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深深震撼了我 一个无助的 绝望的女孩 边缘徘徊着 然后一群看似善良的人们接纳 关怀了她,但更可怕的深渊等着她!。。。。。。。。
我讨厌最后的结局 不管最后出现的人是玛莎幻想的也好,真实的也罢,它时刻提醒着我们 你曾经做过的噩梦会一直如影随形 ,,,这种强烈的暗示太他妈可怕了!!!!!!!!!!!!!!!!!!!!!!!!!!!!!!!!
很多朋友认识伊丽莎白·奥尔森,是通过“绯红女巫”这角色,2015年在影片《美国队长2:冬日战士》中,她以彩蛋的形式出演“绯红女巫”,结果成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此后她先后数次在漫威电影中出演这个角色,让她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打开了知名度。
作为80后演员中的优秀代表,奥尔森虽然2011年才开始接拍电影,但是作为童星出道的她,却有过在百老汇舞台表演的经历,这也为她的演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说到她真正意义上作为主演出现在电影中,还要追溯到2011年的《双面玛莎》。
这是一部在当年获得广泛赞誉的作品,也让奥尔森的演技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影片由肖恩·德金执导,伊丽莎白·奥尔森、莎拉·保罗森和休·丹西主演。
片中奥尔森出演一名因意外加入邪教组织而深受其害的女孩玛莎,邪教的组织者利用洗脑的方式,误导参与者的思想,扭曲参与者的价值观。
对邪教组织产生怀疑的玛莎趁机逃离组织,并住到姐姐家中,却不知长期受到邪教组织影响的自己,无论是思想还是言谈举止已经是非常难以融入到正常人的生活中,同时曾经遭受的噩梦般经历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她。
据导演自己说,影片的灵感来自于真实事件,曾经一名生活美满幸福的女子,因为意外加入邪教组织,最终走向自杀的不归路。
在我们看来,邪教组织固然可恨,但受骗的参与者就显得受害惨重了。
奥尔森在片中显示出了不俗的演技,双重人物角色被她演绎的非常到位,一方面她在努力摆脱邪教组织的束缚,使自己回归正常社会生活,一方面惨痛的经历,在她的心中留下了不可修复的伤痕,导致她思想消极另类,内心担惊受怕。
影片被打上惊悚的标签,但整部影片却并未出现惊悚镜头,有的只是从零散的镜头中隐约可以感受到邪教组织的可怕和带给人们的惊悚感觉,尺度有些大,仅此而已。
所以该片更可以看作是一部文艺片,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披着惊悚外壳的文艺电影。
所以该片在很大程度上也就缺乏了商业气息,当年全球票房也仅有477万美元。
不过奥尔森凭借本片还是获得了第16届佛罗里达影评人协会奖突破电影人奖,也算是对她本人的极大肯定,同时导演肖恩·德金也凭借本片获得了圣丹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END】
看完此片后,我有很多疑问,比如说,为什么女主会加入这样的邪教,而且在脱身成功后不愿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即使是现实生活中最亲近的人。
表面上看起来女主似乎很迷茫,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不清,对一切都无所谓,但实际上我总觉得恰恰相反,女主不是那么简单的人物。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女主的这一系列行为呢?
后来我在看《第三次浪潮》这本书时,惊奇地发现书中有些章节和描述和这部影片的情节异常相似,也大致解决了我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
所以就打算把这些相关的章节摘录出来。
摘自这本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141593/的第478页开始,迷信团队对孤独的人一视同仁地提供友谊。
联合教会的一位高级职员说:“如果某人孤独,我们就同他谈话。
到处有着许多孤独的人在徘徊。
”新信徒被友谊和表示赞赏的人所包围。
有许多迷信团队要求过集体生活。
这种突然的温暖和关注的力量极大,致使信徒们力图报答,因而往往愿意放弃家庭和旧友的接触,把毕生的收入捐献出来,摒弃毒品,而女人甚至为满足教主的性欲而献身。
但是迷信团体贩卖的不光是集体生活。
它也提供人们迫切需要的生活秩序。
迷信团队对信徒的行为实施严格的约束,要求和建立粗暴的清规戒律,有的甚至明目张胆地采用鞭打,强迫劳动和用放逐或监禁的形式推行那种纪律。
迷信团队贩卖的最后一件重要货色是“生活意义”。
每个人实际都有他自己对宗教,政治和文化的真正看法。
迷信团体靠握着唯一的“真理”,而凡是生活在它以外的实际诶,不承认它那个“真理”价值的人,是不被描绘成认识错误,就是说成是异端邪恶。
迷信的信息夜以继日地在集会上向新信徒灌输。
这些迷信邪说被反复鼓吹,直到善男信女开始使用它的一套隐语,词汇,以至最后采用她对自己生存的解释为止,由迷信团队灌输的“生活意义”,在局外人看来可能是荒谬的,但这无碍于迷信的流行。
实际上迷信信息的实在约束性的涵义,差不多是次要的。
迷信的力量在于提供一个综合体,在于为人民周围支离破碎的瞬息即变式文化,提供一种替换品。
一旦这种框框被迷信候补者所接受,就帮助他们把外界铺天盖地而来的许多乱七八糟的信息,组织起来。
不管这种思想框框是否符合外界时机,但它提供了一整套井然有序的分类,使信徒把它输入脑际,从而减轻他们过重的思想负担和精神混乱所引起的紧张状态。
如此这般,迷信并不提供真理,但它提供秩序,因而也提供了生活意义。
迷信团体给予信徒一个感觉,即现实是有意义的,同时他们也必须将这个意义带给局外人。
这样,迷信就在一个看来支离破碎的世界中,提供了生活的目的和亲密关系。
然而,迷信团队是以极其高昂的代价来贩卖他们的集体生活,生活秩序和生活意义的:它要求信徒愚蠢地把自己交由它去支配。
对某些人来说,无疑是对个人精神崩溃唯一解脱的办法。
但是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迷信的方式,代价实在太大了。
综合起来说,从这本书的角度来说,女主的这种情况是和美国这个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第二次浪潮的消退和拼命反抗第三次浪潮不可逆转的到来的结果。
我也总算搞懂了为什么我会提出文章开头的那些问题,因为我生活在中国,而中国的话,还处于第二次浪潮,也就是工业化进程中,所以我当然不会产生电影中女主的那种问题。。。
影片摄影技术暗合女主角的每一步心理轨迹。
其实 换一种角度考虑,女主角无论是身在组织中还是身在姐姐的家中都是一样的从开始的信任 开始的迎合 到猜疑 忍受 愤怒 逃避 --等等 。
而她的姐姐只是她的一个反面而已 二者也有很多共同点 她们其实都在都在做出选择---或许她自己在潜意识中也是希望成为姐姐那样的人而那个【邪教】处处留存着共产主义的影子,我不是特别认同把那个组织完全定义为邪教,因为迄今为止还是有很多人认同它的存在-【想想中国吧 即便时代不同 但影响依旧存在 所谓共产主义其实暗合社会主义】或许导演在这里讽刺政治也说不定 但这种立意模糊的剧情片似乎也只有圣丹斯才会感兴趣 最后 影片留给我影响最深的地方之一于剧情开头,当女主角逃出组织却不幸在餐馆遇见曾经的同胞时 那种微妙而紧张的气氛 以及那个同胞的言谈举止-- 可最后并没有将女主角带走或怎样。
而这一种玩味而自信的态度 是不是因为从一开始就相信她不可能逃得出去?直到剧情发展至后期,女主角在聚餐时发现做啤酒饮料的服务员其实也是教友中的一员时,是不是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 自己一直苦心逃避的东西再次回到她的身边,是不是自己从未有真正地离开过,彻底地逃离过 自己其实一直受到他们的监视-恍然大悟 便再不去做无谓的逃离 而是不是最后在车窗中发现一直跟踪至此的车子也有着一丝莫名的期待?
1 首先,引用一位网友的观点,玛莎与她“姐姐”表面上是姐妹关系,但实际是母子关系。
从谈话中我们知道,玛莎从小和姑姑朵拉生活在一起,而姐姐露西则一个人住。
玛莎说妈妈死后她和姑姑一起住时,注意看露西的表情,很无奈很不愿谈及她们的妈妈的样子,导演是不是在暗示露西其实就是玛莎的妈妈呢。
而这个年轻的妈妈当时可能未婚先育,而选择把玛莎给姑姑朵拉抚养,在玛莎心中,妈妈变成了姐姐,早已死了。
露西让玛莎穿自己的衣服时,两人的对话。
露西:it looks really good on you,you little shit.玛莎:whatever makes you happy,mama bear. little shit可以表达一种对于孩子或喜爱的人的一种既无奈又爱惜的态度;当玛莎说完这句话时,露西脸上的表情又是一种带着内疚,好像被触痛伤心处的样子。
在船上和露西的丈夫泰德聊天谈及他们会想要一个宝宝时,玛莎捧腹大笑,说:Well, she wouldn't know what to do with it. 正如当年生下玛莎时的露西不知所措的抛弃她一样,让玛莎觉得很好笑。
这段对话也很有意思,字里行间全是作为姐姐的露西满满的自责。
露西说:do you blame me for anything?好像露西欠玛莎什么似的,仔细的看这一段对话,会发现她们隐约的姐妹之外的关系。
玛莎打断露西的话,说:just because we're sisters dosen't mean we need to talk about everything into your head.特别强调我们是姐妹的关系,不等于就要无话不谈。
露西听到后很长的一段沉默,无奈的微微一笑,知道自己做的不称职。
玛莎说出了她们心中的那个谎言,而这个谎言正是用来掩饰母女关系的。
派对上玛莎昏迷清醒后,对露西说“thanks mom." 而露西显然很淡定,玛莎在朦朦胧胧的时候似乎忘记了姐妹的约定,本能的喊出心中久藏的妈妈。
影片末尾,面对要将自己送走的露西,玛莎说了一句:你不会成为好母亲。
这是玛莎对身为自己母亲的露西最显露心底的呐喊。
露西听后止不住的哽咽,因为自己对玛莎确实不是一个好母亲。
影片很多细节都显示,露西其实就是玛莎的母亲。
如果看到了这一点,玛莎复杂的心境就显然可见了。
2 影片开头,邪教组织里男人们都聚在一起吃饭,有肉吃,而女人则在外面等着,等男人们吃完饭才能进去吃,并且还是吃的粗茶淡饭。
这里可以反映,组织表面上宣扬一家人,但其实是对女性极不尊重的阶级思想,是伪善,伪公平。
3玛莎逃跑的时候,她的徒弟(那个短发小妞)是醒了的,并且镜头打在她站在镜子门口望着玛莎逃了出去,但她没有揭发,说明她对玛莎还是有感情的。
4其实影片最大的渣男不是组织头目,而是那个看上去很好的姐夫啊!
1)在玛莎第一天进姐姐屋子时,姐夫类似开玩笑类似调侃的说了句,这次她又要住多久呢?
尼玛,别人才来你就问这种话,是什么意思?
是嫌弃她要赶快走?
什么叫又?
(台词说了again),别人经常来打搅你吗?
2)一起吃饭的时候讨论到了人生的问题,本来是探讨哲理问题(从哪来,到哪去),姐夫突然发火了,说请问你所谓正确的生活观是什么呢?
混吃等死?
等我们来救济你?
喂喂,本来是探讨哲理问题的,怎么上升到人生攻击了?
人生的意义本来就不是金钱来衡量的,这个观念也没太大问题把?
如果是我,有一个女孩提出她不希望沦为金钱的奴隶,我会觉得她的思想很独特,会很想去和她探讨啊!
为什么要去吼她?
去人身攻击?
3)从头到尾都是姐夫先开始抱怨,什么工作压力大,每个月就来别墅两天还要操心,什么影响了我们正常的生活,最后提议送走的也先是他(还有半夜偷偷摸摸地到妹妹床边是要干嘛?
难怪她要惊醒踢你)。
这还是个爷们该说的话吗?
一个弱女子可怜兮兮暂住你们家,何况还是亲人,何况还是漂亮的女人,多一口饭的问题,养她一辈子怎么了!
女人花点钱怎么了!!
(何况还没花多少钱)至于这么娘吗?
其实这里导演是想讽刺那些一本正经的小资男,表面上养家糊口,是个好男人。
但实际上却是自私又没有社会同情心的娘们,只顾自己的小家,却不顾社会的大家,看到公交车上被猥亵的女孩不敢仗义相助,总以自己为困难去搪塞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当代人的冷漠莫过如此。
更多独家影评欢迎访问老J主页
《双面玛莎》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曾入围2011年圣丹斯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影片在圣丹斯公映后备受好评,被认为是2011年的《冬天的骨头》。
年轻女孩玛莎(伊丽莎白·奥尔森 Elizabeth Olsen 饰)曾误入邪教,被教主帕里克(约翰·哈克斯 John Hawkes 饰)洗脑,并以宗教仪式的名义“被强奸”,好不容易才逃脱邪教控制得以脱身。
随后她找到姐姐露西(莎拉·保罗森 Sarah Paulson 饰),和姐姐与姐夫泰德(休·丹西 Hugh Dancy 饰)开始了新的生活,并对过去失踪时发生的事闭口不提。
在日复一日的看似正常与平静的生活里,玛莎努力忘记不堪回首的过去。
但邪教组织的生活如噩梦般在玛莎脑海里挥之不去,她感到恐惧和不安,甚至开始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觉……
电影其实说了挺多事。
1。
为什么活着。
为了自己?
为了别人?
2。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样算近,怎样算远?
marcy may无法判断和周围人之间的距离。
而她姐姐就可以了么?
她姐姐其实只是麻木的活着:将希望寄托于一些事,将不顺心归咎于另一些事。
但是麻木的活着要简单很多,而且不会受到质疑。
3。
宗教。
国内兴起的基督教团契其实和这个农园所抓住的人性的弱点是一样的。
在长期被忽视之后,如果一个人(更有效的是一群人)拿起吉他,为你弹一首歌。
你所感受到的那一丝温暖绝对会让你找到归属感,并愿意奉上自己的全部。
4。
I don't need all these things,如 Into the wild里所说的那样。
可是如果没有了这些things,结果就是要么寄人篱下,要么回到农园。
难道,就没有别的选择了么?
介于这两者之间的。
marcy may能不能找到电影中没有给出答案。
反正我至今还没有找到。
篇子很早了,第一次知道是在时尚杂志上看到奥尔森小妹妹街拍,编导注释了她的第一部电影。
后来无意看到了海报,觉得真心非常喜欢,题材也比较小众。
后来网速原因,花了三天才看完,很庆幸没有一天就看完。
不扯了入题。
看前看了介绍,知道是有关邪教的,而我对邪教的一切知识来源于高中给全校看的教育视频。
根本没有什么概念,所以觉得广大高中可以放放这个片子,虽然有很多十八禁。。
看完之后简直觉得心有余悸,尤其是相同的女性视角,所以小感慨。
1.关于这个组织典型的邪教组织吧,至少和教育部描述的相当吻合。
从一开始就男女不平等就看出了倪端,到后来大家睡在一起穿一样的衣服,细节中三个女孩聊天说问家里人要钱以及大boss各种的令我不悦的行为:入教要破处,唱歌来诱惑女孩子(这里说一下,在网上找了marcy’s song,是首老歌,原唱也是纯吉他,音乐接走快一些情绪重一些,挺好听的,两个版本都喜欢。
)同时,令我很害怕的一点是在讲照顾小宝宝那段,说只有男孩子,也就是说生的女孩子都杀了。
总的来说,入教的顺序是这样的:被教里的人介绍,两人认识--教里人不断宣传多好多好--忍不住入教--仪式--共同生活,适应--学习如何让别人入教组织表面上打着共产主义,厌恶金钱的名号,实际给人洗脑,对他们的精神折磨,一切都因为教主的欲望。
另外想说的是,这里对于入教的男性描写尤其的平淡,如果抛开电影本身,男性吃饭,砍柴,唱歌,和姑娘xxoo都太过平常,根本无法看出这是一个邪教组织。
我想导演的用意一个是声明邪教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也想说明对于女性的伤害其实更大,因为两处提到他们的钱都是来自女性,女性织毛衣或者直接问家里人要钱。
2. 关于Martha映像非常深的是几个镜头1 逃走被发现后,在餐馆的表情,当男的要离开时martha害怕至极,以至于被亲吻额头时都在颤抖,她心里所想的应该使更佳恐怖的场面,因为之前的小小背叛把大boss惹得很怒。
martha其实一直是非常害怕和惊恐的2 有一段是刚入教,和女老大聊天,martha出奇的笑了。
在回家之后martha笑的很少,应该只有换新衣服时和姐夫吃饭聊天的时候还有船上说要baby的事情笑了两三次。
也就是说刚入教的她还是个懵懂的花季少女,曾经那么美好的爱笑的少女,被邪教组织洗脑了两年之后整个人神经的不行,邪教多么的恐怖。
3 martha最疯狂的那一段,就是开party发疯那一段,应该是把酒保和大boss混了,她其实说出了内心真正的声音,她非常害怕他,也知道他在害人。
但是正因为她没有告诉姐姐到底发生了什么,姐姐就无法听懂,所以导致一系列的误会,她也非常的纠结和不知所措。
踢姐夫,尿裤子都说明了这个教主的影响有多深,令她多么恐怖。
3. 一切及周遭姐姐也是一个重头戏,她的任务是让martha变成原来那个开朗的姑娘,姐姐用了一切办法,而martha在不断压迫她,从对话来看两个姐妹曾经无话不说,而现在却如此陌生。
姐姐一直非常的无奈,她也很伤心自己的妹妹变成了这样,但是最后不得不送走,真心觉得这样的结局很令人无奈。
其次,martha游泳镜头都市出了邪教之后,第一次最后一次想你裸泳,第二次被姐姐说了又在姐夫面前不得不。
这有得提到她在两人xxoo的时候趟人家床上,martha对于常识的认知开始模糊,她无法分清对与错。
我想是因为邪教家庭里的观念与现实格格不入,她无法适应现实社会所造成的,这也是一个相当大的影响,无法适应社会便无法生存。
教主洗脑的话语,尤其是告诉martha她是一个leader,teacher那里,即使回到家里这样的话语也在她脑海里无法挥之而去。
教主对她影响太深,所有安微的话语后面欲望极重,我想这些他也和别的女孩子说过,在他们心里安慰后就开始摸大腿。。。
内心极度的恶心和肮脏,教主所教导的一切内容都很重复,幼稚。
这也就显示了邪教其实是一个根本无内涵的组织,为了欲望而编造出的谎言。
教主在欣赏少男少女们xxoo时颇感自豪,自己控制着这么一群人欲望得到了满足。
4. 结局这个结局应该给很多强迫症的同学留下不好的印象了。。
因为过于开放,但是我能想到只有两种:那个突然冒出来的小伙子是邪教追踪过来的,等到maartha近院了就开始洗脑她,家人长时间不在无法保护她,最终陷入邪教的泥淖无法自拔。
第二中便是那个人martha担心多了因为如果仔细发现,车的型号不太一样。
不过我偏向于第一种。
Anyway,奥尔森的演技很到位,她的表情细节非常精致,到位。
那种恐惧和害怕演的淋漓尽致。
教主也很到位,邪念简直写在脸上了有木有。
姐姐和姐夫要求不高所以演的也到位。
总体来说,我想我看完没有什么死亡的恐惧啊,共产社会的剖析的感觉。
我只是对于邪教这个东西有了新的认识,我想这部电影很好的展现了邪教对人类的危害,可能不太适合青少年,但是教育意义很深刻。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作为一个群体的理想主义已经彻底绝迹,而那些硕果仅存的单体,则注定是孤独的,摆在他们面前的,似乎只有三条出路:对现实妥协、被邪教诱骗、或是精神病医院。。。。。。
《双面玛莎》用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绝望的结论。
这绝不是一部好看或者说有趣的电影。
凌乱而琐屑的片段,胶片颗粒的质感,自然光线的恍惚变幻,脱离剧情之外如白噪声一般的压抑配乐,无时无刻不在传达着一种“在别处”和“不属于这里”的空寂和疏离感,仿佛在看的过程中,人都会随时精神错乱,但却偏偏影射了今天社会里企图保有独立人格者的尴尬困境。
在影片里,一切都是矛盾的,邪教农场恬静安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似亲密自然,吉他音乐平和甜美,这一切都掩盖不掉头领Patrick始终如一而令人心悸的笑容。
所有煽动性的言辞,被加害者之间的相互催眠,圈子之外的犯罪和暴力,物质的匮乏,作为对照的农场成员的平和满足,人久处其中就失去了自我,甚至连名字都会失去,可以被人任意更改,却没有人在意。。。
说它是个梦魇、寓言,却越看越象是血淋漓的真实。
而回到了主流社会又如何?
在这里有亲人,亲情却有着藩篱和界限,似乎还不如邪教农场的无间,利益的计较,价值观的错位,在这里经济因素是衡量人的社会价值和地位的唯一砝码,用玛莎姐夫的话说,你住在我的房子里,吃着我的饭,就应该尊重我们的价值观,没有资格用你那套圣人的理论对给你衣食的人品头论足。
在邪教农场,玛莎什么都没有,但有尊重和社会地位,好吧,至少是表面上的,在那里,她是领导者和精神导师;在家里,物质上比农场丰富得多,但在那里,她是个连工作都没有,只会给别人添麻烦,招人嫌的累赘。
其实,从电影的视角,邪教农庄和主流社会是一体两面,都在用一个美好的幌子,掩盖了令一些不能公开宣谕的东西。
区别只不过,一个消费物质,一个消费精神。
本质上,都是叫人按照别人的规则,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别人的目标,去燃尽一生。
尽可能榨干你生命中一切有价值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邪教农场,那东西是女性的青春和身体,在主流社会,那东西是你的精力和智慧,而后,你可以从中分得一点儿属于自己的有限东西。
在主流社会,那东西是还停留在图纸上的,姐姐一家将会拥有的公寓;在农场,那东西是玛莎已经取得的社会认同。
这些东西同样很容易被剥夺——姐姐家是因为银行拒绝继续放款;玛莎是因为拒绝全盘接受邪教的洗脑,试图留住自我的认知。。。。。。
当然,主流社会之所以主流而不同于邪教,是因为它有尺度概念,给人留下了还转的空间,也给自己留下了自辩的余地。。。。。。
好在,电影没有把出路完全堵死,导演给出了第三条道路——精神病院,在那里,你既不会有社会认同的烦恼,也不会有价值观的冲突,在那里,你就是个P。。。。。。
这可能是一切精神纯粹、头脑清醒的人最后的归宿?
说到这不禁回忆了一下我所知道的思路清晰的神经病们。。。。。。
好在,我还没有纯粹到想和这个主流社会彻底决裂的程度。。。。。。
也许,我还可以被再抢救一下呢?。。。。。。。
很细腻的剧情片,以惊悚题材为幌子,其实在走温情、内心戏等细活的路子,节奏故事都很好,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尤其结局情节的设计,很有玄机。。。
影片入围了2011年圣丹斯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感觉不错!伊丽莎白·奥尔森的演技很给力
很奇葩的电影,我喜欢。有点拉斯大神的味道,但是没有拉斯大神那么精到。
超级无敌大闷片,节奏慢到只想快进。但双层线索的剪辑非常好。
导演既想讲女主角是怎么“走入”的,又想讲她是怎么“走出”的。结果观众谁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画面美!
不知道在讲什么
从邪教组织逃脱后,她一直处于某种焦虑的情绪中。双线叙事看似层层剥茧,但是两条线中一些模糊焦点的镜头让人分不清是过去还是现实。也许,抛开牢笼不提,人最难的还是找到自我归属吧
这开放式结局闹死我心了="=
这完全是在戏耍观众心理啊。ambiguity is good, 但是搞得太玄虚了就显得很卖弄,而且有很多镜头明显under expose了吧。。。不过作为导演的第一部长片还是相当不错的!
邪教头目居然是一个乡村民谣好手
影片通过隐射某类宗教信仰带来的问题,着重刻画了人性在信仰以及是非观上的挣扎,导演用一个模糊的邪教作为背景,用玛莎逃离后的恐惧、存在感的迷失去具体表现,不涉及政治隐喻,更多的是内心的挣扎面。但哑然而止的结尾造成影片生硬的断裂感,就像有人突然拔断了你的电源一般叫你错愕。
无感=无聊
一开始我就知道那其实是个传销组织。。。
无处依归的少女,邪教主固然可怕,姐姐也好不到哪儿去
诡异,晦涩,分裂!
最后10秒钟,电影终于somehow makes sense了:误入邪教毁一生(么?!) @SRenee : we really should re-evaluate how we make movie decisions ....
喜欢玛莎,但能拍的让人能看懂点吗?
挺压抑,不想看下去的电影不是好电影~
铺得很炫,讲到最后也没任何推进。谁能想到奥尔森家族能出来个这么会演戏的姐妹,动态的她竟然头一点看不出来往前伸呢
实在不知道该怎么从类型上给电影贴个标签的时候就只能用“剧情”两字表示了。Elizabeth的表演很精彩,可是不知为什么豆瓣评分不高,嗯...我还是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