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剧的唯一原因是,很早以前就在tinder和bumble上发现跟我同龄的local妹子们总是引用The Office的quote。
所以我就一直想着看看《办公室》这部剧。
现在我已经基本对tinder和bumble绝望了。
不过这部剧的前三季还挺好,节奏紧凑。
第四季以后就拉跨了。
第三季里的Karen被砍掉是最让人恶心的。
看剧的首要观感是毛骨悚然:十多年前女性、有色人种、性少数群体竟然可以被如此对待。
各种政治不正确的东西乃至侵犯、骚扰都可以被当成笑话。
这让我更憎恶西方文明了。
史蒂夫·卡瑞尔一直没走出这部剧的阴影。
他在《Vice》里的爱开玩笑的国防部长角色就颇有办公室既视感。
他在《Space Force》里的角色干脆被粉丝们“夸”成“he is just Michael Scott in disguise”。
史蒂夫·卡瑞尔本人对于这种“赞誉”多半是欲哭无泪。
在初中的某一次英语早读时,全班都非常吵闹,没有人在认真背单词,坐在第一排的我瞟到英语老师即将走进教室,而我的同学们依然没有发觉,于是我决定为我的班级做一些贡献,我立刻非常大声地读出我当时在读的单词,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个单词是serious,我预想的场景是,大家被我突然大声的声音提醒,意识到老师来了,然后跟着我一起开始读书,教室里可以立刻响起全班早读的声音。
然而我错了,当老师跨进教室门,我的serious用120%的声音喊出来的时候,没有人理我,全班立刻安静下来,只有我一个人读书的声音,可能还有窗外的乌鸦的叫声,当我发现没有人跟我一起读的时候,我念每个单词的声音也呈阶梯式降低,从120%→80%→40%→我闭上了嘴。
我在初中有过很多次让我尴尬到想流血的场景,但这次早读一直是最尴尬的之一。
不过我现在每次回想起这次早读的情景时,我总体会到一种诡异的喜感,一种幽默中带着凄凉,搞笑中夹杂着想死的氛围,这也是这部片给我带来的感觉。
还记得s3的疯笑,s5笑点不是很多了喏但是我觉得很搞的客服kelly又回来廖,搞不好还和ryan有戏= =好奇衍生剧儿
Michael比David可爱的成分多了很多 没有平铺直述的镜头所带来令人怪异的厌恶氛围 US剧里画龙点睛的结婚生100个小孩的理由任谁看了也都明白这个抽疯式的管理原来自一颗孤独的心Dwight精实的恶… 叽里呱啦复述式的马屁 配上《奈德梦游记》里才能看见的脸 蹲时我就释怀了 为了要和我们温柔帅气可耐滴Gareth形成反差嘛 认为可看点:1.Michael的表演 对Michael的性格刻画 2.Jim Pam 拉锯式的暧昧 但请自动忽略“为什么不直接在一起呢”3.Jim对Dwight的恶搞 但脱离了这层关系 Dwight这个表演者真是没什么可值得暴的了4.办公室同事们的表情很值得一看 从逻辑上看 US的版本里 集集透着翻版的水印 有些剧情显得很唐突 先看US版 脑子里会有很多问号 再看UK 才了——哦 原来是想处理这样的情绪 但也可能因为剧长的关系 US剧里其他同事人物描写 显然就有趣的多了 不至于突出到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好在还有半斤八两也就OK了
第一眼看到那个被果冻包裹的马克杯(这点子真是诙谐)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我喜欢的风格,从此便开始跟The Office。
首先,我认为此剧不能拿来和那些充斥背景笑声的的传统喜剧相比,完全不同的风格,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他们都划到喜剧里。
后者在内容上或许受到很多人的欣赏,但在形式上它和二十年前的美国喜剧并无二致。
或许以后还有各种比较,但既定事实是两者风格完全不同,如果要比那不过是当事人一厢情愿罢了。
言归正传,来看看为什么喜欢The Office的原因。
我会尽可能详细的分析,掰开来大家分享,不过可能看上去很罗嗦,呵呵~该剧用的是类似纪实的方式拍摄的,几乎每段剧情都会有当事人的独白,这些独白多是在另外一个独立的办公环境里完成的,也会在事情发生时由当事人口述。
看这部剧集的时候感觉就会像是你面对的是一部真正的摄影机之后一般,首先这就促成了一种窥探的感觉(可以参考为什么这些年最火的节目为什么是那些真人秀),这种观看方式往往是很多人无法抗拒的。
另外我个人也实在喜欢这种特殊的“纪实”的拍摄方式。
另外在我有限的观影经历中,这种独特的拍摄方式也是很少见的。
(用在喜剧连续剧中我是头一遭碰到,如果有人还看过类似的请推荐给我)为了达到那种真实的“纪实”效果,导演是花了一番工夫的,即使在角色独白时候也会穿插一些意外,好比他身边另外一个人冲进来打断了他,或者外面发生了大火打断了“直播”,又或者角色因为各种原因挡住镜头,拒绝继续就“接收采访”。
这些小手段便使得这剧更加真实了。
继续说到摄影技巧,细心观察的人也会发现,对于拍摄的手法,镜头的运用,摄制组们也是相当有一套的,完全运用成熟的狗仔队式的拍摄手法(注意,我这里用了成熟两个字,呵呵)。
这种镜头的把握看似随意,但想想导演的安排的确要佩服一番。
简单举例:一个镜头Jim和其他人聊天,然后镜头的余角“无意”拍到了 Pam,然后让细心的观众看到Pam奇怪的神情,然后镜头下意识的镜头直接伸到Pam那里,然后Pam好像发现了,又暗暗回到原来状态。
就是这么简单,但这效果却有催化作用,让剧集变得很有看头。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再次佩服下摄制组们,乃们辛苦了Orz恩,然后说说剧情,是的,看似无厘头,没有什么情节的(这话说的有些过了,嘿嘿)。
剧情方面,除了老板Michael的主线之外,办公室其他人亦有出彩之处,而谈到Dwight,更是叫人捧腹的角色,已经渐渐成为本剧的灵魂(不过从第四季开篇来看,除了要保有原来的丰富人物关系之外,编辑也会对其他人物进行填料扩充,再加上新的角色,以维持办公室的一个平衡状态。
)而Pam与Jim之间的若即若离的关系也让人有所期待,从可看性考虑,他们之间还是保持一种模糊关系更为有趣。
总而言,办公室的剧情不需要你去关心,但每每给人惊喜和快乐。
说到底,为什么The Office好看完全是个人好恶,我喜欢从这样的角度去关注“办公室”人们的际遇和发展,充满笑料和故事。
《办公室》是一部充满悬疑和惊悚元素的韩国电影,由洪元灿执导。
影片以办公室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神秘的死亡事件揭示了职场中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影片中,公司职员在看似平凡的工作环境中,被卷入一场接二连三的谋杀案中,而凶手的身份始终未明。
影片的叙事手法引人入胜,导演巧妙地利用有限的空间和紧张的氛围,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危险和不确定性的世界。
影片中的角色各具特色,从科长到实习生,每个人都在职场中挣扎求存,而这些角色的内心世界也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渐展露。
尽管影片在某些观众看来可能过于惊悚和压抑,但其对职场现象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阴暗面的探讨,使其成为一部值得反思的作品。
影片不仅在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好评,还引发了观众对职场生活压力和挑战的广泛讨论。
《办公室》是一部成功的惊悚片,它通过紧张刺激的情节和出色的表演,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恐惧和不安的职场世界。
影片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面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镜子,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得知这部连续剧是通过今年的艾美奖,它得了最佳喜剧奖,是改编自英国的同名连续剧,原版的没看过,所以没法比较。
在剧中,特有的拍摄特点和表演特点与片中的剧情以及主创人员所期望营造的气氛结合的非常完美。
手提摄像机摄影的粗糙感非常突出,没有人造光源,随着拍摄者和观者的心情近乎随意的Zoom In和Zoom Out,还有不断出现的表演者不是的看上一眼镜头,并不把摄像机当成空气,相反地摄影者也成了表演的一部分,这是隐性的那一部分,另外在片中不断穿插的办公室员工被单独采访的镜头。
所有的这些都不断的表明了创作者所期望的记录片的效果。
所有的尴尬和笑话和每个人的窘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猜疑、钩心斗角都被电视机前的记录者——观众所看在眼里。
让我们想象,如果你是办公室的一员,恐怕心里所想的就只能是怎么样离开这个“人间地狱”了,因为你有一个全世界最无耻,最自大,最没眼力见儿,专挑别人痛处挠痒痒的恶心主管;而且你还有一个天天跟在主管后头拍马屁,自我感觉极其良好的Assistant to the Local Manager;但是却更加无耻的感觉自己是Assistant Local Manager.此人铁面无私,公司的利益是天,神圣不可侵犯,员工都是活该的牺牲品,因为没有你活该只是个小员工。
如果你不幸加入了这个大家庭,那么恭喜你,踩到了你人生中最大的一砣大便了;但是作为我们一个旁观者的眼光,也恭喜你,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看别人的笑话更好笑的了?
http://tygoonray.blogbus.com/index.html
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我老公时常会问我你之前在Aeotec上班是不是也是这样。
Aeotec是一家纯美资的在华公司。
公司内员工是真正的来自五湖四海,有美国人,英国人,非洲人(南非),加拿大(是个不怎么会说中文的华裔),白俄罗斯人,菲律宾人,等等;作为在中国的外资企业,自然少不了中国员工。
我就是其中之一,本土员工。
与剧中又刻薄(真的是太mean了)又无厘头又没有自知之明的办公室老板Michael Scott相比,我的前老板Winston显然好太多了。
Winston只是snobby了一些,nerdy了一些,幼稚了一些。
我还记得我们当时是有两栋办公楼。
那天在B栋和Winston谈完事情之后,他就回A栋去了。
但是,我临时又有很紧急又重要的事情要找他商量(汇报)。
于是,就给他打电话了。
电话中,他说我还在回A栋的路上(A、B两栋之间相隔300米左右),你现在下来找我,我们当面谈。
于是我就急冲冲的跑下去了。
走在路上,大老远,我就看到他正躲在路边的一棵“大”树后面。
国内的大树真的称不上大树,特别是深圳科技园(成立于1996年)这样一个开发不到30年的地方。
他这样不瘦但又很高(1米91)的身材,真的很难隐藏。
我不知道他是怎样的智商才会想到躲在那棵“大树”后面 😂(至今是个谜)
就是这样子的棕榈树。
五岁智商的孩子应该都知道躲在这种树后面无异于315度无死角暴露😅两年多过去了,这个事情到现在我依然印象深刻。
我举这个例子只想说明美式老板真的是很天真可爱,有的时候可爱到无以言说的地步。
剧中的Michael Scott算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大概这样才能达到喜剧效果吧😂听说从第二季开始会越来越好看。
期待(☆▽☆)
Dwight被设定为一个成长于宾州的阿米什人,他的行为模式为何异于常人?
以下讯息也许有助于理解:阿米什人(Amish)是美国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群基督新教再洗礼派门诺会信徒(又称亚米胥派),以拒绝汽车及电力等现代设施,过著简朴的生活而闻名。
阿米什是德裔瑞士移民后裔组成的传统、严密的宗教组织,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是1525年来自瑞士,从门诺派或是重洗派分裂出来的宗派。
他们不从军,不接受社会福利,或任何形式的政府帮助,许多人也不购买保险。
大多数阿米什人在家说一种独特的高地德语方言,又称为宾夕法尼亚德语。
两个重要的概念有助于理解阿米什人的日常行为:对“骄傲”的恐惧和对“谦卑”的推崇。
谦卑通常表达为“顺服”和“交托”,也许更确切的理解是不情愿表达自我主张。
愿意顺服于上帝的旨意,并且表达为团体规范,在美国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文化中是一个异数。
反个人主义倾向是下列行为的出发点:拒绝使用节省劳力的技术,以免不依赖邻居的帮助;不使用电力,以免造成购买显示身分地位的商品而竞争;不照相,以免造成个人或家庭的虚荣心。
近似的做法还包括拒绝初中以上的教育,特别是理论学习,对日常的农场生活毫无帮助,只会引发个人或物质方面的野心。
在美国的高中教育里,培养竞争和自立意识是件好事,而这与阿米什人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阿米什人的生活很简朴,多数阿米什人(特别是旧教条派)以不使用电力和汽车而著称。
他们也没有脚踏车,只准有煤气马达。
他们如此行事的理由却往往被误解。
阿米什人并不视技术为邪恶。
他们不接受现代文明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新事物会影响家族的团聚或者使生活变得复杂。
例如,电力被视为与“世俗世界”的联系。
使用电力会导致使用家用电器,令阿米什人简朴的生活方式复杂化,引发为了物质生活的个人竞争,进而摧毁整个社区。
然而,在某些阿米什社区,电力可以使用在特定场合。
例如,没有电力就无法从事劳作,那么12伏特的电池就是可接受的。
发电机仅允许用于金属焊接、电池充电、驱动牛奶搅拌机等。
许可12伏特电力系统的理由是预防滥用电气设备。
大多数12伏特电源不足以驱动“世俗的”现代电器,如电视机、电灯泡或电吹风等。
在某些情形下,室外电器可能是允许的,例如剪草机等。
阿米什社区用妥协的方法接纳技术,在外人看来非常古怪。
例如有的社区,如果有人推或马拉,那么汽油动力的剪草机就是许可的。
理由是,坚持手工耕作,就不会受诱惑去购买更多土地,使自己超过同一社区的其他人家。
许多阿米什社区也接纳化学杀虫剂和基因改良农作物。
总而言之,阿米什人试图避免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对社区的负面影响。
除了英语,多数阿米什人说一种独特的高地口音德语,称为“宾夕法尼亚德语”或者“宾夕法尼亚荷兰语”。
不仅仅是阿米什人,许多居住在宾夕法尼亚的德裔移民也说这种语言。
阿米什儿童先学德语,然后才学英语。
他们在生活和礼拜当中会使用宾夕凡尼亚德文,在学校学英文。
阿米什社会多数男性都头戴宽边草帽,穿吊带长裤。
女性穿单色长裙外加围巾,头上则戴无边白色小帽。
这些传统源自于欧洲瑞士到德国再移民美国前的服装,在宾州兰开斯特郡,住民都穿着这种传统服装。
一些社区的着装规范包括禁止纽扣,只用褡袢。
也有些社区允许服装上缝纽扣。
禁止纽扣的原因是它与军服的历史渊源。
通用的美学标准是“朴素”:一个人的衣着不能以剪裁、颜色或其他风格来引人注目。
然而,阿米什人的服装款式仍停留在19世纪风格,他们出现在外部世界时显得特立独行,与其初衷相反,常引来好奇的目光。
阿米什男人在单身的时候胡须剃得很干净,结婚后留鬓须。
嘴唇上面不准留须,因为在16到17世纪的欧洲这是军队的习俗。
留鬓须的习俗很大程度上来自某个犹太部落。
阿米什社区为多种遗传病所困扰,如埃利伟氏综合症。
几乎所有的阿米什人都是早期数百名拓荒者的后代,近亲通婚的奠基者效应是阿米什人遗传病的根源。
有些疾病甚为罕见、独特和严重,致使阿米什儿童的死亡率非常高。
阿米什人把这个困扰当做“上帝的旨意”来接受,他们拒绝婚前基因测试,即使有孩子得了遗传病也不进行基因诊断。
然而,许多父母愿意用现代技术手段治疗孩子。
多数阿米什人不采取任何节育措施,包括安全期避孕法。
阿米什人不让子女接受初中以上的教育,认为到这个阶段的基本知识就足够应付阿米什人的生活方式。
阿米什人几乎没几个人上高中,读大学的就更罕见。
八年级结束以后,他们会教男孩木匠的技术或是农业的事,女孩从十二岁开始学料理和家事,十六岁能有男朋友。
阿米什人的家庭就是他们的学校,也是他们的教会,许多阿米什社区开办自己的学校,通常是一个大通房,教师也来自阿米什社区。
在过去,阿米什人因为学校的事与外界发生了大冲突。
1972年,三个阿米什家庭拒绝送14岁和15岁的孩子上高中,被判处罚金5美元。
威斯康辛州最高法院推翻了这个判决,裁定:以“接受义务教育”为由,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信仰自由条款,不具备正当性。
联邦最高法院维持了复审裁决。
现在,大部分的冲突已经解决,政府教育当局允许阿米什人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
某些州的法律禁止低于某个年龄的孩子辍学,即使孩子已经初中毕业。
变通的做法是,让孩子不断地重读八年级,直到可以合法离校的年龄。
阿米什人作为整体受到了现代世界的压力。
例如《童工法》,对阿米什人长期保持的生活方式是个威胁。
阿米什儿童在年幼时(以21世纪的标准)就被教导努力工作。
孩子从事新的工作时,通常父母会监督以确保效率和安全。
由父母来决定孩子能否从事危险的工作,与现代《童工法》有抵触。
与大众的想法相反,阿米什人行使投票权,而且被全国性政党视为潜力巨大的摇摆选民:他们的和平主义和社会道义对左派政党很有吸引力,而他们的保守主义形象又符合右翼政党的口味。
他们奉行非暴力不抵抗,所以很少进行自卫。
在战争时期,他们采取良心反战立场。
如许多门诺会的人一样,阿米什人不介入保险,而依靠教会和社区的支持。
比如谷仓毁于火灾或其他灾害,整个社区会一起来修复,通常一天内就完工。
1961年,美国税务局宣布,鉴于阿米什人不接受政府的社会福利,而且出于宗教理由不接受保险,他们也无须缴纳相关的税项。
1965年这一政策正式写入法律。
某些团体和雇主也适用免交社会福利税,然而法律规定他们必须供养年长和残疾成员。
阿米什人实际纳税比较重,特别是房地产税,因为他们很少接受政府服务。
阿米什人有时受到邻近社区的敌视和歧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米什人的和平主义立场引发了许多骚扰,被迫应征入伍的阿米什人也受到各种形式的刁难。
现今时代,对阿米什人的憎恶情绪突出表现为“石击”——夜晚当阿米什人的马车经过时,从路边向他们投掷石头。
《办公室》有两部,一部是英国的,一部是美国的。
后者翻拍了前者。
英剧《办公室》的创始人是Ricky Gervais,如果你看见他的照片,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脸熟。
他不但是演员,也是编剧、导演,制作了很多好作品,如英剧《临时演员》、电影《谎言的诞生》。
他脑子好使,很有创造力,在英式幽默上造诣不低。
英剧《办公室》2001年开播,只有三季,这个三季不是美剧三季的概念,一共才14集,可见英剧产量之低。
后来,此剧被美国人看上,拿去翻拍,2005年开播,到今天已经播了八季,164集,而且还会继续。
在美剧《办公室》刚刚开播的前几年,遭到不少诟病,在IMDB上的打分也不高。
翻拍英国人的东西,对不少民族自豪感强烈的美国观众来说,先入为主地就不待见。
而且这个翻拍,确实是原样照搬,英剧讲的是一家纸业公司的一个分部,美剧照样也是卖纸的。
人物关系、情节设置一模一样,甚至笑话都会照搬。
当然,英剧一共只有14集,照搬不了多久,原材料就用完了。
美剧《办公室》开始原创,并很快成熟壮大起来,将英剧开创的一些招数发扬光大,上了几个台阶。
我对美剧《办公室》的评价,是高于它的英剧前身的。
打个比方,英剧《办公室》就像发明了蒸汽机,而美剧《办公室》用蒸汽机造出了火车和轮船。
蒸汽机固然是起点,但火车和轮船的规模更大,智慧含量更高。
这几年,它终于用自己的实力,渐渐改变了那些观众的势利眼,打分甚至反超了英剧。
然而必须承认,英剧《办公室》是一部极具创造力的作品,它采用了纪录片的形式来拍情景喜剧,不得不说是一项了不起的创举。
剧中人物明确知道摄像机的存在,不但时常会像接受采访一样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且偶尔会和摄像机后面的“工作人员”交流。
美国人大概就是看中了这个极具新意的招式,才决定翻拍吧。
美剧《办公室》把这个手段运用地更加娴熟,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种纪录片似的摄影手法看似随意,可看多了之后,我觉得它在调度上所花的心思,要比中规中矩的拍法难得多。
摄像机经常会“不经意”地捕捉到人物的意外反应,有时会用“偷拍”来跟踪人物,而这些“不经意”抓到的小细节激发出的搞笑效果,就像吃花生米突然吃到开心果一样让人惊喜。
近期很火的《摩登家庭》,也采用了纪录片风格的拍摄手法。
我想,还会有更多的美剧加入进来。
下面要重点说一说美剧《办公室》的另一大创举,就是它的主人公,由史蒂夫卡瑞尔扮演的纸业公司分区总经理Michael Scott。
他虽然脱胎于Ricky Gervias扮演的人物,但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创造。
史蒂夫卡瑞尔是个非常出色的喜剧演员,从《四十岁老处男》起开始火速蹿红,跑步进入好莱坞一线演员行列,《糊涂侦探》、《约会之夜》都是非常成功的电影。
2005年,他接下《办公室》的主演后,没有看一集原来的英剧,就是为了不被Gervais的表演干扰。
果然,这个难得的好演员创造出了美剧中最独特、最让人难忘的角色之一。
Michael Scott,简单地说,是一个好心眼的大傻瓜,然而,他看上去简单的性格,又很复杂,是一个奇妙的矛盾统一体。
他热爱自己的工作,毫不谦虚地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老板,把所有员工看成“好朋友”,尽管绝大多数员工不这么想。
然而,他上班几乎从来不干正事,日常工作基本上由“不干正事”和“影响他人干正事”组成。
因为是干销售出身,自视为王牌销售员,实际上他真的是个好销售,熟记客户家孩子最喜欢的颜色;他喜欢开会,抓住一切鸡毛蒜皮的机会把员工们召集起来开会,用以浪费工作时间;他喜欢打听员工们的小道消息,如果哪条八卦他不知道,就会很不开心;同时,他对社会礼仪极不敏感,几乎一无所知,总是干出让人尴尬的事情,比如他非常诚恳地询问一位同性恋男雇员,如何能让他的结肠检查变成一种享受;然而在公司经历难关时,他又能担当为大家鼓劲的精神领袖。
就是这么一个善良、愚蠢、具有童心又极有原则的人,可以算是美剧史上的一朵奇葩。
可惜,史蒂夫卡瑞尔在第七季离开了《办公室》。
然而由于此剧对群像塑造的极大成功,灵魂人物走了之后,居然维持住了收视率。
《办公室》塑造了十几个性格各异的角色,每个都让人印象深刻,在史蒂夫卡瑞尔耀眼的光芒中,仍然清晰可见,好几个演员都进军电影界并担当了主演。
很难用一句话去概括每个人的性格,比如推销员Jim(由John Krasinski扮演,他后来主演了《为子搬迁》等电影)喜欢恶作剧,看起来是办公室的叛逆,其实他算是这里最正常的人;Dwight(由Rainn Wilson扮演,他后来主演了《超级英雄》等电影)也是推销员,有自己的农场,有着农民的价值观,偶尔带活鹅到办公室做午餐;接替了Michael当上区域经理的Andy(Ed Helms扮演,他主演了声名大噪的《宿醉》)是个名校毕业的窝囊废,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等等。
其他人不再逐一介绍,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人物性格的完善和丰富是在摆脱了英剧的影响之后逐渐完成的,编剧们像在做拼图游戏一般,将这些棱角分明的角色组合在一起,合理搭配,有效利用,成为一个完美的有机整体,一个欢乐的大家庭,缺一不可。
他们干了一件又一件笑料百出的趣事,比如为了决定希拉里斯万克是否性感,这帮人分成两个阵营,花了一天时间,认真讨论并互相拉票,比人大表决还要郑重其事。
每个人都准确贡献了独特的幽默,凑成一道喜剧大餐。
所以在史蒂夫卡瑞尔走了之后,他们的故事仍旧吸引着大批观众。
我对《办公室》的喜爱,除了上面几个方面,还因为它描写了几对非常动人的爱情,当然,都算是办公室恋情了。
其中一对是Jim和前台Pam,他们的共同爱好是捉弄讨厌的同事Dwight。
他们俩也是这个办公室中最“正常”的两个人。
他们的爱情含蓄、曲折,简直可以做成一部《与Summer的五百天》式爱情电影。
另一对是Michael和人力资源Holly,这两位都不太“正常”,喜欢用卡通人物的声调对话。
有一次Michael在城中迷了路,Holly居然猜到他的全部想法,找到了他经过的每一处地方。
这大概是真正的心有灵犀了。
这些爱情线,给疯狂搞怪的《办公室》增加了一些柔情,让它更耐看。
《老友记》中的Joey在他的新戏《戏里戏外》中对这个问题谈出了一些真知灼见:英剧很短,而美剧很长,所以美剧翻拍英剧,就要加入很多能够长时间吸引观众的因素,比如更加丰富的爱情线。
Joey也有不傻的时候。
lmao
看了第一集就看不下去!
这个拍摄形式,较压抑。如果有这么个老板,我会疯掉。
基本可以确定,有对象还有沸羊羊的女人多少是有点茶的,鉴茶课程的又一堂课
一群白痴和疯子,体验不到有什么好笑
太喜欢伪纪录片了
??
很冷...感觉还是Steve Carell一个人在撑...
川普20年前只是个主持人; AmyAdams最后客串也太可爱太漂亮了吧
在各方面都吃尽红利的老白男,是怎么有脸写出这么恶臭的剧情的?在种族主义、男权至上主义、异性恋霸权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冒犯黑人、女人、同性恋,还觉得自己特别幽默和占理,这种俯视姿态的冒犯不是讽刺和调侃,这就是纯粹的精神施暴,自下而上的才叫讽刺和调侃,自上而下的那叫冒犯和霸凌!这要是讽刺到了华裔,立马就会被定性为乳化,没冒犯到痛处,就都急着和老白男共情。
Pam和Jim好甜,其他人都好傻啊…
笑点不明= =
很多时候都能看到自己办公室的影子.继续追...
怪不得,原来原版是英国的。我说怎么我看的这个美版那么,呃,冷。但还算和我胃口
C R I N G E F E S T
这样的老板真想掐,这样的办公室真郁闷,这样的工作真suck!
走过介绍人物的铺垫部分后就渐入佳境,最喜欢E2和E5,这剧里的老板对女性和种族的各种冒犯,已经不是今昔今日的创作能容忍的了。
为了抚平《废柴联盟》完结对我造成的伤害,我精心挑选了这部剧作为接棒。第一季果然如传闻中一样烂,但我十分期待后续的发展与突破。以及剧中的老板真的太欠抽了,遇到他真的太倒霉了。
混混的上司:-)
好多美国人都爱可我看了无感的一部剧,等日后有空可以再看看重新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