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特朗勃》。
一名好莱坞的编剧,特朗勃,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被非美运动调查委员会说成是国家的叛徒。
编剧由此失去了工作,被好莱坞拉进了黑名单,进了监狱。
纵然他写出了罗马假日,剧本获得了奥斯卡奖,他也没有办法领取。
在平常的生活中,还要不断地遭受他人无礼的举动和非议。
这是特朗勃的不幸遭遇,也是黑名单中所有人的不幸遭遇,甚至有的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一场捉“叛徒”,拉名单的运动中,到底谁是叛徒?
已然没有意义了。
许多人在这场运动中受害,是不争的事实。
不仅黑名单中的恶人是不幸的,那些看似幸免于难的人同样被迫地做了那些不想别人施加在他们身上去事情。
说谎,背叛,嘲笑,无礼,强迫,辱骂等等。
在这场运动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每个人都会面对自己的良心的拷问。
人们内心的不安全感,使得人们维护自己群体,希望群体能够保护自己。
如果群体内部出现叛徒,人们是断然不能接受的。
因为叛徒会损害群体的利益。
但我们做的事情往往只是为了消除自己内心的不安,为了让自己更加安全一点点,我们就特别害怕那个所谓的“叛徒”,以至于我们都希望叛徒在没有“动手”之前,把他斩之而后快。
但往往内心的不安和“叛徒”的存在与否是矛盾的。
因为“叛徒”是否存在有时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被证伪。
这一个淡淡的幽灵仿佛就悬在我们的心里。
这时需要找一个叛徒,其实就是在找一个替罪羊罢了。
这个替罪羊替我们赶走内心的不安。
那替罪羊从哪里找呢?
这就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了。
以传记的角度对特朗博进行了展示。
这种人,太 tm 牛了。
一个有自己奋斗理想的编剧,做了共产党,但是受到排挤,被列入黑名单、坐牢、受各种冷眼,对于这种文字工作者来说,很多人会选择自杀,(犹如我国文革时期的很多作家),像他的很多朋友一样。
但是他没有这样做。
他有愤怒,但是完全没有放弃,因为他有家人、朋友需要照顾,他需要钱。
于是笔耕不辍,一直写,一直写,写出了一部又一部牛逼闪闪的电影。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遇到挫折,为了自己的理想,宁折不屈,当然可以。
但是如果能够坚强的活着,只要不放弃,如果我成功了,那所有的挫折都会被瓦解。
要知道,太多太多的大多数,他们是无知的并且容易愤怒的。
《特朗勃》是一部2015年由杰·洛奇执导的美国传记剧情电影,讲述了好莱坞著名编剧特朗勃非同寻常的写作人生。
可能一眼看上去这似乎是一部典型的“传记片”,但因其背景特殊,使得人们对当时的《好莱坞黑名单》也十分的有兴趣。
好莱坞黑名单
20世纪30年代被认为是好莱坞的黄金年代,这个时候,特朗勃也凭借其天才的写作能力与优秀的作品以高价与当时的米高梅电影制作公司签下的三年的合约,从此成为美国收费最贵的编剧,也许也是世界上收费最贵的编剧。
那段时间他和他的朋友们在好莱坞创作了一部又一部卖座的电影,他的家人也过着上流社会富足的生活。
影片中他和他的妻子参加着名流酒会,住着大房子,豪车,休闲时间可以在自家花园与朋友们野餐,一幅幸福美满的生活景象。
但是随着二战结束后政治气候剧变,共产主义成了美国的威胁。
特朗勃因为其政治信仰原因开始被行业抵制,在1947年因为拒绝提供证词给众议员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继而因藐视国会被判刑,第二天第一个黑名单就被设立了,这个黑名单被称为“好莱坞黑名单”,后面也被称为“娱乐业黑名单”。
这份名单详述了美国1940年代和50年代中,因政治信仰而被剥夺工作权的演员,导演,编剧,音乐家和其他娱乐业人士,其中有真实的,也有被怀疑的。
如果艺人被认为是美国共产党党员或对共产主义表示过赞许或同情、参与过认为是有社会主义背景的自由主义或人道主义政治活动、或者拒绝帮助政府调查共产党活动,都有可能被列入黑名单;一些人被列入黑名单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名字出现在错误地点和时间。
即使在最严密的执行期间—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后期,黑名单也很少被确定和核实,但它对美国的娱乐产业发展造成了直接损害,相关人士为了生计经常被迫背叛朋友或原则,整个产业笼罩在意识形态审查的阴影下。
特朗勃在出狱后,被黑名单影响,只能为B级片电影制作公司工作,钱少还不能署名,但是这也并没能阻止他继续写作,他的房间一直回响着“哒哒哒······”的打字机的声音,一天工作17个小时,一周工作7天,家里装5部电话,用着各种各样的名字,秘密的进行着自己的写作事业。
因为夜以继日的工作与家人有了分歧,由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女儿,不理解自己的父亲为什么连自己的16岁生日都抽不出一分钟的时间。
朋友也曾激烈的问他你还有激情吗?
还有真正想写的东西吗?
事实证明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一个天才完成他的使命,即使在这样的内外压力下,他还是通过真诚的交流取得了家人的原谅,之后写出了《勇敢的心》,再次夺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家人与朋友的支持对他来说都至关重要。
尽管在特殊时期,他还是凭借自己过人的写作才华得到很多写作的机会,谁还敢说“酒香也怕巷子深”,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一部国产影视剧里的台词,大致意思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你但凡比别人强那么一点,别人就会嫉妒你,毁你,死乞白赖把你往下拉,摔死你,但是,如果你比别人强很多,人家怎么都追不上你,你猜怎么着,他们就要敬你,爱你,把你像祖师爷一样供着”。
我觉得这句话放在这里依然适用,因为如果特朗勃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编剧,可能他这辈子不会有机会再去证明什么,争取什么了。
几经周折,当他的名字终于可以出现在荧幕上时,镜头给了他一个大大的眼部特写,透过镜片可以看到他眼眶含泪,名字倒映在镜片上,这是非同寻常的一次,象征着他终于可以做回自己,得到本该属于自己的尊重,也意味着长达多年的“好莱坞黑名单”在此刻终于被撕碎。
观影结束,妻子回到家后开始抑制不住的哭泣,这些年来由于丈夫的政治信仰而使得整个家庭遭受到的不公,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她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孩子和照顾丈夫,努力经营着家庭,这一刻的胜利也是属于她的胜利
谁曾想罗马假日和赫本成就的背后有这么一个曲折隐匿的情节,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娱乐都是政治的延伸,但是作为正常人来说,我们只想搞笑一下电影好不好,只想轻松快乐啊,并不想掺和政治啊。。。
😂😂😂当然,一个美国社会眼中的共产主义是怎样,也可以从中管中窥豹啦。
另,为结尾演讲加一颗星。
小李今年拿下奥斯卡最佳男主应在情理之中,但《丹麦女孩》里的小雀斑也并非等闲之辈。
看完《特朗勃》会发现,原来还有一位爷在这等着他们呢。
传记电影《特朗勃》(Trumbo) 靠的是满脸褶子的老头演员Byran Cranston的演技。
此老头并无很大名气,但看过《绝命毒师》的人大都会叹服老白的神采。
对,特朗勃就是老白,只是演的更地道更鲜活。
故事说的五十年代美国“非美”狂潮中被无端迫害的美共党员,著名编剧Trumbo。
他一生命运沉浮,横遭冤狱,电影刻画他大半生的心路历程,并未纠缠于其政治立场,而着力于一个个体的人面对体制性的不公的孤独的抗争。
老白的表演不仅范儿十足,气场强大,更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后进入一种几乎疯魔的状态。
及至片末老迈的他的一番演说,的确令人动容。
Byran Cranston 这样的好演员,真的是电视剧发掘出来的金矿。
看到这样本来籍籍无名的老演员突现神作,只能说,人家的电影产业的人才储备实在是太厚实!
今年奥斯卡如果青睐老白而非小李,其实也不需要吃惊
本来很好的东西可以变得更好,不是吗?
激进分子是用耶稣的圣洁去战斗,但富豪是用撒旦的狡猾去取胜。
-就算回去我也什么都不会改变。
-一年以后再问自己这个问题吧。
很奇怪,在应对听审的压力下,特朗勃竟然写出了这么美好的剧本——《罗马假日》,谁能想到它最初的名字叫做《小姐与流浪汉》呢?
你的妈妈需要每天笑一次。
你能帮我保管一下这个吗?
(好可爱的老头)亲爱的克里奥,我不会度月或度日,我现在是度秒如年。
我知道我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不幸者,因为你和孩子们温暖、饱足,衣着得体生活平静,永远没有离开我的内心。
这给了我力量。
你怎么就看不出来呢?
如果我们拿到一部大片,我们就能拿到所有大片。
等这所有腐朽一切在绝对的讽刺中轰然倒塌,每个事业的编剧都会得到工作。
不能告诉他们无权知道的事情。
-我做了我不得不做的事情。
-你做了你想做的事情,而且有着更多的动机。
拍更多的电影,赚更多的钱,打败更多的对手。
-柯克,我认识你很久了,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混蛋的?
-我一直这么混蛋,只是你一直没发现而已。
电影讲述编剧达尔顿·特朗勃(布莱恩·科兰斯顿饰)从20世纪30年代进入好莱坞以来,奉献过《罗马假日》《出埃及记》《斯巴达克斯》等经典作品。
在荣誉背后,特朗勃的职业生涯非常坎坷,他在40年代末遭到非美活动委员会(HUAC)的迫害,被米高梅于1950年解雇,并蹲了大牢。
出狱后他被政府列进黑名单,一度无法工作,特朗勃就借用他人名字创作剧本。
他曾凭借《罗马假日》与《勇敢的人》夺下两座最佳编剧的小金人,但当时剧本的作者署的都不是他的名字。
直到1960年,特朗勃才走出迫害,他的编剧才华才得以重见天日。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他是一个一流的剧作家,一个二流的说客,有时候还是一个三流的父亲和丈夫;他是一个怎样个人呢?
他是一个倔强的坚持者,一个沉默的忍受者,有时候还是一个狡黠的欺诈者;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或许,他不过只是一个喜欢听故事和喜欢写故事的人。
他是,特朗勃。
1946年3月,共同的敌人灭亡后,曾经的战友瞬时变作仇敌。
一道巨大的铁幕将世界分作两块,冷战爆发。
这道铁幕无所可寻,却又无处不在。
时而是柏林那堵丑陋而坚固的墙壁、时而是美国人眼中的赤色危机、时而是苏联人口中的资本主义威胁。
在好莱坞,它叫做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也叫作黑名单。
自古至今,政治从来都是最为波诡云谲,瞬息万变的。
当铁幕落下的一瞬间,无数所谓的自由主义者,共产主义同情者都消失不见,留下的只有政治嗅觉迟缓的部分下层人民和一些已闻风雨却丝毫不惧坚持者。
特朗勃,就是后者。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信念甚至是信仰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一旦这虚无缥缈的口号和旗帜被整个社会环境所不容,威胁到了自身生活和生存时,改弦易辙就更是理所当然。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的确如此,但特朗勃不是大部分人。
且不论特朗勃成为共产主义者是因为史料所提抗击法西斯,还是如影片所现,支持共产主义的思想和理论。
当浮躁虚假的“国共合作”大潮退去,留在岸上的,就只有特朗勃和特朗勃们。
辩证的讲,意识形态层面很难说究竟谁对谁错,其实在某些时候也无所谓对错,看得只是肉食者们所支持和推崇的。
抛却这一点,特朗勃或许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参与者,但他的确是一个拥有坚定信念的人,他是一个认准真理(对自身而言)后,能坚持也敢坚持到最后的人。
仅仅这一点他就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同时他也是一个灵活变通的人。
他知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可生活就是要穿衣吃饭。
所以他愿意抛弃一名文字工作者最基本的尊严:著名权,去继续写作,去写一些或者说一堆垃圾。
他是一名战士,但绝对不是一名喊喊口号就热血上头的死士。
就像他对朋友所言:“用耶稣一般的纯洁去战斗,用撒旦一样的狡猾去取胜。
”这就是特朗勃的战斗方式。
历史最常记住的无外乎两种人:一种是以身殉道 壮烈牺牲的人;一种是出卖一切,苟且偷生的人。
循环往复,如过江之卿。
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另一种人,另一种曾经站在前者身后甚至身前与其共同战斗,曾经拒绝后者不与其同流合污的人——特朗勃们。
他们坚持过且仍坚持着,他们战斗过且仍战斗着。
我们都缅怀烈士,却忘了谁让我们记住烈士们的故事。
那座小金人象征的不只是剧作家的最高荣誉这么简单,它更意味着曾经的血和汗没有白流,曾经的错误得到了承认和铭记。
那些监狱中的虚无、弃名时的屈辱,无数个日夜坠落在打字机旁的烟灰,都是值得的。
“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致那些敢为也愿为他人流血之人,也致和他们站在一起的特朗勃们。
正文结束扯点别的:原来柯克·道格拉斯竟然是个小矮子2333,以前从来没注意过_(:зゝ∠)_。
话说我大库神果然是不好搞啊!
不过《斯巴达克斯》还是库神最讨厌的一部自己的作品。
为什么普雷明格总是一股分分钟风衣下掏出一把“芝加哥打字机”开扫的感觉。
另外真的只有我一个人注意到道格拉斯送给特朗勃的那只鸟叫“赛缪尔·杰克逊”么!??
23333
一个天才的编剧一定非常了解人性,才能写出杰出的剧本,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还能相信他所描写的美好的东西。
本片描叙好莱坞天才编剧特朗勃被列入黑名单后的故事,为了他的理想,他被关进了监狱,被非美活动委员会“追杀”,找不到工作,卖掉房子。
在这样的逆境中,他竟然写出了两部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编剧的剧本:"罗马假日"和"勇敢的人"(部是化名得奖),还有经典奥斯卡影片“出埃及记”的剧本也是他写的,真是令人由衷地佩服。
也许真是因为这位天才真正理解了人性,才能够在重重逆境中自我激励,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
全片从始至终,这位天才编剧就没有自暴自弃过,也许对他来说,把时间花在上面太浪费了,不如多打点字,呵呵。
影片描述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包括到了当时任美国演员协会主席的罗纳德里根作证好莱坞被共产主义渗透,包括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观看用特朗勃真名做编剧的“”斯巴达克斯“”并进行称赞,等等,确实值得一看。
在好莱坞反共黑幕下,一位左派作家用笔做武器,对封杀和迫害说不。
电影拍得四平八稳,但传奇性先声夺人,谁能想到《罗马假日》背后还有着这样的故事!
海伦奶奶演的反派让人不寒而栗,老白给小李子又上了一课:老戏骨们靠得住。
这样的故事不仅仅是极少部分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命运。
当那座迷墙和铁幕被打破,当雾霾和黑暗退去时,我们始终能够坚守着那份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也许这就是我们生而为人最强大的力量。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正的勇士,并不只是特朗勃,他最终还是得到了他所应得的荣誉(当然也失去了太多),真正的勇士是那些为了自己的坚持,信念,失去了一切的人。
流于表象,年代感的营造几乎都是通过资料影像表现出来的,差点变成一部好莱坞近代史略,多亏演员全力救场;爱德华·罗宾逊听证会那场戏简直就是二流美剧水准,当然这肯定不是斯图巴的问题。
从默默无闻到政治风波帮人代笔再到功成名就,特朗博的人生才终于熬出头。
电影从电影工作者大罢工为起点,铺设交代了政府打击共产主义者的历史背景,全面而客观的展现了一个真实可敬的伟大编剧。
穿插的各种伪纪录片与电影明星更像是导演对那个年代的回忆与致敬,饶有趣味。
后半程更像是完成任务的粉饰,一个文人的抗争,从语言和思路中表现了一个值得被统治者害怕的文字工作者。
对白简洁有力,知识分子趣味和执着增加可看性。
赞颂艺术的另类美帝主旋律。
纳闷的是为什么屏幕上的艰难时世显得并不那么艰难?
好莱坞大腕悉数捧场,轻松诙谐。
只有在最后的一小段真实影像里才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与这家子的坚韧。
不禁思索:现实化为剧本再搬上屏幕,失却了多少锋利与磨人的隐忍?
不喜欢的类型
剧情还是不错的
3.5
简直跟个小型文化大革命似的,非常学院派的风格,最后的采访影像资料小彩蛋非常动人,原来「罗马假日」背后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失望。共产也不是分蛋糕好吗
不喜
不显沉闷的传记片
传记,题材严肃,看不下去。
好莱坞传奇编剧,罗马假日、勇敢的人的编剧,美国共产党员,受到封杀后,继续艰苦工作奋斗的故事。
发生在灯塔国的那些事
三星半,老白把这几年苦修的一身武艺在两个小时内倾泻而出,过犹不及了,但编剧这行当多少也需要这样的神经兮兮。片子里敏感的政治立场恰也说明了民主和多元有时也反过来抽了动不动拿其说事儿的美国人一巴掌。男主或许可提名,但也是陪跑的命。另:老家伙写的东西还真是经典。
直到1960年,特朗勃才走出迫害,他的编剧才华才得以重见天日
怪不得库布里克不认《斯巴达克斯》为自己的作品。而这部影片也正如Trumbo本人一样,自以为是且毫无亮点,作为一部传记片,人物弧光几乎是平的。Bryan Cranston的演出也很让人失望
海伦米勒跟定型了一样,这几年专演特权阶级老白女,表演痕迹超重,她出现在画面里的时候简直能直接看见摄像机,和在《安娜》里的表演感觉不出什么差别,美国人好像不会写天才,有天赋=有超能力,表现一个天才的方式,了不起的事情,啪的一下就做成了,很快,《罗马假日》啪的一下就写完了,B级片,啪的一下3天100页剧本写完了,老板看了直夸好。至于特朗勃的共产主义理想,只能说,啊?为什么呢,也没讲清楚这种信仰的契机,出狱后不准写剧本了,用假名字疯狂写小剧本,以此来反抗黑名单搞社运,这部分才节奏明快,有了主线感。
汪海林提到过这片。拍的还算行吧。宣布奥斯卡的时候,我也怪激动的。
他既不幸,又何其幸运。
Cold War. Writer. Communism. Or just the freedom to be one.
猪莱坞真是一切都能洗白,苏俄文化间谍都能洗成民(混)主(沌)逗士,共济会蜥蜴人们的权势真是太大了。赶快看了高堡奇人解气。
老白拍了部好片子,看见路易ck瞬间出戏鸟。一切都很有质感,只是传记故事没什么惊喜。
7/10,影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