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完电影,我知道自己係绝对冇办法得出同父辈们一样嘅激情,首先1972年版原作已经係一个被神化嘅存在,如何翻拍都无法超越果个係人们心中被符号化嘅经典,其二係最重要嘅一点,我哋离果个时代,离果种提到苏联就好似提到亲人,提到老大哥一样嘅感情实在太遥远了。
随住果啲二战嘅亲历者日渐逝去,俄罗斯国力日趋衰落,多少年嚟大陆媒体提到北方邻邦嘅语气早已冇咗亲切敬畏嘅感情,取而代之当係银幕上听到俄语就仿佛听到另一个星球嘅语言一样陌生。
长达半个几世纪嘅和平年代带俾国人幸福生活嘅同时,亦慢慢褪去我哋关于苦难嘅记忆,所以当年轻导演带领年轻嘅剧组重拍呢部卫国战争经典嘅时候,年轻嘅国人亦只能将佢当做又一部普通剧情片看待。
网路上,大陆观众关注嘅焦点大多在于俄国人丰满嘅胸部,当女战士一个接一个牺牲嘅时候,观众睇倒嘅至多係紧张刺激,却忽略咗佢代表住一个上一刻还鲜活嘅生命转瞬间就凋零殒灭嘅残酷。
当女大学生被刺杀,男主悲愤咁讲“最重要的是她会生孩子,孩子们还会生孩子。
”呢句唔係一句玩笑,一个女性死去代表一个未来母亲嘅死去,呢个母亲嘅死去并唔单只意味住一个个体消亡,更代表佢以及佢嘅后代将来繁衍嘅整条生殖链条嘅消失,民族係靠千千万万繁殖链条维系而嚟,失去咗链条,民族亦不久矣,可见战士守护嘅唔係冷冰冰嘅土地,更係生命嘅未来。
所以男主会不停自责,因为佢并非生命嘅创造者,佢係生命嘅捍卫者,而结果却係创造者屡屡将生嘅机会留俾咗捍卫者。
我认真阅读咗瓦西里耶夫嘅《未列入名册》,我自认为比常人更了解战斗民族係卫国战争中奉献嘅无量鲜血。
要知道呢个人口相对匮乏嘅民族係二战中失去咗俾中国还多一半嘅人口,佢能够最终获得胜利,并且时至今日屹立係国际舞台上,不断发出住不容忽视嘅声音,离唔开孕育无数新生俄国儿女嘅母亲们,更嚟唔开为保卫母亲牺牲嘅战士们。
铭记苦难,珍爱和平,亦保卫和平,呢个係对民族,亦係对我哋自己最负责嘅贡献。
相对原版,本片拍得中规中矩,算唔上出色,但尚算精彩,保守推荐,考虑收藏。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说实话一开始给我略牛逼的感觉。
女兵在营地击落德军飞机后。
场景转换。
早晨务农的村庄,母亲哺乳的背影,德军袭来,坦克碾压。
先用母亲哺乳来表示平静,然后用德国战车拉动瞬间到达高潮。
从电影开始情绪曲线已完成一个高潮→低潮→高潮。
这一段过渡剧情没几个对白,交代情绪发展和人物关系只能通过画面和动作。
这里用了很多眼神带动镜头切换的技巧。
凭记忆力举一例,年轻士兵走上高台,开动机枪前,回头一望,镜头一切,怀抱婴儿的母亲逃跑中也回头一看,正是之前哺乳的女性,双方对视无言,无声无息就交代了人物关系和战争造成的家破人亡。
三星电影,俄语加一星。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各位都能判断。
这两天聂隐娘刷屏了,情怀逼格高冷反高冷满天飞。
电影本来就是很个人化的东西,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偏要用自己的口味去说服别人。
这部电影我还是在十几岁时看的,说实话细节早就没印象了,只记得大致情节和最后的结局。
进影院之前就料到这种片子肯定都是老东西们去怀旧的,有年轻人也基本是老式文青——这年头新式文青都在欧美片的圈子里。
俄片实在是小众得让人掩面。
这么说吧,要是因为它是战争片就期待看到5000万美金战争特效,别天真了。
去看这片的人基本都是刻意去的,就冲一点也可以说:看的是情怀。
一部经典片的翻拍片,情节大家早就知道,特效也别指望跟好莱坞大片比,更没有明星。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走进电影院,坐在一个仅有8排座位的小厅里,看一部毫无悬念的战争电影,最后在准尉面对新加入的女兵一言不发时还是流下了眼泪。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今年正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俄罗斯又将中国观众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搬上银幕,为的不仅是勿忘历史,也让年轻一代感受长辈那个年代最爱的经典。
这次翻拍还算中规中矩,虽没能超越原版,但只要还有那个味道就足够了。
配音,廖菁班底绝对精湛绝对物超所值。
总之,值得一看。
一半是为了苏联情怀,一半是为了熟悉的女演员去看了这个电影。
看《实习医生》的时候就很喜欢克里斯蒂娜·阿斯姆斯了,典型的金发碧眼斯拉夫小美女,那俏丽的小脸几乎是照着我的审美长出来的。
电影里的加莉亚和《实习医生》中的瓦利娅很像,都是天真善良的小女孩,关心同伴,心思单纯,羞怯柔弱,甚至加莉亚的妈妈还是个医生,让我稍微有一点点串戏。
加莉亚在队伍中并不出彩,丽莎聪明细心,热尼娅机智勇敢,丽塔干练无畏,索尼娅是外语人才,而加莉亚柔弱,胆怯,面对敌军吓得瑟瑟发抖,不敢扣下自己的扳机,在恐惧中失声喊着“妈妈”,仓惶逃跑,死在枪弹之下。
可是五个姑娘中,我最怜惜的就是加莉亚。
她是五个姑娘中个头最瘦小的,但是她光着一只脚趟过了两片冰冷的沼泽地,发着高烧坚持走到了阵地,她是最不适合上战场打仗的人,但是她已经尽力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
我认为加莉亚是最能体现战争的残酷的角色。
战场不会在乎你适不适合战斗,你有没有能力和勇气,战争时,大部分人都像加莉亚那样被推上战场,去送死,然后死去,甚至没有一点功绩来装点自己的死亡,就这么像草芥一样死了。
英雄们的功绩和光环会美化流血牺牲,柔弱无力的“加莉亚”们才能让人意识到战争中草芥人命的残忍。
少女之鲜血,史诗之静美!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破坏给人看——金黄色的头发,一双双美丽的蓝色眼睛,永远的殒落在这片白桦林中……这部用少女的鲜血浇铸而成的史诗,它以一种让最美丽的生命破碎的形式,来展现战争的残酷,让人在回望时感慨生命之轻盈与沉重。
五月的晨曦,男人高喊着胜利,女人哭泣着说着和平……整个影片贯穿着战斗民族的浪漫诗意!
广袤森林无言的苍茫,雾霭沉沉,笼罩着静谧的树丛和沼泽,营造出近乎神圣的氛围,却残酷的把五个如此美好的生命一个个撕碎给我们看,手法的让人心痛的窒息。
原著中的五个女主角,有的魅力逼人,有的相貌平平,她们个性迥异,有血有肉,真实活脱得像身边的每一个姑娘。
可惜,战争无情地葬送了她们的爱情和梦想,让这鲜花般的生命一个个消逝在白桦林,让悲可以如此美丽。
“这里没有妈妈,只有战争,谁能挺过战争时就有妈妈。
”——瓦斯科夫准尉,硬汉的外表,柔软的内心。
面对着这些年轻的姑娘在自己面前一个个倒下,需要多大的心里支撑?
是他的指挥失误亦或是战争的无情?
总之,最后活下去的人更需要巨大的勇气来面对内心的煎熬和求赎心里……最后,个人认为这是史上最悲美的战争片!
听说这比旧版做得更加精美,真实。
本人没看过原版,但新版还是比较耐看的。
毕竟故事是来自小说改编的~故事发生在二战的一个村庄据点,为了防止士兵沉迷酒色特派一班女兵交给一个男准尉指挥留守。
一个女兵在丛林侦察发现两名纳粹。
回去报告准尉,准尉调兵遣将特派五名女兵跟随剿灭。
万万没想到,敌人居然有十六个。
准尉派一名回去颁救兵,却意外死在沼泽地。
准尉只好带着四名女兵与敌军博弈战斗。
两败俱伤,不幸准尉的四名女兵纷纷倒下牺牲。
只身一人的准尉心有不甘,奋勇的对抗剩下的几名敌人。
终于趁他们松懈时,将他们一一击破,还俘虏了三名纳粹。
最后回到据点,上头再次派了几名女兵过来补充兵力。
准尉仿佛看到这些女兵就是之前牺牲的女兵一样,第一次从军时的单纯模样。
喜欢72年版的老片,它可能是唯一一部看完让人痛恨战争的战争电影。
越战的反战电影虽然多,但都是屠夫的角度,像进了精神病院,无法感同身受。
赶在下线之前去看了这部高科技3D俄罗斯大片,感觉非常不好。
开始以为是因为事先已经知道情节,回来把72年的老片又翻出来拖着过了一遍,发现老版确实好得多,完全是导演水平问题。
翻拍基本上忠于原著(也许是他们都忠于小说原著),很多台词都一样。
最大的区别在于表现手法。
老版里面五个女兵的遭遇都是个人回忆,而且几乎都是甜蜜的回忆。
彩色的回忆无一例外因为战争嘎然而止,利用留白来表现她们的遭遇,没有具体的灾难场景。
新版则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亲人们的死亡,连古德维奇的犹太老妈在集中营里被杀都通过话外音插入进来,生怕弱智的观众们不知道这几位姑娘苦大仇深。
老版中对于准尉的过去处理尤其巧妙,只有短短的几句台词,太经典了。
先是热尼亚和丽塔耳语嘀咕了几句,热尼亚挑逗的问中尉:“准尉同志,可以问你个问题么?
”“问吧”"你有妻子么?
”“有老婆,战士科尔梅科娃”“你的妻子在哪里?
”“当然是在家里”“有孩子么?
”“孩子”(痛苦沉思)“有过,儿子”丽塔:(同情)“为什么是有过”“奶奶没有照顾好”“为什么会这样”(苦笑)“老婆把我们抛弃了”由活泼可爱的女兵反衬准尉的落魄,简洁动人。
新版则啰嗦的讲述准尉如何在苏芬战争中受伤,护士老婆有了外遇,孩子病死,完全是肥皂剧的手法。
以后再也不看翻拍的电影了。
如果翻拍的好片,后来者为了证明自己绝非饭桶,势必强行改编。
这些改编往往是破坏性的。
如果是烂片,谁又会翻拍烂片呢。
最后再次强烈推荐72年版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也是我如此废话的目的,希望有天能在大屏幕上看到。
五朵金花,都在这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中凋零,而在战斗背后,姑娘们不同的个性、命运,都有着泾渭分明的描绘。
羞怯的丽莎、内敛的丽达、机智的热妮娅、文弱的索妮娅、童真的嘉莉娅,她们的生命都在这一场短暂的遭遇战中迅速而热烈的绽放。
女兵们曾在镜头前大胆展现过她们的身体,不管这一幕在国内公映版中还会不会体现,这一场景都是对“战地玫瑰”们最真实的惊鸿一瞥。
俄国电影人的镜头里,战争中死亡的残酷从来挡不住青春身体中喷薄而出的浪漫,《第九连》里开赴阿富汗之前的士兵们与驻地的姑娘赤裸相见,《伊万的童年》里大尉与护士跨立在战壕上拥吻,苏俄的战争电影中,总是少不了这些让人过目难忘的浪漫光影。
姑娘们的身体属于她们自己,更属于她们所深爱的物事,也许这是女性的天性。
为迷惑敌军,热妮娅大胆的褪下军装,在河中嬉笑,一头秀发在阳光的映衬下闪现出耀眼的光芒,在那一刻,热妮娅的身体无疑包裹着某种圣洁的美丽气息。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经典苏联电影再现。
踏实的剧情,粗犷有力的叙事,震撼的音画,展现一个苏联准尉带领5个刚入伍的女兵阻击16名德国特种兵的经典剧情。
战争的残酷,分秒必争,不给你一丁点的时间去准备(甚至没有换子弹的时间,当时就是一个女兵的掩护射击,为准尉赢得了换弹匣时间),准备承受它所带来的种种磨难。
激战间隙,当准尉以“亲哥哥”的身份张开臂膀,拥抱仅存的两名女士兵时,鼻子一阵泛酸……战争,柔美、凄美、壮美与其同在!
男妇女主任的故事。只可惜我看这版裸戏全删了。
还是不如原版。
难得的战争片
唯一一次看3D电影没有头晕。。。我觉得这样的插叙拍摄手法挺好的~~ 姑娘们都好美啊 可是为什么要把洗澡的镜头剪辑掉!!!
相比72年版整整三个小时,这次在时间上有了大度缩减,让各个人物的厚重感不足,闪回处理上显得融合感不强;而且广电总局的一些神剪刀,让电影有明显的顿挫感。热妮亚弹唱的《家乡的思念》很棒,还有《喀秋莎》……但是片头片尾曲太差!另外,《小路》呢?
虽然也是视效大片,可是总比变形金刚强多了吧
文艺片,对话太多。适合文艺男女看。真正看电影的人不会喜欢的,难看。
前面太拖拉,节奏都集中在最后了,最后那一段紧张感营造得真棒,各种揪头发咬指甲啊!必须要吐槽,裸戏剪得这是神马呀跟卡碟一样太没技术含量!!!
半集采用闪回方式逐一介绍美女战士,有些跳脱,战斗不真实,后面跳过悲惨情节
白痴指挥官
本来我们都将拥有幸福的一生,战争带走了一切,却也把我们聚在一起。女性在战争中仍然娇艳如花~想起了大学合唱的《啊,朋友再见》
抗日片学着点!
除了乳量变大,其他几乎全方位落后于老版
某人神神秘秘的说要和我看电影,片名还保密,等到了才知道是几年反法西斯胜利的片子,他说,我们应该接受一下再教育。。。挺好看的,最紧张的时候,我都有些喘不过气来。不过,这个剪辑,删的片段,也太突兀了!! 完全没有过渡,太无语了。至于么。。。~41
还行的翻拍,不错的群像刻画,老版在那个年代让很多人熟知,也是一代人的回忆,新版因为宣传上的力度不大,导致比较冷门。时光荏苒,只想再细细回味一遍喀秋莎。
冰冷的色调,简单的故事。向女战士致敬。
就知道难逃广电的屠刀,经典文学的华丽变身,比《斯大林格勒》强多了。
把一部名著拍得如此浅薄、平庸而俗气,比之天朝主旋律剧都不如。风景不错,加了一分。
音效挺震撼,BGM也很宏大。作为一个没看过老版的小年轻人,并不觉得有很大精神冲击力。就当做一部主旋律电影看就好,苏军粉还是可以考虑的。至少没有抗德神剧狂挫那么离谱
向在战争中始终处在前线的女人致敬,战争的残酷和女人的美丽是可以互相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