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间谍之妻

スパイの妻,Wife of a Spy

主演:苍井优,高桥一生,东出昌大,坂东龙汰,恒松祐里,美浓介,玄理,笹野高史,Chuck Johnson,Nihi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0

《间谍之妻》剧照

间谍之妻 剧照 NO.1间谍之妻 剧照 NO.2间谍之妻 剧照 NO.3间谍之妻 剧照 NO.4间谍之妻 剧照 NO.5间谍之妻 剧照 NO.6间谍之妻 剧照 NO.13间谍之妻 剧照 NO.14间谍之妻 剧照 NO.15间谍之妻 剧照 NO.16间谍之妻 剧照 NO.17间谍之妻 剧照 NO.18间谍之妻 剧照 NO.19间谍之妻 剧照 NO.20

《间谍之妻》剧情介绍

间谍之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0年的日本神户,战云密布,太平洋战争蓄势待发。而养尊处优、锦衣玉食的福原智子(苍井优 饰)似乎并未受到外界影响,她和经商的丈夫福原优作(高桥一生 饰)过着洋派的富裕生活,闲暇里在优作导演的电影里出演女主角,如此悠哉,令人欣羡。可是自从丈夫和侄子文雄去伪满洲国拍摄电影回来后,似乎一切发生了改变。优作沉默寡言,若有所思。智子的青梅竹马——穿上军装的太治(东出昌大 饰)阴郁沉稳,且咄咄逼人。隐藏的秘密逐渐被揭开,智子震惊地发现优作在伪满洲国拍到了如此可怕的东西,而优作似乎正在做着一个威胁全日本的决定。这个单纯的女子该何去何从…… 本片原为NHK制作的剧集,之后重新编辑的电影版荣获2020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导演银狮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某种物质拳王阿里热带往事蓝颜知己沉默不语的顾小姐起爆飞天大盗第四季危险境地某个旅人的日记侦探:开端鸣枪警告欲罢不能第六季此刻姬情生死竞赛2新死亡列车2野战惊魂犬友笑传第四季对手神奇4侠:初露锋芒喜力绑架案妖精的尾巴生死船票怪物布劳舞动的心摩羯女人最可怕奈莉知道秘密:致命的订婚魔术奇缘桃色杏色樱色套利交易最美的安排

《间谍之妻》长篇影评

 1 ) “我效忠的是普世的正义,而不会效忠于某一个政权。”

一位商人偶然发现关东军在满洲试制鼠疫细菌的秘密。

这在当时的日本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机密。

如何把那些重要的证据送到美国去,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公开?

他并不是间谍,但这是叛国罪。

他妻子在了解真相后决定做一个“间谍的妻子”。

可是他们俩儿时的朋友,因为在宪兵队任职,于是就丧失了善良的本性。

男主角说的一些话,让人振聋发聩:“我们的政府在一个邻邦国家犯下了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

”“我效忠的是普世的正义,而不会效忠于某一个政权。

”“我们个人的幸福,一定要建立在所有人的公平正义之上。

 2 ) 日式反战片的窠臼

日本人拍反战片,总有万变不离其宗的标答,就是浓墨重彩战争给民众造成巨大的痛苦,所以战争是不对的,至于造成战争的原因,一致绕过不提。

至于有些人标答中规中矩,有些人生搬硬套,有些人写出花来,不过就是制作功底的差别。

国籍身份使然,跳出这重窠臼太难了。

其实这部刚出来没等中字就看了,在50%听懂20%连蒙带猜下,一时以为它真跳出了标答,对此颇为激赏。

毕竟敢于拍731的日本监督太少了,它还走出去拿了国际奖项(一部日剧SP拿国际大奖,也挺传奇的。。

但出来中字以后断断续续重看,把剩下30%拼起来,却渐渐产生怀疑,以至于最后20分钟停了近四个月才补完。

补完确认,它虽有一重看似先锋的外衣,却并没有跳出标答,甚至它还是倒退的。

标题点在“妻”,说的还是这个小女人。

世界怎样国家怎样,于她其实都无所谓,她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只在于,站在她丈夫身边的那个人,只能是她,不可以是满洲带回来的神秘女人,也不可以是外甥。

至于丈夫是什么人要做什么事,她也并不真的在意,只要同他一起“冒险”,她眼里就有兴奋雀跃的光。

这种无知无识又带着自作聪明和些许疯劲的角色,还挺适合苍井优的。

只是并非她的每一个都能像这部如此打脸。

黑泽清真的在拍战争吗,他没有,他是在说731的真相吗,也不是。

这些都是背景都是道具。

他也许还是在说日本民众,如果不是他们疯了,那就是这个国家疯了。

所以她的小家小世界才会被打破,她才会被迫分离,她的看似孤勇的行为毫无落点,才会痛苦哭泣。

甚至于这一次,他吝于讲普通民众,而把目光放在一对战时仍然可以住洋房穿洋装喝洋酒踏青拍电影的新派资产家夫妇,腔调甚是充足,战争的阴影只在那个右翼宪兵队长对穿和服喝日产威士忌的劝诫。

所以他可以沉稳地拍出属于那个时代美感的镜头画面。

如果实质说的不是战争何来反战,都沦为表达情绪的道具。

黑泽清也许根本没有在答反战题,甚至让人怀疑这是一场精心包装的愚弄。

 3 ) 感觉被海报所骗了

一直在想看列表里面,因为海报上的两位主演是在太吸引人了。

但是看下来,除了反战思想,整部电影是不是稍显空虚了?

有几个印象比较深的地方① 导演好喜欢各种背景镜头

②聡子有很多大笑的戏份,感觉莫名其妙。

③福原这个角色,高桥一生演的太帅了!

这一幕的对比好强烈,福原穿西装也太好看了!

④聡子去警局,一次是洋装;一次是和服。

还有收到英国商人送的丝绸,聪子说用来做和服,福原说用来做洋装。

已经下头的东出演的发小说你们这个家里大家都穿的洋装。

各种呼应很到位。

两处印象很深的台词「日本は負ける。

遅から早から必ず負ける。

」这和最后空袭的时候聪子在火堆里说的台词相呼应。

「僕が忠誠を誓うのが国じゃない。

万国共通の正義だ。

だからこのような不正義を見過ごすにはいけない。

医生来看望聪子那一幕,聪子关于“我疯了”的自白,听了不下十遍。

有很多电影解说账号解说了了:疯的不是我,是这个国家。

这意思可差的太远了。

「私は一切狂っておりません。

ただ、それがつまり、私は狂っ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なんです。

きっとこの国では。

」第一次听到这台词的时候没反应过来,反反复复听了好多遍,各种分析成分,日语职业病发作。

这部电影里最有深度的台词之一。

「これで日本は負ける。

戦争も終わる。

お見事です。

」和上面福原的台词相对应了。

绝!

最后聪子一直跑啊跑,跑到海边,在那哭的撕心裂肺。

电影给了个非常有开放性的结局,希望聪子能在米国和福原重逢。

忘了说,相互告密的两场戏也很妙。

总之有很多留白,给了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4 ) 两次反转

如果把那两个充满戏剧性的反转看做桥梁,第一次过桥的时候,她用自己的努力把丈夫身边的障碍都扫除了,两人的关系被构建起来,看似坚不可摧的同盟在“第二次过桥”的时候被尽数摧毁,结构又解构,最后换来的是一无所有。

这部片子真正的迷人之处并不在于这“结构与解构”之上,而在于一切本该戏剧性的反转,皆发生两位立场相对的主角之间:妻子默默地决定支持他的决定,丈夫默默地将那卷胶片换成了电影......沉默着沉默着,电影走到了最后的高潮:妻子来到海滩边,痛苦地哭泣。

很难说清楚那份撕心裂肺是什么,因为只有表象的东西在电影里出现了:她的丈夫走了,把她留在了日本......高桥一生冷酷的表情是表象,在那之下隐藏的是强大的内心,还是伪装的敌意,没有人知道,一心爱慕他的妻子更不会知道......所有的原因,包括过去发生的那些事,都无从得知。

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最迷人的地方,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政治立场相左的亲密之人的关系......一层一层的对立被两次看似生硬却让人浮想联翩的反转包裹,这部片子无疑将样板戏玩出了花样。

 5 ) 现实与幻影与梦想与爱情

“这可能是短暂的爱,但它依然给我快乐”。

一种无力的愤慨和痛声哭诉,耽于爱情里的日本女性和自以为世界主义的男性,追求各不相同,但在战争大环境里的宿命是相同的。

第一次看黑泽清的电影,精准表达情绪和服务叙事的调度结合台词真是叫好,虽然光和布景有些话剧一样的出戏,但是做的很漂亮就是。

公车上一整个虚幻的不真实的打光也是很大胆了,“在现实世界中植入一个幻影之吻”,一首歌唱尽电影的命题。

印象深刻的几个调度,一个是影片开始不久,始终处在前景主导地位的丈夫和后景收拾家务的妻子,两人闲聊,然后摇镜头跟随丈夫把布帛给妻子要她做西服而不是和服,台词很有意味,始终是主导地位的丈夫和即使有疑惑不满但服从的妻子;

但右边的玻璃光有点出戏一个是日本士兵训话,镜头右摇到前景是准备出发去满洲的丈夫和文雄,而背景音是“寻找是否有可疑人员和检查行李”,服务于叙事;

镜头摇到丈夫一个是多次出现的楼梯拐角,每一次的出现都意味着转折生变和选择,而镜头长度和声音都在把控着影片节奏和情绪,黑泽清做的很细节了。

背景钟声敲打着妻子不安的心

钟声敲打着丈夫愤怒的心影片打光也常常在同一画面里出现冷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对比,因此观众能明显感觉到事情的不妙,以及也许会发生的纠结矛盾。

妻子的怀疑

丈夫的愤怒镜头一转,站在这扇彩色玻璃下的丈夫仿佛沐浴在周身的宗教圣光中。

是的,之后电影的解答,因为他是世界主义者,追求公平正义。

打光服务于人物女主第一次被太治传唤,处于被审判地位和弱势地位。

问话完才回头对视

仰拍

俯拍夫妻两人第一次对峙,但都没有说实话,都是阴阳脸打光。

因为这段的猜疑,接着的镜头是妻子做的梦,用光区别开梦与现实。

打的很硬

稍柔一点丈夫始终强调的,也是两人最终的悲剧诞生原因。

战争无法把两个真正相爱的人分离,但是各自对于幸福的追求不同,因而两颗心最终分离。

内心希望的光

即使是叛逃,因为爱情至上,丈夫第一次把她列入计划中,她为可能帮到丈夫是如此高兴。

日本女性的普遍画像。

“这段痛苦的爱情是一条单行道”,因此注定是荒凉孤独的结局。

 6 ) 戴老师导赏:喜欢/选择放映《间谍之妻》的四个理由

日本电影新浪潮的师生合作之作首先声明,这部电影是我的主动选择,或者说是我认同的、希望能够在大讲堂当中跟大家分享的一部电影。

选择这部电影的理由,一则是,这是我对滨口龙介这位导演的喜爱和认可,同时也是我对整个正在发生、正在涌动之中的日本电影新浪潮的整体关注。

滨口龙介是这又一轮的新浪潮的领军人物,而精神领袖,或者说实际的带领者,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影片的导演,黑泽清。

但是黑泽清是资深的日本类型电影导演,以悬疑类型、惊悚类型作为主要创作场域并取得重要成就。

当然他是一个类型电影导演,也是个商业电影导演,而并非艺术电影导演。

由一个商业电影的资深导演,和一些学院派电影研究者,联手缔造了一批新的日本电影人,开启了日本电影新浪潮,这本身是电影史上没有先例的一个事实。

而这部电影本身非常有趣,它是滨口龙介编剧。

滨口龙介编写了一个以1940年为主要历史背景的一个历史剧,或者用一个港台的说法叫年代剧,然后把这个剧本送给了他的(他们的)老师黑泽清导演,请他来指导这部电影。

黑泽清导演的创作谈有很多非常有趣的东西:他说,我也并不完全地理解他们的影片,有的时候我真的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让演员说那么多台词,演员为什么在这种时刻要说这句台词。

他用这种幽默的态度来表明,他真的是这部电影的“执行导演”。

但是事实上,他所引领的,或者在他所建立的这一套全新的电影教育系统、养成系统,对电影的新的美学观念的探索方式,其实在滨口龙介(们)的作品当中很清晰地展示出来,而这些正是他自己的作品的一以贯之的美学诉求。

滨口龙介作为他的学生、他的继承人,在自己的创作和本片剧本的原创当中,延续了由黑则清所引领、引导的电影美学尝试,同时是一个全方位的对于电影叙事边界的僭越、探知的尝试和努力,也形成了这个剧本的基本叙事风格。

而黑泽清导演再一次作为导演、作为老师、同时作为一个年长者,又显然地放入了他自己的从历史体验到现实责任到美学追求到叙事方式的一个尝试。

如果大家也看过一些滨口龙介的影片的话,会感觉到这部电影的美学风格还是很不滨口龙介,或者说它的视觉和美学风格其实很黑泽清。

我把这个讨论放到最后。

回到第一个点,我觉得这是我自己也所见不多的一个有趣的例证:一个年长的导演,带领出了一个新的年轻电影人的团队,而这个年轻电影人团队,他们推动和开启了一轮电影新浪潮。

(再一次说,我们说“电影新浪潮”一定包含两个基本的元素:一是新人新作辈出,而另一个是这些新人新作整体地达成了某种意义的电影美学革命。

当我们把他们称之为又一次电新浪潮的时候,就意味着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这两个条件。

)而这样的一个组合,就是学生创作剧本、交给了老师、由老师来完成,把它变成一个完成度很高的、具有一定艺术成就和艺术高度的电影。

因为入围了威尼斯电节的主竞赛单元,同时在亚洲人电影大奖当中赢得了三项大奖,有些人就是说他得到了一个国际性的认可,或者说得到了一种某些国际艺术评价标准意义上的肯定。

这是我选择他的第一个原因。

关于电影与观看的电影第二个原因,熟悉我的同学们可能已经意识到我为什么喜欢这个电影,因为我经常说,一个好的电影并不意味着文学意义上的好故事,不仅要求好故事,也不仅要求比如一段生动的剧情,或者一些鲜明的人物。

一个好电影,对我来说,它同时意味着这个电影的主题、讲述、情境,是否首先是电影化的。

这部电影让我喜爱的重要理由,正在于这个电影故事始终有一个与视觉相关的主题,关于看见与未见,关于在什么意义上我们看见、目击,因此成为见证者,而成为见证者又意味着对于历史、社会、时代背负了哪些责任。

情节的主线从一开始设定的是文雄与优作的满洲之行,殖民统治、殖民阶梯之下的东北旅行,使他们目击了731细菌部队的暴行,目击了20世纪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体试验场之一,目击了日本战争者和侵略者以中国的普通民众和战俘为试验对象的极端惨烈的、极端无耻的伤害人类的暴行。

他们因为目击了这个暴行,而为自己赋予了目击者和见证人的责任。

于是他们就带回了实验医生的实验手记,带回了相关的记录性影像资料,带回了证人广子。

这个时候,他们和女主角聪子之间最大的冲突、所有的无法交流和无法对话,都集中在“你没看见,你什么也没看见”。

优作对妻子的说法要相对温和一点,他说“你没看见,你不知道,我也希望你没看见”。

所以他们之间的落差,行为的基本逻辑首先起源于见与未见。

然后就出现了聪子盗取了保险柜当中的文件,放映了记录性影像,她因此而看见,因此而改变,因此而介入行动。

这是整个影片当中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情节线索,而这个情节线索同时就成了叙事线索。

聪子因为没看到,所以她把丈夫与侄子文雄的行为理解为丈夫与广子的通奸。

广子出现的场景,即使聪子在场,她也没有看见,因为她扑在丈夫的怀里,陷入在重逢的狂欢之中,而广子就从她身边走过,又一次因为“未见”而形成了她的想象,于是这个剧情的摩擦和冲突就此展开。

在这儿我岔开去一点,大家在这个情节的构造当中看到了黑泽清式的叙事和叙事选择。

故事是关于二战中日军暴行历史是否被公之于众、是否被国际社会审判的这样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一个大时代、大事件的背景。

但是黑泽清追求他的影片是惊悚片、悬念片,所有的惊悚和悬念感都是在高度日常化的生活场景当中来形构、来展现。

在这个意义上,并不是大历史成为了背景,而是大历史大事件的发生,更多地在这对夫妻从看似相亲相爱到心生怀疑、间离感,到彼此用心计、最终实事实上完成双重欺骗、双重背叛或者双重救赎的这样一个夫妻家庭婚姻日常场景的叙述。

或者说他把它变成了一个心理剧。

黑泽清及这一轮日本新浪潮很擅于成功营造生命的、事件的、感受的、生活的不确定性,始终具有一种巨大的张力和嫌疑、悬疑感。

继续说,我认同它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电影的主题,同时是一个视觉主题。

影片的主题成功地结构为一个视觉主题,一个关于电影作为一种20世纪发明的记录装置,而同时成了20世纪最重要的记忆装置,它的见证的意义和它的虚构的可能之间的探讨。

所以我说我喜欢这个电影,是在于这个电影又是一个关于电影的电影。

这个影片名字叫“间谍之妻”,所以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间谍片,于是影片就带有了类型片的特征。

类型间谍片是一个战后在世界不同区域、在冷战对峙的两大阵营双方都勃兴的一个类型样式。

我认为,这个类型在战后兴起,与急剧变化、动荡不定的世界情势有关,与冷战格局有关,与在动荡的急剧变化的世界的不同地区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个人生命,自我感觉、自我感知,自我指认、自我确认有直接的联系。

间谍故事背后包含了某种关于身份的追问、质疑、自我质疑。

而这种类型之所以在战后全球不同地方、不同政治情形和脉络中都非常流行,是因为这种电影在故事的讲述过程当中会最终达成一种关于对身份的确认,比如说把间谍抓出来,揭掉ta的面具,暴露出真实面部,或者比如一个潜入敌方的间谍完满完成任务以后恢复真实身份,丢掉伪装,揭掉面具,恢复真实的身份。

在这个电影中,有个片中片,拍摄的是一个典型的间谍片场景,夜晚潜入、打开保险柜、盗取文件,然后被抓住。

大家注意到这部片中片在电影当中三次被放映,第一次放映是朋友们、亲人们之间的观看,并没有放映全片,反复放的是拿掉女主脸上的面具,露出她的真容,大特写当中呈现她的真容,然后银幕上的男主角和银幕下的观众都露出一种恍然大悟的神情。

事实上黑泽清正是在用这样一个片中片的片段,提示着间谍片类型在历史当中曾经是最终确认身份的表述。

正因如此,这个类型才会被当时的观众所喜爱,因为在分外严酷、艰难的社会情境中,个人身份的确认、社会认知的安全度的保障,成为某种非常被渴望的存在。

因此当观看间谍片的时候,看到敌方间谍伪装暴露,看到我方英勇最终丢开面具展露出自己真实身份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欣慰,会有一种得到抚慰和安慰的感觉。

电影当中还包含了间谍片另外一种重要元素,就是间谍片叙事的开山之作之一,希区柯克的《美人计》。

标题本身就告诉了我们一个女性的情报人员如何色诱敌方首脑,如何自我牺牲、以身试敌,最后拿到了敌人情报的故事。

这是间谍片通常使用的套路之一。

在片中片当中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而女性情色间谍潜入敌方内部去盗取情报的故事当中,又经常包含了后来被李安《色戒》给表面化了的一个主题:扮演与真实、假戏真情、假戏真作。

所以这类电影也经常被命名为“亲爱的敌人”或者“亲密的敌人”,角色在扮演的时候失去了对于真实的把握。

但在这些故事中,主人公通常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因此他们背叛了自己的感情,这就是片中片当中的男主最终决绝的开枪击毙了女主,而以后抱尸痛哭,因为显然他爱着她,但是在大义面前他又只能枪杀她。

这个电影包含了类型片的这样两个基本元素。

但是这也就是这部电影,或者黑泽清或者日本电影新浪潮的突破之处,它是一个类型的再制作,同时是对这个类型的基本特质、社会功能、叙事原则的某一种颠覆、解构、倒置。

间谍片最终达成的是一种身份的确认,但是这部电影中,自始至终贯穿的是不确定性、无法确认,整个情节线索不能充分确认,甚至细节也不能充分确认。

影片的第一场就是军国主义的便衣持枪守住了生丝检验处的大门,军人进入,逮捕了那个英国商人,经由优作的斡旋,商人被释放。

这个商人究竟是英国间谍,还是普通商人呢?

到电影结束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

主线一直设置着种种的悬疑、不确定性,比如说那个非常重要线索,当聪子看见,究竟是被暴行所震惊,而选择了认同于优作对正义的理解,而直接介入到了把重要物证送往国际社会的行动呢,还是聪子不过是看到了一个建立“两人国”、让丈夫的生活和命运与自己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契机?

故事结束的时候,优作究竟是被聪子的真情感动,因而设置了一个对优子来说最安全的选择、把她留在国内(因为两人分开之前他拥抱她,说你不是间谍之妻,你不用躲躲闪闪),还是这是一个恶毒的报复?

因为她出卖了文雄。

但从女性的角度上看,也可能这个报复的更强烈动机是:你一个女人,你如此的自作主张,你以为你可以筹划这么重大的一个历史事件的进程、方式和路径,因此我必须对你施以惩罚。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特别的感慨和震动的是那一幕:优作乘坐快艇离开日本、驶入公海的瞬间,他摘下礼帽从容、快乐地挥手,他是在嘲弄日本军国主义、向宪兵的监视和跟踪,还是在嘲弄那个自作聪明、自作主张的聪子?

他究竟是离开了这个黑暗的军国主义日本,还是离开了那个他可能从来没爱过的妻子?

这都是我们无法确认的。

而且我们很难确知每一个台词、对白、每一次行动,人物是在表演、是在欺骗、还是在告白、在真实的言说。

这也就进入到了黑泽清及这一轮的日本电影新浪潮最长项的地方。

它实际上表现的是心理状况的饱含张力的时刻,让我们在观看电影过程当中去经历和体验这种时刻。

结尾的延宕,保留和放大不确定性但是最后我们并没有达到一种确认、确知,相反我们始终在一个现实不可确认的情境和状态之中。

“不可确认”和“看”的主题使得影片延续了一个很长的尾声。

按照一般间谍片的惯例,当优作挥手告别的时候,电影就可以结束了。

因为这是双重表演、双重告密、双重欺骗,或者这是双重保护,因为聪子说我出卖文雄是为了保全你啊,而在优作那边很可能的解释是,我出于对你的爱,所以给你选择了一个最安全的方式留在日本,避免了颠沛流离、未知的前程,避免了作为间谍之妻始终难见天日的岁月。

所有的这些是我们不知道的,可是我们也可以在这样的一个未知的不确认的状态之下结束这部电影。

但是滨口龙介的原作和黑泽清的处理是他们延续了这个故事,因为在第二重欺骗/保护当中,聪子曾经不仅试图成为一个行动者,而且试图成为一个主导者,她来安排、策划行动,她出卖了文雄。

她对文雄的出卖,可以在某种主流的男性逻辑的局部必要牺牲的意义上得到解释,也正因为这种出卖是必须在家国大义的主流逻辑当中才能得到解释,通子也就僭越了一个女性的本分,而进入到男性主导的世界逻辑当中。

于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优作回敬她:你以为你是导演吗?

你仍然只是个演员。

电影当中有一个细节,就是被聪子撞翻之后匆忙地摆过来的棋盘,当优作意识到保险柜已经被开启的时候,优作只是很从容地调换了一个棋子的位置,或者说他下了一步棋,很容易引申出来,谁是执棋者,谁是棋子。

故事的尾声似乎把聪子还原到棋子、演员的位置,而不是一个导演、主导者、行动者的位置,她的所有的行动都是被安排的,所有主动行动都是无效行动。

我自己很喜欢有这个尾声,这一次她成为了自己这个角色的导演者,她扮演了疯狂,而且我非常喜欢那句对白,我觉得特别有力量、饱满:她说我在这里(疯人院)保持着清醒,因为让我发狂的是外面的世界,是邪恶的现实,是军国主义残暴的暴行。

黑泽清自己说,你们可以把这个尾声当做蛇足(画蛇添的足)。

而更重要的,黑泽清还很可爱地说,谁让他们叫我叫老师呢?

所以我可以任性一点。

他把尾声延续到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结尾,他真正地让聪子成为了目击者,聪子独自看见,她看到战争结束前夕盟军对日本全境的轰炸,她成为唯一的目击者,她独自走向海边,独自痛哭。

但是甚至这个痛哭我们也不能明确它的意义,因为她见证的究竟是日本的战败,还是是日本的受害?

大家知道在日本本土,在日本文化内部,关于战争始终存在一个极端尖锐的斗争、极端不可调和的争端:日本究竟是加害者还是受害者?

日本在什么意义上是受害者、在什么意义上是加害者?

所以最后聪子的痛哭,或者聪子的见证,事实上也不能简单予以判断,或者简单做出选择。

黑泽清另外一个回答,很好玩,就是访谈者问,为什么我们没看见那个大轰炸的场面?

黑泽清说没那么多钱,这是一个小成本的电影,战争场景是大制作。

这就带来了我们讨论电影的时候永远存在的问题,叫做电影的事实和影片的事实。

电影的事实是关于工业、资本、制作、现实条件的限制现实的可能性的那些讨论,而影片的事实是关于最后我们看到这个电影是什么样子的。

确实这成为了影片的一个重要表述,我们看到了聪子在看,但因为没有反拍,我们没有看到聪子看见了什么,因此“不确定性”变得非常清晰。

当聪子真的目击、真的看到的时候,我们却不知道她看到的是什么,因此我们也不能再作为观众、作为观看电影的人,去断定最后聪子的痛哭究竟传递的是哪一种情绪、价值基调。

黑泽清自己说,作为老师的任性还在于他独自增加了结尾的字幕。

一般说来,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最后影片出现字幕不要太当真,因为在电影当中,真实通常肯定要首先通过视觉来表现,如果没有视觉形象,突然出现文字,我们是可以保持怀疑的。

但是最后的文字似乎导向某种确认性,如果优作没有死,如果聪子在战后几年去了美国,那么似乎故事导向优作的设计,优作的告密、欺骗都是为了保护聪子、和她战后重逢。

但是问题是,它是字幕嘛,而且用了文件证明优作死亡,然后文件又有作假的痕迹,然后用一行字说几年之后她前往了美国。

所有这一切又仍然处在确定的不确定性之间。

这是我自己感兴趣这个影片的第三个点。

三个片中片相互映照,形成媒介自觉其实这个电影当中包含三部电影,有三个片子:一个是由优所拍的间谍片;一个是他们从满洲带回的作为最重要物证的纪录形象,还有一卷更详实纪录影像,在上海的英国商人的手里;第三个跟剧情并没有逻辑上太紧密的连接,是夫妻两个人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故事片之前加映了一个新闻纪录片,其实是以前全球电影的惯例,但是更是战时日本电影放映的重要特征。

这个新闻纪录片毫无疑问是国家宣传,所以它表现了东南亚人民怎么欢迎日本海军,日本海军怎么有秩序、怎么文明、怎么堂皇的。

在这个影片的内部,三个片中片彼此相互对应:第一个是故事片,毫无疑问是虚构,是扮演;而第二个是物证,毫无疑问是纪录。

于是电影以这种方式回到电影本身,当我们说电影、影像的时候,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说它是记录性的、见证性的?

它可以是最重要的物证。

在什么意义上我们说它是虚构,它可以成功构造一个不存在的世界,构造世界上有史以来最有效、最迷人的谎言。

但是到这儿还不够,他放了一组纪录片,从满洲带回来的物证,和在银幕上放映的以纪录片形式出现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宣传片。

于是他在记录与虚构之间又加上了一组,就是真实与谎言。

他用这样的一个片中片,和整个影片中主导的对不确定性的表述,形成了一个文本之间的互相映照和对话。

影片中不断使用对照、对称和重复,或者叫复踏。

告密出现了两次,虚构性的电影全片放映了两次,一次在公司的年终会,一次在宪兵队集体看那个物证的时候,两次放映完全不同的场景和情境形成对照和复踏,形成的对聪子内心的回馈。

我喜欢的电影一定具有一个特征,就是它同时是关于媒介的。

它作为一个间谍片,有一个对间谍片的自反;它作为一个虚构性的电影,有一个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追问,它同时有三部片中片与整个影片相互映照,相互质询、印证这部电影本身。

其它有趣的影像特点黑泽清自己说,他第一次使用8K数码技术拍摄这个电影,从头到尾全部是数码,包含那个9.5mm纪录片全部都是用数码拍摄的。

而这个影片是NHK公司的全资,制作团队也是NH的制作团队,换句话说,完全不是专业的电影制作团队,而是专业的电视制作团队制作的。

影像一出来的时候,黑泽清说,我非常的震惊,因为8K技术所拍摄的影像非常细腻,而且极度鲜明,鲜明到我想大声喊“用它做足球转播”。

大家明白他这个讽刺性的说法,就是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

黑泽清说,我喜欢它细腻的画质,细腻的影像,我不喜欢它那种真实感。

我想要胶片才能构造的虚构性,于是我对团队提出了这样的极端无理的要求:请你保持画质的细腻,消除鲜明的真实感。

最后他自己应该是说了一句粗话,说太棒了,我简直没想到他们就这么完成了。

这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经过技术处理以后的影像,我猜想是他抽取了某些单色,基本感觉他抽掉了品,整个的画面呈现了褪色做旧胶片的感觉。

影像是细腻的,清晰的,但是所有色彩都是非饱和的。

另外一个,我相信是导演有意为之,就是整个影片的调度,摄影机的位置,演员的表演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50年代电影的风格,有点笨,有点老旧,和对于色调的处理完全一致。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个电影一边是回到胶片电影时代、反思胶片媒介的特征,一边是利用了数码媒介和数码特技来达成了一种向电影史、向那个间谍片的黄金时代致敬的效果。

还有很多细节就不一一区分了。

熟悉黑泽清导演的观众会特别强烈地注意到,影片当中有一场戏是聪子从宪兵队回来以后坐下跟丈夫摊牌,完全使用了对称对切。

首先对称对切就是一个很少使用的拍对话的方法,其次是黑泽清基本不使用对切,他喜欢用他所谓的“德莱叶方法”,就是在长镜头中拍摄对话中的两个人,而不是你一个我一个镜头。

在这里,他第一使用了对切,第二使用了对称性对切,使两个人物完全不共享银幕空间,完全被分隔。

也是在这个场景中,他使用了强烈的人为布光效果,两个人完全的阴阳脸,一边在暗色中,一边在光亮中。

这个场景很清晰地成为剧情中两人相互欺骗、相互设计用计的关系的一个视觉呈现。

然后接着是黑泽清式的“德莱叶方法”,开始的时候画面是1/3到近1/2完全是黑的,我们只看到在另外1/2的中景当中优作的形象,当优作开始说话的时候,我们才辨认出前面的那个黑色是聪子的背影。

等到运动的摄影机回到聪子,她完全置身在阴影和黑暗中,然后就有了那个梦境,两个人都携带着浓重的阴影,形成视觉上的分裂,和黑暗笼罩内心的叙述,最后呈现为是聪子关于丈夫背叛、出轨和广子在一起的一个梦。

影片中这种对于阴影的运用比比皆是。

最后读到的材料是,影片绝大多数场景都是实景拍摄的。

他们使用了40年代日本的历史建筑,对历史建筑进行了某种改造。

实景空间自身所提供的历史感、时代质感,是这个影片比较重要的一个造型特征或者造型风格。

豆瓣网友的一个评价对我很有启示,但是我自己没有百分百认同,所以我必须引证ta的观点。

ta认为在日本文化内部非常成功地建立了“战败=女性=日本作为受害者”的逻辑;而黑泽清这部电影的最重要、最深刻和成功之处是在于,他揭示了这样的一种话语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

因为在故事中,一边聪子似乎吻合这个叙事逻辑,一边它又让我们看到聪子的强烈主体性,强烈的行动能力和决断力,以及她的行动力和决断力如何被男性的主导性的行为所阻断。

引证完毕。

提问:为什么女主角的格局总是时大时小呢?

这个是个好问题。

好像整个影片的基调中,女主的格局似乎都不够大。

她似乎更在意的是爱,是长相厮守,而丈夫那边始终是大义,是使命。

他说“我目击了,所以我被选择了”,就是这种选民的自觉。

他丈夫大义凛然地宣布“我不是间谍,我是世界主义者”,在这里又显出了聪子的格局小,因为聪子说,那你追求的是什么?

是日本战败吗?

那是成千上万的人要死去。

如果这句话可以延伸的话,某种意义上结局也是对这个意义的印证,最后日本的战败是以很多日本的平民丧生为代价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确实觉得说女主格局小是对的。

但是回到影片当中,什么时候是真情,什么时候是表演,什么时候是告白,什么时候是欺骗,首先我是不能充分断定的。

其次,聪子的小格局也未必就是一个劣势于优作的大格局的一个叙述。

因为我所读到的解读之一就认为,这个故事刚好是因为他们俩的不同逻辑,撕裂了军国主义叙述当中爱家等于爱国、家庭完满建立在国家完满之上的这种逻辑。

如果是颠覆了绝对意义上的大意义、大认同的逻辑的话,那么也可以说聪子的格局也未必小。

而且,这里面包含了两个重要的场景。

一个重要的场景是,聪子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设计了出卖文雄、保全优做,交出笔记本、保全其它物证、确认其它物证仍然有效,并且设计了把它们带出并且送交国际社会的行动。

在这个意义上她的格局就一点都不小。

以及最后她的表述:我在疯人院里保持清醒,我觉得格局也不是小。

所以,我觉得在整个影片质询那些既有逻辑的意义上说,聪子的行为并非是无逻辑的、或者是不断自我矛盾的。

我们可以在不确定性的意义上去理解它,可以在它对事实上也被军国主义所借助的那些大叙事、大逻辑的解构的意义上得到解释。

 7 ) 黑泽清镜头下失落的大义

黑泽清本人执导,两个学生滨口和野原编剧,大家都非常知道彼此的口味,出来的作品一贯非常黑泽清。

1 讲讲电影观感全片宏观的场景比较少,导演也说这部戏很少是布景拍摄的,但也不至于随便找个街角就可以开机,所以主要把心思花在了光线、服装、化妆和群演上,伪造出年代的观感。

有意思的是,戏中戏的默片,为了让它看上去像是以前的美国电影,还执意加入了一个小技巧,那就是手枪发射后冒出来的烟雾。

以前表演用的假枪发射后不像现在那样会冒出火花,是会冒出一团烟雾的,因此特地去为道具加上了烟雾。

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次画面和演员台词动作都非常“舞台剧”化,演员台词很丰富,并且会有很多肢体幅度很大的动作,加上聪子总是情绪非常激动,当时在想是不是有点过了,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有年代感的剧,加上夸张、神色飞舞的表情,着实有点出戏。

包括很多阴暗分明的布光,比如聪子在开保险柜的时候,只有中间一束“舞台光”,周围被处理成全黑的,就像是一出沉寂式的话剧。

看了导演的访谈,似乎理解了一点点,演员动作设计上他讲的不多,但是在比较幽暗的布光下,可能需要动作制造一些画面冲突,来中和冷静的画面…?2 讲讲三大主线我看到了三条大主线,一条是妻子聪子小爱和大爱的冲突,一条是丈夫优作民族利益和世界主义的冲突,最后是是好友警官儿女情长和家国情怀的冲突。

妻子先立身为妻,为了小家保住丈夫的周全,去偷机密文件,不惜把侄子文雄直接送上了断头台啊。

当丈夫跟她描述那个她没有亲眼所见的世界,那一刻她应该是无法理解的,仅凭自己对丈夫的深深的爱,她给自己催眠我是“间谍之妻”,要扮演好间谍的角色,她把丈夫的世界主义当自己的信仰来坚守,于是提议两人一起护送情报去美国,哪怕是在大难关头,她在乎的不是生与死,而是与爱人的分别,有个评论一针见血,“妻子的能动性来源于这种狂热的爱,只是在不断深陷对丈夫的痴迷中,讽刺地达成了大义”。

“对别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酷“,我们为什么歌颂大无畏的世界精神,因为大义的爱与小家的爱有时候是冲突的,“间谍之妻”也是“间谍之欺”,丈夫一直在追求他的世界主义,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来成就世界的平等,那他爱自己的妻子吗?

爱的,只是该死的使命感不允许他停滞,他只能使一些小手段,让妻子不与自己一同赴死,这种小爱经不住推敲和衡量。

一开篇,警官好友就警告丈夫,不要越界做不该干的事情,他有责任守护到这个小家,给聪子家庭的幸福,可以看出警官非常关心聪子。

有一个小细节,当聪子窃取机密文件的时候,她把棋盘撞到了,重新布局后,可以注意到对峙的局势中,有一边是三个棋子,我以为这是隐喻聪子、优作和警官好友会联结为一个阵营维护世界主义,果然我想多了。

当面对聪子的叛国行为,警官办公室里大大的“孝忠”牌匾就说明了他的立场,家国面前无小爱,公事公办毋庸置疑。

3 失落的大义有的人为了身边的爱人而战,有人为了世界的美好而战,有人为了民族的明天而战,孰是孰非,没有完全的标准。

在不同的信仰中,看起来聪子的行为和情绪受丈夫的牵制,而丈夫与警官却始终为自己而战,我在其中看到了女性作为“失落的性别”在被曲解着,角色塑造地很被动,我不想有意苛责这种角色塑造,我担心越是在乎,越是陷入了一个“你们是本该如此,而不是选择为之”的圈套,就像是当你仰望男性的时候,无意间就在贬损女性,这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真的太难解释了。

剧情结尾,当医生去医院探望聪子的时候,聪子用热切的口吻先问了一句“请告诉我外面是什么感觉”,随后才转向是否有自己丈夫的消息,这时候世界主义才真正在她身上萌芽。

再到后面,敌军开始空投,如愿得到了她想要的结局,但却跑到寂寥无边的空地上撕心裂肺地大哭,脚下的黄土正是眼前的世界,她得到了世界却失去了眼前的爱人与黄土。

 8 ) 为爱牺牲的女人,注定被抛弃

《间谍之妻》是一部很有编剧技巧的电影。

不仅在影像风格上借用舞台剧的形式:主要是室内戏——我们可以认为这受限于经费,故而放弃还原宏大历史场面的意图,以及激烈而密集的对话;同时在剧本上,它实际上也依循着戏剧的逻辑。

戏剧讲求冲突,无论这种冲突在现实中多么不可能。

而电影依循着现实的逻辑,应该尽量弱化剧情的戏剧性,从而贴近生活。

在《间谍之妻》中,我们感到异样的时候往往是人物心理发生转变的时候,即我们通常所谓的“反转”。

反转即一种极端剧烈的冲突,比之文艺片,更适用于追求直接效果的商业电影。

在妻子福原里子发现丈夫的秘密行动之后,她向儿时玩伴津森泰治“举报”了丈夫。

紧接着,我们发现她非但没有以国家利益为重陷害丈夫,反而是保护了他。

通过牺牲丈夫的同伙山下文雄,丈夫成功逃脱了怀疑,原初的行动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这是电影里第一个反转,效果很好。

还有结尾,夫妻两人说好一起远渡美国,为正义向世界公布国军罪行。

我们都以为会是美好的结局,结果福原里子作为偷渡客被发现,举报者正是丈夫。

原来,丈夫以福原里子为幌子牺牲了对方,正如妻子牺牲山下文雄保护了丈夫。

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计谋,只呈现了结果,而没有对人物的动机做出充分的说明。

当然,此类反转再怎么突兀,都说得过去,目的是给电影的戏剧性增色。

但人物的形象却因此被牺牲了。

很明显,一个在心理上会发生一百八十度大翻转的角色,其形必然是简单粗暴的,从而很难让人相信现实中有这样的人。

而黑泽清将影像打造为鲜明的舞台风格,实际上是在极力弥补这层缺陷。

电影里每个人物都基于一种极端简化的信仰(价值观)来行动。

妻子信奉爱情,愿意为丈夫的安危牺牲同伙,同时也愿意为与丈夫远渡他乡做任何事情,她最终败亡在自己的信仰之下:被丈夫欺骗。

丈夫信仰一种超越国家利益的普世正义,为此可以牺牲掉妻子。

津森泰治没有信仰吗?

作为军人,他信仰军国主义。

由此可见,人物举动都源自直接又显明的动机,人物形象之所以单薄的原因正在于此。

这些具有不同信仰(价值观)的人,组合在一起创造了电影需要的戏剧冲突。

好在,黑泽清功底的加持,赋予电影一种沉静而令人迷醉的体验感,一如既往地带着一种心理悬疑的色彩。

 9 ) 欠苍井优的电影票,我还了

间谍之妻 7分7段话评价:1 前半个小时,过于尽职尽责地在做“铺垫”这件事。

导演应该是个很严谨的人。

然而这种对于工整的过度追求,其实也让影片的气质有了一些刻板。

回家后,拿资源回顾一下,才找到了前半小时的观影爽感——因为我已经直到它在铺垫些什么了啊。

2 但同时,导演也是一个喜欢调戏观众的家伙。

全片用一些假象给观众设陷阱的桥段,大大小小,应该不下10处。

你本以为是怎么样,结果其实又是怎么样——导演痴迷于不停营造这个转换过程。

3 看到影片过半,终于明白这个片子为什么要让苍井优当女主。

再合适不过了。

她的drama感和单线程思维感,非常符合片中女主的人设。

4 苍井优的那个角色,我认为是对于影视女性人格的一种补全。

一个被一贯时代与环境压抑,内心则渴望把自己投入到烈火中,燃烧自己的女性,被苍井优勾勒得很生动。

片中,当她的丈夫俯在她耳边,邀请她一起“叛逃”时,她的面部反应简直如同获得了性快感。

5 影片中的日美对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当下周遭的种种。

最直白的是“你们一家都穿西式服装,喝的威士忌也是外国来的,日本的东西不好吗?

”那段台词。

真的,古今中外,同此凉热。

6 这片子其实都有可能拿龙标了。

浅层去看,它的种种表达是多么亲中反日啊。

但是,人家真正的意思也说得很明白:不是民族主义,而是人类主义。

而从这个角度来看,说句题外的,其实当下中国在“人类主义”的层面上,还真的没什么可被指摘的。

7 影片的结尾那十几分钟,我就认为是导演的电量用光了,实在没劲儿往下搞了,在意识模糊之际生编出来的吧。

其实看整个片子,都能感觉到导演的野心很大,也很有诚意,但就是执行能力还是差了一点。

 10 ) 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

2.3观影后所感: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日本拍的反战片,尤其是那句“日本败了,真棒啊”从未想过会在日本电影里出现。

演员也都是知名演员,高桥一生也太帅了!

未曾想结局如此沉痛,原本养尊处优的他们被伪满洲的非人道行为唤醒了正义后,也就再也不可能过从前的安定生活了。

女主角就代表着广大善良人民,无知,被政府哄骗,她的被唤醒让我们看到人类的希望。

女主出卖文雄一度让人气愤,但这才是她能和丈夫从心灵走到一起的转折点吧!

之前丈夫只是把她当小鸟供着,而这个行动才证明女主有这方面的才能。

也许全片最让人开心的,就是这对夫妇通过行动真正成为了理想的同行者。

结局太令人惋惜,完全没有想到女主会被抓男主会去世这样的结局,谁告的密?

影片也没有揭晓,难道是家里的女仆?

最后这些机密又是否送到了国际?

……可是他们献出了自己的幸福,正义胜于国家……2.4更新看了影评,才明白最后的剧情。

原来妻子被抓是丈夫安排的,换了影片保住了妻子在国内平安,虽然需要装疯。

这样丈夫自己一个人出海没那么危险。

片尾丈夫的死亡证明系伪造,也应该说明丈夫没有死。

后来妻子去美国,应该和丈夫团聚了。

妙啊!!!

不是BE!

《间谍之妻》短评

这片子靠什么得的奖?剧本的意思是好的,可是舞美效果和摄影很拉胯啊!感觉看了个寂寞

8分钟前
  • 猫小姐
  • 较差

轻重不分 叙事太个人化 平铺不算平铺 跳跃也没啥跳跃 想从情感面以小见大却也没见得这感情有多深刻 anyway服饰好看

11分钟前
  • Walt
  • 还行

想和男人一起搞革命,但男人其实都是自己一个人也可以干革命的。//好。

13分钟前
  • aRaRaR
  • 力荐

喜欢很有年代感的光影和服饰,难得的题材(没想到是这样的间谍),更难得的是在这么沉重的历史背景和这么揪心的剧情里,探讨了夫妻之间的主、从关系——情感细腻、聪慧识大体、热忱又冷静、甘于牺牲自己的人,却不能够成为冒险的伙伴,内心所望得不到成全,只因为是一个女人,是一个仰望丈夫的妻子

18分钟前
  • 水脉
  • 力荐

前期四星后期三星,为什么女主一定就恋爱脑..不过“我是cosmopolitan”的台词着实很妙,映后导演采访对这句台词的担忧太可爱了

23分钟前
  • 叁肆
  • 推荐

还没中国导演找高桥一生来拍电影嘛???

28分钟前
  • 柚子
  • 较差

苍井优的表演实在太糟糕了,抽筋一样生硬的笑脸,浮夸的哭戏,莫名其妙的性格转变,演话剧都不见得会这么使劲儿,算是最近几年看过的表演最差的日本当红女星,摄影也亮得不行,整体制作非常粗糙,几乎都是把人物集中在一间屋子里对话,很少有大场景,根本都不像一部电影,拍得不如一般的国产谍战电视剧,看完得赶紧补几集《潜伏》《悬崖》缓缓。

33分钟前
  • 竹心
  • 较差

本年度首次踩雷,质感完全是网剧长相。前30分钟的节奏把控可以用煎熬来形容。人设糟、逻辑乱、演技差、台词尬。该表达的被忽略,该留白的却直白。

38分钟前
  • 老珂
  • 较差

视听语言非常怀旧,演技都相当敷衍,结尾5分钟是唯一亮点。妻子角色从属性太强,且从头到尾都未觉醒,太令我失望了。

42分钟前
  • 小J²
  • 还行

人物很薄弱(演的也一般),故事非常老旧,典型的冲奖作品

45分钟前
  • 忘川掌灯人
  • 较差

黑澤清(或濱口)對夫妻關係的理解:男方強調信任,即使我對你有所隱瞞。女方則認為,隱瞞是背叛的開始。有人不理解聰子的轉變過突兀,但正因為知曉了丈夫的秘密,大家共同為了遵守這個秘密而行動,她才覺得興奮,覺得真正參與了對方的一切,與對方心理的距離消除了,「此刻我才感到我們是相愛的。」所以最後的反轉,聰子未必會覺得感動,因為她由此至終都是棋盤上的棋子,銀幕上的「演員」,她的丈夫是佈局的人,是導演。無法成為他的「同謀」,作為一位妻子,又怎麼會開心?這其實和戰爭無關,不過是借大時代講夫妻情侶之間的心事而已。女人哪管什麼戰爭,你我之間就是一場永不完結的戰爭。

46分钟前
  • 阿树
  • 还行

电影里的小短片预示偷情报的妻子会被正法(得到报应);电影逻辑不是很通畅,了特别是妻子举报后竟然说服了丈夫继续一起行动(表面上),还有她举报的理由也是在电影几乎没啥表述,她看到了影片并支持这种行为,但还是举报了文雄,弃车保帅?这理由可以,但宪兵的剧中压迫感没有,她举报使文雄受如此之刑的理由站不住;美国商人敲诈是幌子,高清片源一直在丈夫手中,设置成藏在眼皮底下的东西,比较有效果,比如藏在美国人之前的礼物里;故事发生地长崎?那么那个是投原子弹,沙滩呐喊是国之呐喊

50分钟前
  • 朝二一
  • 较差

海南节金椰奖特别推荐片目,导演黑泽清去年来做过大师班演讲,这次又送来了新片展映。不愧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获得作品。虽是导演的第一部表现上世纪40年代的“时装剧”,化服道、摄录美掌控得却很地道;特别调度精准的室内对白场面,极显功力;悬疑类型片的剧作节奏把控,也是层层恰当。有人诟病有些处理过于“电视剧、话剧化”,其实这又有什么不好呢?手法、风格从来是为内容服务的,而上面提到的正是4、50年代流行的艺术方式。反战、揭露日军“731部队细菌杀人”罪行当然更是影片价值和引入的重点。推荐!

54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第一次看日本有关战争的反思片。但整体平淡,没爆发点,苍井优转变得太快太硬。

55分钟前
  • 坦荡快乐
  • 较差

表面看是个类型片本子,至少放了三次烟雾弹:丈夫可疑的行踪,妻子的告密,偷渡的事发,都是圈套叙事,先卖足了关子,再做惊天逆转。另一方面,又一直阻止观众从谍战片角度进入故事,特意省去了对人物动机的交代,全程中远景,舞台剧调度,拉开了观看的距离,也就拉开了反思的距离。所以,这固然是个反战文本,但很难说黑泽清对这对夫妻,就是全然认同的眼光。苍井优的表演,在甜美与神经之间反复横跳,混杂了正义与野心,对这个国家又是诅咒,又是真情实感地恸哭,也许就是创作者的一种夫子自道吧。

59分钟前
  • 推荐

一分不谢。

60分钟前
  • 老三的自渡时刻
  • 很差

啊这...我脑海中浮现出李海燕写革命与爱情

1小时前
  • 小や
  • 较差

@2024-06-01 13:13:50

1小时前
  • 虾仁🐷心
  • 很差

前半小时还遮遮掩掩的,但片名《间谍之妻》都已经剧透了,不过这个两口子出于义愤要向国际曝光满洲日军搞活体细菌研究的剧情还挺意外的(电影里的证据是军医笔记以及实验录像)。说是间谍,也有妻子将丈夫一军、丈夫把妻子当做棋子的翻转设定(密室里的国际象棋残局跟两口子自拍的小短片都是预示),但感觉主线更多放在夫妻俩与宪兵军官第三者之间隐性的感情纠纷,这种角色间情感张力跟叛逃任务牵扯不清的感觉贯穿全片。35岁苍井优还有幼颜,她跟丈夫逛街那段符合她的气质,但演技总体不太行,她第一次跟丈夫摊牌、还有最后明瞭真相时的表演都有浓郁的大学话剧团味道。视觉呈现上还是典型的黑泽清味道,场景经常弥漫着超现实的苦涩孤寂灰色调,宪兵军官东出昌大审讯时身边总不合时宜的站着手下

1小时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在大银幕上直面日军在华人体试验的事实,这本身已经足够挑战了。这还只是导演的背景,前景是一个完全被丈夫轻视被历史甩开的女性的命运。这两个层面构成了对雄性思维的彻底反省,似乎是在说,往往是无爱的人制造了历史。剧场化的调度、舞美和表演,呼应了这种间离感,也让结尾的深渊跌得更深。

1小时前
  • 57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