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神秘而又迷人。
人类自古就在探索宇宙,从原始人第一次仰望星空到伽利略的望远镜寻找着迷人星星到尤里·加加林第一次火箭载人飞行。。。
再到阿波罗登月计划;尼尔·阿姆斯特朗那句这对我个人来说只是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直到今天都激励着人们勇敢的向着未知而又浩瀚的太空迈进。
一直很喜欢关于宇宙的各种各样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它们结合了人类的智慧、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
这也是推动人类探索宇宙的动力之一。
而宇航员则是见证这一切的勇士和先驱者。
硬科幻作品也许并没有火爆的场面和太多的欢呼,但是更能引发人的深思和遐想。
《欧罗巴报告》这部电影并没有多少像《星际穿越》里那种令人惊叹的宇宙美景。
但是宇航员们勇于探索、无私奉献和舍己为人的精神也许正是这部电影的精髓所在。
你可以说:“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科幻嘛”但是值得我们去感动的是片中那些无畏的宇航员用生命取得的成果。
纪录片性质的科幻片,不错的!
细节方面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从发射到到木卫二的细节都比较到位,特别适合给小盆友们看,普及太空常识,激发兴趣和想象力!
情节合理性还是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的:1.通讯中断,去修了,但是没有交代是不是修好了,如果没有修好的话最后的画面就不可能传回去,如果修好的话,他们着陆后的一系列行动必须有地球指挥的参与,而不是就几个人民主表决就是了2.着陆之前,早就应该有无人飞船着陆探索过,电影里送人所做的事情,基本都是无人飞船可以干,并且已经得到初步结论的东西,这些基本的东西还没搞清楚就上人,不是送死么…3.各种探测器,至少都应该有备份不能只带一个吧,不能坏了一个就上人呐。
要修东西你得带工具呀,不能光用有掰吧?
这会儿修不了,先回来,等下次温度辐射再合适的时候再出去修,只是其中一个太阳能电池板么,暂时没了不碍事儿4.整个团队不像一个高级的训练有素的太空团队,不遵守纪律,各种一意孤行。
再激动再得瑟也不会出现出现这种情况的还有其他记不得了片尾章鱼的出现,e,好吧,续集应该变成异形之类的科幻商业片了
小投资,伪纪录片模式,科幻恐怖,这样模式的影片早已不再新鲜。
但欧罗巴报告主打的硬科幻设定,在最近的影片中已很少见到。
douban的评分个人感觉显著偏低,当然硬科幻影片一般受众都比较少PS 上一部比较“硬”的太空科幻片是《火星任务》,PS2 最近的《地心引力》最多算软科幻和硬科幻之间的产品下面说下很多人看了以后不明白的一些解释。
1、影片中录像监控并不是完全按照顺序播放,需要注意任务时间这个字幕,很多地方存在插叙或者倒叙2、任务执行到一半,通讯模块损坏,因此,从那个时刻到最后阶段修复通讯系统,欧罗巴飞船和地球之间失联。
3、修复通讯模块的过程中,损坏部分在登陆舱的舱外,2名宇航员舱外行走,通讯系统盖板卡主or冻住,强行打开的时候,1名宇航员手套割破失压,另外一名身上沾染固体(低温冻结)剧毒燃料,在返回减压舱的时候,为了救失压的同伴,(同时自己不能进入减压舱)因此用力把同伴推入减压舱,由于反作用力,自己飘离飞船牺牲。
4、欧罗巴飞船船员居住区采用旋转方式用向心力产生模拟引力,不然20个多月的飞行,船员肌肉会严重退化,因此,在船员休息区存在模拟引力,但只要船员爬上那个梯子,逐步接近旋转舱室的中心,就会逐步失去引力(影片有直接描写片段)5、木卫二体积不小,表面存在大约0.5G的重力,因此飞船降落后,不存在失重问题。
6、木卫二由于靠近木星,木星有很强的辐射(木星有巨量的液氢,内核高温高压下,已经有一些亚临界的核聚变反应产生,因此辐射很强)因此如果木卫二上存在生命,肯定早已适应辐射的环境。
(冰不能很好的阻挡辐射)因此,生命自身也带有很强的辐射,(影片有直接描述),而且个人感觉,该处生命可能对各类辐射非常敏感,因此,几次出现都是受到各种光线(也是辐射)的吸引,(第一次登陆后,舱外照明灯,挖洞机器人的照明灯,女科学家头顶灯等等)7、第一次着陆偏离预定位置,冰层很厚,挖洞机器人又失去联系(其实被海底生物破坏)因此,女科学家才需要步行到预定的”高温“区域采集样本,那里由于海底火山或者地热原因,温度高,在很浅的地方就发现了藻类样本。
8、木卫二起飞是某个燃料管冻住导致燃料配比不对,发动机罢工,起飞失败,吴彦祖在坠地前一刻抛弃防水壳,用反作用力减速,(防水壳抗压的肯定很厚很重,这点也符合物理常识)9、最后一刻,修复燃料管无望情况下,舱外宇航员修复了通讯模块,飞船重新和地球建立同步连接,任何数据在接收到都实施发射出去,因此,地球上能够看到飞船最后一刻的画面。
10、关于木卫二冰层厚度,根据伽利略二号的数据分析,应该在几公里厚,影片钻孔机器的数据时2000米,符合实际情况。
下面说一些bug1、宇航服没有推进系统2、舱外作业不实时系安全绳,宇宙里和木卫二上都是如此。
3、轨道舱上不留人。
4、只有一套通讯系统,无备份。
5、木卫二高辐射,应该有线缆通讯设备,出仓宇航员系线缆,既可以做安全绳,也能提供抗干扰通信。
6、木卫二上起飞前,燃料混合出问题无告警,起飞了才知道。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不用怀疑,宇宙中肯定有其他生命!
如果没有,那也只是时间没到!
地球上最古老的细胞之前有什么?
如果可能,人类冲出地球之前没有毁灭的话,会在经过的星球上,合适自己生命形式的环境下,人造生态,就如普罗米修斯一样!
如果不人为制造生态,就算是经过,也有可能带去细胞或者细菌,地球有可能就是某种生命经过之后留下了痕迹之后演变出的生命或者生态!
生命相比于宇宙来说,还是太脆弱了,灭绝和复苏,循环不绝!
说回电影,真就是硬核伪科幻纪录片了,亮点是吴彦祖,不怯场,不突兀,不尬,帅出国际啊。。。
片子成色很优秀,很多细节比较用心,而且也讲了个好故事,现在很多猜测说章鱼和人类不是地球生物,最后的章鱼哥应该是基于这点给出的想象吧。。。
这片子真要说感受的话,大概是没啥感受,因为现在是2020年了0.0
电影节奏上显得比较冗长,但是整体基调还是我喜欢的。
宇航员并不是像完成工作一样按部就班的做事情,他们面临的是巨大的未知以及脆弱的生命维持。
也许在地球上人们轻轻松松活个50年不是问题,那是因为数亿年的进化已经让我们适应了周圈的生态,但是在外太空,一丁点漏气都可以终结你的生命。
既然如此艰难,是什么驱动人们冒这么大的风险去探索?
就是人类的求知精神。
近年很多人会说,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去探索外太空真的值得吗?
为什么不用这个钱改善民生?
我想说的是这是不冲突的,之所以今天能够有这个能力财力进行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生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剩下的贫富差距问题是应该运用政治的智慧来解决。
而求知探索是从长远的角度来寻求人类的发展,了解的越多越有利于人类的进化。
或许了解到的知识短期内看不到什么效用,但是别忘了人类是怎么从那么多生物中脱颖出来的,在动物还在惧怕火惧怕雷的时候,人类已经学会生火用火已经运用电了,而每次为了在好奇下趋势的了解的冲动,许多同胞付出的代价才换来了“人类”种群的进步。
如果非要定义什么是进化,我想说就是了解得越多,掌握得越多,以至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回到本影片,欧罗巴星球水体的设置与地球海洋的设置是相近的,人类是陆地生物,但是我们很清楚即便没有陆地,地球还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
陆地上有的东西海洋都有,所以海洋生物绝不逊色于陆地生物,如果有一天发现海洋里存在智慧生命,我一点都不惊讶。
就目前所知的生命形式而言,说海洋生物实际统治着一整个星球也并不为过。
所以人类对海洋的恐惧和对太空的恐惧如出一辙,还有很多的未知等待人类去探索。
那些评分低的观众,想看动作看大场面看打打杀杀就应该回避这种题材的片子。
宇宙探索类电影的精髓就是带领你深入那种对未知的探索感,《欧罗巴报告》这种伪纪录片形式就是让你接近真实的探索现场,体验90分钟的真实感。
这种探索注定是一张单程票,每一名队员的反应都是把科学探索放在生命之前,是做抉择的第一位,所以每一位宇宙探索的先驱都值得尊敬。
由于资源的问题 我找到的片子虽然很清晰 但是画面和声音完全无法同步 即便是你点一下快进 又恍惚同步了 嘿嘿 不过一会儿画面一卡一卡 又不同步了 这部片子是采用比较写实的方式 写了几个太空人 去木卫2星去看有没有生物的伪纪录片 但是你们放心 镜头不晃 能看清 等你看到1个小时20分钟的时候 其实你都不知道他们在木卫2星冰层下的水里面到底发现了什么 中途在太空上和木卫星2上 几个逗比自己不小心死了两个人 最后的最后 就给了一个不小心掉下冰的人身上摄像头拍下来的一个镜头 我艹!
这不是《英雄联盟》的新英雄虚空之眼 维克兹吗!!
屌爆了有没有!!!
然后片子就完了想找刺激的朋友 别看这片子了 我看着挺无聊的
可以想象到一部分人对这片评价不高的理由,“故事不刺激”、“没有大场面”、“结尾怪物坑爹”,习惯于商业科幻片的人大多会产生这种看法。
然而这些,反而是我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
这个片子就像是,一个真实的太空探索记录,然后给你加了少量剧情效果在里面。
当然了,我并不是说这部科幻片足够硬,尽管它在科幻片中算偏硬的那一类,但并非设定上没有瑕疵。
相反,本片其实有很多缺点,比如在载人探索之前至少应该有比较足够的无人探索资料,比如轨道上应该留人,比如在已经足够危险的表面行走行动中不应该有更冒险的探索行为。
但瑕不掩瑜,这部片子依旧足够偏向真实,而且没有同类型电影中的猪队友、魔幻EVA、刻意煽情等桥段。
演员的表演也都不错,包括吴彦祖,不过沙尔托的戏份少了点稍微有点遗憾。
最后终于露出真身的怪物,可以理解为给观众一个交代,但其实它设定的无论多么坑爹,或者多么异想天开,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只要它没有花很多篇幅在怪物身上,就是很好的处理。
因为如果把这部片子偏向异形生物惊悚恐怖片,那就比较浪费本片的情调了。
本片自始至终,表现出来的主题,其实就是:人类对于未知的领域永远不该停止探索,我们无知,但我们又因此充满好奇,我们一步步地追逐着一个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最终我们获得了什么,也许我们一无所获,但那都说明我们对于这个宇宙又更多了解了一些。
与人类未知的瀚海世界相比,个人的生命又算的了什么?
探索者们兴奋、惊奇、恐惧,但不会后退。
优点很明显就是很贴合实际,实践告诉我太空片就该进度这么慢,想一想每次一个神舟上天就那么一会央台能连续播n天,这片就很写实,写实到如果你不能静静欣赏就完全想睡觉。
比较写实的还有二次坠落老头护胸的动作。
但是伪记录的难看也很明显,就是故事线为0,除了这点其它是正常发挥。
几个点我很喜欢船长之死死的很好,毕竟意外的来到谁也说不准,算是很好的反转。
克鲁苏外星人也算反转。
原来这船没有生还者也算反转。
有些不知道的bug比如为啥二次降落什么的也有其它帖子补充了。
因为没有其它类型这么写实到让人睡觉的片子,就打4星吧,我是看完想睡觉看的时候暂停了好几次因为日常好无聊。
吴彦祖的英文居然不出戏,好评。
最后我想吐槽,为什么大家都不听船长的话,显得船长像个傀儡,比如不听船长非要拔钉子,比如死了队友的情况下还要搞什么投票才决定自己出去,比如非要去探测发光体,看完之后真的心累。
我真觉得太空舱里一定得有一个明确的做决策的领导的,大家都民主不如你们把太空船一人分一块吧,比如那个非要外出探测的妹子,在已经有人死之后,决策不该更谨慎吗,难道不该技术人员评估之后领导做决策,怎么就直接民主投票了,票多出去真的很儿戏啊,毕竟船只有一艘,如果真的把什么奇怪物质带上船,是不是要演异形了。
比如第一个飘走的男的,我以为是割手把飘走送进仓体,还感动了一会,没想到是反着的,所以你们之前铺垫那么多毒气做什么,废那么大力气,直接两人一起进去不都能活。
外出探测的妹子皮肤挺好,吴彦祖居然不出戏,就是太背景板,可能主角有一个吧是那个领航员。
鏈接:欧罗巴报告:哈勃拍摄到了木卫二上的水汽喷流大家怎麼看哈哈
没有任何创新之处,所有元素都是你以前看到过的。不过让我想起了克拉克2010里面中国的钱学森号,哈哈。EUROPA ATTEMPT NO LANDING THERE。
没出字幕但出于对这类题材极大的兴趣忍不住直接看生肉。出乎意料的干净利落,没繁复的情节没高超的特效也没地球人大战外星生物,仅是认认真真演示了科学家在外太空的工作状态,然后在结局给观众一个圆满的答案。
最后到底什么啊?!像是更高人种的飞行器。。。。。或者是进化成和“人”一样的大章鱼?成本好小,但是紧凑感一点都不差哦!吴彦祖也是看点核心啦,他真是零死角帅哥
硬科幻,本来可以更出彩,伪纪实的拍摄手法挺不错的,但是故事可以不那么科研报告么。
看半天,各种镜头切换,真心接受不了
伪纪录片。本片观赏性很大程度取决于观众的Hardcore engineering-astronomy fan程度。尽管如此本片在科学准确性与作为主题的科学性上甩一众视效科幻片一大截,Gravity与之相比完全就是爆米花太空魔幻片。This is the real danger and ultimate sacrifice of space mission.
太失败了吧。
为科学事业现身的精神值得敬佩,但最后的那个怪物也太那个什么了吧。为什么偏偏就得是它呢?
相当闷,即使有熟悉的吴彦祖也不能勾起偶的兴致(而且他在该片中也不十分帅锅……他的表演在片中也显得如同这部片一样沉闷),而且这部片就像阿波罗18(有点忘了)号一样落入外星怪物的俗套里,甚至连套路都差不多,一伙人去外星探险谁料该星上有恐怖生物把大家瞬秒,OVER。
其实很不错。。。我就是想说。。真正的科学(不是科幻哦)表明,这个木卫二上肯定存在一些东西(作为一个化学极烂生物很一般的,高中文科,本科学电影最后拿了文学士的同学,我实在记不住那叫什么了,类似叫炭化合物这么个东西吧),现在需要确认的只是这东西能不能算是生命。。这是探索频道记录片说的
纪录片式的科幻,剧情类似还以为是克拉克的《2010太空漫游》
我是来看吴彦祖的
居然还是章鱼!这可是2013年啊!
探索气质贴近于2011而不是2001。实际上走的是老卡《深渊》的路子,结局一幕充满了相似性。正是这样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尴尬,未知生命摸样的揭露(同《深渊》里大型USO的揭露)把通篇营造的理性与神秘拉low了好几个层级。直发录影带比较合适。
科幻中不能再沉闷~
没劲
哈哈~伪纪录片。。。
一般。看过就忘了。
低成本不能当低水平的替死鬼 不是为吴彦祖看的 却发觉能看的也只有他了
良好 科幻片 恐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