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凡达》将iMAX+3D的浪潮推广到全世界之后,每年都会有此类的电影问世,无论是先期制作还是后期转制,iMAX+3D的技术逐渐为人接受并表现出强大的视觉和听觉感染力。
只是,在看那些iMAX+3D电影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会想:这个镜头一定要以iMAX+3D来呈现吗?
iMAX的优势:巨幕,足够广阔的荧幕空间能够承载更多的画面,进而带来更多的信息量,坐在iMAX影厅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不会有太强烈的偏离感,尤其适合表现广阔的空间以及长镜头效果。
3D的优势:立体感,带入性更强的立体效果,让人体验到真正的身临其境,尤其是那些看着从荧幕冲向自己的镜头,恍惚间自己会有想躲避的念头。
事实上,这部影片所呈现的,就是把iMAX+3D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
iMAX: 你所看到的,是从地球之外看地球,在宇宙看宇宙,浩瀚星河,苍茫大地,汪洋湖泊,跟随着摄影机,这一切都看的是那么真切。
看着太空飞船从屏幕的右上角缓缓飞入,俯视地球时留意到边角上明亮的月球,面对寂静而又漆黑的太空,我们所能做的,是敬畏,是赞叹,是惊异。
这一切,此前只有在科技馆看环形iMAX屏幕的星河时才能看得到,然而电影所呈现的,远远要比科教片更细腻、壮观。
3D:想体验失重吗?
请跟随桑德拉·布洛克一起,去体验360度的失重效果。
虽然有些头晕目眩,但是这是真正的3D体验。
无论是从荧幕飞出的太空碎片,还是桑德拉·布洛克第一视角的上下颠倒,这一切都仿佛发生在我们周围,四周黑暗而寂静,我们也置身在宇宙之中,上下颠倒。
看完之后我一直在想:或许,这就是我们新一轮“向太空进军”的开始,探索那个人类一直未知的领域和世界,探索那些真正在孩提时就魂牵梦萦的宇宙。
这是既《2001:漫游太空》之后最好的太空电影,这是一个新时代的起点。
此外,90分钟的片长非常紧凑,最后的结尾恰到好处。
仰望星空,脚踏大地,在这部影片里,一切都做到了。
从昨天就一直看到豆瓣上有推荐说这部片子好看劳资今天打扫了一天的卫生,晚上连澡都没洗,吃了俩烧饼就往电影院里跑,还带着个3D的眼睛难受死结果劳资裤子都脱了你就让老子看这个!!!!!!!
完全没有感觉到豆瓣上那些红人所谓的牛逼,那些红人们都是托吗????
是不是现在美国电影也要被中国广电给控制了吗!!!!!
这整个就是一部单口相声的节奏啊第一个死的太快了,我都还没看清他的长相,也没记住他的名字,突然就个屁了第二个死的太淡定了,这家伙完全就是蛋定的好像从来没有蛋一样,尼玛到死都在调戏妞,还表演了一个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只要你过的比我好我死都不会放过你女儿的惊天泣地的爱情故事最后一个来来回回折腾就是死不了,好像在演独角戏一样。
好几次我都以为你可以安息了结果硬是又被导演给救活了。
虽然本人文科对那些高科的东西基本全盲点,但生理本能告诉我,那些宇宙碎片乱飞如同机关枪扫射的时候你竟然一点事没有????
你那太空站各种乱爆炸,你还每次都刚巧飞出来,神与你同在啊。
问题你还不会祈祷,果然是因为在中国空间站,只要有美色,就会有中国特色保护你吗????
唯一的亮点也就是最后的大爆炸加上配乐很是大气磅礴,但也太短了,还没触到G点就木了,我还准备高潮的时候来个潮喷呢,你一下掉进湖了全身都湿了,倒是把我给晾干了,你让我们这群从小看流星花园长大的淫情何以堪,你还不如直接让我们陪你去芒果台去看流星雨来的痛快
对于阿方索•卡隆的印象,在《地心引力》之前,我也已经停留在《人类之子》那震撼的长镜头和最后孕妇与女婴如救世主般来到人间的神圣意境中多年。
终于,在《地心引力》中,我再一次欣赏了这位诚意打磨电影的导演的新作,很遗憾,没能在3D IMAX的环境下体会这部电影,但是又感到不太遗憾,因为,如同《人类之子》一般,阿方索在电影的技术环节上依然细心打磨,勇于开拓,但是不变的还是电影中带有的人文关怀和特别的意境,《地心引力》,这是一部特效技术上出色的电影,更是一部有情怀的电影。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因为仅仅特效做到极致而在电影史留得大名,《星球大战》系列的建模和太空特效确实在当时令人叹为观止,但是让其成为一种文化的更是其完整丰富而又开放性的宇宙观,是跌宕起伏的史诗故事和人物情感。
而《指环王》三部曲的特效确实宏大而壮观,但是让其令影迷和书迷都激赏的地方更在于电影对中土世界的还原,那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角色和整部电影充溢其中的英雄主义古典美。
反观如《变形金刚》,卖拷贝就知道爆炸爆炸爆炸,再添加些他自以为幽默的低俗笑话,每部影片当然都卖座,都引人观看,但是结果却是变形金刚系列玩具形成了文化,而有良好基础的电影却只是成了烟花特效爽一把就忘的快餐。
而就《地心引力》来说,它的特效给人特别的感觉,不是壮观、刺激、宏大、激烈,而是――美!
是的,看起来,整部电影以浩大的太空为背景,而实际上又像始终围绕地球一个背景的“室内剧”。
但是,就是宇宙、地球、人,三者的空间感被阿方索塑造出了美丽的效果,蓝色的地球,闪动的极光,还有最后空间站解体进入大气层的美丽的毁灭与新生同在的奇观,都让人感觉一种激赏又平静的美。
我这两年来也喜欢翻翻天文的科普杂志,当看到那宇宙种种星云、彗星、星系的照片时,就如看到《地心引力》一样的感觉。
看到片中无限太空中的地球,那种美让你感到赞叹,同时又感觉到人类与自己的渺小,因而又带给人一种平静,我喜欢这种感觉。
《地心引力》的特效固然美,但是它可不仅仅是一部BBC或者Discovery风格的风景片,人文的元素贯穿始终。
桑德拉•布洛克扮演的斯通博士是片中的核心人物,也是几乎唯一的主角,虽然开始阶段乔治•克鲁尼陪她一段,后面又精神陪伴一段,但是,整部影片更是斯通博士的个人求生传奇。
类似的电影表演,我们常常称之为“独角戏”,但是实际上,纯粹的“独”角戏很少,《老人与海》的老人实际上开始与大鱼,后面与鲨鱼一直在配戏,激发他那孤独中抗争的力量。
《少年派》的少年与心中虎一直不停互动,为人性的矛盾与残酷打下坚实的伏笔。
《荒岛余生》中,汤姆•汉克斯那是真孤独,可是不,他自己也要闹腾个排球Wilson,体现着他内心对生活的留恋和家人的想念,而无数观众也在Wilson被吹走时,与汤叔为一只排球泪流满面。
与《地心引力》同年上映的在海里折腾的《一切尽失》是我看的最独角戏的此类影片,我好想知道罗伯特•雷德福拿到没几句台词全是比如拟声词,肢体说明的剧本时,会是怎样的感受。
而在《地心引力》中,阿方索以不同元素与斯通博士演着对手戏,从一开始老鸟太空人与科沃斯基的攀谈和遇险,首先勾勒出了斯通博士的性格特点和生活背景,在来到太空之前,她的内心其实已经陷入一种封闭和孤独,因为她心爱的女儿,因为她无法面对的现实。
接着,她更是彻底陷入孤独,在我看来,科沃斯基英雄主义别她而去的这段,拍的略突兀和突然,还不如让科沃斯基直接意外挂掉更为自然。
接着就是斯通博士的孤独之旅,她自言自语的进行自救的操作,一次次的遭遇挫折,一次次的又再现生机,她听着地球上的狗叫与婴儿的哭声,对生活充满着留恋,而这才是真正的“地心引力”,不是物理的概念,而是地球上,那生机勃勃的世界和生活,紧紧的吸引着斯通博士努力从沮丧和绝望中重新振作,导演时刻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镜头对准斯通博士,一个伤心的母亲,一个留恋生活的女人,她的孤独和脆弱在太空中被放大,而这种人文的力量也得到升华。
最后那回到地球的场面,令我激动,影片大部分在太空中,背景是那么“宏观”的地球和人造的各式飞行器,所以当最后看到那树林和湖泊时,一种清爽的感觉也突然生出。
我喜欢这部电影中桑德拉•布洛克的表演,特别最后孤注一掷自救的一刻,那种求生又恐惧死亡的感觉被表演的很有代入感,很抓人情绪。
而在大部分影片中,一副喋喋不休的傻大姐形象的她,在本片中有着一种少见的美和宁静感,很有女人味,很有魅力。
中国元素的代入,让我们看这部影片有了特别的乐趣,而实际上,在如今的新一轮太空探索中,中国确实是重要的玩家,此类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类似景象肯定常会出现,看过《僵尸世界大战》小说的读者,应该记得其中一段便是加拿大宇航员视角描绘的中国空间站以及与其中宇航员的对话过程,而那位宇航员的音译是:杨利伟。
(这里不得不说句:我晕)。
另外,这部电影我认为在科普意义上也有价值,围绕影片本身科学原理和漏洞瑕疵的讨论本身就是一个科普过程,何况影片那种宇宙观,对地球美景的描绘,想必也会另观看影片的孩子们带上惊讶与向往的表情。
客观的看,这部电影的价值难以和《星球大战》想比,毕竟它的剧情本身有限,更缺乏足够的开放性和延展性;它也难以和《2001太空漫游》相比,毕竟它本身更多的是儿女情长的情感,没有那么深沉的引人琢磨的思考和隐喻。
然而,在太空电影中,《地心引力》的情怀却让这部电影给了我最亲切的感染力,关于人们平凡生活与宇宙间渺小位置的思考,因为个体在宇宙的渺小,我们唯有感知每时每刻,生生不息的“地心引力”,坚实的站在大地,与家人朋友体味生活的点点滴滴。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35d53087489f1fc698255f11
作为影迷,多看映前新闻不一定是件乐事,有时候会生出不必要的疑问来。
比如《地心引力》在互联影库上顶着一个大大的“科幻”标签,大堆北美影评人用“科幻巨制”之类的词语来形容它,更不断拿《2001:太空漫游》作比。
但另一边又不断有消息称,宇航员、科学家纷纷盛赞该片的细节逼真到位,几无破绽。
不禁要问,这怎么“幻”的起来呢?
当然,看过影片就不存在这个疑问。
先不谈宇航方面的细节,故事是个灾难片架构,如同大家熟悉的《彗星撞地球》和《后天》,都是用一场的巨变(或将至的巨变)做契机,引发关注个体求生的情节。
这两部作品,由于时间设定在当下,社会景象描画自现实,观众会自然假设科技面貌都是写实的,单其灾难前提之巨大和虚拟,已足够将影片定性为科幻片。
《地心引力》与这两片的情况相同,历史上当然没有发生过同类事件,属于虚构灾难,从严重程度看,现实里要是捅了这种篓子,地球上空会变成一个大雷区,咱们几十年内都别想上太空了,影响之大不亚于《彗星》和《后天》,所以这一炸炸出个“科幻”的标签,委实绰绰有余。
那么排除几段“碎片风暴”,其余部分是否从科幻脱变现实主义冒险?
也不是。
笔者的观点是,一部影片如果将全部场景放在太空,它想不科幻都难。
试拿一个极稀罕的反例《阿波罗13号》来说明。
这部影片为什么没被冠以科幻呢?
有人说,那是因为真人真事。
嗯,有一定道理,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当时该事件有无数新闻媒体实时关注,留下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全球数以千万计的观众目睹过全程。
整个遇险和逃生过程,以及该过程中的所有科学细节,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普及。
换言之,阿波罗13号脱险事件,在公众眼中已经失去了神秘性。
而神秘性,正是一部科幻片必须具备的成分。
科幻片中总得有那么些让我们无法明白的东西,大到《星际迷航》的曲速引擎,小到《永无止境》的脑力药丸,你没法从现实的科技成果来推断他们的原理,只知道一旦科技发达了,就是能制造出那些牛逼玩意。
任何科幻片都少不了这些牛逼玩意,数量多少而已。
而没有哪个地方,比广阔无垠、人迹罕至的太空,更适合这些牛逼玩意扎堆存在。
《地心引力》从多个侧面展示了这个我们无法亲临的地带,这里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互动状态,最基本的运动、饮食、睡眠、呼吸法则,都无法照搬任何地面上的经验。
在一部非幻想作品里,导演没法随心所欲,比如拍开枪没打死人,他得解释没打中要害,或穿了避弹衣,否则观众就会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质疑。
但在《地心引力》中,导演可以制定几乎一切游戏规则,他说风暴90分钟一次,他说降落的动力可以当推进用,他说天宫飞船可以“一键返航”,你(当然不包括数量稀少的技术宅们)没法辨别真假,情绪上处在跟看《星际迷航》雷同的“你说啥咱就信啥呗”的状态。
但和曲速引擎等奇观不同的是,他的解释可以和常识、和现有的科技水准勾连起来。
我能想象,等本片再热映几天,网络论坛上会充斥理性派的讨论,切磋各种惊险设定的科学考,或辩论不合常规之处。
我一贯赞成给科幻片挑刺,然而对《地心引力》,从对照现实的层面展开验证,自然不失一贯趣味,但若将漏洞作为给影片扣分的标志,则显得过分强求。
且不说卡隆本人也并不避讳,坦诚这里那里为了戏剧性,忽视了物理真实。
本片毕竟只是商业娱乐片。
科幻片多采纳科学建议,能摆脱“雷人”的范畴,促进娱乐性上升,但娱乐性达到临界值后,又会趋于下降,此时再增加严谨度,就是吃力不讨好了(当然拍科教片另当别论)。
《地心引力》尊重物理世界的规律,也时不时“剧情需要”叛逆一下子。
卡隆的强悍之处在于,他对科学事实的重塑,恰好将娱乐性推上了临界峰值,绝大部分观众可以觉察到精益求精的态度,欣赏自圆其说的硬科幻事实,又没有过犹不及,坠入只供谢耳朵一族欣赏的死硬境界。
相比本片一切技术成就,我认为这份手术切割般的分寸感,才是卡隆最见功力的地方。
拍科幻片有点像炼金,无数电影人尝试着调配科技真实这个成分,但只有卡隆弄对了配比(他甚至比库布里克还成功,当年《2001》还被众人骂闷),炼出了一锅24K的闪亮纯金。
(文/方聿南)
满分如果是10分剧情-10分演员-5分特效9分如果一个电影除了特效啥也没有,那这个电影就是地心引力……简单来说,剧情就是一个女人被三次宇宙碎片风暴刮飞了三次,最后刮到了地球上,另外加上毫无内容和笑点的冗长对话...情节之枯燥让我觉得还不如国产片,垃圾中的战斗机
Gravity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电影还没有到过的地方。
好像人拥有人类最尖端科技的航天器一样,浮漂在常人难以企及的太空。
电影格调高雅脱俗,在惊心动魄的故事中,主人公们不哭不闹不吹牛不上吊,但却真实的展现了人类浪漫精神的本质。
对死亡的恐惧与坦然,对自然的敬畏跟感恩,以及对生活又爱又恨的感情,被演员的浑然天成表演中自然的流趟出来,在一个险象环生的大空的中创造了古老诗歌般的从容美感。
它像人类有史以来的其它伟大而经典的艺术作品一样,简洁而准确的击穿了观众的心灵,给人一种如获重生的观影感觉,拥有着宗教一般的魅力。
对于电影的创作者们而言,Gravity令人感到沉黙。
因为它击碎了所有哄骗观众的谎言,只能徒劳的感叹,我们的想象力还没有美到那种境界。
在技术上讲,除了新一代强大的渲染跟光影着色技术之外,Gravity是技术PreViz的完美运用,可以说这部电影不是人拍的,是软件根据导演镜头设计控制机器人拍的。
在机器人技术支持下,技术PreViz终于释放它的全部威力。
在导演的指挥下,机器人跟软件全面接管镜头跟灯光控制,演员沦为机器的玩物。
能真实再现各种光影的渲染器加上能控制任何光影的机器人系统,仿佛也帮助导演摆脱了重力了限制,拥有了实现各种想象力的自由。
如果说片中有瑕疵的话,就是片中的航天器脆弱得不合逻辑。
这一点其实是很有意思事,首先,对于大空中的危险,片子还是很真实的。
航天器的安全其实是建立在航天工程师们难以想象的心血之上。
我敬佩的一位机器人工程师在NASA研究了二十几年,只为确保火星车在各种地面情况下不翻车。
并非生命在空间中不脆弱,只是人类实际的努力付出的要比平常人想象得多得多。
由此可以一窥中国的航天工程师们有多么了不起。
无法充份理解并赞美自己的英雄,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和文化耻辱。
但看过Gravity之后,不禁感叹,当中国工程师们己经把真正的航天器送进太空,飞了几个来回时,不学无术的电影人还玩不转3D,连造假都造不出来,不禁就想,究意这些人的脑子跟灵魂里有多少思想跟精神是值得表达的,值得成千上万的人花钱去看呢?
可以预见Gravity之后,中国电影圈少不了还要开许多研讨会。
各路专家纷纷发表己见,分析了国际电影产业经验跟市场的发展趋势,最后得出在中国市场票房即将超过美国的大环境下,国产电影技术将逐步并最终超过美国这一极具有远见重要结论,也可能为了满足观众的爱国热情跟国家赶超欧美的愿望,山寨几部圈点钱,弄点中国式的Gravity大片。
但大腕们依旧不会去研究等角采样降噪,解反向几何约束及bishop平动作标运算,或是研究机器人控制脚本编译器。
因为这不是文化精英这些高层次人才负责的事情。
他们的最主要责任在于从没有价值的作品中挖掘出巨大的商业意义与市场价值来,而不是学习技术和培养人才。
---------------- 小广告: 欢迎订阅我们的免费电影技术杂志。
http://www.artekvfx.com/%E8%A1%8C%E4%B8%9A%E9%80%9F%E9%80%92/爱电影也可以爱科学啊。
通常,在电影开始后的20个镜头以内,我们便能够大致对自己将要看到的影片节奏样式有了一个大致的心理模型。
在开场12-15分钟第一场戏基本结束后,有经验的电影发烧友便能嗅出故事所使用的发展策略甚至能够预测故事的结局走向。
当今的观众,早就不是被《火车进站》吓得四下逃窜的“观影幼儿”了。
现在的观众都是monster,不仅口味不是一般的重,而且各个身经百战,一般画面和噱头也就仅够他们抠脚一笑罢了。
而我,也是带着这样的信心只身来到影院准备嘲笑那个把《哈3》拍成翔的导演的新作。
在出发前去电影院之前,我瞟了一眼预告片。
很明显,“高概念”嘛。
很少有预告片敢放这么长且连续的细节镜头,且完全没有“剧情”的概念和线索在预告片中。
“the Look, the Hook, and the Book”——大不了就是美丽的太空,蓝色的星球;为了回家,辛苦波折;稳扎稳打,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规规矩矩的剧情推进,且最后一定要成事儿。
(事实上确是这样。
片子情节简单到,想要不剧透唯一的方法就是一个字儿不说。
按who/where/what表述剧情就是——“宇航员,在太空,要回地球”的故事,连why都不用给。
没了。
)可当《gravity》的一个镜头出现时,我就立刻停止聒噪了(也许是因为有人故意让我们以此记起库布里克曾给我们留下的太空梦魇)——我们如卫星般,处于万里之上无氧气无生命的无垠宇宙空间凝望着自己赖以生存的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我不禁心下“wow”——想必在空间站上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有如此所睹也必然由此所思所wow吧——果然,镜头前景进入了美貌大叔宇航员乔治克鲁尼凝望地球的脸。
在蓝色星球的映衬下,也许这会是克鲁尼大叔所有片子里把他拍的最美的一个镜头。
因为他要代表全体观众开启折扇凝视太空之门。
我们都是没有上过太空的人(排除那零星几个),如果你非要说你看着画面中的日落极光、地球上的山川海洋,太空的深远无垠,以一颗流星的视角却什么感觉都没有,那你就ZB了。
管你BBC纪录片看过几百套,面对超大屏超逼真近在眼前的“幻景”,你的生理本能就是鸡冻。
3D,IMAX之类是未来电影导向,这是有原因的。
虽然我知道光看景就猎奇得很有感觉也不能代表这是个好片子讲了好故事,但静心细想,这种独处万里太空之中艰险求生的影片,如果不是在此情境中,你还会看么?
这此的剧情虽然是放在太空,但其实和传统的荒岛求生,密室求生…如出一辙。
奇观。
和噱头。
没人做得比它更明晰和彻底了。
影片剧情的推进和发展其实没什么好说的。
跟一般的逃生电影无疑,困难,困难,一个接一个“差一点就搞定了”,甚至它的剧情设计比其他片子还要牵强一些,bug还要更多一些。
(因为……以我shallow的太空知识也觉得,凭谁在太空如果遇上飞船失事,也是一百个死定了吧喂!
导演,你和你儿子这么敢想敢干,我有那么一瞬间,突然为之勇气很感动!
)电影不仅是梦境,还是神话。
那么神话嘛,制造神奇之人惊奇之事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并没有什么太过苛责的。
如果你在观影是没有因为逻辑bug影响你屏息凝神,那么这些bug其实便不成立。
(商业电影好像没有负责流芳百世这个选项。
但若导演不只追求商业电影的几把刷子,就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了。
)当桑德拉·布洛克从湖里爬到岸边,突然得到的gravity使她一站之下竟然没有爬起来。
这么个轻轻地一个“爬不起来”,胜过多少大片里男女主人公相互抱着在夕阳里啃来啃去。
虽然其本质其实也相当于此,只不过主人公是“人类”与“地球母亲”。
因此,《gravity》并不是没有情感。
这种情感,是一种最基本最原始,我们几乎都不能自觉的情感。
是大部分的作者提起它都不知道该从何下笔,却一下笔又汪洋千里。
(让我想起《老人与海》里的Diego。
)它是生命对生命的依恋,是地球人对地球,我们对母体的依恋。
存在之于存在的意义。
男女之爱,母子之爱,友情,道义,都让位于这最基础的情感。
通片导演都没有讲什么“生有多么好,死有多可怕”这类的说教,连大帅哥克鲁尼的从容赴死消逝夜空中也美好平静得跟诗一样。
布洛克本也想学了他的样子从容赴死,但死前的回光返照让她涅槃了。
这么一涅槃,什么都有了。
(不得不说,此片的价值观,是把《黑客帝国》的主导价值狠狠抽了个底儿朝天的嘴巴子。
现在明白为什么黑客帝国里自由人要一个劲儿的往地底下钻了。
从高处往下看,看到的都是“母体”的伟大正确温暖异常啊。
)活在地球上,污浊的一切已经让人不想再活,如何才能跳出来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呢?
到夜空中去吧。
面对着这样一个水灵灵,充满生机,独一无二的蓝色球体……你还有恨吗?
不到太空中去,你知道地球母亲对你有多“亲”么?
gravity,一个你可能从生下来到死去都没有想过要为得到它而拼死挣扎的东西。
在太空中,你可明白了?
你“从哪儿来”?
“要到哪儿去”?
电影是梦境。
是神话。
还是寓言。
它愈是简单,可被解读的空间就越大。
(有木有人觉得“神zu”的外壳跟美国的一比在片中看起来有点像玩具;俄罗斯的卫星内部起火灰飞烟灭那是一瞬间的事儿,跟前苏联一样;美国宇航员被汉语戏弄,最后还借鸡生蛋的情节,为毛让我一下觉得美国人对外债这个事儿那么耿耿于怀呢,感觉好莱坞对有关中国的一切都怀着非常“复杂”和“纠结”的态度欲拒还迎心猿意马啊……)* * * * * * * * * * * * * * * *我的点,其实要说不是该片的视效有多牛逼,编剧路子对不对,有多狗血,故事背后有什么思考空间……而是我们的所谓“肉体经验”,如何从新成为了观影的主导,成为了引诱观众绷在影院座椅上呼吸紧张的主因。
而大呼“神片”的观众,应该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吧。
“老子阅片无数,身经百战,居然在看你这个diao片子的时候大气都不敢出,全神贯注坐了90分钟!
你很牛b,你神!
”其实这感觉与“火车进站”时观众乱窜是一个道理。
他们当时也是这么赞叹电影是个神奇的玩意儿的!
(而讨厌它的人,则更多是因为他们厌恶自己的情绪或心理活动被如此逻辑简单的剧情搅扰的挫败感吧,要感谢他们“宁死不屈的理智”。
)这样看,此片倒像是电影原教旨主义的进步。
笑* * * * * * * * * * * * * * * *bo的电影资料馆放完《gravity》还要放1920年的《佐罗的面具》,本想看的(在国外,看默片最省力有木有!!
),结果冻得坚持不了便走了。
边走边感慨,历史果然是在不断画圈……所谓螺旋上升。
总会到达一个原点上方的位置,与原点心心相映当100多年前电影发明时的“名片”《火车进站》把观众吓得四下逃窜的时候,让他们震撼的原因不就是因为他们相信了电影的“逼真”,而被代入了影片的时空,进行了真实的心理反应。
而今天,当观众们瞪视着宇宙的夜空和蔚蓝的星球,当片中宇航员因为氧气不足而憋气时,所有的观众也如昨日初生的“电影观众”般与他们一同憋闷,在他们摘下面罩呼吸时与他们一起大喘气。
而片中被影评人和观众吐槽太简单太生硬的剧情,多次出现的“最后一秒营救”,1%的氧气,“一线”之牵,诸如此类狗血老三套…为什么它需要如此多的老一套剧情构造?
其实这就是一部如1920年的《佐罗的面具》,如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一样不需要语言和复杂心理活动表达的影片。
“GRAVITY”是什么?
是佐罗手里的剑,是“国家的诞生”。
而《佐罗的面具》和《一个国家的诞生》其实还比这个片子复杂得多,它们有太多大义凌然和潜台词在其间。
它其实更像1905年的《义犬救主记》,或者1902年《月球旅行记》的结尾——从月球逃生重返地球,总共就五个镜头。
而《gravity》就是最简单,最原始的求生剧情。
返璞归真。
就这么简单,简单到娘胎里!
电影史走了一百多年……突然体会到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犹如突然听到“爱你始终如一”般感动。
原来电影学院老师在电影史、电影理论课上叨叨的——电影最本质的的“物质复原与再现”功能,那些打乱你心理节奏的老套桥段,那种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的身临其境的肉体经验——其实一直没有远去,一直在支撑着电影的进步。
电影理论的先导和教父巴赞一定想不到,电影行至今日,电影“现实”的定义已经被打破了。
比“现实”更加“清晰”的反而是那些虚构的“非现实”,而我们的“凝视”本身也已经从本质上改变了意义。
按照巴赞的说法,我们已经很难讲《GRAVITY》是一部相信画面的导演所拍,还是相信真实。
面对一个能让你看到你所想的一切,一切疯狂画面的电影技术,蒙太奇的定义也许也该被改写了。
如果蒙太奇是为了制造节奏和戏剧性,那么观众在一个镜头内震惊于看到自己“梦境”或幻境的这种戏剧性,又叫什么?
(我懵在这里了。
前路漫漫,老师,我们该不该放胆去想?
而不是copy?
)不管相信真实还是相信画面,《gravity》至少在二者结合的路上生出了新枝。
不要拿什么3D IMAX的《环太平洋》《阿凡达》来跟这个片子比较,那些是科幻片,是虚构和完全虚构。
这个片子的基石,是非常现实的。
因而此片才显得特别,值得我打这么多字。
它是个纯粹“梦境”,却又现实到适合每个地球人设身处地的自我投射。
(别告诉我你看阿凡达时也幻想自己变成蓝色,看环太平洋时也幻想自己站在机器人儿里跳舞啊。
情感认同和心理投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后者能让你产生某种“间接”的“肉体经验”。
)《GRAVITY》所基于的角度是,当每个地球人凝望夜空时的幻想。
那是在我们八岁左右,我们刚学会思考,有一天曾问父母:地球的外面是什么样子?
从地球的外面看地球是什么样子?
这部片子的出现,说明世界电影发展的排头兵——“好莱坞”,已经在更深的理念上探索“新电影”的突破与创新。
这种创新是将传统好莱坞电影的万用灵药和新技术下大大被延伸的视觉可能性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在理解了这一层之后,再细想,觉得其实这部片子在剧作上可以做得更精巧,可以放入的内涵其实可以更多。
至少如果库布里克还活着,让他接手这个idea,一定比阿方索拍得更有力更令人回味无穷。
但作为一个商业片,阿方索·卡隆和制作方已经在导向未来电影的先路上踏上了属于自己的脚印(what a lucky boy!)。
通向未来电影模型的一步步,有无穷可能,重要的是我们要靠我们自己的想象力和idea去一步步实践。
(回家的公交车上,看着欧洲街道上拎酒瓶子的各色trash,努力把泪忍回去——回想到国产电影的思维和现状,除了尼玛炒就是抄——感觉自己和这些trash无异。
现实的差距带来的压力,有时真的让人挺难过。
很害怕,有生之年来不及做到……如此……酣畅)@乔酒谢绝转载
引力边缘作为美国好莱坞用IMAX 3D技术向我国蓬勃发展的航天航空事业进行高度赞扬和歌颂的影片,对我国的日益进步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阶段性的成果展示。
美国此次的政治立场和良苦用心值得充分肯定。
不过,这也对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做为一部科教寓于娱乐的电影来说,这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字工作方针。
相信此片在引进国内电影市场后,又将成为一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电影。
以下解读纯属个人观感,无意hard-sell,欢迎讨论。
这是部好戏,好就好在把宗教情结安插的如此微妙,几乎胜过所有福音电影。
“你看看这个地方,你可以关了灯,一个人,很安全,没有人伤害你”这是本剧大酱油——乔治哥出现在女主准备自杀时的一句话,这让我想起一个人,耶稣。
想一想,他是硬闯进来的,女主一心迎接死亡,根本不想他进来。
为啥?
因为乔治哥一进来,希望也进来了,意味着她又要开始努力逃生了。
而希望的反面就是失望,正是女主不能承受之轻,记得她说起女儿的台词吗?
“生活有时就是这么讽刺”。
于是,她就放逐自己在黑暗中,一个人开车回家,默默听无人讲话的广播,喜爱太空的安静,因为那里连声音都传播不了。
信仰有时让人觉得刺痛的地方也是这样。
很多人会问我,要是有上帝,为什么还会发生XXX?
之前的失望,足以叫人裹足不前。
受过伤的人,出于自我保护,会建立起自我防御的机制,表现虽然各有不同,不过全面降低自己对周围生活的敏感度的确是其中一种(有些是抑郁症的初步症状)有时受打击的人看起来木木的,正常人该有的开心、生气、难过,他们都感觉不到。
这时候,一个死缠烂打的家伙出现了,他就是不放弃,就是不绝望,这让女主无比烦恼,因为她不想承认正是希望的存在让她感觉到痛苦,无论是从失去女儿的悲剧中恢复,还是从目前的危机中努力求生,这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去重新唤醒自己的希望。
没有希望,也就无从失望,但这也像乔治哥说的“这和行尸走肉有什么两样?
”耶稣曾说过,「我是世界的光。
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乔治哥撬开舱门的那一幕,真像圣经里说的光明照进来,但女主的反抗也正正像圣经所说的“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 没有什么比谎言更安全,“自欺欺人”就是求一个安全感。
不过,乔治哥的到来还是带来不少希望,至少有个会开飞船的人啊。
但是一通鼓励之后,女主发现那只是一个幻觉,希望是被唤起了,但后面的情况仍然要自己去面对。
正如同,信上帝不会让你事事顺利,而是仍有机会去选择,到底是继续坐在黑暗中,还是重新选择相信?
真正的神迹是,因为相信(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神,此处是幻想中的乔治哥),而选择行动,不沉溺在谎言中,不愿意放弃希望。
比起很多救赎意味浓重的电影来说,这个情节,让我更多看到神的怜悯和爱。
『 那坐在黑暗裡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著他們。
』 马太福音 4:16
【前言】请不要在下面留言,影评会很快【被】删除的,豆瓣可能是帮我锁定了,一旦被删除,评论都会消失,影评会回复到之前的某个状态,也不用费心点有用\没用,因为数据会【重置】,详见:我的影评为什么会被删除http://www.douban.com/note/317488418/。
想讨论电影或这篇影评请移步: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431131/还有我真的没空来删你们的评论,如果是我手动删除的话你们应该会收到豆油提醒的。
--【不搭】好了,我就不说这部片子在思想性和故事性上做的有多单薄了这种烂话了。
肯定有人会喷我说不能要求面面俱到。
确实,在商业性和娱乐性和配乐上还可以,视觉效果可以打满分。
但是,作为一部发生在太空的科幻现实片(因为本片在现有科学技术下其实是可以实现的),很多设定是有违常识的(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还不够)。
有一场比较重头的戏就是桑德拉-布洛克脚上缠着绳手上拉着乔治-克鲁尼悬挂在空间站外,然后男主因为觉得绳子支撑不住两个人而选择保全女主解开安全扣独自飘走。
空间站的受力情况是这样的,一个远离地球方向的离心力(飞船参考系不是惯性系,于是有一个惯性离心力)和一个指向地球方向的引力,源于地球引力的不均匀还会有一个潮汐力(维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Tidal_force/)。
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绳子绷直两个人保持各自位置了一段时间。
情况一:两个人相对空间站保持静止,当男主解开安全绳时他确实因为潮汐力的缘故飘走但是方向是地球,并且这个力的大小是多少呢?
根据维基的公式,假设绳子长10米,差不多是重力的300000分之1,前进10厘米需要1分钟的时间;情况二: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那一幕之前,两个人曾经在空间站的某一方向喷了最后一口气一起冲向空间站(虽然不知道干嘛喷这么狠,可以宁肯喷轻点慢慢飘过去妥妥的抓住空间站,可能是为了难度系数吧),电影里场景想表现的可能是两个人以空间站为圆心“摆动”,然后男主解开安全扣沿切线方向飘走,但实际上在失重的情况下,他们会以空间站为圆心作圆周运动而不会来回摆动。
因此在女主已经相对静止的前提下,只需要用一个非常小的力就可以拉回男主了。
假设男主真的飘走,借助动量守恒向飘走方向掷出东西也是可以使自己往回飘的,掷出的东西可以具体为任何可拆卸的东西除了宇航服,比如没有气的推进器,男主这么想挂掉,可能那天盒饭比较好吃吧。
以上内容都是高中物理。
此外男主的淡定飘走和女主开始的惊慌失措且情绪控制力差实在反差太大了。
可以说男主执行过多次任务经验丰富(经验丰富也不应该为了破太空行走纪录四处乱飘浪费气导致最后不够用吧),女主第一次没有经验任何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会恐慌,之前的专业特长主要是修电路板。
正确。
但是她不应该是正常人,或者说在一众修电路板的人中被选派上天,必然是经过模拟训练熟读舱外作业守则。
当然也可以理解导演如此设定是为了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营造紧张的观影氛围(因为联系《生活大爆炸》的话感觉Howard不管训练多久都会吓尿的)。
还有四散的眼泪,舱内漂浮的物品,无能的NASA,各种飞行物都在同一轨道开趴体,天宫一号虽然没有英文操作界面好险有设置一键回家,幻想男主开门进来说“他大姨妈”但是因为是幻想也不好说什么等等。
关于眼泪会不会四散可以看这个视频Tears in Space (Don't Fall)(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QzMDgyNTA0.html),可以看到眼泪并不会掉下来或者飘走而是贴在脸上,虽然一点也不美还有点像鼻涕呈果冻状。
还有什么神奇的灭火器,这种桥段机器人总动员 WALL·E(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131459/)早都用过了,而且在快速翻转中向某一方向前进其实特别难掌控,稍有差池就会适得其反,可能六个月是在练习这个吧。
另外女主把宇航服脱掉轻松程度的就像脱一条尺码买小一号的牛仔裤,而事实上宇航服非常难脱,结构要比女主穿的要复杂的多,一般在没有人协助的情况下,差不多需要一个小时。
有些人会说只是一部电影而已,不要这么吹毛求疵。
是的,我承认,但是被捧为神作口碑票房好到爆,豆瓣电影一水的五星评价,烂番茄97%,IMDB 8.7,metacritic 96以及零差评实在是太!
过!
了!
我们看的肯定不是同一部电影。
因为除了电脑做出来的太空的视觉效果委实没有可以被称作神作的点了,而这一点必然会随着时代进步被超越。
我觉得电影拍摄技术永远是外在的,电影的灵魂是故事,当然你可以不同意。
@宫崎圣司 评论说被里面的长镜头“震撼到”,”当年《人类之子》结尾的长镜头就印象深刻,这次真可谓是登峰造极了“。
我想说长镜头只是辅助,重要的是电影故事本身和导演讲述故事的方式,每个看完《人类之子》(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78064/)的人都在跟我讲长镜头,可是电影不是用镜头长度丈量的,不可舍本逐末。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本片讲的故事有多平庸和单薄。
还有人说是感受太空,但那根本不是真实的太空,想感受真实的太空,请看《哈勃 3D》(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725324/)《国际空间站 3D》(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19880/)。
想看宇航员在真正出现意外时的反应,请看《阿波罗13号》(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3785/)。
对于某些同学对好莱坞电影不遵循物理定律的质疑,同样是太空题材,看过45年前就已经拍出的《2001太空漫游》(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2226/)对本片实在没什么好惊叹的,虽然类型不同。
我说了,我承认找bug是吹毛求疵这一点,我没有说这是一部烂片,我只是反对其成为“神作”以及零差评,我就问大家两个问题吧:第一,这部电影是不是在故事性和思想性上【比较】【一般】;第二,公认的神作哪一部在故事性和思想性上【比较】【一般】?
如果有,举反例。
鉴于公认的神作可能会有争议,这样好了,目前《Gravity》IMDB评分是8.5,你找8.5及以上的好了,按IMDB给出的top250,一共46部(含Gravity)。
随便找,告诉我你觉得哪部故事性和思想性比这部差就行了,欢迎进一步讨论,在下面留言就行。
如果找不到,我就问你一句,你真的觉得一部电影靠视觉效果电脑特效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会成为经典成为永恒么?
回答我。
-【后语】好的,鉴于回复过多且比较雷同,我就来整体归类回复一下吧。
无论是有人确实这么回还是心里的小人想这么回我,都欢迎大家对号入座。
第一类 关键词:物理学家 NASA顾问 核心思想:你算个球啊?
轮得到你来说么?
实例: @ Sharkue :你怎么没成为物理学家呢?
物理届没有你这个人才真是一大损失,因为你说的这些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没指出来,你真是第一人呢,可以去申报诺贝尔物理学奖么?
我绝对支持你,人家拍一部电影该考虑到的肯定会考虑到,没考虑到的也绝对不是你能找出来的,不然全球那么多科学家都死了吗?
回复:这一类人特别可笑感觉,真是要笑死我了。
Bug就是Bug,硬伤就是硬伤,不论你是有多牛逼的物理学家还是科学顾问,我说的bug都是客观存在的。
我不知道你是迷信权威还是不愿意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请自己想一想,或者,如果有条件的话问问周围有物理常识的人我说的话是不是正确的。
第二类 关键词:纪录 科教 认真 核心思想:你是来看电影的还是来学物理的?
实例: @秦小熊:楼主既然物理这么NB,说的数据都头头是到,你到底是亲身去过外太空呢,还是自己就是外星来的?
杨利伟估计都没你这么NB啊,一口这不对,那不对。
这是电影,不是科教片,也不是纪录片。
带着物理狂人的有色眼镜去看电影,真是很同情你。
估计是个自撸的理科宅男。
回复:即便如《超人》这样的片子都有人(Sheldon)在探讨其中的不严谨性,更何况这是一部评价超级好又是偏现实主义的科幻片。
不是非得科教片纪录片才建立在物理定律的基础上的,我们的生活也是。
你说电影归根到底是艺术我同意,你可以说电影需要艺术加工艺术升华这我可以理解,但你说因为是电影所以不需要科学常识不需要物理定律就不合适了。
第三类 关键词:效果 爽 核心思想:我去看片就是看效果就是为了爽 实例: @ 飞行官Terrence:如果是为了故事性思想性之类的东西 我早滚回家坐在我那有色差的显示器面前了 跟很多人一样 看这个片子不就是去imax里爽一下 想通这一点还质疑个蛋啊 回复:嗯,这一类人本质上跟我说的没什么矛盾。
因为首先,我承认了这部片的视觉效果啊氛围营造啊拍摄技术啊,这是一部爽片;其次,我也没说“进电影院是为了爽一把管你丫的故事性思想性玩蛋去”有什么错。
我只是反对其神作的定位,很多人说技术视觉也是电影的一部分我当然同意,这部电影看完很爽我也同意,但是,如果以神作的标准衡量,这部电影除了视效和bug留给我们值得回味的东西确实比较少。
还有一类说我闲,蛋疼,刷存在感的人,我都不稀得理你!
你作业做完了吗就来回复我影评?
翻页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325231/?start=100&post=ok#last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325231/?start=200#comments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325231/?start=300&post=ok#last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325231/?start=400#comments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325231/?start=500#comments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325231/?start=600#comments
两分是给特效的
不喜欢布洛克减一星
3.5 没有你们要的科幻,这里只有对生命的赞颂
摄影大赞!视效惊人。
嗯是没搞懂哪点好看。花75看了出来差点晕吐了,花钱买罪受
神舟行
二十分钟就没耐心了,这种类型真的看不来…
克鲁尼演巴斯光年演得太好了
不知道豆瓣的评分是刷出来的,还是这个电影只有特效才能撑起来。我看的是3D版的,3D效果不明显,看得我特郁闷特憋屈,心上像压了一个块大石头。
逻辑什么的被导演兼编剧留在太空了吧?谁说成本低的?你们知道一个航天飞机多少钱吗?知道一个空间站多少钱吗?导演跟放鞭炮似的一点不心疼啊!完全不顾美俄中航天局的心情啊!物理老师更是被一起消灭的节奏。。这么盼脑残女猪快点死的剧真心不多好么。。还不如让男猪活下来,艹!
3D版本应该挺好看,不过剧情实在是太无聊了
致敬的片子 但也是伪神作 漫天世界的硬伤和不科学的剧情。。。是在看不下去。
Unbelievable experience! 技术的完全胜利!观影效果无与伦比。手心攥出涔涔细汗,宛若一同漂浮在宏大的太空,仅剩一点点信念维系。苍茫的宇宙,无边的恐惧最终敌不过最简单原始的情感和信念:棕眼睛的我们,每天在地心引力制约下日夜活着的我们,何其有幸。
《阿兹卡班的囚徒》、《人类之子》和本片,只三部电影就足以让卡隆登上我的最爱导演名单。IMAX 3D之下的年度最屌炸天摄影,靠的并不仅仅是开场十几分钟的长镜头。另外德尔托罗兄,你看看墨西哥老乡拿着几乎只有你环太一半的成本,是怎么告慰切尔诺阿尔法和暴风赤红的!
还行吧,我觉着3D效果也没咋地啊~~~
真不是一般的差劲。女主就是传说中猪一样的队友啊
看了半个小时…都是这俩人在叽叽歪歪,我服了。主要是一开场就不知所云,这俩人乱七八糟不知道在讲什么,然后出现灾难后我终于才知道这部片子到底想要讲啥,然后,就是这个女主…我真的,好他妈烦!一直在大口呼吸一直在啊啊啊,好烦!!!
看的Imax 3D。影片的视觉非常震撼,带你身临太空。细节方面极为讲究。音乐音效也很出色。故事简单紧凑,如同太空版《127小时》,完全围绕求生展开,不如《阿波罗13号》厚实。太空的壮阔、空寂,与人类的精神相对相应,使影片气质既惊悚又抒情。影片最牛X就是细节和质感,以及对太空的敬畏与赞美。
反正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神舟行,我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