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没快进看到尾,整体感觉就是牵强。
说服力差的地方太多:男主大开金手指和挂哥一样,所有家庭成员行程【碰巧 】全被女主提到过,男主还能记得清清楚楚;从毒蘑菇到联络囚犯到火烧疗养院,完美谋杀没留一丝线索职业杀手看了都直呼内行。
家人一开始不是为钱传唤男主,维护女儿这动机听上去也不过分,结果律师提出要高额赔偿就这么答应了。
签支票时男主威胁的眼神我不信你女主看到了坐在旁边的mommy难道一点感觉没有,出事了只有女主在警惕其他人强行想不到这个最大的仇家?
最后女主妹妹还能在这前提下喜欢上《人格魅力》的男主?
6啊。
全篇台词让我觉得经典的也只有作家对记者说的:“你既改变不了自己的平庸,也接受不了他人的优秀”。
这样的台词如果配上一个稍微合理点的故事也不至于如此。
伦理复仇片。
一次意外的误会让两个家庭毁于一旦,厄运还是阴谋,是女主的神经质,还是男作家的老谋深算,一切好像都有可能,一切又好像是一个注定的结果。
在我看来应该是男作家故意为之,并不是所谓的“天怒”之说。
女主是男作家的打字员,男作家才华横溢,女主很是倾慕,可能是因为太熟悉了,所以女主的举止从来不避讳男作家,这让男作家以为是女主对自己有意思,是故意在暗示自己,于是在一次露出肩膀显示伤疤后,男作家吻了女主,结果女主被亲完后,突然说不对,就跑走了。
回到家,家人觉得她神色不对,就不停询问她什么事情。
最后她还是说出了男作家吻她的事实。
母亲带着她要回了她应得的工资,另外提出赔偿,本来以为是一场论战的,结果男作家跑来,问了要陪多少钱,二话没说就付了钱。
女主发现他神情不对,就问了调解员,男作家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得知,他的妻女双双亡故。
原来是女主被骚扰的函件被男作家妻子看到,她本来就因为事业受挫,精神有问题,就像一颗有裂痕的玻璃球,不动是没有事,但是一受刺激就会发作。
她因为看到丈夫骚扰女主的函件疯掉了,先是溺死了女儿,然后服药自杀。
等丈夫回来,两个人都已经死了。
女主听说后怅然若失,毕竟是一场误会,男作家没有强迫,也没有进一步行动。
但是随后女主家里就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先是自己做救生员的哥哥救援时突然溺亡,然后是父母突然中毒身故,接着自己做医生的哥哥被人报复杀死。
女主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就开始求助一个女主也曾经做过他打字员的记者,这个记者一开始觉得男作者太强大,不愿意帮助。
但是听了女主的述说,他又觉得巧合太多了,可能真的是男作家的阴谋,如果这个大料爆出来,那他真的功成名就了,于是他开始调查,通过了解,他越来越发现男作家有问题,特别是男作家的新作出来之后,宣扬什么复仇是天怒什么的说辞,更加印证了女主的说法,但是就是找不到任何的证据,女主也没有办法,与男作家见了面,说了她的遭遇后,跳楼自杀。
最后男作家和女主的妹妹在一起了。
女主猜到了前面,但是绝不会猜到最后的结局。
这也让大家更加能看清男作家的真面目,应该所有的事都是他设计好的。
女主因为自己头脑有问题,出现幻觉,在罪案现场看到男作家,我觉得是真实的,只是女主到后来已经开始不信任自己了,所以才像幻觉一样。
女主长得不错。
她的遭遇真的蛮惨的,其实就是一个误会,但是男作家的强权思想也太厉害了,真是印证了那句“会咬人的狗不叫”,他一句话不说,接受了赔偿,其实已经开始计划报仇了。
也许一开始是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为自己的过激行为买单。
但是他开始实施报复,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处心积虑,谋害一个不顺从的人,太暗黑,太阴险了,这种人觉得需要判官,在法外把他处理掉。
但是女主势单力孤只能以死相威胁抗争,真的蛮可怜的。
一开始可能过了一些,但是她不应该被如此对待,她的不从没有错,不管是有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还是一时冲动,都是可以理解的,男作家的所作所为,让人发指,我想他一定会得到报应的。
天怒其实是人祸,所以这个世界最可怕并不是妖魔鬼怪,而是人心,因为坏人的心里藏着阴谋诡计,藏着害人的心思,阴暗至极,细思极恐。
希望自己足够强大,不会遭受这样屈辱的不公。
极阴暗的电影,让人看了很压抑。
电影里面男作家对记者说的是,露西娅勾引了他,认为这是他的悲剧和复仇的根源。
而实际上,男作家眼中的勾引,电影里面展现了3处:一、露西娅在伏案记录的时候,男作家走到她身后,看见了牛仔裤后腰露出的内裤。
二、露西娅在男作家说到硬币形伤疤的时候向他展示了自己肩头的伤疤。
三、男作家在二之后亲了露西娅。
露西娅制止了他、否定了男作家对于她近来一直勾引自己的观点,并辞去了记录员的工作。
是你的思想龌龊,还是别人有意勾引?
是你的家庭责任感缺失,还是记录员费尽苦心要得到你的一个吻、进而算好了让你家破人亡?
——更何况女方律师还说这是两个人在场,是两人对证的事,未必会赢。
是否勾引,且换个性别。
一个男记录员,伏案记录,牛仔裤后腰露出了内裤。
一个男记录员,在男老板口述小说情节有硬币形伤疤的时候,向他展示自己肩头的伤疤。
一个男记录员,在上一条动作之后,被老板亲了(???
怎么看都是老板性骚扰)。
然后男老板说,他是一个善于勾引别人的男人,善于破坏别人的家庭,而且是个疯男人。
我可什么都没做啊(耸肩)。
电影不错,末尾将讽刺拉到了极致。
但是女主跳楼那段我直接问号脸???
我在看的时候感觉呼之欲出的情节是女主和男人极限一换一,结果就这?
就这?
就这?
但是现在回想一下,有这样的情节可能有两点原因。
一、电影里面男主对记者曾经说过,我怎么可能干掉一个身强力壮的救生员呢(女主的哥哥还是弟弟,我给忘了)。
也许男作家确实体力惊人(?
)。
但是拼都不拼一下,我觉得不符合人性。
二、又或者借女主的si,来向观众揭示女主的清白,即女主并非男作家口中的善于勾引别人的人,否则,连一换一都做不到。
而且接二连三的厄运后,只是写信去警告男作家,过于软弱了。
想到了《芝加哥》里面的一句歌词,"he only has himself to blame",很切题,可惜女主人公结局却完全不一样。
只能扼腕。
从字里行间,以及5个人都没有漏网包括第一次没杀死的老太太。
他掌握了全局,随便举一个例子,他回答说瓦伦蒂娜她没事就能暗示都是他做的。
每次他都在现场。
1他是那个莫名其妙的落水者。
2.嫁接蘑菇托。
3.匿名给死刑犯写信挑拨。
4.纵火犯那个他也在隔壁,现场暗示有一本他的书。
这个与第三个有些重复。
5.这个不用说了,她不自杀,她怕妹妹不保。
南美影片的特点是慢悠悠,但这个片子故事性很好,而且其中的台词隐喻与宗教圣经引用跟咱们古代的中庸处世哲学也相通, 所以观感极佳。
老话讲:杀人不过头点地,得饶人处且饶人。
作家确实有错,但原因不过是误会了,摸了一下肩膀想亲一下女主。
就算是流氓行为恶心下流,但也可以商量沟通解决, 没必要告人家闹官司让人身败名裂妻女不得安生。
可以看出女主等人一开始也是看好作家并且想利用其名气与资源的,人都是自私的贪心的。
但做事不要太过,否则害人终会害己。
所以女主的悲剧是巧合还是作家作案,还是两者都有,这个已经不重要了,老话讲: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古人的智慧值得借鉴。
有点类似于“阿里女员工”的案件。
女主先主动诱惑男人然后倒打一耙,讹诈男人,一个吻两百万,导致男方家破人亡。
女方展示了下自己的“同情心”最终还是心安理得地拿着钱逍遥法外,最终同样家破人亡不得好死。
(后面的情节我认为是导演的浪漫主义想法和朴素正义观作祟,导致影片就深度和批判性来说落了下乘)女主唯一的人性光辉出现在为了家人跳楼自杀的时候,可惜一切都太晚了。
女演员本身长了张漂亮但没啥表情的花瓶脸,客观上导致这个电影的剧情更加破朔迷离了起来。
男主本身也有问题,女人的问题不能掩盖他出轨的事实,即使这个女的没有坏心,按照电影里男主妻子的人物设定,大概率也是要家破人亡的。
应该学电车上的日本男人,当有女人靠过来的时候,用手机狠狠地砸过去,不要抱有幻想 ,一律戴有色眼镜看待,视作用身体讹诈的无耻小人,一旦沾上就要付出巨额代价。
具体到电影里,当发现女主屡次三番露蕾丝内裤的时候,就应该辞退她,并且以“性骚扰”的名义起诉她。
不要抱有幻想。
很多人在猜测真凶,认为这电影没有披露作案手法导致用悬疑片的角度来说太过随意。
作品名称是《天怒》,会不会这一切是天谴而非人祸呢?
如果这部作品本身就是带有寓言性质的话,那就说得通了。
某些女性如果继续利用自己的“弱势群体”地位制造对立,谋取私利,最终整个女性群体都会受到反噬。
外国人不知道这句话,但这句话却可以高度概括这个电影。
剧情刻意模糊了“犯罪”过程,而且一再强调,很多时候,巧合就是会连续发生,如同抛硬币一样,何况是连续抛12年。
中国有句老话,叫“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没有证据证明作家是凶手,也许这一切是真的巧合。
当然,中国还有句老话,叫“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你,却没有想杀你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却使你被人杀死,那你的死与我有就有了间接的关系。
如果认为作家妻女的死,女主需要负有一部分责任,注意是一部分,作家是主责。
那作家也许可以被怀疑是谋杀了女主一家的嫌疑犯。
但如果认为作家妻女的死,和女主没有任何关系,那么作家和女主一家的悲惨遭遇也没有关系。
作家说过女主是一个很会利用自身优势来摆布别人的人。
女主是一个看上去是一个美丽的身材很好的女人,并且她很聪明。
从我的角度去想,女主从去作家家里的时候曾经穿过一条白色的蕾丝内裤的镜头,再者我想一般人会想到有人在旁边会注意一下自己的仪态,不管男女。
而且我不相信她自己不会不知道自己是并没有穿bar的。
并且她是自己暴露出一大片肌肤给作家看并作家抚摸她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拒绝,所以作家才会以为女主是在暗示他。
(ps:我不知道外国人是怎样认为身体暴露到怎样的情况才不是暴露还有对于别人摸哪个位置才不是性骚扰。
但我承认作家是个渣男。
)我是邪恶论,因为电影的镜头所以我只能这样看大家别喷我。
在律师提出以性骚扰为主的一封律师信向作家索赔的时候,女主并没有拒绝,这里能看到女主其实是想要这笔钱的,估计是女主拿到这笔钱后能为自己的学费解决了。
但在得知作家因为这件事作家的家人都死亡后,女主开始产生了极大的内疚感和心理压力,觉得这样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女主的家庭是一个宗教家庭。
所以女主也是一个信教的人,她觉得自己导致了别人的不幸运,她自己也应该不幸运。
在作家来到海滩上加深了这种想法,并且也以为作家是来报复的,在弟弟溺水死亡后开始得了精神病。
从后面记者去问见检察官的时候说过,女主的大哥曾经将女主送进了精神病院可以看出,估计在她的父母在吃食毒蘑菇的时候已经得了。
在我看来,女主父母吃的蘑菇是女主以不知道什么方式提前放的。
为的就是以自己家庭的不幸运来缓解自己内心自己对于作家家庭的不幸所造成的伤害。
、因为女主大哥偷情这件事,我觉得知道最容易知道的人反而是女主,而那些信也是女主写的。
电影里有说过同态复仇法,女主之前也是作家的忠实粉丝显然是知道的。
而女主的精神病就是代入了作家的角度对自己的家庭来了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对自己的家庭进行复仇。
所以后面作家对于女主说的那些话,说从始至终结束这些事情的是你而不是我。
而结尾那段虽然作家说了两者皆有,但是并不能说作家就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女子吸引作家,诱发连环惨案。
一切究竟是无心的巧合?
还是蓄意谋杀?
老实讲,《天怒》是不易看清楚看透彻的一部悬疑伦理剧。
其最终结局是开放的:作家和女子亲人的悲惨遭遇,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谋杀。
电影本身并未给出确定的答案,连稍微明显的倾向性都没有。
故事中展示的话题其实很多,只是表达地含蓄。
除了剪辑风格太“飘逸”或说“刻意”这个极其不爽之处以外,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平比较高,不赘述。
其中最厉害的是剧本,最吸引人的是繁密的情节和巨大的可能性空间。
下面,辞退电影剪辑人员,重新编排电影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信息。
最后再探讨一点故事推论和难题。
第一部分:起始(距今12年前) 两位作家有一位共同的写作助理(打字员)卢西亚娜——青春靓丽、天真无邪。
卢西亚娜一家温馨和谐,父亲是神父,母亲热衷于做蘑菇派,另有救生员哥哥、护士弟弟和幼年小妹各一人。
作家加隆申的妻子曾是芭蕾舞专业演员,因车祸断送了职业生涯,精神崩溃后勉强维持脆弱的“康复状态”。
但加隆申仍深爱妻子和女儿,并独自抚养女儿宝莉到5岁。
虽然屡次被卢西亚娜的“魅力”所吸引,但尚能保持克制。
女儿宝莉于卢西亚娜关系亲密,视同亲人。
加隆申信奉基督教典籍所记载的“同等痛苦复仇”原则。
加隆申的妻子手腕上的自残伤痕被卢西亚娜看到。
卢西亚娜向加隆申讲解了“毒蘑菇于无毒蘑菇的区别仅在于菌托——有菌托的有毒,无菌托的无毒可食”,并告诉加隆申她妹妹瓦伦蒂娜也热爱芭蕾舞。
作家瑞伊是勤奋但才气不足。
瑞伊试图剽窃——让卢西亚娜透露加隆申的写作内容,被卢西亚娜婉拒。
第二部分:引爆 某一天,卢西亚娜在工作时盛赞加隆申的才华,拿她另一个雇主瑞伊作为对比,导致加隆申“自我膨胀”,以至于轻易把卢西亚娜展露肩部蛇咬伤痕的行为理解和认定为“主动引诱”,于是采取了亲密举动——抚摸伤痕和脖颈、亲吻嘴唇。
卢西亚娜表示不接受,加隆申表示很意外。
卢西亚娜忿忿不平加委屈伤心,离开加隆申的家并辞职。
加隆申向老婆撒谎说卢西亚娜因为学业而仓促离开。
卢西亚娜的母亲知情后,带卢西亚娜去了律所。
律师主张“性骚扰诉讼”比“劳动纠纷诉讼”的力度更大。
但卢西亚娜对那一吻表示并不太介意,但也没有坚持撤销诉讼。
卢西亚娜的老母亲对律师算出的赔偿金的规模表示惊讶。
在诉讼过程的空挡期,加隆申口述、卢西亚娜打字的小说获得市场成功。
加隆申一举成名。
法庭的通知书(以卢西亚娜和加隆申为双方当事人)被加隆申的老婆代为签收。
在查看通知书之后,作家老婆的精神再次崩溃。
她在给小女儿宝莉洗澡时,恍惚中淹死了因为长久见不到卢西亚娜而发脾气的女儿,然后过量服药自杀。
加隆申晚间回家见此惨状,悲痛万分。
加隆申到达法院调解现场,没有等待律师,没有讨价还价,全程一言不发,归还卢西亚娜的宗教书籍,直接按照参考金额签支票支付赔偿金,随即离开。
全程仅三两分钟。
此情此景令仲裁员表示惊讶。
卢西亚娜此时从仲裁员口中得知加隆申遭遇的悲剧:妻女双亡。
第三部分:厄运三连发 卢西亚娜因为宝莉的死亡,十分悲伤消除。
经神父父亲的巧妙劝导,卢西亚娜全家去滨海私家小屋度夏。
加隆申认为当事人卢西亚娜在惨剧刚刚发生就去度假,十分不当,于是跟着去海边,提醒卢西亚娜“不要太开心”。
其实,卢西亚娜本人显得很内疚、悲伤和恐慌。
她在滨海度假区内瞥见加隆申的身影,恐慌加剧。
弟弟拉米罗(此地救生员) 不相信卢西亚娜看到的人就是加隆申,因为加隆申有钱就应该去加勒比海度假。
还笑她傻,有支票都不去取钱。
父亲认为除非故意,没有这么巧合的事情,而加隆申没必要故意如此。
母亲责怪卢西亚娜太仁慈,没有给加隆申更严厉的法律惩罚,并认为加隆申不会跟卢西亚娜过不去。
风暴来袭,但有游客喜欢远游,救生员拉米罗去支援时抽筋,溺水身亡。
卢西亚娜在围观人群中看见了穿泳装的加隆申。
神父父亲认为是一场意外。
此期间,加隆申新书的写作风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更加残忍、粗暴的暴力美学。
悲伤刚刚淡化,恰逢卢西亚娜父母的结婚(31年)纪念日,卢西亚娜的母亲又制作了蘑菇派,但父亲说哥哥和妹妹二人都表示不想吃,卢西亚娜在电话中嘲笑他们两人是胆小鬼。
半夜,哥哥瓦伦通知卢西亚娜到中央医院,父亲中毒身亡,母亲肝脏受损。
卢西亚娜怀疑是加隆申报复下毒到蘑菇派中,因为加隆申已了解了毒蘑菇的知识。
母亲因精神问题进入疗养院。
卢西亚娜在家全天看护上学的妹妹瓦伦蒂娜。
随着瓦伦蒂娜的长大,她感觉不能与同龄人合拍,对姐姐的严防死守行为意见很大。
不久,做护士的哥哥瓦伦(布鲁诺),被一名逃狱的杀人殴打致死。
此犯人据说收到几封匿名信,被告知其老婆与瓦伦有私情。
负责此案的检察官对卢西亚娜的“加隆申唆使谋杀”说法表示需要调查。
第四部分:反抗和交锋 卢西亚娜在疗养院所在的大楼一楼商店里数次见到加隆申的身影,恐惧难当,联系当年的作家雇主、现在的知名记者瑞伊。
二人见面,卢西亚娜陈述了自己的遭遇和推测:12年以来,卢西亚娜的亲人陆续有三死一病,但她只有诸多线索和动机推测,却没有疑犯谋杀的铁证。
司法部门和公众都不相信卢西亚娜的说法。
卢西亚娜希望能公开故事,保护余下的亲人。
瑞伊表示没有证据,无法发表卢西亚娜的“受害者故事”。
卢西亚娜挑拨瑞伊的情绪:12年前加隆申家庭悲剧后,瑞伊的有关文章引发了负效应,瑞伊被迫改行当记者。
卢西亚娜的计策成功,瑞伊开展调查。
瑞伊提交了针对加隆申的报道计划,上级主管同意。
瑞伊去海边小屋调查时,见到随处可见的蘑菇,邻居表示不相信卢西亚娜的母亲会选错蘑菇——有人把毒蘑菇菌托去掉伪装成无毒蘑菇的可能性存在。
瑞伊找办案检察官了解瓦伦遇害案的情况,调查结论是监狱守卫渎职,偷偷把杀人犯放出去偷东西——杀人犯被他人欺骗挑拨,再欺骗守卫出狱杀人的可能性也存在。
瑞伊为稳妥起见,想方设法获得机会与加隆申面谈,并最终达成心愿,在加隆申家中对其进行深度访谈。
加隆申的观点是: 一,卢西亚娜在“操纵”他人,以纯真的外表为掩护,享受“勾引”的乐趣——如果男人顺从卢西亚娜的“剧本”,只能先离婚再与卢西亚娜结婚。
加隆申本人如果按照这个剧本,则会伤害脆弱的妻子和幼小的女儿。
证据:卢西亚娜在加隆申家工作有相当时间长度,与作家一家三口均关系密切甚至亲密,互相知情。
因此作家老婆的脆弱精神状态,卢西亚娜理应知情。
有一个镜头就是卢西亚娜看见加隆申老婆手腕上自残的一组刀伤痕迹,楞住了一秒钟。
一般的人际关系中,自残伤痕是不会轻易示人的。
所以,编导拍这一幕戏的意思也是:卢西亚娜知道作家老婆很脆弱。
按此推论,关于“知名作家性骚扰”的诉讼事件,一旦发生就很难避免让作家老婆知晓。
后果,可想而知。
卢西亚娜也不难想到这一层。
我的观感是:卢西亚娜如果决定“轻松除掉绊脚石(作家的妻子)”,作家加隆申就会感谢她并与她结婚?
很不一定。
知名作家再婚,压根不愁找不到对象。
更不必说,因“性骚扰”而成为被告,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好事”。
因此,卢西亚娜如果能想到讼诉这一招,也应该会考虑加隆申可能的反应。
“性骚扰诉讼”并不能有把握地助她当上女主人,还让她背负间接伤(杀)人的心理负担。
但我从片中无法肯定判断卢西亚娜能否想明白这一点。
似乎加隆申认定卢西亚娜有点“既疯狂又愚蠢”,才按照上述逻辑而归罪于卢西亚娜。
二,卢西亚娜编造受害故事,是出于“疯狂、残忍、罪恶感”三者之中的心理动机。
卢西亚娜的弟弟拉米罗在工作中抽筋淹死是意外事故。
卢西亚娜的父母中毒原因不明,可能是意外,也不排除下毒,但毒蘑菇的知识在加隆申畅销小说里有描述,并出售了50万本之多,就是说很多人有用蘑菇下毒的知识条件,加隆申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关于卢西亚娜的哥哥瓦伦(布鲁诺)遇害案,检察官对卢西亚娜的说法做过调查,做出的结论是与作家本人没有直接关系。
瑞伊对加隆申的反驳是:卢西亚娜的三个亲人死亡一个重伤,且都与加隆申有丝丝缕缕的关联,难以用巧合解释。
加隆申的辩护时:根据概率学规律,可能性的实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有时候就是”厄运连连“。
瑞伊对此难以定夺。
加隆申向瑞伊展示他的丧妻失女之痛,并进一步指出瑞伊作为弱势无名的作家同行,内心可能存在的嫉妒和怨恨,顺便贬损了卢西亚娜的身无长技。
最后,加隆申下达逐客令,此时瑞伊已无话可讲。
第五部分:终极厄运 瑞伊的主管催稿,瑞伊十分纠结:谋杀故事有动机,无铁证。
紧接着疗养院所在的大楼失火了。
瑞伊赶赴现场抓新闻,见到抓获的一个亚洲面孔的纵火嫌疑人,一言不发。
卢西亚娜出现,责怪瑞伊没有提前报道,导致她妈妈死去。
瑞伊很为难。
瑞伊发现嫌疑人的物品中有加隆申的小说《地狱降临》。
瑞伊再次相信:卢西亚娜身边发生的悲剧与加隆申有关——也许加隆申在唆使读者犯罪。
主管对瑞伊一再拖延表示不满。
火上浇油的事情是主管发现了10年前瑞伊发表的丑化加隆申的文章。
主管批评瑞伊不能公器私用,应该公正、客观。
但瑞伊表示卢西亚娜讲述、瑞伊计划发表的谋杀故事,与10年前的贬损文章没有关系。
瑞伊的辩解无效,遭主管解雇。
瑞伊去喝闷酒,抛硬币记录结果,亲自验证“可能性的规律”。
谁抛谁知道,硬币落地,经常会有连续的正面或者连续的反面,并不是均匀的正反正反正反……。
加隆申接受卢西亚娜看护多年的小妹瓦伦蒂娜的采访,并用“未发售的新书”对瓦伦蒂娜进行显而易见的“笼络”。
卢西亚娜发现此情节后,极为焦虑恐惧。
她到瑞伊处要求帮忙联系面见加隆申。
卢西亚娜告诉瑞伊,瓦伦蒂娜将是下一个受害者。
此时,加隆申正举行新书发布会。
他宣称新书的核心理念是:复仇、正义。
瑞伊带卢西亚娜来到发布会现场,促成二人在三楼僻静处会面。
卢西亚娜表示已经感受和承受了足够多的痛苦。
加隆申模糊地说:结束这一切的责任在于卢西亚娜本人。
卢西亚娜希望唯一的亲人——小妹妹瓦伦蒂娜不应该再受伤害和惩罚,加隆申用死去的女儿的记忆发誓:瓦伦蒂娜没事。
于是,卢西亚娜从谈话所在的三楼跳下,当场殒命。
至此,卢西亚娜一家五口死亡,仅剩小妹一人。
第六部分 尾声 在火葬场,卢西亚娜及其家人的遗体都先后在此焚烧。
瑞伊在此看到了被加隆申搂抱的瓦伦蒂娜——卢西亚娜仅剩的一位亲人。
瑞伊询问这一切究竟是连串的厄运还是完美谋杀,加隆申说“也许二者兼备”,并表示他与瓦伦蒂娜的共同点——失去了至亲之人,可以战胜关于二人年龄巨大差异的偏见。
瑞伊以此认为加隆申是谋杀者。
加隆申因此不爽并威胁瑞伊,可能得到与卢西亚娜同样的结局。
加隆申牵着瓦伦蒂娜离开火葬场,瑞伊独自黯然神伤。
[END] 不才,抛出基于本片情节获得的几个显见的推论或问题,供参考、探讨:一,本片中,加隆申的行为存在于“[无作为,蓄意谋杀]”这个区间中,无法判定。
加隆申可能什么也没做——一切都是巧合、连续的厄运而已。
他也可能做很多——如果他动手能力强,则可亲自出面或者亲手操办很多细节。
也可以利用其畅销小说煽动挑唆某类犯罪行为,进行性质更加邪恶的“广泛打击”只为伤害其中个别人。
这种局势,类似那副著名的“鸭子?
还是兔子?
”的图片,观感不确定。
这是编导刻意为之的结果。
二,本片中的各种现象,提出了一些让人头大的问题,例如: 1,在男女两性关系的层面:女性的性魅力被动展示的边界在哪里?
男性的主动出击行为的边界在哪里?
2,报复的正当性及其边界在哪里?
3,媒体和文学的影响力是否应受到某种限制?
关于影片故事分享一下我的看法,由于没看过原著就单从影片故事分析,提示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主要讨论两个问题:1.'勾引'一事真的存在吗?
2.女主一家的不幸遭遇和男主有无关系?
这两个问题都没有证据指向的清晰的答案,这个故事值得揣摩的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此。
第一个‘勾引’一事,你说我勾引你,那我怎么勾引你的,有证据吗?
没有,既然没有证据那就自我辩护,你能怎么办,是个很主观的问题,缺少直接证据,就无法验伪。
第二个问题,求证困难,凡是看过柯南的都知道指证犯人是需要动机和证据链,但你有证据指证谋杀吗?
也没有,那就疑罪从无了,这也是大多数网友的观点,女主一家的不幸遭遇和男主并无关系,都是天谴。
但真的是天谴吗?
这些个回答显然让我也不够满意,男主克罗斯特真的毫无关系,或者说真的没有办法实施谋杀吗?
接下来从故事讲述和电影的镜头,以及宗教的隐喻来进行分析,在电影中有几个片段值得注意和分析,其中有导演或作者想表达的内容,这一点对于这部作品来说至关重要。
在影片当中男主有两次进行了内心的自我暴露,可能从这里能看出些什么。
第一次是电视访谈,第二次是影片结尾。
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男主说自己认为惊悚小说真正惊悚恐怖的地方在于那些“可能性”。
什么是可能性?
可能性从这一角度看女主一家人的遭遇,首先是海滩遇难,谁也不知道女主露西亚那她哥救得到底是谁,以及在海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但电影给了一个海滩围观的人群的镜头,男主克罗斯特也在其中,虽然不是特写但能够看到克罗斯特的头发是湿的。
这代表着什么?
概率概率在影片当中也有提及,是另一位作家兼记者和男主进行了对话。
如果以这个角度去看第二个事件,也就是女主露西亚那的父母食物中毒父亲离世。
中毒事件。
假设克罗斯特通过某种方法让女主父母中毒,需要前提就是,露西亚那的家庭聚会喜欢食用菌类,两种相似的菌类的特点,露西亚娜曾经向克罗斯特讲过这些信息,所以这个前提是满足的。
那接下来克罗斯特如何使女主父母中毒呢?
操控概率,通过增加中毒的概率,只要时间线够长女主父母一家人早晚会食物中毒。
怎么操控?
举个例子,增加有毒菌类的数量或减少无毒菌类的数量。
就像分数一样,不管是减小分母还是增大分子都可以使这个分数变大,在足够长的时间中,这个小概率的事件也会发生。
还可以增加什么概率?
越狱杀人事件。
如果对犯人的画像进行筛选,选出可能会再次犯罪的犯人。
再通过增加联系数量或频次,在联络信件当中有意或无意提及出轨相关信息,增加犯人再次激情犯罪的可能性。
在越狱杀人这个案件中,当女主的哥哥被人击倒后影片中有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注意这个镜头,有一个侧脸看不清楚的人低头查看,但在后续的镜头中,拍摄案发现场的场景里却没有这个人。
这个人是谁?
火灾事件。
为什么男主克罗斯特在经历了家人去世事件后,频繁增加自身的曝光度?
如果男主在自己的书中描写一些煽动性的内容或者暗示倾向的内容,再通过增加自己的曝光与影响力,自己的书卖的越好,读者越多可能受到自己书本暗示的人的数量也越多,总会有一个“天选之子”深信不疑从而犯罪。
另外,反复的曝光在对女主的心理上的进行施压,影片中露西亚娜受到影响逐渐抑郁,最终使露西亚娜的心理崩溃,走向毁灭。
最终结局,电影头尾时间线闭合,在新书发布会的现场,克罗斯特的眼神暗示跳下去的那一幕,杀机显露无疑。
天平原本是平衡的,你只需要在它的一端增加一点,天平最终就会走向失衡。
宗教关于影片当中的宗教寓意简单分析。
天怒电影开篇第一个镜头就表明了这个故事映射有宗教色彩,影片中提及有两个故事,一个是该隐和亚伯,第二个是出埃及记。
该隐杀亚伯,是谋杀。
那该隐在谋杀亚伯之前有没有其他的罪呢?
有,傲慢和嫉妒。
上帝说杀该隐者必遭报七倍,这就是克罗斯特报复动机。
出埃及记的故事里就出现了神罚天灾,埃及法老和众祭司在经过一系列的灾难之后最终心态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与影片故事发展和角色心理的转变也是对应的。
算是一个小彩蛋,查了一下男女主的名字,发现名字起的也很有意思,女主露西亚娜的名字是指明媚阳光性格开朗的女性,但影片最后女主最后内心却无比灰暗,很讽刺吧。
男主克罗斯特的名字,其意思是寺庙神庙教堂。
以神庙为名,简直狂妄自大,那这是不是在暗示克罗斯特以上帝自居,或许代天惩罚。
天怒天罚,不言而喻。
克罗斯特是一位畅销作家,有名,有钱,地位高,具备这几个特点的人往往也相当自恋,那么这个角色既然如此自恋,那“勾引”一事,可能也就有答案了。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
南美影片的特点是慢悠悠,但这个片子故事性很好,而且其中的台词隐喻与宗教圣经引用跟咱们古代的中庸处世哲学也相通, 所以观感极佳。 老话讲:杀人不过头点地,得饶人处且饶人。 作家确实有错,但原因不过是误会了,摸了一下肩膀想亲一下女主。就算是流氓行为恶心下流,但也可以商量沟通解决, 没必要告人家闹官司让人身败名裂妻女不得安生。 可以看出女主等人一开始也是看好作家并且想利用其名气与资源的,人都是自私的贪心的。但做事不要太过,否则害人终会害己。 所以女主的悲剧是巧合还是作家作案,还是两者都有,这个已经不重要了,老话讲: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古人的智慧值得借鉴。
交代了个啥呀,最后也没说清楚女主家人到底怎么遇害的,尽搞莫名其妙的悬疑了
还不错,近一两个月来唯一能看下来的电影,但是我就想知道毒蘑菇事件,罗圈腿男主具体怎么操作?
悬疑贯穿 也有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的引导 很好看
奇怪,片尾竟然没有作家天良发现,报案自首的字幕,怎么过审的?
dy 正义和复仇 完美呈现
各方面营造都到位了,就是不知道怎么结尾了
立意不错,就是剧情没有闭合,感觉也没有深挖,就是感觉少了什么,纯为了复仇而复仇的悲剧
啊?就这样结束了? 你可以不在案情的真伪和是否有真凶。那你倒是把两个关键人物受到的折磨体现出来啊!带着悬疑的外壳和叙事手法,最后却是也没把内核交代清楚。 很畸形的片子,耐飞估计是看成本不高,老子反正财大气粗,小成本赌一把。
阿根廷啊,西班牙啊之类的悬疑片,甚至还包括一些墨西哥的悬疑片,气质非常独特,阴郁,忧伤,悲壮又有点小小的邪念,很类型但又很文学。这个故事有bug,比如最后一段,作家又没搬家,作为曾经的助手她并不需要借由记者才能找到他,随时可以去见他。当然bug归bug,这电影所写的两重故事的互为映照,有点末日感的风雨环境,特别戏剧化甚至歌剧化但又没脱离真实的氛围,等等地方都还是能带来一些启发的。
天怒不存在,一切不过都是人力所为
到底谁对谁错?真相可能并不那么重要!悲剧怎么才可能避免发生!如果女主知道男女交往的分寸感!如果男主知道婚姻的界限感!如果遇到动心的女主可以克制!可是没有如果!
关键的侧重点也没提及,是女主引诱作家遭到拒绝还是作家骚扰?女主举报了作家导致作家家破人亡,作家后来一连串报复也想得通了。反正这种模棱两可的悬疑不可能得到高分的。
所谓的天谴,就是老天对你我的惩罚,对我性骚扰举动的惩罚就是死妻女,对你包括你家人贪心举动的惩罚就是死全家
难得的电影清流
屎
气氛非常好,演员也有型。比起黑白分明的判断,世界上个。更多的是夹缠不清的纠结
这电影真让人无语,女主不会给男主来一刀???看得让人受气,男主把女主一家都嚯嚯死了,女主不敢给男主来一刀。那你这个狗导演拍这部电影的意义是什么?让观众受气吗?你M笔的,滚!
没拍好 应该罗生门的拍法
讲的是女秘书诱惑男作家,男作家a上去然后被女秘书骂禽兽,还写律师函想讹男作家一笔巨款,没想到律师函给男作家老婆看见,精神恍惚下杀了女儿然后自杀。从此女秘书家里人陆续离奇死亡,死亡的过程跟男作家小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女秘书还找来前男友一起调查,无果,女秘书妹妹还是男作家书迷,最后女秘书怕男作家把妹妹也弄死,在男作家面前自杀。男作家最后跟女秘书妹妹在一起了,凶手是谁没说。整个叙事过程还是挺悬疑的,气氛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