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国内演员去演出,是不是感觉剧情挺没劲的,蹭了一下反对种族歧视和外貌歧视的话题。
感觉不如爱乐之城和悲惨世界,剧情很重要啊。
看到中间好没劲。
歌舞片这个形式挺好的,但剧情真的挺寡淡的。
老牌演员约翰特拉沃尔玛塔的反串很出色,可能对于演员本人来说,确实很出色。
但整个电影来说,不建议看,挺浪费时间的。
不如看看爱乐之城或者歌舞青春。
我不知道其他网站对这部影片的评分是多少,只是从隔壁冷门电影小组出来,感慨一下,国人对于外国电影的包容。
在我看来,七分电影应该是看了不浪费时间,八分电影是看了还想再看,九分电影是可以一遍一遍拉片。
我并不讨厌歌舞电影,但悲惨世界和爱乐之城珠玉在前,这部发胶确实显得非常水。
Querer es Poder,这是西语中有志者事竟成的说法。
但字面上的意思是“有想法就能够实现”。
比起前一种翻译,本片更适用于后者,我也更喜欢第二种意思。
可以说在带有偏见的社会,“志”这个字不再是单单的指一个人的想法和愿望,而是有了特别的限定。
究竟怎么样的愿望才能算作“志”?
究竟怎么样的“志”才被“允许”实现?
恐怕人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尺度。
但是如果超出了大家心中所谓的“尺度量程”,惹来的恐怕只有嘲笑、挖苦和阻碍。
五短身材,相貌平平,亦非出身豪门的特蕾西,她的愿望就是成为歌舞秀的演员。
这在大众眼里便是超出了“量程”,只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如果你不漂亮,别想当演员;如果你不高,别想打篮球;如果你没有学位,别想有什么发明…这是大众定下的“量程”,也是作茧自缚的“门限”。
成功固然艰难,但是因为人言可畏而退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敢于挑战世俗本身就是件挺了不起的事,如果成功了,更是来之不易的成就。
在这一点上,特蕾西可以说是鼓舞的力量。
“她成功了,我也要试试!
”毕竟,Querer es Poder!
本片像其它歌舞片一样是不知疲倦的欢乐!
如果说世界上有“永动机”的话,那它另一个称呼肯定叫活蹦乱跳、魅力四射的“歌舞剧”。
片中主角--胖女孩特蕾西就像是一个簇新的弹力球。
落下弹起,饱满的激情仿佛只有歌唱才能一抒她体内澎湃的活力。
那方舞姿利落、这方青春逼人,能与之相比的只有春天的原野。
给我天空,不为其它,我唱啊跳啊,喷薄!
成长!
喜欢Nikki Blonsky的表演,当然也喜欢其他众星的演出。
[By Vincentspring]
4年前写过篇文章介绍2002年红透百老汇的一部音乐剧,2007年它被好莱坞搬上了银幕,并且以狂欢式的1960年代流行音乐与著名动作影星John Trivolta以假乱真的反串女角表演而成为年度影坛亮点。
它就是《发胶》。
影片讲述巴尔的摩城里爱唱爱跳的胖姑娘Tracy在电视歌舞秀中成名的故事。
这是部沉浸在欢愉旋律与奔放舞蹈中的影片,它把超级女声式执著憧憬与美国式率直爽朗的音乐,搅动成一个载歌载舞的狂欢青春瞬间。
伴随着摇滚乐诞生初期的典型流行曲风,影片原声专辑的30首曲目组成了一架回到过去的时光机器,这些创作于本世纪初的“老歌”象经过“做旧”处理的道具,不断煽动起年长者的怀旧和年轻人的好奇。
片中主要歌曲大多为女声演绎,既有女主角Nikki Blonsky激昂励志的少女歌曲,也有骚灵味正宗的节奏布鲁斯,就算John Trivolta低沉粗砺的伪女声,也把数首爵士合唱曲目点燃出异样的光芒,真担心如此出彩的表演会为她赢回奥斯卡的最佳女主角奖。
著名黑人女歌手Queen Latifah也在片中担任主要角色,一首“I Know Where I've Been”的灵歌抢足了两位真假女主角的风头。
影片新增了数首在音乐剧版本中未曾出现的曲目,也被一一收录。
《发胶》就是一张40年前的超级女声精选,记载了快乐也记载了时髦。
(上海一周)
2007年9月20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一個小鎮Jena(耶拿),有二萬名示威者遊行示威,抗議種族歧視。
差不多同時候在紐約和華盛頓,亦分別有數百民眾響應耶拿的這次反歧視運動。
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的黑人大規模示威遊行景象,原來在今天亦會重現。
美國歌舞電影《Dreamgirls》(夢幻女郎)(2006)和《Hairspray》(戀愛大爆髮)(2007)照顧黑人觀點、為黑人說話,原來很配合美國社會現實環境。
大概26年前,我在美國看過《Dreamgirls》的舞台演出,當年的製作以豪華歌舞為賣點,那裡會提到黑人被白人剝削的情形。
想不到2006年的電影版,竟然將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娛樂界,白人欺壓黑人的狀況化作劇情衝突場面。
我看電影《Dreamgirls》的時候,已感覺美國電影改變了,之後,看電影《Hairspray》見劇中有黑人示威、抗議的場面,深深感覺這是承接今天美國歌舞電影緊貼社會形勢的潮流。
當然,一切歌舞作品內容都是輕飄飄的,就算是黑人大規模示威遊行場面,亦只是另一場歌舞而已。
不過,有這樣一場示威遊行歌舞也是具備社會意義、增加劇情內容的份量。
另一方面,大量年青黑人男女在本片裡有相當多演出機會,例如說,劇中有多場學生留堂戲,都讓那些黑人學生表現歌舞;不只如此,故事劇情還不時提到黑人有歌舞才華,值得電視台特別安排一個Negro Day(黑人歌舞日)出來。
本片作者以如此心態拍戲,明顯是吸引新一批觀眾。
《Hairspray》是部以中學生為主角的歌舞劇,那是美國歌舞劇的強項,以前的名作可以數《油脂》,今天也有一部來勢洶洶的《High School Musical》。
英國歌舞劇甚少有這類作品,所以美國中學生的精采歌舞,特別值得欣賞。
果然,今回這部美國歌舞製作又一次凱旋,片中那位可愛肥妹Nikki Blonsky扮那個角色,活靈活現,簡直演得入木三分,相信她可以在歌舞作品中留名。
光是看這位肥妹的歌舞演出和趣緻表情,便知道幕後人花了無數心血。
片中的青春男演員是當今少女偶像Zac Efron,他演電視《High School Musical》走紅,今回他演電影亦稱職,比過去同類型的脂粉小生好。
其他著名演員(Michelle Pfeiffer和Christopher Walken)亦稱職,只是John Travolta反串演肥媽,沒有甚麼歌舞演出,是遺憾,他的反串變成商業噱頭而不是演出效果的需要。
導演Adam Shankman是編舞出身,由舞蹈人來拍攝舞蹈戲,當然比較集中舞蹈本身,像電視鏡頭紀錄舞蹈演出而已,至於鏡頭和畫面結構、組織,則沒有突破性安排,只是平平穩穩而已。
這部電影中的歌和舞沒有《Dreamgirls》的精采,但仍然好看和值得看。
(完)
今年来北京展览馆演出的时候看了现场,觉得一般般吧。
感觉是时代感非常强的作品,如今有点过时了。
仿佛我们曾经一度风靡的蝙蝠衫和健美裤。
2007年最好看的歌舞片!
喜欢《红磨房》、《芝加哥》之类影片的朋友千万别错过!
影片比前两者更轻松简单。
故事看似就是一个励志题材:喜欢唱歌跳舞的小胖妹一直梦想着能上当地的歌舞秀节目,但制作人对她的身材大加打击。
而且在这个60年代的城市中,黑人还是得不到可以表演的机会。
在小胖妹的努力下,黑人得到了歌舞大赛的冠军,而她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歌舞片么,故事其实并不重要,关键看歌舞编排和表演者。
影片的前三分之二都看起来赏心悦目,尤其是那段“The Nicest Kids in Town”,非常养眼而且富于煽动性。
初出茅庐的妮琪•布朗斯基歌舞表演都轻松自如,长相又非常可爱,尽显胖妹魅力。
众多名角也都献声献舞,尤其是反串胖妈的约翰•屈伏塔,着实让人“又惊又喜”。
总之,除了结尾部分稍嫌平庸,这是一部相当让人过瘾的歌舞片。
这是一度占据今年票房冠军的歌舞片,我看的时候是晚上,为了不吵别人,带着耳机看的,结果就是带着耳机摇头晃脑的大笑,比较神经。
首先演员的歌喉都巨不错,舞蹈更是令人巨愉快,我当时就想现代舞真的还是西人的专利,因为又联想到了全美音乐盛典,看到一众欧美巨星的演出,再看我们自己所谓港台巨星的舞台表演,魅力差的天远地远。
我们东方人的身段,节奏感先天的东西注定无法模仿西方人,西人融入了黑人的柔韧性和节奏感后跳舞唱歌更是没话说,就象西方人要学我们的京剧和民族舞蹈也是差,其实周杰伦再江郎才尽,他推出的中国风还是不错的,再说了我们还有宋祖英,到世界范围都是殿堂级的人物,都能独树一帜,我们加入我们自己的原生态才可以和别人主流抗衡,才不会被边缘化。
扯远了,里面最好笑的是约翰屈扶塔男扮女装饰演可爱TRACY的妈妈,又跳又唱又贪吃,好搞笑。
想想他在《变脸》里的狰狞,再看看他在《发胶》里的可爱胖妈妈形象,真的觉得他戏路宽广,感叹好莱邬的巨星天文数字的片酬拿得应该,因为太有才太稀有拉。
Hairspray表面上看起来主要是在说一个胖女孩认真做自己,不顾他人眼光、登上舞台圆梦的故事,然而,只要再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实际上这个舞台代表著一种「谁有权力/利发声」的意涵,在片中你不难发觉占有主流位置的,是那些握有资本、权力的白人,他们掌控媒体,并间接主导了该时代的审美观:瘦、装饰的、精致的;而被雇用的劳方似乎只能照著资方所给出的游戏规则活动,无论是无意识的跟随、或者是有自觉意识却又不得不屈从。
举例来说,这可从二个部分来看:审美观、以及节目是否要有「黑人日」的争论。
就审美观来说,最明显的例子在於女主角的母亲:因过度肥胖而不敢出门、以及一开始对於同样肥胖的女儿想上电视的嗤之以鼻,由於她意识到社会所认定的「美的身体」与自己的身形格格不入,同时也接受了这种强大、以苗条作为主流的价值观,所以对自我感到羞愧。
而「黑人日」背后則涉及种族偏见、甚至是歧视的议题,从每周一次黑人日到杜绝黑人日--白人(资方)拒绝让黑人(劳方)登上舞台!
这种种族歧视与经济權力混杂在一起所产生的社会议题,被Hairspray以一种极度简单的二元对立论述给化解掉了:从肥胖的女主角被白人同学排挤至劣等班(都是黑人同学),到她主动为黑人发起「黑人应与白人同样拥有舞台」的社会运动,最后成功、并因此掳获男主角青睐,以完美大结局收场--一切都是那么地理所当然!
片中的黑人,都被自然而然地赋予了「个性友善、乐观、具有才华」的特性,而女主角从「发现」到接纳,无疑地是一种黑白种族大和解的价值意象,不仅让人想问,事情真有你想做就一定会成功、而不用考虑到拥有多少发展的资本、权力、社会观感;另外,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差异真有那么壁垒分明、而内部单一且同质化吗?
你可以发现,那些边缘价值(肥胖、黑皮肤)逐渐搭上同一阵线,发出多元并存的呼声,力抗极有可能消灭他者的主流价值(瘦、白皮肤、白种人优先),然而这种努力在Hairspray里看起来却如呼吸一般简单、甚至不证自明,如果说,六○年代的美国社会仍普遍存在种族歧视的观点,那么,为什么Hairspray所呈现出的,始终是一种再和谐不过的社会气氛呢?
就连价值观也是,好像那些社会公义是不理自明的、拥有排除异己心态的人才是少数,而且最终必定没有好下场!
这个社会,真的有如Hairspray所呈现的那样简单吗?
排除掉本剧过於简单的叙事逻辑(或许这亦是作为舞台剧之不可避免,但在Hairspray却显得太过简单而不够深刻,所有人物性格都可被化约为一种善/恶对立,有些人物毫无性格,例如Zac Efron所饰演的男角,根本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花瓶!
),本片让我较为欣赏的,是音乐、舞蹈与服装设计视觉上的表现,扣除掉对於思考深度的要求,Hairspray仍不失为一部唱舞俱佳的娱乐性电影,它沾到了社会议题,可惜的是却反省性不足,就将它作为我对本片的小小期许吧。
文/狐狸梦见乌鸦恰好狐狸是一个性情中人,恰好这几天因为学业身心疲惫,恰好这几天因为牙疼上火着急。
正当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时,这部《发胶》给狐狸这倒霉的几日带来了一丝快乐。
电影不是良药,他无法帮你搞定任何事情。
但是,电影却可以作为一种精神依托,有时可以成为一种精神食粮,来填补你空虚的心灵世界。
好的电影并不一定令你心情舒畅,而另外一些电影却能够使你身心愉快,《发胶》无疑属于后者。
本片是一部普通的歌舞片,虽说有那么几个榜上有名的“Star”助阵,但是本片在如火如荼的北美暑期市场杀开一条血路而获得上亿元的回报还是让狐狸有些意外。
带着一丝疑问,狐狸看罢此片,不但打消了之前的疑虑,而且“节外生枝”的给狐狸最近阴云密布的日子带来了一丝曙光,令我暂时忘却了平时的烦恼。
《发胶》不是一部喜剧片,片中几乎没有什么特意的搞笑内容,但是影片就像一台永远在制造微笑的机器,会让你的嘴从头裂到尾。
本片改编自同名百老汇音乐剧,严格上来说本片还算不上有一个新颖的故事。
片中通过一个做着明星梦的白人胖妞的视角,去看待取消种族隔离运动,并把它融入到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而且,在影片中无时无刻不再阐述着一个关于审“美”的观点。
尼基·布朗斯基饰演的胖妞,一个似乎会注定失败的人物,最后却赢得的最后TV选秀的胜利,而且帮助了黑人女孩获得了一个历来只有白人才登顶的冠军,这无疑挑战了我们传统的审美观。
影片表现的那种“内在美”并不算创新,但是表现的方式却新颖独特。
本片不像《浅薄的哈尔》那样去刻意的强调“内在美”,而是把这一点融入到一个历史的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的事件而逐渐表现出来,最后再加以一个大团圆的完美结局,画龙点睛,使影片的主题更加明确,毫不做作。
而且能使观影者在看片过程中了、体会到最大的观影乐趣。
即使你对本片的故事毫无兴趣,那么本片中的歌曲和舞蹈也绝对值得你反复欣赏。
影片始终处在高潮状态中,配以上世纪60年代风格的欢快歌舞,似乎又回到了歌舞片盛行的60年代,通篇展现出一种复古的情调,令人兴奋,狐狸在看完电影第一件事就是寻找本片的OST。
除此之外,几位大牌明星的精彩表演也不容错过。
约翰·特拉沃塔这次可真是豁出老脸,反串了一个肥硕的老女人,不仅一展歌喉,最后也不忘秀几下舞姿,以找回当年《油脂》的感觉。
米歇尔·菲佛(Michelle Pfeiffer)的复出表演也堪称精彩,年近半百的她依旧光彩动人,饰演的蛇蝎美人栩栩如生,真不知她平时是怎样保养的。
还有越老越不正经的克里斯托弗·沃肯(Christopher Walken),曾经的坏人专业户最近也开始走俏,这次更是与约翰·特拉沃塔上演“夫妻档”,令人喷饭。
不要忘了“电眼”(《X战警》)詹姆斯·麦斯登,这次终于脱下了绿帽子,虽说出镜不多,但是给人印象深刻。
也许你会觉得狐狸对本片的赞誉有些过火,但是这确实来自本人的内心体会,就像在上课时间偷看漫画一样。
《发胶》的成功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这是一部令人轻松愉快的电影,而且绝对是07年度值得一看的佳片!
IMDB评分: 7.9/10狐狸评分:观赏性:★★★★娱乐性:★★★★回味性:★★★总 评:★★★★
首先非常遗憾的说,我好像没有看到约翰·特拉沃尔塔的身影。
难道是男扮女装扮演·女主角的妈妈?
但愿是重名吧。
克里斯托弗.沃尔肯则扮演女主角的父亲,一个善良甚至懦弱的男人。
克里斯托弗.沃尔肯是谁?
他年轻时可是一个标准的金发帅哥啊,甚至帅气中带有一点邪性。
他最著名的角色就是1985年007系列《雷霆杀机》中的大反派索林。
据说当年他曾经一度成为邦德的候选人,只是过于帅气或略微带一点邪气才惜败于蒂莫西·道尔顿。
不过,他还是得到了出演007系列的机会,只不过扮演的是邦德的头号大反派。
好莱坞的老美女米歇尔·菲佛尔饰演本片的反面角色,虽然美丽,但是自私又邪恶。
特蕾西是个“沈殿霞”式的女孩,恐怕有一点点超重,但是绝对的可爱。
打了鸡血的歌舞场面着实热闹炫目,只是这样励志的剧情并不感冒。
雷。。。歌不错听。。
没想象中的那么差
看起来很傻逼,其实用来消磨时间的话,还是不错的,我总觉得女主的妈妈是男人假扮的
穿梭在60年代和现在的空间里的电影~
课上看的,屈伏塔大叔啊。。。。
又一个死胖子丑小鸭变白天鹅的糟糠故事,歌舞青春简陋版,一点都不讨喜的女猪脚看着就尼玛恶心!!!
还真是搞个毛
发胶无敌
超级无聊
还不及《歌舞青春》~看一半睡着了~
很理想很快乐的电影
恶...
哦卖糕的! Jonh Travolta vs Michelle Pfeiffer !!
对歌舞剧无抗体。在偏见世间对平等世界的追求,往往因艰难而显得尤其壮美。
约翰特拉沃塔的演技真是盖了!
1月2号晚中央六台
看不下去。。。歌舞片。。。
剧情好空洞~~
welcome to 60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