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远离人迹

Loin des hommes,Far from Men

主演:维果·莫腾森,勒达·卡代布,蒂杰梅·巴黑克,文森特·马丁,尼古拉斯·吉劳德,吉恩-杰罗姆·艾斯波西多,哈特姆·萨迪基,扬·戈旺,Antoine Régent,索妮娅·阿莫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年份:2014

《远离人迹》剧照

远离人迹 剧照 NO.1远离人迹 剧照 NO.2远离人迹 剧照 NO.3远离人迹 剧照 NO.4远离人迹 剧照 NO.5远离人迹 剧照 NO.6远离人迹 剧照 NO.13远离人迹 剧照 NO.14远离人迹 剧照 NO.15远离人迹 剧照 NO.16远离人迹 剧照 NO.17远离人迹 剧照 NO.18远离人迹 剧照 NO.19远离人迹 剧照 NO.20

《远离人迹》剧情介绍

远离人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达吕(维果·莫腾森 Viggo Mortensen 饰)是一名在阿尔及利亚出生的法国人,如今,他在一处地处偏远的山区学校里担任着教师的职务。某日,一名警察出现在了达吕的面前,将一名五花大绑的犯人默罕默德(雷达·卡特布 Reda Kateb 饰)交给了达吕,这个男人被控告杀死了自己的堂兄,达吕要将他押往临近的村庄接受审判。 这门苦差事令达吕感到非常的头痛,因为他知道,只要默罕默德抵达了村庄,那么等待着他的就只有死亡,他不愿意做这样一个推手,但警察将默罕默德丢给达吕后就离开了,无奈之下,达吕只得带着默罕默德踏上了旅途。一路上,达吕不仅要提防默罕默德逃跑,还要保护他不受死者的亲属的袭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喜剧之心心灵法医天堂:信仰追着幸福跑摔跤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旱地忽律朱贵随风而去佩佩圣诞啤酒李雷和韩梅梅黄金时刻〜服部金太郎故事〜父亲的遗愿无声大学鄂尔多斯骑士卡戴珊家族第一季寻找贾克扯蛋莎翁史哑女的逆袭夜枭兰开斯特之王甘田一豪宅谋杀案八大豪侠懂得又如何10分手枪阴风鬼影太阳不能动犯罪生活18:与你相连的谜题义士短柄斧4

《远离人迹》长篇影评

 1 ) 《远离人迹》超140字影评

人皇和mads还真是有些连像,可是,相比后者,维戈对电影的从业态度,很不专注。

他的几部片子包括《魔戒》,都透露着无法遮掩的忧伤感。

这部片子也几乎闷到极致,纯生活化节奏,几乎没有艺术处理。

既非完全的失衡,也没有极其的能量,后面十几分钟才渐入佳境,写绘带出了颜色与节奏。

“闷片”里,一时想到雷德福的《一切尽失》,制作上要好太多。

回味一下,全片最后一个场景点题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与小事件的无奈。

风雨飘摇,无所恃,却还要有所坚持有所执着哪怕忍耐、走弯路、部分妥协,也不愿心被玷污,可以确定,这样子的人,生活得很艰苦,思维也很朴素。

外不能以己之绳准天下之势,则退而守住一点点光吧。

悲伤。

8-

 2 ) 值得一看

它所表达的东西,那些伟大的,纯粹的,人之所以为人的。

人之所以伟大,应该是和他的功业无关的。

有关的只是人格。

别人同情一下就说圣母的是一点逻辑都没有,首先你是个人,对面受苦的罪犯也是个人,你看到他在受苦同情他是因为他也是个人,他本可以拥有美好的生活,可是他犯了错,所以现在落得如此下场,你是同情他这个生命,而不是同情他所犯下的罪,这不是同情心泛滥,也不是圣母,而是人出于本能的一种关爱同类的天性而已。

影片中,看完以后真的感受到了北非阿拉伯人民俗的无知,法国人殖民军队的无奈,被夹在中间的法国支教,究竟该如何选择?

他自己无路可走,不如放别人一条生路,伟大的爱!

法国电影拍得很稳很细腻,看下去是种享受。

而且看了这个电影以后,真的很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影片,还是一种对人们的反思!

而且自己本身就有一种追求自由的权利吧?

 3 ) 行于山中,也是行于善中。

处于困境之中,利己主义是我的生命线。

遇到你的不幸,同情是你我共同的语言。

在我的困境里偶遇你的不幸,看似坎坷的山路就有了陪伴。

追随着良知的呼唤,脚步变得那么轻盈。

善时刻在心中留存,前方又是一座山村。

------------------------------------------------------------------------

 4 ) 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

版权说明:内容来源网络,本文仅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告知,联系删除是只有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荒谬,还是荒谬永远存在?

一部好的文学或影视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它应该充分揭示世界的荒谬和人性的复杂,且在道德和意识形态上具有包容的态度。

世界如此荒谬,人性如此多变,面对这一切,我们选择“不选择”,这是一种观世相的态度,到头来也是一种理性且包容的方式。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加缪之于生活荒诞性的深刻表达,而其中亦不乏加缪个人的影子。

影片所传达出的思想和内容而言,它跟加谬的人生有诸多暗合之处,而影片也对加缪思想作出了充分且完美的影像化诠释。

(以下全文转载于微信 原创 芳州 寻找局外人 3月1日 )《远离人迹》(Loin des Hommes) 是2014年由大卫·奥霍芬导演的一部电影,依据加缪的一个短篇《来客》改编而成(在上海译文的《加缪全集·小说卷》里,这一篇题为《东道主》,由丁世中翻译。

),背景是1954年阿尔及利亚的民族冲突升级为战争的年代。

主角达吕由维果·莫腾森Viggo Mortensen扮演,一个阿尔及利亚乡村教师,本来过着离群索居的简朴平静的生活,一天,警察带着一个杀人犯(是个阿拉伯人)到访,请他将犯人带到边境城市交给当局。

这个短篇我之前读过,其中的“加缪”气质在于,从头至尾并没有多少事发生,主角明确拒绝命令。

“要我交人,办不到。

”可是警察交到他手里就走了,他不得不收留了犯人一个晚上,给他吃喝,给他睡觉的地方,第二天将他带到了城市边上。

在这里,他指着前面的路告诉犯人,边境的警察局就在那里,你可以去自首,但旁边那条路通向沙漠,你会遇到游牧的部落,按他们的规矩他们必须接待你。

电影的故事要更复杂丰满一些。

阿拉伯杀人犯的杀人动机、为什么不逃甘愿就死,做了一些交代;乡村教师带着犯人上路后,遇到了民族解放阵线的人,被扣作人质。

但从中竟遇到了老战友,此时我们发现乡村教师其实曾经也是军人,他们在二战意大利战场共同服役过,他选择成为教师,而其他“阿拉伯血”比较多的人现在成了“叛军”或“恐怖分子”。

老战友老部下告诉他,你必须选择一边,达吕拒绝做这样的选择。

战友对他说,我敬你如同兄弟,但如果必须要杀你,我会动手的。

结果这一小队人遇到了法国军队,惨遭屠杀,甚至在已经投降的情况下也被杀害。

达吕作为人质,加上有退伍军人的身份和欧洲人的外表,逃过一劫,他直视法国军人:你杀害了已经放下武器的人,这是犯罪。

法国军人轻松地回答:这是命令,我只是在执行命令。

达吕说,但这是不对的。

阿拉伯犯人恰好可以看作达吕的“负片”:他为达吕错杀的一个人祈祷,并告诉达吕,我不是懦夫,我并不软弱。

是的,就死是他自己的选择。

达吕看到那么多人被残杀,对他吼道,但你还活着不是吗?

他只说,对你的学生你也这样吼叫吗?

他们被扣为人质的那个晚上,两个命运不得不交会的人,相互打开了一下心扉。

阿拉伯人说自己还没有跟女人在一起过,他问达吕,跟女人睡觉是什么样的?

结婚是什么样的?

达吕回忆了自己的婚礼,那是美好的婚礼,美好的日子。

第二天达吕去为他找了一个女人。

而同时,他自己也接受了这里的女人的好意。

终于他们到了城市的边缘。

达吕对着阿拉伯人说,不要投降。

在小说结尾,达吕痛心地看到,犯人走向了自首的那条路。

然而在电影的结尾,达吕看到犯人犹疑了一下之后,走向未知的自由那条路。

他微笑了,回去给孩子们上完最后一堂课,之后他也要离开那里了。

Viggo Mortensen在关于这部电影的采访中也谈到,电影中的这个人物,包含了太多加缪的要素。

加缪也是阿尔及利亚出生的“黑脚”,有法国公民身份但极其贫穷。

此外电影中所有的人物都非常寡言,那种静默的气氛与贫穷一样,几乎是母亲给他的礼物,成为他作品的重要一部分。

即使被告知这个人杀了人,他也拒绝先行审判,把人当成人看。

当然,还有加缪反对死刑,“断头台”也是他的重要遗产和反复出现的命题。

但更重要的,拒绝选择站在任何一边,拒绝战争和杀戮,这是加缪一直以来的态度。

他因此与萨特等人分道扬镳,也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保持了好几年的痛苦的沉默,直到他1960年突然离世。

这部小说的原著发表于1957年,我关注到这部电影,却是因为在为《寻找<局外人> 》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注意到了Viggo Mortensen201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重读加缪1946年美国之行的演讲《人的危机》,再下去就搜到了关于这部电影的谈话。

加缪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美国之行是在1946年的3月底,为《局外人》在美国的首发做准备。

他的出版商Knopf为他的新书造了声势,在《出版商周刊》上打了整四版的软文广告,将加缪塑造成“存在主义代言人”,虽然加缪本人一直澄清他不是存在主义者,但美国人已经根深蒂固将他与存在主义连在一起。

这场演讲本身,主办方本希望他为美国人讲一讲法国的文学与戏剧的现状,然而加缪却自顾自地讲了他一直最关心的问题,那就是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他发现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习惯于暴力和杀戮的时代,他为美国人介绍了他这一代欧洲人的成长,并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摆脱这种生活在杀戮中的恐惧。

如果没有和平,任何人都不会有自由。

《寻找<局外人> 》的“使徒在纽约”一章,充满激情地再现了这一历史场景,也因此,2016年的这场重读,作者卡普兰作为特别嘉宾为观众介绍了这一历史。

《寻找<局外人> 》也多处涉及阿尔及利亚的各民族混居的状况。

阿尔及利亚是法国殖民地,相当于法国境外的三个省,欧洲人(法国人,相当比例的西班牙人,而且包括不少犹太人)是法国公民,当地人(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多为穆斯林,是没有法国公民身份的。

还原加缪创作过程发现,加缪在当记者时候报道过的司法案件后来都为他提供了素材,有不少是基于这种民族冲突的。

有些比较严重,另一些,比如启发了《局外人》的海边杀人场景的一次沙滩斗殴,则是日常轻微的冲突。

《远离人迹》中的乡村教师是欧洲人,父母是西班牙裔,在当地人眼中,他是法国人;但在法国人眼中,他是阿拉伯人。

这一身份的撕扯,在亲眼看到自己曾经亲如兄弟的战友被屠杀的时候达到顶点。

如果不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加缪的困境,也无法理解他说的“假如一定要在母亲和正义之间选择,我选择母亲”。

《寻找<局外人> 》的作者卡普兰提到,她在北非进行走访的时候才深刻意识到,阿尔及利亚人,法国人,美国人,大家对《局外人》这部小说都有不同的读法。

比如关于其中被杀的阿拉伯人身份被忽视,作为中国人的我之前就没有意识到这会成为问题。

萨义德就很早地对此提出了非常尖刻的批评。

但假如充分意识到《局外人》在讲一个“由于错误的原因被审判、由于任何情况下都不愿说谎而被判死刑”的人的故事,即能将这一令人困惑的主角与加缪一贯的人道主义形象统一起来,这部小说同样是个人的抗争。

当然,在1946年这篇演讲之时,法国已经从占领中走出来,加缪已经由于《局外人》成名,在伽利玛工作并担任《战斗报》的主编。

受到被占领的巴黎的启发、自1940年起开始写作的《鼠疫》,已经更多占据了他的头脑,并将最终确立他抵抗运动代言人和人道主义旗手的地位。

加缪在美国的这场演讲我在中文书中暂时没有找到译文,但他的1946年《战斗报》上的一篇文章,基本上就是这个演讲的延续,即《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

其中有不少非凡的洞见,让这篇文章在今天看起来也是非常切身的。

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是对《远离人迹》这部电影最好的解说。

“也许有事业值得人去牺牲,但是没有事业值得人去杀戮。

”说起来加缪在中国受到关注,竟是因为两次疫情。

2003年非典时,还有当下,都有很多人重读或首次读《鼠疫》。

不知道,读者们都从《鼠疫》中看到了什么?

在我看来,《鼠疫》与《局外人》和《远离人迹》一致的一点在于,加缪告诉我们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选择的权利,都有自由的意志。

附带说,启发加缪写作《鼠疫》的并不真的是瘟疫,而是战争情况下,被隔绝、孤立无援之中友谊的力量。

他给帕斯卡·皮亚的信中提到他考虑的小说题目叫做“被隔离者”。

引用一个朋友的话,“那里的鼠疫是比喻,这里的也是。

那里有不同的抵抗方式,这里也有。

”加缪的和平主义被很多人认为是幼稚,Viggo提到他在法国旧书摊上想要买一本加缪的书时被摊主鄙视。

桑塔格坦言加缪的道德有“智性上的弱点”(“多难弄懂的美德啊”)。

然而这正是加缪的可贵之处:从虚无主义的深渊跃升至人道主义。

苏姗·桑塔格说得好:“卡夫卡唤起的是怜悯与恐惧,乔伊斯唤起的是钦佩,普鲁斯特和纪德唤起的是敬意,但除了加缪以外,我想不起还有其他现代作家能唤起爱。

 5 ) 凌晨三點

今年到目前為止的最佳觀影體驗!

一次心靈和人性的旅行與拷問。

我們所謂的正義在某一刻可能輕易地就會顛覆。

押送犯人的途中我殺了威脅我們生存的人,我變成了犯人,而犯人竟深感悲傷自责,解下頭巾為亡者做了禱告;曾經一起為正義而戰的戰友,在變化的局勢中成了陌生人、甚至敵人,當立場不同,你所謂的正確、正義,是不是只是你的選擇;當去往刑場的最後一個分叉口來臨,你是選擇屈從于他們所謂的正義而奉獻自己的生命還是願意給自己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

如果一個人殺了人,心中沒有悔意,沒有善良,沒有感知,就算被所謂的正義殺掉又有何意義?

如果一個人迫於某種壓力殺了人,心中虔誠的悔過,感知主,傳遞善良,那他能不能有一次改頭換面重來一次的機會?

我們所謂的正義,只是我們的立場。

 6 ) 有维果有加缪的远离人迹

近期《看电影》封面是《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想着家里的《达斯维德本纪》,可以对照看,买了一本。

儿子先翻,过会儿冲我说:”你王有新电影,竟然改编自加缪的小说。

维果一直这么酷炫的吗?。

“哦。

太不关心我王了,竟然是去年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的作品,也好久不关心电影节消息了,除了今年的戛纳侯孝贤。

他到网上查查,说”网上资源都有了。

这种电影除了参加电影节会上影院吗?

“我也不知道,在当地院线是会上的吧?

至于引进大概无望。

年初维果和邓腾特的悬疑片《死亡地中海》整个影院就我一个人,这片貌似更冷门。

电影介绍说改编自加缪的短篇集《流放与王国》中的《来客》,正巧,去年看过《局外人》《鼠疫》后从书店顺来好几种加缪的集子,上海译文出版,其中《流亡与独立王国》六个短篇,没有《来客》,丁世中译。

参照电影介绍应该是书中的《东道主》,山区的小学老师被迫押送一个阿拉伯犯人,小说只有十几页,顺便看完了,很简洁,立场选择都很无奈。

不知道加缪的题目原文是什么?

怎么一边译成东道主一边译成来客,当然从内容看哪个都成,但是法语的原词是什么呢?

晚上看电影,电影开篇就是阿尔及利亚1954,读小说时候时间背景都没想到,电影延伸了很多东西,引入背景时间,当地的人,阿法对立,族群的习俗,全篇很沉稳,摄影很美,贫瘠的土地 山区,维果演技一如既往的好,这个人就该是这个样子。

只是导演是不是觉得他有杀手潜质,眼明手快比小说里多杀了两个人!

小说里只暗示他能自保什么也不怕好不。

这里给他加了二战中外籍军团少校的身份,路上还遇到阿方独立军,很多他原来的手下,以及法方维护军,他们还当他是预备役军官,身份的尴尬哈;就是觉得他有点滥好人,不自觉的同情阿拉伯犯人了。

小说里的他更疏离更简洁。

阿拉伯犯人演员也很好。

他的选择也耐人寻味。

影片很安静,虽然冲突很多,导演没滥情。

有时候看着觉得热闹的视效呢?

观影习惯真给影院电影带跑了。

有加缪有维果的电影,真的值得一看。

 7 ) 很多时候不要屈服,相信自己

虽然影评人很少,但他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这也是许多颠覆世界观的电影,虚伪而又虚夸所不能及的。

现在这个社会电影只是为了迎合市场和口味,肤浅,虚伪,金钱欲望之屋堆积。

再也很少看到有味道而又深刻的电影。

伤害一个人很容易,滋养和感化一个人却意义非凡。

慢慢的真实不花哨不取巧,讲个平凡的人说个人性的善!

 8 ) 做爱能改变命运吗?

副标题——《自己没得选,有帮别人“选”的机会时则全力以赴》故事背景为1954年阿尔及利亚反殖民独立战争。

男主是阿尔及利亚一个偏僻山旮旯里一所“支教”性质的学校的老师,传授孩子们知识以及资助粮食。

他以法国人的身份出现,但如他自己所言,“对于法国人,我们是阿拉伯人,而对于阿拉伯人,我又是法国人”。

他根本没得选。

中途,曾经和他一起参加过二战的部下(阿尔及利亚人),让他在法国殖民者和阿尔及利亚反抗武装之间做出选择,他也没得选。

在法国人眼里,他是预备役军官,随时应该履行义务去打阿尔及利亚人。

在他曾经的战友眼里,他应该和他们一起像二战时候打侵略者一样打法国侵略者。

男主选择了不做选择——事实上他没得选。

一个没得选的人。

这时候有人送来了一个阿尔及利亚罪犯,这个罪犯因为他的堂兄偷自己家粮食,于是杀死了堂兄,因为人手不够,相关部门要求男主把这罪犯送去有一天路程距离的警察局。

男主拒绝,来者说不管,反正这是命令,最好执行。

男主对罪犯说,你明天就可以走,你自由了。

但罪犯并不走。

第二天一早有罪犯村子里的人来抢人,男主说你可以走了,赶紧跟他们走吧。

罪犯任由男主和他们对峙,就是不走,他要去警察局。

他请求男主带他去警察局。

男主一路都恨罪犯不争——懦弱,没勇气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遭遇追杀和原野上躲无可躲的大雨后,罪犯告诉男主为什么他要去警察局,他不是懦弱,堂兄来偷他家的粮食,如果得逞,他们就没得吃,他的母亲,弟弟们就得挨饿,那些追杀他的人,是他杀死的堂兄的兄弟们,这边的习俗,兄弟们必须报仇。

如果他死在这些人手里,按照习俗,他的弟弟们得替他报仇,但他们太小了,他不想让他们去送死,所以他希望死在警察手上。

这是他最好的解决办法,他没得选,他不是懦弱。

听到这种事,估计男主的内心是崩溃的。

于是更加希望能帮助罪犯做出选择——逃命。

于是发生了一场有意思的戏码。

之前罪犯问男主,和女人做爱是什么感觉。

男主说你没有过女朋友吗。

罪犯说没有。

男主说,一种很美妙的感觉。

因为去警局的话,罪犯必死无疑。

于是男主带他去了他以前常去的一个花楼(酒吧),让老板娘给罪犯安排了一个姑娘。

被姑娘开发过后的罪犯,眼神明显都不一样了。

原先是一心求死的眼神,如今的眼神散发出一种“原来是这种滋味,我得一秒一秒的回味回味才行”。

鉴于男主一直在帮助罪犯逃跑,我臆测,他带罪犯去开苞,有两方面的打算,如果罪犯去了警察局被绞刑了,至少死前也尝过性的味道了。

再则,此等美味,刚吃上,就得去死,这可以激发罪犯活下去的欲望。

做爱当然只是一个引子。

一个代指。

重点是男主一直在把一心求死的罪犯朝另一种可能上推,不遗余力的推,搭上自己也在所不惜。

他在用语言根本无法让罪犯产生逃跑的想法后,想通过世上最美妙的事情之一——做爱,罪犯还没有过的体验,来激发他的求生欲望。

快到警局了。

男主说往右的沙漠走一天,你能遇到游牧民族,你就能过新的生活,我会跟你的堂兄们说我把你交给警察局了。

犯罪说,但是警察局会追捕你。

男主说,那是我的事了。

那么,一心求死的罪犯会做什么选择呢?

一个没得选的人,冒着搭上命的危险要帮另一个人去做出“选”,会成吗?

自己看吧。

 9 ) 生于战争,爱于苍生

达吕和阿尔马希都是人,而一个简简单单的“人”在前面是没有任何定语的。

一个人是可以自由享受自己人生的,不受道德,强加的价值观所限制的人,追求与自己喜欢的东西喜欢的人在一起的人,阿尔马希为了救凯瑟琳就是会把地图给德国人,而达吕为了救默罕默德的命就是会让他自己选择。

因为国家以及政权总归是不断变迁和虚拟无形的,而自己,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真实存在的。

人会被划分正是这个世界无止休战争的主要原因所在。

 10 ) 人是一种很凶恶的动物

人是一种很凶恶的动物,分人种,同样人种分种族,同样种族分信仰,同样信仰分阶级。

加缪因小说《局外人》成名,书中他形象地提出了存在主义关于“荒谬”的观念。

随后,他开始写作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

1943年4月,加缪结识了萨特(让-保罗·萨特)和波伏娃,在哲学和戏剧等方面的共同爱好使他们成了非常亲密的朋友。

然而萨特倾向于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而加缪则对苏联社会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

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远离人迹》短评

令人意外的是法语片

4分钟前
  • 春垓
  • 较差

战争噩梦笼罩下阿尔及利亚

9分钟前
  • 北极光
  • 推荐

这片儿的气质太适合小西天了……那摄影那腔调那配乐,简直搭到不行!看的时候都完全脑补了在1号厅皇帝座的沉浸模式了。

13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还行

对背景不是很清楚。主体3星,视听不错。

17分钟前
  • teelee
  • 力荐

6.0#豆瓣春日影展#最后小朋友的眼泪。。。

19分钟前
  • 大象姐姐KK
  • 还行

我可以私刑,但我的兄弟不行,到我这结束法国人说我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说我是法国人,私刑的终结还是官方的判决,如果我必须站队,那我选择站在活着的那一边,远离社会人,越远越好。

20分钟前
  • 蓝光有益健康
  • 力荐

一部闪着人性光辉的好片。陶醉于采音师录制的各种荒漠中的声音,风,碎石,枪炮,落雨,在最朴素的蛮荒之地,有蓝天,地貌,陋室,石屋。Daru的动作沉默,稳健,坦然地面对险恶的人生。很受用的一课。Viggo的表演张力,在手足举动中非常具有感染力。

22分钟前
  • 别打扰我看俊凯
  • 很差

一拖就是三年

27分钟前
  • 李德必胜
  • 还行

远离人迹,远离纷争。

29分钟前
  • 寒狐居士
  • 推荐

冲着加缪去的。乡村教师。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情节略简单,所以也难以更好。最后一课,上完了,孩子们朝山脉四面八方散去。

33分钟前
  • 阿拉蕾
  • 还行

4.74分 有些小说真的不适合拍成电影,大师的作品也不例外。阿尔及利亚内乱背景下,类“公路电影”的壳子,讲着一个政治正确的故事。如果不是偶尔响起的肃杀、冽然的配乐,以及偶尔触发的支线任务,我可能以为这是一部国家(政治)宣传片。

38分钟前
  • 翊宸
  • 较差

看三分之一大概就知道这个故事后面是怎么发展的了

39分钟前
  • 七月
  • 还行

家讓你掛心,國讓你痛心。四年軍營兄弟情在愛國主義下一地粉碎,西方殖民國以清除恐怖主義藉口下人命不值一提。

43分钟前
  • DullBoy
  • 推荐

戈壁沙漠风光大赏,故事情节简单,叙事平淡,未找到情感共鸣,只觉景色不错。

44分钟前
  • 杀不死____
  • 还行

千里迢迢去嫖妓……

46分钟前
  • 心瘾
  • 较差

too abrupt

48分钟前
  • 抑郁疯情
  • 较差

完全是爱Viggo才撑下来的,一部阿尔及利亚风光片,发现他演了好多风光片:新西兰、希腊、北非沙漠、潘帕斯草原、美国西部还有这部……

52分钟前
  • 小山生桂枝
  • 还行

有一种北欧性冷淡风,不是太看得懂

56分钟前
  • 寻梦之旅
  • 还行

电影拍得毫不用力,没读过但能想象到原版加缪小说写得很好 加分 烤火画面想到逍遥骑士

1小时前
  • Proust
  • 力荐

风景好,剧情太慢。

1小时前
  • 年糕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