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ny选择采访别人是因为可以跳脱出自己的世界,进入一个全新他全然不知的世界,其实小侄子和他拥有一样的性格,一个活在自己世界,关闭自己的人。
截然不同的是这么小的一个孩子,因为父母甚至可以说原生家庭的原因,会用自己稚嫩的方式,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去宣泄。
但不知道发泄口在哪儿,却在小小年纪学会了深呼吸 ,扔沙子一系列大人都不会懂的解压方式。
这个世界很喧嚣,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和两位主角一样都像是小孩也像是大人,都喜欢关闭自己。
就像小时候那些奇怪的念头一样,每个人都渴望找到答案,渴望另一个执着于此的伙伴……这部电影不需要依赖色彩,因为它的重点更多是展现在话语上,当你跟随着男主呼吸起伏时,灰白竟然显得如此轻松惬意。
思维活跃的年纪,有多少人愿意倾听他们的心声?
看似稚嫩的外表,有着无数眼睛里的观察。
当设备开启,你会发现他们关心的绝不仅是自己。
对未来的假想,不管是充满期待还是满怀悲伤,都是现实经历下的一种映射。
当你走进他们身边,试着聆听他们的声音,也许彼此都能释放,因为已经开始影响现状。
足够的话语权就能让一个孤寂的心灵吐露新芳,这看起来简单,但是站在权威制高点上的大人,总会太过自我,只想着按自己的方式灌输,却不曾怀疑交流是否合理,长此以往,就只能成为孩子躲避的对象。
我想导演应该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献给大人一封信,信上有着他们的回应。
舅舅和外甥一起待过的三座城市,也对应了两个人关系的三个阶段。
洛杉矶是外甥的主场,是外甥的生活所在。
舅舅要接送他上下学,但是舅舅并没有自己的生活。
在洛杉矶的时候,舅舅以为自己只是带两天孩子,处处都迁就着他。
带他去海边玩,让他用自己的设备,甚至是周六一大早外甥大声放音乐,舅舅也只能请他把声音调低一点。
纽约是舅舅工作与生活的地方。
到了纽约,舅舅自己的生活与外甥的生活就开始有了碰撞。
舅舅要一边处理工作上的事,一边照顾外甥的起居,而外甥依然把自己当作宇宙的中心,所以纽约也是两个人起冲突的地方。
外甥第二次走丢的桥段正是表现了这一点:舅舅在打工作电话,没空听外甥讲话;而外甥因此不高兴,自己一个人跑掉了,事后还责怪说是舅舅搞丢了自己。
而当舅舅发现自己无法与外甥相处的时候,他的解决办法是把外甥送回洛杉矶,送回外甥的地盘。
新奥尔良对于两个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地方。
在新奥尔良,两个人的关系也有了明显的进展。
外甥开始关心舅舅,甚至主动参与了舅舅的采访(在洛杉矶与纽约他都拒绝了)。
舅舅也开始耐下性子教外甥如何面对、表达自己的感情。
故事通过郁郁寡欢的男主Johnny和外甥的相处,以及男主对青少年们关于人生的采访,两条线相互穿插支持,展开了一场对人生的讨论(巧的是跟早上刚看完的《我的姐姐》主线设计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相比之下这部的处理和完成度就高太多了)男主Johnny代表着我们这些已经在生活中迷失的大人,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也无法分辨自己的情绪和内心。
在姐姐因姐夫心理问题而离开时,他接下来照顾外甥的人物,从几天到几个礼拜。
通过和外甥的相处,他逐渐也建立起了诚实面对自己的所有情绪的能力,并真正成长为一个“没有丢失生活真谛”的成年人。
电影最聪明也是最诗意的地方则在第二条线,对孩子们的真实采访:孩子才是拥有人生真谛的人,对于生活对于爱对于孤独的理解,句句见血。
而我们成年人越活越束缚,活成了个精神和情感上的残疾人,却自以为比孩子懂得多,要去教育他们。
全片主旨用圣经的一句话描述,最清楚不过:马太福音18:3节: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
”除剧本外,导演视听语言更是运用自如,Robbie Ryan的摄影没得说,一向自然又高级,大小两演员演技也是牛逼到不行,加上剪辑配乐,真的是场享受。
更难得的是,相比其他很多类似抽象又宏大的主题,导演把深度、韵味和真挚的平衡把握的特别好,没有炫技,也没有要给世界展现“我掌握了世界真谛”(像是Benedetta和Mother!
都有这毛病,反而影响了观感)。
总之,今年最爱。
假如你要和另一个国家的同龄人进行交流。
嗯。
你会怎么和他们描述我们的国家呢?
你会在这里看到很多罪恶的事情,但是这里也很美。
虽然你可能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是你也会看到,有一些善良的人,有金子般的心。
(我们的国家虽然目前还不够好,有很多不好的事情发生,但是我相信它会变得更好的,因为我们在改变在进步在完善,我爱我的国家。
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主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让它变得更好一些,就像一颗颗星星汇聚就会成为美丽的星河。
)我和我爸之间有很多问题,他现在在监狱里,一切都很困难,你懂吧。
我的妹妹,其实她并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她不明白我的处境,我也不想让她明白,我希望她永远不需要面对这些。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很多责任,有时麻烦就这样找上了门,你也无能为力,麻烦总会出现的。
我很骄傲,我承担起了这份责任,因为我很爱她,我也不介意,扮演一个亦父亦兄的角色。
(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有些心疼但又为他感到骄傲,我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我不好。
这就对了。
我有理由可以不好。
我有理由可以不好。
对,糟糕透了,但是没有问题。
糟糕透了,但是没有问题。
这么糟糕的事怎么会没问题,因为糟糕透了。
你在笑还是在哭,我看不出。
我想要有正当的反应。
嘿,孩子,过来。
让我……让我看看你,你脸上是微笑吗?
是你的傻笑吗?
(“最后杰西要回家了,约翰尼和杰西在树林里发泄的那一场非常令人感动。
约翰尼真的是一个很好的舅舅,他能够给予杰西足够的尊重,引导他要去感受和尊重自己的情绪,并且学会表达情绪。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理想化的关系。
”——引用于百度人生能代写吗 这段给我看哭了,特别动人,我们每个人都有发泄情绪的权利,可以心情低落可以丧可以emo,突然想到了海边的曼彻斯特。
)
美国新片《呼朋引伴》是一部涉及与小盆友交流和关系的影片,是一部很好的影片,很值得为人父母者观看。
小朋友需要父母的爱与呵护,但是更需要大人们关注他们眼中和心灵中的世界,更需要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更需要让孩子们真正了解自己和大胆表达自己。
影片故事主要在杰西小朋友和他的老妈以及舅舅3人之间展开,由于舅舅是播客,因此,主要通过对话在家人之间的交流和采访小朋友来表现思想内涵,有一种纪录片的感觉,显得更接近真实。
影片在美国底特律、洛杉矶、纽约、新奥尔良等地采访青少年们,片中的很多采访对话中小朋友直抒胸臆的想法,真值得大人们重视和思考。
底特律和新奥尔良还没有去过,倒是一直很想去的。
由于姐姐Viv要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丈夫,纪录片导演的Johnny被委托照顾生性有些古怪的侄子Jesse。
Jesse总把时不时冒出的各种想法直接表现在语言和行为上,这给习惯独自一人生活的Johnny带来不少麻烦。
便利店和街道上险些走丢,让Johnny对照看Jesse的安全性产生顾虑,Jesse也担心叔叔会因为忍受不了自己而离开。
Johnny现学现用的道歉和Jesse关于母亲的回忆拉近两人距离,树林里大声呼喊的发泄更像是他们之间的共鸣。
在这段相处中,Johnny和Jesse都学会如何感受尊重,并合理的去表达被压抑的消极情绪。
从表面上看,Johnny一直在采访孩子,倾听他们对这世界的看法,但只是把自己作为话筒,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记录,并没有真正的进入孩子的世界,就像他和母亲的关系,始终是被动接受的一方。
所以对于突然出现在自己的生活的Jesse,他最初是很难接受,亲密关系的距离被打破,以及对各种未知状况的担忧,都使他困扰。
Jesse像是Johnny的钥匙,不仅了解姐姐Viv作为母亲角色要面对处理家中问题的困难,以及对共同母亲所逼迫式教育的对抗。
更看到自己在亲密关系方面的缺陷,不主动,被动式的接受或者逃避问题,在与人相处中保持自己的舒适距离,习惯于压抑自己情绪形成内耗。
人是很难看清楚自己,都站在主观视角却又意图用客观的论据来证明错误在于对方和外界,逃避问题,逃避责任。
孩子是不同的,对你的反应直接而真实,要与其对话首先要位置平等,学会用他们的眼睛来看世界,代入情绪去感受。
在这过程中,你会逐渐发现自己隐藏的另一面,空虚、混乱、悲伤、恐惧等负面的东西,但这都是你,你有理由可以不好,人生里也没有不好是不应该的规范,承认接受再改变,毕竟生活里意料之外的事情太多,你需要成长,努力去理解你所处阶段的欢乐悲喜,找到最终的自己。
《呼朋引伴》,可能因为是黑白片,又是纪实风格,大量台词,大量人物,大量长句,大量难懂的句子。
所以哪怕是“小丑“华金菲尼克斯演的,本片依然比较小众。
整体观感也确实是比较枯燥的,我个人是没做到一口气看完,估计就算时间允许,我可能也做不到。
但内容真的是挺棒的,尤其有两个部分。
其一,是读书部分。
睡前故事,打电话读睡前故事,还有用旁白的方式同步将男主角华金看的书读给观众听的部分。
其中,关于“母亲”的观点,让人非常触动。
还有一处,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很让男主角触动的同时,也非常让观众触动。
刚好一段理性,一段感性,个人非常喜欢。
这些都是我之后估计也会翻出来,再听几遍的段落。
其二,是华金带着侄子行走在不同城市,做户外收音的桥段。
看得人特别想跟着他们一起,体验一下只有声音的世界。
这种有些治愈属性的状态,在关于音乐或艺术题材的电影中,还是比较常见的。
打动人的地方,不是因为稀缺性,而是,影片基调艺术风格非常统一带给人非常和谐的审美体验。
其三,也是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有魅力的一点。
它在展示亲情方面,做得非常之润物细无声。
9岁男孩,毕竟童言无忌,他出现在大龄独居男性的身边,既像天使也像恶魔。
他的质疑非常直接,他的关怀非常直接,他的鼓励也非常直接。
说到底,成年人的时间太漫长,童年太过匆忙,成年人,可能真的需要这种单纯的生灵,来治愈一下。
哪怕,他们烦的时候,真的很烦。
冲着一个演员,去看他的文艺电影,本身也是在一个统一趣味体系下的必然选择。
最近我越来越有这种感触,皆因为我当初在《大象席地而坐》出来的时候,怒骂其为又是孤岛男人的自我感动和救赎。
这种情绪再普遍不过,之前之后都不鲜见。
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胡波老师的《大象席地而坐》会成为之后这么多年我看过的极少数的有惊喜的电影。
为此我要向胡波老师道歉,因为至少胡波老师给我的感觉是,他有个好的开始,如果他能够端正思想,理解于他人,感受于他人,那他以后很可能会成为中国极少数的电影大师。
当然,这个可能性自我看到《大》以后就不可能了,这是胡波的损失也是中国的损失。
我在此纪念胡波也是因为自胡波的《大》片以后,中国乃至世界电影都进入了一种无能狂怒之中。
正如某政治学家所言,自中美贸易战以后,各国政府就处于一种“梦游状态”。
各国的影视行业更是如此。
一边是占据主流的痴迷于自我复制的IP电影,另一边是好像疯人院一样,反复自我设题,自我感动却毫无思考的所谓的“艺术电影”。
如果说这两者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真的静下心来观察过人的生活和生活中的人。
在这几年中,人们的生活变化之大可以说是天翻地覆,几乎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强烈的不安全感之中。
而互联网同时对我们的内心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控制,我们几乎所有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都来自于它。
互联网重塑了我们对“现实”两个字的理解。
但是,我们的电影人竟然可以毫无察觉。
一部分人躲回了互联网前的时代,继续讲述黄金岁月的赞歌“电影还没死,电影还活着。
”,而另一批人则死也要无视互联网的存在和时代的变化,硬讲人的“隐入尘烟”。
真是应了胡波老师的片名《大象席地而坐》。
但你也不能说电影人没有尝试着与这个时代和解或者说试图去理解当今世界。
包括本片在内,许多导演是有这种内生动力的,他们想要搞清楚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正如本片导演。
他甚至就直白地给了主角一个话筒,想要用这种形式来试着探讨他所看到的世界。
与自己对话来搞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孩子们是怎么想的。
因为他相信孩子不会骗自己。
并且希望用孩子为镜子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
无独有偶,这让我想起了许知远的《十三邀》。
许知远当时也有类似的内心动力,带着知识分子那种“没什么是我理解不了”的使命感与95和00后孩子对谈,包括网红博主和cos圈达人。
结果是什么呢?
就是许知远搜肠刮肚一个小时,想要以自己的全部学识和经验来定义这些他一辈子都没见过的东西。
然后孩子们表示,你说得对。
就此在表面上达到了共识。
这其实很像把亚里士多德或是孔子请到今天的世界,他们会试着用自己穷尽的哲学来理解我们,我们也用尽我们的科学知识来理解他们,但我们双方都非常沮丧和劳累,因为我们最基础的背景改变了。
而《大象席地而坐》其实恰恰表达了这种尴尬。
大人们对现实不知所措去询问孩子们,孩子们点了个烟屁扔到天花板上,因为规则已经被大人们订好了,你们还来问我们怎么办?
本片设置了一个到处采访孩子的纪录片导演和侄子相处的故事。
纪录片导演所采访的孩子说出的话是根据导演想法剪辑的、侄子和主角的对谈是导演写的剧本,这简直就是导演把自己想说的话打在公屏上,这都不是电影了,这是自媒体。
这就是苹果诞生以来对影像的影响:口号大于实质,意义大于故事。
我估计下一步苹果想拍的电影就和他们的广告一样,黑底白字,每隔几分钟换一行,都是些绝对正确的话。
没波澜起伏的剧情,只有对话,对话的内容展示了很多处理情绪的办法,二刷觉得更有趣了。
跟小朋友发生冲突的当下很有趣,舅舅的反思和跟妈妈“忏悔”更有趣。
- 别再抱怨原生家庭或其他对自己的伤害,意识到了伤害还没去改变,停滞在抱怨是自己的决定,是自己的决定,是自己的决定。
能让自己改变的只有自己。
- 觉察自己的情绪,承认自己的情绪,接受它,让它变成你的力量。
一些些想法,但也仅是我的想法,肯定不是事实,可以没有意义。
絮絮叨叨的心灵鸡汤,很容易看无聊...华金的演技自不必说。小演员演的也很好,两人的互动太可爱!
好温柔,很喜欢
好做作,端着呢。
2.5 于我而言,除了黑白调色让电影看起来比较有质感就没有什么优点了,我现在接受不了一部电影不断往外端出一碗又一碗的生活感悟鸡汤
学会释放情绪和正常的情感表达
还挺适合跟Futura对比看
看了半小时,实在憋不住关了,太特么的沉闷了!还黑白?黑白你麻痹,那我还不如去看木偶戏??!!
68/100 抱歉虽然看似比较温柔但对焦虑的我来说太鸡汤了,典型的“好看、暖心”,对纽约多族裔孩子的关怀也看起来比较不痛不痒,姿态还是太高了,仍让观众觉得保有距离,仅在表面上、礼貌地面对问题、纠纷或危机。导演太自我满足了,我宁愿去重看《爱丽丝城市漫游记》。
Your typical nice looking, "heart warming" A24 flick...unrealistically precocious kid paired with confused middle-aged man and through turbulence and conflicts they gradually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cherish the experience forever --- I have seen this one many times before. The "it's okay to yell, and then yelling out loud" scene in particular is soooo much of a cliche. Cinematography is alright but not really impressive, watching this back to back with Red Rocket the difference is so obvious (ok B&W is at disadvantage but still).The interview bits aren't integrated organically into the story, and it feels like the feel-good, "heartfelt" material got mixed in just for audience appeal.
还是导演依旧掏心掏肺的话痨风格电影,很喜欢Johnny独自录音和采访小朋友的部分,一开始的Jesse是真的烦人,最后还是get到了他的可爱。最喜欢片尾最后一位小朋友说的那段话:“坐下来,闭上眼睛,试着去发现自己。因为我觉得必须这样做,这样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找到一种很舒服的方式,去了解探索自己,懂吗,一定得了解自己。”
被自己之前作品里的小主角邀请去看了有他参演的电影,感觉棒棒的
糟糕透顶 大概看了五次都没看下去 杰西可真是个让人喜欢不起来的孩子
比较失望,非常平庸的片子。将近两个小时下来,角色发展和塑造没有达到预期,台词平平无奇甚至有些刻意。华金演谁都像小丑。这可以说是一部方方面面都十分平庸的电影,找不出来过多的毛病,但也没什么亮点。
一个小孩子讲一个写好的idea可以,一群小孩子讲写好的台词这个我就届不到了
真就和简介一般毫无剧情。
三星半。温柔又犀利。但是拍了这么多城市,明明提到我旧金山和Oakland却一个镜头不给这样真的好吗。
非常不喜欢的一类极为端着的影片,看似在讲某些生活和人生的哲理问题,其实空洞的就如同不上班在家唠叨的资本主义闲散人员,看多了就觉得无病呻吟的极度乏味。
内容朴实的就像纪录片,分了三次才看完
可能是丁克的原故吧,真没觉得这部作品哪好……
稍显套路,华彩段落是对采访录音的使用(阿巴斯通俗化),男孩模仿大人声音自问自答,看得眼眶湿。有两处不喜欢,一是完全没掌握手机消息的拍摄方法,纯靠字幕打,二是树林爆发叫喊戏,说教味浓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