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接受命运的安排,或者是无解。
不管男女,只要活着,就一定受制于你所站立的地方。
托德•海因斯,于12年前抛出《远离天堂》这样一部闷闷不乐的剧情片,他不可能只是为了背弃当年好莱坞盛行盲目追求电影的宏大视觉。
如果你稍微了解一点他成长的路径,答案也就再清晰不过。
海因斯1961年生于堪称全球电影产业基地洛杉矶,从小爱上电影即是环境使然。
读高中就拍了记录中学生活的影片《自杀》,加上后来的《刺客:关于兰波的电影》《超级巨星卡朋特》《毒药》《安然无恙》《天鹅绒金矿》,都不难看出,他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多数来源于纪录和心理分析具有时代性社会事件,涵盖摇滚,自杀,吸毒,艾滋病,性……他太善于从庞杂社会信息里提炼标志性符号,熟稔于观察生活给不同的人带来绵延的琐碎。
就连季节变幻的语言,微风吹过繁花,他都能将它们融入到故事氛围的渲染中去。
《远离天堂》即是典型。
它描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生活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小镇上的四口之家。
原本舒适平静生活,因为貌合神离,拉扯不尽。
花开两枝,各奔东西,峰回路不转。
导演加编剧集于一身的海因斯,他是否在将时代造就的种族歧视放大,平白无故安插男主是同性恋的插曲,让朱丽安•摩尔扮演的卡西主导剧情偏向于与友善的黑人园丁雷蒙,在倾诉家庭遭遇分享私密生活借此减轻痛苦时发生了暧昧进行添油加醋意淫呢?
相信每个看过《远离天堂》的人,都会对女主隐秘的心事,她那张面对社区闺蜜总是满布假笑最后实在绷不住了和盘托出的言语和神色里抑郁良久。
小镇姹紫嫣红的金秋,典雅的建筑风格,疏朗的街道和或急或徐的行人,我不敢说那样饱和、丰满的秋色,调性压制的精确程度,或者正是为了烘托三人之间的紧张气氛,以及那些站在街头对卡西指指点点渐行渐远曾经像圣母一般吹捧她的街道友邻。
从而,将故事推向隐秘在胸口闷得发慌的情绪。
片中,白人上流,黑人低贱。
黑人为白人工作,兢兢业业,卡西家的黑人保姆一直在干活,事事处处替女主着想,女主作为家庭主妇,全职太太,尽力表现得卓越,完满。
只是过一种流水账一般看起来除了参加晚宴就是接受模范主妇义务采访,争取总是荣登地区八卦报纸头条。
她拥有优雅得体的裙裾,好看的头巾,一辆车,适合拖儿带女满街窜。
就连她的善良和友好,都是闺蜜们聚会时的谈资。
她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温柔体贴的丈夫竟然是个GAY。
喔,我的天,这在她看来,丈夫必须是得了一种不能启齿的病。
她和他,要维系一段关系,一个家庭,一种社会身份和地位。
既然是有病,那就看医生好了。
他狂躁不堪备受折磨,她受着。
只是维系一层关系,无性趣怎么可能长久。
这病,电击也没用。
可怜的卡西,丈夫将她推向了可爱的园丁。
如果一个女人过于隐忍包容乃至自我压抑,因而伤了自身,她会寻找另外的出口。
这让我们不难想到所有劈腿与被劈腿的恋爱以及婚姻中的男女。
当他们之间无法满足最起码的诉求,即是将感情推向了绝壁。
卡西和丈夫之间,正是如此。
尽管他们为了挽救两人关系选择了旅行度假,仍然摆脱不了丈夫迎接男人的目光。
卡西死定了,丈夫跟男人跑了。
她常常想起园丁雷蒙,渐渐意识到她对黑人鳏夫的倾心。
内心澎湃,热烈又且真诚。
她和同性恋丈夫的距离越来越崩溃,是两组不同的DNA,仿佛相隔银河。
她和园丁,却囚于不同的肤色,黑白必须分明。
托马斯克莱尔曾说,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夜里,卡西哭了,声泪俱下之时,接到丈夫提出离婚打来的电话,她能接受现实吗?
直到最后一刻,丈夫依然不记得卡西多年来持续日常生活的程序表。
她穿起具有定情意义的风衣和头巾,熙熙攘攘的月台,远远地,四目相对,挥挥手,作别雷蒙,作别列车南下。
她回到街道,人群跟她没关系,她躲进车里,是纠结还是哭泣,她只管轻车熟路,在小镇隽永的秋色里,导演的长镜中,一路徜徉回去……那枝微微得瑟抖动的花啊,THE END,拍不出全部的人生。
而现实世界的残酷,远远超出编剧的想象。
所以,没有天堂,何来远离?
电影中人,抑或我和你,还有你们。
大同小异抑或迥然都没关系;人生,只不过是逐渐被骟的过程而已。
该干嘛干嘛,呆着去吧。
终于把这部看了,比想象中的好太多了!
一个善良被压抑的家庭主妇,她因为什么开始远离丈夫?
因为丈夫是一个gay,性冷淡一个面面俱到体贴入微被人交口称赞的妻子,然后转头埋怨女主跟黑人走太近了,会影响他的事业!
好家伙,再转头他为了一个年轻小gay,选择抛妻弃子了,男的真的很现实,一边性冷淡老婆,一边在度假的时候勾引小帅哥,然后色迷心窍,对老婆就是弃之如敝履!
女主是因为性吗?
当然不是,她因为黑人的善良平易近人,帮她纱巾、陪她散心,他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他深处白人世界的泰然自若,他对女儿的呵护!
女主在一个黑人身上,找到和自己一样善良温柔体贴特质的人,她找到了关心自己的人!
两个人在那个连肉体都不能接触的社会里心与心相连,这难道不是对种族制度最好的反击嘛!
最后,女主在车站默默与黑人告别,哀婉但女主知道他们互诉衷肠,分别只是暂时的,他们要生活在一起!
他们在金钱和社会地位上一切尽失,但拥有彼此,他们是最幸福的人,他们不是远离天堂,他们自己营造了一个伊甸园!
朱利安摩尔,真的,40岁才等来一部剧情片大女主,她如同迟桂花一般,开的迟经的久,三四十岁是她最有魅力的时候!
片中极好地还原了50年代美利坚城郊中产阶级的服饰和生活状态,表面的优雅,其实暗流涌动,夫妻不和,种族歧视,排除异己,压抑女性!
小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残忍起来才真的可怕,不动声色地用石头打一个无辜小女孩儿,让人头皮发麻!
原始的欲望促使他去酒吧钓凯子。
已婚妇女之间会谈论性生活频率。
自我不认同,搞得夫妻两个都很痛苦。
敏感的闺蜜看出她跟丈夫有问题。
性不和谐是个大问题。
漂亮的金缕梅。
夫妻俩,谁比谁勇敢?
为了所谓的声誉,两个人要维持着虚伪。
你觉得我们能看穿这些事物的表面吗?
就像超越落魄的儒雅,视为曾经沧桑的华殿。
在这个年代,我这个白人女不能跟你这个黑人男在一起,但是,你很漂亮。
仅仅靠目光和腹肌就能勾搭上。
爸爸,我今天学了劈叉,你想看吗?
丈夫对妻子说:我爱上了一个人,他想跟我住在 一起,我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
我在艰难抉择。
好闺蜜最终也无法完全理解她跟一个黑人交往。
值得骄傲的生活、美好的生活。
曾经爱过,虽然得不到。
车站离别的场景好美。
看似光鲜亮丽幸福美满的家庭,彼此却各怀心事,美丽贤惠的家庭主妇Kathy的丈夫Frank爱上了男人,对着她声泪俱下地说:我从不知道爱情的滋味,在遇到他之前。
她只能无声的妥协,与丈夫平静的离婚。
她还能怎么样呢?
面对那么痛苦的丈夫,她又如何忍心再继续欺骗自己。
她又何尝不在受着面对爱人无法言说的苦,在当时那样闭塞带有浓重种族歧视的大环境下,她钟情于绅士的黑人园丁Raymond,却无法和他在一起,最后却还是没有登上和他一同南下的火车,末了,两人相望,唯有沉默挥手,因为有过深情,便已足矣。
discrimination,homosexual,love. Julianne Moore is a talented actress,so great.
不作模范,作模范总是很累的,不如作自己舒服。
其实凯西没想作模范,她其实一直在作自己,因为她就是这样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女人,除了表面上看起来的完整的人生外,她之所以成为模范当然还是因为她自身有性格美丽,善良妥帖的她自然让人乐于接近。
上世纪五十年代,难以想象,种族歧视还是那么厉害,但是人们已经开始为黑人平权运动战斗,所以凯西的概念里知道尊重黑人,因此她真诚对待黑人,没有因为肤色而对人产生歧视。
而在那个年代里,同性恋的平权还远远没有开始,人们还视不同的性取向为洪水猛兽,因此在凯西的概念里这也是不可接受的,不可接受的地方在于凯西认为这是疾病,所以她带丈夫去看病,并且想问又不敢追问,知道维护丈夫的自尊心。
其实一开始别人对凯西和范迪的非议和丈夫的同性恋都没有打败凯西,她还是维持着自己的形象和对生活的热爱,即使内心里有无法言说的苦楚。
最终把她推向失望的丈夫为了一个男人而决绝地离婚,最好的朋友对于其对范迪表达的感情而冷漠地离开,曾经最亲近、最可靠的人原来都是靠不住的。
这人生只能呵呵了。
只有范迪选择了离开而不是逃亡巴尔的摩凯西是理解的,她明白范迪是为了女儿,她在送站的时候彼此给了对方最真挚的祝福。
片中最看不上的是丹尼斯奎德的弗兰克,神马玩意!
自己是少数人时直到需要家人的理解,等到自己的妻子被非议时他反倒早早跳出来指责对方,完全没有对妻子的信任和支持。
就算没有爱情,在一起生活那么久的人也是朋友和亲人吧,除了落井下石还有什么?
哼,还有遇上帅哥后的决绝分手。
凯西最终还是会继续向前的。
她终究会重新找到对生活的热爱,因为她是那么可爱的一个人。
不用作模范,作自己就好,作自己的她一定会赢得别人的爱,退一万步,即使别人不爱又如何,自己爱自己就好。
朱莉安娜摩尔啊,大女神!
这次看老片摩尔阿姨不演同志演同志的老婆了,这片也得了当年的提名,演技的确赞啊!
两个孤独的人相遇,一个因为丈夫同性恋,朋友不理解他,另外一个因为种族歧视带来的不堪,虽然两个人一开始都在和舆论作斗争,但始终被现实所屈服,女主面对丈夫提出的离婚,都能果断地解决,但不愿割舍对黑人的感情,最后女主提出要和黑人一起离开,但即使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依然会有种族歧视,仍然改不了的。
今天第一次看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设想下当时黑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所面临着各种压力,让人觉得怜惜!
文/caesarphoenix简单笔记。
一、影片显在的源流该片的表现主义用色、用光,音乐,空间设计,大致的情节线,人物身份(家庭主妇、园丁)都来自《天堂所允许的一切》。
从整体呈现出的风格来说,这是一次惊人的翻拍。
但《天堂所允许的一切》中隔开女主角和园丁的主要是阶级和年龄。
(但因女主角是保养有道的中产阶级,和男主角的年龄差并不明显。
)法斯宾德在《恐惧吞噬灵魂》中放大了年龄(外观上看几乎是老太婆和肌肉男),抹平了阶级(女人变成了独居的清洁工),加入了族裔问题(德国的阿拉伯移民),删去了孩子。
《远离天堂》把这个欧洲移民问题替换为美国最常见的人种问题(历史遗留的、困扰美国的顽疾,有色人种中最突出的黑人),把孩子低龄化,给园丁添加了女儿。
而且不同于前两部,丈夫并没有死,而且有着同性恋问题。
(丈夫在迈阿密看到小gay的段落,甚至有点想到《魂断威尼斯》,通过镜头运动将视点后置,当然总体完全不同)由此阶级、族裔、性别、性向,文化研究最爱指涉的问题全了。
(但此片中的阶级问题主要是由族裔差别带来的,读商科、看画展都展现了该黑人园丁和女主角隶属于同一个文化阶层)所以影片虽然从风格上看是对50年代Douglas Sirk的惊人再现,但其内容却是平权运动产生巨大影响后才可能涉及的,是21世纪重构的50年代。
二、两种边缘人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其实也可以将这些安排在一个人身上,即让女主角爱上一个黑人女性。
【为什么很难这样做,值得另外讨论】但影片将这些分配在两个人身上,便构成了两个边缘人的对峙。
妻子是同情甚至爱恋黑人、支持黑白平权的白人女性(家庭妇女-小镇社交名媛),丈夫是有着同性恋烦恼的白人男性(事业有成)。
丈夫在Gay吧和办公室进行的恋情,去心理医生那接受的治疗,虽然秘密也没能被妥善的保管——休假一个月、职位岌岌可危,但他终究有选择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的空间。
而想要跨越人种,女主角不但要被白人们嘲笑,而且黑人们也要去砸园丁家的窗户。
丈夫的行为不过是不规范/离经叛道,而妻子的行为既是一种政治主张,同时也被白人男性看作自己的“财物”被黑人僭越。
而对于社会秩序冲击越大的,便越不可容忍。
小餐馆、电影院门前的公共场域比隐秘的gay吧更易被视为挑衅。
(结尾女主角在火车站,甚至不能像大卫·里恩《相见恨晚》中的那样跑着追两步)在影片讲述的年代及之后,通过大规模的黑人平权运动,有色人种平权在美国已经成为政治正确,这也使得今天白人女性终于可以比较自如的和黑人男性交往。
而当同性恋不再满足于自己的社区,而日复一日地追求全面平权后,则跟保守派发生了更广泛的冲突。
不同的边缘人的结构性关系的变化,让我们注意到时代的发展,这也许是托德·海因斯这部Far from Heaven的隐秘含义。
即为了主流观众市场在主体上讲述一个跨种族恋爱悲剧(也完成cosplay《天堂所允许的一切》)。
然而当观众意识到在美国这个“天堂”里跨种族的爱恋已成为现实,那么让美国还far from heaven的就是稍微隐性一点的同性恋全面平权了。
在这部影片中,妻子是更加理性,忠诚,善良的一方。
她善待黑人,陪伴丈夫,照顾家庭。
丈夫一线主讲同性恋,妻子一线主讲种族歧视。
这两点在当时都是尖锐的、难以开解的问题,但现在看来一切都会好转的。
远离天堂,在1957年的人看来这对夫妇一个选择同性一个选择黑人都是是远离天堂,走向地狱的行为,但在2018年的我看来,与其被困在一个模范夫妇的牢笼里枯朽,不如遵从欲望,虽然之后的路依旧是艰苦的,或者说是更加艰苦的,但至少尝试过,否则两人只会在牢笼里后悔一辈子,然后把最后的一点情谊磨尽。
第一千片 选择了我喜爱的Moore的提名电影 这个导演似乎很喜欢拍四五十年代的禁忌关系 可能放在十五年后这部电影会因为女权弱化 抹黑LGBT被批得体无完肤 因为性别和种族造成了情感隔阂 无论是先天&后天 在剔除周围人的眼光后 都显得很自然 似乎导演并不想讨论责任而是只想表现男女在恋爱关系中不同的处理方式 想到导演的最新作「CAROL」里两位女性最终选择自己所爱 不知道是不是多年以后导演给这部电影的一个补偿 Moore全片穿遍了美丽硕大的蓬蓬裙 亮亮的高跟鞋 难得尝试的金色大卷发真的非常漂亮 印象里她很少有这样的贵妇角色 少有的几场爆发戏也演得如舞台剧一般夸张 和我看她演的很多中产女性并不一样 轻声细语 温柔体贴 又因为家中的不体面而时刻提心吊胆走在钢索上的表演实在让人同情 没拿影后真的挺可惜的
摩尔阿姨啊,有点失望了。重点还是在种族歧视,身份认同上吧
性别VS种族...Julianne Moore怎么还不是奥斯卡影后呢!
8.2,复古精致,饱和色调的镜头与动人配乐就已梦回五十年代,落叶纷飞的秋季时分又徒增伤感与冷清。Todd Haynes太会拍女人,女性气质的那种楚楚动人的私密感细腻感在他古典意味浓烈的画面里展现得丝丝入扣,在这份凄楚的美背后则是暗涌着又克制着的情感。种族与性向于一个家庭的碰撞,禁忌于一个社会/时代的碰撞,终究他把离别写给遗憾和无奈,愈发伤感。不是远离天堂,是偏见仇恨刺破了幸福的表象,然后发现这人间本就不是天堂/摩尔阿姨润物细无声的表演,细致感人
画面很好看,但是故事呈现地好无聊 全程3倍速看完的
就是不喜欢摩尔
第一次全景感受到朱丽安·摩尔的汹涌演技~~~~~
两星是给画面,超级超级唯美!内容表示无感
再一次看我才真正明白这本电影在讲述些什么——那是关于女性,一切她们所处的环境与哀愁。
period film竟然全無現代精神。。。不知道還以為是當時拍的,而且在當時也不先鋒,服裝不如mad men,當然是mad men的靈感來源說不定
置景和美术设计在还原五十年代的生活,镜头和打光都在还原五六十年代melodrama的质感,有几处居民冷眼暗斥和预示人物即将出格的地方甚至是老派悬疑片的效果。保守排外与歧视异类套上传统的遮羞布并自称体面,而本质是传统边缘人的夫妻俩背着这样沉重的偶像包袱互相迫害再互相受害,直到孩子都能打酱油了才终于支持不了这虚假的繁荣,现在我看来倒会觉得家庭以这样的方式分崩离析,对孩子来说是创伤,却也是一种幸运。丈夫这个角色挺惊艳的,园丁的设置反而过于理想化——行为绅士礼貌又会赏画评析,感觉那时候就算有这样的黑人也不会是园丁吧
跟他昏昏欲睡,是否忍让令人劳累?婚姻实质上是种卖淫制度。用精准动人的表演诠释花团锦簇下人的无奈与悲伤
太贪心了,把几个大元素塞在一部107分钟的电影,观感还比不上当年只关注“女大男小”的年下恋。65
# Cannes 76th 补课【C+】时代与话题的相悖性,在精致的复古中挑战“禁忌”,但也只是止步于此了。
"我从来没试过爱情的滋味…"这句话太残忍了。种族和性向,表面光鲜的上层社会的背后,全是讽刺。画面很精致,摩尔在这里面不可思议的美艳。可惜片子太收太平淡,很多可以深入的地方情绪都出不来,配角们演技一个比一个差很容易出戏,就这样晃过去了,没能给我留下更深的感触
丈夫终于因无爱的婚姻失声痛哭,一直维护妻子的朋友却终于滑入流言终于冷眼,中产阶级精致又脆弱的体面、性向不被容许的时代局限、社群催化下的集体偏见,如此疏离,如此隔阂,如此孤独。打光有法斯宾德的味道,又像爱德华霍普笔下蓝的绿的、工工整整的笔触,乍似艳丽夺目的色彩成全的却是隐匿在黑暗中的轮廓与冷漠的侧脸,玻璃、混凝土与各种金属高高筑起的现代性大厦。“不要恐惧,恐惧吞噬灵魂。”
同性恋和种族歧视都有涉及
成也瑟克败也瑟克…这是专属于50s但在当时无法完成的故事,尽管揭开了当时审核制度的一层纱后尽力保留了时代克制的语气,可只停留在保守浅层的影像复刻上显得很可惜…仅仅叙述而不剖析倒很谦逊,也很无趣…在喧哗中,女人注意到了被驱逐出泳池的黑人小孩,而男人望向了临桌的金发小给…
热衷围观中产阶级的光影生活,《远离天堂》也不例外。起初的光鲜靓丽,中途的屋顶坍塌,末尾的凄凉重生,生活循环往复。深锁一院愁,此刻换秋霜,可暖光冷调下,华袍里有虱,恐惧依旧吞噬灵魂。从瑟克到法斯宾德再到海因斯,日子老是被蒙上黑布,留下禁忌的圆圈,在原地暗自打转。
罗列了一堆问题然后就结束了……配乐那么宏大,镜头语言却那么悠哉,不和谐
《成为左派平权者的必要条件》,和《云图》里的第一个故事有相似之处,一个先锋的左派平权者首先要接受良好的教育,要善良勇敢,同时他还要与某位被歧视者有真挚的私交感情,然后他会发现被歧视者美好的一面,继而升起为他们争取权利平等的雄心。向历代平权先锋者们致敬,他们最初的努力或许是出于私心或私交,但他们用行动推动了族群的融合。偏见曾让他们历经坎坷,但消弭歧视的努力依旧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