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行走在城市里的人们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听上周我走到东河晦暗的深处今天则经过曾是广场大饭店,现已布满外墙的巨大鹰架性手枪乐队贝斯手席德·维瑟斯在切尔西旅馆唇齿间溢出的啤酒爱伦·坡从废弃的木箱把活生生的猴子放到油腻的南街安迪·沃霍和他的墨镜 ...这座城市的故事 在我们的眼前消失眼睁睁看着从我们热爱的城市中逐渐消失的一切美好和丑陋我们要建构一个想象的城市来存放我们的记忆吗?
因为当你深爱一样东西 当它消失一点 你也失去了一部分的自我可是,当你曾热爱的地方变得可怕当你看到熟悉的街角 竟然会害怕它的阴影看到一样的阶梯 却不敢爬上去我从不知道活在恐惧中的感觉我一直以为恐惧是别人的事 弱者才会恐惧 我从来不曾害怕终究你也沉沦了 当你被恐惧侵袭 全身颤栗你这才知道它一直存在 在你爱的一切的表面下等待从此你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放你 回不到原来的地方 你内心的陌生 已经占据了全身当我看到曾走过街头的自己 不禁会想 我能再跟他一样吗?
推荐这部电影的主题曲:Sarah Mclachlan - Answerhttp://ilm.blogcn.com/diary,13226630.shtml
这个勇敢的《复仇的女人》,把悲剧和绝望的情绪置于其次,把暴力和惊悚推上前台。
又一个典型的美式硬派复仇天使,只不过这次多了几分真实少了几分造作。
无法避免的一个事实是,复仇女人缺失了情,无奈的变成了一个符号化的人物。
——有志女青年复仇,这个动词抑或是形容词,后面只要沾上女人这两个字,就立马变得阴柔和妩媚起来。
电影里从来不缺乏复仇女人,最近的有来自韩国的金子小姐,有强悍无比的美国新娘,甚至在《密阳》里的柔弱寡妇也以自己的方式对宗教进行了报复。
这些女人无一例外的拥有一个阴暗的不忍回忆的过去,然后心性大变,于是产生了以暴治暴的念头,从而被人们冠上了复仇天使的称号。
金子的复仇之路布满了血腥,美国新娘则直接习武练刀血浆飞舞变态异常,而寡妇的复仇却让人深思。
又一个勇敢的《复仇的女人》在一场突发的暴力事件中诞生了,她是一个电台DJ,有一个男友,一个公寓和一条狗,生活在纽约并且热爱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街道,这个女人是一个幸福的小女人。
一场意外的暴力袭击事件,摧毁了这个女人所有的一切,包括挚爱的男友和狗,包括未来的生活。
男友死亡,女人幸免活下来,却再也回不到曾经的生活状态。
从曾经对纽约的爱转变成恨,对人群的惶恐和对周遭所有事物的怀疑,在这个女人心中,世界一瞬间充满了黑暗的犯罪和可怕的暴力,危险在纽约的每一个街道每一个角落潜伏着。
于是,女人发现警察和法律并不是阻止一切犯罪和罪恶最有利的工具,她以自己的方式,以一把在黑市里买到二手枪,开始了复仇之旅。
这样一个复仇女人,比起同样来自美国的新娘,更多了几分真实的力量。
她不是漫画故事里那种一瞬间便被赋予了力量的女英雄,也不是像超人、蜘蛛侠和蝙蝠侠那样的救世主。
“义务警员”这样的称号被加在她的身上,显得有几分造作。
她的复仇之路起源于对男友死亡的无法接受,第一次杀人则纯粹属于正当防卫。
深度的人群恐惧症和不安全感,是女人想要有一把枪自卫的理由。
慢慢地,这个女人碰见了越来越多的犯罪和罪恶,于是她抬起了枪,以自我的判断和价值体系作为标准,毫无恻隐之心的杀死每一个企图犯罪或已经在犯罪的人。
“以暴治暴”成为这个女人报复的中心理念,所以,她是一个完全不想作英雄,却成为了人们眼中英雄的勇敢女人,她的勇敢在于她抬起了枪杀死了坏人,而那些坏人的死在人们眼中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乎,影片开始把这一问题逐步放大展现出来,且立马摆在每一个观众的眼前。
这个女人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正义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在法律和道德面前,人之为人的主观性和判断性,是否能成为夺走一条生命的正当理由。
女人的所作所为容易让人联想到,时下非常火热的日本漫画《死亡笔记》,女人和死亡笔记的作用是一样的,只不过女人多了报复这一层,都以自我的价值判断杀人,当然杀的确实是坏人,但是法律的存在就同时受到了轻蔑。
在大部分不了解真相和事实的大众眼中,女人成为了一个变态的连环杀手或是一个义务警员。
影片把大部分时间给了这个复仇女人的暴力史,她每次的报复行动和杀死的每一个坏人,而则把她的内心淡化了,只通过了了几次的女人工作时以DJ的身份带出的心理独白,观众得以直接地了解这个女人的内心。
所以,本来作为影片主角的女人被导演想要灌输给观众的道德法律和人性的判断给代替了,动作、暴力和惊悚成为主要的内容。
很显然的是,影片其实已经给出了一个自己的立场,无论从一直侦察连环枪击案的侦探的态度,女人的那个黑人邻居帮其隐瞒“杀人事实”,还是从最终女人“逍遥法外”的结局来看,在影片虚构的社会中,大众普遍都认为女人的做法是正确的。
这个充满争议的复仇女人,在美国民众心中,成为了真正的“以暴治暴”的英雄。
当影片结束,女人顺利逃走,又一次回到暴力袭击事件发生的那个隧道口,整部影片留给我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女人杀人的场面,和她那张惨白的充满仇恨的脸。
一个悲剧却没有一份悲剧的力量,充满着的是现实主义式的发人深省的各种关于人性的疑问,发生悲剧的人被淡化,悲剧造成的结果和事件被放大,这是《复仇的女人》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
从来没有人会怀疑朱迪·福斯特的演技,这个被称作“美国电影业的一个标志”的女演员,把《复仇的女人》演绎的异常坚强,这一角色让人们又一次看到了朱迪的精湛演技。
影片实际上纯粹是一部明星电影而不是导演电影,朱迪的光环是影片票房的保证同时也是影片质量的保证。
但是,放下朱迪的明星效应来看。
影片导演对于人物内心和情感的塑造和刻画却是很失败的,明显的想以点盖面,以细节来刻画人物心理状态,却做的很生硬和粗糙,暴力和紧张的故事情节成为影片真正的主角和好看的部分。
当然,这样的故事,一会是那种走情感路线的文艺腔调,另一种就是此片走的典型的好莱坞商业娱乐电影的套路。
喜欢哪一种,则完全看观众的个人喜欢。
文/有志女青年 转载情注明
《人鬼情未了》里面,男的也是因为混混袭击而死去。
而那片讲述了一个浪漫的回忆虚幻故事。
《勇敢的人》情节类似,而Erica这个自认为自己是纽约见证人的电台主持人,在男友惨死之后,成为了替天行道的纽约英雄。
这又让我想起《Invincible》,Bruce的角色渐渐地担当起警恶惩奸的社会英雄。
然而,当英雄真正脱离漫画变成现实的时候,警方头疼了。
到底惩处坏人甚至杀死他们是谁的权力?
终于,该死的人都死了,Erica得到了什么呢?
Mercer问得好,I wonder what David would think. 金田一探案中最后凶手陈述杀人原因时,少年金田一总是说,复仇无法起死回生啊。
人死了,难道Erica只认识到,自己原来能够变成另外一个人而已吗?
允许自己体内存在Stranger一点都不酷,而是不负责任。
这个问题可以扩展到法律与正当的矛盾。
也可以问漫画中那些维护正义的超级英雄是否是对的。
女主低语游走在城市里让我想起了罗夏。
从根本上法律与正当就有不一致。
法律本身的建立就不是以正当为基础,而源自于人们的任性与经验的结果。
但应该慢慢使其以正当为基础。
只有一个人民作为法律的立法者,并以立法者的意志为基础的法律才是一个社会真正的法律。
否则只是一些条例与规则,没有任何可以值得尊重的价值。
但即便一个完善的法律也是与正当相矛盾的。
康德总是强调法权是外在的、任性的,受环境和时代影响是偶然的,它并不是从一个内在的道德法则给予其根据,仅仅是一个社会集体成员的普遍意志的集合。
一个集体的普遍意识并不一定是正当的,就如同一个人的偏好。
比如说最近我再看《曼达洛人》,曼达洛人社会要求人必须在成年后戴头盔,这也可以说这是他们的法律。
这里的法律明显是不正当的,一个人戴不戴头盔完全是个人自由,源自传统与意式形态的强制都没有任何内在的合理性,这是集体的偏好。
现实历史中斯巴达人强制人服兵役,维京海盗们四处劫掠,都能体现这一点。
可以说法律并不是完全正当的,那么那些不正当的法律是否给出了不服从的理由呢?
我并不认为因此就可以不服从法律,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笑话古人实行封建制度,也许后人也会嘲笑我们今天所实行的社会制度。
只要有着正确根基的法律不断再修改完善中,就没有理由去反对它。
正当的完全实行不是一蹴而就的。
法律是永远正确的,只有在修改的一瞬间它是错误的,之后又马上恢复正确。
即便它可能带来一些不义。
法律与社会制度本身就是不完善的。
即便是完善的的也没有一个存粹程序,使得正义得到彻底的贯彻。
我认为任何一个与现实执行相关且略微复杂的程序都不是纯粹程序,比如法律明显就不是,杀人肯定是不正当的,但现实中会出现抓不到杀人犯,或者误判了人让真正的凶手逍遥法外,能看到一个正当的前提下,根据法律程序可能会带来不义。
但这不代表法律本身就是错误的,或者不服从法律。
不能因为自己爱人被杀死,而警方没有找到杀人凶手就选择不去遵从法律,认为法律不值得尊重。
疏漏是在所难免,其不幸是值得人同情,但并没有提供执行私刑的正当理由。
而且电影后面能看到警方抓住嫌疑犯,女主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去执行了正义,这完全是个人的人愤怒,即偏好做出的选择。
非纯粹程序带来的疏漏要远小于主观的执行正义的。
关于义务警察最明显的反驳是这样的行为不能普遍化,因为人的道德观是任意的,这样将导致一个人们随意杀戮他人的暴力社会,人类将重回自然状态。
比如极端一点,有个宗教,这个宗教认为抽烟是最大的不义,是最大的犯罪,于是其信徒就到处杀抽烟的人,他认为自己在执行正义。
在电影中女主的道德观是很正的,但如果把私刑普遍化,世界上大多数人的道德观都是有问题的,或者说不同的,那么一个人杀另一个人很难判断是否正当,很可能因为一个荒谬的道德观念去杀人,或者只是单纯谋杀用执行正义作为借口。
即便那个人就是恶人,比如一个抢劫犯,杀死他是合理的吗?
是不是对他的处罚太重了,私刑的处罚程度也是任意的。
这是从工具性上论述。
完全抛开法律,从正当角度来说,义务警察很多时候也并非是正当的。
女主义务警察的行为,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任性。
什么是正义的与惩罚的程度都是主观且随意的。
那两个地铁上的流氓罪不该死,杀害男友的混混也被警方发现了,有很大程度女主是在满足个人的愤怒的发泄。
唯有当一个人被证实做了恶行,他人才有正当理由给与应得的惩罚。
但义务警察的问题就在于判断一个人是否作恶太过于主观,这就比司法机关判断是否有罪的正确率低很多,一个客观的程序是必然的,主观太过于武断。
从法权角度来说,权力是人类社会集体赋予的。
个人没有权力去执行私刑。
只有集体所承认的机构,比如警察才有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施加暴力。
所以无论义务警察对什么人,因为什么施加暴力都是违法的。
某种程度上说义务警察是对全体公民的藐视。
除非他得到社会集体的承认,那他也就不再是是义务警察了,而是一个特殊的法律下的警察。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无法改革和完善法律与社会制度,人民无法发表和呼吁政治观点,又或者社会本身处在独裁制度下,又或者法律完全无法约束一些掌权者。
这时候义务警察是否是对的。
我们今天可以在一些南美、非洲国家看到这样的局面。
这时候我认为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中,法律要不无法得以执行要不法律本身就不值得尊重。
义务警察仅仅在这种情况下被允许的,正当高于法律,当法律无法自身完善使其靠近正当时,那么此时正当就完全取代了法律直接向人民颁布命令。
但这种情况下需要的不是个人去维护正义,而是需要社会制度的改革。
布鲁斯韦恩不应该去当蝙蝠侠而是应该去竞选哥谭市市长,如同绿箭侠一样。
果然我最爱的超级英雄任何时候都没让我失望。
一种恐惧所带来工具性作用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当人民不是不敢而是不想才能实现。
社会中恶的泛滥是因为司法中一有个糟糕的程序执行,腐败与不完善的法律;糟糕的社会制度;社会中没有一个共通高强度的道德。
这三者结合才是问题的原因。
我们应该完善法律,改革社会制度,加强道德教育,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一个好的社会体制下,好的司法程序,坚固的集体道德感下,犯罪是很少的。
义务警察不能解决犯罪,治标不治本,不,治标也不能实现。
唯一解决的是义务警察内心的愤怒与痛苦,以及一种英雄主义的满足。
勇敢復仇人The Brave One 國別:美國導演:尼爾喬登 Neil Jordan《冥王星的早餐》編劇:羅德瑞克泰勒Roderick Taylor《狂風沙》 布魯斯艾泰勒Bruce A. Taylor《Hell Swarm》 辛西亞莫特Cynthia Mort《我愛羅珊》演員:茱蒂佛斯特 Jodie Foster《臥底、空中危機》 泰倫斯豪爾 Terrence Howard《饒舌歌王》 尼奇凱特Nicky Katt《瘋人鋸院》 尼維安德魯斯Naveen Andrews《瘋人鋸院》英文官方網站:TheBraveOne.com 中文官方網站:tw.warnerbros.com/thebraveone/前提 波卡多這禮拜開學,原本以為抽不出時間看電影的我,還是在禮拜日抽空到電影院看這部電影,電影院還是冷清清,但是這部電影還是有三分之二滿場,茱蒂佛斯特還是有一定的票房號召力。
導演與卡斯 導演是生於1950年2月25的愛爾蘭籍導演尼爾喬登,86年執導的《蒙娜麗莎》入圍坎城影展競賽片,92年執導的《亂世浮生》拿下金球獎最佳影片以及奧斯卡最佳導演的題名,從此尼爾喬登晉升為全球知名大導演之一,而94年執導的《夜訪吸血鬼》成功奠定他在商業電影的地位,爾後推出許多作品無一不在影壇掀起炫風,前作《冥王星早餐》介由男主角尋找生母、尋找自我的劇情,探討信仰、血源及認同等問題,更貼近身為愛爾蘭人的導演尼爾喬登內心的世界。
演員部份,兩屆奧斯卡影后(88年的《控訴》及92年《沉默的羔羊》)的茱蒂佛斯特擔當主角,搭配年以《饒舌歌王》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泰倫斯豪爾、實力派演員尼基凱特,以及《LOST》檔案走紅的尼維安德魯斯共同參予這部電影的演出。
觀影心得(內有觸及電影劇情,未觀看過電影請斟酌閱讀) 當初來看這部電影,其實我自己還蠻不安的,記得前年去電影院看《空中危機》悶到我在電影院裡面睡著,那年衝著那部是北美票房雙週冠軍,又沖著朱蒂佛斯特的名字,這也導致我《臥底》也沒有到電影院看觀賞,畢竟有時候到電影院看電影是找輕鬆的,太過沉悶的電影往往會與想法相左。
《勇敢復仇人》故事內容是說女主角茱蒂佛斯特飾演的艾利絲班恩是一位電台主播,有天跟醫生未婚夫大衛(尼維安德魯斯飾)到公園溜狗,去遇到幾個流氓襲擊,那次意外艾利絲重傷住院,而他的未婚夫因為傷重不幸喪生,除了痛失愛人外,接踵而來的生活該如何去面對?!
女主角在遭受噩耗的同時,自己也是這場災難的受害者,原本令人以為安全的城市,如今卻黑暗的令她害怕,在這原本他熟習的城市不在令他熟習,他要怎麼面對這樣的改變,這如同改頭換面的城市臉孔,動物在面對恐懼的時候往往有兩種選擇,當面對危險就不顧一切的逃走、藏躲,藉此躲避一切慢慢的不敢去面對人群、街道,慢慢的被世人遺忘;艾莉絲不想變成一個被遺忘的人,他選擇勇敢面對,如同腎上腺素,人在面對無法面對的恐懼時所釋放的腎上腺素,頓時艾莉絲變成了另一個人,一個連自己都陌生的人,使用著他的雙手、呼吸著和她一樣的呼吸,但是陌生到自己都不認識的陌生人,在街道上懲罰該受逞罰的罪人,以不合乎法律的正義,完成自己的救贖。
電影片名取為《勇敢復仇人》,但是復仇只是這部電影的枝幹,電影的靈魂還是在於"勇敢"這兩個字上面,這部片主要是在說以女性的角度去探討復仇與正義,當司法沒有辦法給人公平的時候,是否需要另外一種激進的方式達到所謂的正義,全世界不斷有著法律保護惡人的事件時有所聞,即便司法體制完善的美國,還是有許多該受到制裁卻仍然逍遙法外的壞人,電影稍稍有觸及這個部份,而當這樣無法給人民保護的法律制度下,人民該怎麼去尋求心靈的平靜,女主角艾利絲班恩找到了對與錯中間的平衡點。
令人意外的結局 但是兇手遲早難逃法網,在層出不窮的殺人事件發生後,女主角的警探朋友,也是他忠實聽眾的墨瑟(泰倫斯豪爾飾),開始勾勒出這暗夜復仇人的輪廓,慢慢發現與他有著特殊情愫的艾莉絲班恩,可能就是這幾件兇殺案的兇手,在幾乎慢慢蒐證的同時,墨瑟接獲艾莉絲告別的簡訊後匆匆趕往他復仇的終點站,也就是在公園襲擊他跟他未婚夫的那幾個小混混,在復仇的同時也受到小混混的奮力反擊,在千鈞一髮之際,墨瑟趕到現場,卻不同以往「大義滅親」的將女主角繩之以法,反而是幫助女主角復仇,這點到真的是出乎大家的意料之中,雖然有點唐突,但是卻也說明這世界是否也真的需要這樣的非法正義來維繫弱勢團體的正義,結尾令人訝異,也令人省思...。
最後 電影告一段落,女主角與他的狗回到當初分離她們的地方,女主角的內心如同片尾那般平靜,是否在這些事件中得到救贖,其實片中墨瑟已經給他最好的回答。
艾莉絲:你有殺人嗎?
墨瑟:有!
艾莉絲:你的手會害怕的發抖嗎?
墨瑟:不會,因為我知道我是代表正義...原文出處:http://www.wretch.cc/blog/pocato&article_id=12490200
Erica: I always believed that fear belonged to other people. Weaker people. It never touched me. And then it did. And when it touches you, you know... that it's been there all along. Waiting beneath the surfaces of everything you loved. 结局设定,任何人都会喜欢的。
和Dexter一样,杀坏人的罪人容易被观众赞同。
这个几乎要成为美国犯罪电影的俗套了。
人们尚未生厌,可能因为永不会生厌。
录音和录影的意象是可模仿的触目惊心的细节,当它们和城市冷漠的复杂、内心被放大的恐惧联系起来,也永远有力量。
局部。
碎片。
毋庸质疑的存在。
毋庸解释的被我们自认为了解。
稍微惊讶一点的是福斯特这次的扮相。
非常小男生。
那件被警探赞了一句的夹克,确实很好看。
其实从头至尾,并无太多惊喜之处。
基于这样的题材,惊心动魄也并不是必须的、或者说,装腔作势的。
中间好像也播放了一段,在女人回忆男友的时候.婉转悠扬,出现的时候恰到好处,不用太多的语言,只要几个画面,几个音符,爱与思念便占据了全部.
07年的好莱坞可谓一片阴霾。
当然不是说洛杉矶天气不好,或者市场惨淡,而是黑色风格的电影在这一年集体登上前台。
查了查IMDB的分级资料:《老无所依》,限制级;《血色黑金》,限制级;《迈克尔•克莱顿》,限制级;《理发师陶德》,限制级;个个都阴沉着脸齐刷刷站成一排,宛如《黑客帝国》里的史密斯方阵。
暴力、凶杀、犯罪、复仇,本届奥斯卡“黑”得让人有点吃不消,但其实此类电影恰是美国电影的强项,我们熟识的诸多好莱坞新老高手,也都练的这个套路:希区柯克、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西斯、科恩兄弟、索德伯格、昆汀•塔伦蒂诺、大卫•芬奇,等等。
然而,除去电影制作者的口味问题,我更愿意相信,作为一门生意的电影,如果有人肯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有人肯看。
确实有许多观众对这些作品迷恋不已,包括笔者在内。
而除了上述获奖的,07年还有几部类似作品值得关注,比如柯南伯格的《东方的承诺》,凌厉的镜头中有一种黑暗的奢华。
不过如果你受不了其中不加掩饰的血腥,就不如去看看颇有文艺片气质的《勇敢的人》。
《勇敢的人》,又译作《勇敢复仇人》、《复仇者》、《纽约那条黑街》等等。
看这些译名就能猜出30%剧情:电台女DJ艾瑞卡•班恩与男友夜间散步,却在公园里被歹徒袭击,男友被打死,她自己也被重伤。
艾瑞卡从此对生活充满恐惧,她买了把枪自卫,并击毙了一些坏人,渐渐扮演起惩治犯罪的“义务警察”。
但是杀人毕竟是违法的,警官莫瑟开始注意她,两个人之间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
剧情其实无甚新意,类似的义务警察故事,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经典如《出租车司机》、《无人生还》,普及如《超人》、《蝙蝠侠》、《死亡笔记》、《非法制裁》,等等。
这个题材很容易做成孤胆英雄独闯虎穴的动作片,主人公有着类似布鲁斯•威利斯的表情和肌肉,踏着雄壮煽情的配乐,等等。
但是《勇敢的人》绝非如此,故事开始于女DJ略带沙哑的嗓音中,诗一般的语言,通过电波飘散在纽约的空中,描述着在这个城市中生活的细微感受。
之后的恋情细节,松弛而浪漫,如此情调,让人恍惚间觉得在看一部文艺气息浓郁的爱情片。
巨大的纽约,冷漠的警局,让这个刚刚经历灾祸的女人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感到无比疏离。
手提拍摄的主观镜头,表现艾瑞卡伤愈后第一次走上街头,些微的声响,甚至熟悉的走廊,都让她如惊弓之鸟。
出于保护自己的冲动,她去买了把私枪,一个彻底丧失了安全感的女人,只能依赖冰冷的凶器来抵御更加刺骨的内心的寒冷。
女主角是朱迪•福斯特,自从《沉默的羔羊》之后,她似乎成了这种心灵承受巨大压力的小女子的不二人选。
瘦削的轮廓,绿色的眼睛,和紧闭的嘴唇,努力抵御着发自内心的战栗。
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艾瑞卡知道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曾经熟识的街道变的陌生,恐惧侵蚀全身,而战胜这种恐惧的办法,却是在黑暗的街头射杀罪犯。
如果说第一次杀人,出于自卫的她惶恐而紧张;可第二次杀人,就冷静了很多;接着第三次,竟然从中获得了快意;第四次、第五次,这个瘦弱的女子已然食髓知味,如同杀手般熟练而冷血。
这就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故事没有打算塑造动作英雄,而是挖掘人物的内心,循序渐进的性格变化,描述了一个女人如何一点点地走向善恶模糊的边界。
而追逐着她亦正亦邪的背影的,就是警官莫瑟这个角色,他代表了合法的正义(或者说被秩序授权的暴力),构成了艾丽卡行动的另一重压力。
莫瑟由特伦斯•霍华德扮演,是一个颇具实力的三线演员,尽管多年来一直当配角。
作为制度的代言人,他一直试图抓住这个“义务警察”,虽然他从内心深处感谢她。
于是本片另一层精彩的戏剧冲突,就发生在他和她的进退周旋与试探揣度之间,尤其是最后两人并肩喝着咖啡的那场戏,看着镜中的彼此,分明知道,对方是敌手,也是战友。
一边看一边猜结尾,看到当中,觉得艾瑞卡最后要么自杀,要么与坏蛋同归于尽,但是结局却出人意料。
“你要杀人,要用合法的枪”,他站在了她的一边。
但是在这一刻,警官莫瑟不再代表法律和制度,他代表的是观众的需求,或许可以说代表了今日美国社会中人们对于自身安全与法律保护的怀疑,甚至奚落。
我一直相信,每个人的一生中,至少有一个瞬间,都会愤怒到想去行凶。
譬如少年被街头流氓骚扰,譬如妻子被醉酒丈夫殴打,譬如被骗被害被冤枉被欺侮被穿小鞋,譬如路见不平总想拔点什么……年轻的时候我就无数次想象身上有把刀,最好是枪,或者干脆怀有绝世武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你看,温良瘦弱如我,也向往着以暴制暴的血性和过瘾。
问题是,我和多数人一样,总是告诫自己隐忍,要遵守秩序。
毕竟,法律、道德、理性,才是社会得以和谐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而个人的那些委屈、不平、无助、愤怒、仇恨,只能自己想办法化解咯。
比如就可以化解于电影为我们提供的意淫之中:在法律和正义无暇顾及甚至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期待着勇敢的人站出来惩奸除恶。
可是,如果勇敢的初衷是因为没有安全,谁会愿意做勇敢的人呢?
完全没有去想往伦理难题的问题。
这个伦理难题中所讲的“伦理”不过是人为的拿来的进行他人束缚的东西,能够束缚住他人的时候,就成功了就是有价值的。
每个人都无法完全遵循这人为的伦理,况且还有些人常常突破其底线。
况且影片也本就没有打算太在意这方面的问题。
有另外的一种伦理,是作为人的人心。
Erica作为常规伦理底线被突破后的受害者(男友被杀,自己也身负重伤),真正面临的挑战、也是更大的挑战,是突破自己心中的底线。
我总觉得杀一个人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难想象一个普通人因为某种原因杀死另一个人后会是怎么样的感受和表现。
看着倒在自己面前的被自己抽走魂魄的尸体,看着因此而彻底发生改变的自己,到底会是怎样的感受?
从此对自己、对人、对世界的观感和看法都会随之扭变。
说实话以前其实从来没有留意过Jodie Foster,尽管在《出租车司机》中就有牛逼的表演,沉默的羔羊我也看过。
但只是在《勇敢的人》(有人说成是Jodie Foster Show)当中我才真正地注意到她,被她打动,并且深深地感激她。
她讲给我一个普通人杀人后会是什么样子,会怎么发生变化,会有怎样的心理状态,会怎样来看待自己看待这个世界。
回想一下最近看的电影里那些初次杀人的普通人:1、《囚室211》中的实习狱警,处于高压的紧迫的环境下,内心充满绝望和复仇的欲望,干脆利落地杀了仇人,然后马上投身到更激烈的冲突中。
电影来不及描述他针对初次杀人的心境,而电影提供的杀人环境和背景也过于理想化,缺乏真实感。
2、《海扁王》中的挫男戴夫·莱泽斯基,本是菜鸟的他,拿着超级武器一脸爽歪歪的表情,杀人,装酷。
虽然戴夫也是初次杀人,但《海扁王》本就是无关杀人心理的电影,我又能说什么呢。
3、《Baise-moi》(《操我》)中的曼尼,倒算得上是个表现杀人的普通人的标准素材。
只是曼尼杀人杀得干净利落杀得理所应当,甚至初次杀人就是杀的自己的亲哥哥。
曼尼实际上算不得标准的普通人,首先她的生活和心理状况一开始就很不普通、遭到了极大扭曲,其次她在电影中只是个女性主义的符号而已,几乎还算不得人。
曼尼杀人是在杀掉自己。
《勇敢的人》中Erica杀人却更像是自我救赎——figure out a way to live on。
但是这个救赎是个怎样的过程呢?
Erica仍是需要通过杀掉别人的方式,杀掉那个懦弱的充满畏惧和悲怆的自己。
杀掉别人就是杀掉自己,因而杀人,尤其是第一次杀人,绝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杀掉别人的同时,那个杀人的自己也就死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杀人的人最后变得不是人,为什么杀人的人最后找不到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Erica需要经受巨大的折磨去重塑自己,却再也找不回原初的那个较弱的沉浸在小幸福中的自己。
哎这是一部多么文静的杀人片啊。
最近看了好几个复仇题材的电影,《哈里·布朗》(当然是精彩绝伦,很好的故事),《四兄弟》(复仇的表皮,轻浮的本质,吃力地讲述牵强的剧情),《死人的鞋子》(过于明显的宗教说教意味,以至于扯烂了本来还不错的故事本身,浪费了Paddy Considine )。
《哈里·布朗》我非常喜欢,但还是《勇敢的人》才真正将我打动。
用精到的表演、没有一句废话的镜头和剧情,甚至借助Erica在广播台用扣人心弦的声音播出的独白,丝丝入扣地描绘这些心境和变化发生的空间——纽约,细致又镇定地诉说生在纽约的Erica每一个心境、每一滴情感、每一次变化……
即便是号称不夜城的纽约,遍布全市的霓虹灯也无法照亮夜幕中的每个角落,电台节目主持人艾瑞卡和恩爱的未婚夫就在某个夜晚误入了最肮脏的黑暗世界,被一伙暴徒围攻,艾瑞卡被打成重伤,未婚夫惨遭杀害。
伤愈之后的艾瑞卡找到警探朋友,也是她忠实的听众梅瑟,要求他主持正义,但这个被无数罪案搞得焦头烂额的人,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艾瑞卡的案子上,愤怒的艾瑞卡决定自己解决问题。
她从黑市买了一把枪,成为了“暗夜复仇者”,惩罚逃脱法网的罪人。
这一切,引起了梅瑟的注意,他所代表的法律的正义显然不能认同艾瑞卡的做法,二人之间的矛盾终将爆发……
one go. one come.
2.5星,太冗长导致节奏太慢,复仇没点快感
受害者追凶复仇的故事。如果法律不能伸张正义,那就由我自己去审判罪恶,为此我不惜堕入地狱。。。虽然看的很解气,但这故事编的过于玄幻离奇和生硬。而且编剧为拔高主人公的合理性和个人能力,过于贬低了警务人员。为结局加一星,虽然现实中不可能,但实在大快人心。这电影不禁想起来我国一例河南农妇李桂英追凶17年的案子,如果能拍出来得有多好看,前提是有国外的创作自由。
下次再也不看这种恐怖片了
插曲好笑-11/21/15 at MoMI
有些暴力总是让人恨之入骨,只想忽略一切法律和人性。
补评: 演的还可以的片子
answer加一分
可以说就是为几个瞬间而拍成的故事。
故事有点儿假 Jodie Foster演技还是不错
我就为了看看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的单人舞台剧,看表演,对情节不可要求过高。
简单的情节但是不简单的人。重点在女主角的内心的转变吧。不错的片子,估计里面的动作少了点,而且是柔弱女人的片子没人喜欢把!
喜欢Jodie Foster在电影里做的那个节目,喜欢节目里她说的话,当然电影的结局也是我喜欢的类型
喜欢脱法的最后结局
给结局点赞!太爽了
我还是不太能理解里面的人的做法。这案子怎么能这样办。。。我靠
Tough lady Jodie(4/4).节奏略拖,片子很多细节只在2010s之前成立,比如没有security check和camera的地铁。不过仍不失为一部私fa制裁爽片。如果你支持同态revenge,如果你也曾对当代law所能溯及范围的有限性感到绝望……那么,《勇敢的人》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女版复仇,主题是我喜欢的类型,可是故事有点过不去,虽然朱迪福斯特的表演蛮不错的,这结局真是有点出乎意料。如果观众即是正义,那么就可怕了啊。
感情线索最后煽的有点儿假朱姐好彪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