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最喜欢的民国剧,没有之一,时不时还会拿出来看看,总感觉金粉世家像是红楼梦的民国轻装版,一个风度翩翩的富家子弟,生活在一个有钱有势的世家,虽衣食无忧,却面对的是大家庭里每一个心怀心思的亲人!
这部电视剧最精彩的是对人物的刻画,剧中金家这个大家庭每个人物都刻画的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都形成了自己的标签,所以看剧时,即使是配角之间的戏,同样精彩,因为个性鲜明,勾心斗角,每个眼神,每个神情都有戏,只是觉得剧中金家的人活得都太累了,哈哈!
金燕西和冷清秋的爱情应该是这部剧最大的主题了,不得不说两人诠释的都很精准了,一个玩世不恭在爱情面前却深情坚持,一个淡然宁静却在爱情面前热情专一,前面看着两人的爱情历程令人欣慰,在那个时代,这意味着两个阶层的结合,然而最后却用事实告诉我们,两个身世背景差距大的人终究无法走下去,即使那份爱情并没有减退,但却掺杂了太多的隔阂!
有很多人对男主后面的形象不解,愤怒,但我却觉得他没有变,只怪那个时代有太多观念和思想让两个人越走越远!
他们的悲剧其实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早在我上初三的时候就迷上了这部电视剧。
断断续续地看,觉得清秋好漂亮。
过年时燕西陪清秋回娘家放鞭炮那一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爱学习的我说:等以后我一定要从光头到尾把这电视剧看一遍。
2003年的电视剧,我在2010年12月24日终于完完整整地看完了。
这一等就是7年,今年我大四,不得不说时间从宏观角度来看过得真快。
7年的时间才了却了我这一小小心意。
我们多多么的忙碌多么的健忘啊。
看看,匆匆忙忙的我们,忘记了什么,又想起了什么。
里面的情节,音乐,勾起了我对过去青涩时代的回忆,现在看心境不同,对电视剧的理解也不同。
看到最后一集我就开始心疼地哭了。
我舍不得陈坤,帅帅的,那昂起头,扬起嘴角的一笑,我舍不得董洁,温柔,清纯。
我舍不得这部电视剧,舍不得这两位演员。
更是不忍看见清秋和燕西的分离。
不想看到燕西悔恨的眼泪。
清秋和燕西的变化是很敏感,很微妙,也是必然的。
他们骨子里其实都是倔强的。
爱情是一回事,一起相处又是一回事。
我想,分别才是纪念他们这一深刻爱情的唯一方法。
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如果失去可以让人记住,深刻,那就失去吧,人生的痛楚和欢乐会在岁月的流逝中历久弥新。
燕西是个单纯简单的人,可如今世态炎凉,他们这种豪门子弟也只有金家败了之后才能体会到。
希望燕西能够记住母亲说的那句话:“浪子回头金不换”。
希望燕西和清秋能再次相遇,就像结尾那样,让两人深情的拥抱成为现实。
就像结尾说的:一代豪门,金粉世家,就这样解体了,清秋走了,燕西也走了,曾经生离死别的恋人,从此擦肩而过,他们带着伤感和悔恨,随着南来北往的滚滚列车,沿着各自的人生轨迹,溶入时代的洪流。
是啊,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马上我也要结束我的学生生涯,离开这里,上班去。
不过我貌似没有不舍,对于大学这一无病呻吟的时期,我早就盼着它过去了。
只是对未知的恐惧。
本意寻芳趋闹市,青衣两髻笑颜新。
涉身百花香扑面,独向百合问雨音。
纨绔赋诗忐忑意,闺女和词坦然心。
花未眠际晨已至,情已浓时墨未深。
约至葵田葵如宴,愿托锦心与晨昏, 红裳如火美人笑,把手便知谁良人。
岂料佳缘遭人妒,空穴来风门外门。
始知齐大非偶意,全瓦不知碎玉心。
葵田幽情枕幽筑,诗稿未干雨先侵。
小儿酣然梦中暖,娘亲悟缘醒时吟。
烛光不明燃楼火,火焰嚣张罩半空。
良人入火寻不获,便似虫噬入骨疼。
疑是佳人拥怀入,醒觉自抱凄凉风。
擦身寂寞各未晓,错面迷茫两不识。
缘定今生今生散,红尘飘尽曾入泥?
记得第一次看《金粉世家》,好像是因为央视热播的剧目广告,虽然它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既不够古典,也不够现代,但却是父母比较喜欢的民国剧类型,于是我也跟风着欣赏了几集。
说真的,第一次看它,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太深的印象,从剧情到人物,唯一吸引我的只有片头曲《暗香》和片尾曲《让她降落》,真的是非常好听的两首歌曲,而要说还有什么能够吸引我,也许就是至今为止一直萦绕我心、挥之不去的那一抹白衣飘飘的身影以及那三个堪称经典的画面: 第一幕:白秀珠坐在钢琴前静若处子的认真演奏; 第二幕:白秀珠在宴会上醉酒的镜头; 第三幕:白秀珠与兄长白雄起因金家巨变而起争执,被掌掴后擎着眼泪愤然离去的镜头,尤其是那伤痛却又坚毅的眼神。
…… 当然,也许在各位看倌们的心中,像如此经典的画面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在金燕西的书房里,白秀珠与交际花的一段精彩的言辞交锋,再比如金燕西向白秀珠道歉时在白公馆里白秀珠将东西丢出家门的镜头……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经典,但是对于我而言,可能印象最为深刻的就要数以上的这三幕吧!
白秀珠在原着中是一个典型的第三者的反派角色,对于这个言论我始终不敢苟同,起码不会是反面角色,而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奇女子。
至少从时间来看,她和金燕西才是真正的青梅竹马。
可能是因为我不喜欢看民国时期的片子吧!
所以对于一些大的时局的描写并不是我所看中的角度,整部剧中真正最能够吸引我的就是金燕西和白秀珠之间令人感叹惋惜的爱情,正是一出“襄王有梦,神女无心”的反转剧,甚至连他与冷清秋的轰轰烈烈的爱情都没有能够在我的心中留下多少记忆的涟漪。
记得在我的记录本上有这样的一句爱情格言:“在爱的世界里,只有谁比谁付出的多,而没有谁对谁错”。
所以,对于金燕西和白秀珠的爱情,我始终觉得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金家少爷负了白家小姐的。
毕竟在那个年代里,门当户对的爱情并没有什么不好,而追求自由的恋爱达人自然也没有错,也许错的只是时也命也运也。
然而,金家少爷那新鸳鸯蝴蝶派的爱情之梦其实只是自我的喜好而已,只为了圆自己的一个王子与灰姑娘的浪漫梦想,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两个女子的心。
一个是深爱着他的女子,另一个是他自以为爱着的女子。
也许在我的骨子里天生就有着同怜弱者的基因,所以我始终没有觉得白秀珠是个反面人物。
相反的,正如同前面所列出的三个镜头一样,白秀珠这个人物角色所留给我的只有那一幕幕的美好的回忆。
是的,从新时代新女性的角度看,白秀珠是一位敢爱敢恨、敢于冲破世俗与家族的阻碍,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的奇女子,不以家世看待爱情,不受父兄的影响而左右。
虽然她有着贵族小姐一般高雅的修养,却并不愿做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所欣赏的。
如果非要在鸡蛋里挑一点骨头,找出所谓的反面角色的特征,也许只有那么一点点的叛逆以及最后因爱情的失望而对金燕西实施的一个小小的报复,显露了小女人的心迹而已。
这部电视剧已经看了很多遍,很多兵荒马乱忙碌过内心空落落的深夜都会重温那些经典的情节和台词,感觉好像昨天刚刚看过一样。
金粉于我这个九零后已经是一种情结,某种方面影响了我的爱情观,并且陪我成长。
我会永远记得燕西的那句“你就是那朵百合花,我要让你在阳光里温暖的开放不受到任何风雨的打击。
”也永远记得那片向日葵田上两个奔跑的年轻身影,阳光下的“I LOVE YOU”。
可是,燕西还是让那朵百合花淋雨了,向日葵在阴雨下也没法灿烂地开放。
年华里,他们长大了,我们也长大了。
小时候,只喜欢金粉的前半部分,燕西追清秋的戏份,因为实在接受不了后面两人关系那么突兀的转变,而且也对燕西的冷漠恨得咬牙切齿,觉得全是他的错,得到了清秋就不懂得珍惜。
可是后来再看,突然发现自己的理解和小时候不一样了。
两个人都没有错,当时轻狂,只因年少。
因为太年轻,两个人都有太多的棱角。
门第之说暂放一边,但看两个人的生活圈子和娱乐范围就看出明显的差异。
年轻的时候,我们觉得只要有爱就可以战胜一切,但是,一切都发生的太快了,他们两个还没有来得及学会互相谅解互相包容就有了宝宝又发生了各种事情。
其实从这段感情不难看出,清秋真的是个太过清冷的人,她爱燕西不容置疑,可是她从来都没有明确地表达过。
她会一个人等待燕西回来、回忆,却从来没有正面地表达过对燕西的爱,而且不信任燕西却又没有什么表示,只为了那一点点可怜的自尊,甚至最后在燕西没有答复白秀珠是否出国的时候她就心灰意冷地相信别人的话让燕西走,连一句挽留都没有,纵然心都要碎了还要苦苦支撑所谓的尊严。
小时候没有在意这些,可是长大了之后,明白感情需要两个人共同维系付出,如果燕西挚爱的人从来都是那副要把自己往外推的样子他能一如既往地热情吗?
而且,燕西父亲的死对他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什么都不怕的富家子弟变成了要看别人脸面生活、要学会卑躬屈膝的普通人,他也会害怕,会惶恐,他不能够毫无顾忌地说出“我说的话什么时候变过”,他想要给清秋最好的生活,可是一切却都变了。
现在再看大结局时燕西疯狂地奋不顾身地跑进火海叫清秋的时候,会忍不住鼻子酸酸的,那么爱,又为什么会伤害?
他说过从来没有爱过除了清秋以外的任何女人,我也相信,有那么灿烂的回忆他怎么可能去爱其他人。
只是那一段时间他没有力气爱了,所以才会毫不在乎地对白秀珠说“我觉得我们两个比较合适,在一起吧”。
其实谁都明白他放不下清秋。
最后的燕西有点像家道中落的宝玉,他善良纯净,却在污浊混乱的现实里茫然无措。
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心里都会是个无畏的追求真爱的金燕西,为了让the one爱上自己,可以做一切能够做到的事情,可以毫无顾忌,不怕被伤害,没有想过后果。
见到那个人觉得世界变得好清新,阳光灿烂花香弥漫,一切都特别美好澄澈。
会躲在楼梯间只为了看到那个人,会打听一切有关那个人的事情,觉得有那个人的笑容一天都会很明媚。
有那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感情,也算青春无憾。
可是也因为太年轻,得到了便不懂得珍惜也是人的通病。
另外,开始计较得失,希望平等付出,一切按照自己完美的想象发展。
可是少年要学会长大,渴望被尊重被认可,也渐渐不再把感情作为重心,那个人也许不再是你的完美恋人,可是,却永远贪恋那份想念的甜蜜与温暖。
所以不管结局怎样,都不要选择去恨去讨厌那个让你成长的人,悄悄在心里留一个角落,为自己的青春留下注脚。
每个人的心里亦是一个冷清秋。
有懦弱的一面,却大部分时间选择坚强示人。
强烈的自尊心,即便被动也要保持一分清醒与自知。
渴望独立,向往自由和新生活。
对爱执着却不懂得表达,孤傲又渴望知己。
蔑视世间污浊,向往乌托邦的宁静。
理想化却又为现实所伤害,对周围失望。
然后逃避,继续寻找,在路上。
以前固执的认为清秋和燕西一定一定还会在一起,虽然后来也有狗尾续貂的《金色年华》,可我们知道,燕西和清秋只存在于《金粉世家》。
至于最终的结局,现在觉得,成长后的两个人幸福最重要,也许再也无法相遇,也许相遇了也无缘继续。
因为很多事情不是两个人能够决定的,环境、未来、方向都很重要。
所以,“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真的是一个让人向往的美好愿景。
总之,在最灿烂的年华遇到对的人,青春无悔。
都要在一段段的生命旅途中,学会成长,学会真正的爱。
冷清秋说:“我们是不一样的人,就像我家的葡萄藤开不出百合花一样。
”于是金燕西硬是在葡萄藤上绑满了百合花。
可惜再美的百合花绑在葡萄藤上终究会败落。
“有多甜就有多虐”这句话可以概括金燕西和冷清秋两人的爱情了。
婚前他们的爱情绚烂得刺眼,婚后的他们让人湿了眼。
他们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像两条线,相交后渐行渐远。
金燕西追求冷清秋的情节可以说看了让人少女心爆棚了,一个脾气那么大的少爷,为了自己心仪的女子冒着大雨追默默地追到她家门前,费尽心思接近她、讨好她。
然而,一切都太虚了,尤其是胸无点墨非要装成个满腹经纶的有文采的人,也许他也知道,清秋喜欢这样有真材实料的人吧。
无论是作为她的老师在那里故弄玄虚还是故作文雅办诗文会,一切都是做的样子给她看,真实的他呢?
花钱如流水,活脱脱一个纨绔子弟。
冷清秋可以说人如其名,对人对事都比较寡淡。
她骨子里是高傲的、是好强的。
她喜欢读书,她希望做个独立的女性,所以她婚后去教书,这个行为并没有得到金燕西的理解,反而使得两人婚后感情恶化。
说到底,冷清秋是个孤傲的人,她和金家是格格不入的,她不会去讨好任何人,更别说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她和金燕西婚后缺少沟通。
甚至两人的很多行为,彼此是不理解不赞同的。
距离会产生美,可也是虚假的美,婚前与金燕西不够近的距离并没有让她认清金燕西,并没有真正的了解金燕西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其实,他们两个是截然不同的,当婚后距离拉进,彼此了解得更深入,不同的三观碰撞出火花,矛盾恶化,最后只能是不欢而散。
金燕西终究不是冷清秋想要的那个人,冷清秋也不是适合金燕西的人,一切都是因为那天太阳太美,让人眯了眼。
他们注定是要分离的,就像绑在葡萄藤上百合花,只是短暂、虚假的美丽。
看这个电视剧的时候,对于冷清秋小姐的种种,从一开始的盲目崇拜,到后来的不敢苟同,到后来觉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到后来有点同情又有点觉得活该,到现在,觉得冥冥之中,都是天意吧。
我实在是觉得董洁演的这个清秋,演的真心是不错。
首先,董洁长的就很水灵,很小家碧玉的气质。
看上去就是小门小户的闺女,却又对有钱公子哥有种致命的吸引力。
可不是吗,平日里都是大鱼大肉的纨绔子弟们,看见这样的一份清粥小菜,当然是觉得爽口无比了。
而且,董洁一出场那两条大辫子,说实话,在我脑海里晃荡了不知道多少年。
我是在2003年第一次看的这片,直到09年,大一快上完了,开始再一次看,这么漫长的6年里,冷清秋的青春就连同着这两条大辫子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
我是一个盲目崇拜者,一直看到第三遍,我说的是从09年开始,我密集的看这部电视剧。
连续看了3遍之后,我开始觉得,清秋这个姑娘,是不是有点毛病?
哦,是毛病有点太多。
由最初对她的喜爱以及作为女主角事事完美的心态淡下去之后,觉得,这真是一个很矫情的姑娘。
在那一段时间里,我真心很烦这个方枘圆凿的小姑娘。
一入豪门深似海,她貌似不明白这个道理。
不参与姨太太少奶奶之间的麻将外交互动;明明感觉到和三嫂关系不好,却不采取积极的行动来维护这段关系;讨得上房的喜爱的时候,不够低调;面对情敌的时候态度消极;更加要命的是,对自己的丈夫,永远一副清清冷冷的样子。
你是个女人,女人在很多时候都要放低自己的姿态。
不是让你活在尘埃里,只是有的时候,你要有退步,你要有容忍之心,你要有媚俗之气,你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完美的立足。
何况,你嫁入的是金府。
金府是什么地方?
金府不是一般人能去的地方。
三个少奶奶,四个大小姐,两个姨太太,夫人丫头,各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你要的不仅仅是谨小慎微,更多的是一份机灵,以及,能够融入那样的家庭的心意。
什么叫做心意,就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
带着这样对清秋小姐的鄙夷,又看了两遍。
这两遍,看的细致了。
因为很多情节早已烂熟于心,所以很多地方,我更加注意的是细节。
我观察到嫁入金府之后的清秋,活的其实很艰难。
内忧外患。
没有可靠的娘家做靠山。
富贵的婆家,姐妹们一心相助,公婆莫名疼爱。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把各类嫂嫂得罪了。
丈夫开始不着家,两人不同的三观开始起冲突。
她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给自己寻找一点安慰。
只是这个时候,我默默的问,那你当时为什么要嫁给他?
不要说被感动了。
爱情是可以因为感动而来,婚姻绝对不是。
婚姻里不是只要爱情就可以,婚姻意味着两个家庭的结合,意味着以前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要同步的开始他们的人生。
爱多还是爱少在这个时候,没有那么的重要,更多的是,要有共同的志趣。
金燕西是什么人?
自己都不愿意出去工作赚钱,觉得动不动就有辱金家七少爷的名声的纨绔子弟,他能忍受的了自己家境清贫的媳妇出门工作?
他觉得你现在吃穿用度比起你在娘家已经强了十倍都不止了,有什么必要出去工作?
他不认为工作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他认为工作就是为了养家糊口。
可以说,他从心底就看不起努力上进的人。
因为从小,他什么都有了。
可是清秋她不是。
这就是两个家庭的冲突,或者是两个阶层的冲突。
所以我觉得所有的悲伤都源于,清秋不该一时冲动嫁给了燕西少爷。
可是很多时候,婚姻就是这样一时冲动的产物,不是吗?
如果不是燕西少爷这样的穷追猛打,摆出一副志在必得、非你不可的气势出来,清秋小姐这辈子也不会感受到什么是山盟海誓,惊天动地的爱情吧。
比起波澜不惊的读过此生,我想,从小接受教育的清秋小姐,多少是很愿意很期盼这样一种爱情的。
当你的人生里真的出现这样的一个人,即使身边多少力量都在拽着你不让你陷入其中,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不去飞蛾扑火的享受这样的爱情。
也就是这样,一时之间,他们结婚了。
齐大非偶不是一句话而已,是祖上传下来的至尊真理。
清秋的妈妈知道,但是又心疼女儿,想让女儿拥有丰衣足食的生活,而不是捉襟见肘到穿一双布鞋都要看人脸色。
舅舅未必也不知道,只是觉得攀上了金家的高枝,能换一份薪水高的工作,能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就连韩妈,我想也是知道的,但是只要姑娘高兴,主人家不反对,她只是一介老妈子,她又有什么立场说不好?
你看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冷家有太多的东西想从金家得到,而金家,却只要一个安安稳稳放在家里养着的少奶奶。
可是,清秋做不到像一朵百合花一样,养在花瓶里供人观赏,却想无偿的得到金家的一切的好 婚后的清秋,所作所为完全符合她的性格和习惯。
也只有这样的女生,才能让当年风靡京城的少爷公子为之折腰。
是,她要是会阿谀奉承,交际花邱小姐比她强一百倍;她要是个性傲娇、嘴甜讨喜,秀珠妹妹早已成为七少奶奶;她要是一副贤良淑德,隐忍不争的过日子,丫头小莲早就飞上枝头成凤凰。
怎么样,七少爷看中的就是她不同于身边所有的女人的特点,她的清,她的冷。
由此,他也必然会失去她。
如果当时金燕西娶了门当户对的白秀珠,他们的婚姻一定是牢不可破的。
什么样的关系最牢固?
必须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上的。
他们的结合不是两个相爱的人的结合,是两个政客的结合,是两个家族的结合。
而如果清秋嫁给的是意气相投的欧阳老师,也许就是夫唱妇随,一起干革命。
这样的人生,才是清秋这样的女子最是适合的人生,得到别人的尊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不是宅院深深锁清秋。
所以,清秋嫁给了燕西,就要接受接下来的一切。
包括委屈、伤心、后悔、分离。
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天意的安排。
这样的燕西少爷,这样的清秋小姐,必然是要在一起的。
这样才有故事。
十几年前,《金粉世家》开播时,并没有给年幼的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依稀记得的画面只是,陈坤在楼前伸展双臂,背后的横幅倏然放下,向日葵花田里,依偎躺着的二人。
那个时候对人物的理解也停留在泾渭分明的善恶之分上,主角一定是好人,故事之所以是悲剧一定是源自无法扭转的外力作用。
当自己也经历过爱情和失恋,再重新从头到尾看这部剧,才发现人间的故事多是相似的:比起外来的撞击,来自内部的溃烂,更能瓦解原本拼命建立起来的东西,无论是家族的兴衰,还是个体的情爱。
《金粉世家》的故事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大致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旧思想碰撞如寒暖流交汇,必然会制造丰沛的营养。
先从父辈的纠葛说起。
金燕西的父亲金铨是典型的兼具旧式文人和新派官僚的混合体,一个很值得咂摸的人物。
他国文底子好,能诗善绘,可以品鉴出燕西诗社所作之诗的好坏,四姐正是利用这一点促成二人婚姻(将清秋的诗集拿给金铨看,获得赏识);也能够在隐居山中时,画黄山松自娱。
旧式文人的技能,他都有,不仅如此,他还出过洋,有广阔的眼界,了解国外的婚恋观,也没有老派的门第观念。
凭借诸般技能与处世之道,他在政坛如鱼得水。
一个小细节是,他还把控着舆论——长期给两家报社提供补贴。
在同僚面前,他不过分亲近也不失礼数,在下属和晚辈面前,架子就要端起来,训斥的时候毫不留情,对多年的老妻金太太,也更多地体现在尊重和信赖上。
这些都像常见的报道描写一样,是摆放在橱窗里供人观瞻的形象,而三姨太、欧阳倩的引入打开了他私人化的侧面。
三姨太是欲望的象征,每当她和金铨同框时,氛围就变得香艳起来,金铨也展露了“老不正经”的那一面。
权势加身,即便是饱读诗书的文人,也抵不过赤裸裸的身体欲望的诱惑。
欧阳倩和儿子欧阳于坚是剧中原创的人物,说起关系来有些狗血,但又的确是很可能发生在金铨身上的事。
欧阳倩来找他希望营救自己的儿子(但还未点明也是金铨的儿子)时,金铨虽然对眼前的旧人有些微同情和怜悯,但仍拿一通道理推脱,得知是自己儿子后,便立即变了脸色,应下来,这个转变,彻底暴露出这个男人的自私和虚伪。
但他也一眼就能看出金冷二人婚姻的问题在处理欧阳倩之事上,也能看到金太太能干老练之下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
其实整部剧看下来,这个母亲是招人敬爱的,她并不保守,和丈夫一起出过洋,有见识,年轻时还偷偷看《红楼梦》(“我年青的时候看小说,还不能公开的。
为了看《红楼梦》,不知道暗下掉了多少眼泪”,这段对话和原著一模一样),对儿子、媳妇、仆从都不错,也很疼爱清秋。
只是,和金铨的反应相呼应,他们都只在知道亲生儿子的存在时,对欧阳倩涌起了更多的愧疚,“要是我早知道妹妹你怀上了金家的血脉,我就是死也不能同意老太太的意思”——言下之意,如果没有这个孩子,欧阳倩就可以被他们心安理得地赶出去了。
这样新旧交融的复杂性,在两位家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金家的女儿之所以都比儿子优秀,与这种新旧交织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一面,儿子有钱有地位,得了母亲偏袒,肆无忌惮,有了教育资源也不会努力;另一面,女儿接触到新的思潮,对比一般女性的境况,会更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也有远大的家国理想。
大哥凤举,经济系毕业,但是事业并不做得怎样好,还需要父亲擦屁股,在婚姻中,一会调戏丫环,一会包养娼妓,对妻子流产都并未表示过多关心;二哥鹤荪,戏份不多,但是半夜和二嫂慧厂争吵的情节可见此人也不是什么怜香惜玉之辈,在慧厂需要陪同的时候反搬出“男女平等”来搪塞;三哥鹏振,事业上看不出花样,和男戏子陈玉芳的关系引人遐想,对三嫂更是明显的应付态度;四姐道之,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只是令人困惑的是,那么牙尖嘴利的她竟然容忍了丈夫带回的日本小妾,还主动帮忙带回家;五姐敏之、六姐润芝都是留过洋的知识女性,尤其是六姐,燕西为了追求清秋办的诗社,到后来反而是六姐润芝持续地参与,还和男友浩然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中,甚至不惜私奔,她才是那个出走的“娜拉”。
1919到1922年之间,全国的几所大学陆陆续续开放女禁,动荡时代的思潮推搡着、碰撞着固有的根基。
冷清秋的志向在剧中多次提及,要“考大学,读硕士,读博士”,婚前就向金燕西表态了,还在热恋期的金当然一口应下,还说要带她出洋留学,到了婚后全然不提了。
事实上,二人的矛盾,早在婚前相处时就暴露出来了,怎么会没有痕迹呢,只不过当时的百合与向日葵太美了,月色也太美了,浪漫得足以蛊惑人心。
剧中反复提到一部电影《阴谋与爱情》,是18世纪戏剧家席勒的名作,讲述的是宰相儿子与平民琴师女儿的故事,同样跨越阶级的爱情,在身边人层层的阻拦下,终得悲剧收场(更像是本剧中的柳春江和小怜)。
燕西和清秋的观后感即是二人不同价值观的象征,燕西的反应是逃避,处理办法是下次看个大团圆结局的片子,这和金太太对红楼梦的态度一脉相承,金太太看《后红楼梦》时说:“这书很有趣呀。
贾府上不平的事,都给他弄团圆了……所有的《红楼梦》后套,什么《续梦》《后梦》《复梦》《圆梦》《重梦》《红楼梦影》,我全都看过了。
我就爱这个。
什么文学不文学,文艺不文艺,我可不管”(此处截取自原著,和剧中类似)。
而清秋对这两部作品的态度也是相似的,对《阴谋与爱情》,她说:“我还是喜欢看悲剧,这样才反映真实的生活”,对所谓的《后红楼梦》,她说:“这个东西,太没有意思,一个个都弄得欢喜团圆,一点回味也没有”,可见她对真正的文学性的珍重,这种珍重是燕西不能理解的。
其实在原著中,这种差异更明显。
清秋给燕西写的是庾信的《春赋》,而燕西回个信都要去翻《风情尺牍》《香艳尺牍》(放到现在大概就是《情书大全》《手把手教你写信》之类的吧);对中秋月色,燕西想的是情种唐明皇、香艳的舞曲,清秋想的是黄之隽的《翠楼吟》“月魄荒唐,花灵仿佛,相携最无人处”。
摘掉总理儿子的光环,二十岁的金燕西既无立身之本,也无真才实学,仅有一副好皮囊,与追求时火花迸溅的热情。
燕西没见过冷清秋这样恬静温婉又有才华的女子,冷清秋自然也没见过贵族家庭的金碧辉煌。
要说这份爱情里不掺杂一点虚荣,是不可能的,冷清秋在原著中也收了燕西送的礼。
但是这种追求,并不是富二代的强势占有,而是一点点接近,一步步迷惑,包装得精致绚丽,正如昂贵的艺术品对比同等价值的金钱,前者第一眼看过去,先是想到它的美,然后才是获得它需要的代价。
话又说回来,品味的差异也并不是不能弥合,他们还有更多的问题。
剧中,燕西在追求阶段,发生过几次重大矛盾:盗用欧阳于坚的诗(解决办法:发奋写诗发表在报上吸引清秋注意)、和欧阳于坚打架(解决办法:六姐劝和,把百合花插满葡萄藤)、用球砸伤欧阳于坚的眼睛(解决办法:喊楼拉横幅)。
除了发奋写诗,是实打实地证明了自己,后两个行为都无比幼稚,也就是二十岁的光景能做出这样的行为,也就是不到二十岁的年纪能沦陷于这样的浪漫。
而他求原谅时说的话,就更是常见的托辞了: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啊。
可纵观这上述引起矛盾的行为,有哪样不是出于自己的私欲和嫉妒。
从欧阳于坚的角度来看,高干子弟金燕西就是不折不扣的反派。
这些矛盾在爱情浓郁的时候埋伏着,可以用满地的向日葵、满廊架的百合花抵消,一旦爱意消磨,它们就清晰地暴露出来。
婚前还会为她办诗社,顺从她,为她写诗,这些事的动力都来自未达成的爱恋,婚后,目标既已达成,动力消退,自然是诗也不必作了,家也不必回了,更听不进去清秋的管教,甚至对她冷嘲热讽。
人是很难被改变的,爱情的力量也没有那么大。
张恨水在原著中写清秋最后在小楼上,伴着孤灯,作了三阕词,最后一阕是:忏尽红情犹有恨,隔帘羞见牵牛。
凄凉佛火黯高楼。
拥衾无一语,敲折玉搔头。
但愿思君休再梦,梦时醒也还休。
倩魂频断莫勾留。
好乘今夜月,一探广寒秋。
他写道:“这第三阕词,说得是很明白的,又是恨,又是愤,恨极愤极,梦也不要做,魂断了也不必去踌躇,香销玉碎了就拉倒。
大概总是有这样一个晚上的了。
”是不是很像《氓》里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梦够了,恨够了,原谅是不可能原谅的了,那就这样吧。
剧中她的命运,似乎是由欧阳倩的状况点出了,两人孤傲的性格很像。
八妹虽然年纪小,但一定也看惯了几个长兄长嫂之间寡淡的情分,面对金冷二人的分离,尤为困惑,“你们不是自由恋爱吗”、“你们不是很相爱嘛”,她分别问两人,金燕西承认了“爱过”,也只是感叹“花不是开过吗,有什么后悔的”。
可他的爱情,正如葡萄藤上的百合,只能维持一时的绚烂,它们被从原本的茎秆上摘下时就濒临了死亡,想要种出拥有生命的花,少不了持续的呵护、浇灌、除虫。
那花,根本就不算开过。
我很喜欢最后清秋带着孩子搬到阁楼的场景,色调清冷,一灯如豆,昏暗的房间里挂满了所作的文章。
在巨大的悲痛之下,和所有对文学心怀敬畏的青年一样,文字成为了她的支柱。
但愿思君休再梦,梦时醒也还休。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流传在月夜那故事 当中的主角极漂亮如神话活在这世上 为世间不朽的爱轻轻唱”柳春江,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来是个斯文温和的君子。
小怜,一看就是个惹人怜爱的善良温柔好女子。
他出身官宦家庭富贵,她无依无靠在大户人家当婢女。
他从不理会所谓身份悬殊,执着的给她送信约他见面。
而她从一开始就在逃避没有将来的相聚。
他常盯着她做的彩球,目不转睛,眼里心里都是满满的爱意。
有情人在一起,就算什么事都不做,只是当她轻轻依靠在他怀里的时候,当他和她四目相对莞尔一笑的时候就能觉得甜蜜和美好。
他说“我柳春江终其一身心里只有小怜一个人”她还用说什么呢。
他们站在一起非常相配,跟画一样美好。
最可惜,美好的东西总是难以守护。
私奔,被抓,拆散,两隔。
当他被家人抓回去的时候,她声嘶力竭的哭喊,无力闭上双眼。
从一开始就忧心的将来还是上演。
她为了要另娶她人的他,剃度出家。
他决然的甩开红绸带,撕心裂肺的一路跑去找她。
呕心沥血,天人永隔。
如果她能再多点反抗心思,他能再少点斯文天真,也许结局就会不同。
后来知道剧情修改了书中结局,添了点故意和人为,彷佛就为了引来更多泪水?
其实也许书中结局才更贴合实际:想想一个敢于爱上丫鬟的公子怎么会没有预先想到各种阻扰,一个留洋回来的精英怎么会可能不设计好出逃计划和后备方案,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怎么可能说精神失常就失常;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子敢踏出第一步怎么会可能轻易认命?
至少能安慰自己,书里的他们两,既然敢标新立异就不缺少勇气,既然敢冲破阻挠就一定能活的自在。
“真爱总会是永远人成熟了仍然被暗暗牵动伴星辉跟恋爱梦深深抱拥”
燕西先生文鉴:西楼一火,劳燕遂分,别来想无恙也。
秋此次不辞而别,他人必均骇然,而先生又必独欣然。
秋对于欣然者,固无所用其不怿,而对于骇然者,亦终感未能木然置之。
何也?
知者谓我逃世,不知者谓我将琵琶别抱也。
再四思维,于是不得不有此信之告矣。
秋出走之初,原拟携此呱呱之物,直赴西郊,于昆明湖畔,觅一死所。
继思此呱呱之物,果何所知?
而亦遭此池鱼之殃。
况吾家五旬老母,亦唯秋一点骨肉,秋果自尽,彼孑然 一身,又何生为?
秋一死不足惜,而更连累此一老一少。
天地有好生之德,窃所不忍也。
为此一念徘徊郊外,久不能决。
凡人之求死,只在最初之五分钟,此五分钟犹豫既过,勇气顿失,愈不能死。
于是秋遂薄暮返城,托迹女友之家,一面函告家母,约予会见。
家母初以秋出走非是,冀覆水之重收。
此秋再三陈以利害,谓合则在君势如仇敌,在秋形同牢囚。
人生行乐耳,乃为旧道德之故,保持夫妻名义,行尸走肉,断送一生,有何趣味?
若令秋入金门,则是宣告我无期徒刑,入死囚之牢也。
家母见秋之志已决,无可挽回,于是亦毅然从秋之志,愿秋与君离异,以 另谋新生命。
惟是秋转念择人不慎,中道而去,知者以为君实不德,秋扇见捐,不知者以为秋高自攀附,致遭白眼。
则读书十年,所学何事?
夫赵孟所贵,赶孟能贱之,本不足怪。
然齐大非偶,古有明训,秋幼习是言,而长乃昧于是义,是秋之有今日,秋自取之。
而今而后,尚何颜以冷清秋三字,以与社会相见乎?
因是秋遂与母约,扬言秋已步三闾大夫后少,葬身于昆明湖内,从此即隐姓埋名,举家而遁于他方。
金冷婚约,不解而解矣。
秋家今已何往?
君可不问。
至携一子,为金门之骨肉,本不应与同往。
然而君且无伉俪 之情,更何有父子之义?
置儿君侧,君纵听之,而君所获之新爱人,宁能不视此为眼中钉,拔去之而后快耶?
与其将来受人非种必锄之举,则不如秋保护之,延其一线之生命也。
俟其长大,自当告以弃儿之身世,一日君或欲一睹此赘疣,当尚有机缘也。
行矣!
燕西。
生生世世,吾侪不必再晤。
此信请为保留,即作为绝交之书,离婚之约。
万一君之新夫人以前妻葛藤未断为嫌,则以此信视之可也。
行矣!
燕西。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秋虽非君子,既对君钟情于前,亦雅不欲于今日作无味之争论。
然而临别赠言,有未能已者,语云:高明之家,鬼瞰其室,虎尾春冰,宜有以防其渐。
以先翁位高德茂,继祖业而起来兹,本无可议。
若至晚辈,则南朝金粉之香,冠盖 京华之盛,未免兼取而并进,是非青年所以自处之道也。
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焉。
慈姑老大人,一年以来,抚秋如己出,实深感戴。
寸恩未报,会当衔结于来生。
此外妯娌姊妹,对秋亦多加爱护,而四姊八妹,一则古道热肠,肝胆相照,一则耳鬓厮磨,形影相惜。
今虽飘泊风尘,而夜雨青灯,每一回忆,宁不感怀?
故秋虽去,而寸心耿耿,犹不免神 驰左右。
顾人生百年,无不散之筵席,均毋以秋为念可也。
蓬窗茅户,几榻生尘。
伏案作书,恍如隔世。
言为心声,泪随笔下。
楮尽墨枯,难述所怀。
专此奉达,并祝健康!
冷清秋谨启
刘亦菲粉嫩嫩的感觉,陈坤好适合这种世家贵公子的角色,董洁好清纯、那一回眸好吸引人,也不知为什么看着看着突然感觉,家和才能万事兴!
虽然没看全。很不喜欢男女主角。那几个姐姐还是很好的
2
看是看过 除了暗香已经毫无记忆了
大概是年份的关系,节奏慢,制作粗糙。台词和演员都是很赞的
我已经记不清是多少年前和你一起看的了,还没看完我们就分开了。直到今天看完后半部这和我们一样天各一方的结局早已没有心力再用心地哭一回。
那个时候的董洁清纯如清澈的水,刘亦菲也是美的,只不过是幽怨的角色,小时候觉得非常好看,大了觉得大概只是青春的记忆
低配红楼梦。
这个剧,太毁人三观了,或者说是狠狠的揭露了现实,简直摧毁人爱情观,但是那个时候的董洁真的很美。
恨水要知道给拍成这样准气活,要看张恨水就找阮玲玉的片吧
这部里的陈坤比泰坦尼克里的小李也不怵;看得我直掐人中,太气人了。制作粗糙得很,好几处大话筒都露出来了,很多剧情线没头没尾,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男女主的爱情兰因絮果,真是气人。白秀珠也没什么可爱的,最后完全反派角色了,再也不想看这种苦情烂剧了。两星给陈坤颜值。
陈坤。难看。
曾经的董洁小姐姐,学生装气质很清纯!陈坤的富家公子也很到位!
当初爱 那浪漫那条幅。不爱就不爱了又怎样
对这种文艺风格的年代言情剧实在不感冒
感觉董洁撑不起来这片子,刘亦菲就不提了
和原著比离题万里
把书改的乱七八糟,第一点把小怜的故事改成了狗血八点档!忽略了小怜婚姻与清秋婚姻的对比;第二点胡乱创造炮灰欧阳;第三点把清秋改得过分矫情,最最最接受不了为什么要把一个薄情寡义的金燕西进行美化?是为了给当今女子一个白日梦吗?!然而可知,梦也是只是梦,到头来只不过“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看得人抑郁,不喜欢,谈恋爱那段还算有意思
演技渣,难看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