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成瘾剂量

Dopesick,毒瘾(港),毒疫(台)

主演:迈克尔·基顿,彼得·萨斯加德,迈克尔·斯图巴,威尔·保尔特,约翰·胡热那克,凯特琳·德弗,罗莎里奥·道森,威尔·切斯,梅尔·温宁汉姆,伊恩·安特曼,杰克·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成瘾剂量》剧照

成瘾剂量 剧照 NO.1成瘾剂量 剧照 NO.2成瘾剂量 剧照 NO.3成瘾剂量 剧照 NO.4成瘾剂量 剧照 NO.5成瘾剂量 剧照 NO.6成瘾剂量 剧照 NO.13成瘾剂量 剧照 NO.14成瘾剂量 剧照 NO.15成瘾剂量 剧照 NO.16成瘾剂量 剧照 NO.17成瘾剂量 剧照 NO.18成瘾剂量 剧照 NO.19成瘾剂量 剧照 NO.20

《成瘾剂量》长篇影评

 1 ) 自由意志的幻象

在《梦瘾:美国阿片类药物泛滥的真相》一书中,对于剧集的引子-亚瑟.萨克勒所做的开创性事业,有了具体的描述。

他为查尔斯.辉瑞公司的一款药品—土霉素做密集的广告营销,此次活动标志着现代医药广告的诞生。

他的公司获得了名为安定的新型镇定剂许可,策划的安定广告敦促医生开更多安定的药方,并将身体的疼痛与压力联系起来。

女性是安定药物的首要顾客。

这些成就是不是让人感觉似曾相识,理查德.萨克勒承继他叔叔的功绩,并把这一套把戏发扬光大。

不仅如此,文中请马里兰大学的专家对成瘾药物中的吗啡分子进行详细阐述:“吗啡分子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效力,是因为它通过某种方式演化以适应所有的哺乳动物,尤其是人类大脑和脊椎中的受体,就像钥匙与锁一样。

所谓的Mu-阿片受体,其作用是在它们接受人体自然产生的内咖啡肽时产生愉悦感,尤其欢迎吗啡分子的到来。

”“吗啡分子就像个被宠坏的情人,离开就会乱发脾气。

事实上,和我交谈过的吸毒者都说过,他们在戒断期结束时,排尿会伴有一种便秘似的刺痛感,就好像藏在肾脏里的最后一个吗啡分子在拼命挣扎,不想被排出体外。

像情人一样,自然界没有哪个分子能提供吗啡分子这般仁慈的止痛,然后如此彻底地套牢人类,在人类想要摆脱它时如此无情地施以惩罚。

” 奥施康定被怀疑有缺陷时,理查德.萨克勒所提出的主要辩驳观点是:该被谴责的是滥用药物的人,而不是药物本身,如果限制医生开奥施康定,对于那些处于中度疼痛,按照医生处方合理使用药物的其他患者是不公平的,因为剥夺了她们从病痛的折磨中得到些许安慰的权利。

这是一个非常有技巧且容易混淆视听的论点,如果没有缉毒局的警官布里姬塔,借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揭示出即使是按照医生的处方,合理用药的普罗大众同样存在高成瘾率,关于药物的缺陷问题就无法被证实。

个人意志被无限放大,供上神坛,一个人似乎处在无限自由的状态,她的背后有无数道路可选择,她偏偏发疯似地执意要走紧邻悬崖峭壁的那一条,如果不小心坠落,怪不得旁人。

疼痛被美国疼痛学会主席列入第五大生命体征,在千禧年的交界点,舒适扩张成为主流,一个完整的人必须装载敏捷的头脑、健壮的身体,掺杂一丁点疼痛也不行,它是安魂曲的杂音。

自由意志与疼痛有罪论本身就是矛盾,如果个人选择苦修作为基本生活方式,那么阿片类药物就不是救赎,而是沉沦。

现代的奴役方式已与过去的农奴制迥乎不同。

不仅有福柯《惩罚与规训》全景敞视建筑的微观管理,还有如韩炳哲《倦怠社会》所宣扬过度狂热的自我竞争,二者交替、互为补充,药物上瘾的剥削则更为赤裸,吸毒者的眼病变为苍蝇的复眼,四千个小眼透过药物扭曲着捕捉世界。

现代社会下的个人建立在极其脆弱的平衡之上,无孔不入的资讯打碎了人所拥有的完整价值,每个人都捧着空杯晃荡,人和人撞在一起,清脆地碰个杯,拼命吸食对方的酒水,对于获得感上瘾,也就不足为奇。

社会的风尚从信奉“义人多有苦难”(诗篇34:19)的清教徒转变为享乐消费拒绝痛苦的温床,铺天盖地密集的营销生动地描绘药物带来的天堂,阿片药物成为酷炫一族的社交货币,吗啡分子进化成带有倒钩的蝎子,在人体内紧紧夹住不肯退却,人是个意志薄弱到连阴雨天气都能深刻影响出行的动物,药物成瘾的原罪苛加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只是资本操纵的又一个把戏。

永远不要依赖自由意志,那不过是一片霎时令人感觉良好的安慰剂。

 2 ) find our soul

写了很多,结果没保存。

在看完大结局之前,我很好奇报道三聚氰胺的记者的结局。

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

我们一直在强调ZHIDU的优越性,强调民族的复兴,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过错都不愿意提及更加去掩饰,我们拿什么去战胜美帝?

没有批评的赞美又有何意义?

借用Doc 说的话: Pain is just pain,not good,not bad,just part of being a human being.And some times,good can come out of it.And if we have brave enough and willing to go a little dipper,work our way through it and try to overcome it,well we just might find our better selves.

 3 ) “Here’s to the ones who fight the battles.”

(又又因为字数太多被打来写剧评断断续续一周多才看完 太痛了…悲剧是可以被停止的 当有人在会议上指出药效不到12小时的时候 当Billy听到加倍用量迟疑的时候 当Doc第一次尝试给病人用药的时候 但每一环都让oxy成为了一辆加速的列车一路滑行下去 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成为难以摆脱的梦魇The Sacklers唯利是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他们为了赚钱不计后果地增加剂量 从10mg到最终惊人的160mg 他们无端编撰并利用利于药物推广的概念 从breakthrough pain到pseudo addiction 他们引用短短五行的信件作为“阿片类药物不上瘾”论点的支撑 将更改过坐标的图表分发到销售和医生手中 他们把谎言编织成网汇聚成针 无底线地渗透进医学院/医院/人们的血液中 那医学在他们眼里到底是什么?

所幸还有人愿意一遍遍翻阅资料寻找蛛丝马迹 并在面对各方压力时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 Oxy不仅毁掉了所有user的生活 也影响了这些耗费数年彻夜不眠与之斗争的人们E08开头高喊的“Shame on Sackler”/Doctor Samuel开着校车接送病人去治疗中心/最后的庭审看得我眼泪狂掉 他们重新拥有了正常的生活重新开始读书写作做自己热爱的事 “Here’s to the ones who fight the battles.”

 4 ) 《成瘾剂量》中的药品和美国机构一览表

老外钟爱的电影素材之一便是自家政府黑幕。

Hulu 最新推出的 8集限定剧《成瘾剂量》(Dopesick)更是糅合了政府监管黑幕和自家药品成瘾史的双料。

真是挺敢拍的,自己黑起自己来绝对不手软。

《成瘾剂量》讲述了老派医生塞缪尔·芬尼克斯(Dr. Samuel Finnix),一向以仁慈和同情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病患,还很细心地去日常的提醒和照顾那些人。

但很快,他发现自己陷入了大制药公司致命的秘密之中、成为了资本家拿底层人民试药的帮凶。

《成瘾剂量》耐看而不难看,看完第一集就发现其中涉及到了很多药品和美国机构的元素,有点头大。

一不小心已经总结好了,那就一起来看吧。

1 药品 基本概念英文电影名 Dopesick 指的是:麻醉剂戒断反应(opiate withdrawal symptoms)。

麻醉性镇痛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阿片类药物。

这类药物是指从阿片(即罂粟opium poppy)中提取的生物碱及体内外的衍生物,与人类的中枢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能缓解疼痛,产生欣快感。

剧中提到的各类止痛药:Oxycontin奥施康定:剧中反复反复反复提到。

曾经最受美国人欢迎的止痛神药。

一瓶装10毫克到80毫克不同类型;一瓶每粒含10毫克剂量的药片,批发价将近一百美元(合人民币600+),每年销售额几十亿美元。

Tylenol 泰诺常用语减轻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喷嚏、流涕、鼻塞、咳嗽、咽痛等症状。

根据剂量的不同,某宝价几十到二三百块不等。

Vicodin 中文名字好几个:维柯丁;维克丁;凡可汀; 维可丁; 维可定。

总体来说,用于缓解中度至重度疼痛。

Lortab 洛他布

Percocet 扑热息痛

ATTENTION!花花绿绿的。。。

世上道路千万条,安全服药第一条。

自己乱来的话一旦上瘾,跟吸毒没有什么差别。

在网上看到有外国人吸食最后致死的新闻,这种情况不仅可惜了一条生命,想必连带家人也痛心。

2 监管部门 DEA = 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 美国禁毒署(也被翻译为美国药品强制管理局;https://www.dea.gov/)

美国禁毒署成立于 1973 年,是美国负责执行管制类物品法的联邦机构。

这里的药品(drug)主要指违禁药品,比如毒品。

美国缉毒局的权力非常之大,武器配备也很强,在美国分布着21个分局,227个办事处,在其他62个国家设有86个国外办事处,10,891名雇员(2006年数据)。

它的工作权限包括:调查有关的犯罪行为,监视有关的犯罪活动,对贩毒集团的秘密渗透。

该机构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权,根据美国和某些国家的协议,比如墨西哥(911后,禁毒署的飞机可以飞越墨西哥边境执行任务),它有权在这些国家采取调查行动,这种权利是美国其它警察机构所没有的。

据说,美国禁毒署还使用先进技术,监视抗议团体并收集抗议者的信息。

FDA =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https://www.fda.gov/)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当于我国药品监督局的机构。

该局成立于1906年,由美国国会即联邦政府授权,是专门从事食品与药品管理的最高执法机关,也是一个由医生、律师、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和统计学家等专业人士组成的致力于保护、促进和提高国民健康的政府卫生管制的监控机构。

主管:食品、药品(包括兽药)、医疗器械、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动物食品及药品、酒精等等。

FDA有权对生产厂家进行视察、有权对违法者提出起诉;FDA 还负责食品认证、医疗器械认证、化妆品认证、药品、生物制品认证、食品材料认证等。

FDA在美国乃至全球都有极其巨大的影响,有“美国人健康守护神”之称。

时至今日,FDA已成为全球食品药品消费者心中的金刚盾牌。

CDC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https://www.cdc.gov/)

CDC是美国创立的第一个联邦卫生组织,其宗旨是在面临特定疾病时协调全国的卫生控制计划;这些疾病包括人之间相互传染、动物和昆虫传染给人以及环境传染给人的各种疾病。

CDC的前身是美国联邦政府在二战期间(19391945)设立的临时战争地区疟疾控制办公室(MCWA)。

CDC的职责自从其创始以来就不曾改变。

它最早的职责只是研究对美国某个地区的一种单一疾病的控制方法,渐渐地,其管辖范围不断扩大,除传染性疾病以外,还负责很多慢性病、职业性身体失调及诸如暴力和事故等社会疾病。

随着CDC工作领域的逐渐扩大,该机构先后也几次更名。

在1946年MCWA重新设立为传播疾病中心(Communicable Disease Center);在1970年,由于机构负责大量的可防御性疾病,机构的名称被改为美国疾病控制中心(U.S. Disease Control Center);在1980年,中心一词被改为复数(由Center变为Centers)以显示机构结构的改变;在2000年,CDC已有11个中心和办公室,包括国家传染病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Infectious Diseases,简称NCID)。

美国国会在1992年再次更改了机构的名称并加入了“及其控制”一词,使其全称变为今天的美国疾病预防及其控制中心。

DOJ = Department of Justice美国司法部(https://www.justice.gov/)

1870年6月22日,美国国会决定建立司法部。

美国司法部的任务是保障法律的施行,维护美国政府的法律利益和保障法律对美国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下设五十多个,像前面说的DEA,日常听到的FBI 都在其中。

3 严肃话题之外,插播花絮一条:

老派医生塞缪尔·芬尼克斯(Dr. Samuel Finnix)告诉销售代表 Billy Cutler 说自己来自宾夕法尼亚西南部的一个小镇。

事实上,饰演该角色的 Michael Keaton 本人正是来自宾夕法尼亚西南的小镇 Coraopolis(科里奥波利斯,大概位置见下图红色标记)。

这到底是给编剧省劲呢、还是给自己家乡打广告呢。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小问题:剧中Oxycontin销售讲师培训年轻的销售代表时提到“心理侧写”(psychological profiles),比如:有孩子的给他们去迪士尼世界的门票正在离婚的那就给他们找个伴喜欢吃鸡胸肉的,给他们买一桶 KFC(就像Billy去拜访 Dr. Finnix 那样)[问题] 你还能想到什么场景呢?

|本文作者:Jack|审校:Juliet |排版:Anita |总编:大风哥Wind

 5 ) 这是21.8万条生命组成的一部电视剧

文章同步发表于公众号:不了谢谢,欢迎关注目录:1.一个谎言瘾发全美毒祸2.痛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3.社交媒体就是毒品4.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我真的很少很少很少会去看美剧,上一部还是《早间新闻》,但这部我太喜欢了!!!

好久没看过这么真实、这么黑暗的剧了,五星推荐!!!

1.一个谎言瘾发全美毒祸普渡制药公司宣扬“痛苦让我们无法思考”的理念,并以一己之力助推“疼痛成为第五大生命体征”,他们迫使美国民众过度关注自身的慢性疼痛,并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站的宣传去无限放大这种疼痛的弊端,从而实现让人人都去服用、甚至终身服用奥施康定来缓解疼痛的现象级“潮流”。

萨科勒家族全员以及普渡制药公司的所有高层,全都心知肚明——奥施康定其实就是一种毒品,他们所宣称的“只会让不到1%的患者上瘾”也根本就是谎言。

他们利用权利和和金钱,甚至让FDA的人为他们设计新的标签来背书,以证明奥施康定的安全性。

以此来迷惑大众,牟取暴利。

我从未见过一家卖药公司的销售搞得跟卖房地产一样,异常激烈的竞争和奖励机制让普渡的销售人员像打了鸡血一样疯了地去卖药,他们从乡村医生入手,拿着公司特制的宣传册,一步步把魔伸向了那个多数居民因开采煤矿而长期遭受疼痛折磨的阿巴契亚山地区。

隐藏在雾气中的圣查尔斯小镇,人们多靠煤矿产业谋生。

他们已经很穷了,是最廉价的劳动力,做着最危险的工作,拿着最低的薪水,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一代又一代以挖煤为生,却偏偏被资本挑中成了他们赚钱的工具,最终导致整个社区的沦陷。

监狱里突然人满为患、暴力犯罪泛滥成灾、遗弃儿童数量增加、未成年少女卖淫日益严重、虐童案频发,上市不到三年的时候,奥施康定就成为了整个地区的罪恶之源。

天天美剧吧(来自豆瓣)2.痛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本剧在开头和结尾皆强调了关于“痛苦”的定义,以及如何对抗痛苦、在痛苦中生存。

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图为普渡制药总裁:Richard Sackler第一集开头,以Richard Sackler的一段独白开始:"The time has come to redefine the nature of pain. For too long, the American medical community has been ignoring chronic pain. And this has created an epidemic of suffering. When we live with pain, we are not living our true selves. We are not living our best selves. We’re not even living at all, because the pain overtakes our ability to think, feel. Even to love."Richard Sackler:“是时候,重新定义疼痛的本质了。

美国医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忽视了慢性疼痛的存在,造成了一场疼痛的大流行。

当我们活在痛苦中时,我们不是真实的自己。

我们不是最好的自己。

我们根本就没在活着。

因为疼痛剥夺了我们思考、感觉的能力。

甚至是爱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一旦我们的美施康定专利到期,会对公司带来重大打击,因为它占我们销售额的25%。

然而,我有一个解决方案,我建议我们改变美施康定的缓释机制,并研发一种新的阿片类药物——奥施康定,专门用于治疗中度疼痛,并可长期服用。

”有人反对道:“我认为医生不能给病人长期开阿片类药物。

”Richard Sackler:“市场不是靠追逐而得来的,是靠我们自己创造的。

图为Samuel Finnix医生,他开设了诊疗室,在自身戒断毒瘾后,他自愿帮助更多人摆脱奥施康定毒瘾最后一集结尾,以Doc. Finnix在诊疗室中的一番话结束:"You know, what’s so important about these group sessions is the chance to connect. Addiction dose the exact opposite of what connection dose, right? Addiction tears apart. It tears apart friendship. It tears apart marriages. It’ll tear apart a family, tear apart a whole community. Part of the reason we relapse is because of pain. There’s some kind of pain that’s in a lot of us, or all of us, we just don’t want to feel anymore. And further we fall into addiction, pain says to us, hell, we’d better off just feeling nothing at all. So we go numb. And our souls go numb. Now we’ve got a real problem. You know, pain is just pain. Not good, not bad, just part of being a human being. And sometimes, good can come out of it. And if we’re brave enough and willing to go a little deeper, work our way through it, and try to overcome it, well, we just might find our better selves."Doc.Finnix:“我们复吸的部分原因是痛苦。

我们举行小组诊疗的意义,是给大家连结他人的机会。

成瘾正好相反。

它切断了你和他人的连结,对吧。

成瘾会撕裂一切。

它撕裂了友谊,撕裂了婚姻,它还会撕裂家庭,撕裂整个社区。

我们很多人,或者说所有人,我们不想再承受某些痛苦。

我们越上瘾,痛苦就越让我们觉得——索性呢,就最好什么都别感觉到。

所以我们变得麻木。

我们的灵魂变得麻木。

直到我们陷入真正的麻烦。

痛苦就是痛苦,没有好坏,只是人的一部分。

有时,痛苦也能给我们带来收获。

只要我们足够勇敢,愿意挖掘得更深,体会它,学习它,并努力克服它。

那样的话。

我们可能会找到更好的自己。

”注:因为翻译过来可能和原台词意思有出入,所以我特意把原台词打出来了,相信大家看到原词后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别告诉我你直接看中文翻译了>_<)不论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还是拥有无尽的财富,人人都活在痛苦中。

读书、求职、结婚、养家、赡养老人,普通人一辈子无非就是这些个阶段,通常来说,我们都会在这些阶段中感到迷茫和痛苦。

面对痛苦时的解决办法有很多,但最为不可取的就是“自杀式”的逃避——譬如:吸毒、自残、甚至自杀。

把苦难当作考验。

求学时的艰苦是为了日后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初入职场的焦虑和被打击是为了让你快速适应社会的复杂;婚姻里的争吵和矛盾是为了让双方更好地磨合或者干脆换一个人磨合;朋友的离别或者背叛不只有你一个人在经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亲人甚至你自己遭受病痛的折磨,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非要罗列人一生中遭受的痛苦,那恐怕要写满十本书都写不尽,可我们总要学会与痛苦相处,总要学会在苦难中成长。

我无法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毕竟每个个体的经历都是不同的,成长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在面对痛苦时我们的态度和应对方法也都不尽相同。

但我希望,无论什么时刻,都请珍惜自己的生命,不为别人,至少为了自己,为了那些爱你的人。

3.社交媒体就是毒品再说一下关于“上瘾”这个话题。

我的短评获赞量挺高的,想必也是因为大家对此有共鸣。

但现在我的短评已经从前排消失不见,点赞量也只有3个,难道抖音爸爸花钱控评了???

现代互联网飞速发展,无数软件应运而生,手机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物件,甚至离开手机,我们根本无法正常生活。

坐公交、乘地铁、超市购物、点外卖、住酒店、逛淘宝……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手机,我们对手机等一众电子产品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是,我无法否认手机和各类app对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健康码、救助文档等的出现更是有着拯救生命的力量,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微博、知乎、抖音等软件是否存在诱导上瘾的机制呢?

答案无疑是:存在,而且它们就靠这个赚钱。

我还是相信,每一款产品设计的初衷都是为了记录美好生活、为了让生活更便捷,可事实上我们国家的很多青少年、中老年甚至儿童均对此类app上瘾。

拿起手机,20分钟没了;刷了几天手机,成傻逼了。

拿起手机打开它就停不下来,一刷就是三四个小时,最可怕的是,鲜少有人认为这是软件本身的错,大部分人完全把这种现象归咎于“是你的自制力不够”,这和本片中普渡公司宣称“并非药物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那些瘾君子自己的自控力不够”如出一辙,这是最让我感到可怕的地方。

看到前排一篇影评的题目是《永远要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我无比赞同这句话。

我们是个体,我们都太渺小了。

我们接受教育,存于社会,但我们的思想仍旧很容易被左右。

我们往往习惯于直接接受已经存在的事物,却忘记思考事物背后的缘由。

就像奥施康定一样,它的问世迅速被大众接受,所谓的FDA标签背书、宣传手册、媒体报道,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应当,新媒体的存在,让谣言不再是不攻自破,而是极易从谣言被曲解为现实。

曾看过一部电影叫做《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豆瓣8.7分,优酷可看),影片中讲到社交媒体是如何操纵人的思想、将谎言化为现实进行传播、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甚至当社交网络为政治家所用,进而影响一场大选的结果、激化矛盾从而引发一场战争,这是多么可怕,可这些都正在真实地发生着。

无论何时,都要对这个世界保持警惕。

最基础的,从不要陷入“信息茧房”开始。

少看碎片化信息,多看超过140字的资讯;关注一些你不喜欢的博主,去看一些你不支持的言论,不要只看自己想要看到的内容,以此来抵抗“猜你喜欢”这种变态的推荐算法;关闭不必要的通知,比如某博,某乎,头条等,多看一条新闻并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帮助,你看到1篇有用文章的代价往往是你已经阅读了100篇毫无用处的垃圾,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信息都只是在分散你的注意力;睡前把手机放在你伸手够不到的地方,既能避免熬夜,又能保证第二天为了关闹钟而顺利起床。

最后,虽然强调了很多次了,但还是想说,希望大家珍爱生命。

尾声 |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下面是一些萨科勒家族的后续。

源于🔗:赛克勒家族:美国阿片危机背后推手(下)“赛克勒家族很有可能从所有的官司中全身而退,不过赛克勒家族的好名声不再。

根据2020年福布斯杂志,赛克勒家族仍是美国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总资产保守估计超过100亿美元。

与此同时,从1999到2019年,美国因药物滥用而死的总人数超过84万人,而且至今没有丝毫下降的趋势。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研究显示,药物滥用而导致的青壮年死亡造成美国一代年轻人的消失——从2014年起,美国人的平均寿命连续多年下降,成为少数几个平均寿命减少的发达国家。

2020年的新冠疫情更是让许多正在跟药物成瘾作斗争的美国年轻人生活状况恶化:漫长的社交隔离与激增的失业率导致许多人无法独自熬过困难时期,毒瘾复发。

2020年上半年,美国因药物滥用导致死亡的人数比2019年同期激增27%。

很久以前,艾萨克·赛克勒曾经告诉儿子们,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财富,他总是可以想办法再挣回来;但如果他败坏了家族的名声,那么他就真的失去了一切。

然而他却没有预料到,从土霉素,安定、利眠宁,到美施康定,再到奥施康定,他的孩子们漫不经心地毁掉了许多人的生命,然后退缩到金钱堆里,安稳而麻木不仁地活着,看着所有人收拾着他们留下来的烂摊子。

 6 ) 卡里加里博士放映手册《成瘾剂量》隐藏在痛苦逻辑中的碰瓷和江南style

一个不断腐朽的机体反而不会让它从内部被攻破,它只是永远的处于不断腐朽的过程当中——四大名著

一、祖宗画《成瘾剂量》第一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普渡制药公司总裁理查德·萨克勒(Richard Sackler)卧室里的清代祖宗画。

祖宗画的构图一般突显的是巨人般的祖宗和侏儒一样的子孙。

巨人祖宗通常是一个为家族带来最高成就和荣誉的人,他身上的官袍代表着他的精英身份和被社会认可的程度,而在他的庇佑和福祉下生活的家庭成员则共同构成了画中的侏儒群像。

为了摆脱这种巨人的阴影——一个永远被大他者凝视和否定的状态——同时也为了证明自己配得上家族的名声,不甘心成为萨克勒家族共相的成员,要敛聚巨额的财富以超越祖宗的成绩而成为新的排名第一的巨人,哪怕因为飞得太高而被太阳融化。

在影片里,理查德·萨克勒就是画中的侏儒之一——萨克勒家族的局外人——同时他也是那个不断飞向“太阳”的希腊神话人物伊卡洛斯,萦绕在他语言和逻辑中的,是那个令他极度反感和厌恶同时又挥之不去的“巨人”亚瑟叔叔的幻影。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理查德毕恭毕敬的站在长辈中间向他的亚瑟叔叔作报告——他完全的模仿了亚瑟叔叔广告狂人般的语言和逻辑——就像亚瑟通过创造出“精神紧张”这个词语将“安定”变成了市场排名第一的镇静剂,理查德则发明了一个新的医学词汇突发性疼痛(breaking pain)以开发一款名叫奥施康定的新型止疼药(毒品),他的这个创意得到了亚瑟叔叔的赞赏,并将他推上了萨克勒家族的历史舞台。

这就是理查德的痛苦之源——一个从无始中来的breaking pain——被他讽刺性的定义为“剥夺了我们思考和感受的东西”。

二、碰瓷和江南style

小写的china(瓷器)代表着中国江南精英文化的审美情趣,同时在清代的正史书写中,它又暗示着与满清(宫廷)狩猎文化格格不入的贪婪、享乐、奢靡、和脆弱的生活习气。

充斥在影片背景中的大量中国元素,如书画、屏风、瓷器、乒乓球、麻将,甚至是理查德·萨克勒的华裔旧情人,仿佛都暗示了犹太商人习性中不为人知的江南style.在清史义正言辞的控诉中,江南的巨富们充当了魔鬼代言人的角色,他们用金钱腐蚀了行政系统的办事效率,他们用就业和慈善蒙蔽了公众的信念,并利用公众的无知和轻信将他们淳朴的价值观建立在了谎言和暴力的基础之上。

就和美国媒体口中“纯粹邪恶”和“对钱上瘾”的萨克勒家族所从事的勾当如出一辙。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还在读小学,不记得是在《七巧板》还是《正大综艺》上,看到一期外国人学讲中国话的节目。

当时有一个表演我印象深刻,是一个外国留学生扮演中国皇帝,当他看见一个觐见的商人向他献出大量金银珠宝时,他整个人都高兴得有点失态。

看到这里我坐在床上笑得咯咯作响,爸爸在后面拍着我的肩膀说:“外国人不懂,中国的皇帝不爱钱”。。。

我想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皇帝的想象可能套用了西方历史对国王( King )的描写,换句话说,在西方历史中,他们的江南style勾结的对象从来不只是一般的地方长官,而是掌管整个国家的最高执政官——The King.这也是为什么仅凭麦迪逊大道的广告术语和法庭辩论的修辞学,萨克勒家族能够在众目睽睽之下破冰前行、全身而退。

这场交易的核心在于,作为江南style的萨克勒家族背负“奸商”的恶名(被药监局打黑框),而交换条件是他们能在官方的警告标识上写上“(毒品)可长期服用”。

而被美国政府欢迎的,作为一股经济上的反动势力,萨克勒家族的杀人放火和打家劫舍都是只待招安。

并且萨克勒家族包装在慈善公益和科学权威下的广告宣传实在比黑人街区的码头文化和街头跳灰(贩毒)要“文明”太多,所以亚瑟叔叔和小理查德才会得意地在法庭上宣布“任何法律和法规都绝不会停止现代医药(金钱)的魔法”,并且信誓旦旦的对股东们承诺:“他们总得补偿点什么给我们。

”在交易(business)的领域,责任总是意味着更多的利益。

观众把《成瘾剂量》当做美国的禁毒宣传片看,这是混淆了现象和原因的关系。

或许美国政府在与哥伦比亚和金三角毒枭的鸦片战争中,唯一学会的就是自己的鸦片要自己造。

三、有瘾和痛苦

我看见《南方人物周刊》一篇文章把上瘾的原因之一归结为“人是易于成瘾的动物”,这让我想起了影片最后一集一个戒毒医生同腐败政客的辩论。

政客引用一句古老的谚语说:“药物一旦触手可及,它就会被滥用。

”而戒毒医生纠正他说:“这句谚语的完整意思是,如果某种药物会引发滥用,那么一旦它触手可及,它就会被滥用。

”我不知道那个笔法间充斥着“底层关怀”的作者看懂了这句对白没有,腐败政客引用的谚语正是为了得出“人是易于成瘾的动物”这一充满医学专业名词的bullshit,而戒毒医生的解释强调的则是易于成瘾的药物才是原因,而不是人。

我常说,中国的现实主义和缺少时态的语法让中国人的逻辑习惯于从结果中去寻找更多的结果,换句话说,中国人的人之常情里缺乏追溯原因的本能。

大量的观众将《成瘾剂量》当做扫毒影片看,这只是顺着奥施康定引发的吸毒现象去寻找更多的现象。

从这层意思上说,这些观众也是有瘾,他们只是对现成的结论和答案上了瘾。

导演开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让理查德·萨克勒说出那句“痛苦剥夺了我们的思考和感受”,因为,痛苦是上瘾的内在原因,而上瘾是沉浸在痛苦中的外在表现。

虽然被痛苦剥夺掉思考和感受能力的“我们”常常表现出过多的自由意志,就像声称自己失去了快乐能力的理查德,竟然是要做出“能终结掉全世界痛苦”的最伟大的药物,这个逻辑悖论就是对痛苦上瘾的表现。

人是矛盾的,因为痛苦是作为人类活着必须与之共存的部分,矛盾正是痛苦带给人的虚妄幻象。

就像塞缪尔·芬尼克斯医生所言,痛苦只是痛苦,它不好也不坏。

只有勇敢的深入到内心,我们才有可能面对它。

并只有通过对痛苦的认识和克服,我们才有可能挣脱掉与生俱来的痛瘾,成为更好的人。

或许,理查德·萨克勒发宏愿要终结掉全世界的痛苦,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人,这也是要成为更好的人?

但是他治病救人的原理不是面对现实的勇气,而是教人逃避放弃沉浸在痛苦的幻觉之中。

或许,从把每一个时代都当做“盛世”的既得利益者的角度看,这些人都是对绝对秩序上了瘾的瘾君子。

四大名著告诉我们,一个不断腐朽的机体反而不会让它从内部被攻破,它只是永远的处于不断腐朽的过程当中。

所以,导演侧重讲的是个人上瘾的原因,而不是官方历史中的鸦片战争。

我们不能把三个正义的检察官当做美国版的包青天和林则徐,他们并不是官方刻意塑造出的骨骼惊奇异于常人的高第良将。

甚至他们区别于瘾君子的地方,仅仅只来自于老生常谈的直面痛苦的勇气。

就像作为欧洲新希望的德国,他们之所以能抵抗住萨克勒家族的攻势,正在于德国的知识分子用理性、严谨的哲学传统和对二战深刻反省的历史态度为整个欧洲大陆筑起了新的长城。

生活太难了,一个看起来不会好了的世界让沉迷于上瘾带来的安全感变得合乎人情,但它不会改变痛苦的存在,反而会变成虐恋式的痛瘾。

溺水的人往往会将施救的人当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起拖下水底,除了用知识武装自己别无他法。

我是听摇滚乐和读古龙的小说长大的,古龙在感叹人是矛盾的同时写出了《欢乐英雄》,因为快乐只会从面对痛苦的过程中产生。

 7 ) 最魔幻的是,这一切都是真的,真的有疼痛专家提出了“假性成瘾”的概念

恕我孤陋寡闻了,也可能是之前观影的习惯,我一直以为剧中一切人物、名称都是化名。

结果真的有普渡制药公司,真的有萨克勒家族,真的有一款药叫做奥施康定,其剂量从10mg一直到80mg

奥施康定国内版剧中看到最离谱的桥段莫过于理查德拜访新的疼痛专家David Haddox了,他的著名理论“假性成瘾”让普渡制药再也不必担心成瘾问题了。

既然之前一切都是真的,那么这个专家是不是也是真实存在的呢?

我简单的搜了一下,发现Emory大学真的有这样一号人物...

2016年的一个讲演稿而且他真的帮助病人疯狂开止痛药...Opioids suggested for arthritis pain, published June 20, 1994:For years, Mamie Dupont Bordelon suffered as rheumatoid arthritis crippled her legs, causing pain so intense she could take only two steps on her own.The agony led her to frequently switch medicine. But a year ago, she found the narcotic Methadone, an opioid drug familiar to recovering heroin addicts, to ease her pain."It has helped me a whole lot," she said. "Now I'm able to walk with my cane some."The 74-year-old woman from Marietta, Ga., was lucky to have a doctor willing to prescribe the powerful narcotic, Dr. J. David Haddox, former director of Emory University's Center for Pain Medicine.He is among a growing number of physicians who dismiss the notion that arthritis sufferers would turn into drug-crazed addicts if given opioids to ease their pain.Physicians and patients alike often confuse "relief-seeking behavior with drug-seeking behavior," Haddox said. "Opioids, like any other medicine, have to be used appropriately."翻译:《建议用于关节类疼痛的阿片类药物》,发布于1994年多年来,玛米·杜邦·博德隆 (Mamie Dupont Bordelon) 一直饱受类风湿性关节炎折磨,双腿瘫痪,疼痛如此剧烈,以至于她自己只能走两步。

痛苦使她经常换药。

但一年前,她找到了麻醉剂美沙酮,这是一种阿片类药物,对正在康复的海洛因成瘾者来说很熟悉,可以缓解她的痛苦。

“这对我帮助很大,”她说。

“现在我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

”这位来自佐治亚州玛丽埃塔的 74 岁妇女很幸运,有一位医生愿意开这种强效麻醉药,即埃默里大学疼痛医学中心前主任 J. David Haddox 博士。

他是越来越多的医生之一,他们驳斥了关节炎患者如果服用阿片类药物来缓解疼痛就会变成吸毒成瘾者的观点。

Haddox 说,医生和患者都经常将“寻求救济的行为与寻求药物的行为混淆”。

“与任何其他药物一样,阿片类药物必须适当使用。

”这篇报道中的事例和剧中讲述的一模一样。

在剧中的录像带里。

理查德就是被大卫为病人开美沙酮的案例而吸引。

现实中的David Haddox目前他是Purdue Pharma LP 卫生政策副总裁,以及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塔夫茨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社区医学系兼职副教授最离谱的假性成瘾相关报道我也找到了!

Drug dependency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addiction, May 1, 1997Haddox and an oncologist colleague named David E. Weissman, MD, published an article in 1989, in the journal Pain, in which they coined the term, "pseudoaddiction.""We used that term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by which a person with legitimate medical needs is labeled an addict and treated as an addict, and the patient naturally gets angry and acts out, and the health care team says, See, we were right because see how he is behaving when he doesn’t have his drugs,’ and this just escalates into a crisis," Haddox says.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f a patient has not exhibited addictive behavior in the past and is given pain medication for a medical reason, then he or she has less than a .5% chance of becoming addicted, Haddox reports."Your chance of getting into an auto wreck and losing your life is much worse than that."Another common myth among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Haddox says, is believing that a patient is addicted if he or she needs larger quantities of the pain medication to achieve the same effect.Patients can build up a tolerance for some drugs such as morphine, Demerol, and Dilaudid, he says. But this doesn’t mean they’re addicted. "Some of the other reasons for increasing drug doses late in the course of cancer is that the patient has increasing needs as the disease progresses," Haddox says."I would rather make the error of believing the patient who says he has pain, and treat the patient appropriately," he says. "Then if they respond inappropriately you could sort out what’s going on."But my concern here is these patients are basically mistreated because of this fear of addiction, and we’re withholding medications based on our own fears and ignorance and bias, and I think that’s a tragedy," Haddox says.Once a patient who is physically dependent on a painkiller is cured of his or her disease or pain, then it’s very easy to wean the patient off the drug, he says.A physician simply will gradually taper off the dose over time."What you’ll find is many cancer patients who start feeling better don’t want the opioid anymore," Haddox says.药物依赖并不一定意味着成瘾,1997年5月1日Haddox 和一位名叫 David E. Weissman 的肿瘤学家同事于 1989 年在《疼痛》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他们创造了“伪成瘾”一词。

“我们用这个词来描述一个有合法医疗需求的人被贴上瘾君子标签并被当作瘾君子对待的过程,病人自然会生气并表现出来,医疗团队说,看,我们是对的,因为看看他没有药物时的表现,’这只会升级为危机,”Haddox 说。

Haddox 报告说,研究表明,如果患者过去没有表现出成瘾行为,并且出于医学原因接受止痛药治疗,那么他或她上瘾的几率将低于 0.5%。

“你陷入车祸并失去生命的机会比这更糟糕。

”Haddox 说,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中的另一个常见误解是,如果患者需要更大剂量的止痛药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那么他或她就认为他或她上瘾了。

他说,患者可以对某些药物产生耐受性,例如吗啡、Demerol 和 Dilaudid。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上瘾了。

“在癌症晚期增加药物剂量的其他一些原因是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的需求增加,”Haddox 说。

他说:“我宁愿错误地相信说他有疼痛的病人,并适当地对待病人。

” “然后,如果他们的反应不当,你就可以弄清楚发生了什么。

“但我担心的是,这些患者基本上是因为对成瘾的恐惧而受到虐待,而我们是基于我们自己的恐惧、无知和偏见而拒绝用药,我认为这是一场悲剧,”Haddox 说。

他说,一旦身体依赖止痛药的患者的疾病或疼痛得到治愈,就很容易让患者戒掉药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生会逐渐减少剂量。

“你会发现,许多开始感觉好转的癌症患者不再需要阿片类药物,”Haddox 说。

简单来说,大卫教授认为,对于一些病人而言,他们是因为疼痛而需要大剂量阿片类药物,因为停止服药导致了疼痛发作,所以产生了类似的戒断反应。

并不是因为这些病人上瘾而需要大剂量阿片类药物。

当疼痛消失时,这些病人自然也就不需要阿片类药物了。

这就是“假性成瘾”。

David论文:阿片类药物假性成瘾——一种医源性综合症摘要:一个案例是一名 17 岁的白血病、肺炎和胸壁痛患者。

对患者疼痛的不充分治疗导致了与特发性阿片类药物心理依赖(成瘾)相似的行为改变。

引入假性成瘾一词来描述由于疼痛管理不当直接导致的异常行为的医源性综合征。

假性成瘾的自然史包括经历 3 个特征阶段的进展,包括:(1) 镇痛药处方不足,无法满足主要的疼痛刺激,(2) 与行为改变相关的患者对镇痛药的需求升级,以说服他人疼痛的严重程度,以及(3) 患者与医疗团队之间的不信任危机。

在受雇于普渡医药后,大卫教授积极开展辩护,其中就有剧中的1000份尸检报告。

大卫教授认为,尸检报告并不能证明羟考酮(Oxycodone),也就是奥施康定的主要成分导致了死亡。

大卫教授认为死亡应该归因于多种药物滥用。

大卫教授:羟考酮参与药物滥用死亡:基于 DAWN 的分类方案应用于包含 1000 多个案例的羟考酮尸检数据库不过貌似大卫教授已经意识到阿片类药物的危险性了,在最近的文章中讨论的都是和阿片类药物监管有关的问题。

第一篇论文的摘要翻译:美国同时存在三个并发的公共卫生问题:阿片类镇痛剂的地方性非医疗使用/滥用、涉及阿片类镇痛剂的流行性过量死亡和成人地方性慢性疼痛。

这些相互交织的问题构成了一场阿片类药物危机,它刺激了具有防滥用特性和标签声明 (OADP) 的阿片类药物制剂的开发。

为了减少处方阿片类药物的滥用和误用,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向药物开发商发布了正式指南,其中描述了四类测试,以生成足以描述产品滥用威慑特性的数据,以及相关的声称,在其完整的处方信息( FPI )中。

本文回顾了危机的流行病学,作为 OADP 发展的背景,总结了 FDA 关于滥用威慑技术的行业指南,并概述了目前正在使用或正在研究以纳入 OADP 的一些技术。

此类技术包括防止滥用的物理和化学屏障、阿片类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组合制剂、包含厌恶剂、使用阻止滥用的递送系统、开发新的分子实体和前药,以及包含这些方法的某种组合的产品制剂。

采用这些新技术的阿片类药物是综合干预策略的一部分,可以阻止处方阿片类镇痛药的滥用,而不会对安全使用处方阿片类药物造成障碍。

好家伙,感情这是个纪录片啊!

现实世界永远比文学世界更加精彩

 8 ) “奥施康定”编年史

1995年,萨克勒家族100%持股的制药公司——普渡制药,研发出阿片类止痛药“奥施康定”。

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自1996年起,普渡制药开始了一项渗透至美国政治和医疗内部、并长达十几年之久的“药品营销”。

奥施康定自1996年至2003年,处方阿片类药物“奥施康定”的最高剂量,从10毫克逐步上升为160毫克,而其“不易成瘾”的合法标签使滥用药物成为真当理由,并逐步占据毒品市场。

于此同时,美国各地的犯罪率显著上升。

1999年,弗吉尼亚州各地的监狱服刑人数比1995年翻了一倍。

2000年,奥施康定的年销量额达到十亿美元。

2002年底,奥施康定每周的销售额就超过3千万美元,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

奥施康定 年销量额2003年,弗吉尼亚州的地方检察官发现,该州大量刑事案件都与“奥施康定”相关,并开始着手调查。

在调查同时并逐渐牵扯出美国食药监局(FDA),甚至是美国政界,与普渡制药的幕后交易。

2007年,在弗吉尼亚州检察官首次起诉普渡制药。

认为它在推广奥施康定时,使用了“奥施康定成瘾性低于其他止痛药”的错误标语;同时引导培训销售代表,在阿片类药物风险问题上误导医生。

普渡制药承认了指控,并支付了6.3亿美元的和解金,以免于被起诉。

但讽刺的是,奥施康定的销量却并未因此而降低。

2008年,奥施康定的年销售额超过了30亿美元。

2009 年,全美约有 120 万次急症就诊和阿片类药物滥用有关,和 2004 年相比上升超过 98% ,数量甚至超过了海洛因、可卡因等非法毒品。

2011年,由于关于阿片类药物滥用的问题被相继曝出,这使奥施康定在北美的销量下滑超过40%,萨克勒家族也开始将奥施康定转向亚洲和欧洲市场。

2015年,全美超过1/3的成年人(9800万人)服用过阿片类药物。

2016年,死于处方类阿片类药物的人数上升至17087人。

2019年,以奥施康定为首的阿片类药物已导致至少40万美国人死于非命。

全美各州民众在多个萨克勒家族资助的博物馆进行抗议,之后各州又相继爆发了“反萨克勒家族”的抗议示威游行,要求政府严查普渡制药,并下市奥施康定。

全美28个州政府对普渡制药发去联合诉讼,其诉讼案件超过1600起。

美国司法部对普渡制药和萨克勒家族发起多项联邦控诉,并提出了100亿美元的罚金。

民众在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抗议过去十几年来,普渡制药依靠大肆销售阿片类止疼药获得了约300-5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萨克勒家族从其中直接获取了超过百亿美元的利润。

同年4月,普渡制药申请破产保护。

萨克勒家族提出和解协议:“萨克勒家族将交出普渡公司,并赔偿30亿美元现金,到2030年付清。

” 但该协议被司法部当场驳回。

2019年8月,萨克勒家族公开声明:和解协议必须保证萨克勒家族成员不受诉讼,否则萨克勒家族将“用尽一切手段为自己辩护”,进而“公司和家族的资产将被律师费所吞噬,而不是用于帮助解决危机”。

2020年10月23日,在历经多次谈判后,萨科勒家族承认了美国司法部的三项联邦控诉,并同意支付83亿美元的罚金达成和解协议。

普渡制药宣告破产。

萨克勒家族中没有一人受到指控。

萨克勒家族成员如今,在美国民众对阿片类药物的深恶痛绝之下,该类药在美国的销售已经显著萎缩。

然而奥施康定的下市之路,却还远远没到终点。

在除北美以外的地区,如巴西、中国、新加坡、西班牙、澳大利亚,奥施康定的海外销售市场仍在逐年扩大。

直至今日,奥施康定已进入122个发展中国家销售,而中国作为世界上药品管控较为严格的国家,也贡献了122个发展中国家整体销售额的一半。

萌蒂(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就是“萨克勒家族”在中国成立的医药公司。

而在欧洲和澳洲,阿片类药物的滥用正在逐步加剧,在最为严重的西班牙已经出现不少成瘾死亡的案例。

但鉴于美国的惨痛教训,世界各国正逐步着手对阿片类药物的进一步管控。

然而正如当初“萨克勒家族”渗透进了美国政治、医疗、司法以及其他的各行各业,使得美国民众与其艰难对峙了20多年一样。

似乎很难有人保证,这样无奈又惨痛的经历不会在另一个国家再次上演。

参考资料:《280万受害者,550亿天价罚单:一粒药片背后的营销帝国》280万受害者,550亿天价罚单:一粒药片背后的营销帝国 ifeng.com《靠捐款洗白?

众多博物馆拒绝萨克勒家族资助》靠捐款洗白?

众多博物馆拒绝萨克勒家族资助_手机搜狐网 sohu.com

 9 )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疼痛?(随剧更新,已完结 | 2021.11.24)

【1-3集观感 | 2021.10.21】如果只写短评的话,六个字:“不易看,但耐看”。

以下是看完1-3集的长评,随剧情开展再更新。

首先,这部剧集“不易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影片展示的故事线跨度近二十年:1987年,在占公司销售25%的拳头产品MS Contin专利权即将到期时,普渡公司高管Richard提出开发针对“中等疼痛”患者长期服用的止疼药物OxyContin(“OC”);1996年,OC上市。

矿产小镇Finch Creek的门诊医生Dr. Finnix成为普渡医药代表Billy跟踪的销售对象,在后者推荐下开始向病人开具OC;小镇女孩Betsy在一次背部严重受伤后开始服用OC并致瘾;1999年,DEA缉毒女警Bridget在一次扫毒行动中发现OC致人药物上瘾的端倪,并顺藤摸瓜发现在首批推广OC的地区,OC已经导致大量病人药物上瘾,并引发一系列犯罪事件,但其调查行动被上司勒令停止;2002年至2003年,助理检察官Rick与Randy在新任上司的支持下重新开始对OC的调查,并于2005年将其成功提审到大陪审团接受审讯。

除了1987年,影片将四个重要时间线上的故事穿插剪辑,相互辅助叙事,推动情节的展开。

创作团队的野心很大:随着剧情发展,尤其是Rick与Randy的二人R&R小分队中对普渡公司推广OC的一系列操作进行 “抽丝剥茧”,各个利益相关方被一一罗列出来,一次又一次重现那句老话——“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但也正因片子承载诸多内容与情绪,尽管每次时间线切换时,片子都友好地“滑动时间轴”加以提示,但初次观看时,大概率还是会觉得凌乱。

但是,没关系。

请静心看下去,很多故事与细节,绝对值得深思。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普渡公司是如何说服医生向患者开具大剂量的OC,最终使患者上瘾?

片子用了两个时间线来解释这个问题。

第一条线是1996年小镇门诊医生Dr. Finnix的故事。

这是一位追随妻子前往山中的煤矿小镇Finch Creek担任门诊医生四十年的老人。

在接触普渡公司的OC之前,Dr. Finnix的日常工作模式,大约是你我可以想象出的最理想的“小镇诊所大夫”:他是一名“N项全能选手”,时刻面对小镇居民可能出现的各式各样的杂症;断指的年轻矿工、尚未来初潮的青春期女生、常年受肩伤困扰的老年人、健忘的独居老妇人;他善良温和,极具同理心,不急不躁。

他会与患者侃大山聊钓鱼;相比诊所女接待员,他会更有耐心地安慰惊慌失措的少女;他富有智慧,并且足够谨慎。

每天晚上回家前到独居老人家中,并且在离开前会“亲眼”看着老人将药服下;对于没有来诊所的人,他会趁着周日教会众人聚集时询问近况。

Dr. Finnix是小镇年轻人的“祖父”,中年蓝领的“兄弟”,老年人的“朋友”。

影片中有个细节,小得不起眼,但很让人回味:Dr. Finnix安慰尚未来初潮的少女时,在一段专业的解释后,轻声说了句“Easy for me to say”。

换成普通话,大约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而这句话,老人是对自己说的。

老人此时的表情,因理解而同情,因无奈而愧疚。

面对迫切希望离开小镇的Betsy,老人也带有同样的情感。

这种对患者的同理心,是一切专业人士最强大的力量,但也是最易被利用的特点。

这样一位老人的结局,在影片开头即已展现:在大陪审团面前,他精神恍惚,悔恨内疚。

所以,从影片一开始,就很难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Dr. Finnix的改变,其直接推手是年轻的普渡公司医药销售Billy。

前三集里,Billy与Dr.Finnix之间存在多次互动。

不难看出,Billy是“医药销售小白”,但反应极快,像海绵一样快速地吸收公司宣讲的要点。

初次培训时,他能举一反三地点出“如果OC不会让人上瘾,则可以适用任何症状”;向Dr. Finnix推销OC时,他不失时机地利用老人对患者的关心与内疚心理,强调新药能够缓解病人疼痛;当Dr. Finnix质疑OC是否会致瘾时,他会迅速对Dr. Finnix提到的吗啡做比较,说服医生提高OC的剂量。

同时,作为“销售小白”,他也和你我一样,本能地对普渡公司推广OC的做法带着不解与困惑:对于公司提出“提高剂量(Double the dose)的做法,他会感到疑惑;在说服Dr. Finnix提高剂量后,他挂上电话时会不安;在研讨会上编撰父亲生病的谎言以激发Dr.Finnix发言,他会萌生内疚;在听闻有疯狂过量开药的医生的存在时,他会感到困惑。

这一次次的不安与困惑,是如何缓解的呢?

片子给出的动机与解释稍显简单粗暴:"Only Human"。

Billy在初次培训时遇见同事Amber,并对后者产生倾慕。

这段感情线初看觉得是鸡肋,但随着剧情展开,也能理解编剧的安排:Amber既是老练的医药销售代表,熟知行业种种操作,因此便担当为Billy解惑的“职场导师”:对于Billy的不安与困惑,Amber总是回以某种 “行业操作”。

出于对Amber的倾慕以及迫切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 Billy渐渐对所谓的“行业操作”照单全收;在Amber一个赞许的微笑下,Billy内疚的情绪便随之瓦解。

影片对Billy与Dr.Finnix两人的多次交流,刻画得极具层次:Billy初次拜访诊所时需带着礼物登门,到之后与Dr.Finnix在后者最喜欢的钓鱼地点共享午餐;Dr. Finnix从一开始的警觉,到之后逐渐被Billy所灌输的观念影响,再到后来参加普渡公司的周末研讨会并上台发言。

老人作为小镇医生的骄傲、对病人的强烈同理心、对于专家与权威机构的信任、被人恭维时的得意、镁光灯下取得发言权的自豪,无一不成为普渡公司销售团队加以利用之处。

第二条时间线是助理检察官Rick与Randy自2002年起对OC药物致瘾的调查。

Rick是退伍军人。

与搭档Randy相比,他在日常聊天中可以说极为吝啬言辞:被上司询问为何从事这份工作,他会抛出教科书般的简短回答——“为了正义”。

但是他心思缜密,像一台运行良好的精密机器,静默无声但时刻警觉:这种警觉让他能够一针见血地提出关键问题:面对三缄其口的Bridget,他会一针见血地提问——"你不愿回答的原因是什么?

”;在女警谈及FDA授予普渡公司的“特定标签”时,他又会抓住机会提问——“FDA为什么会批准这个标签?

”这种警觉让他觉察容易让人忽视的规律与疑点:在看似平常的OC推广广告中,Rick发现了不寻常;在所谓的“独立研究机构”的研讨会上,从嘉宾的发言中察觉出机构与普渡公司可能存在联系。

在情绪上,Rick非常隐忍。

他会难过,比如访谈时发现对方因OC上瘾而神智不清时;他会生气,比如初次庭辩失利时;他也会开心,比如最终争取法官允许其调动普渡公司的药品研发、宣传等资料。

但是影片中,我们看不到Rick的情绪爆发。

更多时候,这个人物是通过演员细微的神情变化来体现他的情绪变化。

作为一名滴酒不沾的退伍军人,Rick在大多数时候与人交谈时,总是眼神闪烁,回避着对方的目光。

这个人也是一个带着疼痛生活的人,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述。

随着影片的展开,拭目以待再更新。

在R&R二人组中,如果说Rick是阴,Randy则是阳。

与上司见面,Randy会满嘴跑火车地侃大山;R&R二人组外出行动时,他负责与陌生人“破冰”,会逗乐会聊天;刚做完手术后回到办公室,他仍不忘正话反说地讽刺普渡公司以及所谓的独立第三方研究机构。

这样看似玩世不恭的人,通常容易愤世嫉俗,对不对?

但片子很快就会通过各种细节展示,Randy心中有着自己的正义小宇宙:他在业余时间担任社区棒球比赛的裁判;他会在球赛结束深夜看到路边停着的车,主动上前询问女孩状况并建议其就医;他在被诊断患有癌症时默默忍受痛苦并坚持调查,在手术一周后迅速归队;他在手术刚结束后,能够忍受术后异常的疼痛,尽力避免使用见效快的OC,并且在第一时间将医生与护士对于OC的推荐向自己的搭档Rick汇报。

很庆幸在目前片子中2005年的大陪审团法庭上,还能够看到Randy。

R&R组合中,缺一不可。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疼痛?

观看这部电视剧时,始终伴随某种“疼痛感”。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疼痛”?

这大概是这部电视剧想要解决的终极问题。

以Richard为代表的的普渡公司给出的答案是“药物治疗,并不断提高药物剂量”。

影片始于Richard向家族中的长辈(普渡公司的三位创始元老)推荐研发含致瘾成分的止疼新药OC,即使此类药物的研发本身就是游走在灰色边缘。

从1987年至1996年,面临研发费用严重超支、产品失败将会导致企业破产,Richard依然一意孤行继续推行OC研发。

这个人会在新药OC上市时,不断地向原本尚属谨慎的市场推广团队灌输“创新”、“颠覆”、“奇迹”之类的词汇,一次次“创造性”地为新药推广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比如打造药品广告、花重金购买处方药数据库IMS、搭建史无前例的庞大销售团队、以“加倍提高剂量”为目的重新定义疼痛症状、不断提高单片剂量包装,并资助“独立”学术机构从而推动将“疼痛”作为第五项生命体征的游说活动。

这是个狂人,但不同于美剧常见的“张牙舞爪”式的狂人,他的疯狂隐藏在礼貌与克制之下。

会面对家族成员与管理团队其他人员质疑时,他都能力排众议地将自己的意见推行下去:不是通过口吐莲花式的华丽词藻来说服对方,甚至不会产生激烈的争辩,而是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在每次争论后都不忘说“谢谢”作为对话的结束。

但是你会发现,Richard式的“谢谢”,实际上说的是“对话结束,请按照我说的去做”。

“拒绝”这个词,从来不是他的选项。

在开发与推广OC的这条路上,这个人物疯狂而不计代价。

为了钱吗?

或许是,但似乎并非完全如此。

普渡公司的另一名家族成员Kathy更像是“逐利的商人”。

面对不喜欢的继母,她可以殷勤地介绍近期热门的戏剧;需要在家族会议上公开攻击Richard前,她不忘事先与Richard“打个招呼”;与Richard在公司内和平共事,分享新药利润,但也会与兄弟姐妹私下嘲笑Richard。

Kathy知道如何在冲突中圆滑地周旋,以谋得最大的利益。

对于新药OC,她的关注点始终在于是否能不断提高销量,从而带来更大的利润。

与之相比,Richard疯狂地推广OC成为可以媲美青霉素的成功药物,背后的动机更为复杂。

大多数时候,Richard的身上很难看到大型药企高管的影子。

他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身穿格子亚麻西服,即使商务场合也谢绝领带。

与身边西装笔挺的职业经理人相比,他更像是商业世界的边缘人。

无论是家族聚会或者公司内部会议,Richard大多数时候都是眉头紧皱,肩膀缩微,嘴角下垂,低着头,眼光上瞟盯着对方:与其说时是家族式大型药企的第二代,更像个妥妥的“Loser”。

从始至终,Richard都带着某种疼痛在挣扎。

无论从其与父亲谈到推广OC的野心,或者比照Uncle Arthur的“创造症状“的方式,不难想象,这种疼痛是Uncle Arthur造成的。

它像梦魇一样始终追逐着Richard。

研发OC并使之成为“最成功、可以类比青霉素的药物“,从而超越Uncle Arthur想象的商业版图,是Richard所相信的可以治愈他疼痛的方式。

凝视恶龙的人,未屠龙,但已成恶龙。

影片中的大多数人,都带着“疼痛”生活。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选择。

究竟,我们应该如何与“伤痛”共处?

PS. 小镇女孩Betsy是目前为止让人看得最心疼的角色;DEA女警Bridget这条线也待进一步展开在更新。

【第4集观感 | 2021.10.23】第四集讲述各个时间线上大约一年后的故事。

极简的剧透:Betsy与Dr. Finnix出现严重的OxyContin ("OC")上瘾症状;DEA女警Bridget在2000年调查中首次直面FDA与普渡公司;而助理检察官Rick与Randy对普渡公司等药企倡导的“疼痛管理”舆论活动引用的资料,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以下是看剧时记录的感想。

(1)Betsy在这一集中不再是矿工女孩。

在事故后失去工作的她只能在加油站打工,并且通过装病的方式,在医院急诊室骗取处方药OxyContin ("OC")。

同样对OC上瘾的Dr.Finnix则偷偷吸食病人的剩余药片。

他们身边出现了一个新角色:药贩子Walt。

这个人怂恿Betsy到佛罗里达州,因为那里对违禁药品更加缺乏管理,更容易获得OC。

急诊室大夫对此见怪不怪,甚至暗示以其他代价支付医药费。

也是这个Walt,教给Dr. Finnix快速吸食 OC的方法。

Dr. Finnix在车祸后开始服用OC。

目前的剧情并未解释Dr. Finnix如何吸食OC上瘾,但其实无需花太多时间揣测。

History repeats itself. 对OC上瘾的Dr. Finnix,只是另一个版本的Besty。

Walt仿佛是普渡公司另一种分销渠道的代表。

如果说前三集中OC还可以勉强算得上通过正规药店流通的处方药,那么从此刻开始,它已是黑色药丸。

而另一方面,随着OC销量激增,大量患者上瘾报告也浮上水面。

对此,Richard父子选择寻找更激进的疼痛管理专家,借助“Pseudo-Addition"的概念(字面直译:“假性上瘾”)制造新一轮的“疼痛管理”舆论。

Pseudo不是一个日常词汇。

忍不住用手头的资源查一查:韦氏词典(网页版)的解释是“being apparently rather than actually as stated"。

牛津辞典(网页版)上的解释是“pretended and not real。

似是而非。

换成大白话,应该是“看起来极像,但其实并不是”。

普渡公司为什么对这个术语感兴趣呢?

因为在提出这个概念的David的解释中,无数的Betsy与Dr. Finnix们,表面上显露的任何上瘾症状,都被解释成“药量不足而未能缓解的症状”。

荒不荒唐?

这就好比,口渴的人喝高浓度盐水无法解渴,而提供盐水的人却说,这是因为喝的盐水不够多。

在这个概念的助攻下,普渡的解决方案是“提高剂量”。

与此前的“突破性疼痛”一样,这家企业再次以产品销售为核心创造出新的症状。

影片对此处的荒唐毫不掩饰地加以嘲讽。

提出这一概念的David在谈论的“疼痛管理”,毫无设身处地的同理心,更像是事不关己的评论家。

在他与Richard的对话中,尽管后者急切寻觅更激进的“说客”,但当David江湖骗子般信口开河时,看看此时Richard的表情。

这个比任何人都更了解OC致瘾内情的人,此时只能瞠目结舌。

(2)在1999-2000年这条线上,DEA女警首次与普渡公司正面对峙。

但片子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DEA对普渡公司的调查无果而终,未能伤普渡公司分毫。

与其他故事线相比,这一条故事线的存在感稍显薄弱,但并非不重要。

如果1996年的故事演绎普渡公司如何说服医生开具OC,2002-2005年的故事展现检察官对普渡公司的谎言抽丝剥茧的过程,那么1999年DEA女警Bridget的故事则挑明,向大型药企挑战将面临什么样的困难。

作为一线的缉毒女警,Bridget谨慎专业:在外勤行动中意外发现OC,她顺藤摸瓜寻找线索;她不会有勇无谋地充当“孤胆英雄”,而是搜集一手或二手资料后,与药品分销渠道的同事共享信息,并争取上司对OC致瘾的事实展开调查。

随着调查的深入,Bridget从缉毒前线调入药品渠道管理部门。

虽然上司恭维她是“迄今为止DEA职位最高的女性”,但这次调职让Bridget不得不卸下武器;对她来说,这是妥协后的“明升暗降”。

这样的调职很讽刺。

持枪冲锋的DEA警员可以捣毁非法窝点,但对于OC却束手无策,因为这种药品有FDA特批标签加持,可以堂而皇之在药店与诊所“合法”售卖。

配枪女警只能卸下武器,退居药品流通部门,才能争取到直面大老虎的机会。

Bridget与普渡公司的首次面谈结果不尽如人意。

普渡公司像鹦鹉学舌般复述FDA此前的观点:“仅允许疼痛科医生开具OC,将妨碍众多合格的患者得到应有的治疗”,细思极恐。

这沆瀣一气的两方中,究竟谁是这句话的原创者?

但是这场对峙中Bridget的干练作风,可以总结为对付一切狡猾对手的谈判方式:不与其做过多的言语纠缠。

当狡猾的对手企图用复杂专业的词汇把你绕晕时,直截了当地抛出能够用大白话解释清楚的行动方案。

(3)顺着时间线,再说说Rick与Randy俩搭档对普渡公司的调查。

在公共政策领域,有个被称为“奥弗顿之窗”的理论。

想象你在平面上画一个窗口,窗内的意见是大众可以接受的观点,而窗外的意见则常被主流社会认为是极端或边缘的。

因此,政治说客在争取某项具体的政策前,会尽量扩大这个窗口,让窗外与新政策相关的某些意见,先被主流社会接受。

跟随Rick与Randy的视角,我们能看到普渡公司以及与之关系密切的研究机构代言人,如何一步步扩大“疼痛管理”和“含致瘾成分的药品”的“奥弗顿之窗”,使医生在普通人在牙疼或者轻微头疼时,也能开具含致瘾成分的处方药。

本集中,Rick与Randy在普渡公司的海量研发资料中发现被反复吹捧的金句——“含致瘾成分的药物致瘾率只有1%”——的来源,居然仅仅是一封写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编辑部的信。

这是一份医学权威期刊,其刊登的医学论文,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并且篇幅通常为25-50页。

而这封信呢?

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吗?

没有。

拥有扎实的研究数据?

没有。

吉克医生的这封信只有短短五句话,其结论来源于工作中对所在医院的“住院病人”观察结果。

“住院病人”与“非住院病人”,有什么不同呢?

最明显的,大概是前者更能按照医生的嘱咐服药、其服药后症状也受到密切观察。

而后者,便是现实中的Betsy与Dr. Finnix。

对于这个1%,还记得在医药代表Billy参加的首场培训中,笑着露出一口白牙的培训负责人抛出的第一个谈资是什么吗?

“OC的致瘾率低于1%”。

简单粗暴偷换概念。

更要命的是,这个概念原本的模样,只是一封短短五句话的致编辑部的信。

这个谈资的分量,与它的体量一样,不堪一击。

【第5集观感 | 2021.10.29】本集依旧是多线进程。

Betsy变卖母亲祖传首饰来购买OC;Dr. Finnix药瘾发作却操刀手术,造成医疗事故后被强制戒毒;Richard Sackler向德国推广OC的计划受阻,但成功上位普渡公司主席;DEA女警Bridget以记者发布会形式宣布向普渡公司,但仅换来后者假意配合;Rick与Randy定位出掌握普渡公司内幕的前普渡雇员。

(一)寻找吹哨人剧情眼花缭乱,但这次想写写检察官寻找普渡公司“吹哨人”的这条线。

在正式起诉普渡公司前,Rick与Randy首先需要说服“大陪审团(Grand Jury)”:检察官有足够的证据正式起诉普渡公司。

“大陪审团”审讯通常由检察官一方控场,主导对证人的询问,嫌疑人与辩方律师不出席,因此不会有此起彼伏的“反对”干扰。

此外,相对于正式起诉,检察官的举证责任较轻——仅需要说服大陪审团“拥有足够的证据进行起诉”。

在不少律政美剧中,“大陪审团”经常被辩方律师调侃:“通常来说,如果检察官提议,大陪审团会起诉一份火腿三明治(“Normally a grand jury will indict a ham sandwich if a prosecutor asks it to.”)。

但说服大陪审团真的很容易吗?

当然不是。

本集里Rick与Randy调查小分队就面临一个问题:取得能够证明普渡公司高层对OC致瘾与滥用“明知故犯”的直接证据。

面对普渡公司,取得直接证据有多难呢?

举个例子。

在刚OC进入市场的第一年,不少医生对于OC的成分强度产生疑惑。

当市场经理人Michael“主动”建议——“这个阶段不建议向医生澄清”,Richard Sackler的回答是简单扼要的“我同意”。

没有其他多余的话。

再举个例子。

当需要更加激进的“疼痛管理专家”时,依旧是市场经理大海捞针地寻人,而高层的回答仅仅是“安排见面”。

更不用说直接撇得干干净净的宣传广告《Get My Life Back》。

狡猾的猎物不是在逃跑时才仓皇失措地擦拭指纹,而是从一开始就小心翼翼地避免留下痕迹。

面对普渡,检察官在此处选择以简单直接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两年的调查,无数间接证据指向普渡高管确实知情,Rick与Randy开始寻找掌握内情的吹哨人。

普渡的“防爆料”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也被一一揭露:解聘持异议的医药销售,并要求签订保密协议(“NDA”);对待察觉OC致瘾端倪的女秘书,甚至主动提供药物致其上瘾后并借机解聘。

(女秘书的车祸是延续剧情走向的安排,但也显得巧合。

如若这个事故在事后被揭露为普渡公司所安排,则更让人不寒而栗。

)(二)谜团与谜题 我们日常遇到的问题,大致可以被归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隐晦的谜团(Mystery),另一类是直白的谜题(Puzzle)。

此处的隐晦与直白,仅仅是从解决方式而言,而非解决难度。

谜团(Mysteries)通常与海量信息相伴,但其中不乏“噪音”,即大量冗余信息。

拆解谜团时,你仿佛参加一场多人视频会议。

所有人都在公开谈论某个话题,无数种声音、无数张面孔组合成成千上万条信息进入你的脑海。

而谜题(Puzzle)则像确实关键信息的拼图。

面对既定的画框,你知道既定的目标,也清楚所缺失碎片的大致轮廓。

为什么要区分这两类问题呢?

因为解决方式不同。

对于谜团(Mystery),你需要在大量噪声中仔细辨别并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推演归纳;而对于谜题(Puzzle),你需要找出缺失的信息碎片,将拼图还原。

本集中随着调查的深入,Rick与Randy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发生了变化,寻找吹哨人而非继续整理与归纳海量信息,成了解决案件的关键方式。

此前的调查中,Rick与Randy面对的是一个“谜团”。

他们不缺乏搜集信息的渠道:OC广告《Get My Life Back》、FDA特批标签、席卷全国的“疼痛管理”与“使用含致瘾成分药物”的新理念、各式各样的疼痛研究研讨会,以及普渡公司运营的“疼痛患者点评网站”。

这些信息并没有被隐藏起来,但以另一种视角解读,则呈现另一个版本的真相。

当越来越多的间接证据指向普渡公司时,问题从“谜团”演变为“谜题”。

即使“大陪审团”可以起诉三明治,但检察官需要“实锤”式证据。

复杂隐晦的间接证据给予检察官推理的空间,但也会给陪审团成员留下模棱两可的印象。

而这关键的实锤,就是本集关注的“吹哨人”。

(三)“愤怒”不是唯一的方式提出寻找“吹哨人”的不是Rick,而是Randy。

不知编剧有心还是无意,但此处的转换在我看来很有真实感。

Rick心思缜密,像鹰眼一样执着专注地盯着普渡公司的一举一动。

过于专注的人,容易陷入思维自我循环的死结,也容易因找不到方向而愤怒。

所以,Rick会咆哮地打断同事的话,以空洞的目标“寻找直接证据”去否定他人的发现。

这是没有意义的沟通。

但此时Randy是头脑清楚的大副,好比华生之于福尔摩斯(当然,仅限于影视剧中夸张版本的福尔摩斯),提出了寻找吹哨人的另一种调查思路。

不得不重复此前写过的一句话:Rick与 Randy,缺一不可。

这里不得不对比一下另一个时间线上的调查。

DEA女警Bridget则被编剧打造为“愤怒”的职场女性:以发布会形式公开对普渡公司的调查;谈及发布会需要“温文尔雅的白人男性面孔”时,职场歧视的愤怒喷涌而出;不计后果闯入与普渡公司的会议,却没有更加实用的下一步策略。

这一切或许源于她对指引药物的深恶痛绝,或许源于她不擅长“宫斗”的耿直性格,或许是编剧借Bridget的台词表达女性职场的种种困难,但此处的情节缺乏前期铺垫,人物变化的呈现跳跃而生硬。

(此外,Billy向Dr. Finnix的忏悔同样让人感觉生硬。

或许影片向作为观众的我们完整地展现了Dr. Finnix的堕落,但却未能对Billy多加转变,纵使Billy痛哭流涕,却无法让人共情。

)(四)“检察官调查路径”之外的视角从第四集开始,编剧毫不留情地展示OC上瘾者的模样。

“死亡”只是终极结果,在剧中被安静地处理;而对于生者,则伴随着嘶吼与挣扎。

Betsy声嘶力竭的哭喊,Dr. Finnix药瘾发作时的癫狂,甚至在药瘾发作时给病人动手术。

此前的人生有多少种色彩,此后的人生就有多糟糕。

两人都成了小偷与骗子, 无论是变卖母亲家传的首饰还是造成医疗事故,甚至面对曾欺骗自己的人的忏悔,仍旧只能报以一种念头:继续吸食OC。

OC上瘾有多容易,戒掉它就有多难。

本集中OC最大的推手Richard成为了普渡公司的主席。

如果仔细想想此前的剧情,这个人物目前所有想做的事,除了进军德国市场之外,唯一不成功。

本集结尾,是他作为主席后大手笔的投资。

登高本就易跌重。

剧情中“大卫与歌利亚”的决斗,会开始出现转折吗?

拭目以待。

【第6-8集观感 | 2021.11.24】(一)OC上瘾者:带着枷锁挣扎的溺水者这部八集的迷你剧刻画了林林总总的OC上瘾者: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常年受伤痛困扰的蓝领工人、由因好奇而尝试的少女。

细想,除了疼痛感,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吗?

答案是:没有。

OC这种药物的可怕之处正在于此。

对于病毒,人类能研究疫苗加以预防;对于细菌,人类寻找青霉素对症下药;但对于OC,普通人无任何防御能力。

正如那位两次组织集会并向国会请愿的医生所说:“The drug doesn't care if you are rich or poor, man or woman, white, black or brown. Once you have taken too much, it changed your brain chemistry. So that you are in so much pain without it. You think you are going to die.”“无论你是福是穷、何种性别、或拥有何种肤色,一旦服用过量,它会改变你脑中的化学物质,让你一旦脱离它就生不如死。

”它的高致瘾性——如剧中所说“两周就会让人上瘾”——让普通人的生活带着巨大的随机性:从牙疼到肩伤,从偏头痛到癌痛,医生都被允许向病人开具OC。

与疼痛搏斗的普通人仿佛面对无形的“俄罗斯轮盘”;是否会对OC上瘾只能仰仗随机的“运气”:幸运者如助理检察官Randy,因为深知其危害而幸免;不幸者如Betsy与Dr. Finnix,仅仅一次意外受伤即会成瘾。

而OC有多容易致瘾,就有多难戒断。

从普通病人到药物上瘾者,只有一次用药的距离。

而从药物上瘾者回到普通人的生活,则遥遥无期。

片子用很多片段展示Betsy与Dr. Finnix的戒断过程:两人一次次地尝试摆脱OC的控制,但总是以复吸告终。

希望与绝望穿插交替,作为局外人的观众跟随剧情仿佛一次次经历“情感过山车”。

两人的戒断方式也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对于小镇姑娘Betsy来说,小镇本身浓厚的宗教氛围、闭塞的地理位置与匮乏的医疗资源,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她只能在家人的陪伴下以“信仰”对抗OC上瘾;而Dr. Finnix则是在一次医疗事故被强制送入康复中心,借助外部康复体系与替代性药物进行治疗。

但两种方式都收效甚微:Betsy自始自终都是处于自我认知矛盾与模糊的状态。

带着对教义的质疑,她从未对宗教产生真正的信仰。

片子有一幕情节:在小镇虔诚教众围绕与声援中, Betsy无法掩饰内心对宗教的质疑、对OC的恐惧、对上瘾的羞愧。

更可怕的是,怀疑催生动摇,也让康复期的Betsy仿佛玻璃般易碎:一次晨练中偶遇满载回忆的房车足以让Betsy回忆起逝去的爱情,并在这一丝飘渺的希望被打破后再次复吸而致死。

与此同时,Dr. Finnix在康复中心的戒断过程亦是徒劳:他始终无法克服同时作为“受害者与施害者”的内疚;而在结束强制康复治疗后,孤身一人并且失去医生执照的他,仿佛被独自放逐在真空中的人,孤独而无助,轻而易举地再度复吸。

上瘾后的人生,仿佛是绝望中的无限轮回,如Dr. Finnix在康复中心遇到的那名年轻人所说:“最终只有这里、监狱和停尸房”。

对于屡次复吸者来说,“普通生活”甚至不再他们的人生选项中。

普通人的生活需要氧气,而上瘾者的人生里只有OC。

戒断OC的过程,不是一次冲刺,甚至不是一次有终点的马拉松,而更像是一段永恒的长跑;被背负着过往回忆的小石子击中,便可万劫不复。

整个片子始终弥漫着冷冷的蓝色忧郁,而这个基调在Betsy最终过量注射致死而达到最浓重的悲剧色彩。

两人的戒断过程让人充满无力感:他们仿佛是带着沉重脚链挣扎的溺水者:每次拼劲全力挣扎,终于有机会探出水片深深呼吸到空气,但很快又再次被拖入深海;而每一次的挣扎总是伴随着体力与信心的流失。

这个无力感清清楚楚地体现在Dr. Finnix的身上:在看似有效的康复中心——成功戒断酒瘾的小组互助成员—— Dr. Finnix带着无法掩饰的质疑。

而当他走出康复中心的时候、前往美沙酮替代治疗诊所时、与修女交谈时或者接受Dr. Van Zee诊断时,这种质疑——普通人真的能够摆脱OC这个沉重的“脚镣”吗?

——从未消失。

仿佛自己生命中的微光,被一盏一盏地慢慢吹灭。

最终,编剧在剧尾给予这个灰蓝色的故事一丝橙色暖光:如同凤凰(Phoenix)必须先历经焰火的洗礼后,才能从灰烬中涅槃重生一般,通过替代性药物与心理治疗,Dr. Finnix以“橙色校车”为起点,成为载着许多上瘾者们前往一个小时车程之外的康复诊所进行治疗的专职司机;若干年后,在成功戒断OC之后,他成为康复诊所的医生。

愿大多数上瘾者亦能如片中的Dr. Finnix一般,涅槃重生。

(二)致正义的一方:如果你无法解这个题,就去寻找另外一个问题。

在《Dopesick》这部剧中,正义一方没有丝毫主角光环:大多数时候他们不是碰见死胡同,就是灰头土脸地被埋在充斥着整个房间的海量资料中,并且在与普渡公司的死磕过程中,牺牲陪伴丈夫、妻子、孩子的时间。

随着后续剧情展开(第六-八集),我们可以看到DEA对普渡公司的调查终被叫停:对于FDA提出的命题“证明OC不安全性”,DEA搜集的数据结论被FDA驳回,而助理检察官则最终将普渡公司逼至“庭外和解”:普渡公司和三名主管承认进行虚假宣传,并支付六亿美元罚款。

如果仔细看看DEA女警与助理检察官两组调查线的“一败一成”,不难看出其中隐含着些许讽刺的情境:对于狡猾的对手,你可能永远无法“就事论事”地证明OC具有高致瘾性,但再狡猾的狐狸也会露出马脚;与对手死磕的你能“曲线救国”地寻找到公司高管在国会听证会上的伪证罪。

作为局外人的观众一开始知晓Oxy-具有高致瘾性,而故事中的大多数人物对OC高致瘾性也心知肚明。

正如剧中被解雇并被要求签订保密协议的医药销售Paula说道:“You know. They all know.”你可以看到此刻似乎刻在Paula与Billy两人眼神中的无声交流。

所有人都对此揣着明白装糊涂,仿佛在玩语言游戏。

沟通被省略到最简化,触及核心的敏感言辞被省略,一个眼神、一个暗示,言谈中的双方即心知肚明。

DEA女警与Rick/Randy在不同的时间线上则扮演那个喊出“皇帝根本没穿衣服”的孩子。

但现实生活毕竟不是童话故事:无论是代表执法机构的DEA,还是司法体系下的检察官,在伸张正义时需要找出罪犯的三要素:动机、手法、证据。

如果说前两者尚可依赖思维能力进行演绎与推理,最后一项——证据——则必须是实打实的存在。

这是两条调查路径上遇到的最大难点,而DEA女警与Rick/Randy在解这道“证明题”所做的不同选择也决定两组调查最终不同结果。

作为执法部门,DEA女警的焦点始终在于“OC的流通管理”。

但以此为出发点,她最终面对凭一己之力无法证明的命题:OC这款药品的“安全性”。

对于任何药品来说,安全性都是一个无法脱离“使用方式”来讨论的命题。

还记得剧初Dr. Finnix每天晚上到独居的老人家中监督其服药吗?

普通人手中药丸的“使用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太多变量。

因此,当DEA女警提出加强对OC的管控时,FDA始终以“遵医嘱用药的安全”为由搪塞,而普渡公司在调查后期甚至不屑于否认OC的上瘾现象,但屡次堂而皇之地将OC“滥用”与“上瘾”归咎于病人本身。

而当DEA女警试图基于海量尸检数据的统计结论向普渡公司与FDA进行“突袭”时,却再次被狡猾的敌人倒打一耙。

科学讲究严谨,而严谨意味着允许正反两方针尖对麦芒的辩论。

统计数据会说谎,这不是一个新鲜的命题。

对于善于诡辩的普渡公司来说,再严谨的统计数据也有可以强辩的空间。

如果说此前的阻力都来自于对手,那么FDA手持最终判定OC是否不安全的判定权,才是DEA女警这条调查路径最终无解的原因。

与剧中那位冷面的FDA女士轻描淡写地说“如果我们真的错了,我们会承认错误”不同,“认错”对于FDA来说是不能承受之重;作为新药上市的审核机构,FDA对药品监管和审批的“背书”效应与信任将随之受到重创。

这种压力与风险远非坐在DEA女警对面的冷面女士所能承担的。

因此,即使没有与普渡公司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你我也不难预见,持有判定权的FDA会尽其所能寻找OC“安全”的合理化理由。

对比之下,助理检察官Rick与Randy调查路径展现的另一种思路。

我们终究无法踹醒装睡的人,但是我们可以找到第三个人,然后拆穿前者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把戏。

或许已经仔细研究过DEA女警对普渡的调查,或许作为司法部门的“律师思维”,Rick在片中不断强调的:如果希望在法庭上获胜,就需要向法官——而非FDA——呈现难以驳倒的证据。

因此,与其证明OC不安全,不如证明普渡公司本身是个骗子。

如乔治·波利亚(George Polya)《怎样解题》中说到:如果你无法解这个题,就去寻找另外一个问题。

你会发现这条调查路径也颇为曲折,因为编剧不吝啬给主角扔石头。

普渡公司高管始终带着白手套编制谎言。

尽管两人抽丝剥茧以“Criminal Misbranding”的罪名调出普渡公司的内部研发资料,却难以证明普渡公司高管“明知”OC致瘾的铁证。

哪怕定位出“吹哨人”,却也无法出庭作证。

但剧情的发展也埋下合适的伏笔:此前无法出庭的“吹哨人”——普渡公司前秘书——向高管发送的内部邮件,成为推动检察官将普渡公司三名高管定罪的关键线索;前医药销售代表Billy因内疚与不安拿取普渡公司内部培训录影带,最终成为推动普渡公司认罪的关键证据。

尽管虚假宣传与伪证罪无法给予普渡公司致命一击——普渡公司在现实中直至2020年才宣告破产——但至少在这个由OC打造的药粉帝国中撕开一条裂缝。

写在最后:在剧中很多人物身上,你能看到某种“信仰”。

并非周日教堂集会式的宗教情结,而是某种深入骨髓的信念。

“信仰”是什么?

狭义的来说,或许只是某种宗教理念。

但我却更愿意这样理解:信仰驱使你相信某种可能无法证明或者短期无法实现的事。

抱着这样的信念,它能给予你前行的力量。

如Rick、Randy与Bridget在剧尾的碰杯,如Dr. Finnix的重生:去相信,并带着这样的信念做好当前能做的每一件小事。

【完结 | 谢谢阅读】

 10 ) 这部限定剧,揭露了美国的天大丑闻

剧集直指美国著名药物成瘾危机,「奥施康定事件」。

奥施康定的创始方,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制药巨头「普渡制药公司」。

从1999年到2017年,美国有近21.8万人死于处方阿片类药物过量,平均每天导致130人死亡。

最终该公司以赔付83亿美元而破产。

奥施康定,又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也是阿片类药物的一种,主要功效是治疗活动性癌症患者的疼痛和其他慢性严重疼痛。

但由于该种阿片类药物成分大多是吗啡类或罂粟碱的提取物,故本身就有很强的副作用。

特别是会导致物质滥用和成瘾的严重问题,所以不可以长期使用。

其所有者是美国最富有的家族之一,萨克勒家族。

又被称为「止痛片家族」,身家140亿美元。

依靠生产21世纪最受欢迎也最具争议的处方类止痛片——奥施康定,完成了自己的发家致富之路。

然而,这条道路却是资本方做的又一次“沾了人血”的生意。

致使上千万无辜民众上瘾,无数人失去工作。

身体残疾,或是饱受痛苦死去,或是终日浑浑噩噩好似活死人。

这场阴谋始于普渡制药公司的“美施康定”专利权即将到期,这款药品占他们销售额的25%。

一旦专利权不在,公司必定损失极大。

为此,公司的接班人理查德决定要研发一种新的阿片类药物。

专门用于治疗中度疼痛,并可长期使用。

也就是,奥施康定。

而且,他坚持表示奥施康定之所以可以长期使用,就是因为它的成瘾性低,仅有不到1%的人会对奥施康定上瘾!

那这岂不成了“神药”?

起初,很多医生并不相信,塞缪尔就是其中一位。

他原本是名牌高校毕业生,在城市中心拥有高薪体面的工作。

后来追随爱人来到乡村,成为乡镇医生。

他的病人大多是矿工,饱受着高强度工作后落下的病痛。

可是除非必要,他坚决不为病人开阿片类药物。

然而,医药销售代表拿出了食药监局颁发的标签,上面证实了奥施康定片剂的上瘾性的确要比其他阿片药物小很多。

并且打着为矿工身体着想的旗号,“好心”留下了一瓶试用装。

那时的塞缪尔还是半信半疑,直到他的一位患者找到了他。

患者是一名14岁的女孩贝琪,瘦弱的她却做着矿工的工作。

她想证明这份工作并非只有男孩可以做,也希望借此得到父亲的关爱。

一次矿内工作,让她不小心背部受伤。

疼痛难忍还坚持工作,终于再一次半夜疼醒才不得以找到塞缪尔医生。

塞缪尔查看伤势后建议她卧床休息一个月,可是她需要这份工作攒钱与心爱之人离开,根本无法请假这么久。

塞缪尔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贝琪开了三天的奥施康定。

起初,奥施康定对贝琪非常起效。

她甚至像完全恢复一般,可是渐渐地,她发现这款药只能维持12个小时,超过时间就又会疼痛难忍。

塞缪尔将这一状况反映给医药代表,可对方却表示这种情况很正常。

病人们只是出现了「突发性疼痛」,医生只需要将剂量加倍即可。

同时,普渡公司也向医药销售代表们告知,高倍剂量的奥施康定价格也会比普通剂量高上1-3倍。

他们的工资同样会水涨船高,以此激励他们多向医生们推销。

然而,由于病人会产生耐药性,为了缓解疼痛,他们很快就会需要再次加倍剂量。

从最初的10毫克,到20毫克,逐渐演变为80毫克…

剂量加倍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上瘾」。

贝琪慢慢意识到自己好像根本无法离开奥施康定,一旦停药,就会精神恍惚。

浑身发冷,呕吐不止,整个人都不受控制。

在这样的状况下,她完全没办法集中精神。

结果导致矿井爆炸,多人受伤,她也住进医院。

与贝琪有着同样状况的人比比皆是,越来越多地区发现了类似状况。

而普渡公司为了销量,他们再度推出「个体化剂量」。

根据不同程度的痛楚,让医生为病人开各种大剂量的奥施康定。

不是从最基础的10毫克开始,而是可以直接开出20毫克或是更高剂量。

慢慢的,奥施康定从乡村诊所渗透到各大城市中心医院。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奥施康定,它逐步替代了其他阿片类药物,也越来越多人对此上瘾。

由此带来的是盗窃、抢劫、卖Y和弃养等一系列严重罪行的猖獗。

监狱人满为患,更令人心惊的是,这种药物开始盛行于校园,无数未成年人以嗑奥施康定为乐。

基于这种状况,检方开始盯上了普渡制药公司。

经过调查,他们发现该公司发售奥施康定药物,可以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首先,自奥施康定发售之时,三年内几乎所有案件都与这款药物有关。

暴力犯罪比比皆是,不少抢劫犯冲进药店只为夺取奥施康定;

其次,那段时间电视上总会播放一个有关奥施康定的药物宣传片。

画面中,是一些使用过药物且被治愈的患者。

他们各种夸赞药物有效,可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提到奥施康定,而是以“止痛药”、“药物疗法”或者“缓释片”代替。

经过询问后才得知,这原本是一部公益宣传片。

只不过后续被改成了奥施康定的宣传广告,而那些患者也在用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机体损害;

并且,曾经为奥施康定颁发特殊标签的食药监局工作人员,之前也受到过某些不可言说的阻碍。

在奥施康定上市后,食药监局辞职去了普渡公司;

最后,普渡公司的医药代表们一直以威胁恐吓的方式,逼迫药房售卖奥施康定,引诱医生给病人加大剂量…

这种种行径都表明普渡公司有鬼,奥施康定有问题。

可是,若想扳倒这么庞大的公司绝非易事。

他们财大气粗,不仅常年做慈善,资助了国家疼痛治疗基金会、美国慢性疼痛协会等诸多疼痛管理组织,以他们的口向众人推销奥施康定。

而且他们擅长甩锅,把成瘾行为归咎于病人本身。

哪怕有上诉的案件,他们也永远是胜者…

《成瘾剂量》目前更新了3集,作为一部8集限定剧,剧情完成度还是很高的。

主要有两条时间线,一条是检方与普渡公司在法庭上的对抗;另一条是奥施康定的发售顺序。

两条线虽然穿插在一起,但剪辑完全没有不适感,反而更能帮观众理清脉络。

其实开头就说了,「奥施康定事件」在2020年10月21日已经有了结局,当日美国司法部副部长杰弗里·罗森声称,“在今天宣布的全球和解协议中,普渡制药承认在2009年到2017年期间犯有三项重罪(包括欺骗美国和违反联邦反回扣法)。

除了这三项重罪外,该公司还同意支付35.44亿美元刑事罚款以及20亿美元刑事罚没款,在那之外还承担28亿美元民事罚款。

”最终,普渡制药公司承认三重罪,认罚约合545亿人民币的高额赔偿金,并宣布破产。

普渡制药成也阿片,败也阿片。

资本害人最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即便如此也不足以宽慰人心,毕竟因他们遭受痛苦的民众根本不计其数。

普通人看到这则新闻,或许只是唏嘘着随意划过。

可这新闻背后发生的事,却鲜有人细细了解,这也是推荐大家看《成瘾剂量》的原因。

只有了解背后的故事,才更能明白资本方吃人血馒头的罪大恶极。

《成瘾剂量》短评

镇智太正确,每个“好人”,“正能量勇士”,“受害者”都一副义愤填膺大义凛然的表情我看着就烦...看了第一集和最后两集弃。什么“德国人说受苦是治疗的一部分”,影片宣传的观点我个人并不能完全认同,这是人祸,止疼药阿片不应该背锅。

3分钟前
  • 猫龟🐌
  • 很差

一个个不疼通的人,就只知道指责。如果你家有人疼痛达到中度以上,你就知道了。不服用止痛药,人痛得流汗,24小时不能睡觉。服用止痛药,又上瘾,请问各位?家有病人的,该如何选择?非甾体消炎药,吃久了肠胃穿孔,而且止痛效果也达不到。

5分钟前
  • 我爱小妖精
  • 很差

剧情不紧凑跟时间段的前前后后地跳来跳去,让人看得更加疑惑。关键是,在美国这个发达国家,最后该药品公司竟然免于更重处罚。评分虚高。

10分钟前
  • 面朝大海
  • 较差

小人物,老百姓之痛苦,有时候不单单来源于伤痛,还来源于药厂资本家的无心

14分钟前
  • 兔子小i
  • 还行

斩草除不了根,现在的好多app可不也是让人上瘾,前几年央视春晚主持人开口闭口“打开抖音...”,恐怖程度不比普渡差

16分钟前
  • 小谢
  • 力荐

就…可能对这个题材研究太多了,看了第一集差不多就猜出了所有剧情

19分钟前
  • lexrespira
  • 还行

医生打销售那一拳打得我也精神了

21分钟前
  • wendy
  • 还行

不感兴趣

22分钟前
  • 无处安放的孤独
  • 较差

q

26分钟前
  • 魔女的条件
  • 较差

题材优秀,但故事拍得啰里八嗦,打乱的故事线太蹩脚

28分钟前
  • 麦艾斯
  • 较差

把根源问题从政府转嫁给资本,有点坏哦。

30分钟前
  • 潘达雷昂上尉
  • 较差

实在是有些无聊,如果像spotlight一样拍成电影还能忍受,但是拍成电视剧就太过老套、无趣。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要用年代穿插的方式拍,每集都没有固定的主题,把时间打乱又没有清晰、独特的叙事,实在是得不偿失。倒不如像mind hunter一样老老实实地抓住细节,讲故事。其次,因为卡司才看的,结果一个个老戏骨都成了工具人,人物形象太过于模式化,哪怕他们有家庭,但是看到的都是贴有标签的角色,没有立体的维度去探究人性。只能说编剧和导演无力驾驭这样看似庞杂但其实有迹可循的主题,又想推陈出新,但是最后落得细节和叙事都处理得很糟糕。但往往这样的主题都会得到很高的评分,然后观众自我麻醉在“迟到的正义”的释放中,面对这样一部剖析不深刻的社会伦理片,太容易放过并不是一件好事。

31分钟前
  • TaurielLee
  • 还行

剪辑很乱,剧情注水,整个剧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展示成瘾后的状态,却没有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只是不断展示同样的“苦痛”。反派一家人物塑造薄的像纸,台词写得一般

32分钟前
  • Jasmineeee
  • 较差

拍得很常规

34分钟前
  • Juno
  • 还行

我只能给个还行。。。不好意思给更差了。。这个片子意义大过于故事,手法。整个片子的亮点所在就是这个前后跳剪吧。实在是受不了。

35分钟前
  • 非本性
  • 还行

新闻故事可以,资本家的无耻行为让我震惊,但是这个剧我要快进看,而且时间线我看得稀里糊涂

40分钟前
  • g1823
  • 还行

1.5集。建议大家听听第二和三季的The Uncertain Hour. 监管机构和机制责无旁贷。把责任全推到资本主义和个人利益上毫无意义。就script来讲也不值这个分,so much exposition!这种不是纪实的叙事片却带着这么明显的教育tone,就更有误导作用!

42分钟前
  • 北极熊吃科学家
  • 还行

如果把田文华和李长江的故事拍成影视剧,肯定要比这个电视剧精彩的多,可惜这是不可能的。

47分钟前
  • 恶魔奶爸Sam
  • 力荐

节奏太慢,有点看不下去。

49分钟前
  • 鹿村村民
  • 还行

美国排名 top30 的塔夫茨大学,从医学院大楼上把 Sackler 家族的名字去掉了。中国排名 top2 的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稳稳的。北大真棒,不愧是胡适当校长的地方。

53分钟前
  • null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