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描述了隶属南韩军队的五十几名学生兵(最初71个,后来中了人民军侦查分队埋伏,死了十几个),坚守阵地,重挫北朝鲜人民军第5师某团并击毙该团团长的英雄事迹。
本来这种类似的故事,我还以为只能在某些国产老电影里看到——国产老电影们好歹在铺展剧情方面的功夫还是下得比较足,不会出现“你们要把一发子弹当一百发”然后初上战场的学生兵个个生猛得似老兵油子一般,眼睛一瞟比狙击步枪瞄准镜还准的状况。
影片开头部分还是蛮精彩的——对战斗的刻画还算比较真实,朝鲜军队和韩国军队在城区里展开激烈的巷战,然后,然后——那个穿着白色军装的人民军少校出现了,自此开始,剧情就开始不正常化起来—一开始在巷战中人民军战术灵活,至少还有轻重武器的搭配使用,会使用迫击炮对敌军进行压制,会用巴祖卡点掉敌军的火力点,会用刺刀捅敌军的肚子,在那个白衣人出现之后,人民军就退化成了只会端着枪械直愣愣往前扑一直扑到扑街的二杆子,以人肉战术碾压掉了南韩军队的防线。
然后这只部队在今后的战斗中表现一贯稳定,充满激情地以排山倒海之势渡河,以排山倒海之势行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军的枪口,最后以排山倒海之势嗝屁掉,成为后续部队的掩体——并且他们以排山倒海之势倒下时,面对的仅仅只是五十多个第一次摸枪的学生兵。
要说这群学生兵也真是生猛,兴许是南韩一贯民风剽悍,洗礼用酒精,7岁进军营,个个是战士,出征前他们的阿妈尼还要给他们一张盾牌叮嘱几句“要么拿着它回来,要么趟在上边回来”云云,不然怎么能抵挡得住敌人一个整编二杆子团的疯狂进攻?
从“第一次摸枪”、“第一次训练”、“第一次交火”到“我们都是他NIA的、真正的、会操作各种武器、包括敌人武器的特种部队”的转化只花了不到两天时间?
除了他们是天生的战士以外对武器和战斗有着极其卓越的天赋以外,我无法想象出其他任何理由。
甚至我还在怀疑他们是不是赛亚人,后来想想赛亚人基本上是不用武器的,才阻止了我更进一步的假设。
于是,这样就可以合理的解释喂神马他们五十几个就能抵挡住对方一个整编团的进攻了——1.他们都是天才,不用训练就会操作各式轻重武器;2.人民军的智商明显不太够用,放着这么多重武器也不知道使用,最后还慷慨的转手给了学生军。
但是为了写实性,电影还是不得不牺牲了这五十多位可爱的、花儿一般年纪的年轻人。
虽然男主角的眼神很有杀伤力,但是毕竟只依靠两只眼睛是炸不掉坦克的,于是四只眼睛的便去把坦克给炸了,人民军士兵看到这孩子比常人要多两只眼睛为了赞扬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特地让他冲到坦克跟前才醒悟过来这个时候该击毙他了。
吐槽到这里就完了,至于剧情上的硬伤……我还是去睡觉好了。
对于这个电影,其实就是卖演员,或者说韩国电影基本就是卖演员,然后搭配一个符合其气质的故事。
电影里的4个主演都非常的帅。。。。
剧情方面,有些地方确实很侮辱智商。。。。
但是它是真实故事改编,我也不好过于吐槽这个。。。。
吧啦吧啦吧啦。。。
OK,直接跳过那些别的,我是bigbang的歌迷,所以我是为T.O.P来的,但是我不是脑残粉,所以我给的评分应该是比较中肯的。
对于喜欢帅哥的女生,这部片子可以满足你,喜欢战争戏的朋友们,这部片子也能让你觉得没坑你,就是说对于在电脑前看这部电影的朋友们,你又没花钱,看这样一部电影不是很坑爹的,也就爱看不看。
当然就影片本身是不足以吸引到我的,看了后根据我的喜好,我是给2星。
T.O.P的嗓音就是为了RAP而生的,T.O.P的长相就是为演戏生的。
这是一个上帝给你开了一扇门,还给你开了一扇窗的人。
这部片子应该感谢导演给力T.O.P那些空间。
出征前对家的迷恋的眼神巷战中对死亡的恐惧的眼神和权相佑打架是愤怒的眼神死前那委屈的眼神总之就是各种能秒杀我的眼神,这孩子的眼睛就是漫画人物的眼睛啊!!!!!
我以前也是周杰伦的歌迷,但是我一直说这货演电影就是在坑爹,这说明我不是脑残粉啊啊啊啊啊。。。
但是关于T.O.P,他是真的有潜力成为那种顶级演员的,只可惜他的本质工作是唱歌。。。。
只能说继续期待,但是今年的同窗生我不看好啊。。。
实际上我对韩国战争片印象还是不错的,首先他们的道具炮火深得美国真传,完全能做出曾经只能在美国大片里看到的效果;二来他们的题材和讨论的深度很能放开。
可惜这一部电影,华丽的场景和特效依然不能阻挡我吐槽的欲望,剥去这层华丽的外皮,和当下我朝泛滥的抗日神剧不分伯仲。
《向着炮火》呢?
无论如何,看着题材,看着导引简介,我都不可能在观影前抱着一种观摩喜剧的心情来看片。
看完只能略反胃了。
于是我看到了人民军娃娃兵端着苏联转盘枪;看到了人民军低能万岁冲锋;看到了主角在楼顶上兰博附体后的疯狂杀戮,难道只是因为他长得很帅?
其实吧,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还是比较好看的,虽然有些部分不是特别写实,比如现实中那些学生实际是有几个月的培训时间的,但电影中并没有描写出来,导致很多看过的人觉得这部分有点浮夸,误以为他们分分钟就可以打仗。
还有一点就是这场战争貌似学生没有死完吧?
电影中为什么说死完了啊?
而且也把人民军刻画的太笨了吧?
之所以没给一星是看在技术面子上不可否认,片子的拍摄技术很好,战争场面拍的不错但是,却丝毫不能掩饰他意淫的真髓74个学生干掉一个军团,并且最后KO了军团长这是多么的奇葩 哈哈正规军打起仗来没有一点军事素养,甚至连一点军事常识都没有,就只知道一窝蜂的往前冲,然后让学生兵打靶,而只射过一发子弹作为战前训练的学生兵,在最后防御战时却各种枪械样样精通,并且指哪打哪这样是国产,估计连山居图评分都不如吧,但是就因为棒子拍的,最后竟然评到6分多,爱 豆瓣也不靠谱啊
其实只要是战争的题材片,惨烈和悲伤总是难免的,就看导演的角度主要是放在哪里,走什么样的细节描写。
现如今的这类电影,有越来越多的导演开始选择以反思的方式来表达战争的残酷和对战争的反对,对和平的期望,或许给人的观影感受都是比较的悲痛的,比如我们陆川导演的《南京!
南京!
》和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二钗》等,但是往往就是这样的片子才能更好的让我们有所感受。
这部片子,说实在的,比我的期待值还要高。
一开始是冲着权相佑看的,而在开头有接近30分钟的关于韩国和朝鲜的这场战争的故事背景有点尤长,说实在是有点让人不是很喜欢特别是本身对故事背景不熟悉的人。
当然,关于这一段回想起来,其实导演还是拍得很精彩的,当你回味起来觉得故事很精彩很紧凑之后再细想,就会对于导演开始的这一段很宏阔的战争画面的拍摄感叹是那么的精彩。
故事的精彩是权相佑出场的时候开始的,部队放弃浦港把更大的军事力量调往更重要的军事战场,留下新的一群学生军队,其实这本身就是很残忍的现实。
我们都知道这就是通往死路的一场守卫站,而这样的以一群不知战争真正残忍的学生兵的角度,本身就是很讽刺的,加之还是这样一群甚至说是无知和跋扈的学生,他们天真也嘻嘻哈哈的不知道战争的开始是多么的可怕。
虽说这好像是正史改编,但还是觉得导演着重学生兵的那段开战前的感受描写和战争后的心里描写很是呼应,有对比就是有更多的感悟,特别是权相佑的人物在变化中更是将这个人物诠释的更加的鲜明,而这群学生兵也是把其各自不同身份的恐惧等特点诠释得很好。
片子还到一半的时候,就有好几个细节我觉得很好,很是突显对战争反思的主题。
比如中队长对新兵欢乐时光的感受,比如在第一次深夜敌军来临紧张弑杀之后残活的一名敌军在生死之际口口声声中喊着妈妈中队长无奈杀了他之后的心里感受,比如出发后第一次被敌军埋伏战友被杀追赶后所出现的小孩子敌军中队长和权相佑在杀与不杀的描写以及最后将其杀害的细节,比如其中一名逃亡学生兵被抓后首长给他倒一杯水的人性……很多无不在说着战争的残忍,很多这样的细节还是很能让我们的国产导演借鉴的。
说实在的,在影片过程中还是有好几次看哭了,一样的爱国战争题材,特别是在牺牲的镜头的时候,看到最后,更多的也是感动,到死也守住国土。
可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影片。
2012年11月21日 13:48:48
吴张帆,一个用全力去守护国家的孩子,一个用真实行动去温暖观众的孩子,看了第二遍还是哭了,就在最后镜头扫过他们合照的画面,从吴张帆开始,一直到甲祖,眼泪就不自觉的下来了。
这一路走来,看到的是吴张帆的成长与责任,一开始作为学生兵送弹药,站在死亡前的恐惧与害怕,到后来作为中队长对守卫祖国的信念。
吴张帆是个内心非常温柔的孩子,即使学生兵里一团乱,夜晚听见隔壁教室里同学载歌载舞的欢乐声,他在给妈妈的信里还希望这样的欢笑能久点再久点。
这个孩子心里头挂念的都是自己的妈妈。
特别是在最后上战场前穿妈妈准备的衣服,说感觉像是寿衣,真的看得很心疼。
可是,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不是吗。。。
对战争一直没有实感,是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面对的是经济市场的压力,在生存和金钱面前,已无力应对其他。
但也会假想,如果我活在吴张帆那个年代,不管国籍问题,同样面对战争,我能做到他那样吗。
至少,这个电影提醒我,历史真的是不能被遗忘的,即使它过去了很久,但所有的今天都是那样的昨天艰辛走来的。
整部影片里最喜欢吴张帆这个角色,印象最深的镜头是最后死在中尉怀里的表情,一个勇敢坚守阵地到最后,没有辜负中尉和祖国的期望的学生兵,但在看到中尉的时候,他露出很温柔的孩子般的表情,似乎在告诉中尉,他尽全力了。
前十分钟的场面活,恩,好吧,还行...到了后面,我无语了...人民军的战术素养就只剩下集团冲锋了???
还是正面?
一点迂回包抄都没有?
只开过几枪的学生兵能抵御一个营(看部队长的军衔估计的)的正规军?
辎重部队进入敌占区没有防护?
让两个人就给抢了?
木头桌椅能正面防护步枪机枪枪弹?
光碎片就扎死人了吧?
面对女中前的开阔地整队行军?
是我弱智还是导演弱智?
好吧,我错了,看《南征北战》去吧......
因为最近也在看一些朝鲜战争方面的书,顺带看看这个电影,从战争片的战场拍摄技术而言说实话已经很不错了,包括冯小刚的集结号上也应用了韩国特技技术,体现了真实战场的景象,这部片尽管很多细节被很多人挑剔,但从整体上来看的话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
朝鲜战争作为北方的朝鲜发动的一场以统一为目的的内战到将美中两大国拖入战火并最终导致朝鲜半岛彻底分裂的一场战争对韩国人和朝鲜人意味着什么,我想这是导演必须思考的问题,这部电影虽然讲的只是一场很小的战斗,少年士兵顽强抵抗北方朝鲜军队,但导演并不是简单的宣扬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内战没有胜利者,因为战死的都是国人,留下的只有满目疮痍,这就留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问题,一定要通过这种暴力的方式来实现统一吗,南北之间的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就一定要通过你死我活才能解决吗,普通人的幸福和意识形态上的高下到底哪个更重要(这一点上《太极旗飘扬》也许表现得更好些,尽管《太》在拍摄上的漏洞更多)。
我想这也是导演在拍类似题材的电影时的一个主要着眼点,比如通过学生兵看到快死的人民军士兵也会叫妈妈的时候去教室里撕掉妖魔化的宣传纸就是反映了这一点,在面对差异时是不是该想想对双方都适用的价值和理念,通过战争能获得一些收益,但失去的往往更多,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了最后对老兵的采访,实际上战争留下的阴影跟随了他们一生,拍摄战争片的目的不仅仅是提倡勇敢和尚武精神,而是思考在了解了战争的恐怖和摧毁一切的力量后应该以怎样的方式避免战争。
作为学生兵在面对优势敌人时为什么选择战斗而不是逃走和投降,是责任还是受了对共产主义的反动宣传?
对于他们来说朝鲜人民军是什么?
我想起了以前在看到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很多支持废奴的人也回到南方加入南方邦联军队,因为他们虽然反对南方的奴隶制,但他们也爱他们的家园,所以不管联邦政府以一个怎样崇高的借口都不应该用武力入侵他们的家园,我想无论什么人只要他的家园受到战火的威胁,他都会挺身而出,国是一个空虚的概念,而家却是实实在在的。
我想是不是也可以用这点来稍微解释一下。
而且对照朝鲜在占领地上的军事管制和现在韩国与朝鲜生活状态的对比,他们的反抗和战斗也并非毫无意义。
我们看朝鲜战争与朝鲜人或者韩国人看朝鲜战争的视角可以截然不同,我们可以认为抗美援朝是保家卫国,韩国人可以认为中国人的入侵阻止了他们统一祖国并导致北方的朝鲜人民至今仍生活在金二世统治的水生火热之中,这两种观点都各自有各自的理由支持,而且我觉得认识到这种差别对我们从更多维度来认识历史是有好处的。
看完这部影片,姑且先把影片中比较不符合逻辑推理的情况放一边,让我迫切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说着同种语言的一个半岛国家何以分成了两个国家?
通过搜索才知道,原来这个半岛国家的人民是被他国给利用并鱼肉了。
真是可怜!
引发思考的段落:队长吴张帆在打死一个垂死的北朝鲜士兵时,心里对母亲说了一段话,这段话应该是所有厌恶战争残酷性的人都无法释怀的一种痛苦,所有战争中的士兵们都是母亲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姐妹的哥哥或弟弟,都是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从这样一种人性的宏观性去想,战争真的是可耻的。
甲祖和吴张帆在共同面对一个北朝鲜10岁左右的孩子兵时,(我也顿时慌了神,还是个孩子,怎么就。。。
是开枪杀,还是不杀?
是敌人,可他还是个孩子,矛盾啊!
从来没有看过一部影片让我这么矛盾的失去判断)我是真的无法用理性来判断战争的双方谁对,谁错。
战争常常把没有错误的双方,都逼入无人性的绝境,如果有谁喜欢战争,我想他一定是个没有人性的家伙,是个畜生。
而那些引发战争的人也绝对是个不负责,毫无人性的畜生。
甲组说在战争中,人人都是畜生,这话没错,可是引发战争的人也是畜生,为一己之私,为所谓一群人的利益而引发全民战争,这一群人更是畜生。
朝鲜和韩国都是一族人民,有谁愿意看到这样的分裂呢?
从政治意义上说,韩朝的和解或是统一,未必会对中国不利,难道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给周边国家带来经济繁荣吗?
国家其实也像人,只有大度,宽容,方能化干戈于玉帛。
真的不希望有战争,站在宇宙的宏观世界中,地球上的人类那么渺小,还要为生存彼此斗争,真是特别的特别的不值得。
朴大尉把韩方的学生兵送回到驻地,并提议让韩国学生兵挂白旗投降,然后回去了。
对于朴大尉来说,他们还只是孩一群孩子,他不想大开杀戒。
其实,朴大尉和吴张帆不都是对人抱有怜悯之心吗?
谁又喜欢去杀人呢?
每个国家的人们,都是希望和平的。
就是那些少数的利益者,当权者在挑战着战争的神经。
照道理说,今天的人们,应该更加热爱和平,没有什么非得用战争,用生命,用鲜血来解决。
北影节英嘉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24北影节 缓缓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父女关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电影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3.5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