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悚、神迹都是皮囊,身份认同才是其内核……我很喜欢这种莫名其妙的拜访和卷入,因为口头承诺的方式像极了交往过程中的微妙防备,也折射出人性世界的荒唐和无奈……但,将救世权力放到男同性恋和亚裔兔唇幼女构成的林中家庭,仿佛盛满大爱无私和我命由我的天平的失衡,如此的具有指向性,的确让人在意……我以为的不可证伪、精神消耗、意志剥夺、掩盖歧视和合理消除,实际都在生存和毁灭的情感发电机上滋滋作响……
首先本片有些反套路的新意,至少过大半剧情观众都深陷猜测:四个闯入者到底另有目的还是事实如此?
最开始2个男主角也怀疑他们是某邪教组织成员,受幕后指使来挑唆他们“夫妻”俩自杀的,我甚至脑洞大开的会以为这四人是男主之一的父亲雇来的,因为刻板保守且有虔诚宗教信仰的父亲无法忍受男同的事实,从2个男主的回忆中,可以看出父亲无言以对,一副身无可恋的样子,极度克制对此事的反感,顺着这个线收尾,应该是个不错的。
可惜导演依然逃脱不了西方宗教主旋律价值观。
天灾降临,人间毁灭!
四骑士下凡寻找天选之子。
抛开宗教元素不论,作为小成本制作没有特效和大场面支持的单一场景片,本片与神作《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有异曲同工之妙。
看了本片有点悟了,为什么近几年来西方社会与国家以最大的敌意来面对中国,因为他们从不相信上下一心团结奋进,只信天选之子,以一人救万民。
可能是我太年轻了,之前也没看过沙马兰的影片,所以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有点看不懂!!!
但还是依稀看出了存在的几个问题:1.主题自相矛盾。
看到夫夫+族裔的角色设定就知道还是常规的zzzq;但问题来了,这是左派的设定,但问题是电影最后还真的牺牲了夫夫当中的一个人,而且看末日场景还与基督教当中的一些末日设定是一样的,这融合的右派的宗教不允许txl的观点又是如何呢???
观众的观感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主题自相矛盾,导演到底想讲些什么???
2.太满了。
我没理解错的话,主题应该是在讨论宗教,以及宗教环绕下的人性抉择。
此时融入的政治元素就真的没有必要了,因为政治元素本来就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话题,单拉出来都能拍出很好的影视作品。
放在这里不仅显得大材小用,更显累赘,能讲好宗教题材就已经很成功了,何必多此一举呢???
主题的缺陷就注定了这部电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但庆幸的是,小乔和奥德里基的表演相当不错,情绪非常饱满;四位“天启四骑士”也不俗(里面甚至有一个半路出家的摔跤运动员,这种商业片演员能在文艺片中有这样子的表现,实在难得)。
视频版 https://mp.weixin.qq.com/s/qS3qg1J-D-6Qg7EapQOZLw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拜访小屋》。
片名Knock at the Cabin (2023),别名敲敲门(港/台)。
本片改编自保罗·特伦布莱(Paul Tremblay)2018年的小说《世界尽头的小屋》(The Cabin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影片最初剧本草稿被选入 2019 年黑名单,是当年最受欢迎的未制作剧本之一。
《拜访小屋》内容大致和小说一致,开场也是七岁的温(Wen)和她的父亲们埃里克(Eric)和安德鲁(Andrew),在新罕布什尔州湖边的小屋度假。
温在前院抓蚱蜢时,一个身材魁梧的陌生人突然了。
他自称伦纳德(Leonard),彬彬有礼态度温柔,很快获得了温的好感。
没一会儿,伦纳德向温道歉,并表示“发生的一切都不是你的错”……
本片是M·奈特·沙马兰继《灭顶之灾》(The Happening ,2008)之后的第二部R级电影,也是他第一部因语言和暴力而被评为R级的电影。
也是《重返地球》(After Earth ,2013)之后十年以来,M·奈特·沙马兰首次担任编剧。
他还在本片37分钟左右客串了一把空气炸锅广告,小小露了一把脸。
《拜访小屋》是M·奈特·沙马兰又一部末日心理恐怖片,影片主要依托天启四骑士,把杀手故事和世界末日结合在一起。
影片以田园般的设定开场,一切都仿佛很美好。
但当戴夫·巴蒂斯塔登场后,气氛立刻变得有些不同。
结伴而来的四个陌生访客向度假一家人提出了令人难以理解的难题。
这一家人必须自愿牺牲其中一人,这样才能避免世界末日,如果他们不做选择,那就要看着世界末日降临。
四位访客很快就带来了一场令人不寒而栗、充满血腥的举动,一切不合理的行为不断冲击着度假一家人和观众的神经。
绝望的画面让最理性的头脑都开始质疑周遭发生的一切。
观众不必浪费时间去思考未来的情节发展,只需要在影片营造出的幽闭空间内感受无助的绝望就行。
所有人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当这一切真的发生时,自己会作何选择。
《拜访小屋》真正做到让观众开始感到疑惑和绝望,开始思考周围的一切,这就是导演成功之处。
观众如果对西方《启示录》等一些文学作品不熟悉的话,自然无法理解本片的宗教背景,也不会体会到其中恐怖之处,只会觉得十分荒诞无趣。
《拜访小屋》的故事其实是《旧约》故事的小变体,《旧约》里上帝要求亚伯拉罕杀死他心爱的儿子以撒,《拜访小屋》里则要度假一家人牺牲家人。
四位访客每个人都穿着不同颜色的衬衫:伦纳德穿着白色,雷德蒙德穿着红色,萨布丽娜穿着黄色,阿德里安穿着蓝色。
白色、红色、黄色、蓝色是天启四骑士的代表颜色,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白色骑士代表疾病和死亡,也象征着恶魔的存在。
他代表着胜利和征服。
红色骑士代表战争和杀戮,他代表着战争和血腥的浴场。
黄色骑士代表饥荒和贫穷,他象征着物质缺乏和破坏。
蓝色骑士代表自然灾害和环境衰退,他代表着死亡和毁灭。
这四位骑士分别代表了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和威胁,他们在天启中作为宣告末日来临的重要象征,并且这四位访客按照《启示录》中出现的顺序接近小屋。
如果你仔细观察安德鲁的衣服就会发现,他的 T 恤上包含了所有颜色,这暗示他将是活下来的人。
《拜访小屋》提出了关于命运、妄想、阴谋和巧合的严肃问题,但并没有提供具体答案。
影片介于圣经灾难大片和M·奈特·沙马兰赖以成名的恐怖紧张感之间。
以往恐怖惊悚片中,观众会看到主角们大战反派,直到分出胜负。
但在《拜访小屋》中,故事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地球每分每秒都在接近末日审判,人类开始迎来灭顶之灾。
访客们惊人的表演和世界上发生的一切让人不由得不信。
身处风口浪尖的度假一家人却要为此做出最艰难的决定。
哪怕是无神论者也会思考,那些宣扬宗教末日的人到底是狂热的宗教粉还是心怀苍生的信使。
在原著小说中,埃里克和安德鲁就是一对同性恋恋人,他们俩感情真挚,在小说和电影中都得到了细腻表现。
影片在讨论宗教末日时,也深刻讨论了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和歧视。
边缘群体开始思考对这个鄙视他们的世界的责任感。
安德鲁认为,他们被迫存在于一个讨厌他们的世界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关心拯救这个世界呢?
在小说中,安德鲁没有杀死埃里克,死者是小女儿温。
他们的女儿温在争夺枪支的过程中被误杀。
本片在首映时,也搞了一个很有趣的噱头。
在首映电影院的入口,片方要求观众在观影期间放弃他们最重要的东西,以换取最后的礼物。
如果观众选择将手机放进密封袋,那么在观影结束后,他们将仍然拿到密封袋,同时还得到一个很不错的奖品。
片方此次宣发的主旨就是要证明“你的牺牲可以得到回报”。
本片中出现的灾难景象取自现实生活。
其中大家看到美国西海岸太平洋发生强烈地震的新闻广播,就是使用的2022 年 1 月 15 日汤加火山爆发真实景象。
这次火山喷发的烟柱高度达到了30公里以上,冲击波至少绕地球两次传播。
天启骑士验证预言,边缘群体应对难题。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结尾Eric说这不是入室抢劫,的确,这是道德绑架。
闯入你家,把你和家人绑在椅子上,然后告诉你,你们死一个,还是全世界都死,不同意是吧,我们就在你们面前一个个死去。
四人以天启四骑士之名出现,但并不是开释,而是胁迫,用自己的生命增加你的负罪感,用变成炼狱的世界逼你就范。
因为任谁都知道,如果不让近距离的视觉冲击不断拍打你的心理防线,在家人和全世界之间会选择全世界的,几乎没有。
四人在说明来意之前的自我介绍实在是让人抓狂。
你说有要紧的事要谈,你说时间不够,但你们说了一堆没用的,却始终不说明来意。
当然或许来意太具冲击性,但未知同样让人恐惧,你真认为不明所以的被突然闯入的人五花大绑后,会认真听你们的过往经历么。
每询问一次被拒就需要献祭一人,并释放一次灾难。
那如果不献祭会有什么后果?
灾难的释放是因为被拒,还是献祭?
谁是充分条件,谁是必要条件。
如果被拒让你逃不脱世界末日,那你就等着世界末日呗,至少比献祭能晚死一会吧。
Adriane说,我一次次看着我的儿子死去,看着他在我的怀里燃烧。
然后她被献祭了。
所以她看着儿子在她怀里燃烧就不会实现,那他们看到的幻想不就不对了么。
最后,如果结尾是这样的。
灾难停止,不再有如山海啸,不再有飞机坠落,不再有天雷轰地。
但在已经造成的混乱里,有人趁火打劫,有人挟私报复,有人谋取私利,有人释放暴力。
当秩序被损坏,人们的私欲开始膨胀。
地球随之陷入混乱,并在不远的将来被人类自己毁灭。
世界从来不会毁于天意,而是毁于人心。
如果有一天,一帮神叨叨的家伙,闯进你的房间,然后告诉你,你们之间必须选择一个人杀死,这样才能拯救世界,你会相信?
故事的设定就是这样。
以戴夫为首的四人小组,“拜访”小屋,目的就是小屋里头的一家三口,必须选择一个去死,而且不能自杀,而且还得是其他两个人中的一个来动手,只有这样,才能拯救世界。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和这一家三口一样的反应——你们特么的神经病吧。
自己精神崩溃,扯上我干什么?
可是,四人小组是认真的。
你们不做选择,那我们只能无奈接受命运。
戴夫这么大块头,想搞死他们可以说是易如反掌,但并没有。
他们选择其中一个人“殉道”。
如果一个人不够,那再来一个,一直到最后戴夫也自己抹了脖子。
反正就是让你们眼睁睁看着,如果不做选择,我们就死给你看,而且,整个世界因为你们的选择,都会陪葬。
这个三口之家中的丈夫,是人间清醒。
电视?
那都是提前录好的。
你们就是看不得我们如此恩爱,是,我们之间的感情为世人所不容,我们都躲到这鸟不生蛋的地方了,你们就不能放过我们?
而且,这是什么鬼扯的设定?
首先决定谁去死,还不能自杀,还得是家人动手?
你们特么的都有病。
相信正常人都是这个反应。
然而,问题来了。
这鬼扯的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了。
至于为什么选择了这么一家三口,故事给出的“唯一”合理解释,就是这家子的爱,是如此纯真,看得让“上帝”都嫉妒了,这样的爱,不应该存在于世上,如果真要存在,那就毁灭世界,然后,让这一家三口一辈子内疚着。
好吧,这逻辑……满分。
故事最后,妻子选择死,丈夫无奈的动了手,然后世界太平。
逻辑?
不存在的。
如果故事最后来个反转,戴夫这帮四人小组,真的是在鬼扯,成功忽悠这对“恩爱夫妻”生死离别,震撼或许会更大一些。
好吧,还是来说说故事本身抛出的问题。
当世界“需要”牺牲小我以成全大我时,应该如何选择。
相信我等子民打小接受的教育,会有一个“标准”答案,那就是既然世界需要我,那是我的无上荣耀啊,“死”还是问题?
而在道德悖论里头,铁轨上的五个小孩和一个小孩的抉择,让人无所适从。
法律告诉我们,别扳道,扳道是谋杀。
可是,我们不是在谈冰冷的法律不是。
而老美精神告诉我们,我首先得拯救家人,然后才会顺便拯救世界。
封面图片上的“白色代码”,一定要注意是大写+数字,全匹配。
实在没看懂的,请移步《本公众号获取资源方法》。
最近发现微信后台有时会删除设定的自动回复,如有后台消息后未自动回复的,烦请告知,谢谢!
世界末日在好莱坞电影中并不少见。
这个万能的叙事机器将我们的世界一次又一次灼烧,其中的套路,如今无论是观众们和创作者都心知肚明。
在这些电影的机制下,天启的四骑士不再是瘟疫、战争、饥荒和死亡,而恐怕是英雄主义、特效堆砌的奇观、贫瘠的叙事以及盲目的观众——“一切的终结”在大多数时候,更像是一句广告词。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观众总是非常自愿地接受此类影片中的“末日倒计时”,也只有在这种默许下,影片才得以展开任何“拯救世界”的叙事,而为了维持观众的幻觉,电影人必须用大量的视听与情节,几乎病态地令影片充满毁灭与牺牲的桥段,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人物承担的救世重任才会显得重要。
面对这种生存还是毁灭的绝对二元,留给电影人的选择似乎并不多,要么在剧本的套路中稳稳地走向“最后一分钟营救”的陈词滥调,要么拥抱虚无的诱惑,否认一切的意义。
M·奈特·沙马兰的新作《拜访小屋》似乎也把“世界是否会毁灭”当作它的主要噱头,但影片提出的疑问却是:如果一切都显得不可信,如果一切都几乎无法被证明,观众和人物该选择相信什么?
这部摇摇晃晃的电影将沙马兰的封闭空间设定推向了极端:一对同性伴侣带着他们的中国养女前往一座密林中的木屋中度假,竟遭到四位手持自制武器的陌生人胁迫,自称“天启四骑士”的他们宣称自己各自在小屋内看到末日的幻象,因此要求这家人选择一人进行牺牲,不然世界就将毁灭。
面对这样的假设,我们的第一反应和片中的两位父亲一样,一定是“不相信”。
诚然,沙马兰对末世题材可谓得心应手,但无论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情节,沙马兰的首要策略总是从场面调度出发,用摄影机的意志将角色与事件相连:我们也许还记得在两年前的《老去》中,他是如何用画框与景别的畸变制造悬念,以此将一片海滩变成了时间隧道——一种摄影机的魔法,让看似不可能的情境赤裸裸地在眼前展开,时间的波浪令人物措手不及。
但画框的边界同样告诉我们,电影所营造的幻觉同样存在一个边界,在这个边界以外,摄影机与场面调度不再拥有替观众做选择的权力,唯有观众(和主角)自己才能选择是否相信。
在《电影书写札记》中,罗伯特·布列松写道:“戏剧和电影:相信和不相信的交替。
电影书写:持续地相信。
” 那么不妨说,如果《拜访小屋》无法坚定地令观众相信它的末日预言,正如片中的“四骑士”无法令主角一家信服于他们的使命,那是因为在影片内部,总是有一些强烈的“戏剧”令人物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摇摆,但与此同时,容纳这些“戏剧”的电影表面,却依旧维持着简洁与直白——摄影机不再为了布道而运动,而只是将所有的情感集中到人物的身体与面孔之中。
如果作为导演的沙马兰在场面调度中继续行使着“持续的相信”,那么影片内部的人物与影像则不断摆出游弋姿态。
因此,影片的张力不再纯粹由情节与悬念的不断推升而产生(没有“沙马兰式反转”),反之,观众与人物必须持续地穿透一系列的“不可信”,来抵达完全相反的结论,而即便最终呈现的效果算不上完美,仅仅凭借这一个特征,影片依旧称得上沙马兰最大胆的创作之一——这部电影不再关于绝对的相信,而是关于“选择相信”。
在《拜访小屋》中,关乎相信的选择,夹杂着道德与信仰的意味,而这二者永远和某种“不可见”的东西密切相关。
如果宗教的表面是由一系列的图像与传说组成的神话系统,那么信仰所要求的往往是去看到一些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同样,在我们的当下世界,身处复杂的图像网络中,“所见不等于所得”越来越成为了新的真理,人类需要一些更直抵心灵的“证据”,才能确认周围世界的存在。
电影人处理影像,也就是处理这种介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矛盾关系,也就是说,一切观众所看到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只是某种可见的表象,而电影越是接近人物内心的秘密,影像则越需要尊重可见与不可见的距离。
从一开始,沙马兰就玩起了视角与言语的游戏。
女孩的游荡首先令世界进入微缩的状态,而在戴夫·巴蒂斯塔现身后,则是互相试探,言语的捉迷藏。
沙马兰用巨大的特写遮蔽周围环境,人物的面孔变为唯一的风景,目光试图穿透彼此。
但面孔只是表象,其背后存在的秘密与历史——不可见之物,即便是摄影机也无法一眼洞见,只能被感受。
对面孔的描绘贯穿影片始终,因为在这个封闭的空间设定中,一切其他的部分多少都被抽象化,即便是闪回与物件中鲜少的生活细节,同样经过心理的过滤与计算,没有人能确切地读到对方的真实:无论是艾瑞克的宗教信仰,还是安德鲁的创伤,或是二人生活中面临的歧视与不安,都仅以切面的方式出现——在一行人在车内唱《Boogie Shoes》的闪回中,只有艾瑞克处于构图的安全线内,丈夫和女儿被压至画面边缘和后景(沙马兰引用了黑泽明在《天国与地狱》中的景别设计,通过将人物放置在不同的方位来呈现不同的状态)。
留给电影的,是一场关于相信或不相信的戏剧,我们发现,所有人的“剧本”都不是那么可靠,因为正如他没有过多表现主角一家的生活,沙马兰自始至终也没有将末日的预言彻底视觉化——“四骑士”所见到的“幻象”没有被直接展示,他们能做的只有直白地将他们所见到的,用一种戏剧般的方式传递给主角。
但言说的力度总是差一口气,由于缺乏“证据”,即便是面对面的直视,也不足以打破那堵无形的回音壁。
即便是电视的影像也无法构成相信,它的视觉有点粗糙,更像是某种“节目”或者“程序”,或者一种苦难的奇观,因此自然无法令主角一家打动。
但秘密并不在荧幕的画面中,而是在观看它的人物内部,因此唯有透过人物的目光才能使它变得可信,但鉴于我们(主角一家)被包围在对方的叙事内,它依旧没有强大到能引发我们的信任。
但也许正是在这种对认知不完整的执着中,沙马兰得以保留人物做出选择的意志,无论是片中的两位父亲,还是那四位陌生人,因为对秘密的保守令选择成为可能,因为没有人能帮另一个人做出选择。
看见并不代表相信,那么,最终只有面孔成为了唯一真实的东西,即便所有人都在进行着被迫的演出。
那么,如何看到面孔底下隐藏的内心?
正如“四骑士”的死亡仪式——将被审判之人的面孔用白布遮蔽,但这可见的白色底下,面孔的轮廓却依旧清晰,即便沙马兰几乎没有正面拍摄血腥的场面,死亡在画面之外依旧被感知到。
如果说“末世”题材普遍的策略是用冷漠的批量死亡来反衬主人公的坚韧,沙马兰影片中的牺牲在冷静中带有强烈的悲情:这不是《老去》中面对时间速度的反抗,而是在时间尽头对生命的超越——画外的死亡实际上带来了永恒的力量,因为生命的感觉被带到了身体之外,超越了银幕自身。
什么是看得到却令人困惑的,什么是看不到但令人相信的?
这种永恒,无论将其称为“上帝”、“信仰”、“爱”、“灵魂”或者“存在”,或许便是所谓的“不可见”之物,它正是意义本身,是否相信,只有我们自己能决定。
“快点,来不及了,你们几个自己商量一下,选个人祭了,不然世界就毁灭了!
”“有病啊!
”“嗯,世界病了,那我们打个样儿,先走一个,你们也赶紧啊!
”“骗子,都是你们安排好的!
”“哥,怎么冥顽不灵呢,哎,好吧,那我们再走一个,哥,别磨叽了,快选吧!
”“骗子,都是托!
”“哥,你们咋就看不见呢,我们都是小老百姓,哪儿能让电视台给我们当托啊。
这不很明显了嘛,你们怎么就这么倔呢!
哎呀,还把我们老三整不会了,呜呜呜,老三,你走好啊!
”“疯子,这他妈一点道理也没有啊!
”“哥,我这边就自个儿了啊,先走一步,你们再不跟上全世界得跟着喝罚酒了,看不下去了,走了先啊!
”“亲,我觉得事情有点不对劲啊!
天上都下飞机了,如果是托这成本也太大了。
莫非……”“亲,他们其实人都挺好的,都到这个份上了,我们也走一个?
”“为了世界和平!
走一个!
”
《拜访小屋》是一部由M·奈特·沙马兰导演,改编自保罗·特伦布雷的小说《世界尽头的小屋》的恐怖悬疑片。
影片讲述了一对同性情侣安德鲁和艾瑞克,以及他们收养的女儿温,在湖边小屋度假时,遭遇了四名自称是天启四骑士的武装陌生人的入侵。
这四人声称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要求这一家人做出一个牺牲自己或者他人的选择,否则全人类都将灭亡。
这一家人无法和外界联系,也无法确定这四人的真实身份和动机,只能在恐惧和怀疑中挣扎。
影片的主题是关于信仰、爱情和牺牲。
影片通过对比这一家人和四个入侵者的信仰观,探讨了人类在面对末日危机时的心理和行为。
四个入侵者虽然自称是为了拯救世界,但他们的信仰却是建立在暴力和恐吓的基础上,他们不惜伤害无辜的人,也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只是盲目地执行一个神秘的计划。
而这一家人虽然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但他们却有着深厚的人性和爱情,他们不愿意牺牲任何一个家庭成员,也不愿意屈服于恐惧和威胁,他们试图用理性和感情来说服和感化这四个入侵者。
影片的结局是悲剧的,但也是感人的,这一家人最终选择了相互拥抱,而不是相互伤害,他们用自己的爱来对抗世界的恶。
影片的制作水平也很高,导演沙马兰以他一贯的风格,营造了一种紧张和诡异的氛围,让观众始终保持着对剧情的好奇和期待。
影片的拍摄手法也很巧妙,利用了大量的近景和局部特写,突出了人物的表情和情绪,也增加了影片的压迫感和不安感。
影片的音乐也很出色,配合了影片的节奏和气氛,时而紧张,时而温馨,时而悲哀,时而恐怖,给观众带来了丰富的听觉体验。
影片的演员阵容也很强大,主演班·艾德里奇、乔纳森·格罗夫和克莉丝汀·崔都有着出色的表演,他们成功地塑造了一对温馨和谐的同性夫夫和一个可爱活泼的女儿,让观众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感情。
而戴夫·巴蒂斯塔、妮基·阿姆卡-伯德、艾比·奎因和鲁伯特·格林特也将四个入侵者的疯狂和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对他们既感到厌恶又感到同情。
总的来说,《拜访小屋》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恐怖悬疑片,它不仅有着精彩的剧情和惊悚的气氛,还有着深刻的主题和感人的情感,它让我们思考了人类在面对危机时的选择和态度,也让我们感受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我给这部电影打四颗星,推荐给喜欢恐怖片和同性片的观众。
据个人观察,恐怖/惊悚电影是元指涉在类型片范围内的重要应用领域。
如果要进行归因,可能来源于:对元观念的探求和恐怖片观影都是在向人体本能及身体性靠拢。
极端一点说,作为一个热爱、痴迷于恐怖类型片的观众,我愿意跳过观看过程,接受对大脑的模拟电极刺激,只要它们能带来相同的体验。
前些天列出的《我的恐怖类型片榜单》中有不少相关的作品。
《惊声尖叫》系列利用嵌套式的结构不断拆解恐怖类型电影的理念和方法,解剖恐怖片中“必然”的成因,为观众找到进入“不合逻辑”式恐怖电影的入口;《惊世巨鳄》其实是恐怖片的一幅极致“草图”,用极简的方法包含且仅包含了恐怖类型的必要元素,教科书般的指引。
沙马兰一直以来也喜欢在这一方面做文章。
《水中女妖》里有人物身份和设定的直接指涉,《神秘村》《老去》等都有叙事空间的变化,揭示电影“造梦”属性。
以上这些在类型片里都属于并不罕见的小把戏,适当为观众观影增加些许趣味的调节剂。
但在《拜访小屋》中,这却是影片唯一的母题——关于观众如何从无到有进入类型观影,如何在短时间内调动感官和身体本能拥抱类型设定,如何调节自己的逻辑结构使之匹配作者观念。
当然,最终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如何通过以上所有这些,让自身从类型观影中抛去负担,简单地获得快乐。
影片塑造了一个物理上相对开放,信息绝对封闭的环境,模拟出一个绝佳的观看场所。
我们在观看它的同时,也踏入同样的场景。
沙马兰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可谓单刀直入。
代表传统类型结构重要部分的一家人开车到访被放置在影片中段的回忆部分。
电影开始的节点也即是对类型元素调用的起点。
小女孩抬起头,看向景深近乎平面的森林,完美代表类型片刻板人物形象的巴蒂斯塔出现,一出大戏拉开了帷幕。
巴蒂斯塔一登场就是三句话,强调互动和交流,想要建立互相理解的关系,将导演的全部目的,乃至全世界所有类型片的终极使命和盘托出,毫无保留,非常震撼。
但影片绝未因此失去悬念。
悬念来自哪里,只能是来自于信息的接收方,也即是观众。
即便努力调用内存里残存的全部电影印象,也想不起还有哪一部作品曾如此精妙地将观众的两重身份并置。
闯入者破门,开始讲述他们自己的观念故事,我们和三位主角接收同样的信息,做出同样的判断。
属于类型的暴力和自然奇观被不断展示,三人呈现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看态度,理性逻辑的,感性移情的,直觉的,同样反映在电影院银幕前的观众,乃至更广阔的,所有类型电影的受众身上。
我们从对电影的内在逻辑一无所知,到走入电影院,到银幕亮起,开始接收导演的观念,我们应如何在这样的过程中快速建立起我们的判断体系,我们如何用自身的理解和体验去适配电影所传达的理念,进而做出好或坏,相信与否,投入与否的判断。
如果只看拜访小屋内部的叙事逻辑,可以说非常的突兀。
如果基于我们日常的现实逻辑,和各种各样关于电影叙事的历史经验,它都一定是糟糕的空中楼阁,不可能轻易地投入相信。
但,既然评价是五星+,那我一定不认为《拜访小屋》是无所依靠的,沙马兰为它找到的立足点在哪儿呢?
如果说前面所说到的元设定,是理性上关于电影结构,内容传达方式的理解。
那沙马兰所找到的这个立足点,才是我为《拜访小屋》感动落泪的原因。
其实也很简单,是对受众的绝对信任。
理解了前面所说的,观众与影片内部观众的对应关系后,那么很清晰的是,沙马兰,及其作品本身,也在“天启四骑士”的身上找到了恰如其分的自喻,正直、坚定、不为所动。
“我知道自己讲述的内容很不可思议,你们一定会不相信我,但是,这就是我想说的全部内容,我心里的一切,我关于这个故事的全部理解和想象,我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你们,恳请你们相信我的讲述,这样你们能从我的讲述中得到最好的结果。
”在故事的内部,四骑士为此不惜生命,只为了爱和信念的传达。
在故事的外部,沙马兰同样是背对悬崖,毫无顾虑地一跃,他相信我,相信每一位理解他的观众能够把他接住。
他为此放弃了讲一个内部逻辑健全的故事,放弃了更高的豆瓣评分或票房表现,破釜沉舟,完成了最彻底的一次类型表达。
影片近乎超验地预言了每一位观众的结局:有信念、擅于自我调整的人拥抱了最美丽的归宿,收获了快乐;自我调节无能的人被留在现实的逻辑中,感受自己给自己造成的本不必要的痛苦。
想给沙马兰一个大大的拥抱。
圣鹿之死(Killing of the sacred dear). 对于信息流和视角的掌控异常强大,模糊了双眼于是只能看清眼前,一花一世界。就在几乎要成为天气之子的时候倒向了属于他的超英电影,是的这样也可以拯救世界。甚至优于老去,单一空间外的无限遐/瞎想,如此简单却奏效。(沙马兰开始卖空气炸锅了啊。
暫定+ 待補沙馬蘭後重看,能回憶起很多電影
故事根本无法立足,只是为了讲述同性恋的纯爱拯救了全世界?连剧情里两位主角都一直觉得这个世界末日有点扯。
有些尬聊的冷笑话,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设定,有点做作的镜头视角,没必要的经历闪回,主题新鲜感过后,只有无趣冗长的对话,故事太沉闷了,有点像角色扮演的过家家游戏,慢慢的戏里戏外大家都疲倦了,本以为结尾会有个惊喜,没想到就这么按部就班的结束了。整体让人失望,感觉导演执行力越来越差了。
额
一个神奇的导演
剧情本身极度反感,最讨厌一神教动不动就要下地狱,世界末日,审判,烦死了~~~你们自己去审判自己就得了,非要拉上所有人,这种腔调非常挫气。
强设定,无反转,结局拉跨。
各种意义上都很颠的剧本。人类灭绝是好事。邪教害死人。小女孩演技真好,然而这个破剧本不值得
演员没问题,尤其是小女孩,很出色。但是剧情,理由根本不合逻辑,在我看来,就是一群癔症精神分裂者的互相影响,还带着强烈的道德绑架,令人非常反感。
亚裔遗弃女童,同性夫夫,组队黑人……元素堆满了。本来看同性➕恐怖,超级期待的,和台湾的我和鬼变成家人一样期待,看了好几次网速都不行没看完,这次终于看完了发现,好难看!两个男主那么帅,多来两场激情戏也行啊,结果啥啥都没有。肉没有,剧情也稀巴烂。就这神设定,拍好了可能很炸裂,可问题是拍砸了……就这逻辑也立不住啊,一对普通的夫夫情侣怎么就能决定全人类生死了?别说俩男主不信了,连我都根本半分都不信。你拍出来的也完全没任何说服力啊!真的有够狗血的。现在只期待我和鬼变成家人了,过几天就出资源了,目前看评价是不错。拜托真的多出点同性恐怖片吧,我爱看!!!最好漏漏肉,然后恐怖点,肯定超级多人喜欢。
政治正确怎么了?放在这里很合适:受到社会和繁育困境仍然坚持的感情,不是更加澄净坚定吗?至于剩下的,沙马兰还是这样,缺少佳句,概念好但无聊。
That world is not worth saving.
7.9 不太一样的沙马兰,一方面不满足于其人为操作痕迹太重的故事架构和延伸,但另一方面又觉得它深深触及了人物内心的根源,用一连串真实且切身的感性炸弹取代了以外电影中所执着得理性解释,也从而将这样一个俗套的高概念设定扭转成感人至深的同性恋神话,对于情感的凝聚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除此之外,巴蒂斯塔的表演是意外的惊喜,几乎是脱胎换骨般完成了一个这样复杂且特殊的人物塑造。
无聊是原罪,好歹也故弄玄虚一下吧,像《老去》那样…
2.7/实在是过分圣母,过分drama…虽然看似想要说明一些社会问题,但是边缘人群还要大爱拯救世界,EXM???我就想问凭什么啊???????
戏里,天启四骑士以神棍的姿态降临,要说服一家三口自愿选择一人献祭,这本就带着神棍的色彩。戏外,故事对观众也造成了信任的考验。随着情节展开,信任的天平左右摇摆,这居然成了影片最大的悬念。真相显露之后,沙马兰的概念/影像魔术也已完成。是反转,亦非反转,谜底原本就在谜面之上。视听语言很显功力。
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把一些要素放到了一个极端环境之中,然后看人物的选择。
摄像头跟随斧子旋转,有一种天翻地覆的丝滑感。
比较离奇的想法和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