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类型上讲,《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也算是一部公路片,只是相比于大多数“在路上”题材,它包含着更宏大的野心以及更深刻、复杂、多样的主题。
某种程度上说,男主角完成的那次悲壮得无以复加的跨越国境线,最终变成了近似宗教感的体验,将整桩事件演绎成了一个恢弘的寓言。
优秀的是,片中野心勃勃的主题,不是通过宣讲而是通过感请被传递出来。
这部电影中描摹的情感,一方面是普通人身上最朴素的部分,比如,对孩子的怜爱;另一方面是我们已经羞于表达的、更崇高的层面,比如对承诺的尊重,对于信仰的坚持,以及对他人——哪怕是敌人——的宽容。
男主角有着善良的内心,只不过属于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
因为他的信仰中对于猴子的敬重,人们都叫他猴神。
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一个走失的、不会说话的女孩,为了帮助这个萌萌的小萝莉,猴神大叔开始带领着她踏上了一次不可能之旅。
他决定穿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把孩子从印度送回家乡。
众所周知,印巴冲突的火药味从未真正散去,不管是政治层面还是人心层面,这两个国家都有着难以言说的复杂关系。
从这个角度上说,这部电影的设定中有一个大胆而坚硬的内核,只是巧妙地用一个萌萌的小萝莉柔化了主题。
严格来讲,这个小萝莉是一个来自敌国的孩子。
最初,没人知道她来自哪里,人们本能的认为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一定属于印度某个高等的种姓,直到一家人看球赛时,发现她情不自禁地为巴基斯坦队欢呼。
从这开始,导演就把一个最残酷的伤口呈现在人们面前。
从人伦意义上看,人们有道德义务去帮助这个小姑娘重回父母的怀抱,从政治现实考量,人们又难以逾越仇恨在内心刻划的沟壑。
但也正是在这之后,导演一次次用情感打败和拆解了政治意义上的藩篱与障碍。
人性中本能的善意最终战胜了头脑中的狭隘与恶毒。
这一点是这部电影如此令人动容的根源。
猴神大叔带着小萝莉踏上回家之路,其实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设定,这两个人成为了一种颇具意味的对照。
孩子是无辜而纯粹的存在,象征着人类原本应有的样子,无论信奉怎样的宗教,出生在哪个国家,对于人的善恶判断都是由这个人本身的行为,而不是由他身上被赋予的标签去判断的,而与此同时,猴神大叔最初则是以部分被意识形态化的人格出现。
他被世俗和政治意义上的各种偏见纠缠,但也仍然保留着善良而单纯的一面。
当他与小萝莉熟识并一起上路的过程,就是他一点点从偏见的壳子里蜕出,逐渐成为更加纯粹的人的过程。
比如,他为了保护孩子,开始试探着踏入了清真寺,即便这与他的教义不符。
由于电影的戏剧冲突来自于根深蒂固的偏见,所以,当那些偏见一次次被拆解时,才令人感动不已。
因为,原本我们都觉得那些意识和政治上的藩篱似乎天经地义,它们一直存在在那里,从未有人去质疑甚至探寻它存在的理由,无论它们多么荒诞。
当猴神大叔为了送孩子回家而被当做印度间谍,追捕和殴打的时候,就会看到世俗的偏见和人性的真诚之间,有时有着无法弥合的鸿沟。
但最终,他历经九死一生,赢得了巴基斯坦和印度双方民众的簇拥。
原本敌对的双方,同时高呼着同一个人的名字。
一切冲突、分歧、在这样的人类普遍的情感之下,都像个无聊的笑话,而多年以来,我们拥抱着分歧用子弹问候彼此,陷入某种自己根本不知道原由的仇恨。
而这部电影最终用爱意化解了一切隔阂,宗教间的冲突,政治上的敌对,边境上的铁丝网,以及人心深处的憎恶,都被一个执拗的男人和一个萌萌的小姑娘消解掉了。
更具有深意的是,猴神大叔做到了一切,但从未以洞穿自己的道德底线作为代价。
他保持着近乎迂腐的纯良,相信自己能感化冰冷的暴力机器。
电影的指向很明确,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偏见,但只要心存善意,就不会被那些意识形态和历史隔阂所彻底俘获。
当猴神大叔秉承着自己的信仰,却用其他宗教礼节表达对对方的尊重时,当清真寺的主人对他这个异教徒笑着说,“我们欢迎所有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些剑拔弩张的表象之下,总有人性的暖流,它足以分歧中的所有寒意。
当然,作为一部印度电影,它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两段冗长的歌舞,以及结尾部分极力的煽情,但相比于之前的重重苦难,那份煽情也完全可以被接纳。
这部悲喜交加的佳作让我们得以反观禁锢着我们头脑的所有偏狭,什么时候我们真的跨越了那些障碍,什么时候我们才真的得以切近人性中的纯善。
(文/杨时旸)
才发现竟然是部15年的印度电影现在在中国上映,故事主要就讲印度猴神叔叔帮助巴基斯坦一个不会说话的6岁小女孩回到自己国家的故事。
其实电影前面铺垫很久,小萝莉的背景描述,猴神的情感故事,加上电影的歌舞形式娓娓道来。
印度电影真的表现力特别强烈,真挚,慢放的动作,人物的表情内心的感情都被更浓烈得传达出来。
萝莉是那么漂亮可爱,猴神是那么善良又傻傻的执着,是不是遇到两个国家之间的不友好和宗教信仰冲突,小萝莉的萌萌哒就让人跟着一起化解了,不自觉得想保护这个可爱的萝莉,不受国家文化宗教的影响,就是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爱!
其实最终猴神也是经历了各种不顺又想更好得保护好小萝莉才会一定要亲自把她送回,即使被当成间谍不停被追,但也遇到很多热心的人,宗教不是同一个大家却都互相处的很友善,猴神后来被折磨让人特别心痛,而民众的呼声和力量在最后一刻让一切变得美好,小萝莉也终于克服了不会说话,大声呼喊了叔叔,最后一幕定格太美好了,就让国家之间更友善些吧,让宗教之间也和平共处吧。
1.在神庙,记者自己支好摄像调整好角度,开始录像,说到电视台觉得这条新闻没有价值时那一下停顿,他的眼神让我印象深刻,沉默中能体会到那种心酸愤懑和不服输的感觉。
2.女主被提亲,拉着男主下楼,对父亲说:爸爸,我一直想找个像你一样的丈夫,他是我能找到的和你最像的人(大意)。
父亲很生气,沉默后转身向来提亲的一家道歉,并且果断的说这婚不能订了。
父女的互动让我觉得很美好,这是一种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觉得女主的三观正也很有说服力了。
本片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理应没有问题.萨尔曼·汗的确是印度版的"成龙", 如果你认真追寻他的旧片, 就会发现, 也是一连串的暴力凶残形象, 这种破天芒颠覆形象, 为亲情之爱而出演, 着实让人一亮. 难能可贵的还有小萝莉, 从始到终, 她表示出一个6岁小女生应有的性格, 演实自我, 充当本片颜值代表, 犹如天使. 全片只讲了一句话. 已经让人泪流满面. 当然, 以上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印度文明.大家都知道印度号称全球最多神, 最多信仰的国家, 如湿神, 罗摩神, 日神...., 众神如吻印度, 这就是让印度引以为傲的事, 在如此繁多的神面前, 印度政府的管理工作可想而知的困难, 你也可以看到, 中国为了方便统治, 是禁止神. 印度可谓集众神于一身, 而居之. 作为同样神化严重的中东地区, 却完全不相同, 中东就是神斗争的地方, 冲突不会因为欺负了你, 或者杀了你, 而是因为人家烧一本圣经, 或者不小心祼奔了一次, 就会引起数以十万牺牲的冲突, 相比之下, 印度文明只能用奇迹来形容. 在印度文明中, 巴基斯坦是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这跟中国&台湾, 韩国&朝鲜都是一样道理, 本是同根生,却拆分成两种制度.关于印巴两国的影片相当多, 最近的作品都似乎在鼓吹印巴两国文化同溶, 大家都是神的子民, 真希望见到再一个东方墙的崩塌. 印度电影难得可贵之处在于认识自己, 虽然片中热闹非凡, 兴奋欢乐, 但它却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印度民间的许多基建设施不足问题, 如卫生间, 杂乱, 这是印度文明的优点, 终于敢于认识自身不足. 小萝莉给人的感动印度深刻, 当她第一次面对世界发出第一声时, 不是喊妈妈, 而是叫了叔叔, 让人泪流满面. 在最后, 更是振臂高呼了一句: 罗摩神万岁. 印巴两国人民估计心里面已经崩溃了, 小萝莉就是神. 这么简单一句话, 体现的是真爱. 当然, 我也同时想到了同志的话: 这是我交给国家的党费.
对于印度,很多中国人对它的印象是脏乱的环境,污浊的恒河,有着对宗教无比狂热的人民。
记得有一篇新闻说,印度的官员不理解,现在全世界的旅游胜地遍布中国人,为什么到印度旅游的中国人会那么少呢?
我想,这就是其中一个原因。
但是这部片子,让我对印度有了除了以上印象以外的另一个认识。
这里的社会环境,充满了各种的冲突:国家的,政治的,宗教的,还有那个在中国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种姓制度。
看完这部片子我查了一下印巴这两个国家的一些历史,具体的就不说了,印巴分治,宗教派系之间的仇杀,圣雄甘地也在这个期间被刺杀,形成了这两个国家之间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互相仇视(你可以在影片中看到普通平民百姓言语之间看到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就是在这么一种情况下,一个有失语症的巴基斯坦小女孩阴差阳错地流落到印度,被憨直的猴神大叔遇到并带在身边。
剧情一下子就把人抓住,并且用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方式展开了:男主猴神大叔不是什么高富帅,他读书不行,搞体育也不行,但就是对自己信仰的神无比虔诚(这里是一个槽点,可以说他后来到处碰壁就是源自于此),说到底就是屌丝一个,被老爸打发到德里去找工作,想不到竟然得到了白富美的青睐(如假包换的白富美,她爸爸说了自己是婆罗门姓的,这是种姓中最高一等),寄居在未来丈人的家里。
本来以为努力工作,辛苦存钱买房子,就可以迎娶白富美,当上ceo,走上人生的巅峰(想不到印度年轻人也和中国年轻人一样苦逼)。
然而,小萝莉的到来,一下子就把男主的美梦打碎成渣渣了。
未来丈人第一眼看到小萝莉的时候就问,她是不是婆罗门姓的(种姓的冲突,丈人是怕这个孩子如果是低等种姓的,住在自己家里会玷污自己的高贵门风,这一点在丈人之前的言语中可以看到,他对自己出身婆罗门是极其自豪的,并且对隔壁的穆斯林邻居充满了不屑)。
男主自然敷衍说,你看这孩子这么可爱漂亮,肯定是个婆罗门啦。
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小女孩不习惯素食,闻到隔壁穆斯林家煮肉的香味,偷偷地溜到隔壁吃肉了,男主怎么拉都拉不回,相信这时候男主心里面已经咯噔一下了,但是还是安慰自己,她不是婆罗门,至少也是个剎帝利吧。
然后他带着小萝莉逛街,小女孩又偷偷溜进清真寺里面参拜,男主此时彻底晕了,他带到老丈人家的竟然是个穆斯林。
穆斯林就穆斯林吧,好歹是个印度人,能混过去就混过去。
谁知道一家人看印巴之间的板球赛时,小女孩竟然为巴基斯坦队鼓掌,并且跑到电视机前去亲吻巴基斯坦国旗。
这下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落下了,老丈人大发雷霆,咆哮着让男主赶快把小女孩带走。
看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这个小女孩就是一个普通印度人所有最容易产生仇视元素的集合体:非本族,穆斯林,巴基斯坦人。
然而,这么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也没有做过什么错事,怎么不明不白地就成了人们仇视的对象呢?
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用孩子的萌和可爱,映衬出这种无端仇视的荒谬。
电影简单地告诉观众,很多时候,人们所仇视的,并非眼前所能看到的。
仇视,有很多时候并不直接来源于你的切身体会,而是来自于你的祖辈父辈,来自于你身边的人,来自于自己的国家,他们告诉你必须去憎恨某样东西,因为他在很多年前伤害过你的国家,伤害过你的祖先,你必须和其他人一样憎恨它,并且把这种憎恨延续到你的后代。
所以,你看到了,几千年过去了,不同种姓之间的隔阂仍然存在,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仍然在延续,印巴分治有六十多年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人民谈及对方的时候仍然充满着怒气和不屑。
但是作为一般平民百姓,老丈人他就一定受到过巴基斯坦人的伤害吗?
那个巴基斯坦胖警察就一定受到过印度人的伤害吗?
也许有,也许没有。
只是可以肯定的是,一个普通平民老百姓,一生能接触对方国家的人的机会,肯定是不多的。
但是他们都无不例外地在得知对方是另一个国家的人的时候,选择了恶语相向,即使他们并不了解对方,并不知道对方是否真的怀有恶意。
所以,小女孩马上被驱逐,男主也被拳打脚踢。
但是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做错什么,遭到如此对待,你敢说,小女孩以后就不会憎恨印度人,男主就不会对巴基斯坦人恨之入骨?
但是,电影就是电影,它是不会让剧情如此发展下去。
孩子是纯真的,他们不会懂得国仇家恨,所以,小女孩和老丈人的小儿子可以成为好朋友,即使在发现小女孩是巴基斯坦人的时候,小儿子仍会问爸爸,我还能和穆尼(男主给小女孩起的名字,因为小女孩不能说话,只能给她起个名字)做朋友吗?
男主是个虔诚的教徒,他信仰着自己的神,只懂得诚恳地对待别人,所以即使他身处敌国,仍然可以找到愿意帮助他的人。
电影来到这里,主题已经很明确了,敌对并非不能和解,只要你能保持那份纯真和诚恳。
在最后,还是要提到男主在清真寺里面遇到的那位阿訇的话:我们欢迎任何人,无论是什么教派。
所以我们的清真寺从来不锁门。
我想,这才是信仰的真谛。
这并不特指某一种宗教。
宗教信仰是为了让人向善互爱的。
而现在很多人对待自己信仰的宗教和对待别人信仰的宗教的态度,却已经和这些宗教创立的初衷南辕北辙了。
猴神就不多说了,我来说说其他小角色。
到边境时,原本以为猴神和莫妮遇到强盗了,没想到听到猴神说他要送莫妮回巴基斯坦后,“强盗”主动为他们引路。
还有到巴基斯坦之后,公交车上的售票员和乘客,清真寺院的阿匍,听到猴神来自印度,送一位与亲人走散的巴基斯坦小姑娘回家之后,没有怀疑,没有报警,而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猴神和小姑娘。
还有清真寺的阿匍,那位睿智的老人。
看到猴神不小心用伊斯兰教的礼仪表达问候而略显局促尴尬,他大大方方地问猴神他们如何表达,然后大大方方地用猴神的信仰礼仪表示问候。
那一刻,说真的,此前我听了太多极端的清真教徒的劣行,我都要对他们产生一种油然地恐惧了,然后这个举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想法——不因为一恶,而认为他们都是恶。
之前有听说吴承恩笔下神通的孙悟空来源于印度经书上某神猴,在这部电影一开始,印度人民唱出“罗摩神万岁,荣耀归于哈奴曼”,我就想起了应该说的就是这只神猴。
这里暂且不说我国的孙悟空和印度的哈奴曼是什么渊源,毕竟胡适先生、鲁迅先生、季老等众多大家都难以考证的事情,我就更加无知了。
百度百科载,印度《罗摩衍那》中讲述了神猴哈奴曼一路帮助阿逾陀国王子罗摩从魔王罗波那手中放出解救王妃悉多的故事。
突然又联想到《西游记》中孙悟空护送唐三藏西行取经,这样再联系到这部电影中一个虔诚信教的印度人帕万护送一个走丢了并且不会说话的小女孩回到自己巴基斯坦家中的故事主线,一切都像是上天的安排,逃不过的宿命感;一切又都这样恰如其分,带着爱和温暖。
看到之前有评论说,觉得后半部分有些狗血。
不错,最后小女孩回到自己家中,帕万也在千万巴基斯坦人的帮助下回到自己国家的时候,我真的哭了。
而且我早就猜到是这样的结局,但这并不代表它俗气,即便很多人认为它就是俗气吧,这也无所谓。
还是那句话:“电影是属于个人体验。
”单纯的相信这些大爱和感动不代表这个世界就全部是美好、善良,猜透了这俗气的结局也不代表对这个世界不怀好意。
生命是脆弱的,就像那个飞走的氢气球,不知什么时候会爆炸。
但或许是带着对头顶那片星空的信仰,它只会不断的升高。
这样注定是要爆炸的,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相信的是每个氢气球都会想要再升高一点,或许那样就能看到更加美丽的风景。
印度电影的题材、元素真的很丰富,就连其国家非常敏感的政治以及宗教冲突问题都在电影中不断展现。
最开始接触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看到的教育体制问题,然后是之前《芭萨提的颜色》中的政治问题,后来又抛出《偶滴神啊》和《 外星醉汉PK地球神》中的宗教问题,而现在的这部《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干脆把印巴关系及宗教问题都放在了其中。
家、国、情、仇,或许这部电影能够给印巴人民带来一丝丝的契机呢?
这并不是奢求每部电影都达到像《熔炉》真实促进一个国家法制的发展的那样成就,即便能在一个观者心中留下印痕,那我觉得也是足够的。
最后,差点忘了真的要吐槽一下印度电影的片名翻译:《三傻大闹宝莱坞》、《 外星醉汉PK地球神》、《偶滴神啊》以及这部《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这些绝对都是在给电影扣分啊。
搬家前最后一夜,突然停电,插着充电宝看完一部近三小时的神电影,名字一如既往的烂,但完爆前面火那个外星人pk地球醉汉。
1.应情应景的印度洗脑歌曲舞蹈,好听好看。
2.巴基斯坦萌萝莉和印度奶爸大叔完美搭配。
3.寻亲主题贯穿始终,少凄苦多温情不累人。
4.宗教以及国家冲突印度电影能升华到破题。
5.冰冷现实和国情下的浪漫主义是真的浪漫。
6.散播仇恨如顺流而下,传播爱需要大本事。
7.结局半小时耶稣受难记神迹出现令人泪奔。
8.摸爬滚打仍褒赤子之心契合核心价值体系。
希望广电总局及相关影视制作单位观摩思考,咋还给阿三超了,老娱乐至死是时候谈谈真善美爱了。
最后向罗摩神保证,这电影能给人带来幸福的观影体验。
这部电影如果不涉及伊兰教,也不涉及巴基斯坦,我可能会拍手叫好力荐。
在里面,巴国伊斯兰教的教徒,因为女儿,竟然要去印度的大清真寺奉拜?
巴基斯坦有全球最大的单穹顶清真寺,好吗?
再者,没有护照、签证潜入巴基斯坦国境这种事,一拳把巴国打扁了。
不过,它是宝莱坞有史以来第二高票房,表示印度人看得很爽。
在电影里,大叔+萝莉真的是绝配哦。
《这个杀手不太冷》的让•雷诺和娜塔莉•波特曼、《孤胆特工》里的元斌和金赛纶、《白兔糖》里的松山健一和芦田爱菜,在帅气威武的大叔保护下,萌化心的萝莉才能继续甜美可人。
一开始看到片名《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我是有点点“嫌弃”的,不过想想《三傻》也是三俗的名字,但一样是神作,于是就花了两个半小时看完了这部电影。
真觉得看好电影不是浪费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可以再多点时间,每天就能看到更多好电影了。
电影中反应的宗教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实际上有历史原因可寻,印度83%的人为印度教徒,13%则为穆斯林。
印、穆不和,其源出于英国人“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逐步演变蔓延的后果。
1947年,印、巴分治,触发两大宗教的流血冲突。
几十年间暴乱冲突不断,宗教冲突的残暴性和非人道性实在使人难以理解,原本引人向善的宗教却让“恨”的种子生根发芽。
宗教对立冲突是由于相互憎恨、抱怨和怀疑的情绪意识已深深埋根于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中,对立宗教间的偏执顽固性和骄傲自大,自以为本身的宗教比另一种宗教更为优越,从而使教徒之间嫌隙隔阂非常深。
小萝莉被隔壁穆斯林邻居家煮肉的香味吸引过去大快朵颐的时候,大叔还在安慰自己,她不是婆罗门一定是刹帝利(印度教将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地位最高,其余种姓的社会地位依次降低,种姓制度在现今依旧盛行,人的高低贵贱就以种姓区分)。
当大叔怀着忐忑的心进入清真寺看到小萝莉虔诚的打坐念经的时候肯定差点晕过去,万万没想到萝莉根本不是印度教徒而是穆斯林。
唉呀妈呀,脑补一下你捡了个日本小孩子回家,你家里的长辈和周遭的人会怎么看待你?
由于警察和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不作为、印度到巴基斯坦的签证又办不到,在经历过被人贩子骗的经历后,大叔决定亲自送萝莉回巴基斯坦。
当然是偷偷潜入,这件事情就上升为国家安全行为,大叔被当成印度间谍通缉,幸而遇见了有人情味又热心的记者,一路过关斩将才让萝莉平安回家。
当神猴大叔被巴基斯坦军方认为是间谍而被捕,在监狱里他受到严刑逼供,官方的嘴脸让人发指,不管他是不是,只要打到他承认为止。
但热心记者在互联网公开的视频却让更多人知道了神猴大叔的故事,大多数人们被他的善良义举打动,愿意相信他,并且支持他。
爱是无所不能的,一路过关斩将保护萝莉回家的憨直的大叔用他执着的信念感动了印、巴两国人民,人性的闪光点战胜了国家、宗教、政治、种姓的隔阂,正所谓大爱无疆。
因为爱,在异国走失的孩子可以平安回家;因为爱,大家可以抛下仇恨、团结起来,送“勇士”回家;因为爱,有失语症的小萝莉也克服了心理障碍发出了声音。
我想如果真有神,哈奴曼神一定会听得到这个声音。
宗教信仰是人的精神力量,它给人们注入神圣的目标,引导人们去反省自我、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实现自我,从而为人的生活提供情感、意愿、行动的根基。
巴基斯坦清真寺里面的老智者说:我们欢迎任何人,无论是什么教派。
所以我们的清真寺从来不锁门。
这就是一种大爱,每种宗教都提倡的爱,不拘泥于特定的规则和条条框框限制,相信善良,相信有爱的存在。
P.s.虽然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感觉宗教信仰会让人变得虔诚可敬,也会让信教的信徒们更加团结,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然后,作为一个新疆姑娘,感觉巴基斯坦自然风光和新疆还是有些相似的,若隐若现的雪山,大草原上放牧的牧民,还有蓝天白云。
此时深深感觉到我大天朝地大物博,真是有不同的地貌。
破坏规则,以多欺少,情大于法……反路径印片,避开了尴尬的宗教矛盾,仇恨可以在歌舞升平中给亲情让路,愿载歌载舞更能消除仇恨。
巴印冲突、民族和宗教的现实主义题材,印度电影的题材越来越大胆。只是能好好说话吗?别跳舞。
用一种标准的沙文主义和陈词滥调的说教,来印证印巴友谊。叙事节奏很有问题,尤其前半部分步调非常缓慢,人物动机牵强且都是反智的,刻意贴合宗教和阶级话题。不过营造泪点的手法依然娴熟。最不能容忍的是在边境问题的表现上,这种事肯定不会发生在我国,否则上集就完了。
又是意义大于内容,能公开拉拢印巴关系是好的,但宝莱坞的精(zao)华(po)也一点没落下,又长又碎主角还纸片人。倒是那个瑞士和克什米尔的梗我很喜欢,前一秒我刚想说丫给拍得真美跟瑞士似的下一秒就自爆。敢于自嘲你赢了。
好吧,真是受够了印度片的烂煽情!!一个半小时的故事愣是跳成了三小时,一个大男人还没事总是泪眼婆罗的,吃不消哎…不过小女孩倒是长得巨可爱~
年龄大了,这种的真的不想看了。印度一贯的强行歌舞,强行煽情,中间几次差点睡着,唉,我的两个小时
假大空。
我救了你的命,还治了你的病。
完全可以控制在两小时以内。
哭的一塌糊涂然后出来给了两星
这几年印度片忽然火了起来,但这是我看的最差的一部。我不排斥阿三的歌舞升平,但这CCAV新闻报道式的运镜和色调是怎么回事?两个主演的表现也是生硬得很尴尬,不要求演技多好,至少给点化学反应吧,忽然发现阿米尔汗演技确实好而不仅仅是靠挤眉弄眼。本片对于宗教冲突和政治矛盾的描写太幼稚太粗糙了。
大後寿々花找妈妈
拖沓、肉麻,印巴和解太刻意,笑点做作,一股咖喱味。
电影一开始就预言了,小姑娘最终一定会回到她自己的国家,并且将带来一个新的国家的和平。虽然不知道这样一个国家是否能真正实现和平,但导演的意图无疑是非常动人的。
想起周作人批评《源氏物语》的翻译者:翻译没有当时的气息!现在越来越理解评论的这个点多棒了。如果只是看电影,过于理想化童话式的表达;但是置地于印巴分治的时境之下,这部电影就倍显珍贵了。大众接受的,即为最通俗的。无论什么信仰,其实对美好的感知,大家差不多,希望中日之间也有这样的角度!
无论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爱是无国界的,所以在帮助小女孩找到家人时一路都有善良之人相伴。大叔是位有信仰的人,因为信仰,所以傻的可爱,傻的令人敬佩。
差点因为名字错过这部片子了!!!小萝莉真的好可爱,大叔有点一根筋,挺固执的,但固执的很可爱,固执的让人感动
满满都是爱呀!
巴印冲突,民族和宗教,萝莉配大叔的现实主义题材,两个国家陌生人之间的漫漫寻找归家路,小萝莉太可爱了,帅哥来演这种电影也是蛮拼的,其实,只要把多余的歌舞片段去掉我能给四星。
这电影本来可以只拍一个半小时,导演硬生生用1个小时的慢动作将其拉长至两个多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