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长大愈发现自己是多么缺乏像他们在青春岁里互相追逐却又羞涩的情感纠葛,我所在的环境的限制了我必须要循规蹈矩地成长;现在正是大学时期,我依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依托,别人都说自己一个人挺好的,确实也是,我们更自由,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渴望爱情。
只有第七艺术才能带将我带入懵懂、羞涩、勇敢的体验,很感谢电影艺术的创造,这一切是伟大的,不可复制的,美好的,和革命的。
毕业前夕,逐渐得有莫名的急迫感,感觉和同学所有的相处都是生死弥留。
突然我感到应该让他们知道我是同志。
于是我和室友出柜了。
至于其他同学,虽然没有郑重地告知,但也无需遮遮掩掩。
有个同学对此十分不理解,他也是同志,他不在乎同志权益运动,也没想过要出柜。
他说,为什么要告诉他们(直人朋友),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吗。
甚至在外和他玩耍的同志朋友们,也无人知晓他的真名。
我不知道他为何将自己包裹得这么严密,随时一转身就再无人相识。
也许他是在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他说,吴小明,你不要以为我不能和女人做爱。
等玩十来年玩够了,我还是要结婚的。
这我知道。
我想他还没能完全认同自己。
即便他对上海的同志聚集点比我清楚得多,也时常出没同志酒吧,和天南地北的朋友们玩得胡天胡地。
在他看来,和相熟的朋友间出不出柜是毫无所谓的,反正他们知道了也没任何区别,又为什么要告知他们呢。
这毕竟是自己的私事。
事实并非如此。
我在初中的时候还完全不了解同性恋的概念。
记得当时有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我非常在意他,也强烈地渴望他能在乎我,和在乎其他好朋友不一样地在乎我。
然而,懵懂的我也只是以为我想和他成为”最好的朋友“罢了。
初三的时候,我有一次用开玩笑的口吻问他,你是同性恋吗?
他也觉得挺好笑,当然不是。
当然不是。
西格和马克第一次确认关系的时候说,我不是同性恋。
马克看着他,当然不是。
就像方才的一切都没有发生。
当然不是。
等到我高中的时候,突然自己开起窍来。
或者说是水到渠成,我在手机上浏览小说啊图片啊,自然而然便把我引向”同性恋“这个词汇。
而后我开始查看一些关于同性恋的信息资料。
当时我用自己小屏的诺基亚通过微弱的GPRS信号搜集同性恋最前沿的信息,了解同性恋是什么,同性恋活动的历史,以及当下同性恋的现状。
由于没有电脑,所以我没能接触那些乱七八糟的论坛,只是浏览一篇篇的文献和报道。
自己和自己磨合了几个月后,我便轻易接受了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
而促成自我认同的另一个诱因是当时我正迷恋着班上的一个男生呢。
有趣的是,我高中的同桌也是同志。
不过我是在高中将近毕业的时候才知道的。
敏感的他在初中的时候就明白自己喜欢男生。
那时候的他无从得知这是怎么回事,也没有渠道了解,感到又羞耻又恐慌。
他以为全世界只有他一个男生会喜欢男生。
后来他遇到一个大叔,诱奸了他。
虽然很痛,和谁也不敢说,但是他却感到安心了些:至少我不是一个人。
我愤怒那个性侵幼童的男人,更加心疼那时孤立无助的初中生。
由于我的后知后觉,初中的时候虽然喜欢着同学,但追求他的过程却是无比纯洁美好。
他让我的十四岁变得那样生动多彩,成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而等我明白自己是同志的时候,已经能通过互联网正视自己了。
所以我从没经历过恐慌不安的过程。
相反,我第一时间发短信给初中的初恋,告诉他他是我第一个喜欢的男孩子。
高二我开始认同自己,但是还不敢让别人知道。
我知道同性恋不是变态,但我对小县城的同学、老师没信心。
此后孤单便不曾离开。
同志这么少,大家又都不说,我只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却身处深渊。
说回当时我迷恋着班上的一个男生,追求直男的经历苦不堪言,每每回想都惊讶于自己竟能委屈到如此卑微的地步,或许也有孤单、焦虑伴随着青春期旺盛的性欲在一旁煽风点火。
现在想起他来还是会莞尔一笑,对其充满好感。
我想如今已不是喜欢他,而是喜欢自己那段时间的奋不顾身和夜夜感受的悲欢变幻。
在小心掩饰的同时,我仍旧忍不住表达。
我在学校的校刊网站上发表了一篇《断背山》的观后感。
电影是偷偷摸摸在舅舅家看的。
(我向来乖,不敢去网吧,怕父亲责备。
)当时看得心惊胆战,不时暂停支起耳朵听听附近有没有脚步声,实在是没工夫细品片中细腻的爱情。
倒是恩尼斯和杰克借口钓鱼却光着身子跳水的那一幕看得我心肝儿一颤。
(前一次心肝儿一颤是小学的时候《上错花轿嫁对郎》中沙溢饰演的角色脱下裤子跃入江中洗澡的时候露出两瓣大白屁股;第一次心肝儿一颤是更小的时候看《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后镜头缓缓扫过尸横遍野的赤壁江岸,大片大片赤裸的群众演员横七竖八地呈在电视上。
)虽然第一次看《断背山》我没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我还是想写一篇观后感,并发表在校刊网站上。
观后感本身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渴望表达。
那时候我时常在校刊上发点小文章,故而那篇观后感也毫不起眼。
但它是我内心不可遏制的倾诉,就像向宇宙发出的一道极其微弱的求救信号,我渴望它被接收,又恐惧它被读取。
回想起来,在出柜前所有的暗示都是那么微弱,那么小心翼翼,如现代小说中的隐喻。
在观看《男孩》的过程中,西格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无不唤起我当年的记忆。
那时敏感孤独、小心翼翼又向往爱情的自己。
那大胆注视又小心戒备的眼神,那努力亲近又强装随意的举动,那渴望坦白又闪烁其词的言语,以及亲密的小动作,甜美的回味,恐惧的焦虑,鲁莽的伤害,和永不停歇的悔意,它们如昨日纷至沓来。
在出柜后,也许同学们和你的相处并无二致,可自身却大大不同了。
你不再是自己精心编造后呈现于人前的模样,你真是你。
你的表达真诚,不必再避讳什么或深怕引起别人的猜疑。
同性恋,有时候和贫穷相似。
你以为能够掩饰它“正常”地生活,它却会在无数个你意想不到的生活细节让你窘迫,出其不意地给你一拳。
结尾,这部影片和其他欧洲小国清新的同志影片相比,我最欣赏于它的戛然而止。
如果影片结束在西格发动摩托车开出家门,就更完美了。
不过只怕观众要难受死,导演自己也不忍心吧。
青春年少,导演的镜头就跟少年一般,在蹦床、沙滩、阳光、汗水间游走,充满无处安放的荷尔蒙与激情曼妙的心跳。
慢镜头配合碰碰的音乐,还有微距的切换,都营造了一种心境。
当西格终于接到棒终于冲刺得到第一时,随之而来的又是一个巨大的困境,他赢得了比赛却怎么才能赢利爱?
当父亲问出,你还好吗的时候,其实最怕听到,我不好。
西格恰恰给出了这个答案。
没有说出原因,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
结尾,天色渐行渐暗,只有小小的车灯为他们照亮前行的路,两人紧紧相拥,行驶在狭窄的小路上,稳稳的行至路中。
不知道到要去哪,脸上却充满满足。
不管怎样,这都是一次突破,对西格来说,他要坚持的选择始终会考验他,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电影自己看,故事自己听。
男孩像谁不打紧,挟风带雨。
我需要你,你只是代替,代替我来记住我自己。
该是凌厉的眉眼,微翘的唇,细长的跟腱白玉手指。
你是同窗旧事,轻拨布帘后翻书的样子,还是操场夕阳里,踩着影子的开始。
你来的时候,天已黑尽。
只留路灯下不到一秒的时间,如今又是十年。
曾并着左右去学堂,像好友那般靠近,你却没有发现。
校门口久不见,你迟到时那双睡眼。
奔跑着到回家路上的小书摊,等你来买《足球周刊》。
不止一次假借名目去你的教室,看你的书桌,乱成一团。
报名参加了运动会围着操场跑了三圈,只想绕场的时候瞄你一眼。
躲在你不远的地方,看你把超市推销员的素描画完。
在公用电话亭里往你家打了电话,因为你肯定不在。
听说你的舌头柔软得像快要飞掉的棉花糖。
删掉了手机上永远不会拨的你的电话号码。
在我逃不出的迷雾里,你设下的陷阱。
再没有收成的一年四季。
路过鹿,录不下回头。
——不知所云影评之《Jongens》
对应电影的"男孩",突然想起了我青春记忆里的女孩。
本人高三之前都是应试教育下的好好学生,曾经对早恋嗤之以鼻,对爱情那是一个敬而远之,高三换寝遇到了她。
第一次被科普性取向就是她告诉我的,那个时候还处于青涩的懵懂,哪里懂什么情情爱爱。
大学后知后觉,原来曾经生命中有这么美好的存在。
在那个早六晚十的高三,仔细想想竟然也发生过不少事。
我记得我们经常半夜在卫生间压着嗓音聊天,她时常和我说一些我不懂的欧美八卦,跟我聊她喜欢的歌手,我们辩论哲学,大谈阔论着未来,,对班级里看不惯的事情指指点点。
我记得我们抱在一起睡在85厘米的单人床上铺,早上起来我俩都是贴着的,手搭在彼此的腰间背后,我的头埋在她的胸前,感受她的呼吸起伏。
我记得《空空》发表的时候,她拉着我,我俩头挨着头,耳边是她的嗓音轻轻,这是第一次有人唱歌给我听,我当时的日记写着要是时间停在这一刻就好了。
我记得她抱着我痛苦的时候,不住颤抖,我们彻夜聊着彼此的原生家庭,互相慰藉。
我记得她学吉他的第一首完整曲子,隔着电话视频弹给我听,虽然我完全不懂。
我记得我总是喜欢写一些酸邹邹的文字,写在寄给她的信里,写在送给她的零食袋子上。
很庆幸,女生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表达爱意。
太多数不清的事情,要是一一列举大概要几个小时。
我们两个是截然相反的人,我总是瞻前顾后、犹犹豫豫,她是一个很果敢、勇于尝试的猛女哈哈。
当初看《我的天才女友》的时候,就感慨 她就是我的天才女友啊,她是我想成为的另一个样子。
大一的时候,迷惑了很久,到底我对她到底是闺蜜的喜欢,还是爱情的单恋?
当时上网搜了很多答案,有一条是:是否对她有肉体的欲望。
突然想起,自己的第一次春梦是关于她。
后来就是长达一段时间的试探,有一次我告诉她,我网恋了一个男生,要去见面。
她说记得做好措施。
哈哈不愧是我的好闺蜜。
中间我们断联了一年,断断续续认识了很多人,有男生有女生。
后来又重新联系,她问我最近还好吗?
我当时说还行,就那样。
如果再来一次,我也会说,no。
20岁的感情脆弱至极,迷茫犹疑几次,也许就消失不见了。
时至今日我还是很难界定自己的性取向,还是很难进入一段亲密关系。
前两天我的心理医生劝慰我,只有当那个人出现时,你才知道自己属于什么。
足够坚定的喜欢伴随着足够坚定的勇敢。
男孩 (2014)8.02014 / 荷兰 / 爱情 同性 / 米莎·坎普 / 吉斯·布洛姆 克·赞德弗利特那就愿多一点好运,多一点勇敢吧。
全片都透露着“青春”两字。
全世界少年的青春都差不多,喜欢且暧昧着。
平淡的描述着青春的气息,那是由运动的肉体、青葱的草地、清澈的水池、赤足奔跑的海边以及怦然心动的一吻编织的青春。
不管是伤或悲,还是喜或乐,都是如此美好,如此值得回忆,如此短暂,如此幸运。
在美好的年纪,遇见了让生活更美好的那个人,幸运如此,只能享受!
晚上下班后一个人看的。
热了一个速冻鸡肉馅饼,还有蔬菜沙拉。
新搬的家当时觉得很安静,后来发现自己一个住一点声音都没有,和着冬日,偶尔只有空调或者冰箱的噪音, 显得很是冷清。
主角们是俊秀的少年。
看颜是永恒的主题。
那种莫名的情愫我是可以理解却感觉生分的。
想着自己的初吻丢在本科校园外面大学城工地的马路边。
那时候我和第一任都没有出柜,大家都装着直男放不下身段。
我一副要杀要刮随你但是内心纠结的样子。
最后他还是吻了过来。
之前一直听说亲嘴和吃果冻一样,既兴奋又紧张,具体的感觉记不得了。
想想大爷我也青春过,不过这是6年前的事情了。
看着看着,大半瓶红酒便到了肚子里。
这是一部有关奔跑的故事。
想着我和第一任也是跑步认识的。
学校突然说要体测3千米。
作为得力师兄的第一任轻松的带领着没有运动细胞的我准备体测。
和我讲着他游览名山大川的神奇经历,把只有大一的我迷的五迷三道。
虽然故事的最后以撕B狗血的剧情结束,想想我还是那么感谢当年你的一个吻。
深夜饮酒不酣,暂停电影给闺蜜打电话。
她和着她男友搬去了波士顿。
她说她刚从哈佛听蒙牛CEO的演讲回来,一路骑车冻到了。
我经常笑他们直男直女要不要那么拼。
跑到大城市颠沛流离月不敷出还那么文艺。
聊的话题无非是我拼搏的老板,无止境的项目,偷懒, 黑色星期五的折扣,还有我在午夜不愿睡觉黑暗的心理。
我说午夜多美好,那么多事情没做完,电影都没看完呢。
聊到10点50,她男人终于从学校回家。
我和以往一样说,去玩吧真爱。
然后我又回到了红酒和电影上。
我发了一张正在喝的红酒的商标。
Shiraz, 一种辛辣而贫乏的红酒,唯一的优点是酒劲很大。
我说你周末回来,咱每天一瓶。
我喜欢欧美钙片的一点是最后都会给一个硬线条的结局。
看到最后他们跑完,我心想操别给我撞车脑癌弄的韩剧一样。
最后并没有。
少年骑上了哥哥的摩托,在傍晚的路上,小攻偎依着头发飘扬的小受,摩托奔驰在无尽的旷野里。
每到此时,我都会想起我逝去的青春。
没有戏里的颜值,没有那轻盈的身材,没有朋友的理解。
只有在校园里一段段现在已经模糊了的记忆。
有的就像是电影里看到的,和我并没有什么关系,如梦如露如电如影。
救命啊,在哪里看啊?
我在夸克找遍了,都是一个恐怖片,没有这个简介封面全都对上了,就是电影内容不对,救命啊,我真的好想好像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你们都是在哪里看的呀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救命
如果问:在开放的荷兰,西格何以犹豫去爱一个男孩。
我想问在中国,你曾犹豫去爱一个异性?
当你见到那个人,心脏开始快速跳动,目光开始涣散,但是突然之间,在某一刻,你会不会发现自己定了神,眼前的迷雾开始消失。
他(她)这个独立的人,是独特的,不同的,他(她)即将撕破丝茧,踏入我的生命,这可能吗?
还有一些人,在心脏剧烈跳动的同时,就开始权衡、判断、评估所谓的“配与不配”。
可见投身爱的怀抱之前,人必须说服自己,而人又是自私利己的,所以大部分人决定去爱得原因可以分两类---爱是我最想要的,或者爱带给了我想要的大部分东西。
在这样的时代,将爱列为最想要的东西,不是理想,不是成功,不是伟大,不是自我实现,嘿嘿,真的有勇气。
这也是初恋美好的原因,除了爱你,想你,念你,什么都不想。
在水中,当马克吻向西格后,西格不加思索地回吻过去。
在静夜,当感受到马克与自己近在咫尺时,西格情不自禁地吻向离自己最近的脖颈。
在更衣室,当马克注视西格后,西格慢慢靠近,拉起马克衣服上的衣带,亲昵地把玩,害羞地注视,然后邀请他约会。
只要西格面对马克一个人的时候,他从来不去掩饰他对马克的爱恋,这就是勇敢。
年幼丧母,哥哥的叛逆,对父亲的理解与爱,都让西格不好把握这份爱。
他是细腻敏感的,与潇洒不羁的马克不同。
马克跑起步来,什么也不想,就是跑;他可以为了第一个下水,连人带车冲下水去,衣服也不脱,包也不摘;他可以对着喜欢的人高唱“You Are My Sunshine”。
西格也可以,只是他需要时间。
所以影片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人,两个依偎的男孩,坐着摩托,一同向无知的未来驶去。
未来,他们,可能受不了压力分手,可能需要各奔前程,可能遇到更好的人,可能渐渐把对方淡忘,可能结婚生子,可能一直在一起。
这些可能是击垮我们,让我们不勇敢的元凶。
不过幸好,这次恋爱的对象是两个男孩子。
万幸影片没有像那首悲伤的老情歌一样:“When I awoke dear I was mistaken,So I hung my head and cried”以泪水结尾,总是让我们明白放手去做事情总会有些转机。
前路依旧漫漫,骑着摩托远走的二人不知会遇到怎样坎坷,也许像是被父亲阻止骑摩托车的哥哥,又也许是被摩托车夺去生命的妈妈。
但摩托车最终由爸爸还给了哥哥,而妈妈的灵魂也由兄弟二人在摩托车的肆意尖叫中拼凑完整。
难得的一部如此小清新却不寡淡的同影,在“剧情不够露肉来凑”越加盛行的如今,能看到如此精致的琢磨人物内心却并不无聊的作品实属难得。
此外,整部电影的美学运用也非常的令人震撼,导演似乎非常喜欢运用对称的画面,和谐至极,尤其是二人在水中的一幕,只能看到二人头发的观众无法判断哪边是哪边是男一哪边是男二,体现出一种交融之感,手臂纠缠在一起的二人宛如两生的花朵般相依相生,镜像的画面震颤心灵。
美中不足的是二位演员的演技略显青涩,男一倒很有灵气,情绪表达蛮到位,像小狗狗一样可怜巴巴盯着男二看的时候真是令人心动,男二就显得有些僵硬了。
荷兰,美男,汗水,微风吹过的绿地。
即使没有干柴烈火或是拉拉扯扯的常见狗血情节,影片也足够饱满了。
少年纯爱
沒啥印象
很清新,很青春,既青涩又甜美,亚腐基本看不到这种青春感的影视作品,恣意的张狂与放纵,荷尔蒙爆发的汗水与年轻人的洒脱,这种感觉真的太吸引人……
好青春纯情的txl爱情,故事短小精悍,不拖泥带水,加上演员的演技都到位,观影体验还是不错的。但还是感觉小屁孩的爱情故事没有成年人的好看
就像北欧给人的印象,小清新而充满浪漫。爱情无非就是在探索中渐渐地认识自己。西格犹豫和迷惑的更多的或许是自己喜欢男生还是女生。初恋的美好充满一触即破的质感,但让人感到的美好却依旧。
纯粹的爱情就是这样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的吧,情不自禁接吻,年轻的大脑却还没有反应过来,到底是发生了什么还是其实什么也没发生。训练和肌肉都很真实,甚至怀疑是不是从运动员里直接选的演员,家庭线也很不错,当然感情线也很棒,场景都拍得暧昧、富有隐喻而又令人心动,光线和构图很美,而配乐很节制。西格的眉眼好漂亮。
已经无法适应这样的清新了
太早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就增加更多的痛苦,然而这就是成长。
青春物语
一部好片子并不必然需要激烈的冲突,这部片子可说拍出了意境,那种“花重锦官城”的感觉。
细腻,很自然的青春之恋,在同性情感上米莎·坎普的想法和李安拍断背山时是一样的,融入自然达到自然,在各种疑惑试探与勇敢中青春不过如此美好,三星半。
活像看了一个小时的mv一样,对小清新的耐受能力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了...
2014.11.8.827 考导游证中午无聊,就看了这电影,那时候刚好情窦初开,看到里面的情节介绍就觉得好像,里面两人的各种不可言说的默契,最后也只是蜻蜓点水地表示后就再也没有后续,两人的人生也开始逐渐走向远方。也许就是这样最好了
无聊
自我认同而己
一整个夏天的一群白花花的男孩子去游泳是标配吗
美。把青春期探索性取向时的那份喜悦,迷茫,愤怒以及勇敢描得一清二楚。
没什么可挑的,也没什么能赞的
1. 荷兰的风光看得我马上就想去一次!!!2. 我想有一个Eddy这样的哥哥。3. Close-up太多,慢动作剪辑太多,blurry lens太多,太风格化会很像mv。4.荷兰的风光看得我马上就想去第二次!!!
看了好几天,因为总是看一会儿就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