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看的我非常难熬,不是题材的问题,是拍摄剧本表演选角我都很难认同。
我不怕被大家喷,我尊敬李保国老师,但是片子拍成这样你们都不敢批评我觉太对不起真实的题材了吧?
看完笑是笑了,被各种尴尬的桥段逗笑了,这么大的题材还是用点心吧?
从服装布景人物妆容,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能一样吗?
那为什么你们的布景感觉就像是最近发生的事?
就连一开始李保国进村都是骑着电摩,二十年前tm有电摩吗?
啊?
骗小孩呢?
李保国以及他的学生过了二十年还是一个样,头发没白,皱纹没长,脸到是更黑了。
农民的服装也是干干净净,你觉得可能吗?
看到最后,演员要是没说过了二十年,我还以为才过了两年。
剧情先不说,一开始人物说话,反复越轴是想表现什么意思?
180度法则诶,不管不顾了吗?
怎么连电影最基本的常识都不遵守?
剧情漏洞更大。
各种人设说崩就崩。
完全成了木偶一般,塑造的没有灵魂。
李老师的爱妻本应该发挥着他事业的坚实的后盾的作用,但是她在片中做了什么?
突然浪漫尬舞?
读读日记?
给李老师做方便面陪他吃大葱?
李老师生病或去世的时候说两句台词,面部特写?
试问李保国在片中事业陷入低谷的时候,她做了什么?
不知道。
作为主角李保国,当他事业陷入低谷或遇到困难,是怎么表现的?
农民闹事?
表情苦闷?
为什么剧组像连环画一样讲了那么多李老师的故事,也不愿意把一个故事花时间挖出深度?
导致那么多剧情都像流水账。
至于一直跟李保国对着干二十年的老孬,居然在李老师一席话下想通了?
还要砍下自己的摇钱树?
这中间没有任何过度或交代吗?
人设说崩就崩,难道他们二十年都没说过话吗?
那个挂着金链子的大老板看了李保国压苹果,突然竖起大拇指为农民求情,说大家是好样的,这人设又像提线木偶般崩了,大老板真能说出那样的话?
就连李保国的老师这么重要的角色,他的人物塑造也只有说几句太行山人民是好样的话就去世了,他对男主的影响到底在哪呢?
剧情全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没有仔细深挖一个重要的情节的,拍的真的不咋样,我不会因为几句人物慷慨激昂的话就打动,我感动的是人物本身的魅力,故事的曲折艰难,前提是要深挖。
他生病了,病到底多严重?
他是挺着多大的重病继续干事业?
他遇到困难,困难到底多大?
他为了太行山农业发展,脸上留下多少岁月苍老的痕迹?
哎呀,全是流水账,你让我感动什么啊?
你可能讲的都是真事,但是拍出来跟假的一样。
就如同我说梵高生前卖不出一幅画是真事,里面的细节我再也不深究了,你感动吗?
我在多一句嘴,片子质量怎么样,你们这些年轻人嘴都被糊住了吗?
既然要让正能量,主旋律电影走进影院,难道你们皇帝新衣一般的褒奖就可以让他进步吗?
不好就是不好,跟题材没有半点关系,花点心思在片子上吧。
你要说主旋律正能量电影要求不能太高,那你得看看铁人和我的1919.真的拍不好吗?
当李保国拖着病躯在田间见到了恩师于宗周,一声“老师”足有分量;当陆超飞回国内在车中痛哭流涕,悔恨之深也令人窒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责任的传承是不可逃避的生命之重,哪怕舍弃健康,哪怕改变航向,也要义无反顾地负重前行。
太行山上的两座坟墓是长在地上的,根扎得很深,而陆超的板砖铿锵落地,则代表了他不再执着于高度,而是转向生命的深度与厚度。
飞得越高越轻飘,观望的是视野,扎得越深越厚重,拥抱的是格局。
所有理想都应付诸实践,所有成果都应收获反馈,当我们这么做时,便是跑好了属于我们的接力棒。
“不要总想着爬多高,要多想着根扎多深。
” 在观影之前,李保国的名字对我而言只是一个陌生人;而通过这一部电影,我如获了一位良师益友。
电影中的李保国,作为一名农大的老师,有着意气风发的雄心壮志与非同寻常的毅力:他愿意前往太行山这一片贫瘠的土地,只为“让千万个农民变成我”。
面对一群从未接受过专业农业知识的村民时,他循循善诱又坚守原则,将先进的农业技术与品牌策略倾囊相授。
我始终忘不了影片中村民们为果树系上红丝带欢庆苹果红时,他一个人默默坐在树下,仰望着葱郁的果树与彤红的苹果,露出了如慈父般欣慰欢乐的笑容。
这是对于丰收的喜悦,也是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
这样一位满怀赤诚之心回报农民的农业大才,却并不以此自矜。
无论什么时候,甚至是在病魔缠身之际,他任然说着“活着干,死了算”,未曾来得及换下病服便赶赴那篇热土,只为了能让那批红树莓安然“落户”,只为让太行山的人民们更好地脱贫致富。
而正因如此,这位苹果树之父终于累倒了,在58岁时与世长辞。
然而,他的信念与精神,却永久的保存了下来。
陆超默默将一块砖与一只苹果放于二位老师墓碑之侧,仿佛宣誓着他也要似前辈一样,担当起属于他这一代的责任。
而最后李保国带领着千万菁菁学子,眼神坚定,慷慨以赴的景象,配合着“愚公移山”的诵读声,不禁使我潸然泪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若有李保国之辈林立中国,何忧华夏无光!
李保国,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而我辈,自当以愚公之后,自省自励。
作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这部影片从形式和故事上给观众以吸引力,情感上将观众带入其中,其中所包含的伟大精神也给观众以感染和激励。
影片中李保国对学生说,一个人不要总想着爬多高,要想着根扎多深。
这对于我们青年大学生来说有很深的指导意义。
影片的最后,循环往复来自《愚公移山》的“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震撼人心,伟大的精神定会代代相传!
看学校组织的电影李宝国,心潮起伏非常大,整个人真是哭废了。
回想起大二的时候去太行山的柴各庄下乡,真切的感受到了山区的穷,山区的农民的不容易和坚韧。
山里是沙土地,水是一桶一桶的买的,几乎没有马路。
当年的太行山是荒山,不像电影里的绿油油的。
几代人的努力,太行山精神的传承改变了太行山。
李保国教授是农业学子的楷模,我们当传承太行山精神,让它薪尽火传。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我感觉以后很难有这样一部和我的专业和理想如此贴合,如此打动我的电影了。
我是一个农学学生,这部电影真的让我从头哭到尾,一开场,林永健饰演的皮肤黝黑的李保国教授往讲台上一站,人物形象就立住了。
我们学院很多农学老师就是这样的,穿的简单普通,下地的时候比农民还像农民。
而且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当李老师去祭拜他的老师时,鞋上还粘着很多泥土,一下子就把他扎根基层的形象立出来了。
去之前我想的是了解一下农学先辈的事迹,本以为是一部又红又专的主旋律电影,但是没想到这部电影在让人感动之余还有很多搞笑的地方。
比如李保国在被村民误解后,晚上和妻子谈心跳舞,却不小心被妻子甩下了台阶;在生学生气的时候学生被求婚,正好被他撞见,一句带着口音的“你们这是干什么呢”,体现了人物有点稚气可爱的性格。
这部影片对李保国教授的塑造可以说并没有是个完全完美的形象,影片里,李保国固执脾气大,不想让学生去美国,想让他留在太行山上继续自己未完成的事业。
看到这我觉得他太死板了,这种事难道不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吗?
后面学生说“我只是想出去看看外面更高的山”,李教授说“别总想着爬的多高,要想想把根扎多深”,这句话一下子就戳到我心里去了,我一直觉得,一个农业从业者有多厉害,不是看他自己有什么成果,而是看他的力量改变了多少农民的生活。
电影后半部分有几幕很打动人。
当还穿着病号服的李保国来到地里,看到自己白发苍苍的老师来替他工作,那一句“老师”真的是叫到人心里去了。
当李保国去世后,他的学生用一砖一果在老师和老师的老师墓地边上给自己留下一个位置的时候,这三代人之间那种传承的联系就更强了。
这部电影讲传承,讲奉献,有人说它假大空,但是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农业工作者的形象。
不仅懂栽培技术,也有实验能力,既要不断研究知识,又要把知识普及给农民。
对于李保国教授形象的塑造可见创作团队真的用了心去研究。
如果不是农业行业的人,看这部电影看的更多是拍摄技法,故事连续性等。
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背后的那份情怀,是对农业的热爱和对农民的负责。
无论何时,农业都是国家的根本。
借用我校一位教授的话:“可以不事农,可以不知农,但不可以轻农。
”农业的发展不光是靠技术,更是要靠几代人不停的努力,当初选择来学农业,就是受到父母的影响,我的父母恰好都是毕业于河北农大,他们就像李保国夫妻一样,虽然没有那么大的贡献,但是至少改变了我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
看完影片后,我觉得李教授的一生就是我想要的一生。
“有热爱并可以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他人的生活,有一个有共同志向的人共度一生,如此甚好”
现在的观众有时会对一些主旋律电影有点抵触。
那么真正深入人心的主旋律作品应该是怎样的?
一定不是将人物打造成纤尘不染的汉白玉雕塑,不是用生硬的语言对观众进行填鸭式教育,也不是刻板地编剧使情节流于空洞。
我们需要在作品中感受到一个真实可亲的人的伟大与可爱之处,震撼于其平凡朴实的外表下拔地参天的人生高度。
看完电影《李保国》,我知道这就是一部观众真正需要的主旋律电影。
我高中时就已了解李保国的事迹,很荣幸能在学校得到观看电影《李保国》的机会。
这部电影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李教授知行合一、眼光长远令人敬佩,帮助农民改良苹果成功后的笑容令人动容,与郭素萍老师的爱情令人温暖,发脾气后读日记令人忍俊不禁,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使人心如刀绞。
李教授将论文写在太行山上,让技术长在泥土里,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千千万万的农民变成自己,为了农民提高收成不惜以个人财产为担保,为了红树莓苗能顺利成活不顾自己的重病之躯……当这样一个在伟大得不可思议的人物出现在面前,我不禁思考,是什么成就了这样的一个纯粹的高尚的人?
是他对太行山深沉的爱,是他渴望改善中国农民生活的热忱的心。
越简单却越是恒久,其力量也越是惊人。
这淳朴的初心中蕴含着无穷的能量与沉甸甸的责任,使命在他心中甚至重于生命。
电影中未提李保国教授的党员身份,但他的事迹已无声地展现了一个模范党员的操守。
而廖俊波书记、杨善洲书记、黄大年教授等诸多时代楷模的一齐涌现,使我相信这样心有大我之人并非寥寥,而他们是新时期的中国当之无愧的脊梁。
我感动于他们的存在,并希望一点点接近这样的存在:爱人民、服务人民、承担家国大任。
现在我们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地服务同学,用志愿活动回报社会,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并关注国家大事,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教授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他已跑好了他的那一棒,当接力棒终于交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我们定担当时代巍巍重任焚膏继晷,使中国梦之荣光熠熠生辉。
中华愚公,代代相继,生生不息。
看了之后很感动的一部电影!
本来是学校组织去看的,但看的过程中深深地爱上了这部电影!
李保国的坚守与奉献,三代师生的传承,都令人潸然泪下。
特别是影片最后,当李保国的儿子抱着他的遗像回到太行山,所有村民为之鞠躬流泪。
我更加认识到,一个人不要看走的有多远,要看他根扎的有多深。
感谢这部电影!
刚看完这部电影就迫不及待的想写个影评,电影是真的好看。
后悔当时不知道有这样一部电影,感觉应该去电影院看的,欠一张电影票。
李保国我是在学校大礼堂看的,能看这部电影要感谢我的一位老师,要不是她叫我去看电影,我还真的不知道。
我觉得这部人物传记拍的非常好,感动中夹杂着搞笑,影片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将李保国这个人物诠释的非常立体。
第一次对这种题材的电影这么喜欢。
原来主旋律电影也可以这么好看!
影片中李保国说“最高的山就是太行山,别整天想着爬多高,你得想想你那个根扎多深”,我们这个时代变化的太快,年轻人都偏浮躁,又有多少人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忘初心?
“活着干,死了算!
”这句话也很打动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老了,做什么都是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精益求精好像离我越来越远,每件事都是做成这样就可以了吧?
现在想想有点羞愧。
也许我们都应该有态度的生活。
为了让村民前来听课,李保国教授自掏腰包对听课的村民进行奖励;为了让村民听懂他的讲课,李保国教授以吃饭为例讲清疏花疏果的道理;为了让村民创收,李保国教授免费为果农提供最好的果用套袋,却被村民拿去糊窗户。
当不懂技术的村民们气急败坏地将苹果倒在李保国的屋子里质疑他时,李保国教授用自己的存款和房子做保证,说一定能让村民们创收。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不得不说我深深地被李保国教授的人格魅力打动,由衷的敬佩他、仰视他。
他的事迹充分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热爱人民、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值得每个共产党员和普通民众学习。
像李保国教授这样数十年扎根山区,扶真贫,真扶贫的事迹值得宣扬。
开头的雪景太假,部分场景和剧情略尴尬,套路化的模范人物电影,其实可以拍得更好。三星是给本片,李教授的事迹和精神是满分。
拍的太差。。。。
导演能力有限,评这么低的分只是针对这部片的质量,何况这么伟大的人怎么能拍的这么不用心?二十年前的艰辛跟二十年后的年代变化去哪里了?所谓困难只是苹果卖不出去?流水账一样的剧情。片子对不起李老师
精准扶贫
拍的不真实
这是啥电影你们没点币数吗?
有榜样的力量,可以促使更多的人投身农业,人生不在于你爬多高,而在于你根多深,农业是第一产业,是人之根本
电影知名演员云集,却只能称得上是一部规整的主旋律时代英模传记片,写实不足,艺术化平庸,说到底最大的问题在剧本
单位组织去的~李保国教授足以使人敬重。
预勋蛾
名不惊人,一鸣惊人。如果不是学校的要求,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位英雄,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太行山中关系百姓生计的苹果树,不会知道有这样的一位专家“将我变成农民,更多的农民变成我”的无私心愿。他以“活着干,死了算”的态度坦然面对病情,争分夺秒地工作,他的名字值得被人们铭记。
主旋律电影该有的“特征”都有,但也不乏优点,整体比较流畅。
真实到不真实,但我相信这是真真切切发生的事,我相信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代代伟大的先锋模范人物、一代代普通的中国人付出了一生的青春、一生的心血,扎根土地,为我国的各项事业持续稳步发展作出贡献!他们都是没有名字的人,他们的名字叫“伟大”。我辈没有那么伟大,那么有能力,但爱党爱国爱人民总是应该并且可以做到的。
哈哈哈哈哈哈,有老赵
人物传记类电影里算是很好看的了,和同事们集体观看,再加上主创团队现场互动,让加班观影有了意义。
太垃圾了 拔高 说教 脸谱化 样板戏风格 感觉“文化大革命”大革文化命又回来了
主题电影做得越来越好了,适合全体党建工作看,希望对工作各方面有体发。
人是好人,但是被组织用来洗脑
中国的主旋律人物传记片总是不受待见,人物过于脸谱话台词生硬假大空等等,李保国这部电影看之前我没报期望,但实际效果真是出乎意料,林永健颜丹晨尤勇还有几个老戏骨,演技真的很好,接地气,感动搞笑并存。看完电影我特地去搜了人物原型的事迹。可惜这种电影不适合影院上映,希望电视台能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