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观影之前,看它的剧照已经可以隐约嗅出一丝《春风化雨》(《死亡诗社》)的气息来。
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一位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教师,再加上一个或几个顽固不化,粗暴专制的学校领导——这样的人物组合几乎已经形成了教育题材电影的一个固定的内在结构——所以有人说这电影“古典”、“传统”。
但是导演出色地运用了音乐来作为影片的主要表现手段,从而使法国人特有的优雅浪漫,在这样一部几乎完全遵循传统套路的、中规中矩的电影中,依然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春风化雨》带给观众的第一感受是心灵的震撼,那么我以为《放牛班的春天》给人的第一感受则是心灵的沉醉: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甜美清亮的童声合唱,以及悠扬的歌声中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激、怀念……这一切无不美得令人动容。
此外,非常有趣的是,由于这个学期开始上教育心理学,我在影片中看到了如果是放在从前,自己绝不会注意的一点:那就是行为主义者与人本主义者的对立:)以中文系学生的眼光来看,可能只会看到校长习惯性的咆哮如雷加大棒政策与Clement Mathieu学监的温和诙谐、善良宽容这两种作风、两种人格的鲜明对比,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实际上还反应了两种教育理念、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对立。
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
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其态度可说是雷厉风行、不遗余力。
刺激-反应的联结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并且,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作为一种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
行为主义者的做法之弊端也在这一生动的案例中暴露无遗,那就是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
话说回来,仅以行为主义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校长的教育手段也颇多可指摘之处,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强化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更遑论及时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为积极反应。
学生们无时无刻不被告诫着不许这样做,不许那样做,却没有人来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所以,即使是典型的行为主义者,肯定也会对这个校长的教育方法大摇其头的,因为他太缺乏建设性精神了。
当然了,影片本来也就是要把他塑造成一个庸碌小人来做Clement Mathieu学监的陪衬,我们不必对他抱太高期望。
相比之下,Clement Mathieu学监便是春风化雨的人本主义者了:)他与校长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呢?
我想主要还在于他将学生当成同自己一样的,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会在满足学生作为正常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
让我们来看看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七大基本需要中,Clement Mathieu帮助学生实现了哪几点。
首先是安全需要:虽不能说他将学生完全从校长的淫威下解脱出来——某种程度上他自己也是这种淫威的受害者——但至少他在心理上总是站在学生一边,并竭力为犯错的学生寻求庇护,保护他们不受伤害:因此,他首先是一个能给予学生安全感的老师。
归属与爱的需要:他给予弱小而无依无靠的Pépinot更多的关爱,到最后几乎完全充当了父亲的角色。
尊重的需要:当发现校长的十万法郎是Corbin所偷时,他询问了原因;想要一只热气球的愿望是意料之外的天真和单纯,为此他不忍心打碎这个孩子的人生梦想,于是又一次成为了包庇窝藏“坏孩子”的“同谋”。
审美需要:这无需拿什么特别的例子来多说,整部电影的核心事件——成立合唱团——足以凸现这一点。
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集中体现在那个有着“天使脸孔”的音乐天才Pierre Morhange身上,可以说,完全是Clement Mathieu的慧眼识珠,为Pierre Morhange一生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搭好了阶梯,令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
再说一点跟心理学有关的东西,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老题目。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自己心目中的“好学生”和“坏学生”,无意识流露的态度会有多大的反差。
课上,小Pépinot因为答不出玛丽莎内是怎么死的而被罚抄答案一百遍。
课下,校长和蔼可亲地给了他最喜欢的乖孩子Boniface饼干的奖励,说:“你知道玛丽莎内是被枪决的吧?
”Boniface自信地说:“是的,先生,就像拿破仑一样。
”校长十分尴尬。
另一幕,Clement Mathieu在厕所里堵住了偷他乐谱的学生,刚好被学校的老师Chabert撞见。
Clement Mathieu想要大事化了,谎称是在教学生合唱。
Chabert不相信,警告Mathieu不要总是袒护学生。
Mathieu愤愤地说:“你真是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
”Chabert转过身冷漠地说:“在这里吗?
没错!
”如果一个老师认定自己的学生无药可救,那么自然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坏事,哪怕他们什么都还没有做,也很可能是在进行预谋策划。
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心态一旦过了头,势必就要演变成罗森塔尔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可以想见,在老师的偏见与歧视之下,再天性纯良的孩子,也极有可能成长为心理扭曲的人。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当引以为戒。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和大女儿一起看的,刚开始就觉得是一部非常一般的孩子和老师之间的琐事,没想到被他们的坚持和感情感动到了,再不起眼的人,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梦想成真的那一天!
感动到我的不只是一首好听的歌,还有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信任与支持,收获满满,热泪盈眶的感觉,很久没有过了😄,希望看到更多很好的电影!
星期五的晚上,和女儿一起看的这部影片,看完后女儿一直在用她所谓的美声哼着电影里的歌,连洗澡时都没停下来,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的魅力!
一群“问题”孩子,一所封闭的特殊学校,一个专横暴力的校长,这是我们和新任老师马修同时看到的。
没有特别的渲染,没有刻意的前后对比,在一天天的日常中,他们的生活就有了变化。
马修和他们的交流不再像其他老师一样只有谩骂和体罚,他们不再只想着如何恶作剧,他们静心写下了自己的理想,唱出了动听如天籁的歌声,眼里流露出纯净和快乐的光,他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尊严和灵魂,这一切的改变只因马修老师的音乐,不,只因马修老师心底的那份理解与尊重!
充满喜感的秃头老师马修,慈祥善良的马桑,坚持星期六等爸爸的孤儿派比诺,敏感好强有着音乐天赋的单亲孩子皮埃尔,窗口中飞出的写着有错别字的祝福和爱的纸飞机,载着马修和派比诺一起离开的电车……剧中场景人物语言都是平铺直叙的朴实,但每一处都有着不着痕迹又让你内心起伏的感动。
当孩子们的歌声响起,尤其是皮埃尔纯粹干净悦耳的歌声飘过,不只是周围环境,你的内心也是忘了一切的浮躁喧哗、沉静无声的。
影片没有给暴力和功利的校长多少的言语职责,却让他的前程葬送在学校的火海,影片也没有给出超出现实的完美,留下了让人惋惜却真实的遗憾,比如行为恶劣,被误解蒙羞最后纵火烧了学校的蒙丹。
马修的爱也有遗漏的一角,虽然他曾试图弥补,但终究没有坚持。
这几天耳边还在回响从“池塘之底”学校或是从女儿房间飘出的歌声,若问孩子的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对他们的爱和理解里,在他们清脆的歌声里。
放牛班的春天,看简介是个相当老套的故事,一个善良的老师来到了问题儿童学校碰上了一个个难缠的学生,一个粗暴只为追求名利的校长,然后他组建了一个合唱团,发现了一个歌唱天才等等,但就是一个这么老套的故事却又那么温馨,倔强沉默却深爱着母亲的皮埃尔,可爱有点懦弱有点笨固执等待着父母的星期六佩皮诺等,庆幸他们遇上了马修,一个好老师,用爱 理解 耐心还有帮助他们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其实最爱皮埃尔那段,失意的马修来到了学校看到了默默站在门口等待的星期六,可爱得很笨的星期六终于等到了一个会保护他关心他的家人.
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
马修,一个落魄的音乐家,失业的代课老师,却感动了无数人。
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
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
伯乐不是每个人都遇得到的,老师也不是每一个都是伟大的。
因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
马修式的教育,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马修老师喜欢莫杭治母亲这段恋情,可能大家都觉得有点可惜。
其实影片一开始也暗示了一些东西的,不妨想想,莫杭治母亲去世不久,佩皮诺就拜访了莫杭治。
佩皮诺是最后陪在马修身边的人,他的拜访一定是接受了马修的临终前的托付,说明马修也应该是刚离开人世不久。
想到这里,多少有点心酸,其实莫杭治母亲也是对马修老师有好感的,两人虽然没能在一起,不过编剧却安排了两人离世时间相近,想必两人在天堂能相遇吧。
先说说影片给我最深刻的一幕吧,影片最后的纸飞机和稚嫩的不停挥舞的小手。
大概是在初中时第一次看《放牛班的春天》,当时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看的,一直到最近,去接上幼儿园的小侄子放学,看到满窗明几净的教室里飞满了纸飞机充满着叫笑声,突然眼前就和记忆里的画面重合了,然后就有了最近的一次重温,感觉自己的灵魂被清澈的童声合唱洗涤了一般,并且深深体会到了一个良师对人生是多么重要。
一个人的力量会有多大呢,片中老师马修对这些在池塘之底生活着的孩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将他们凝聚在一起,挖掘每个人的长处,用爱包容与理解,慢慢的磨掉他们的棱角,这正是一些失意之人渴望的,或许是安慰,又或许是关爱。
举个例子,初中时我的成绩还算不错,唯独英语脱了后腿,不是不努力,而是不喜欢,不喜欢这门课程,英语对于我来讲就是负担,至于原因,大抵来自英语老师,我的三观基本上和老师完全相反,他说往东我就想西,彼此看不惯对方,上英语课听到他用尴尬的口语授课就心里厌恶,长时间积累下来,造成了英语的脱节,但是如果有一个我喜欢的老师授课,那结果必然相反,也许未来也会有很大变数。
这就是一个人的力量,潜移默化可以改变许多,世界上没有一人是一无是处的,但愿意挖掘,愿意包容的伯乐却寥寥无几,我想,马修老师的大爱不是每个人都有,但至少,我们可以多一点包容和理解,眼里多看到些他人的闪光点,有时,不经意间,命运的轨迹就发生了改变。
重温后的想法,以上。
看到最后,特别想知道,老师带着孩子们去了哪里。
可惜导演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然后一个镜头,蒙丹看着学校,抽着烟。
什么意思呢?
这个人物铺陈那么多,是什么作用呢?
在60名孩子的群像中,一个唱歌最好的、一个最小的、一个蒙丹,三个人占的篇幅最大(其他次重要人物包括让门卫大叔受伤的孩子、偷钱的孩子)用意何在?
(有些孩子教育也是教育不好的?
导演大费篇幅,只为做一个反面教材?
)回看蒙丹事件的回顾:
1,背景:蒙丹从圣菲亚少管所带过来,对他在更自由环境的适应能力做研究 。
智力图表上分为充分、正常、稍次、轻度弱智、中度弱智、深度弱智、白痴,看图显示,蒙丹整体处于正常偏上(不知道此测试横轴是否标识年龄,皮内西蒙测试,心理学和懂法语的小伙伴可以帮忙看一下,此处腾讯翻译是否准确),以图表上的数据看,蒙丹的智力一直处于正常偏上的水平。
能读书、写字。
但是被作为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作为科学实验的实验品,考察他是如何融入普通群体或者说他是否能够融入普通群体。
(根据一个测试,这个孩子倾向于暴力、寄生、破坏和。。。。。。
说谎成性,说谎这个特性还被特别特别强调了一下)分析:在此我们要分辨一下,是真的如此还是被说成如此,在最开始学监先生刚到这个学校的时候,说这里的孩子也是各种问题儿童。
(池塘之底,再教育问题少年的学校)而且非常重要的,特别强调的说谎成性,可以说在人物出场的那一刻他已经被定调。
(然而说谎是可以通过某项测试完成的么?
即使在现在,也是需要测谎仪根据心跳、汗液分泌等多种方式才能判定,而且准确性至今并未得到百分之百的认证。
)2,问题:蒙丹的成长1)老师说,如果你不遵守规则(吸烟),就有你好看;然后,他故意吸了一口,挑衅的看向学监。
2)老师问,你会唱歌吗?
他说,我会,但是你不会喜欢。。。。
然后唱起了黄色小调儿。。。
有些得意的“我早和你说了”。。。
然后老师并没有理会说你还有一副不错的男中音嗓音。。。
然后他一脸被冒犯的表情逼近老师“一副什么嗓音?
” (孩子的成长里,由此可见一斑,没有人会跟他好好说话;往往是侮辱的词汇多过赞美,所以当他听到一个没听过的词儿是,便直觉的当成是一个骂人的话)
3)和莫杭治的打架——结果自然是关了禁闭老师说,在给你们父母的信里,可以告诉他们让每个月来探望他们。
在这里我们留意一下三个孩子的回答。
蒙丹说:我老头子,我都不愿意见他。
老师说没准莫杭治想见他妈妈,然后蒙丹回了一句,在这里翻译可能有点点问题,按剧情猜想这里大概蒙丹说的可能是“那他还不是一个人在这里”(意思大概是说,他还是被丢在这里),所以莫杭治会回头恨恨的盯着他。
和莫杭治的交流,一开始是以蒙丹自己的方式向对方示好,递香烟、我会保护你;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觉得莫杭治是同类。
有父母,但是父母不管自己,把自己丢在类似少管所、问题少年学校这样的地方,然后自己去快活。
由此我们多少可以揣测,蒙丹的身世大体是:父亲有问题(酗酒家暴或者其他,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是让他不想见的父亲,而父亲本身对孩子也没有关心)、母亲可能是从事特殊职业的(为谋生也好、为自己快活也好,从蒙丹熟练的唱黄色小调儿,我们大概可以揣测一二,从小看着母亲做这种职业、从嫖客嘴里学着那些小调),慢慢长大的蒙丹在街面上混迹,他所知道的交朋友的方法,就是一起抽烟一起喝酒,他所知道的对话就是威胁“谁再笑我就让你好看”(从这句话里大概也可以揣测,在他原生的圈子里,别的小朋友也是经常嘲笑他的)
4)勒索小佩皮诺,然后在食堂偷吃香肠喝酒在他的人生里,恃强凌弱、勒索赚钱,就是靠这样的生存之道活下来的。
然后,在少管所里(或者其他的管制学校里),表面为你好背地里使绊子的学监大概就是他曾经遇到过的,因为别人对自己好,信任了别人,却被背叛,少年冲动一怒之下刺伤了以前的学监。
大概就是他暴力倾向测评的由来之地。
然而当这里的学监,因为他欺负佩皮诺,而站出来的时候,大概是被震撼到了。
在这里,学监已经不只是一个老师的身份,有么有很像一个父亲,一个非常关心自己孩子的父亲,才会带着愤怒、克制、去让坏孩子远离自己的孩子,才会说出无论如何我要好好保护他、不许你伤害他的這些话。
蒙丹这次没有反驳,被老师的愤怒镇住了、或者被这种像父亲一样的保护震动了,他的视线从直视,慢慢看向了下方。
在直视的眼神中,我们已经看不到一开始那样的挑衅、戾气;而眼神向下,在行为学上,这是一种认错或者屈服的表现。
3,爆发事件先是作为引子,他进入另一位老师的房间偷手表(偷?
或者好奇?
正如孩子们进入学监老师的房间里撬开了锁拿走了他的乐谱,不知在这里是否是前后的一种对应。
)在这里,我们看到一句话学监老师说“等一等” “等什么”“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
其实从这里,猜想,蒙丹是在转变中。
他,已经成为合唱团的一员,已经慢慢在参与到改变的过程中。
然而,一次犯错就会一辈子犯错。
大多数人是这么看待他的,15天的禁闭,蒙丹在想什么?
想变好就变好了?
反正也没人相信你。
我也想像莫杭治一样唱歌。
那又有什么用,你已经是一个坏人了。
黑暗的禁闭室里,两个自我的拔河、争执,哪一种占了上风?
背过光去的脸上,是失望还是绝望?
然后他趁跑步的机会跑了。
(其实莫杭治也偷偷跑出去过,但是学监说不管怎样不管他去了哪反正他回来了)蒙丹为了什么?
去了哪里?
是随歌声飞向了外面更自由的地方?
(下图虽然是影片后面发生的,但孩子们的心里起的变化是不是一样的呢?
)
总之非常不巧的是,这个时候10万法郎没有了。
校长报了警。
警察抓到他送回了学校,校长打了半个多小时,一次次的从头再来“钱在哪里?
谁偷的?
”蒙丹一直在说“不知道、不是我”。
最后一次从头再来,蒙丹身体在发抖,眼神变了,不再回答直接卡住了校长的脖子。
在老师们救下校长后,校长说“叫警察来,他已经承认了。
”承认了的犯罪,就不再只是问题少年,从后面我们知道他要被送进监狱。
最后回望这一笑,是什么呢?
个人觉得,这个笑容是这个角色整部电影里非常明朗的一笑。
(可以和开始把烟圈吐在老师脸上是的那个笑做个对比)
事实证明,一切不过是莫须有的罪名。
因为被控偷窃,蒙丹被关进了监狱。
面对事实,校长怎么说的,即使他没干这事儿,迟早也会犯事儿。
(社会大概也是这样看这些孩子,可怕的决定论)但这个结论,同样推翻了之前对蒙丹的一切描述。
是先入为主的认定这个孩子就是有问题的?
还是真的有问题。
所谓的说谎成性和偷东西,在这一刻都变得值得怀疑起来。
最最经典的法国名著,悲惨世界的冉阿让,还记得那个故事吗?
改变他一生的事件,偷了教堂的烛台,警察把他抓住带过去的时候,神父说是送给他的。
(看到这里,这个故事又再次跳出来,是不是很像?
或者说是不是类似的故事)
冒烟的学校、蒙丹的背影、吹了一口香烟。。。。。。
这一切叠加就意味着是蒙丹烧了学校吗?
得出这一结论,是不是就和那位学校的老师和校长一样了呢?
因为是坏孩子、所以为了报复烧掉学校?
本该在警察局的蒙丹,后天就要被送到第莫度(大概是监狱名)的蒙丹,为什么出现在这里呢?
应该是被释放了。
学监去了哪里?
真的是去森林捉迷藏?
这个答案太荒诞,荒诞到一看就是随便编的理由。
校长不在孩子们不用上课的时候,老师说什么?
说“我有更好的主意”(也许就是去给孩子们上更重要的人生一课,公正、诚实)真正的原因,大概是学监带着孩子们,去了当地的警察局,说明了情况。
(大概也带着那些找到的现金)那么在有人证(自首的小朋友)与物证(并不是蒙丹偷走,反而还在学校的现金)的情况下,蒙丹被释放了。
学校着火大概真的只是巧合。
力荐!
马修用音乐拯救了一群问题少年。
我相信音乐有这种力量。
我和女儿一起欣赏了这部碟。
女儿偏巧是学合唱的,所以我们在欣赏情节之外,也花了点时间点评小男生们的演唱技巧。
比如,当马修将这个那个分到了女低音、女中音部时,我俩都呵呵笑出了声。
哈哈,好玩的很。
一般赖皮大王乖乖地被歌声俘虏了灵魂。
当初送孩子去学唱歌的时候,我想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才替她做出了选择。
她学歌的地方是一座英国爵士留下的建筑,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当第一次在这座辉煌的建筑、明亮的大厅里听着孩子们唱着轻盈美妙的歌声,我感觉心都融化在了歌声里,感受到每一寸肌肤都受到了阳光的亲吻。
这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多次与我相遇,所以我相信歌声的魔力。
在这部电影里,我再次体会到了这种幸福的感觉。
尤其是当马修离开“池塘之底”,在天使般的歌声中,孩子们从窗口扔出一个个亲自签名的纸飞机为他送行,马修一步步回头,一双双波浪般的小手在窗口挥舞,看到这里,我的眼眶充盈了泪水。
如果你喜欢孩子们的歌声,你喜欢孩子,或者你碰巧是位父亲或者母亲,那我都隆重向你推荐这部电影!
而我在看完借来的片子后,准备立刻买来作为收藏。
BTW,又听说这部电影中的歌曲都是小演员们亲自演绎的,真是令人惊叹!
《放牛班的春天》:池塘畔底有天使01《放牛班的春天》是我每次观看必泪奔的一部电影。
没有超高颜值的演员,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反转,没有浓墨重彩的感情戏,甚至全片只出现了两位女演员,连学生都是清一色的小男孩。
然而,就是这么一部色彩饱和度极低,连名字都翻译得颇显土气的电影,却拥有洗涤灵魂的力量。
许多人说,这部电影让人明白何为师德,何为园丁。
一所名为“池塘畔底”的青少年辅育院,一个秃顶矮胖的代班老师,一群顽劣不堪的问题学生。
他们的相遇,居然碰撞出人间最动人的歌声,唤醒了孩童心底最纯真的善良。
春风化雨的歌声里藏着的,是天籁,是善良,是人们对世界最初的渴望。
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够真实,又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压抑过后,满是对希望的赞颂。
故事发生在2004年的法国。
影片通过一本日记,回溯了五十多年前,一群问题少年的灵魂救赎之路02日记的记录者克莱门特·马修,是一个怀揣音乐梦想的失败老师。
他在日记开头写道:1949年1月15日,多年在不同领域的尝试失败后,我深信即将面临最悲惨的未来……“池塘畔底”辅育院,连院名似乎都是特别为我取的。
灰蒙蒙的天空,漠然半敞的铁门,还有一个躲在门口的小个子男孩,这些是他日记本里记下的第一个场景。
这令人压抑的初见场景,被他万分珍重地画在日记的扉页。
它是一切的开端。
走入这里的第一天,马修就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机。
与其说“池塘畔底”是一所问题少年再教育学校,不如说它是一处充满暴力诡谲的监牢。
在这里,校长是牢头,所有学生都是囚犯。
没有人被善待,也没有人被信任,恶意与暴行无处不在,“犯错就要被处罚”更是校长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一位学生因为对神父不满,恶作剧戳伤了他的脸,因为没人主动坦白,校长就随便在点名册上念一个名字,被点到的同学只有自认倒霉,接受校长的处罚。
而所谓处罚,往往就是体罚。
03马修第一次进教室,就接连遭到学生的整蛊,引起全班哄堂大笑。
没有人服从他的命令,他们嘲笑他秃顶的脑袋,矮胖的身材,还有他想要维持体面不发脾气的种种窘态。
那时的“池塘畔底”,没有人教孩子们懂得什么是尊重。
但是马修来了。
马修和所有老师都不一样。
虽然只是代班身份,可他对这群顽劣的孩子,却带有一份无底线的宽容与耐心。
校长闯进乱哄哄的教室冷声问责,他三言两语替学生们解了围;看到莫翰奇在黑板画他的漫画丑照,马修依样画瓢给他画了一个更滑稽的;他命令那名对神父恶作剧的学生去医务室照料神父,却隐瞒了他始作俑者的身份,令不知情的神父赞不绝口;贝比诺在被老师提问时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他在一旁暗戳戳地打手势给提示……
孩子们每天都被善意包围,日复一日,他们身上的戾气渐渐消褪,开始显露善良的本性。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马修的专业能力不见得有多出众,可他却凭借自身的柔软与善意,缓缓走入学生的心中。
师生之间建立了信任,教学也就成了水到渠成。
04在学校的六十多名学生中,贝比诺和莫翰奇,在马修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贝比诺就是马修初来乍到那天,在铁门处见到的那个小个子男孩。
每到星期六的家长探访日,他总要可怜巴巴地守在那里,等待他早已战死沙场的父亲前来看望自己。
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个孤儿,只有他自己不肯相信。
贝比诺长得瘦瘦小小,经常被人欺负,脑子也不聪明,看不懂马修的提示,也听不出同桌5+3=53这个答案有多荒谬。
他永远眨巴着一双天真的眼睛,乖乖巧巧,却总是形单影只。
莫翰奇生在单亲家庭,自认为是一个被母亲放弃了的孩子,所以也就干脆自暴自弃。
他性格敏感,习惯用冷漠武装自己,对音乐却有着天生的灵性,拥有被上帝吻过的天籁之音。
他沉默而别扭,远离人群,抗拒友善,却会在夜晚空荡荡的教室独自歌唱。
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有多想融入那个已经在马修的带领下,渐渐凝聚起来的集体。
05作为老师,马修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知道如何压制孩子的狂妄,也懂得尽力维护他们的自尊。
唱诗班刚组建时,贝比诺连一首歌也不会唱,同学们都在窃窃嘲笑,马修却任命他为指挥助理,每次练习时将小小的他抱上讲台看热闹,增加一份参与感。
另一位个子高高,五音不全的学生,被他任命为了专门负责举乐谱的人形指挥架。
莫翰奇的高音清澈,有如天籁,被马修赋予了独唱的特权。
然而,在他逐渐找回自信,甚至渐渐漫过自大的警戒线时,马修又撤回了他的独唱权。
“你嗓音还不错,但无人不可替代。
”我想,这句话对后来的莫翰奇,该有醍醐灌顶之意。
合唱团在给公爵夫人公开表演时,莫翰奇郁郁寡欢地站在队列之外,以一种“受处罚”的姿态。
然而到了他被夺走的独唱部分,马修却向他遥遥示意,眼神鼓励,等他开口。
后来,马修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在莫翰奇专注的眼神里,我突然领略出许多东西。
有着骄傲,被宽恕的喜悦,和一种新的感受——人们对他的肯定。
为人师者,不光心有善意,还要擅用方法,因材施教。
这些,马修都做到了。
06影片最大的两处泪点,都集中在结尾的冲突高潮爆发。
由于一起事故,让意外保护了孩子的马修成了背锅侠,被早已看不惯他的校长趁机辞退,甚至临走前,都不让他去教室与孩子们作个告别。
迫于残暴校长的压力,马修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学生们都格外听话,没有一个人违反规定为他送行。
他一面心酸地自嘲一面走,忽然走入一片纸飞机飞舞的天地。
教室的门被学生反锁,窗户敞开,一枚枚被叠成纸飞机的告别信飞出窗外。
学生们一边高声唱起马修教给他们的歌,一边在窗边默默挥手,与他告别。
那一刻,天籁童声不绝,纸飞机漫天飞舞,我心底积蓄的感动溢满胸腔,泪水夺眶而出。
另外一处泪点,是贝比诺冲出铁门,一手拎着他的小小行囊,一手抱着小熊,可怜巴巴地央求马修:你可以带我走吗?
他终于接受了自己是孤儿的事实,却始终渴望有一个人,能盛放他心底对父亲那份稚嫩的爱。
贝比诺被马修抱起来的那一刻,我们仿佛看到一对父子,登上了那辆通往幸福的红色班车。
07电影里,最打动我的人就是贝比诺,因为他太像我们童年的自己。
没有惊人的相貌和天赋,资质平平,甚至命运多舛,却始终不曾丢弃纯真,怀着一腔无处安放的善良,被人欺负也不怨恨,傻傻等待被人善待的那一天。
个头矮小怎么样,总是犯错又怎么样?
那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曾走过的童年啊。
懵懂无知,不通世故,心中却盛满爱与希望。
当纯真的孩童遇上善良的音乐老师,当歌声响起,万籁俱寂,点滴感动逐渐汇聚成奔涌的江河,影片积蓄的力量逐渐攀上情绪的顶峰。
你会忍不住跟随他们一起吟唱,吟唱动人的春天,吟唱珍贵的善良,吟唱温暖的希望。
每一个孩子都纯净无邪,每一份天真都值得被珍视。
池塘畔底,有天使。
- 完 -
我真觉得死亡诗社比这个强多了。。。
上次看是小学音乐课。
这分儿也未免太虚高了,完全没有体现“教化”的动人之处,小男孩的歌喉也相当有限。只能说那个年代还没有《芝加哥》,没有《和声》,才让可怜天生不懂什么是剧情的法国人得到这样殊荣。
竟然排在豆瓣电影no.14的地位……可能期待过高,觉得里面的人物还是挺脸谱化的。坏人是坏人,好人是好人,熊孩子是用真心就能捂化的。不过里面的合唱确实不错。
佩皮诺在星期六等到了他的爸爸。
这还是第一次给公认的优秀剧情片打差评,这样的剧本完全限制了导演的发挥,没有任何惊艳的剧情、构思、手法,就是将一个无比老套的故事线设计的尽可能完美。说白了,顶级导演,垃圾剧本。
高中的时候看过一次觉得是垃圾电影,今天再一看还是垃圾。真是理想化的进程,怎么前位老师被刀捅,到了这位老师就不捅刀子了?逻辑呢?再说了最后男主的成功不还是依靠于母亲的支持吗?启蒙老师叭叭两嘴巴就能改变人一生了?笑话
也许电影不错,但是已经被说烂了,也就看不出感觉来了。
很无聊,没有看点,校长无缘无故阻止合唱团也没逻辑,辞退老师也没逻辑,每个人都是很普通的人毫无亮点
电影是什么?可以是造梦机器或者反映现实的利器。经典影片有种扑面而来的无敌魅力,它娓娓道来不急不躁,却让你度过了生命中无从体会的精彩时光。小不点实在萌化了,念法语台词时习惯性上扬嘴角,别人合唱时百无聊赖坐在半人高的讲台,最后抱着玩偶带着行李勇敢地说走就走。音乐拯救灵魂,纸飞机真美。
不怎么喜欢的公认好片,对于每个孩子的刻画不够细腻,让我无法带入其中,心理上的变化也来得突兀,没有带来应有的感动。里面的音乐很不错,小男孩们的歌声堪比女高音。
马修哥说:永远别说永远,一切皆有可能.呐呐呐,那些说永远的姑娘小伙,马修哥在看着你们呢.
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和灵魂的赋予。。可以和《历史系男生》、《死亡诗社》等比较着看。。3.5星
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没人生本向恶,只是无情的手把人推向了无尽的深渊。Morhange每一次天使般的独唱,总让我感动的浑身直起鸡皮疙瘩,特别是那纸飞机从窗口飞出,“感谢、再见”的小手一挥,那份感动,不言而喻。而最重要的,看这部电影不仅是好“看”,天籁的童声更是听觉的享受。★★★★☆
(1)他始终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为学生着想,他懂得换位思考,他是相信那些孩子本性是善良的,他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潜能。(2)他善于发现并挖掘孩子的闪光点,而自我价值是一个人终身成就动机的来源。皮诶尔就是在他的耐心和鼓励下才走上了另一条人生之路。(3)他懂得去尊重和理解孩子,他的教育是具有长远建设性的。遇到孩子犯错,他首先是弄清楚犯错动机而不是惩罚批评。那么愿意扯掉偏见的滤光片,以真诚的心去面对内心火热的孩子们的马修,用自己的音乐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天使,在唱歌时候完全的展现出来,他们渐渐收敛了年少的锋芒,懂得了感激与爱。莫杭治在公爵夫人观看的那场合唱表演中,有一个眼神令人欣慰,那是一种自豪、被谅解之后的快乐与感激混杂的心情,嘴角上扬的微笑便说明了一切。
理由都懒得想,就是给一星!
高中音乐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放的一部影片,愿每个孩子都能遇到克莱门这样的老师
纸飞机+挥动的小手——那一刻,什么都值了
那漫天飘扬的纸飞机,是我的敬意
还是觉得不能这么简单处理蒙克,即便是童话提纯,也不能把本质矛盾提走吧,男孩妈妈家庭线也是断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