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上看的视频小片段,谢苗演绎的意气风发,血气方刚,英气十足的抗金英雄形象打动了我,并且他散发的文人墨客,口吐慷慨激昂之词的气质也甚好,才选择在网上看剧,有时候人很容易被很久没碰触的题材所吸引,尤其是有血性的男儿的故事。
看完之后,透过剧情,确实很燃,爱国心儿女情都有,武打场面激烈壮阔,看的过瘾。
唯一的不足,文人色彩过于便薄,在伟大的词人身上失去平衡,要知道他可是文可提笔安天下 ,武可骑马定乾坤。
得应该把他书生气质,豪放派文人的性格更多的展现出来就好了。
完成度较高的历史片。
作为网络电影来说,已经超出个人预期了。
文戏方面,人物性格鲜明,有充分可信,逻辑清晰的情感纠葛。
武戏方面,场面调度游刃有余,火爆,镜头感强。
尤其辛弃疾舞剑一段十分精彩。
近些年来武侠片中都已见不到的个人才艺表演桥段,反出现在一部历史剧中。
谢苗是功夫童星出身,舞剑有节奏,有劲,其他演员演不了。
说句题外话,谢苗好瘦。
印像中的苗,还停留在婴儿肥。
眼前的苗,还是一个人吗?
大惊失色。
脸颊上没有一两肉,是练功练偏了吗?
还是婚后生活太幸福。
要注意劳逸,不可操切。
南笙据说是豆瓣红人,古装扮相倒不违和。
角色定位大致相当于雅典娜或者桔梗,拔剑为弟复仇令人印象深刻。
史实与虚构的处理较为合理。
大体还原了辛弃疾早年在北方起兵的经历。
耿京起义,辛弃疾投诚都有刻画。
张安国为金人收买,杀害耿京等都是史实,影片中只一笔带过。
风格处理得较轻,更娱乐向,史诗感更加弱化。
作为网络电影也不必苛求。
义端和尚也是史实人物,在宋史辛弃疾列传中记载: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义端在被辛追击擒获后说辛弃疾是青兕下凡,大拍其马屁,也是蛮有意思的。
义端的名字很蹊跷,正好谐音”异端“,容易给人造成虚构的幻觉。
其实不是。
开头结尾采用老年辛弃疾的视角,增加凝重感,值得赞赏。
片中刻画陆游泛舟西湖的段落,为整片风格添加了一抹虚无飘逸,更凸显东方特色。
以上史实的处理多中规中矩,但还是有一点遗憾。
关于辛弃疾题材,”辛党“间若即若离的友情是值得大力挖掘的。
辛弃疾少年时,与党怀英同窗就学,当时北方齐名”辛党“。
后来金人南下,辛归宋抗金,而党怀英却留而事金。
两人从同窗变成了民族敌人,这一点剧中没有借以发挥,白白错失了一个绝佳题材。
如果从辛党少年同游写起,着重刻画两人各事其主后,在民族大义与个体友情间的艰难抉择,最后面临两难绝境,将令整片格调再上一个台阶。
当然,那就完全是另一部戏了。
就酱
除了题材不讨喜 其他 都可以打 7.5分. 简单形容就是叫好不叫座 . 制片人 用5毛钱 拍出了7毛钱的片子 但只有靠长线 才能收回成本.除了题材不讨喜 其他 都可以打 7.5分. 简单形容就是叫好不叫座 . 制片人 用5毛钱 拍出了7毛钱的片子 但只有靠长线 才能收回成本除了题材不讨喜 其他 都可以打 7.5分. 简单形容就是叫好不叫座 . 制片人 用5毛钱 拍出了7毛钱的片子 但只有靠长线 才能收回成本
今日刚刚看过,仅从个人角度评价一二。
总体来说,还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
如果从电影艺术角度评价,目测分数不会超过4分(10分制),但对于喜欢那段历史、喜欢那些诗词的个人来说,绝对值到8分左右。
2017年,有幸拜谒济南大明湖稼轩祠,游人聊聊,几可罗雀。
不禁慨叹,世人但知大明湖,不晓稼轩祠;但知夏雨荷,不明铁公堂。
是想如今影视如此发达,稼轩先生如此传奇的前半生,竟然鲜有影视问津。
想来未必是影人不削,多半为政治正确尔。
未曾想,2020年初,得此新片,聊以自慰,权祭先生之灵,再塑国人风骨。
对于电影不想多说,基本上描述了稼轩先生青年时期的一段“传奇”故事。
基本尊重了史实,在某些地方增加了部分虚构人物,但不损害整体结构。
其中,耿京、义端、贾瑞、张安国等人都是比较尊重历史描述的。
此外,电影对服饰道具方面也是花了一些心思,虽然算不上“考据派”,也看得出颇有心思。
比方说,电影中虚构的人物“榔头”,多数时候使用锤、斧一类的钝器兵刃。
这一点除了塑造人物的需要以外,也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色。
自五代十国以来,重甲兵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金军精锐“铁浮屠”就是其中极致化的代表。
重甲对于刀剑等刃器有着很好的防御作用,但对于钝器的防御就较差了。
钝器在这段时间比例大增,只不过钝器对使用者不是很友好,要求使用者在力量和技巧方面有较高的修为。
再比方说,最后一段俘获张安国桥段,张安国一直手持金军授予的印绶。
在打斗中,印绶跌落,展现出较为完整的印绶、印匣制式。
恰恰是金元时期的典型印绶样式。
这一时期的印绶较汉唐时期更大,较明清时期略小。
中低级印绶多以铜铸,部分配以印匣。
此类印绶多有出土文物可以参考,也可见剧组是花了心思的。
还有一个比较容易忽略的地方:居中虚构人物完颜速拔,身边时常有一只“海东青”陪伴。
这一点是对女真人贵族性格比较符合史实的一种个性化塑造方式,只不过大众未必买账而已。
再次感谢导演没有用根据视觉冲击力的金雕代替海东青。
理论上来说,海东青多数为动物分类学上参与我国东北地区的阿穆尔隼,电影中的“海东青”更像是参与我国西北地区的阿尔泰隼,不过这种小细节,也不必苛求了。
真让导演搞一只阿穆尔隼也是强人所难。
书归正传。
历史在很多时候总是比影视更加传奇,稼轩先生的青年时期就是这样的。
导演很讨巧地选择了这一段故事来讲述故事,可以说是颇费心思了。
不太了解历史的人,觉得先生一介书生,武功了得,不太靠谱。
不过历史上的稼轩先生却恰恰如此,20出头兴起义军,单骑追杀义端、万军之中生擒张安国,转载千里归宋庭,都是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事情。
至于先生晚年的寂寥,影片头尾也略有交代,大抵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
在故事层面,导演只要做到综述史实,也就足够精彩了。
略加入一些虚构的人物和事件,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故事性,倒也无可厚非。
其中需要说明的其中的女性人物霜花的塑造,可为褒贬不一。
这个事情,个人从两个角度来看:其一,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这就是一部“男人戏”。
女性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的登场频率素来与男性是不成正比的,以至于寥寥几位历史女强人,屡屡被翻着花样搬上银幕。
全部都是男性角色,对导演、对制片方、对投资方,甚至对观众都是一种挑战。
故事片毕竟不是纪录片,还是需要考虑一点市场和大众口味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加入一个女性人物也可以理解;其二,霜花虽然为虚构人物,但这个女性角色的加入并未对稼轩先生的人物塑造造成过多的负面影响。
大家对稼轩先生的诗词直观感觉更多是金戈铁马,万里豪情的,殊不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老先生的佳作呀。
不知道这一句的,请自行百度,并向稼轩先生认错。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稼轩先生的诗词,跨越千年,直接与中国互联网时代挂上了钩。
历史上对稼轩先生的情感生活记载不多,没有陆放翁那样的“错错莫莫”。
不过依据先生的诗词来看,也是一个情感细腻,铁血柔情的人物,否则哪里来的千百度?
好在导演也没有忘记这一点,在影片最后,让两世恋人隔空相望,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诉尽半世哀思,一句“蓦然回首”道了一生寥落,一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圆了阴阳情缘。
半是电影化的点题,半是诗歌化的浪漫;半是青春的回忆,半是老年的寂寞;半是酣畅淋漓的金戈,半是浅吟低唱的诗书;半是青史留名的笔墨,半是虚幻缥缈的光影……也算是对稼轩先生一生的概论了吧。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虽然算不上佳作,但也是吃透了稼轩先生的风骨。
且以为祭,后人略瞻先生之英豪柔情尔。
感觉一般,仅此而已,导演的局限,不是拍摄一部历史史诗电影 ,所以观众不要当真,剧情大概的脉络是对的,不过绝大多数是导演与编剧的一厢情愿,
说辛弃疾,就讲辛弃疾,1162也不是年份酒,没有必要加上去,
大陆古装剧,历史剧,现在的套路都是以血腥开局,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或许科班的导演系列很喜欢用这样的场景,看过几部电影都这样,电影不是广告,广告必须用前5秒抓住观众的眼球,然后走马灯描述;
现代人对于这种场景几乎已经麻木,肾上腺素不会提升起来,自然没有快感,也没有过多的心跳;
女人被骑马的金人一枪撂倒,按照冷兵器时代的真实情况,大概率半条命没有了,
她还可以引弓搭箭,我想这不符合现实,纯粹是电影渲染,导演,不能把观众当作傻13啊~
我最不喜欢的是这种,孤男寡女合衣而睡的镜头,好像都是柳下惠,没有七情六欲的神仙姐姐,这一类不接地气的镜头还是没有的好,
电影110分钟,看到52分钟的时候,我感觉没有必要再花时间继续看下去了;因为不会超乎我的预料,也不会超乎我的想象,我很喜欢辛弃疾这个历史人物,本来知晓辛弃疾的一生经历,再看下去只会干扰我的记忆,导演,可能只是想普及一下英雄的事迹,没有想过要让一部电影成为史诗作品;或许导演没有看过,亚历山大大帝,匈奴王阿提拉,征服1453,所以他的高度与生俱来的局限,礼貌性给5.5分,结构性的人性化会拉底英雄的伟岸!
网络大电影一直以来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院线电影向来被传为佳片良作的栖息之所。
这话说着大体不错,但诸如《逐梦演艺圈》、《上海堡垒》之流,同属于院线电影,或无名之辈堆砌,或大牌云集,却也难逃烂片之说辞。
网络大电影大多不忍直视,或剧情单薄如纸,无病呻吟,或挂羊头、撒狗血,敷衍了事,或画风粗鄙、逻辑混乱。
凡此种种,俯拾皆是。
但在林林总总的网大作品中,难免有异军突起,依靠精良的制作,杀出重围,博来观众阵阵喝彩。
谢苗、南笙主演的网络大电影《辛弃疾1162》即是这异军中的一员。
谢苗、南笙主演的网络大电影《辛弃疾1162》是一个惊喜。
打斗行云流水、毫不阻滞,真实感强;战斗画面恢弘壮丽,令人感同身受;故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矛盾冲突多而不腻,观影体验佳;最令人称道的是,电影塑造的历史人物多面立体,真实且富有变化,其手段之高,值得细心体悟与学习!
电影对人物的塑造堪称成功之典范,所以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配角性格鲜明,人物弧光佳。
何为人物弧光,通俗来讲,就是人物的转变。
这主要体现在两大男配贾瑞和耿京身上,这两个人物性格十分鲜明,一为饱读诗书的谋士,一为大字不识的农民。
前者通书知理,后者重情义。
贾瑞和耿京俱是正面人物,但一样都自己的狭隘性,贾瑞有大才,但做事谨小慎微,在伐金一事上畏首畏尾。
他在刚出场的时候是作为辛弃疾的对立面登场的,对从前的小过节耿耿于怀,看似小肚鸡肠,实则“死鸭子嘴硬”。
他对辛弃疾阻止自己仕金一事,内心定然是感激的,但碍于面子,不肯认错,自然而然就不会放辛弃疾进城了,但情谊犹存,所以一开始没有让辛弃疾进城,但还是送了一车粮食,后又跟辛弃疾出城打赌。
贾瑞出城的时候,辛弃疾一句“终于来了”,透露出他对贾瑞的了解:嘴硬心软。
而贾瑞给辛弃疾数百人让其对抗5000金兵,也显出他对辛弃疾的能力之了解,否则哪有拿义军以卵击石的道理,所以此为“就坡下驴”之计耳!
贾瑞和辛弃疾之间的情谊是藏着掖着的,电影如此处理,虽需细察但察之则余味无穷,难免会心一笑。
贾瑞的转变来源于小黑子抢财伤民一事上,辛弃疾慷慨激昂,结合个人理想陈说对乡民秋毫无犯的真义,令贾瑞对辛弃疾的感情由暗转明,由同窗之谊转为钦佩之情。
自此,两人心意互通有无,贾瑞对义军伐金之事也不再束手束脚,瞻前顾后了。
耿京则为一粗人,但粗中有细,监视和尚义端是一妙笔。
加之为人豪爽、重兄弟情谊的性格特征,恰能解释他短时间组建义军并发展壮大的缘由。
耿京豪爽之至,当辛弃疾说及四风闸之战时,立马答应要替其报仇。
但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耿京的思想狭隘性就显现出来了,毕竟没有读过多少书,竟摆下“鸿门宴”想要杀掉辛弃疾,从而放弃伐金大业,让自己的手下兄弟能够过上有肉吃有酒喝的安稳日子。
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踟蹰之色。
辛弃疾一阵推心置腹之后,将剑交予他手,生死由他,耿京感其热血,完成了人生的升华。
观众自始至终都不会讨厌耿京,因为他是那样的真实可感。
以至于后来耿京由于太过重情重义,轻率的原谅张安国,导致被其所害,我们都能听到自己内心的悲恸。
对于网络大电影而言,人物的单薄干瘪和样板化塑造是通病,但《辛弃疾1162》却没有囿于陈规,流于俗套,贾瑞和耿京形象鲜活立体,人物弧光精彩,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电影对贾瑞和耿京的人物刻画堪称典范,但是并没有喧宾夺主,因为促使他们心性转变和生命升华的是辛弃疾,这也算是对辛弃疾的侧面烘托。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辛弃疾是没有人物弧光的,是始终如一的,但却不能称其失败,因为这恰恰可以彰显他一心壮志伐金,矢志不渝。
电影除了通过战斗对辛弃疾的智计和勇武加以刻画外,更在细节上加以把控,以丰其形象。
比如在电影开头,辛弃疾在城外一直手捧书卷,见贾瑞出城,遂用狗尾巴草当作书签,置于所观之处;在电影中间,有一个镜头是霜花找来了两本书给予正在与耿京、贾瑞同行的辛弃疾。
这两处细节展现出辛弃疾喜好读书的性格特点。
再如辛弃疾的言辞设计。
“听闻大帅当初起兵之时,只有十数乡勇跟随,短短三年时间竟有如此规模,辛某着实钦佩得很!
”“论资历,我不如各位;论战功,你们大大小小赢过上百仗,我也不如各位。
”这些语言彰显了辛弃疾的谦逊秉性。
又如榔头言及义端是从金国逃出来的时候,义端有愧色,辛弃疾观色甚微,展现了他对兄弟内心的照拂:“榔头,你不是想学剑吗?
义端大哥可是舞剑的高手?
你还不趁这个机会,让义端大哥给你指点指点?
”这些小细节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位“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辛弃疾。
结语:《辛弃疾1162》在人物塑造方面端得功力了得,故事情节也毫无拖沓、拼凑之感,一开场就是四风闸之战,战忽尔巴;而后泰安城遇贾瑞之阻,后以500兵战5000兵大胜而归,方始入城;后又因分粮闹矛盾,继而是追杀义端和尚,擒金国公主完颜成袂,杀忽而巴……大决战杀叛徒张安国和王爷完颜拔速。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没有将完颜拔速设计成一个愚昧呆瓜,他识破义军的破城计划,用攻心之计致耿帅身死,义军瓦解,非泛泛之辈,是一合格大反派。
在真实历史上,辛弃疾反出四风闸、往泰安投奔反金义军、义斩偷帅印的花和尚义端、率50精兵闯金营生擒弑耿京的张安国,这些确有其事,但具体细节肯定不是如电影中那般,贾瑞和耿京也并不是如此之性格。
电影角色榔头和霜花亦属杜撰,但电影有其自身的戏剧特性,对辛弃疾这一历史人物取其神而忘其形,其角色形象栩栩如生,耿京和贾瑞也被塑造得真实有味道,殊为不易。
综上所述,《辛弃疾1162》乃是网络大电影中突起之异军,值得一观!
先喷后赞。
故事结构 以辛弃疾的视角讲述整个故事(其间虽添加了一些反派描写,但只是作为主角行为的反应而已), 从头到尾平铺直叙,略显单调。
主要事件 难度过低,完美继承了抗日神剧的敌我强弱设定,很多情节不合理。
比如四凤闸一战,辛弃疾带领本部义军防守,几乎被全歼,此战金军兵力2000人,相信辛弃疾的防守部队人数肯定不止500人。
而在截粮一战中,辛弃疾却率领500人 完胜5000金军。
若是奇袭导致金军大乱,尚且合理。
但影片中虽然金军遭袭,但代到义军冲至阵前之时,金军已然列阵完毕,而金军主帅也能镇定指挥。
结果辛弃疾正面杀死主将而胜。
请问如此战力,此前四凤闸之战是如何惨败的。
再之 辛弃疾摔50精兵闯营斩将。。
大白天,金军过万,营寨高磊,正面进攻。
呵呵,别说辛弃疾,就是50名手持M16的特种兵进攻,也万无成功之理。
那个王爷也是塑造的老谋深算、精通兵略之人。
依凭营寨一阵弓箭,还不都成刺猬。
本片编剧抗日神剧的剧本写多了吧!
也因为主要事件没难度,相对于辛弃疾的人物形象也相应削弱。
某些段落有为了发生事件而生事之感。
故事主题隐晦不明。
故事主题的表达,并没有在剧本中体现出来。
影片更多的在堆砌事件,而影片展现的角度也引导着观众关注事件设计,而很少察觉出事件所表达的影片主题。
辛弃疾所代表的家国情怀更多的是主角的嘴巴讲述阐明的。
(这个问题,编剧与导演都有问题) 故事的人物设计有大问题。
人物纸片化,且没有深入的挖掘。
而人物间的情感与矛盾没有起到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很多时候人物性格和动机的前因后果也没表达清楚。
也就耿京、贾瑞这个人物鲜活些。
影片节奏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之感。
导演对于各种场面的掌控力很强。
快慢得当,深浅有序,称得上专业级。
但缺陷也很明显,影片过于工整,欠缺惊艳之设计。
影片在展现人物情绪方面略显欠缺,很多地方略显生硬,未作精心打磨。
主角辛弃疾的几处表达还是相对到位的。
作为一部历史人物影片,希望编导们在创作之时,作更多功课,设身处地站在历史和个人两个方面去描写历史人物,如此方能让观众信服。
本片综合来看还是优秀的,推荐大家观赏。
看了目中无人,比院线片好太多,去看是什么班底,谢苗,谢苗是谁?
不认识。
啊?
不对啊这是小时候一直演李连杰儿子的那个小孩(洪熙官还什么警察什么保镖里李连杰儿子一直双打的),小时候看多了和亲戚一直讨论说这个就是李连杰亲儿子吧,你看这打起来的动作把式配合和戏份和演技,这么硬扎的童子功。
不过现在感到好奇的是,小时候就这么强悍的硬实力了,还在李连杰的班底里演了那么多次主要配角,大家都能记住他,怎么这么硬的实力这么好的起步,现在咋一直做配角,或者演网大呢?
虽然说一些作品比院线武侠片好看多了。
也许就是在各种成分越多的圈子里,硬内功不是主要因素,也可能是谢苗自己的班底或者父母对一些情况认识的不够敏感,没好好认清楚和李连杰都演成官配了是上了多么大的船。
这部电影总的来说,剧情比较一般吧,不过还算符合历史,服化道也还行,演员演技也算在线。
主要值得一提的是,终于有人拍辛弃疾了,也让更多的人知道辛弃疾不只是一个豪迈的词人,他更是一个杀敌千百英勇无畏的战士!
了解历史或历史人物确实应该从不同的维度去观察去衡量,这也是这部片子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所在。
说说辛弃疾的饰演者谢苗吧,不得不说演技很好。
作为一个喜欢辛弃疾多年的读者,其实我并不认为谢苗是扮演辛弃疾的最佳人选。
如果从五官外形上来说,年少时的幼安应该更有凌厉和锐气,而谢苗稍稍缺乏。
但他确实演的不错,至少在神态动作上,以及台词功底上都是做的很好的。
所以即便外貌上差了一些,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跳戏和不适,是一位很优秀的演员。
最后说一句,如果是喜欢辛弃疾的同仁,大家还是可以去看一看的啊。
毕竟很难得有人来拍了,虽然还是少了一些什么,但真的是更全面地认识辛弃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吧。
我永远为辛弃疾热血难凉!
驱逐外虏,生死不惧!!!
谢苗的电影越来越好了,这部《辛弃疾1162》,比那部《十三将士归玉门》强了很多!
谢苗加油!
💪💪💪中国武侠电影加油!
💪💪💪 这部电影虽然比之前强了不少,但是以前的老毛病还是没改。
一个是个人英雄主义过重,电影里有太多谢苗的个人打斗场面,这个反而会让人觉得辛弃疾只是个战斗英雄,而不是运筹帷幄的将军。
一个是战争场面实在有点寒碜,没有古代战争、战场的气势。
尤其是那场八百义军对五千金兵的场景,实在是太简陋了,也有可能是剧组受制于资金吧。
还有一个是结局有点仓促、有点过于夸张了。
个人觉得不如这样设计:谢苗带领义军杀入金军大营,用擒贼先擒王的战术,挟持住了金国郡主,然后金国王爷用叛徒张安国,换取了金国郡主。
谢苗一行大都全身而退,杀了叛徒为耿帅报了仇。
事后金国王爷觉得谢苗统率的义军威胁过大,于是调集大军全力对付义军,谢苗最终带领义军冲出重围南归大宋。
结尾这样设计,似乎更合情合理。
🤣🤣🤣 还有一点想吐槽一下,为什么谢苗电影中的儿女情长,总要以悲情收场?
这个是让我觉得很不爽的!
演霜花的女演员南笙,挺漂亮的啊,为什么就不能让她跟辛弃疾在一起?
导演非得要把他们分开,这也太残忍了!
🤦♂️🤦♂️🤦♂️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剧本扎实,就喜欢这种好好拍故事的。
是个不错的网络电影。虽然故事大体按照史实脉络书写,但确实缺少外部压力,叙事比较散乱,整体显得冗长。
历史人物,从未如此具体生动。不过,一代诗人变成战士,内心一下子还真接受不了。不过,画面、动作戏还算比较给力。期待一个大电影的制作...
没想到你是一个这样的人!难得啊!多拍一些这样的电影,对广大学生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
神人
难得的题材,完成度也很不错,值得推荐!
7.5以上,故拔分!辛弃疾,字幼安,我大济南人士
制作很良心,堪比院线了,演员表演也比一般的网大好很多,但故事讲的实在是乏善可陈,索然无味,看不到一点新鲜的东西,什么家国情怀,男女之情,兄弟义气,小人作乱,什么都有,什么都没煮熟
导演厉害。看的热血沸腾。
勉强三星,整部片子两个女人,一个太明显整容脸,爱情线不如没有
4大事件:逃出四风闸、投奔泰安义军、义斩花和尚、率精兵闯金营生擒叛贼张安国。算及格了,整体看着还可以。吐槽2点,反派死的太快了,君主一刀挂,那个完颜一枪挂。女主网红脸,看着就别扭。结果一看居然是 南笙。几年前的网红女。
质感真的感人!完全超乎意料,值得一看!!!
无聊
三星全给武指。
还不错啊,演技在线,南笙女神,没有以前好看了
影206:最近拍了不少武打片,除《刺客荣耀·荆轲》拍的还行,这部和其他一样,比较烂
演员尽责的达到了导演要的效果,拍出了港台导演拍历史剧的感觉,小时候挺喜欢看,但是大了就感觉像看动画片。什么见龙卸甲,鸿门宴传奇都是这一个套路,把原本就很精彩的真实历史简化成热血动漫,这样就很没意思了,明明按史书拍会更跌宕精彩,但是拍电影的这帮孙子非要给你整点剩菜汤。
马马虎虎可以看,其实风格是比较浮夸的,但看得出诚意,很想收住情绪,故事和人物不能说不好,但其实站不住脚,另外写评论再说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