡罗尔》我哭不出来,因为太真实了,反而让我时刻惊醒自己,你要抗住,这就是生活,你不能哭,不然你就输了。

可以说,这是个单薄又俗气的故事,女人跟女人的感情本来就细腻无比,表演的过了容易显得用力过猛,表演的清浅又让感情看上去太羸弱,所以,几乎是凯特女王跟鲁尼的演技和内心戏撑起了整部电影。

鲁尼的表现让我惊讶,甚至比女王更动人,在从卡罗尔家里出来坐火车回住处的一幕戏中,她倔强的眼泪从脸上掉下来,我心里也跟着落泪。

那是要多委屈,才能击垮对卡罗尔的迁就,我喜欢你,你也处处暗示对我有好感,你约我到你家却意外撞上你的丈夫,他的责问你的冷淡,迫使我就这样狼狈而逃。

刚刚我还弹奏潜藏表白的钢琴曲,下一秒就被你挥之即去,我到底算什么?

你到底喜欢我吗?

还是无聊寂寞时的消遣?

特瑞斯怀揣着最好的爱情,却背负着最坏的身份。

7.什么是道德?

在禁止卡罗尔见她女儿的强制令中,提到的理由是,Morality.看到Carol提到Abbey恍然大悟又欲言又止的时候,我默默骂了句fuck,甚至我想到余虹在《颐和园》里讲的,“什么是道德?

两个人在一起才是道德”。

我为卡罗尔跟特瑞斯难过,也为Abbey难过,因为在世俗的观念中,爱与道德竟然是不相容的,这真是讽刺。

那是五十年代的美国,又何止是五十年代的美国,那不就是现在的世界吗。

有的人永远不明白,欺骗自己才是最大的不道德。

8.I fell useless.这是特瑞斯在卡罗尔告诉她,自己在强制令下无法看望女儿时所说的话。

之所以对这句话印象深刻,是因为这似乎是同性群体中最普遍的无力感,“我觉得自己很没用”。

我既没有能力为你分担艰辛,又找不到方法令你舒展愁容,看起来陪伴是唯一能做的事情,也有文艺的话来相称“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可是,我并不只想陪伴你。

我想在你丈夫质问你时挺身而出,告诉他我们是因为相互喜欢而认识;我想同你一起争夺回监护孩子的权力,一起打扮世界上最好看的圣诞树;我想带你逃离世俗的社会,在你说my angle之前吻上你。

我想的很多,可是,我一件都做不到,我甚至无法以家人的身份在你的手术单上签字,这是我最难过而无力的地方。

9.偷来的时光床戏拍的美的不多,《卡罗尔》要算一个。

美不是色情,不是你想跟她做爱,而是除了她们两个,你觉得谁跟她们做爱都显得不美好。

《卡罗尔》的床戏时间不长,也不激烈,可是你看的时候就会觉得暗涌流动,你会不忍心联想污秽。

凯特的淡然自若,鲁尼的紧张颤抖,卡罗尔霸道的索取,特瑞斯默默的承受,轻车熟路的年上,红到耳根的年下,缓慢又炽热,相拥又绝望。

那一刻我甚至怀疑她们在戏外是不是相爱的。

很少有这样的床戏,让人看的难过。

她们迫切的将自己献给对方,她们知道前路无望而漫长,好像在一起的一小段时光都是偷来的,总是要还回去。

所以离别前与卡罗尔亲近的特瑞斯,眼睛里挤满了沉默的悲伤,我担心她就想这样死在卡罗尔的怀里。

其实一切,她是有预感的。

10.抱得上一晚,撑不过一生发现被监听往回赶的路上,特瑞斯坐在副驾驶上哭着自责,她说自己应该拒绝的,她怨自己什么都不懂就什么都接受。

卡罗尔停下车,抱着她,吻她,帮她擦眼泪,轻声说”I took what you give willingly”.听到这句话,我难过到想流泪,“我想要的你可能全给不了,可是你愿意给的那一点,我都想要”,她们彼此给予,却又暗自担忧因自己给对方带来的麻烦。

悲情两难。

特瑞斯从小是独立长大的,从她干脆的语调也能感觉出,她并不软弱,或许是鲁尼本身的特质,特瑞斯给人的感觉近乎是强硬,可是,只有面对卡罗尔的时候,她整个人才会软下来,成为一个需要呵护渴望宠爱的小女孩,这里面或多或少有对卡罗尔的依赖。

我愿意相信她懂”I took what you give willingly”.最后卡罗尔还是走了,为了回去争夺女儿的监护权,像及了一个事后跑路的段数,然后前女友来收拾与现女友的残局,留下一封既渣又深情的信。

包在被子里的特瑞斯如同被抛弃的小白兔,无辜的感受着昨晚的温存,揽入怀中的一晚,却还是撑不过一生。

11.原谅我不能陪你长大“you seek resolutions and explanations because you’re young”.我没想到卡罗尔的信中会有这样一句,看起来如此狠心。

明明是你主动撩骚,最后却让人家小姑娘自己去找解决的方法跟解释,就是因为她年轻。

突然的就想起看到的一句话,“珍爱生命,远离人妻”,对于这种有备胎和下家的人,敬而远之是上策。

可是就在后面她哑着嗓子对Abbey说”I should tell Therese ,wait”时,我内心隐隐作痛的替特瑞斯原谅了她。

她不是不想陪你长大,只是有更重要的人需要她。

是,孩子。

无论如何,让一位母亲处于选择自己孩子跟爱人两难的位置上,都过于残忍。

于是,她选择让特瑞斯独自成长,即使特瑞斯怀有误解与怨恨,也不多解释一句,只是说”I release you”,她在等待,等你长大,等以后成熟的时机,再共你促膝把酒。

12.I miss you,I miss you.特瑞斯在暗房里洗过去的照片,一张张都是关于卡罗尔。

照片上的人慵懒妩媚,照片外的人情欲暗动,她走出去拿起电话又放下,又拿起来,拨通。

她叫她的名字,”Carol”,电话那边的她手指徘徊在挂断的按钮处,煎熬无比,最后,挂断。

特瑞斯对着忙音说,I miss you,I miss you.连想念你,我都无法说给你听。

两个人的隐忍、克制与轰轰烈烈。

13.不是我们不美好,是这个世界太丑陋这并不是一部冲突不断的片子,以至于无法令人血脉喷张、震惊无比,即便节奏因为电影的时长看上去有些赶,但故事情节发展及其缓慢的,卡罗尔与他丈夫最后的谈判,大概是影片唯一引爆点。

可是连这个场面,都被拍成是一种被压抑着的感觉,没有撕破嘴脸。

这一段凯特的演技着实让我大为感叹不愧是女王。

发颤的声音、隐忍的表情,你会担心下一秒她就要崩溃了,就要歇斯底里了,就要咒骂整个世界了,但是,她没有。

哪怕内心早已腥风血雨,表面还是死死的绷着,绷着自己的尊严与优雅,绷着对特瑞斯的直视与无悔,穿上外套,离开身后的卑鄙与肮脏。

在离开之前她说了这样一句话,”and it will get ugly,we’re not ugly people”。

这句令我异常难过,想到《奇葩说》里蔡康永第一次失态痛哭的场景,好像一个委屈的孩子在恳求这个世界的包容,他说“我们不是妖怪”。

为什么要世人包容呢?

如若是正常,如若是平等,为什么要别人去包容,包容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卡罗尔的丈夫用了无比卑劣的手段去偷窥她们隐私,而卡罗尔最后却说”we’re not ugly people”.她对人性还抱有一丝希望,她希望大家不用凶神恶煞的以丑陋嘴脸相见,她希望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14.你不在的日子,我兀自成长是不是所有人都有一种高估自己的倾向,愿意看到别人的失落或欢欣都是因为自己?

卡罗尔濒临崩溃的谈判过后约特瑞斯一起吃饭,这时的特瑞斯已经是某著名杂志的摄影师,小文青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卡罗尔说,“我觉得你长大了,现在变得特别好”,停顿一秒问,“是因为离开我吗?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笑,天呐,为什么人们总是心知肚明却还是想要听别人亲口承认。

然而特瑞斯跟我预想的一样,急切又坚定的回答,NO.我又忍不住笑出来,女人之间的较量总是这样,看似不着边际,却又毫厘不差的暗自博弈。

你当初狠心的离开了,那要我怎样?

我只能兀自成长,我不是自愿的,我也想有你时刻在旁为我安抚保我周全,可是是你逼我要自己长大的,你说release,如今你又跑来问我,是不是因为你?

不,我偏不让你得逞,我就不承认一切都是因为你,痛苦因为你欢愉因为你颓废因为你成长因为你变好因为你,尽管一切与你有关,如今我却不想再轻易交出自己。

“难道 这次抱紧就不会落空?

”而且我这次不仅不想承认是因为你,我还要拒绝你。

即使你表达说,“我离婚了,孩子归丈夫,我在美国最贵房价的地方有一套大房子,你愿意搬来跟我一起住吗?

Would you?”停顿五秒,”I love you”.(这样的表白,哪个妹子不脱光了跟她走...)“No,I don’t think so”.特瑞斯学会了拒绝她。

我想,卡罗尔内心当时也是崩溃的,“我自己养成的花竟然在我不在的日子学会了拒绝我,让我冷静冷静”。

但是,御姐总是有这样的本事,她深知特瑞斯的拒绝不是因为不爱她,而是小姑娘长大了,有自己的骄傲了,她不愿被呼之则来挥之即去,她想要平等的交往。

于是,她退一步。

她吃定了特瑞斯心里有她。

15.我知道你在等我,所以我去寻你这场电影规避了尽可能的人,只留下几个必须出现的角色,这就太考验演员的演技功力了。

而鲁尼在这部影片中,丝毫不逊色于凯特,甚至在我心中,鲁尼更为真实出色那么一些(她演完真的不会弯吗...)尤其是最后几慕戏中,鲁尼的表现惊为天人。

卡罗尔在用餐时与她的对视,鲁尼复杂的眼神,因为深呼吸引起前胸轻微的起伏,欲拒还迎,欲迎还拒的拿捏,倔强又骄傲。

(大魔王竟然忍住没有强吻上去...)最后一幕,特瑞斯穿过人群眼光寻找着卡罗尔,当她发现卡罗尔坐在被环绕的桌子后面时,特瑞斯眼神中是闪过那么几秒犹豫的,她停下来,也许是在回想过去,也许是在担心未来,可是也只有那么几秒,她还是义无反顾的走向了卡罗尔,走向了自己的命运。

而看到她的卡罗尔,并未显得多么惊讶,而是望向她,笑的意味深长。

“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我知道你在等我,所以我去寻你”没有谁更技高一筹,也没有谁更毅然笃定。

16.所谓视角转换从电影一开始,卡罗尔就是处于被仰视的角度,主动权一直握在她手里;而特瑞斯就是个孩子,对她充满了仰慕和崇拜,被动的接受着。

她们之间是不平等的。

不仅是阶级身份地位,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差距。

但这些差距在慢慢被化解。

特瑞斯的拒绝、穿着、工作、思想,无一不显示了这些差距的缩小,小姑娘也有长大的时候,这种平等,是两个人接下来交往的前提,卡罗尔是先知的,所以她在离开的时候信中才写“当那天到来时,我希望你能想象我会在那里,迎接你,我们的生命将在那里交汇,如同永恒的日出。

但是在那之前,我们之间不能有任何联系,我需要做很多的事情,而你,我亲爱的,你需要做的更多...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手让你走”。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说卡罗尔渣,可是,这正是一个成熟女人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她在逼迫特瑞斯长大。

而特瑞斯做到了。

17.两次凝望第一次是卡罗尔坐在车里,望着走在街上的特瑞斯,想喊住她又不能,只有看她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之中还没有回过头。

凯特完美的在无声之中表现出卡罗尔内心的纠结与不忍,但又必须克制自己冲动的感情。

第二次是特瑞斯拒绝卡罗尔后,她坐在朋友的车里,看着卡罗尔走在街上,“你看,我终于学会了拒绝你,可是为什么会这么难过?

你在想什么?

也会这样难过吗?

”其实,这部电影很像御姐一手将小朋友调教好的养成记。

所谓御姐,并不只是有钱有颜,最重要的是她们思想独立,有自己站立在这个世界的坐标系和判断事物价值的独特方式,她们还聪明,恰到好处的世故和足够多的安全感,跟她们在一起会感到舒服。

有人说,跟年纪大的人相处,像是在挖掘一座宝藏,每天都有新的惊喜,总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跟年纪小的人相处,像种花,可以看到她们每一天的变化。

卡罗尔跟特瑞斯就是这样的搭配,真是令人欢喜。

还有,这是一部每一帧都令人想落泪的电影,可是它又克制到让你觉得眼泪似乎不是那么优雅,而我,真的被这种让人哭不出来的浪漫给深深打动。

[img=1:C]微信公众号:badcode可能几百年不说话,也可能话痨。

[/img]

 7 ) 就算哪里也抵达不了,凝视也可以终身陪伴

这是一篇迟到了3个多月的观后感。

即使那时所能看到的还只是枪版渣画质,《卡罗尔》一样轻松从第一个跟拍的长镜头就击中我。

当它描绘了爱,就有爱。

接下来的三个月,等着蓝光版的同时一遍遍循环原声,看完了原著小说。

它是会被一直放在心里惦记着的电影,是一小块柔软。

就好像一月初的时候有天一个人走在热带午后的阳光下,《Opening》的提琴声又响起,瞬间清凉静默,揪心感堪比《Summer Palace》里的《Solo Por Tu Amor》,都是面对时屏息凝气的河流。

听着它,只想要弯腰蹲下。

若说它是部缠绵悱恻的电影,不如说无疑更近乎艺术上的灵感。

它伸出温柔的手揪住你的心,用嘴唇碰着耳垂低语,它与你无条件的亲密。

这是一个旁若无人的故事,其他角色都被淡去(即使在原著小说中有着完整的表述),只有两个人的深深凝视。

看了几遍,始终觉得存在着一个 什么 ,却没法说出。

直到想起村上春树的《斯普特尼克恋人》才明白。

在《卡罗尔》里,作为观众的我一直为“自己“的缺失而稍觉遗憾。

这段感情太完美,细节和角色都丰富到不再有可补充的想象空间,甚至容不下观众自然而然的代入感。

应该存在一个第三人的视角,亲密又观望这两人的视角,让由眼神和温度组成的密度爱情有梯可攀,成为固体的现实效用。

斯普特尼克,村上君说它在俄语里是 traveling companion 的意思——‘旅伴’。

孤独的炽烈的卫星旅伴。

同样讲年轻女孩对年长女人的爱恋,暮色中摇曳着及膝白裙走下石阶的敏,与目光如炬优雅魅惑的卡罗尔。

苦于写不出作品的写作者堇与不会拍人像的摄影师特芮丝。

相同的旅行经历与相似的错失。

村上的清爽与托德·海因斯的粘稠,长茎植物与阴雨天气。

《斯普特尼克恋人》中第一人称的“我”,正是这样的存在。

对堇怀有深深的爱恋,确认因为她而扩展了所属世界的外沿,被她所信赖,却不对作为男性的“我”怀有兴趣。

“我”是堇与敏感情的唯一知情者,甚至比两人还要知晓其中含蕴。

(当然也是小说心理描述的主要依托者)。

因为有“我”这一完整的形象,《斯普特尼克恋人》得以从另一较为冷静视角叙事,“我”是读者进入作品时的栖身之所,也是所能到达的最近距离。

于是那时看完小说我说:“觉得自己偶尔是堇,更多时候是’我’,但从来不是敏。

”也是因为有了《斯普特尼克恋人》文字的准确描写,才可以将《卡罗尔》中的情感成字成句。

甚至,这样的对比较电影改编与原著小说的对比更加有趣。

因为它不仅仅是情节对照,更多是情绪共鸣。

初次约会吃饭,特芮丝要服务生照着卡罗尔点的餐给自己也上一份。

堇也是如此,学敏的样子拿起酒杯小心翼翼啜一口葡萄酒。

卡罗尔对特芮丝说:“What a strange girl you are, flung out of space. ”堇对敏说:“这以前,我一次也没考虑过要成为自己以外的什么人。

但现在有时很想成为你那样的人。

”《斯普特尼克恋人》里讲“我”质疑堇对敏的感情:我开口道:“你在敏身上感觉到的是性欲这点不会有错?

” “百分之百没错。

”堇说,“一到她面前,耳朵里的骨头就咔咔作响,像用薄贝壳做的风铃。

而且有一股想被她紧紧搂抱的欲望,想把一切都交付给她。

如果说这不是性欲的话, 我血管里流淌的就是番茄汁。

”以此再看特芮丝的从不拒绝和抿着嘴的坚定神情,便总在幻想她此时耳朵里的声音。

还有一处,原著里写到特芮丝意识到自己的变化。

变胖了一些,但是脸庞越来越小,,她感到高兴,为自己越来越成熟。

村上的写法是:“最近的你,一次见面一个样,越来越难认了。

”我说。

“正赶上那种时期。

”她用吸管吸着果汁,像说与己无关的事。

女王自不必说,每一个细节都性感得让人动弹不得(尤其是对妹子们来说),鲁妮·玛拉的表演也有着文学性的优美。

在副驾偷偷打量卡罗尔时眼中的惊喜,对坐要给卡罗尔拍照时边撒娇边不自觉的一跃,卡罗尔走后下车奔向路边呕吐。

还有每一个痴迷的眼神。

不得不说到两个人的床戏,看时全部的观感都是感动。

唯如此,这段感情才是完整的。

村上这样写堇与敏:敏不知如何回答,正犹豫着,堇已伸出手,握住她的手。

手心也有汗感。

手暖融融软乎乎的。

随后,堇双手拢住敏的背,乳房贴在敏腹部偏上一点儿的位置,脸颊放在敏双乳之间。

两人长时间以如此姿势躺着。

这工夫,堇的身体开始微微颤抖。

敏以为堇要哭,但似乎哭不出。

她把手绕到堇肩上,搂近一些。

还是孩子,敏心想,又孤单又害怕,渴望别人的温存,像紧紧趴在松树枝上的小猫一样。

堇把身体往上蹭了蹭,鼻尖触在敏脖颈上。

两人乳房相碰。

敏咽下口腔里的唾液。

堇的手在她背部摸来摸去。

“喜欢你。

”堇小声细气地说。

“我也喜欢你的。

”敏说。

此外她不晓得怎么说好,而且这也是实话。

与卡罗尔所说的“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 ”功效完全一致。

村上容易写情感的退潮或者说是冷静,每当这时,故事就退居到迫切想同自己的汹涌欲望单独相守的“我”。

在对琐事的不厌其烦的细致描写中完成自我建设。

即使有时结论仍是“我是多么的需要堇。

”这在《卡罗尔》里面被表现得很淡。

托德·海因斯的情感退潮,是隔着玻璃、镜头、人群、画外等介质,脱离空间存在感的疏离。

此时的特芮丝更像经过了一场高烧后的清醒。

不管是在新的一天起身归拢这颗以孤独为养料运转的行星的残片,还是特芮丝脚步踉跄的穿过人群走向卡罗尔。

就算哪里也抵达不了,凝视也可以终身陪伴。

 8 ) 不是同性恋,只是爱情

首先我必须要说,《Carol》这部电影给了我太多错觉。

好几个月来,我一直以为《Carol》会是一部大规模上映的影片,可当十一月乍到,我却没法在美国第八大城市找到任何会播放此《Carol》的影院。

于是,这排片量又给了我第二个错觉,这一定是部口碑很好但是观众很少的同性恋题材电影。

12月回到旧金山后,我顺利在Landmark找到《Carol》。

我只身前往电影院,在惊叹影院满座的同时还惊奇的发现在场的都是中老年人。

没想到电影会以倒叙,或是回忆的方式展开剧情。

最开始两个女主角明显不愉快和仓促的对话让我以为这就是电影的结局。

然后在灯红酒绿的窗影下,Therese陷入回忆。

是太快还是爱情就是如此。

与陌生人的对视,两秒都会显得漫长,而第一次见面的Therese和Carol,她们就这么互相直白地直视着对方,Carol更是直接来到了柜台前询问Therese。

一次见面,一次对话,一个是客人,一个是柜台服务员。

然而,女服务员却对女客人念念不忘,女客人甚至还亲自打电话到柜台向女服务员致谢,邀请女服务员共赴晚餐。

两个人开始正式交集。

火花四溅的对视,欲言又止的试探,欲拒还迎的相处,按捺不住的欲望,都是暗流汹涌的情愫,是女人的爱情特有的细腻,也最能触碰女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女人本就是情感丰富的个体,当两个情感丰富的个体相爱的时候,无论是多细微的情感交流都能直击心灵深处,让人联想让人沉醉。

只有表现到这种情欲层次的电影才会是部优秀的同性恋电影。

而Carol的导演和演员显然都做到了。

Therese来到Carol家做客却不巧遇见Carol与丈夫争吵,Therese早早被心情不佳的Carol送去了火车站搭车回家。

孤独的Therese在火车上委屈地哭泣,一回家后却就收到了Carol为刚才的行为致歉的来电。

像是害怕两人的关系会被刚才的不愉快的插曲影响,又像是想要急迫地证明,捅破什么,Therese拿着电话,深呼吸道:“There are things I want to ask you.” 迎来的是Carol迫不及待地回答: “Ask me." 第二天,Carol如约来到Therese家中。

Carol毫无底气地问Therese要不要和自己去road trip,甚至在Therese做出回答前就给Therese台阶下:“你不去的话也没关系,我可以理解。

”然后不自然地梳理着刘海。

谁会想到这么卑微的样子居然出现在高贵爽快的Carol身上?

而Therese,那个一直注视着渴望着Carol的女孩,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在几乎与外界断绝联系的旅途中,朝夕相处让两人感情不断升温。

在欲望再也按捺不住地那天,Carol要Therese上床,Therese便毫不抗拒地乖乖上床。

Carol所有的需求,Therese都会毫不犹豫地say yes。

Therese每一次自责与懊恼,Carol都会即时安慰和开解。

一切都这么你情我愿,甚至迫不及待。

所有情绪都那么到位,那么理所当然,可是在我眼中这一切都过于迅速甚至略显不实。

在一个同性恋还被认定为一种心理病的年代,为什么两个女人能在毫无迟疑的情况下迅速地坠入爱河?

因为我把《Carol》定位成“同性恋”电影就是一个错觉。

我以为发生在美国五十年代的同性电影,要描写的必定是女同性恋面对的社会的种种阻碍和伤害。

我以为在那样的年代,两人的爱情必定会败给残忍的舆论,要么Therese会为了工作放弃Carol,而Carol更可能会因为家庭放弃Therese。

可是我是彻头彻尾地错了。

这两个女人比我想象中勇敢,她们并没有强迫自己否认自己的取向,也没有在意社会的言论,她们不用出柜去宣扬自己的爱情。

她们的爱情格局就是这么小,她们就只需要和对方在一起。

从一见钟情,到互相联系,认识,相爱,经历离别和难堪,最后鼓起勇气复合,这是无论异性恋还是同性恋都会经历的恋爱过程,这只是一部简单的爱情电影。

因为这是两个女人的爱情,我担心她经不起社会的歧视,担心Therese会告别Carol,担心Carol离婚后生活会潦倒不堪。

但是在最后Therese坚定的凝视中,我一路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这样的结局,无声,却胜过千万甜言蜜语。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Rooney Mara的表现太完美,这个角色一直都牵着观众的情绪走,而我一直看着Mara痴笑。

最后散场时,身后有人赞她像赫本,连坐我旁边的大叔都在打探她的名字。

 9 ) Amazing

这是一个有关两个女人相爱的故事,在上个世纪50年代,礼法不容的美国。

卡罗尔已近中年,上流社会,有丈夫和女儿,而特瑞斯年纪轻轻,心思单纯,是个梦想成为摄影师的小售货员。

卡罗尔太懂女人了,她爱的就是女人,永远知道什么样子才最美,才能俘获人心。

她的心每一天都在老去的路上,见多了才貌双全的男人和女人,早就百毒不侵。

她知道,什么世俗命运婚姻契约,谁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谁也别指责谁贪图一时快乐。

而特瑞斯留短发,戴波点发卡,身材纤瘦秀丽的样子,她并不自知的美才是最致命的武器。

未经世事的姑娘,初入社会最先要做的就是经受劫难。

她的痛苦在于无端爱上了一个女人,比什么都更强烈。

两个人在售货店初见,在我看来对比最鲜明的是发色。

卡罗尔一头金发闪亮,红色呢帽别在耳旁,50年代美国丽人的标配。

特瑞斯一则头小女孩的棕发,正过节,胡乱戴着一顶圣诞帽,眼神老是扑闪着安静不下来。

我就在想,她这样与人说话时拘谨的样子是不是有点社交恐惧。

那一些金色是爱情中的美好,生命中的黄金,不可多得,而棕色则是一些难言的苦,像咖啡一样艰涩但是欲罢不能。

这些棕色和金色,也是卡罗尔与特瑞丝的爱,交叉错杂,挺混沌的,看不明白。

 10 ) 影評|什麼是愛情?

看完電影的那一刻,我是被震驚的,因為我作為一個純純的直女,竟然也有了如沐春風又患得患失纏綿悱惻一般愛的感覺,這是非常詭異的。

還記得大學時候,我選修的文學課程,基調就是女性主義(好聽一點的女權主義,英文都一個說法),當時老師表達的看法,我深感認同,時至今日也一直都在為這份認同感添磚加瓦—— “如果論及起源,男同性戀者更像是天生的、自然而然的,因為他們具備可以彼此滿足的生理機制。

而女同性戀者則傾向於情感上面得不到填補、滿足,互相取暖以後而產生的情愫,追根溯源,甚至還跟女權主義思想興起有關。

兩者的基礎和機制是不一樣的,所以在討論同性戀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分開男女來探討。

” 不太想一一分析Carol和Therese之間的情感是如何緣起和深化的,如果你願意後退一步,去留意Carol和Therese各自原本的感情經歷,反而會更容易明白這“緣不知因何而起,竟一往情深”的因由。

Therese身邊的是直男(癌)追求者,Carol嫁的也是直男(癌),他們都自有一套“我的看法就是你的看法”、“我的生活就是你要的生活”、“我的決定就是你最好的安排”,直男們往往最不屑一顧的是眼前這個自己聲稱是最上心、最在乎、最疼愛的女人心裡的想法,他們理所當然地漠視了這些女人作為一個人,一個獨立的個體所需要被尊重的主體意識。

還記得我在看Revolutionary Road(《浮生路》)時就有彈幕嚴正指出女主角鬱鬱寡歡作死尋死活該時說的話—— “女人,太有主體意識不好……” 當時的彈幕竟然也沒有人打擊這樣的論調,反而還有人表示贊同,在無法追究評論者的性別的情況下,作為一枚安靜的看客,我一笑而過。

很多人向我表示,明確指出“我們社會是男女平等的”,我都笑笑沒啥想要評論的,恍如又在看那條分明很囂張的感慨彈幕那般,但其實我一直想說的話是—— 真正的男女平等,放在當今這個社會,不再僅僅是我們都有工作的權利、都有升職的空間、都婚戀自由,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如果說男女平等的基礎我們已經先天具備了,那麼,主體意識的平等,便是那上層建築。

缺乏了這一層,我們說的好聽是男女平等,說得不好聽女人那就是一個幫著解決生理需求、幫著生兒育女、幫著養家糊口、幫著伺候男方爸媽、包攬家頭事務的女工。

而身邊的女性朋友竟然還覺得現在已經夠男女平等了,真的夠了嗎?

你覺得財產分你一半、撫養權能被爭取、能夠有私房錢,就是平等了,這未免太知足常樂了。

因為你沒有把那些你辛苦學會的知識、努力考取的文憑、個人喜好、日漸累積的生活經驗以及你作為一個人應該有的主體意識上的損耗計算在內。

這個時代,爲了生活放棄主體意識的人太多了,而他們其實都沒有察覺。

但如果你問,你是要生活還是要愛情,他們會清晰地告訴你自己已經放棄了主體意識的這個事實。

年輕一點的時候,我總是嘗試把偏執、習慣、依賴等的特性從愛情中分離出來,去提煉一個純粹的愛情概念。

長大了才明白,純粹的愛情,建立在具有主體意識的個體上,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各自的生活、也有相異的追求,而這並不阻礙我們彼此吸引、協同合作、互有退讓,然後共同分享、共同努力、共同進步,最後安穩、和順地共同生活在一起。

電影裡直男們分別質問和訓誡了兩位女主,也是在質問著但凡有點主體意識的女性觀眾—— “你覺得這是愛情嗎?

你覺得你可以義無反顧嗎?

你不是唯一一個,她很快就厭棄你的了,到時候你還得回來求我,求和我重歸舊好!

我為了和你結婚,我都換成了現在這個穩定的工作你還想讓我怎樣?!

” 追求者不能理解Therese的攝影愛好,並不反感她當時在商場裏做一個毫無靈魂特點的售貨員,並且拿她出去旅遊的時候必須要帶上那部破玩意相機開玩笑。

他從未打從心底瞧得起她的興趣和志願,卻把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當做是為對方作出的退讓和犧牲。

“我給你的還不夠嗎?

這些還不夠嗎?

我們有美滿的家庭,有我們共同的女兒,你為什麼總要搞那麼多的事情,去破壞原本我們有的這一切?!

” 作為Carol的丈夫,經常都在外工作應酬,兩個人能夠相處、見面、互相慰籍的時間少得可憐,他從不在意她陪同出席那些場合時是否樂意,而在乎的是她作為他的妻子,有義務陪同他出席這些無趣的場合。

她應該配合他,哪怕他對她付出的感情那麼稀薄。

Carol第一次出軌,正是和自己從小相識到現在的女性友人,在最淒冷情緒裡,互相取暖、互生情愫。

而丈夫只把這事情當做是逢場作戲一般,沒有警覺和警惕,以為那並不具備撼動原有婚姻的能量,他是如此地不在意她的情感走向,卻非常在意她所充當的妻子的角色。

於是乎,天時地利人和,把兩個欲求不滿的女人,湊在了一塊,驚鴻一瞥又電光火石間,生成了愛情。

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你是我的天使,從遙遠的太空中向我飛來。

這段當時世人認為不倫、不道德的愛情,進行得並不平順。

而他們從彼此作伴、相互欣賞和取暖,最終到寬衣解帶赤身相對,生理滿足背後都有滿滿的感情鋪墊,雖説那是一場拍得不夠驚豔的床戲,卻有讓人難以忘懷的前戲。

知道事情不可違,知道分離在所難免,Carol將Therese託付給友人陪同回到原處,留下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正正是這樣一封信,一字一句地向我描繪著愛情的輪廓: Dearest,There are no accidents, and he would found us one way or another. 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 Be grateful it was sooner rather than later. You’ll think it harsh of me to say so, but no explanation I offer will satisfy you. Please don’t be angry when I tell you that you seek resolution and explanations because you’re young. But you will understand this one day, and when it happens, I want you to imagine me there to greet you. Our lives stretched out ahead of us,a perpetual sunrise. But until then, there must be no contact between us. I have much to do, and you, my darling, even more. Please believe that I would do anything to see you happy, and soI do the only thing I can—I release you. “摯愛的你, 這世上本無意外,我們的事,他遲早會發現。

一切都是命中註定,應該慶幸,這一刻是早來,而不是遲到。

你會覺得,我這樣說很殘忍,但我無法給你一個滿意的解釋。

我這樣說你不要生氣,你苦尋答案和解釋,其實是因為你還年輕。

但總有一天,你會明白,而當你明白之時,我希望你去想像我在彼岸等你。

那時,我們的生命會在前路一同綻放,猶如一場永恆的日出。

但在那以前,我們之間,不能有任何接觸,我還有太多需要處理的事,而你,我親愛的,會有更多。

請相信,我願意去做任何事情來換取你的幸福,所以,我決定做我唯一能做的事——我選擇放手。

” 而愛情,並不厭棄分離,事實也證明,她們各自處理完那些阻礙愛情生長的荊棘,各自積攢著滋養愛情所需要的養分,那因為分離而暫停發育的幼芽,正等待合適的時機再度成長。

愛情本身,不會因爲外人強詞奪理而改變它的本質和初衷,純粹的愛情經歷過歲月的沉澱和歷練,會變得濃醇,因爲愛裏面沒有可供發酵和變質的雜質。

多少年以後,我們將這獨一無二的佳釀再次開啓,會再次沉醉於濃醇、厚重、百味雜陳又柔軟協調的馥郁濃香裏。

是的,這次不是幻覺,不是夢境,這次是愛情,獨一無二。

《卡罗尔》短评

唯有你,无法舍弃。

6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I don&amp;#39;t particularly care about the plot, but the acting, man! And I&amp;#39;m sure if Cate Blanchett ever sauntered over to me, I&amp;#39;d drop dead immediately.

11分钟前
  • 科西嘉前流放犯
  • 力荐

电影的本身很平庸 两人明明没那么谈得来 哪来的爱 高分党看服装看明星就高潮了也真的好喂 狗吃屎也能喂饱

16分钟前
  • 离开以后
  • 很差

2022.10.21 冲着本片的摄影来看的,的确利用冬天起雾的门窗、车窗构图让人感觉到一种疏离又神秘,摄影在其他地方又回归到经典。故事其实挺一般的,传统时期女同不受待见,除了女儿的抚养权,也没感觉受到什么歧视。

19分钟前
  • Samurai
  • 较差

女主的脸好烦想打人

22分钟前
  • apcuolun
  • 很差

不就是昼颜的女版么……

27分钟前
  • Pauline
  • 较差

剧作上是典型的情节剧,基本玩不出什么花来,更大的空间留给两位女主角的发挥,索性要利用起来,无奈调度上的老套和节奏上的缓慢所给出的平庸并没有因为女主角的闪耀而被盖过,在中置阶段问题突出的甚为严重。单就摄影来说,超16NM的胶片色彩宽容度的确高,但景框的很俗套,镜子利用率太多,很一般。

28分钟前
  • 啊砸
  • 较差

作为一个直男感觉自己受到了深深地歧视 :)讲真,如果用如此敷衍了事缺乏维度的方式塑造女性角色早被口水淹死了吧?双女主演技是没的说,但是来自社会舆论方面的压力着墨太轻,于是观感就是故事真TM的矫情和小家子气...

29分钟前
  • Laplace Demon
  • 还行

虽然情节非常通俗简单,但拍得实在很美。凯特女王攻气十足,演技太赞。不过,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爱情,长得好看以及有钱,似乎都是成功的关键。

32分钟前
  • 曾于里
  • 推荐

6/10 應該是成本極低,感覺製作很匆忙。Rooney Mara展現出的演技比Blanchett更令人信服;後者雖然美得驚人不過電影中給人感覺基本是直的…… 劇情比較空乏,拍攝手法也極為普通,由於資金有限也沒能通過服飾更好地展現兩人的身份。

35分钟前
  • 熊類爆弾
  • 还行

磨磨唧唧的分几次终于看完了,真看不出好来,沉闷,平淡,无聊。加一星给鲁尼玛拉的再次露点,不过展现肉体也没有《阿黛尔的生活》那么美。

40分钟前
  • 麻绳
  • 较差

两个人物是电影的灵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戏,最后的四目相对,音乐响起……

44分钟前
  • 思郁
  • 力荐

無聊。少婦說著我這直男都聽懂的露骨話勾引少女,少女永遠只有承受與迷戀兩擇,這愛情太單向了。倆演員都精湛,充分展現角色當下的情緒,但問題是性格,全片缺乏背景去泥塑他們何以成為當下的靈魂,使他們對被標籤化的反擊顯得像另一種標籤化(反櫃=沙文=渣)。較私人的負評是:倆演員cp感近乎零。

46分钟前
  • 焚紙樓
  • 较差

画面太美,表演充满张力,两位女主的互动如仙境一般。故事线起伏有致,加上几近完美的配乐烘托,使节奏恰到好处。凯特大魔王的注视摄入心魄,鲁妮玛拉将青涩与成长演绎得极为妥帖。

49分钟前
  • D K U N
  • 力荐

可能是近期最过誉的电影了吧。这个题材和当下时代心理碰到一起了吧,其他,也就那样。

52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固执和坚持了三四个月,最终终于在大银幕一睹了本片的风采,庆幸这样的等待是值得的;无论是事前看过多少遍预告片,颁奖季颁奖礼放过多少次的剪辑,又或者看过多少张剧照和读过多少影评,还是会被开场Rooney的那一个又纯情又刚健的眼神感动得无以复加。

57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如坐针毡,我讨厌这样很社会化的成年人的故事

58分钟前
  • 一头孤魂野鬼
  • 较差

讲实话,抛开这两位演员的加持,抛开这个性别议题,这个故事真的挺没意思的。

1小时前
  • 两生花
  • 还行

炒得火热然而并没有觉得很好看,明明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霸道总裁爱上我,不过啊如此庸俗也才是爱情的真面目。看吧,爱情自会找到她来时的路。

1小时前
  • Rebbbeccaaaa
  • 较差

最后那段凝视,鲁妮的眼神和表情变化所展现出来的演技已经完全够资格拿奥斯卡了,更别说在整部电影里的精湛发挥。她的表演润物细无声,完全不着痕迹 。就像高手出招,看似轻巧,但其实招招毙命,没有一拳是打歪的。她真是棒得匪夷所思

1小时前
  • 蒂莫西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