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侦探片来说,这部电视剧还是非常给力的。
至少对我这个不怎么痴迷电视剧的人来说,可以一天看个六七集,几天内把它看完,已经是十分难得了。
破案经过都很有看头,抽丝剥茧,而且最后的结局也不会太狗血太无趣,已经够了。
但是这部电视剧还突出了武则天这样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
其实我觉得这个电视塑造的武则天非常成功。
既不像至尊红颜里一味地捧她,也不像其他电视剧里把她说成是一个大魔头。
就如那句只有狄仁杰才敢说出的话,功过参半。
这才是一个我心目中比较真实的武则天的形象。
三个案子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与谋反有关,可见武则天有多怕被人谋算,武周朝被颠覆。
她不信任何人,甚至连亲生儿子都毫不信任,可以说杀就杀。
唯一觉得跟自己性情相近因而对她还保有一份亲情在的太平公主,却是背地里真正要谋算她的人。
这种悲凉之意,在最后那个武则天独自坐着的长镜头里尤为耐人寻味。
高处不胜寒,说的就是武则天这样的吧。
她到底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也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ps,看历史剧很有意思,看到有些地方会忍不住去百度查证。
比如骁果军,武三思其人,太平公主生平,等等。
历史这东西,真是让人百看不厌。
世上本来就没有圣人这项职业对比大宋提刑官、包青天等古代悬疑剧,我还是中意狄仁杰。
因为包青天等片子无疑透露出一种高高在上,不理人情世故的态度。
诚然,是社会尤其是当年社会最需要的。
但是,神探狄仁杰里面,狄仁杰你很难定义他为清官,他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懂人情世故,深谙官场之道,该坚持的原则的地方一分不会退让,可以求情的,还是坚持求情。
也难怪,片中的狄仁杰深受武则天赏识。
本片中除了两个主角,武则天的表演确实拿捏的很好,我个人认为是电视里面演武则天演得最好的一次。
展示了皇帝应有的气度,智慧,既没有过分的赞许,也没有一味的贬低。
吕中对武则天的内心也把握的不错,赞一个。
记忆有些不靠谱,但是习惯却是一件着实可怕的事情。
在我从头至尾,一集不落地看完了《神探狄仁杰》一二三部后,我很吃惊的发现,如果晚上回到家不看到梁冠华那个老头儿胖乎乎的脸,心里竟然很失落。
更有甚者,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里居然像是在演武侠剧,还有情节,也与侦探有关,俨然是福尔摩斯中国古代版,一个情节套一个情节的,还挺关联。
其实,就拿《神探狄仁杰》来说吧,大约看过的人每个人都觉得第一部很好看,情节紧凑,故事扣人心弦,剧情的长短恰到好处,十集演绎一个故事,让人看得也不觉得厌烦。
第二部花了三十集左右讲了一个蛇灵的故事,说不清楚的感觉,有些拖沓,有时候看着看着就开始困了,好像是催眠曲一样,但人若是无聊的话,强撑着也会看下去的。
我便是这样,后来过了那几集,也不觉得没意思了,它从一个情节到另一个情节的转换总是有些出乎人的预料,或许是有些情节和人物的安排过于突兀吧?
比如说袁天罡的出现,便是我很没有想到的,但是编剧也算是可以了,可以自圆其说。
网上有好多评价说是剧情漏洞百出,但是我觉得还好,做为一部电视剧来说,它本身的价值在于供人娱乐消遣,而不是做为学习教材,让人学侦探技术使用,所以,没有必要看的特别严谨,毕竟不是学术作品。
在不低估观众的智商的情况下,出一些不是很明显的破绽也是情有可原的。
再说,编剧也未必就是学刑侦的出身,而即便是学刑侦的出身,技术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
不管怎么说,整个剧情想像力丰富,也算合情合理,让人有松有弛,还算是不错的。
我虽是一无聊之人,但是在鉴别垃圾片儿的立场上还是很坚定的,可以让我连着看完三部,近百集的电视剧也是屈指可数的。
整个三部看下来,第二部的时候李元芳的武功飞速增长,简直有天下武功第一之势,而且每次都可以假死,而后很神奇的复生。
有网友说是杀不死的李元芳,对此一笑,我还是蛮喜欢李元芳的,他虽然表情总是很认真,但是从一些小细节上看来还是很可爱的,也并非不苟言笑,把一个朝廷大将演绎的很鲜活。
我记不清演员的名字了,但是他对角色的感觉把握的还是很好的,以前看过他演的一部《甘十九妹》,他是男一号,那会儿就觉得这个人酷酷的,然后就没有别的印象了,并没有看出演技来,这次却不一样,很喜欢他塑造的这个角色。
而对于梁冠华饰演的这个小老头儿,实在是太精明了,居然从来没有失算的时候,但是后来的话倒是越来越乏味了,总是这里的水很混啊,这里的水很深啊,我隐隐的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啦之类的。
我最喜欢这个老头儿的一幕是在第三部,他在痛失李元芳死后,确有些后悔。
这么多年来,他们已经情同父子。
可后来看到李元芳时,李元芳已经失去了记忆,却只记得他。
他那种欲接近而又不能的神情让我动容,他转身出来,对天一拜,高喊“苍天有眼,苍天有眼啊!
”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官场上讲究不动声色,他也一直做得很好,但是这一次却再控制不住自己了,他对于元芳的情感可见一斑,由此也能感受到他的可爱。
其实,这部电视还出了好几个美女,以前都是没有在意的,这也算是收获之一吧?
个人口味。
全世界:第一:绝命毒师1-5,北京爱情故事,神探狄仁杰1-4(第四部叫神断狄仁杰)全中国(全时期)(含港剧):北京爱情故事,神探狄仁杰1-4(第四部叫神断狄仁杰)【并列第一】。
作为一个外行,观众角度,什么时好的电视剧呢?
1.味道。
也就是哪怕剧情不行,粗糙,等,但是味道合乎胃口。
2.演员是否喜欢。
3.内涵4.动情,感染力5.剧情。
人物塑造。
6.表演7.镜头。
6考究(比如服饰,细节,道具等)。
7etc。
满足第一二条的基本都可以列为喜欢的电视剧(除非后面的比如剧情过分垃圾,人物过分胡乱塑造)。
但是要上升到刚才的列表名单,却还不行。
而它们带来了:【第0条】:带来观众没想过,没尝过,同时冲破天际,带来新世界,奇妙享受的东西。
一般情况下,从不在乎电视剧或电影,是否演技好,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剧情好。
诸如此类。
只在乎观看体验如何。
先看了大宋提刑官过来的,真是越看越上瘾, 小时候没仔细全集看过,现在才细细看一遍,神探狄仁杰简直就是一部爽剧,因为狄仁杰是位高权重的宰相又得皇帝武则天的信任,办案时候所有官吏都要顺着他;李元芳和虎敬晖是开挂战力辅助,一个人能打一个团,我感觉放他一个人去打突厥都不是问题。
这里忍不住拉踩宋慈了,不管是狄仁杰的政治智慧处世之道还是对女性角色的刻画都和大宋提刑官相反,看的很爽。
先说女性群像刻画吧。
不知道是不是武则天这个女皇帝的例子在,剧中的女性群像都不甘于做男人背后的“贤妻良母”,而是把事业任务放第一的“事业型”。
如第一个使团案里面的郡主想像武则天以样做出一番皇图霸业,蓝杉记当爱人的继母也要完成任务的小红,最后一个故事中欲夺皇位的太平公主。
穿上盔甲,便有了权力,你要穿吗
喜欢郡主凌厉的眼神使团案一一事业第一的郡主。
郡主是事业型女性,把事业放在第一,即使爱人受伤回来,关心的第一点也是他是否把敌人引过来;在爱人不支持她的事业甚至阻止她的事业的时候,即使伤心也立刻放弃爱人。
追求事业能不惜舍弃所有的的例子,性别互换过来的故事太多太多,既然能够体谅男人追求事业,那同样也体谅追求事业的郡主吧,谁说只有男人能有事业心。
王侯将相宁有男乎?
既然武皇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看的时候感慨:“什么时候女人们比较的是自己和谁的事业比谁成功,而不是谁的老公赚得多就好了。
”对比《大宋提刑官》,你是想做成功男人(宋慈)背后服侍丈夫家婆的无名女人(玉贞),还是做追求事业于是有个忠虎(敬晖)的郡主呢。
不得不提的是武皇,这个角色诠释的太经典了,虽然瘦瘦小小的身材,却塑造出一个多疑狠辣狡猾聪颖的皇帝形象。
她没有艳丽的彩妆,身居紫禁之巅的她已不必“为悦己者容”,脸上的纹路包括眼袋法令纹清晰可见,并不养尊处优而是勤于操持政务,暗色系的衣服像她的城府之深,为她添加几分生人勿进的气场威严。
权力的巅峰高处不胜寒,权力的圈里是无形的战场,帝王之术是平衡之术,武皇深谙其中之道。
对于皇帝而言,真相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维护政治稳定,所以她和狄仁杰心照不宣的造出不是真相的结果。
对比狄仁杰和宋慈,性格决定职场高度
一个管理者就要具备3个技能:概念技能、沟通技能、专业技能。
狄仁杰的概念技能和沟通技能都远远超越了宋慈,宋慈的职业天花板应该是高级技术人才(资深仵作),而狄仁杰是根据仵作提供的专业技能基础上统筹整个案子的高级管理人才。
困扰宋慈的“官场规则”在狄仁杰这边都不是事,狄仁杰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怨天尤人抱怨环境,而是能在现世的官场状况下适应并生存。
武皇多疑狠辣,伴君如伴虎,比宋慈的生存环境可谓是有过之而不及,而狄仁杰在官场历练浮沉,也是一只随机应变审时度势的“老狐狸”了。
在政治中,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领导要的是什么结果。
如果做可以让领导减少麻烦和困扰。
同样的事情,宋慈上交名单,而狄仁杰会烧掉名单,这就是区别。
比起宋慈抱着大宋律法墨守成规,狄仁杰更懂得去变通守护自己的信念:假使团一案,没有上报郡主造反而上报郡主为贞烈自杀保护了皇家颜面;蓝杉记一案,让李规自杀而来保护太子;太平公主一案,没有直接挡着武皇的面说穿凶手是太平公主给武皇台阶下。
狄仁杰擅长玩心理战术,他对人的心理接受面也更广,人心的黑暗面在他看来并不是难以接受的事情,也因此他可以用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一个案件。
在处理案件时候也不拘于形式,扮神鬼信手拈来,真乃神人也。
面对现在中国大陆绝大多数电视剧都要加入冗长的爱情情节来说,我还是很喜欢像《神探狄仁杰》这样的作品的,爱情也有,点到为止,不会干扰大局,与主要情节相得益彰。
很喜欢这样有思想,有头脑的编剧和导演,不是随大流,跟风潮,如果中国的电视剧都是同一个主题和思路,那电视剧也就不忍直视了。
我是按顺序看完《神探狄仁杰》第一二三部的,但是分隔时间较长,前两部是先看的,第三部是刚刚看的。
前面两部的故事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对于当时蛇灵案的结局还是很震惊的,完全没预料到最后的那个终极BOSS。
但是前两部对狄大人和李元芳的情感渲染不多,在第三部里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害的我忍不住哭了好多次,每次元芳回想起大人,我就忍不住想哭,以至于看到后面就忍不住快进,好想早点看到双方相遇相认,我好羡慕他们之间真挚的感情,好感人啊。
虽然每一个故事最后的破案模式都近乎相同,对于这点我是不怎么在乎的了,这正同于我对单机版游戏的喜爱,虽然模式都是千篇一律的打怪升级得经验,但每次遇到的情节和故事却都是全新的,我依旧可以从中发现令我新奇的地方。
虽然在结局到来之前,我可以猜到一部分,但证据都是不充分的,只有到了狄胖胖完全揭露出真相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个解释才是最为合理,最可以接受的。
当然故事情节中也会有一些漏洞,可剧本毕竟是人写的,怎么可能尽善尽美呢?
能在千篇一律的爱情剧浪潮中脱颖而出,神探狄仁杰已经是一部很了不起的作品了,大家都希望这部电视剧可以拍的越来越好,但其实现在的我已经很满足了。
感谢神探狄仁杰剧组的所有工作人员,谢谢你们给我带来了这么优秀的作品。
不知道铁三角以后什么时候还会再合作了,不管怎么样,都支持你们
第一部,案情破解完全按照类似于
熟悉
尤其是《四签名》《恐怖谷》《血字的研究》这几部长的,都是冰山一角引出长线大鱼,结局出人意表却情理之中,高技巧犯罪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可告人的惊人真相,甚至破案之后都无法公布于众。
细推敲起来,不论是Holmes还是狄仁杰,推理都是有破绽的,因为线索、逻辑、结果都在创作者的一手掌握之中,读者或观众都无法参与其中而只能被动的由设置的悬念牵引着,从而在仅仅是在形式上形成一种无懈可击。
比如Holmes一语道破素昧平生的来访者的来处,然后解释说由对方鞋底上的红泥判断出结论,给读者以合理而信服的感觉,但是世界是充满无限可能的,我们完全可以想到其实红泥也可以通过更曲折的途径来到那个人的鞋上,那么Holmes的推理就是失败的,当然对于我们举出来的任何一个质疑假设作者都可以增加新的线索来推翻,那么其实Holmes的高明之处仅仅在于掌握了作者任意给他的有利于他破案需要的任何线索。
我们要是能够有虚构的Holmes那么多的信息,我们在那种环境中也完全可以做出那样的正确推理。
这要说到
身为医生的Conan Doyle可能经常以法医的身份协助警方办案,对后者的很多手法都不甚苟同,而在他提出自己的看法时,时常遭到警官的嘲笑和忽略。
所以他把当时警方放弃的疑案攒了一些,用自己提出的所谓演绎法进行分析给出自己的结论,这些结论在现实中不见得是正确的,但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却可以天衣无缝。
为此,他虚构了一个侦探Holmes和医生助手Watson,并把这些换过地名人名的案件寄给报社发表。
这正可以解释了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不时流露的对警察的嘲笑。
在《血字的研究》收到好评之后,他开始连载。
在积攒的案件用完之后,他不得不编造案件。
所以故事里的情节有时候太过巧合,缺乏生活中的随机性,很有可能是Conan Doyle借用当时的案件,自己加入情节改造而成的。
本片的推理也存在这样的特点,在片子自己的逻辑里面完美无缺毫无破绽,使观众不假思索之下觉得狄仁杰推理如神,其实只不过是片子给了狄仁杰太多的信息而故意向我们隐藏了太多关键信息。
不过这并不会削弱作品的可看性,文艺创作本来就是一种手法,只要能够达到赏心悦目的目的,也就够了。
生活中的推理无处不在,这两天本人就通过一位网友的BLOG中张贴的大量照片推测他的家乡,没想到得到的答复竟是完全意外,关于他本人生活环境的照片基本没贴,贴出来的凑巧是无关的,可见生活中的复杂性和巧合性是完全无法用常理来推理的。
纯理论上的推理应该是正确的前提,正确的逻辑,推出正确的结论。
但是实际中我们作为个体永远无法控制意外,由此,不论方法再正确再高明也经常得到错误的结论。
(题外话:本人看过
)到了第二部,却完全演化成为“古龙”武侠片式的神乎其技和漫天撒网,剧情演进过于牵强和取巧,风格完全转化为“看似一定是的必定不是,看似一定不是的必定是”的无所不用其极的反其道而行之的手法,说实话,给观众的感觉很拙劣。
每当出现线索无法继续或者剧情趋于平淡的时候(这种情况还不少),总是不得不运用彻底颠覆剧情或者横生枝节的手段来捉襟见肘,导致了一切都可以否定、一切都可以颠覆的虚无主义表达方式,脱离逻辑而完全依照需要,对观众的不负责和不尊重。
第一部里面的“铁木兰”、“太平公主”、“内卫组织”完全可以解释为政治野心家的冒险行为,从人性、逻辑的角度还是可以说的通的,在中国历史上也可以找到捕风捉影的案例。
而第二部里面的“蛇灵”组织,却完全脱离了现实,完全是为了制造虚无缥缈的气氛而无限夸张,而当谜底揭开的时候给观众的感觉却是失望。
这个“蛇灵”组织像极了古龙若干小说里面隐含的“青龙会”组织,但古龙的高明之处在于只是叫它神龙见首不见尾,若隐若现,永远有一部分隐藏在未知后面,所以永远都给人以遐想。
不得不说,电视剧总有种种的不足,这可能跟电视剧总是把习惯将事情拖得很长有关。
但这么多国产的推理剧中,这是我比较满意的一部。
诚然,导演将狄仁杰写得太神,其他人有时候显得几乎零智商。
但梁冠华的出色演技就能让人感觉这样的不合理都是说得过去的,我喜欢看他那种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神机妙算,喜欢看他把自以为牛逼的对手玩弄于股掌之间,喜欢看他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有时候像一个慈祥的老人,严肃起来却又有超强的气场足以将人震慑住。
导演很有才华,每个案件都能做到引人入胜并且环环相扣。
总有出其不意的情节,总有出其不意的卧底。
既讲探案又讲人情还讲做人与做官。
有狄仁杰在时,他身边的人总显得很没有智商,还老是问一些观众看来有些弱智的问题,这也是很多人吐槽神剧的原因所在。
当然,这其中有衬托狄仁杰聪明的意思,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身边的人的“弱智”问题都是有存在的理由的。
拿李元芳来说,他应该算是个能文能武的角色。
武功盖世,在独立行事时总能头脑清晰,对形势作出精确判断,这时他的智商高得惊人。
但面对狄仁杰时,他却尽问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狄仁杰要他推断时他总说是不知。
这是否很不合理?其实,在剧中,元芳始终将狄仁杰当作自己的父亲一般,对他而言是最亲近的人,那么,面对这样一个亲近而又聪明绝顶的人,元芳还有必要展示自己的小聪明吗?
他一个人时不管遇到什么都只能自己去处理,但面对自己视作父亲的人时,他便有了依赖感,自己不愿去费脑子。
他相信再难的问题都难不倒狄大人,所以便想到什么问什么,陪着狄仁杰思考。
那么总叫着“恩师,恩师”的曾泰呢?
他就真的这么笨吗?
其实他聪明得很。
但在狄仁杰面前他不能表现自己的聪明,一则说明他懂得为官之道,另外,他既拜狄仁杰为师,那么跟着狄仁杰一起调查与思考对他来说就是学习的过程。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狄仁杰的思维与推理方法,装糊涂就是最聪明的选择。
说到为官之道,狄仁杰算是个中高手。
他知道自己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去伸张正义,又懂得如何在各种权贵斗争中全身而退。
他一方面为武则天办事,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的将朝政往“恢复李唐神器”的方向上引。
有些本该诛灭九族却是忠良之后的人被狄仁杰保护了下来,却又能让各方面都心服口服,每次立了大功狄都会很自觉的远离朝政一段时间,以免因功高震主而兔死狗烹。
懂得为官之道的人很多,能做清官、好官的也有不少,但如狄仁杰这般既懂得做人又懂得做官的少之又少,所以武则天称他作“老狐狸”并不是没有道理。
因此,与其说这部剧的案件吸引人,毋宁说是剧中狄仁杰的处世之道吸引人。
《神探狄仁杰》第一部(《武朝谜案》) 在我的记忆中,《武朝谜案》永远是一部经典。
无论是通篇晦暗的色调,还是配乐的相得益彰,可讨论处众多,我想因为神一而成为狄迷者应该最多吧。
绎思挥彩笔——《使团惊魂》 我始终记得,那个阴森的夜晚,吐着信子的蝮蛇,令人不寒而栗。
我始终记得,那个幽深的山洞,蜡烛亮,卷帘后的女子,令人惊艳。
我始终记得,那个不知在何方的土窑,蝮蛇出现时那套极具个人色彩的装束。
(PS希望神四能延用之前的造型师) 我始终记得,那个带着十分武松的宽边帽(我描绘不清,大家领会精神),大小几十战,仍然不放弃对朝廷信任,敢于只身独创绛帐的李元芳。
我始终认为神剧吸引观众的不光是剧情的紧凑,气氛营造的成功,着眼点还是在“情”字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虎敬晖对大人的孺慕之思,使蝮蛇身上的人性光辉显现出来,毕竟人不会因为武则天的“赐”姓中带有虫这个偏旁,而真的变身为蛇形动物。
风吹芳兰折——《蓝衫记》 蜜蜂案中,从狄公品尝蜂蜜始,层层推进,精细之极。
貌似悠闲的休假生活中,处处暗藏玄机。
这个故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机智过人、屡破奇案的狄大人,也不是武功超群、独闯险境的李将军,恰恰是有些鲁莽、有些激进、十足热血青年的李规。
不论如何能为了实践理想慷慨就义的人,无疑是最值得尊重的。
听狄大人喊出那声“送李规殿下”,心中有些凄惶。
政治成功道路上的铺路石难道永远是由鲜血染成的?
绿竹入幽径——《滴血雄鹰》 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无头将军进入屋内,除大人外,连将军都惊惶无措,看这一故事时感觉完全深处恐怖气氛中。
大人真乃神人也,镇定是正常的,我等凡人有些吓到说明钱导气氛营造成功。
我还是要说一句,内卫是个无限强大,在精神上紧跟女皇领导,在行动上紧随狄公脚步的组织,至于是帮忙,还是帮倒忙,那就要看编剧大人如何说法了。
大人身旁的可疑官员十有八九是内卫,呵呵。
《神探狄仁杰》第二部 大概不少人认为如燕的出现是第二部的一大特点。
这一部在色调上明显比第一部明亮,有人说过明亮是最吸引人的特色,这点我个人倒没有多大体会。
不过蛇灵确实是神剧中组织最为严密的犯罪团伙。
有时白云起,叹息应未闲——《关河疑影》、《蛇灵》 言必称“恩师”者再次出现,“泰迪熊”深明大智若愚之道,跟着狄大人,升官好似坐过山车。
这个故事我经常和《蛇灵》混在一起。
深感卧底的日子不容易啊,挣钱少不说,还得每天活得颤颤巍巍的,何苦来哉?
从小梅、虺文忠的真卧底、假反水上,可以推测出为了尽可能地不使观众在一开始就猜测出结局,编剧辛苦了。
月下久沉吟——《血色江州》 锦娘是复仇计划的最多牺牲者,幸好结尾处告知我们锦娘并没有真疯。
真薛青麟(林永忠)为了复仇,以亲身女儿为诱饵,不可谓不狠,虽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想得悲观一些,如果不是皇帝准备收拾薛青麟,如果不是狄仁杰的及时出现,大仇能否得报还是未知数。
《神探狄仁杰》第三部 期待已久的第三部没有带来想象中的震撼,取景是越来越壮观,倒带镜头也是越来越多。
不过仍然不影响我期待神四的心情。
城边乌欲栖——《黑衣社》(《凉州案》) 黑衣社可算是科学意识极强的组织之一,连生化武器也用上了,不知编剧是否有借古讽今的意愿。
黑衣社和蛇灵在很多方面有类似之处,比如结尾处对着狄大人得意洋洋地解说犯罪过程,又比如规范统一的制服。
不过若论犯罪智商,黑衣社和蛇灵的差距还是有天地之分,本来嘛,黑衣社只是为了在凉州称王,蛇灵可以为了推翻武周统治,高低立现。
闲话一句,曾泰还是一直在进化中的,说“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义正词严,颇有封疆大吏的气度,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应对大地动也是井然有序。
长卷掩叹息——《漕渠魅影》(《邗沟案》) 神剧史上最长的一个单元,可以分为几个小故事。
我比较喜欢那个何五奇的案子,竟然还有凶手抓住嫌疑人的手杀人的,挺奇的!
狄仁杰再看《神探狄仁杰》闲暇之余,再看了一遍《神探狄仁杰》的开篇《使团惊魂》。
不说案情细节,而从狄仁杰与李元芳的关系上说一些自己的看法。
剧中首先出场的是李元芳。
从使团被杀到被追杀逃亡再到面见狄仁杰。
显示李元芳是一位武功高强,生存能力也一流的人,这或许是多年军旅磨炼的成果。
但同时也看到李元芳性命——名节——官职的强烈本位思维。
他技艺高超,行动果敢甚至有些暴戾嗜杀。
对于惹毛了他的人从不手下留情,杀之后快。
比如在绛帐县与假千牛卫一搏时,出手皆是分尸:劈成两半或两截。
最后还是狄仁杰叫他留下最后一人性命。
生死关头你死我活尚可理解,然幽州客栈李二夜闯狄仁杰房间,在已拦住李二去路时马上就想杀死对方,此时已经不是危急存亡关头,至少先擒住查一下来龙去脉。
因为幽州一行危险异常,牵扯巨大,要处处小心谨慎才是,在确保已经安全的情况下应该让狄仁杰定夺,且狄仁杰就在场。
若不是狄仁杰觉得不要随便杀来历不明的人,及时把李元芳叫住,这个李二也就是突厥国君吉利可汗就一命呜呼了。
李元芳行为凶猛果断,却不太计较长远影响,且自命不凡,很多情况下是看不惯对方而杀之(当然对方也有其他该杀的理由),毫无怜悯之心。
还有他孑然一身了无牵挂,使团被杀事件发生后他的想法是暂避风头,等待时机再为自己申冤。
这里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他没有强烈的家国政治意识,使团被杀极有可能引来两国战祸生灵涂炭,而且迫在眉睫。
自己作为为卫队长和唯一幸存者本着军人出身的指责荣耀,应该第一时间想方法送信出去,让朝廷知晓此事,由此看出他很看中自己的性命。
二是他意图后日洗清嫌疑,和他自命不凡的言行说明他很在意名节。
他被通缉之后见到狄仁杰还自报官职也不加“原”,始终自称卑职。
可以说李元芳快意恩仇,也可以将他形容为一头猛兽不为过。
他不过是:性命——名节——官位的本位心理,他是自我保护和欲望驱使的本能野兽行为,没有更高层次的信仰和远大的追求。
可以这样说,他没有政治抱负却有勇敢的心。
(从对虎敬晖和易阳郡主最后的态度可以看出)而狄仁杰完全不同,关键也是对待虎敬晖和易阳郡主的态度上。
狄仁杰出场在李元芳以后,因案件关系重大由政治盟友张谏之推荐才进入局中。
此时狄仁杰刚入局中还不知晓事件其中的深浅厉害,但此事对狄仁杰来说是一个机会。
通过剧中细节、对白我们知道狄仁杰既拥有还天下于李唐的远大的政治抱负,又有忧国忧民的怜悯之心。
这些理想只有身居庙堂才能实现,一方面为皇帝治理国家安稳社稷,另一方面保住李唐血脉,防止武家和其他势力坐大。
待皇帝星光黯灭大限将至时还天下于李唐。
由于事情牵扯巨大,一着棋错满盘皆输。
而且狄仁杰当初被贬就因为嫌疑牵扯其中,所以更应该小心翼翼,步步为营。
然则第一次见到李元芳就给予巨大信任,而后更是将朝廷忌讳、皇帝心头芒刺的政治立场倾向表露给李元芳,这无疑是巨大的风险。
第一次见到李元芳时即身处危险之中,他选择李元芳因为李元芳想脱罪,千里迢迢来寻他。
既然看到曙光当然愿意和他结盟。
但他仅凭卷宗描述和李元芳成功避开守卫夜访的勇气和技艺就完全信任李元芳的能力能以一敌数十杀手确实太过冒险,但可以理解。
然而后在幽州当牵扯到李唐宗嗣血脉时表达了政治倾向,这就很难理解了。
一个戴罪之身的军人,没有政治倾向,对性命和官位看重,而且自命不凡,行为暴戾。
在没有什么任何政治许诺和共同厉害关系维系的情况下,竟然流露于小可能自身官位性命不保甚至可能被夷族,于大则可能为李嗣血脉和李唐忠臣招来杀身之祸。
李姓宗嗣都不复存在还怎么还神器于李唐呢。
这样的代价太大。
剧中狄仁杰和政治盟友张谏之都各有保留,通过默契来合作。
即使后来皇帝病倒张谏之欲举太子然后来试探狄仁杰的想法,两人故弄玄虚点到即止的谈话颇具玩味。
最后狄仁杰说皇帝命数未尽,时机未到而到决了。
那为何狄仁杰如此信任李元芳呢?
或许狄仁杰觉得李元芳天然可以驾驭控制,李元芳生死前途皆为自己掌控,从奏表可以看出狄仁杰暗度陈仓的手段,他隐瞒虎敬晖、易阳郡主实情,为李元芳洗脱罪名后留用还为其请官。
驭利剑而为己用者,如虎添翼。
然朝局动荡,时运无常,面对一个没有政治信仰的人,总归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因为时间太可怕了!
后来李元芳居然和狄仁杰同品不同阶,手握万甲精兵不容小觑。
不免让人想起楚汉之争时的齐王韩信,李元芳无韩信之能,但他能有韩信之忠诚吗?
如果后来李元芳突然对政治有了兴趣,那狄仁杰就后悔莫及了。
(然现实往往就是这样子,武则天后武三思、皇后、天平公主还有李隆基无不拉帮结派)但我们的担心没有变成事实,李元芳始终甘愿左右,护卫狄仁杰。
他的勇猛果断和野兽般的顽强也无数次助狄仁杰化险为夷。
这肯定是演义的功劳,然也可以这么分析。
遭遇困境,狄仁杰被贬,李元芳被陷。
有一个机会重回希望的正轨,他们因此相遇。
李元芳快意恩仇率性而为,却又没有淡泊明志,他技艺高超手段直接简单:主动杀人和为了保命杀人。
他是一头猛兽。
狄仁杰心怀家国社稷,上有匡扶李唐江山的政治愿景,下有体察民间疾苦的怜悯之心,但他通过之前的被贬知道,前途充满危险。
除了步步为营,沉稳布局之外,他需要一把利剑,能够在危机关头摒弃小节,果断行动保护最重要的东西。
李元芳正是他需要的那把利剑,是他心中的一只猛兽,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就已经合二为一。
可以这么说,李元芳其实就是狄仁杰在危机关头内心的一个投影,是导演设计的一个人格具象化。
正是这个内心潜藏的猛虎才让东山再起的狄仁杰所向披靡。
(这点设计比电影《狄仁杰》文武兼备有意思得多了)剧中我们见到狄仁杰经常会询问出身匹夫的李元芳对于事件的一些看法,这可以理解是通过狄仁杰内心自我对话梳理事件的思维方式。
李元芳是狄仁杰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是为他解决麻烦的利剑,当然也是天然的政治盟友,所以他当然不用隐藏自己的政治倾向。
无聊写着玩玩,应该加一个什么标题才又劲爆又能博关注呢?
哈哈哈哈 2018-8-11
虽然是因为玩梗才火的,但不得不承认这部剧的质量还是很高的,最大的优点就是台词考究,经常一镜到底,大段大段的台词十分考验演员的台词功底。对我来说,这样的节奏刚刚好,铺垫到位,案情交代清晰,环环相扣,破案时条理清楚,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这剧真是太中国了
狄仁杰,为了保护李唐血脉,不把案子追查到底,害死了多少人?
2020年看的,已经是16年前的老剧了,经典永不过时,所以打分也是很公平的。剧情真的有点弱智,很多情节也非常的扯蛋,真的跟10年前的美剧不能比。
我看此事必有蹊跷
就是喜欢看啊
一口气看下去最爽,欲罢不能。从此我心目中的狄仁杰就是这个了
补记
不好看
剧情演技狗屎一般,无论是梁冠华还是张子健,他们程式化的表演就像弱智一般,还有很多细节非常粗糙,再就是啰嗦重复凑时长,很奇怪居然评分这么高。
(跟奶奶看系列
大一时看的,还好!
小时候不喜欢,几天前点开一口气看完,超级好看,从唐诡来的,30集3个故事,最喜欢的是滴血雄鹰,女儿杀母亲为了权利,武则天说她把一切都变成了敌人,最后一幕,好孤独,唉。
国产悬疑推理剧的巅峰之作
逻辑问题太多,还有路上的窨井盖是什么鬼?
元芳说,狄大人,我忍你很久了,你那些个推理逻辑实际上很烂,而你最恶劣的是,还老喜欢问我怎么看!
当年认真看过的剧哎!滴血雄鹰!元芳,你怎么看?!
狄仁杰1,经典的第一部
有一搭没一搭的看完了
很好看,也很吓人,比一般的恐怖片还叫我心惊,但还是急不可待地继续下去,这就是好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