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是为了逃避现实,寻找廉价的感官享受,还是不必亲生经历去感受绝境中的人们,让心灵受虐。
贫困人的生活总要反映人去,一个国家对贫困人们的态度,除了对儿童、妇女外,也说明了一个国家文明的程度。
《更好的生活》也是反映父子人俩在美国生活的状态,《偷自行车的人》是整个社会贫穷的状态,《更好的生活》是在发达国家中困难的人。
众多偷渡到美国的其中一对墨西哥夫妇怀揣着美国梦来到这世界人民向往的国度,并生下一个男孩,妻子忍受不了贫困的生活,离开男主另嫁他人。
父子俩相依为命。
为了让儿子上更好的学校,为了能住上更大一点的房子(父亲睡沙发,儿子有一间小房间),父亲决定冒着风险(没有驾驶证)买下原雇主的车子,自己做园林修剪老板,买车的钱主要是前妻瞒着老公借给他的。
看到这里,我就知道早晚要出事的,不是被偷就是被警察发现,结果都踫上了。
和片名的反差,当你以为会过上更好的生活时,当头一棒。
故事更深的是探讨人们在困境中如何保持良善之心。
2次明显对比,父亲带着儿子去偷自己的车,却在被警车发现后,毅然决定放弃逃跑,因为前者他们是“正义”的,因为不敢报警,又要把谋生的工具拿回来,父子只好把被偷车人卖给黑市的车再去偷回来。
后者逃跑的机会不大,代价太大,不能在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深。
当儿子即将滑入深渊,成为帮派的牺牲品,结果父亲给儿子一个榜样。
在最艰难的时刻儿子问父亲,你们这么穷,为什么要生我?
这也是我们平时讨论过的问题,计划生育的政策主要是对城市的人们起作用,在农村往往是越穷越生,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何在?
男主人公过后才回答给儿子,他其实是为了自己,所以他为儿子付出任何代价都愿意,因为骨子里是不满平庸的自己,想在下一代看到自己的努力和希望。
这和城市里家长拼命想让孩子上好学校、找好工作其实如出一辄。
非法移民的故事注定是伤痛的,这条通往better life的路总是荆棘满布,不管结果怎样。
这部片子的几个瞬间是能触到人心底的。
Anita的那句话“Everything's gonna change. That's why we came here, right”是最好的注脚,沉重地在“梦想”这个词下面划了着重符,Aemrican Dream 究竟是什么?
在这个人生而不平等的世界,当机会从本质上就不可能面对所有人而均等,叫嚣着自由的美国,在这些无助的非法移民面前只能选择同样沉重的沉默。
我们怎么去弥合这条鸿沟?
Apa爬到高高的棕榈树上,放眼望到漂亮的洛杉矶市中心,"It's a beautiful view."这是他在梦想面前能够发出的最简洁同时也是最美丽的感叹,那个可以望得到的繁华市中心,高楼林立,落地窗反射绚丽的阳光,这是影片中美国梦在apa面前第一次现身,多年来的努力,为家人为自己,也许只是希望有一天可以不再遥望。
两人偷车冲过警戒线,保安举起手枪直指apa,apa面不改色重踩油门,但是在警察的扩音器面前却慢慢停了下来,他心中那个衡量是非的天平怎样倾斜?
那个自称来自NGO的律师一字一顿地对他说“though it's quicker and easier to reenter”,是对这个人群怎样的同情。
有时会困惑,为什么违法和人情相通,如此何立该法?
有什么力量大于保护个体的尊严?
一层层探究,最后发现,国界隔开的是不平等的资源分配,保护的是既得利益,和国内的不平等本无二致。
一声叹息。
Apa最后对儿子说"I want you to be anything you want to be." 希望有那么一天,一个墨西哥爸爸可以在墨西哥这样对自己的儿子说。
不是因为多么技术、多么好莱坞,而是因为拍的真实,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
朴实,扑面而来的是真正的、绝大多数人的生活。
儿子问: “你为什么生我?
”又问:“为什么这些穷人要生孩子?
”父亲答:“不要……不要这样说。
”过了很长时间,在一个有可能一辈子再也不能见面的场合,父亲对儿子说:“你问我……你问我我为什么生你?
”“你知道,在小村,你只是做大家都会做的事情。
找个女朋友,然后结婚,然后向北方走(指从墨西哥向美国偷渡),我也是这样做的,我不知还有什么别的选择。
所以,我们来到了这里。
然后,我们有了你。
为什么?
因为我和你妈妈非常相爱。
但是,人是会变的,这里的一切都和我们在家乡时不同了。
你妈妈也变了,我给不了她想要的;所以,她走了。
就只剩下我和你。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带着一个小孩,没有钱,没有固定工作。
我心里有很多愤怒,但……让我、帮我度过这一切的,是你。
想要照顾你,想要看着你成长;对于我来说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
我……我希望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如果你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了。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你这个儿子,是为了我,是为了我自己。
为了我自己能有个活下去的理由。
对不起,我也不希望你看到,我现在这样,对不起让你失望了。
”
《a better life》,更好的生活。
电影名已经点明了主题,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主人公德米安拼尽全力,最后却失去所有,不得不被遣返回国,结局不尽如人意,故事却很治愈。
电影讲述的是一对父子的故事,德米安是一个从墨西哥偷渡到美国的无籍人士,以给别人做园丁生存,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打短工,有人家里要修剪院子就会找这样的短工,工资日结,酬劳很低,就是这样一份工作,还很不稳定,经常要去抢活,没抢到就没活干,因此家徒四壁。
14岁的儿子路易斯只能上最差的学校,吸毒、混帮派、打架,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加上常常因为父亲的职业而被人嘲笑,路易斯已经变成了一个不良少年,正游走在误入歧途的边缘。
路易斯对自己的父亲早已经厌烦了,有时候甚至会把学校带来的怨气撒在父亲身上,父亲从来不会发火,内心愧疚的他渴望能够给儿子提供更好的生活。
他的机会来了,之前带他打工的人想要卖掉自己的车子,并一直游说他买下来,如果有了车子和车子上的园艺工具,他就可以自己当老板找短工接活,德米安心动了,深思熟虑一番之后,他决定向条件并不很好的妹妹借一笔钱,最后,他拿着妹妹仅有的私房钱,买下了那辆车。
他打开音乐,握紧方向盘向前方驶去,脸上挂满笑容,仿佛更好的生活就在眼前。
他对儿子说:“这个车是我们的了,有了它,以后我们可以搬出这里,你可以上更好的学校。
”“我累了,我想睡觉”。
路易斯没有说太多,转身就回去睡觉了,躺在床上,他了陷入遐思。
眼看美好的生活就要开始了,一天夜里,路易斯忽然被一阵敲门声惊醒,父亲喝的烂醉回来,他惊慌的问父亲怎么了,德米安一遍又一遍地说“车子被偷了”。
顷刻间,梦破碎了。
一无所有的德米安势要找回被偷的车子,儿子路易斯决定帮父亲一起解决问题。
一场父子之间的相互救赎之路由此展开。
在这场寻车之旅中,尽管父子两人有交流也有冲突,但最终划开了横亘在两人之间的隔阂获得彼此的理解。
父亲的形象在儿子心中也重新被树立。
得知车子被小偷卖到黑市,父子两人晚上来到黑市停车场外,德米安嘱咐儿子在外面看着,不许乱动,自己随即翻过铁网走到里面去寻找丢失的车子,儿子听话的守在外面,他盯着铁网后面的车子看,发现了父亲的车子,惊喜不已,立马也翻过铁网进去了,两人在检查车辆的时候,蹲在一侧的狗突然汪汪汪地大声叫起来,他们立马开车冲出门外,把追捕的人远远地甩在后面,有惊无险,两人共同努力之下车子顺利被找回,儿子欢呼着对父亲说:“你像一个大哥样,太帅了”。
父亲也为之前自己不当的行为向儿子道歉。
两人关系似乎在这一刻发生了变化。
但淤积在两人心中已久的心结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开,关键还得来一场心与心的交流。
在去黑市之前,儿子问父亲:“为什么穷人要生孩子,图什么?
”父亲楞了很久,没有答上来。
这个问题也许他从来都没有想过。
直到,他们开着车子回家的途中遇见交警,父亲不得不因为没有驾照而暴露非法移民的身份而将被遣送回国时。
父亲回答了儿子这个问题:“在我们出生的小山村(墨西哥),世世代代大家都追寻相同的生活轨迹,找个女朋友,结婚,然后偷渡到美国去寻找更好的生活,像他们一样,我也是这么做的,因为除此之外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初来美国时我和你妈妈很相爱,但是,环境的迅疾催生了人的改变,你妈妈也变了,我不再能给与她想要的生活,于是她离开了。
那个时候,我没有工作,没有身份,没有钱,内心也很愤怒,但是,是你,让我度过所有这一切的艰难。
因为想要照顾你,想亲眼看着你一天天长大,爱你变成了这个世界上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我希望有一天你能成为出色的人,我也能在这种对未来美好的期盼中给自己找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够成为马云王健林,为自己的孩子打下一片天,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父母只是一个平常人,甚至低于平常人,他们干着普通的职业,甚至低端职业,不能成为自己孩子炫耀的资本,他们一无所有,唯一有的就是孩子,孩子是他们生命的延续,也是希望,支撑着他们努力活下去。
再无不足道的父母,也会为孩子争取更好的生活,把自己所能给的最好的给他们。
只是,他们并不懂,仍然会觉得“有这样的父母,真糟糕”。
影片中儿子路易斯每天早上起床,透过窗户看到父亲在摆弄自己院子的时候,露出不屑和厌恶的目光,在学校受到同学羞辱的时候,回到家,会把所有的怨气发泄到父亲身上,并冲着父亲大喊“快弄你的花盆去”,米德安只是无奈的关上儿子的房门默默地走出去。
当路易斯放学正好碰见开着车在外面等他的父亲,旁边的女友问“那是谁”时,他没有直接告诉他,那是他的父亲。
年少的我们,一边爱着父母,一边责怪着他们。
不懂,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父母,为什么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这些问题也许会困扰我们很久,直至我们长大成人,才明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是那么的难。
生活本就不易,父母养大我们给予我们爱已经是上天的恩赐。
我们不能选择出生,不能选择父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
曾经我的一个长辈跟我说:“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类人,他们喋喋不休的跟你诉说自己的不幸,从小家里穷、小时候受过严重伤害、原生家庭不好造就自己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没有办法获得成功,不快乐。
他们为什么要对你说这些,是为了博得你的同情吗?
是的,表面上是这样,其实,他们说这些,不过是为了放弃自己而找的一个借口,获得别人认同的借口。
”路易斯刚开始也是如此,当他殴打着小偷,父亲反而训斥他的时候,他愤怒的走开了,差一点跟着朋友一起加入帮派,彻底变成不良少年。
但是,他最终没有选择放弃自己,因为他知道,父亲训斥他,为的是怕他惹下麻烦蹲监狱。
他知道,父亲爱他。
在寻车的过程中,父亲其实以亲身示范给了儿子最好的教育。
小偷偷走父亲车子的时候,连通他的手机一同顺走,他们通过手机铃声找到小偷的住处,发现已经人去楼空,手机以40块被转手卖给了小偷室友,小偷室友得知这个手机是父亲的,还给了他,父亲想要给他钱,儿子愤愤不平地制止父亲不要给,父亲执意要给,最后被室友拒绝了才收回了钱包。
这个小偷室友是不知情人士,也是受害者,应该给他钱,父亲这一举动其实在教儿子善良。
在拿回手机后,父亲承诺给带他们来找小偷住处的人50块酬劳,儿子觉得带路人根本不知道小偷的具体住址,认为他是骗子,强烈要求父亲不要给他钱,父亲训斥他说,“这是交易”,最后把钱给了带路人。
父亲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儿子,正确的是非观。
虽然穷,但不应该丢掉做人的准则,父亲给不了儿子更好的生活,但他做了他所能做的全部,他能够为了儿子拼上性命,给了他所有的爱和做人的榜样。
影片最后,儿子路易斯终于走上了人生的正轨。
这段寻车之旅,其实是父子之间的一场救赎,父亲虽然给不了儿子更好的生活,但他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给他了,那就是努力、善良和爱。
这才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这是一个独特视角来讲述美国梦的故事。
一个非法的,墨西哥父亲的美国梦。
看完全片,颇觉得心疼。
生活残酷,诚然,但是你听不见父亲的抱怨和绝望。
他付出许多信任和义气,对神虔诚,对人宽容和气,却一直遭遇背叛和遗弃。
不过这对他不算什么,他只是一直努力着追逐着他的梦想,给儿子更好的生活。
我本来以为父子之间的故事会很沉闷压抑,我原本没有指望这样体裁的片子可以真正打动我,尤其是几乎没有背景音乐煽情,没有帅哥美女,没有深刻浪漫的爱的表白的情况下。
但是,不知为什么,就是在儿子一个又一个冲动尖刻的质问,父亲连串茫然的眼神,苍白无奈地嗫嚅一句‘Don’t say that.’‘Don’t ever say that.’我竟然被打动了。
监狱里一番坦诚相见,我完全被打动得一塌糊涂。
没有任何铺垫,就这么突兀地,父亲带着手铐被带出来,他一坐下,就单刀直入地回答儿子最尖锐的问题。
是的,我觉得好突兀,但是,好真实。
父亲从来不是善于表达自己人,他的这种不长言辞,不懂酝酿气氛,把握情绪的笨拙,恰恰提升了人物表白自己时候的动人,因为显得,特别真诚纯粹。
他什么人都不怨,因为大家都难。
他回答不出来儿子的好多问题,但他记着老婆从前的好,他回报半块面包的恩情,他知道要想法子供儿子去好点的学校。
这个片子多少让人联想起《当幸福来敲门》,同样的苦逼的,混迹于社会底层的父与子,同样的一路的坎坷很想让人放弃,《幸福》给了一个无比阳光灿烂乐观向上的happy ending. 而此片,却更是一种开放式,充满希望,粗犷却生命力旺盛的沙漠背景,化作一个非常具象的‘生活’,印在每个人的心里。
对我们每个人,生活又何尝不是一场在沙漠中的辛苦穿行,那带着身上不得不负担的水与食物,多像父亲一路坚守的道德法律。
我们亲吻胸前的神像,带上亲人准备的包裹,向着希望的前方,努力吧。
前方将会是a better life.Let’s go home.
看克里斯·韦兹的《更好的人生》(A Better Life),其实这不过就是又一个美国梦的故事。
虽然这一次它涉及到了移民(偷渡)、父子等多个关键词。
但挖掘显然并不深,总觉得像是又讲了一个温情的故事,而所谓温情脉脉不过又是一层面纱,因而并不真实。
然而,过程中却总是想到60多年前德·西卡的那部《偷自行车的人》。
虽然心里明知道并不太可能会有德·西卡那么牛逼,也不太可能有《偷自行车的人》那么优秀,但也还是不断感叹韦兹的深度和细致。
而且,德米安(饰演男主角卡洛斯)的演技真棒。
那些表情和眼神,细致而又绝不过分。
影片地15分钟左右,主人公卡洛斯干完一天的工作坐卡车回家,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卡洛斯透过窗户看到各式样人:带着小狗跑步的年轻女人,悠闲开怀的美国富人,穿背心却依然露出满目纹身的黑帮……这几个镜头一下子就触动了我。
到影片接近尾声,卡洛斯被关进监狱,即将遣送回墨西哥,却又担心起来。
生怕导演也想无数中国影片那样,到最后突然来个“N年后”,然后就是儿子大学毕业,生活优越,回故乡寻找父亲,父子团聚天伦之乐……提心吊胆一秒一秒、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终于看到了最后。
终于,“四个月后”的字样出现了,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儿。
不过,韦兹终于还是证明了他的功力。
影片的结尾当然还是展现父子的不同之地的处境和选择,不过并非所谓功成名就、大爱突现的结局方式,“更好的人生”当然指向儿子的未来人生,但更指向父子相互理解之后所溢出的希望。
希望是之于未来的,韦兹并没有让其急于成为现实。
虽然不若《偷自行车的人》的结尾那么有力,但至少没有想不少话语影片那样临了泄掉。
现实那么残酷,怎可能有如影片中那么陡转和温暖美好的结尾。
不过是为了庸俗的一点儿眼泪和求得一点儿心安而已。
我们中国人则向来是如此的,一方面见不得旁人大富大贵美满幸福,若眼见了十有八九是要仇之或吐酸水的。
而另一方面,则又看不得太过悲惨的画面,总是期待好人好报能有美好,其实是由此联想到了自己,认为自己所经历之磨难之类日后庇护有好报,这说起来也是善良的迹象,但细想之下,却总觉得免不了“伪”的嫌疑。
想到冯小刚有一次谈到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的结局。
说张艺谋最开始的结局根本不是如此,而是那些孩子们没有找回来。
但我们看到的结尾是,孩子们都又回到了课堂上,电视台也来了,送来了城里人的“爱心”。
有观众质疑说这样的表现不仅不符合现实,而且纯粹从电影艺术层面讲也是无力的。
冯小刚的回应是: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总是比导演聪明,张艺谋难道不知道这种结尾是不可能的?
是无力的?
但不这么多他这片子能出来么。
这就是电影工作者的妥协,然而我们却并不能全然怪罪他们不去抗争,只知逆来顺受。
我们还须知,一个好的电影环境和氛围对于影片和电影工作者是多么地重要,以及所谓抗争从来都并非只是导演们的事情而已。
它与我们每个人有关,即便你也许并不常看电影。
他出生于1952年。
动荡年代里一个贫困的裁缝家里的长子。
在两个妹妹的眼中,他是意气风发,年轻俊朗的校队的主力后卫。
在妻子的眼中,他是写的一手好字,热爱摄影、象棋、小说的文艺青年。
在他父亲的眼中,他是随时一朵随时会变质或是受损的花朵。
大街上开始疯狂武斗的时候,他被溺爱的他的父亲紧锁在家里。
第一波的上山下乡号角吹响的时候,父亲又一次把他锁在家里。
若干年后,他说他恨那个不识时务的老东西。
又是若干年后,再提起父亲,他表露出的是无人透知的沉默。
17岁那年,他响应领袖的号召。
胸怀光荣的使命,饿着肚子进京朝圣。
27岁那年,他在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工厂上夜班的时候,被伟大的无产阶级的车床斩断了两根手指。
29岁,他成功地勾搭上了同在一个车间里工作的一个南下干部的女儿。
结婚那年,他几乎一无所有。
婚床和新婚旅行都是老干部一手办置的。
30岁的时候,他有了此生唯一的一个儿子。
儿子出生那天,是他发工资的日子。
他觉得那是一个吉兆。
20年之后,蓄着长发的儿子在一场家庭聚会上咒骂他是个懦夫。
从那晚开始,每逢他酗酒的时候,开始多了一个理由。
41岁那年,他在企业改制大风暴到来之前提前宣告下岗。
48岁那年,为了要去上大学的儿子。
他远赴南方的一个城市,重拾年轻时过的三班倒的车间生活。
在煎熬了两个月之后,他满怀沮散地回到家。
60岁。
他终于领到了期望已久的退休金。
虽然只是区区的500多块钱。
但他还是难掩兴奋地第一时间告诉了那个,他觉得的最重要的亲人。
那天,他说他已经放下心里所有的包袱。
其实,他身边所有人都知道。
他还放不下已经年进不惑的儿子的个人生活。
他是故作神秘,总是优柔寡断的双鱼座。
他是复杂矛盾,却早已不合时宜的WG荒草。
他热爱精打细算,节缩减排的生活。
他依然是妹妹眼中的帅气的校队主力。
妻子眼中的腐朽的文艺青年。
今晚,他的存在让我哽咽沉默。
儿子:“穷人为什么要生孩子?
那有什么意义?
”父亲:“。。。。。。
,别这样说,别这样说。。。。。。
”这一切有什么意义?
活着,活到活到没有路可以活?
活到一代又一代重复这卑微的生活?
活到为了生活不停的受到他人的伤害?
活到为了活着不择手段、扭曲人性、走向毁灭?
活到自己背叛自己的过去、背叛自己的文化和根?
不,即使在最艰难的境遇里,人,多数人还是会去for a better life!请相信人性!
因为这更好的人生,人在进步,直到今天!
这更好的人生,是可以享有人权宣言里的权利,是可以有富兰克林罗斯福希望的第二权利法案里的保障,是可以和家人在一起,是做一个正直的、感受爱、美的人,是做一个对他人怀有责任的人,是去为了一个更有意义的目标努力的人!
《A BETTER LIFE》就带给人们这样的信念!
电影不但反映了在美非法移民的生活,遇到的问题,更为难得可贵的是它超越移民问题,用人性去谈论人,那里透露的精神震撼人心!
而且因为在现实里,无论东西方社会里的中上阶层越来越背离人性,被各种东西侵蚀自己的灵魂,再看电影里这个墨西哥父子的故事,更能触动人心!
十四年前,卡洛斯和他的妻子从墨西哥偷渡到美国洛杉矶来谋生。
和其他非法移民一样,开始的时候他们居无定所、漂泊不定、工作不稳、收入低下,每日苦苦的等待工作机会。
他们生下了一个男孩,路易斯。
而妻子却因为这种生活改变了,再也无法满足于这种生活,离开了他,嫁给了一个美国人,拥有了合法的身份。
而卡洛斯则带着路易斯艰难的生活在洛杉矶的底层,为了避免被引渡回去,作为一个没有任何权利的人忍受各种剥削和艰难。
六年前,遇到一位做小生意的同胞,才算工作稳定下来,做一个修建草坪、打扫后院的工人。
他们在郊区的住在一个破旧的房子里,路易斯则因为出生在美国可以享有权利,在附近一所很不好的学校里上学。
这样的生活带给卡洛斯的是什么,电影或者导演塑造的这个人物并没有抱怨、愤怒或者因为所遭受的而扭曲本来的人性,而且请相信这是真实的这类阶层和群体的特征。
他每日辛苦的工作、几乎没有生活、娱乐,和儿子相处的时间也很短虽然他一直在担心着他的儿子。
当他穿越洛杉矶,从非法移民居住的区域到穷人居住的区域再到中产居住的区域,那些破落、繁华、问题还是生活都仿佛和其无关。
他是隐形人,隐形于这个社会,可他不是伤害他的人嘴里的那些人渣、可怜虫、蠢货。
他学会了英语,他认知这个社会,他坚守自己的信仰,他坚持做一个正直的人,他渴望更好的生活。
可他害怕,害怕任何企图更好的计划都会被无情的遣返回国给摧毁。
因为他无法改变,虽然他看见那些举着美国国旗游行抗争的人们的努力,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儿子身上。
在现实里,虽然奥巴马一直在放宽在美非法移民的政策并继续努力着,但保守的共和党之徒们一直在阻拦。
而他的儿子,路易斯,十四岁。
你知道任何单亲家庭而且父亲因为工作又经常不在身边的男孩子生活在底层社会里,他面临怎样的环境。
没有礼貌、讨厌学习、早恋还厌恶他父亲的人生和工作,他处在一个转折时期。
就像那些变成混混的帮派分子给他说的:如果可以更好我不会加入这个最后因为枪杀或者某种病毒而注定死去的道路,他在犹豫:继续这种毫无意义的活着还是加入帮派。
人性总是被伤害或者绝望才会做出愚蠢的事情来,他在欲望的满足和人性的本善间犹豫着。
改变突然发生在这对父子身上,父亲的老乡赚足了钱准备回乡开农场,他希望把他做小生意的工具和汽车卖给父亲,可父亲还是因为可能的被遣返而犹豫着。
老乡走了,他就会再次失业。
当他失业的第一天又回到六年前等活干的老地方的时候,他决定筹钱买下汽车和工具,成为老乡的角色:一个小雇主,做杂活。
其间,一个同样等活的老乡给了他半个面包让他感激不尽。
前妻的帮助让他如愿以偿,他很高兴,甚至是他这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他只买了两样东西,上帝的雕饰还有儿子喜爱的球队的球衣和足球。
儿子听到这个消息,听到父亲说这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他们会越来越好,会搬到好房子里,会找个更好的学校。
儿子犹豫的倾向成了那个父亲的更好的生活上。
可良善的父亲为了报那个半个面包的恩,雇了那个等活干的老乡,让他成为过去自己的角色。
帮助他,给他钱。
可这位移民已经被生活扭曲,在卡洛斯工作的时候,他偷走了父子俩更好生活的工具:汽车和工具。
一个寻找汽车和工具的历程,成了追寻更好生活的历程,也成了父子之间交流、让儿子理解父亲和选择怎样未来的历程。
在历程中,父与子的合作,让儿子看到了一个正直、善良的父亲,让儿子看到了以前父亲是如何劳作的,看到了非法来到美国的人生活的惨景,让他看到了他已经疏离的他的根和文化。
这期间有矛盾,但最后儿子从这父亲身上看到了追寻更好生活的努力,看到了那个目标和意义。
父亲信守承诺,对待他人尤其是处于困境里的人总是理解、宽容,而且不做任何越轨和得到他不该得到的东西。
这些东西在寻车其间展露给儿子,儿子明白了过往自己认识的偏见和扭曲。
当他们就要成功了,他们又“偷回”了那辆车和工具,可他们遇到了警察。
父亲停下来汽车,被警察逮捕并要遣送回墨西哥。
如同电影里描述的也是现实里展示的,即使这些移民缴税、有孩子甚至更多也只有3%的可能性在NGO的帮助下取得合法的身份。
父亲就要被驱逐出境了。
儿子无法接受和抛弃他们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原先要他加入帮派的伙伴又来找他,可他变了,他的父亲让他改变了。
他去和父亲在监狱里见面:父亲:“你问过我,为什么要生你。
我只是做了老家所有男人做的事情。
娶个老婆,来到北方,我也不知道有什么别的出路。
我和你的母亲彼此深爱着对方。
但来到这里,一切都变了。
你母亲变了,她想要的,我满足不了她。
只剩下我和你,没有钱、没有工作,我不知道如何照顾你。
我心中也有愤怒。
只有一件事支持着我度过难关,就是你。
照顾你长大,就是我的动力!
我想给你所有你想要的东西,如果你能出人头地,我觉得一切就值了。
是为了我,找个理由生活下去。
我很抱歉我是这样,我很抱歉。。。
”儿子:“不,不,你不要抱歉,你总是做的更好。。。
”父子唱起了他们家乡的歌,相互承诺要更好的活下去。。。
看到这我已经忍不住眼泪了,那是人啊,一个好人啊。
现实的无奈和制约总是施加不需要的苦难在他们身上!
当电影最后父亲和同伴冒着危险,为了儿子承诺穿越沙漠的时候,那足以让我泪流不止。
这是多么好的一部电影,在展现美国非法移民问题的时候,用的是人性。
而父与子彼此理解的设计,一方面是对非法移民偏见消除的阐述,一方面是加强了对这更好生活的阐释!
而那对所有人都有意义!
最后,不得不比较一下中国的“非法移民”:农民工!
他们和另一群人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没有卡洛斯的难题。
他们和卡洛斯一样,为了更好的生活,不得不来到城市谋生。
他们甚至比卡洛斯付出的更多、遭受的剥削更多、遭受的歧视更多。
他们遭受这一切的理由是什么呢?
这等级化的社会,这等级化的权利,这资本侵蚀没有底线的社会。
他们没有住房,无论是租还是买。
因为中产和大学生们都叫着没有钱买或租房子,他们哪里有资格谈这些;他们的孩子不能上城市里的学校,不能享受同等的公民权利无论是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还是文化、娱乐。
因为城市里一些人都叫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看病难,哪里有你们的份?
卡洛斯的痛是全球化的痛,是更高层次的问题。
而我们这里的社会问题,根还在内核的未现代化,等级、从上而下、割裂还有政治权利的阉割。
这里全是提各种既得利益的人说话的人、知识分子或者利用穷人的人。
这样用人性,没有偏见的,长期的投入弱势群体、替他们说话的人太少了。
正是这样,好人永远得不到褒奖,遭受苦难的人永远遭受偏见,这社会扭曲极了。
长久了历史里几乎没有真正的进步运动,这扭曲不断施加只是在一次又一次王朝更替里重新来过!
现实里,我们当然也看到纠正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请恕我悲观,长久的观察这些人,他们的大多数并没有超越过往那些无用的努力。。。
生活并不总是美好的,它充满艰辛。
但我们确都有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为了亲人,为了爱人,为了梦想。
这不是一部电影,这是生活。
父亲对儿子说:你问我为什么我要生你?
你知道,在小乡村,你只是做大家都会做的事情,找个女朋友,然后结婚,然后向北方(大城市)走。
我也是这么做的,我不知还有什么别的选择,所以我们来到了这里,然后我们生了你。
为什么,因为我和你妈妈非常相爱。
但是人会变的,你妈妈离开了我们,我不怨她,因为我不能给她想要的,于是她走了,就只剩下我和你。
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带着一个小孩,没有钱,没有固定的工作。
我心里有很多愤怒,但。。。
让我,让我度过了这一切的。。。
是你!
想要照顾你,想要看着你的成长,因为我爱你!!!
对于我来说,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
我,我希望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如果你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做的一切都值得了。
这就是我要生你的原因,是为了我,是为了我自己,为了我自己能活下去的理由。
大陆二三线城市及农村人民进京上广指定配套教材。
很完整很动人
偷汽车的人
人人都渴望过更好的生活,拥有更美好的人生。而这条路,曲折蜿蜒,布满荆棘,阻力不断,让人期许同时也让人失落,反反复复,充满魔力,让人着迷。★★★★
十分喜欢这部片子的色调。相对而言我是喜欢比较平淡一点儿的电影的,因为一部优秀的、看似平淡却电影其实是充满力道的,承载于它的故事和表演,不过这部片子着实过于平淡,缺少了一点劲儿。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常存感恩。
父子情感人至深,小人物在移民路上被折磨得惨不忍睹,剧情还是可圈可点。但是这只能算是题材的优秀,论起摄影剪辑配乐表演其实都只是一般。果然故事的优秀大过电影本身。末了,也有些许同感,都是这条路上的不归人。
这个世界上信任只能带来伤害
动人。
偷自行车的人的另一种,此时看得我泪水涟涟,希冀一个冗余的光明尾巴。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骨子里的不甘平庸,人人都想要更好的生活,却总是把自己压得太久太累。回想身后庸庸碌碌平平和和,时常会吞下眼泪问自己究竟值不值。
真好 真挚感情 父爱 责任
前半段有点拖沓。不同的人群,各有各生活的窘迫和不堪,但是爱都一样。
努力赚钱养家的父亲&沉默不会表达的儿子,在好不容易买来的汽车被偷后共同走上寻车之路,父子一起面对人生艰难道路。男主长的确实有点像年轻时候的罗伯特德尼罗,父亲男主在老美任劳任怨的工作,结果被生活一次次的压迫,却没有一次的唉声叹气,就是为了给儿子一个更好的生活。
US是儿童的天堂,成年人的战场,老人的坟墓,这种活法很难存活的。
移民父子版《偷自行车的人》,颇多泪点,肝肠寸断。善良本分的人应该拥有更好的生活。
没有悬念,平实道来。
毒一样的美利坚
老实人 难富贵
2.5 这影帝提名真的还不如给Rundskop的帅比...有动人之处,但整体还是太庸了。剧情推进和台词都太平太直白了,全程音乐响不停,头大。“what if I'm ready?” YOU ARE BOBBY AFTER ALL THESE YEARS NOW YOU'RE DAVID AYER'S LEADING MAN
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