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深海浩劫

Deepwater Horizon,深水地平线,怒火地平线(台)

主演:马克·沃尔伯格,迪伦·奥布莱恩,约翰·马尔科维奇,库尔特·拉塞尔,吉娜·罗德里格兹,凯特·哈德森,J·D·埃弗摩尔,乔·克里斯特,约翰·阿米乔,布拉德·利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中国香港语言:英语年份:2016

《深海浩劫》剧照

深海浩劫 剧照 NO.1深海浩劫 剧照 NO.2深海浩劫 剧照 NO.3深海浩劫 剧照 NO.4深海浩劫 剧照 NO.5深海浩劫 剧照 NO.6深海浩劫 剧照 NO.13深海浩劫 剧照 NO.14深海浩劫 剧照 NO.15深海浩劫 剧照 NO.16深海浩劫 剧照 NO.17深海浩劫 剧照 NO.18深海浩劫 剧照 NO.19深海浩劫 剧照 NO.20

《深海浩劫》剧情介绍

深海浩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麦克(马克·沃尔伯格 Mark Wahlberg 饰)是位于墨西哥湾的石油钻塔深水地平线号上的安全维修人员,在和妻子弗里西亚(凯特·哈德森 Kate Hudson 饰)告别之后,麦克将再度面对长达21天的连续作业。麦克的工作经验非常的丰富,在他任职期间,钻塔上没有发生过任何的生产事故,他因此深受上司和同事们的信赖。 项目负责人唐纳德(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饰)希望能够加快开采的进程,但麦克表示这将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唐纳德并没有听取麦克的警告,而是一意孤行,导致钻塔中发声了剧烈的爆炸。霎时间,火海淹没了工人们,126名钻井工人被困在死亡的边缘线上。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驻院医生第六季雪国列车好想好想谈恋爱不曾想过爱上你青龙好汉漫威崛起:秘密勇士的士速递2狄仁杰之通天教主伊斯坦布尔的故事孤芳不自赏圣诞树2公路列车勇者无畏奖命功夫熊猫之师父的秘密私法行动稻草人的黑夜2创业吧,骚年喜临门想当冒险者的女儿到首都当了等级S的冒险者金橘我的兄弟叫顺溜慧眼女特工第二季现场直播刺客2糟糕的夏天野人最后的小屋茶母同族

《深海浩劫》长篇影评

 1 ) 和平时期最严重的海上漏油事故!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电影通判”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深海地平线海上钻井平台突然爆炸起火,11人死亡,数人重伤,海底大面积漏油,幸亏当时来往海岸的穿梭油轮停在岸边,否则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深海地平线美国国家海洋局估计,漏油量约为每天1000桶左右;已造成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

国家海洋局称,这是“和平时期最严重的漏油事故”,此次漏油事件给沿岸渔业、野生动物、旅游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并为此“感到恐惧”。

深海地平线2016年,根据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改编的电影《深海浩劫》上映,影片中对英国BP公司进行了严厉谴责,由于这是租用的钻井平台,为了不耽误采油工作,很多关键部位到了检修期却不停工检修,许多零件还在凑合使用,最终引发这次灾难。

事故起初,试图采用灭顶法、盖帽法堵住海下受损输油管道,但是均告失败。

深海地平线爆炸伊朗由于在深海打减压井技术的独特优势,主动提供帮助,最终国家海洋局采用了伊朗提供的这项技术,以可靠的方式永久性封住海底漏油,可这已经距事故发生过去了整整87天!

深海地平线2010年被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但是此次事件却成为检验海上漏油浮油清理技术的实验场,相信这也为中国东海巴拿马桑吉油轮爆炸,凝析油海面泄露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

充气式防线浮油清理:第一时间在海岸沿线设置充气式防线,中间地带采用各种方式清理浮油。

一是喷洒石油分散剂,二是通过可控燃烧,三是微生物降解,四是撇油以及直接收集方式,即使这样,在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中,清理的泄漏原油只约占总漏油量的75%,余下的25%以浮油、油球的方式继续存在,并随海浪冲到墨西哥湾沿岸,有些沉积在海床,等待在大自然的降解,而这个过程大约是500多年。

可控燃烧奥巴马在墨西哥湾漏洞57天发表电视讲话,除了施压英国石油公司(BP)为此次事故承担全部费用,更重要的是反思了美国过度依赖和过度消耗的石油政策,主张大力学习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并称这将是现在和将来美国必须要做的事情。

特此声明:此文章为微信公众号“电影通判”作品。

 2 ) 真实事件改编主旋律电影。

5星。

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且拍的通俗易懂。

片头就用了很多家庭生活小游戏来为观众展现了油井原理。

为后面的观影做好了铺垫,如果一开始就认真看了的话,看到后面会觉得很精彩,灾难大片的场景,紧张氛围,都营造的很好。

缺点就是太过主旋律,大锅全部甩给英国石油公司了,美国人则爱岗敬业,演员演技在线,虽说主角也是打酱油吧,但推荐一看。

 3 ) 深海浩劫注定会成为一个教科书式的电影

首先说明,我是一名近海石油工程师,以下内容是我看完电影后发在朋友圈里的内容,因字数过多,只能写成影评形式,内容不多,欢迎指正。

《深海浩劫》这部电影本身就不是普通的灾难片,没有一定的背景估计也不会看懂。

所以当我看到有观众在评论里给了一星并且说“除了爆炸特效这个亮点外其余都是走马观花似的不停切换场景,之间没有关联,剧情牵强”时,我丝毫不感觉意外。

确实,当刀没有划到自己身体上时,你是体会不到那种切肤之痛的。

除去争议本身,我不得不说导演组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虽然有些纰漏,但丝毫不影响很多处对细节的刻画,这种刻画很真实,甚至真实的让人感到恐惧。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电影中大部分前期背景介绍中没有夸大的话,BP和Transocean的管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记得刚入职的时候,安环部的王经理给我们讲过,危险就像老虎,想要避开危险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关进笼子里。

而平台上各式各样的仪表,烟探火探可燃气探头联动作用,再加上各级关断,很大程度上就能把危险控制住。

具体的我就不说太多了,总之请大家放心,国内的平台上管理远比老外的严格,大家工作也不会太懒散,PM及时做的话会减少很多设备的损坏,出现损坏时也会及时维修,再不济会换新,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到处都是故障,连最基本的二级关断的设备都是坏的。

 4 ) 深海浩劫:一部纪实风格的灾难电影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APP,是上周看完媒体场之后写的。

原文可戳电影《深海浩劫》昨天在北京举办了媒体首映场,虽然早就可以猜到电影的主要情节和结局,但还是在观影过程中被震撼到,全程都在屏息凝神,紧盯着银幕上升的烈焰。

作为一个灾难片而言,这无疑是成功的。

《深海浩劫》海报电影取材于真实事件,即六年前震惊世界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在名为“深水地平线”的半潜式石油钻井平台上,126名工作人员照常作业。

他们开采的马孔多油井尚未完工,工期拖后,预算超支。

租赁此钻台的英国石油公司和负责油井施工的主管意见不和。

前者无视安全隐患报告,希望工人尽快赶工。

当晚9时45分左右,发生了井喷、爆炸和大火,11人遇难。

钻井平台燃烧36小时后沉没,大量石油泄漏,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也造成了区域的生态大灾难。

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这一灾难所带来的影响不亚于911。

漏油事件后的鸟类事件发生后,全世界为之震惊,而大多数媒体所聚焦的重点在于大量原油泄漏对该区域造成的生态破坏,却只有少数媒体关注到了在本次事故中遇难的11名普通工人。

导演彼得·伯格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才拍摄了这部完全纪实的电影。

导演彼得·伯格在执导过程中,格外强调这部电影要忠于事实。

为此,他逐一拜访了11位死难者的家属。

在倾谈间,他感受到他们失去挚爱悲痛的同时,亦感受到他们要面对的生活苦况。

导演彼得·伯格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这很鼓励我,因为与死难者家属见面时,我可以诚实、清楚地告诉他们,我想做的只是如实地把当晚的经过搬上大银幕,让观众了解这些被忽视了的情节。

同样为了力求真实,导演拒绝使用电脑特效技术来布景,反而在一个水库中搭建了1:1的实景——一座大型的石油钻井平台,甚至从真的钻井平台上拆下屏幕、按扭,安装在布景中的控制室内,务求一切做得逼真。

这大概也是该片预算高达1亿美元的主要用处。

1:1的布景导演认为:重建钻井平台不单是让演员和幕后人员能够投入其中,更是想让每个观众都感受到钻井平台艰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不过,彼得·伯格也澄清自己并非排斥使用电脑特效。

电影中大量井喷、爆炸、大火的场面 依旧是用特效完成的。

忠于事实必然会在故事情节上做出牺牲。

虽然导演本人认为这一夜间12小时内发生的巨大灾难已经有着足够的戏剧性,但是电影的前半段依旧让人觉得有些无聊,主要人物都像是流水线般地走个过场。

身为主角的马克·沃尔伯格在电影中饰演了一个工程师,却在前半段的剧情中总是处于尴尬的配角位置,只能在后面的救人情节中,才展示了自己的主角光环。

比如在钻井平台和石油公司双方起争执的关键剧情中,他的发言只是起到了抖包袱的作用,反而两位老演员库尔特·拉塞尔和约翰·马尔科维奇针锋相对,演技逼人。

《深海浩劫》剧照除此之外,平铺直敍的剧情编排,一切尽在意料之内。

正如前文所言,这是一部还没看就知道主要情节的电影;而电影中的高潮部分完全依赖特技和画面,反而不是剧情上。

所以说作为一部灾难片,它是成功的;但作为一部试图记录或反思在这一灾难的电影,它依旧有些力不从心。

《深海浩劫》剧照非常明显的是,电影并没有过多着墨于事故发生之后的追责过程、拯救生态的问题,甚至就遇难者的角度而言,也是展示得比较少的。

电影的最后,幸存下来的主角受到遇难者家属的责问,并匆匆离开,然后字幕出现,11位遇难者的姓名和照片一一展示在大银幕上。

11位遇难者照片当然,这一切都与导演最初的想法是一致的,只是单纯地展示了这一灾难的全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无名英雄所做出的牺牲。

因而,电影一方面没有一般好莱坞大片那样的娱乐性,另一方面也没有在主体思想和意识形态上过分的拔高。

《深海浩劫》剧照最后可能有部分观众会对电影中的深海石油钻井平台工作过程稍有疑惑,电影通过主角的女儿非常形象生动地解释了这一点:海底的石油是亿万年前的恐龙被不断挤压形成的,它们就像是一个怪兽,始终在寻找出口。

而石油钻井平台正是给了它们这个出口,并通过各种设备控制住这头怪兽,不让它肆无忌惮地喷涌。

当钻井平台完成施工之后,石油公司才会前来采油和运输。

《深海浩劫》剧照简单来说就像是一罐摇晃过的可乐,在上端插入一个管道,并通过灌入蜂蜜使其暂时密封。

电影的关键就在于这一设备因为质量不合格失效了,而真正喷涌而出的就不是可乐了,而是泥浆、碎石、原油、甲烷以及那头被挤压了上亿年的大怪兽。

 5 ) 值得沉下心观看的佳作

我其实很喜欢本片的叙事节奏,前半段明明知道是铺垫,还是会紧张。

有人一直在催怎么还不进入正题,其实这就是本片引起观者思考的部分,也是真正需要重视的部分——灾难产生的原因,人类的自大和狂妄。

也令我产生对石油钻井工程了解的欲望。

后半段灾难现场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十分的震撼恐怖。

我最害怕的部分是设施内部救援的一段,人类的辉光也在此处展现,我看到撑着遍体鳞伤的身子甚至重伤的双眼也要去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关掉开关拯救所有人的船长,看到众人解救被压腿的同事那个惨痛的场面,大概都会被我铭记。

总之,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我会考虑把它推荐给朋友。

 6 ) 还海洋一份安全,给人类一条生路。

因为毕业论文的开篇案例就是墨西哥湾溢油事故,所以关注这部电影很久,作为美国目前最大的原油泄露事件,给海洋造成的污染与伤害是人类远远不可估量的,逝去的不仅仅是数字中的十一名石油工人,更多的是87天无止境的石油排入浩瀚不可及的大海,损失的也不仅仅是1.27亿加仑石油,还有不可弥补的生态损害,并不是我所研究的海洋生态补偿所能完成的任务。

作为一名自称海洋法律方向的学生感到无比惭愧,仿佛是在一切不可挽回的破坏背后来说几句无关痛痒的慰藉。

看完电影后,我突然发现,渺小的不仅是人类个体,更多的是我们的视野。

从自然索取者继而演变成剥削者、掠夺者,事前没有足够的防御措施,事后才来救济,救济不完全,留下的痕迹遍布了数十万平方公里。

剧中那只挣扎的被石油污染成黑色的大鸟,将来会要变成成千上万只,被石油污染不得不面临死亡威胁的海洋生物,同时也象征着未来的人类。

我们在挣扎,在负隅,在顽抗,自认为用尽了力气,最后得来的却是大自然的反噬,无边无际的黑暗在慢慢吞噬着我们。

那些受害家属声嘶力竭的质问,绝望的哭泣和拥抱,盲目行走伤痕累累的幸存者,是一场突发大灾难不断敲击脆弱心灵的结果。

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灾难片,带给我的震撼远及我所爱的英雄主义电影,真正的英雄是没有超能力的平凡者在突发事故面前奔跑在最前线的人,他们没有翅膀,却拼尽全力飞得更高,来保护其他人。

除了开篇有些冗长无趣,中期就开始精彩,后期迷失自我,仿佛一同感受,生死存一线的危机。

我觉得非常好看,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海洋污染问题,尽力避免污染的扩大,给海洋生态系统一个安全的家。

 7 ) “BP赶进度”是背锅侠,真正原因不是没做测试而是管理不善

1、男主并不是安全主管,只是电子工程师,对平台很熟悉,负责各种设备检修保养。

片中他没有参与任何安全直接相关的重大监测和决策、操作,也没有“一票否决权”。

2、男主说“你刚好装够降落的汽油,不是聪明办法。

是用希望当作策略”,意思是“安全保障必须留足余量,不能刚刚够。

不能指望于理想值,要有更坏打算。

”这个意思不是描述平台的现状很糟糕,而是说保障措施应该做更多。

反方的BP人员意思是已经做得够多了。

3、片中显然将BP人员描述为反角,强行推进进度。

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安全保障和进度永远是一对矛盾,此消彼长,任何行业的任何操作,都要选取合适的边界,无限度的安全保障是没法干活的。

打个比方,你出门上班有危险,但不可能像宇航员一样级别的防护。

片中双方都有流程和安全意识,都能分析问题,只是判断有分歧而已。

片尾的旁述“对BP督导员的过失致死指控,在5年后全部不成立”也证实了此点。

4、并不是因为BP进度拖后才雇佣了平台,而是BP雇佣了平台,平台没赶上进度。

这个逻辑很重要,解释了为什么BP要催进度,有助于理解“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BP是勘探、选点、设计、发包方,平台只是租用的施工方,执行进度。

催促进度当然是合理的。

当然,没做固井水泥测试是个错误,但这不是整个事故的原因。

事实上,他们争吵之后完成了这个测试,只是双方对测试结果都判断错误了。

如果认为没做这个测试,那就是没看懂。

5、如果非要找出一个“安全主管”,BP人员更符合这个身份,他们相当于这个平台的监理。

6、“油气和发动机摩擦,造成了第三次爆炸”——这个说法显然没有一点工科常识——应该是油气通过通风管道进入走廊,进入发动机房,进入发动机的燃烧室,正常的空气变成了油气,引起发动机爆炸。

并不存在什么“和发动机摩擦”。

片中有很长的几个镜头,交代了油气经过进气管道、走廊、发动机房、空气过滤器、水套温度和压力读数飙升、多缸发动机的缸盖外观、燃烧室内部的活塞运动情况、最终爆炸。

交代非常细致。

我不是石油专业,也没看懂那个负压测试,但是大概情况应该是这样:管内读数有巨大压力1400磅,但是泥浆没有冒出来,这个压力可能是误报;于是做了一个制压线的测试,结果压力为0,判断是误报。

于是放心抽取泥浆,抽完之后,原本被泥浆重量压在下面的石油喷了上来。

——细看片中的情节,整个过程的最终决策是双方同意的,也是平台人员自己操作的,BP仅仅动嘴皮,并没有动手做什么,只是双方都判断错误了,那个压力读数是真实压力。

BP唯一的错误是:抽完泥浆之后,关停了泵,1400磅压力仍然存在,这一刻,BP仍然认为是误报。

注意:这一刻,润滑油已经冒上来,接着冒泥浆,接着冒石油,事实已经造成,无力回天。

这一刻,不管谁的观念正确、错误,其实无关后果实。

只是导演让BP背锅而已,这是导演的个人选择。

为什么会发生所有人都误判压力读数呢?

男主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正是因为男主交代了平台有许多(390项)电子设备错误,所以这个1400磅的读数,很有可能是某个传感器错误。

这就是前面铺垫了男主对电子设备无所不晓的意义所在。

 8 ) 所有海洋工程人的教学片

片子刚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我就已经满怀期待了,作为一个海洋工程专业的从业人员来说,这部片子作为上平台前安全教育片一点也不为过。

推荐所有在这个领域工作或者学习的人都去看看。

电影里都表现的如此震撼,何况当时亲临现场幸存下来的人。

那些真正在平台上工作过的人,怕是要热泪盈眶了吧,虽然大众对三桶油都没什么好印象,但是那些海洋石油工人却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工作的。

影片效果就不多说了,跟两个同事一起去看的,回来的路上,旁边沉默了半天的同事来了一句:尼玛我现在还没缓过来。

我说怎么,想改行了?

后来知道某公司居然给每个员工发了两张电影票,难道打算让他们跟另一半一起去看?

不是真爱就别领着去了,还是跟好基友一起去吧。。。

影片中很多形容都非常真实,地狱油井,深海怪兽,人类在这样的自然之力下,更显的十分渺小了。

根据后来的采访,小马哥的真实原型确实是从10层楼的高度跳下来的。

当在水中时,威廉姆斯述说他努力远离周围燃烧的石油。

“我感觉如此恐怖的大面积燃烧在我周围环绕,我在想‘我被烧着了吗’?你懂的,我真的不知道。

我能够告诉你的就是我当时就浮在油面上,所以我游啊游。

我努力蹬腿游泳前行,我竭尽全力蹬腿游泳前行,直到我感觉不到疼痛。

我什么也没听到。

我在想‘我肯定被烧残了’因为什么感觉都没有了。

我也听不到任何声音,因为我感觉不到任何东西,我一定已经死了。

”和电影中描绘的一样,威廉姆斯在爆炸中严重受伤,最终被吊到一艘船上,这艘船同样吊走了吉娜·罗德里格斯。

逃离燃烧的钻井平台后,幸存者聚集在Bankston的甲板上念主祷文,但这发生在事故第二天的早上,而不是灾难发生当天的夜晚。

一位名为帕特里克·摩根助理钻员首先开口念到,“我们的父亲,”他起的头。

其他人都和他一起念起主祷文,怀着对逝者的无限尊重。

 9 ) 第一次写影评

以前看完电影总要品头论足一番,这次看完不知道说什么。

很震撼。

有个细节印象比较深刻,片头镜头扫过户外工作的员工,有个人比出了打高尔夫的姿势,后来在片尾遇难人员照片中看到了原型,照片中的男人正教他的小孩打高尔夫。

其实我更希望这部电影能够给人们警醒,而不是单纯的看特效视觉效果。

我期待有原油泄漏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场景,有海岸上漂着死鱼死鸟的场景

当然了,视觉效果真的相当好,那个平台是真真切切按照烧毁的深海地平线搭起来的,可见导演用心。

 10 ) 这电影,注定是要成为经典

虽不是影视从业人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观众,但也能看出来这部电影的牛逼。

过多的赞美已经不需要了,只是想说,是因为前两天看了《烈火英雄》之后,才决定再复习一下这个电影的,然后就感觉到,国产电影的潜力,还真的异常的大。

但有点悲哀的是,我能预告后者的豆瓣评分会和前者相当,甚至超过。

呵呵一笑。

有点遗憾的是,看完电影之后没有能完全理解这次灾难发生的真正原因,虽然电影一开头就通过小女儿的简单对话,大致了解这群人的工作以及防喷器原理,但对于电影中出现的正压试验,负压试验,以及为什么压力不正常等等诸多细节,不甚清楚。

后续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

影评中的头条也有两个专业人士似乎给出了详细解答,但还是有不懂之处。

《深海浩劫》短评

近两年最好的好莱坞灾难片,从真实事件改编的切入点到对空间使用营造惊悚上都非常精准。可惜看得见的导演才华限制于平平剧本,前段冗长后段走套路,最终只能是一部参差不齐且没任何讨论欲望的作品。

5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井喷前提心吊胆,井喷后惊心动魄,开普勒,吉米,麦克都有打动人的地方,越往后看越揪心,片尾十一个人在照片里明明那么鲜活,他们的名字却永远灰暗下去了。主旋律过后,墨西哥湾的灾难才刚刚开始

7分钟前
  • 19431818
  • 推荐

Boring

12分钟前
  • michaelj
  • 较差

还原度很高,也很纯粹的灾难片,震撼力十足的视觉冲击足以弥补对人性刻画的不足。这种片子只有在影院里看过后,才给得出4星吧~

17分钟前
  • 痞子老九
  • 推荐

不知所云又无从挑剔

20分钟前
  • Choux
  • 还行

喷涌的可乐罐、撞机的空中鸟、迷信的紫领带,灾难的谶语仿若征兆。震天的火光中跪下祈祷上帝,不能拯救负罪的灵魂;一声声无人应答的点名,无法告慰悲痛的亲人。把工期换算成金钱,把人祸置换成天灾,片尾的十一张照片成为法庭实录的墓志铭。冗长的铺垫和专业术语令爆炸姗姗来迟,脚底的玻璃钻心的疼。

2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作为灾难片而言,场面上已经做到了最好,但也仅仅只在视觉层面还原了真实事件,拍得太像“纪录片”也不是好事。

29分钟前
  • Tom
  • 还行

讲述美国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细节尤其丰满;就是星条旗飘得太多,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主旋律电影,看美国人把圣经当红宝书念我想😄。BTW井爆的那个场面应该是我今年看过最震撼的视效了,真特么壮观!!!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两星半,可看。亮点是前半段对事件起因的铺陈描述不疾不徐,注重逻辑(可能是因为改编自调查新闻),而又不至于因为太专业而看不懂,起码情节上不糊弄人。可惜一开始炸裂就基本回归灾难电影的俗套。摄影视效音效都不错,但整体太像菲利普船长(和绿草导演)……爆炸与思考真的不可兼得吗?

36分钟前
  • Unbeliever
  • 较差

很久没看到见过这么令人心烦的摄影了……配乐的品味一言难尽,台词语速又快又拗口,不经意间穿插主旋律又是一嘴巴咸味。。。全片除了爆炸外都十分让人烦躁

41分钟前
  • D I D A
  • 较差

it's ok

44分钟前
  • bunny17。
  • 还行

感觉不好看。

45分钟前
  • 身体大师
  • 较差

冗长乏味的前戏啊,反复强调解释的那些都是观众不care的东西,如果不是在电影院看,我一定坚持不下来……关键是灾难场面也特么那么单调,全片拍得一点想象力都没有。

50分钟前
  • 麻绳
  • 较差

北美扑妈不认是必然的吧……这种电影99%的爆点都在最后原型人物的照片

52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短评里有人说死掉的11人和生态灾难比算得了什么,不知道这位仁兄觉得得死多少号人才够格和生态灾难“比”,才值得拍部电影让世人知道和铭记,在您看来国内那翻船事故里的几百号人某某大爆炸中的不知多少人够不够了啊,可惜大概是不会有电影拍冤屈的他们了。

55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难得一部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的灾难片,对于我来说它更像是一部第一视角的纪实片

57分钟前
  • 火燎燎™·
  • 推荐

要了解钻井工作的呀,后面还是蛮厉害的

60分钟前
  • xiao7564
  • 推荐

这种灾难片要比一堆城市毁灭地球毁灭的伪大片强多了,画面有质感,情节有节奏,制作有匠心

1小时前
  • 基努里维斯基
  • 推荐

刚过去6年便如此遥远的人祸。1亿美元高额投资,却没有使它像别的灾难片那样兜售灾难。真实的惊慌失措,贪婪侥幸,真实的清醒和高尚,海洋的噩梦与人类的地狱重叠,意义非凡。对事故原因有最精简的比喻,保留了无法简化的专业术语。特效厉害、剪辑利落。表演不太自然,拍法略超前。

1小时前
  • 我不在这
  • 推荐

忙的崩溃的日子下班跑来看着片子我真的脑子被门夹了,前半程懵逼,后半程咬紧牙关呼吸停止,压力大到崩溃妈蛋的要死啊这种真实度极高的灾难片不仅不减压简直是生无可恋

1小时前
  • 氢氧化钙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