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较醒目的层面,《布偶大电影》想同时维持怀旧姿态和时代创新显得举步维艰,所以主创干脆放弃了这一努力,转而从故事本身打主意。
主流的好莱坞动画片一向能传递出双重讯息,儿童观众会看到一个轻松欢快的娱乐故事,而成人观众则能领会其中对家庭、生命、责任、勇气等较严肃命题的探讨。
好莱坞的大部分动画作品游移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比如《卑鄙的我》,《长发公主》教育意义不深,专注于为孩子讲好一个冒险故事,而《史莱克》《兰戈》增加了情节内涵,明显偏向成人视角。
动画翘楚皮克斯历来能在两者之间做出精巧的平衡,但去年的《赛车总动员2》明显调低了观众的平均年龄,今年的《勇敢雄心》似乎仍会维持这一趋势。
90后对布偶电视节目应该是没有多大的情感,以布偶为依托的真人秀节目在那个年代的确寄托了守在电视机前我们的欢笑。
就本部电影来说,我说不出他的差,因为它有太成熟的好莱坞合家欢模式。
我也说不出它的好,因为披着布偶的外表下依然是新瓶装旧酒。
说给孩子们听的故事不好编,放给孩子们看的电影不易拍。
记得去年回上海,老友在聚会时提到教育孩子的问题。
记忆中最深的一段对话,便是关于媒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影响。
的确在网络遍地的信息社会,大众媒体在让孩子们最大限度接触信息的同时,也存在着让孩子过早接触成人世界的问题。
而同时,我们的教育体系、消费文化、和许多家长们自身的知识限制,却未能为如何让孩子理解成人世界做好功课。
结果,很多家长在面对他们早熟的孩子们的同时,表现出的是手忙脚乱和束手无策。
在朋友无意间流露出的隐忧后面,我看到了她作为一个家长的无奈和无助。
对于她而言,要找一些适合孩子的书籍、电影、电视节目、玩具、游戏、甚至服装,都往往是件头痛的任务。
可见,在那些铺天盖地的亲子教育背后却隐藏着儿童节目/读物的匮乏。
事实上,如果我们细看那些大众媒体上的亲子、育儿频道里的内容,是不难发现,很多时候那些栏目所针对的真实对象,其实并非孩子本身,而是孩子们的家长。
换而言之,大众媒体在制作儿童节目时还做得相当不到位。
对此,我不得不为2011年出现了一部《布偶大电影》The Muppets (2011)的电影而叫好。
这是部专门针对孩子的作品。
简洁明了的故事情节、滑稽而又夸张的布偶形象、演员们卡通化的表演、以及琅琅上口的电影插曲,把观众带入到一个纯真快乐的儿童世界。
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其适龄的童趣 - 没有假装的成熟,也没有返祖式的装萌,有的是在嬉闹中将做人的基本道理(如正义、责任和对真我的认同)传达给了孩子们。
电影的主角科米蛙/Kermit the Frog、猪小姐/Miss Piggy、福滋熊/Fozzie Bear等布偶在欧美可是家喻户晓的明星。
诞生于70年代的这群布偶,有着超高的人气,其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真人明星。
他们所涉足的领域也早已超出最先《布偶秀》/The Muppet Show之类的综艺节目。
他们正儿八经地上过新闻节目、做过采访、出过唱片、主持过各类节目,而这些都是直接以布偶(而非操作布偶的演员)的名义直接出现在大众眼前的。
为此,甚至有学者(事实上他是我在做博士时的一位同事)把这群布偶的明星形象当作了研究课题。
同样让人惊喜的是众多打酱油路过的明星们。
乌比•戈德堡/Whoopi Goldberg,杰克•布莱克/ Jack Black,艾米莉•布朗特/Emily Blunt,赛琳娜•戈麦斯/Selena Gomez等大大小小、老老少少明星的插科打诨适可而止。
不像其他一些借助明星博眼球的影片,明星在这部片子里没有喧宾夺主的感觉。
事实上,几十年来《布偶秀》的成功早已让布偶们积累了众多明星粉丝。
和当年众多明星主动要求加入《布偶秀》节目一样,电影中的明星加盟更像是布偶粉丝们为见一眼自己偶像的追星之举。
也许对于那些不熟悉这些布偶,或者已经对孩子成人化现象熟视无睹的大人们来说,这部电影会显得很幼稚,甚至傻帽到不合情理。
但对于那些成长与七八十年代的欧美观众来说,这些布偶可是他们童年的好伙伴。
这部电影在快乐地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同时,也让孩子们的家长重温了自己儿提时代的纯真美好。
所以成年观众想要欣赏这部影片的前提就是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儿童时的单纯。
不要奢望什么世故曲折、也不要企盼什么高深的伦理辩论。
因为这部电影的魅力在于简单和属于儿童的童趣。
附:电影的主题曲“Man or Muppet”是2012年奥斯卡最佳原声歌曲的得主。
最近很喜欢音乐剧类型的电影。
而这一部电影的欢乐程度让很多宝莱坞电影都黯然失色。
虽然故事情节有些俗套,很容易猜中剧情。
很多狗血剧情诶,TED的剧情都很类似。
但还是有许多惊喜的音乐类的电影,有的时候不需要笑点的铺垫,跟着音乐,心情都在跳跃了。
随着音乐摇摆,嘴角上扬,愉快心情很简单。
音乐是一个很奇妙的工具,能够助眠,平静内心,愉悦,运动。
无时无刻都能有音乐陪伴是幸福的。
剧中Gary说:you always believe in other people,but that is easy.Sooner or later,you gotta believe yourself,too,because that's what growing up is.It is becoming who you want to be.You have to try. You are my hero.相信自己,再努力一点,一定可以成功。
在写了一天的论文之后,看这样一部轻松欢快的作品还是很惬意的。
所以,还是趁热写几句吧,作为注册豆瓣后的开场。
从小就没怎么接触过西方的文化,所以大名鼎鼎的《芝麻街》我也是完全不了解的。
不过在小时候,《小神龙俱乐部》播过一个《玩偶之家》,大体上应该是一类作品吧。
虽然我一直不是很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压根儿就是一个东东?
)。
所以对于这部动画的基本设定不存在理解障碍。
只是缺少那种触动内心的感觉,毕竟这些不是我儿时的回忆。
如果国内有人拍个电影里面包含了《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包青天》这些个元素的话,大概会更有感觉吧。
事实上,《十万个冷笑话》的火爆不正是源于此么。
扯远了,返回来说说动画本身。
和那些个大片比起来,全片不算长,基本上没有水分。
标准的音乐电影的模式,看的过程不断想到《雨中曲》。
笑点也很多,是个很好的饭后甜点,“蒙太奇”和“地图”两个点确实很精彩。
至于主题,当然是标准的正义战胜邪恶和努力总会成功。
嗯,的确是毫无新意,但也是最最正确的做法。
这样一部像过往致敬的作品,一部送给全体小朋友的欢乐盛宴,难道还要做成EVA那样需要查参考资料都看不懂的东西吗(当然EVA本身是神作)?
笑。
所谓深度什么的,根本不是观众关心的部分。
只要足够欢乐,就ok了。
世界需要复杂,也同样需要简单。
几个真人出演的演员都还好,虽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但是也都合格。
没法子,这种卡通片真人演员必须要夸张一些才能合拍,因此也就很容易进入一种模式化的状态。
话说那个反一号掉下去的时候我还真怕他摔死呢,还好没有。
这样的作品里死亡这个元素是不合适的,就像《宠物小精灵》一样。
伴随着几代人成长的布偶家族,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的进步,逐渐走向没落。
不仅没有了当年名噪一时的风光,连布偶剧院也处在停业被变卖的凋零边缘。
剧院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这吸引来了冷酷无情的富商,决定出巨资买下剧院地块进行开发。
眼看曾经的美好记忆就要毁于一旦,小主人公布偶沃尔特,试图用尽所有办法帮助布偶科米蛙找回各种单飞的布偶,把大家组织到一起筹集款项,不被富商把剧院地产买走。
看似一场不可完成的任务,经过各种不懈的努力和温情的感染,终于让失色多年的曾经光辉又重映舞台,照耀着所有人的心扉。
在怀旧至上的年代,当人们陶醉在史诗般的怀旧大戏《艺术家》和对艺术大师各种缅怀的《雨果》中时,迪士尼不失时机的出品了这部曾被一拖再拖的合家欢式的《布偶》,再一次让观众们全情投入的对童年时光进行一次彻底的怀念。
如果除去政治主基调的话,电影中也有主基调的话,这样的主基调来的恰逢其时和精致无比,直接致使多位布偶成为好莱坞星光大道第2466颗星。
只可惜,我们国产的创作团队们还没有嗅到这种基调的强烈气息,除了还在盲目追赶3D潮流和胡编乱造各种鬼故事以外,唯一具有怀旧印象的就是不停的在翻拍老片上动心思。
也许,等大家都反应过来时,这股潮流早已刮过,成为过时花魁。
“其实这部影片的主创人员只做了一件事情:让这些文化图腾回归当年的荣光,而仅此一点就已足够”。
是的,对于怀旧来讲不用做过多画蛇添足的事情,只为大家找好场景,营造好氛围,一起怀旧就是了,任何多余的修饰都会破坏酝酿好的心情。
来几句小歌,跳几段小舞,把脸熟的面孔全部搬上舞台露个小脸儿,激发一下大家脆弱的小心脏,就会大功告成圆满收场。
此片对于中国观众来讲也许不会过于感冒,但影片效果在北美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能在CG特效大行其道的时代创出非凡佳绩,这本身应该感谢始终爱好布偶的英国导演詹姆斯·波宾对于整部影片质量和情节的拿捏有度和最大诚意。
well, that's that.是的,现实就是这样。
最后Muppets们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凑够了10 million dollars,我非常俗气的认为应该是大团圆结局,不是吗,在现实中我们不是总是能得到那奇迹出现的一刻。
是的,我是那个悲观的理想主义者,所以GONZO撕烂那个衣服的那一刻告诉大家这么多年他每天都把戏服穿在西装下,我几乎要哭了。
You always believe in other people, but that's easy.Sooner or later, you gotta believe in yourself, too.Because that's what growing up is.It's becoming who you want to be.全剧中最喜欢的Muppet不是walter,但是诚然,就像walter一样,平凡如我,我一直很自卑,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天份,我甚至不知道什么可以让我不顾一切去追求,就这样沉沉浮浮在生活中,有时想,也许这就是我吧.men or muppet?ai,我没有勇气诚实的面对自己,作为一个号称是最勇敢的星座,实在惭愧整部电影,其实是寻找自我,这些年我也开始追寻这些,才发现万分困难,反不如不知道人生意义来的脚踏实地,我无法活在当下,我觉得自己在浪费人生,why complicate life?可能只是这个双鱼北交的人的完美主义作祟可是因为有时候,我也想寻找那个让自己发光的时刻扯远了,所以当结局frog推开门时,yes!!这才是结局嘛!!!
导演终于证明上帝的安排比我们自己强求的要好一千倍,一万倍!!!!
是的,就是这样,不能放弃,你喜欢的东西,怎么能就放弃呢,即使是意淫那美好,也不能连这最后的yy都丢掉,不然还算个P啊所以,只要一直努力,长成你心中想望的样子,一切都会好的。
在最后的表演时,为了激励walter上台表演,他说:“你总是相信别人,但是那很简单,你迟早要学会相信自己,因为那才是成长,成为你想成为的人”“you always believes in others,but that is vary easy.sooner or later ,you got believe in yourself,too,because that's what growing up is, it's becoming what you want be.”
歌唱得还行 这种风格我不喜欢!
作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一组布偶的人物形象,“布偶”从1950年代从吉姆·韩森手中走出来之后,就一直走红在银幕上。
1970年代末的《大青蛙布偶秀》,更是让其风靡全球。
后来这些布偶集体参加过《芝麻街》的演出。
只不过这些年因为CG技术的发达,传统的布偶戏渐渐失去了魅力和对观众的吸引力,从而慢慢淡出了大众视线。
不过,这么经典的银幕形象,总会隔三差五地回到银幕上,这些布偶们也不例外。
“致敬”是去年好莱坞颇为流行的电影现象,从抢夺票房的商业大片到争雄奥斯卡的提名力作,科幻、动画、传记、冒险各个类型都有高举致敬、复古或怀旧旗号的名作,甚至有《艺术家》这样百年一遇的现象级影片。
可见电影业真的存在类似潮起潮落的规律,在某个趋势引领下,有意或无意的跟风之作都会涌现。
“致敬类”电影是个很微妙的类型,致敬的对象不同,会导致创作初衷的南辕北辙。
譬如你要缅怀好莱坞黄金年代,那么让人扮演该年代(虽然已进入晚期)的大明星劳伦斯•奥利弗和玛丽莲•梦露就是上上之策,若你要追溯默片的辉煌,那么拍一部梅里爱的“传记片”或是演绎一个无声故事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如果我们致敬的是上世纪50-70年代风靡全美的一群布偶,情况就大有不同。
正如片中中年游客旧地重游的情节所揭示的,当年的布偶迷们如今最起码也是30岁以上的成年人,新瓶装旧酒式的怀旧肯定不能令他们满意(试想哪个二三十岁的观众会愿意掏钱进影院“怀旧”拍于80年代的《蓝精灵》和《变形金刚》呢),保留风味的同时,必须要玩出点新花样。
但《布偶大电影》题材特殊,不像其他致敬类电影可以轻易与时俱进。
它既不能扩大故事格局,拉来工业光魔炮制大特效和大场面,也不能将主角做成三维立体,打着动画大片的名义招摇过市(你若觉得把布偶做成蓝精灵也不错,那实在太低估主创人员的情怀了),它甚至无法套用当年的笑料,一则那些笑料不够“成人”,二来它们大都体现浓郁的时代特色,今天观众听来丝毫不会好笑。
在较醒目的层面,《布偶大电影》想同时维持怀旧姿态和时代创新显得举步维艰,所以主创干脆放弃了这一努力,转而从故事本身打主意。
主流的好莱坞动画片一向能传递出双重讯息,儿童观众会看到一个轻松欢快的娱乐故事,而成人观众则能领会其中对家庭、生命、责任、勇气等较严肃命题的探讨。
好莱坞的大部分动画作品游移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比如《卑鄙的我》,《长发公主》教育意义不深,专注于为孩子讲好一个冒险故事,而《史莱克》《兰戈》增加了情节内涵,明显偏向成人视角。
动画翘楚皮克斯历来能在两者之间做出精巧的平衡,但去年的《赛车总动员2》明显调低了观众的平均年龄,今年的《勇敢雄心》似乎仍会维持这一趋势。
《布偶大电影》正是在故事中加大了成人元素(别想歪)的比例,首先是引入一些儿童兴趣不大的话题,比如两位人类情侣主角和布偶之间微妙的“三角恋”关系,女方嫉恨男友关注布偶多过自己,男方则有一个从后知后觉到幡然醒悟的心理转变,如此“吃醋”戏显然迎合的是成人观众胃口。
再如猪小姐摇身一变成了时尚女编辑,表面上高傲冷淡,处处以女权主义代言人自居,内心却对旧情人牵肠挂肚,放不下面子示爱,好莱坞动画片通常对这类情节蜻蜓点水,只有法拉利兄弟的喜剧片才会如本片这般大肆描摹。
片中隐含的社会批判更是儿童观众不易看出的,布偶们到电视台求职,主持人告知它们已经过气,而一档“暴揍老师”的真人秀是当今热门,但随即就有新闻称该节目受到教师抗议已经下档,因此布偶们才有机会上镜,此段一针见血道出当今媒体为吸引观众眼球而炮制低俗节目的丑恶现状,对他们毫无道德底线的伪善面目做出尖锐讽刺。
布偶评价杰克•布莱克“是名人,不是人”的台词,以及后者在片中所受的百般虐待,更是对媒体工业高度发达的当下,公众人物尊严和隐私遭到肆意践踏的真实写照。
成年观众初看布莱克遭布偶绑架也会觉得捧腹,但事后细想就不难发现这属于反讽,但儿童多半将移情固定在布偶们身上,不会觉得戏弄一个胖子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此外,影片还借鉴《史莱克》,掺杂了很多成人思路下的幽默。
比如开头拿歌舞片开涮,一群人载歌载舞后因疲劳直接昏倒,高潮表演时,某布偶克服怯场的“假装观众都是裸体”,停电时布偶男女借黑暗接吻,以及解决那“三角恋”的一场“人还是布偶”的超现实歌舞秀。
总之,《布偶大电影》巧妙借用了动画片的两重性,调制出一道令成年人既熟悉(视觉上)又新鲜(故事上)的致敬大餐,同时并未损害其作为儿童片的甜美可口,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所有年龄段的观众。
文/方聿南
20120427 这是成年人看的吗 弱智剧情 看不下去
还行吧,对布偶没有太多的感觉
这类型无爱,艾米·亚当斯还这么胖
汗。没有关于你们的记忆。
- - 太小朋友了。。。
谢耳朵乱入
好久不看这么老派的歌舞片了,还是很有意思的~故事的重点是:凡是你重视的,通过努力最后总会获得收获,不论是友情亲情还是爱情,当然也包括石油~小剧透一下:64分钟时有小惊喜~起码对我来说是
Q到极点,清新又不乏辛辣自嘲。简单美好的童话世界,简单美好的歌。
明星蛮多的,但比较无感。音乐不错。
谢耳朵~~~~~~~
好多美剧演员压阵哦!!
一帮人蹦蹦跳跳的,多简单快乐~!这是小荧幕演员对大银幕的逆袭~!看着各种熟悉的电视演员,那种感觉,还是很开心的~!有些细节很有趣,是那种很让人轻松舒服的幽默~!
前半段挺好 后半段就停滞了 女招待是monk里的marcy 哈哈 还有那句 i'll be back 笑死了 好有爱
居然还有谢耳朵!!!!!!!!!!!!!!!!!!!!!!!
连我这个没有木偶情怀的人都觉得挺好看的,Matthew、Barney、Sheldon~wohoo~
尴尬的剪辑和剧情,杰森也始终是一脸尬笑,AA为何要来接这么一个配角……ME PARTY较为好听,其他亮点不足。
笑着看完;又是怀旧。
JM穿白禮服彈琴的畫面帥得爆表~
怎么说呢……可以算是我看过的最无聊的歌舞剧了……但是客串的阵容好有惊喜……抖是我喜欢的……主题曲非常好听。Life’s a happy song~ when there’s someone by your side to sing along~
剧情偏儿童了点,歌曲不错,对这部电影有特殊的感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