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不说这坨哪里不好了,网上都说烂了,就说说我的纯感受吧。
这片前期宣传的反转到底,笑到最后,悬疑喜剧,家国情怀,群星云集,最后再加上国师(裹屎)坐镇,确实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热情,纷至沓来。
我身边也确实有喜欢这坨的人,还不少,基本上都是不怎么看电影的,再不就是父辈人对裹屎的执着。
在影院时候也确实有听见稀稀拉拉的笑声,基本都是看见沈腾和岳岳标志性耍贱发出的,稀松而短暂。
和纯喜剧片那种肆无忌惮的笑有天壤之别,因为整坨下来没有梗。
我能理解对于这坨满意的人,看电影就图一乐呵,只要看到脸熟的人,有刺激热血的情节,听到欢快的曲子,打个擦边球就值了,就像巧克力味的粑粑,起码让人尝到甜头了。
但对于愿意细品的观众,几乎就是灾难。
我是个电影爱好者,相信有很多跟我一样边看边摇头,看完失望甚至愤怒走出电影院的。
好食粮可细品,可回味。
这坨不能细品不能回味,因为当你把巧克力香精回味掉,品出来的尽是恶臭。
1,一上来就是个bug,金人使者都吃过睡下了,居然还没把重要信件交给秦桧。
2,秦桧居然让一个无名小卒查案。
3,妖琴不是歌姬吗,不是卖艺不卖身吗,言语间举手投足间怎么演出了卖身不卖艺的感觉,不擦个边会痒是吗?
后来居然还是个贞洁烈女,草泥马4,打更的,马车夫,歌姬不是队友吗,一个个卖队友卖的这么顺利,这是在丑化岳家军吗?
5,打更的诬陷王将军,四字不问青红皂白直接一刀斩,牛逼6,免死金牌也斩,在裹屎面前,观众们都是弱智何况是皇帝7,妖琴被强暴,张大悲痛欲绝说直接杀了她。
人命不如个贞节牌坊,裹屎对于传统文化糟粕传承的真滴到位啊,孙将军还强行解释,只是演戏没真的强暴她,她牌坊还在,惊不惊喜!
8,马车夫是懂搞笑的,送人头送信,再卖队友,自己家眷在敌营,他怎么敢的,送人头就算了,为啥还送信,为啥还卖队友,这片设定所有人必须讲真话吗。
10,岳岳这狸猫换太子给爷整笑了,换完了不赶紧跑,就把太子藏后院是吗。
不一一列举了,最后消费一波岳飞的好词,廉价家国情怀拉满。
能感觉到制作组满满的恶意,“观众嘛,都是小喽喽,智商怎么能跟我们这群文艺精英相提并论,管他做出来是个什么东西,只要噱头到位,他们一定会吃的津津有味”。
你说就看个电影嘛还能愤怒了。
我一把塞你嘴里一坨,指着你鼻子呵道,给老子说好吃!!
满10分,3分给沈腾,雷佳音,译大师的演技,不能再多了
《满江红》是张艺谋最新的作品。
也许是因为长久以来被诟病剧情太弱,这一次他卯足劲死磕编剧,于是我们看到剧情数次反转再反转,着实不易,隔着屏幕都能想到编剧以头撞墙的画面。
然而一部正常的电影并不需要过多的反转,除非反转本身就是目的——脱口秀就是如此。
脱口秀中有大量密集的反转,这是其炮制笑点的需要。
小品与此类似,很多人评论《满江红》是加长版的小品,就是因为其反转不是为剧情服务,而是为抖包袱服务。
为反转而反转的结果是转到逻辑漏洞百出,好像一个人化妆如不懂得浓淡相宜,结果就会是“他/她妈都不认识他/她了”。
最开始我认为chatGPT仅是一个更高级的搜索引擎,只不过界面更拟人化,搜索结果经过整理以至于输出结果显得更友好而已。
经过进一步了解,我发现不止于此。
chatGPT是一个语言模型,也就是说,它为人类的语言建立模型,试图以此模拟人类的语言和反馈模式。
语言是认知的载体之一,所以chatGPT的内核是在模拟人的“信息收集+认知整合+输出认知结果”的整个过程。
和搜索引擎的不同在于,搜索引擎是根据关键词匹配包含相应关键词的结果,直接呈现出来,供人脑整合使用。
chatGPT则开始涉足人脑的这部分工作了,不仅仅是简单整理,而是整合。
chatGPT通过联想完成整合的过程,并按照符合人类语言习惯的模式输出整合结果。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chatGPT擅长把握语言的形式,是造句的大师,但内在逻辑不是它的强项。
所以chatGPT频频输出结构完整、辞藻华丽但逻辑错误的结果就不奇怪了。
网上已经有人在让chatGPT编写电影剧本。
如果告诉chatGPT:1、 结合南宋历史,编写有关《满江红》来历的电影剧本2、 要100个反转我不知道会出来什么结果。
但很难说这两条不是张导对于《满江红》的核心要求。
说到底,《满江红》就是张艺谋的“信息收集+认知整合+输出认知结果”的一次呈现,任何一部电影也都是如此。
chatGPT没有独立的情感和价值观,而张艺谋有。
在《满江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输出“人命不重要,义才重要——舍身取义”的价值观。
至于“什么是义?
谁的义?
”则被隐含在整合的过程中,语焉不详。
再往前推,关于“义”的信息是如何收集的,观众更是只能猜测了。
chatGPT输出的结果不会超出其背后的语言数据库支持的限度,张艺谋也是如此。
《满江红》拍得如何,见仁见智,我看后的感受是:张艺谋的语言模型已经定型,无法再有突破了。
在他的语言模型里,群体碾压个体是整合的底色,“君臣忠奸”是整合的标准,嗜血是整合的线索。
经过如此这般整合,输出结果的限度就一目了然了。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区别不是人工智能或人可以做到什么(输出),而是可以接收什么(输入)。
chatGPT的输入来自于人,确切地说来自于人的可以用语言承载并且存储在网络上的部分认知记录。
而这部分记录,无论是否经过整合,本质上都是二手的信息。
这意味着无论chatGPT有多强大,它所输入和输出的都只能是二手信息。
其实在没有chatGPT的世界,我们所接收的多数也是二手信息。
一个人从出生就浸淫在二手信息中,直至死亡。
社会越发达,二手信息越多,辨别真相越难,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越普遍。
结果就是,很多人把似是而非的二手信息当作真理。
什么是真相呢?
理论上讲,对于某件事(物)掌握的信息越多,越接近于真相,只要还有未知的信息,就谈不上真相。
在任何一件事(物)上,谁能掌握所有的信息呢?
唯有全知的神。
同理,这世界不存在真正的客观和中立,皆因人类只能掌握片面的信息。
和二手信息不同,一手信息不需要语言,或者说,一手信息使用另一种语言。
这种语言就是启示。
有一种认知世界的方法,将启示分为普遍启示和特殊启示。
什么是普遍启示?
某个凌晨,你在雪山环绕的山间站立,头顶的苍穹之上群星无穷无尽,星光映照一朵初开的野花,你踢落一颗碎石滚下幽深的山谷,大地静默无声;某个傍晚,你在海边等候日落,夕阳在海鸟的喧闹中没入海平线,太阳像拥抱海水又像被海水吞噬,像不舍离去又像决绝不愿再升起,海上的云由金黄变黛青,最后一丝光芒和咸凉的海风扑向你;某个深夜,你逃出加班的格子间,饥肠辘辘地撞进路边一间面包店,暖黄的灯光和温热的烤面包香气一瞬间包裹你,酥软的面包入口那一刻的满足充盈了你的眼眶;或许是昨天,初春的凉风拂过竹林,竹叶漫出细碎如沙的声响,零星雨点飞在你脸上,你不由得紧了紧衣服,加快回家的脚步;或许还有,你站立在某个亲人的床前,独自一人或是众人环绕,四周喧嚷或是寂静,他/她或是弥留或是已经离去,有人哭泣有人平静,你见证了死亡的坚不可摧又瞥见另一种永恒……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这样的时刻,这是世界与你的直接对话,足够一手,足够真实,不需要被任何人、任何AI加工再传递给你,这样的对话启示出你和世界的真实关系,这就是普遍启示。
圣经中记载了一个叫保罗的人,有一天他在前往大马士革的路上,正是晌午时分,忽然天上发出一道光,比日光更亮,四面照着他,他和同行的人都仆倒在地。
并且有一个声音对他说“扫罗!
扫罗!
你为什么逼迫我?
”从此,保罗的生命彻底被改变。
这就是特殊启示,特殊启示就是超越性的输入。
超越性的输入带来超越性的认知,语言所不能抵达的真相,在特殊启示中就毫无障碍地显明出来。
和所有的二手信息相比,启示和生命的真相最相关。
这就是人工智能与人的区别。
可以断言说:输入决定输出。
无中不能生有,有限不能生出无限。
人工智能缺失的,正是启示性的输入,这决定了人工智能的输出永远是不完整的,人工智能的终极也不过是灵魂的赝品。
这么说来,张艺谋还是比chatGPT更有希望突破的,万一哪天特殊启示临到他了呢?
不是粉丝,也不是专业人士。
但我想从比较客观的角度和比较主观的角度来看看这部电影。
没有权威,仅作参考。
从客观角度来看。
我先夸一下。
一是片子的美术。
谋子对大场景的把控还是有点意思的,同时整个电影充满对称的美学。
而且片子里一些室内景的灯光确实很棒,对画面的把控还得是国师。
二是情节和一些安排。
最后秦桧儿替身的构思还是挺妙的,有意思。
还有每个场景转场的时候的背景音让转场和戏曲转场有相似之处,倒是挺符合整个剧本调性。
三是演员。
腾哥的突破很棒。
夸完了让我说一下问题。
一,死亡滤镜。
我知道影片前期加的滤镜是为了体现天朦朦亮的感觉,但是影片中随处可见的大太阳的阴影让人觉得这不是天还没亮的效果,而就是大中午硬加滤镜。
重点是这样的画面非常多!
给人一种粗制滥造的感觉,剧组甚至不愿意为了还原场景带密度。
我不理解对画面颇有要求的张导是怎么忽视这个问题的。
二,情节。
张译饰演的角色在片子里是一个颇有计谋的反派,但他死亡结局前的所为就是突然降智!
并且就算解释为太贪婪也不足以支撑这段情节没有问题的观点。
还有片子的反转和悬疑大多很无聊,都在意料之中。
从悬疑来讲,太一般了。
三,辣鸡的喜剧效果。
片子大多笑点就…比较low,多半在靠腾哥。
而且影厅里笑的人也不怎么多。
这时候有人说了,这是一部爱国主义片,为什么要喜剧有那么高预期?
因为满江红的宣发就指着喜剧打,而且还在春节档,对喜剧效果要求高也是合理的。
四,人物塑造一般般。
岳云鹏饰演的那个角色太薄了。
本来以为围绕他的身世和那块皇帝给的牌子and人物弧光会有更多描写。
失望了。
五,辣鸡的煽情。
片子的煽情很尬,很突然。
好像在摁着观众煽情,不过是在卖岳飞的情怀。
六,场景真的太少了,虽然我理解场景为剧本服务,但是真的太少了…这个时长的片子还是要考虑这个的。
最后说下主观的。
片子挺无聊的,想睡觉,看了挺多次表。
开年第一场电影《满江红》,没有让我失望。
先说不好的。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段戏唱得实在难听,无论是瑶琴还是张大,既然是唱了很多遍,两人还抢着唱的戏,不该是这个样子。
千玺戏还要磨,主要是表情和声音,发音方式很单一,都从丹田,每一次讲话似乎没有那个提气的动作声音就出不来。
再来说好的。
从开头的俯视镜头起,这个局就做成了。
逼仄的空间,四面八方都是围墙,门前门后、开门关门都是戏,高处和地处、优势和颓势在瞬间反转再反转,节奏感很强、很好。
每回音乐起,镜头都要切到演员正脸,给到中景或近景,有种唱戏各演各红白蓝黑脸的韵味。
本人劳动者,在每一个大人物做的局中,都狠狠和小人物共鸣了。
这部戏如果没有岳家军、没有精忠报国,简直就是《张大闯职场》。
四个人,四杯茶,领导们都喝完了,张大提出自己还有一杯茶。
何大人觉得,喝不喝无所谓,“就放那”。
武大人看局势,觉得你张大该出来说两句,所以让你喝,让你说,给了你这个机会。
三人随烟花而来,何大人逼迫三人刺刘喜,给了不少压力。
张大刺完同伴,出门发声哀嚎。
我觉得他的哀嚎声中,有真情流露,也有演的成分。
这演,叫做大领导施压了,我必须哭给我的领导看。
“我干不了啦,真干不了啦,这么杀人,是要遭报应的啊!
”会哭的张大有饼吃。
四人院中劝瑶琴。
何大人不想进,让孙均进,武大人说不行他太凶了,何大人让武大人进,武大人说这也不妥吧,最后让张大进。
抛开瑶琴是张大同伙,这锅还是张大背了。
好在张大是个刺头,有整顿职场的能力和潜力,痛骂领导“你怎么这么没有良心”,直话直说“我就是那个替罪羊呗”,该毛遂自荐的时候毫不客气地表现自己“我这还有杯茶”,是个成熟的职场人了。
文戏都还不错,没有刮掉的精忠报国,藏在腰间的小樱桃,大细节里包了小细节。
最后全军复诵的桥段,我不想哭,但还是哭了,根本忍不住。
岳家军的惨烈和硬气有目共睹。
雷佳音《满江红》背得真不错,他觉得他自己背得挺好的,我也觉得他背得挺好的。
瑶琴有勇有谋,敢爱敢恨,我超爱她。
#电影满江红# http://mapi/6b1aca20gy1hacekcnpx4j23402c0x6p
看完电影,想到只花了40多而不是100多,我的内心稍显平静。
从立意上,爱国与文化的宏大主题,但为什么要用刀逼迫秦桧背出满江红呢?
表达形式让我比较迷惑,这就是所谓“虚构和传奇”的喜剧色彩吗?
我感受到的,没有喜剧,因为虚构所以也不算传奇,而且现在是不是认为观众把喜剧等同于沈叔叔?
所以就模糊真正喜剧的表现?
从选角上,我是很期待的,有各种类型的大牌,但很奇怪,“三舅”的服饰比较奇怪,上壮下瘦,不协调。
反差也比较奇怪,不真实。
从一些细节上,想用奔跑在高大城墙里的小人物,表达朝廷的厚重,但音乐又配得无法敬仰。
想用音乐增加喜剧,又想沉重,如果处理的好,大概会很出彩,但应该是第一次,所以矛盾的让我觉得有点四不像。
我吐槽的很多,但需要肯定的是,这里面有很多新的东西,是一次尝试。
作为观众,我愿意花几十块接受些新的东西,哪怕这些东西有点糟,尝试会有失误,起码可以证明哪些东西是不合理的。
看完以后,给我的感受简单来说:信仰的力量爱情的力量权势的力量
满江红 (2023)7.0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悬疑 古装 / 张艺谋 / 沈腾 易烊千玺
短评超字数,长评文笔又很拉,权当给春节想带家人(我是只带了父母,带小孩可能会有血腥暴力镜头大家掂量一下)看电影的朋友一点参考。
这个片评分取决于受众,总体三星半吧。
如果是合家欢,图个乐呵,我认为笑点和泪点都很贴大众不会尬,演技在线,张译和雷佳音可以多点几个赞,易烊千玺也很ok了,配乐和服道化精致(有人不喜欢过场音乐,我反而觉得这个音乐和戏风很搭),剧情也很好理解,家人看得舒服,值五星。
但是,作为一部电影本身,我只能说非常一般,有人说是剧本杀很精准了,就是古装正能量剧本杀(所以说浮夸的过场音乐反而很衬这个调调)。
整体像一顿花里胡哨的年夜饭,没怎么打磨就端上桌,丰盛、喜庆、该有都有、老少皆宜,但也就仅此而已了,而且吃到后面还开始腻。
我觉得问题出在编剧,拖时长太严重,故事架构充满了赶工和堆砌(角色太多戏份冗杂),人物越往后越塌陷,立起来的人设都给压扁了,反转到后期由于实在太过套路,已经引发了我的偏头痛,最后结尾对大反派的纸片化处理我个人非常非常失望,让前面的惊喜冲得更淡。
总结下来就是适合合家欢不适合细品,不要深思,不要过脑子,会变得不幸。
另外,这片子如果能压成微电影估计会更好。
以上仅代表个人体验。
这部电影中张大和瑶琴两位剧中人都唱了一首词: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就是出自南宋时期的宜兴人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吴江就是后来的吴淞江,流到上海就叫苏州河。
电影《满江红》讲述南宋绍兴年间岳飞死后的故事,故事大致发生在1148年左右。
蒋捷出生于1245年,咸淳十年也就是1274年蒋捷考中进士,两年后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
南宋亡后,他这个进士不想服务元朝,就漂泊在姑苏一带,太湖之滨,在吴江写下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绝世佳句。
正因为这首词,蒋捷被后人称为“樱桃进士”。
所以满江红的电影对应的年代蒋捷还没出生,也就是剧中人穿越到了100多年后,念出了这首词。
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
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
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
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对不起有几个问题我实在实在想不通1.最想不通的是为什么孙均不在张大被捅的时候趁机杀了侍女胁迫秦桧,反而要突然变脸曲意逢迎?
剧里解释说那时候没把握,难道后续杀两个侍女比杀一个对峙中的侍女更有把握?
个人感觉这处纯粹是为了让主角死,孙均形象再变一次,制造观众情感上的波动,是没有逻辑的硬反转。
2.第二想不通的是赔了几条命,做这么大一个局就只是为了让秦桧背岳飞的遗言《满江红》?
先不说《满江红》是不是岳飞的遗言,这么好个机会不趁机杀了大奸臣?
3.对于不杀奸臣剧里的解释我也无法理解,说为了让他好好活着背负骂名???
且不说他作为宰相活着的时候有多少人敢骂他且让他听到,作为没有良心的人是否会在意骂名,他活着难道不会祸害更多忠良嘛?
为了不篡改历史,这个解释显得多么无力啊4.我一直很喜欢反转多的故事,但是这些反转应基于埋下的伏笔,才会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惊喜感。
这部剧很多反转只有意料之外,于情理则有硬伤。
尤其是张大之死真的没有必要。
5.我不能理解这部电影标签里为何有“喜剧”。
笑点多在秦桧说的几句话里,因为可耻的身份,多少让人觉得尴尬。
除却以上几点,这部电影想法还是很好的。
让秦桧壮怀激烈地背《满江红》,最后替身文学的反转,个人感觉是电影里最好的一处反转,既制造疑惑,又有秦桧种种反常行为的伏笔,又圆了民族英雄与广大观众几千年的切骨之恨。
整部电影都是为了这一刻,也可能是由这个想法发散出来的,唉!
(还是不能理解,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孙均只让他背个词就自个儿骑马跑了?
不杀了有切骨之恨的奸臣以后早晚要被奸臣反杀。
可能是历史需要吧……)
一星先给张译,二星给雷佳音和除了能把我妻子从睡梦中叫醒以外的配乐。
整体影片情节空洞单一,都不能称之为故事,只能说是情节。
不断重复的配着戏曲rap在院落中来回跑动的片段实在太多,很多毫无意义,不能不怀疑有掺水的成分,中间穿插的搞笑桥段又与结尾想要弘扬的意义格调相左,最后结局立意不能令人信服,好比是一篇为了结尾能扣题而强行点题的议论文,众人舍命相搏的行为不能对应目标价值。
既然豆瓣不显示我的短评,我只能写影评了。
一部带着张艺谋钢戳的电影,在视听语言、历史寓言以及对自己的反刍上都属于张艺谋的偏好。
影片依旧充满男性气质,但次次反杀、刀刀入骨的狠劲却没有落脚点,前期缺少对家国仇恨的提及,像拳拳打到了棉花上。
影片整体而言选择了一个好的故事,但并没有进行好的演绎,在高密集台词与快节奏情节的剧本要求下演员之间竟然出现了彼此接不住戏的情况。
故事结构的精巧构思大于故事内容的深度发掘,宣发时打出“反转”的标签更有了制造叙事陷阱的嫌疑,封闭的戏剧空间内太多了碎片结构,过多的插科打诨更进一步消解了故事的完整性。
靠突转推动情节发展的套层结构中结局能否兜住底显得尤为重要,可在我看来“替身文学”与“人海战术”用得并不成功,替身秦桧作为最后的反转实在不太高明,把《影》挪用过来有了种绞尽脑汁讨好观众的感觉;“人海战术”士兵齐颂《满江红》也是一种情绪陷阱,抛开《满江红》真正创作者的历史争议不谈,“颂诗”仪式的落脚点不在《满江红》本身而在情绪渲染,诱导观众为狂热的情绪买单。
出于对“张艺谋”的标签选择、“岳家军故事”的熟悉以及《满江红》这首词的喜爱,我主观意识很强地挑出了很多问题,这是带有心理预设的,所以评价和看法都很个人。
但有一点,“岳家军”的故事可以起于“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悲切,但不应忽略或消解“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的历史落日,关于岳飞的故事可以起于《满江红》但绝不止于《满江红》。
拍摄场景选在了山西大院,整个电影的基调带有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压抑。
清晨初见天光时,阳光透过大院在高高的围墙与交错的长廊形成“阴阳”光效,光与阴影的对立贯穿全片主要布光思路,同时还有灯笼、反射板等人工光源形成聚焦光。
但整体色调偏暗,同时色彩对比度高,人物打光上多用聚焦光源,画面布置整体类似戏剧舞台,一方面是导演风格特征的延续,为影片前部分奠定悬疑压抑的基调;另一方面也是为冲突集中的戏剧式剧情结构服务。
影片结尾(四个时辰之后),烈日当空,大院也暴露在黄色的阳光之下,配合着故事内容的抽丝剥茧,光影和故事都逐渐走向“敞亮”。
影片的场面调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院的长廊结构,摄影机跟随人物在大院中穿行,制造紧张气氛的同时利用人物在长廊上疾步行走配以快节奏的豫剧片段形成类似于戏剧表演的章节设置。
张艺谋的“人海战术”屡试不爽,其本质是一种狂热仪式般的情绪渲染,情动转向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配乐起到了关键作用,无论是器乐配乐还是豫剧唱段都是为情绪服务而非为剧情服务,这是观影时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地方。
像是创作者明知道卖弄情绪的低劣之处,但更知道大多数人在集体观影的情况下,在声光电沉浸浸染的诱导中依然乐于为狂热情绪买单一样,明知故犯,将错就错,制造情绪陷阱而忽视故事内容本身。
在我看来,“反转”只是一种叙事技巧,所谓技巧其本质是创作者讲述故事的诡计,像个利用反预设而编造的大体量脑筋急转弯,而诡计的效能性很低,迟早有一天观众会厌倦不高明的“反转”诡计。
“反转”对故事的完整性来说是种解构,情节碎片化的拼接。
归根结底这种创作现象是“短平快”审美下市场选择的产物,但是整个业态自觉接受这种碎片化是种危险的趋势,这将意味着由完整接受能力丧失到完整创作能力丧失。
超出预期吧能说是,毕竟预期太低。就是每次都被突然窜出来的戏曲声吓到
老实说剧情挺无聊的,有些逻辑经不起推敲。还有,故事背景不是在山西嘛,为什么他们每次在巷子里走的时候要大放豫剧?每次还放的很大声,很突兀,让我出戏。但是我又看到买的热搜大夸这里放这个豫剧的精妙,我就感觉这电影应该不是给我这种观众看的。
知道满江红,没想到这么红...我这是看了个主旋律古装剧本杀啊,还是欢乐情感本...
玷污女性那段属实让人一点生理不适了,好像女性的大义就体现在被人玷污而不屈服这一点上
未见岳飞,却处处见岳家军气魂。这样的气魂经血肉之躯传承不灭。尽管这血肉之躯终究都化作尘与土,然慷慨激昂的诗词却世世代代流传了下去,在星河苍穹吟诵不熄。正如夜雾散去,月牙清辉染上枝丫落了肩头;又像樱桃成熟,一粒一季满载后来人的衣兜;而这满江的赤诚涛水以鲜血明志凭证,亦分外殷红。
反转的有点勉强了。
还挺有意思的,在大众娱乐性和自己的格调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我还挺乐见市场多一些这样的电影的,既能爆票房,也不输格韵
感动,但不能琢磨
除了易烊千玺之外的其他演员都还不错…然后摄影加一星吧…到底为什么有这样的精神胜利法啊,放着仇敌在面前不杀,背完诗要留他被万世唾骂??
和片中主角一样,从头到尾没入戏
为了沈腾和国师去看的,结果被易烊千玺吓到,表情好阴狠。。
之所以会评一星,是因为打分最低只有一星,感谢满江红,让我浪费流量去下载豆瓣,亲自给你打分,从这一点上你比任何一部电影都成功,心疼我那60块钱和两小时四十分钟,目前处于极度后悔中,长时间无法走出来
Emmmm…前一个半小时我觉得真的很无聊。。第一次看电影看到想玩手机。。一直在想这真的是张艺谋导演的作品?而且全程我都没笑出来 难道是我笑点变高了吗?我觉得那些点都很俗。。。笑不出来。。。总结就是:碟中谍中碟中碟中碟中碟中碟。。到最后反转得人都觉得太多了吧没必要😅不过最后一起背诵满江红倒是蛮感人的 在我心里又拉回了点评分…看完整部电影就感觉又好看又不好看的hhhh?。。
7分。二十年前张艺谋没有刺秦,我站在偏精英的立场上不认同他共情暴君;二十年后张艺谋还是没有刺秦,我站在偏民众的立场上不认同他姑息奸臣。再回到电影构建的语境中来讨论,对于秦桧这样位高权重祸国殃民的奸臣,无论杀他能不能历史偶然地改变历史进程,都应该被(小人物张大式)快意恩仇地一刀砍死,而不做(小精英孙均式)“让你苟活着背负老百姓骂名惶惶不可终日”的臆想。更何况最后孙均都把秦桧捆起来了,背负着含亲戚在内的六条人命,居然还是选择不杀,恕我无法接受。虽然既定史实即便在艺术表达中也不容篡改,但不杀了还是杀不了是创作者可以选择的。想靠“功过后人评”这一套说教来告诫活着的大人物,既是一种过于理想的道德约束,也流于主观心证和相对主义的虚妄,应该是现世的法律制裁和人心向背更具威慑力才对。【仙桃金逸】
好久没看过这么荒谬的电影了,处处充满了臆想,降智、反智、把满江红强行塞进了一个狗屁不通的故事
岳飞本来就和国师一样,拥有着最踌躇满志的初心,故事背景一旦放在了800个心眼子才能存活的小社会,那些词作中闪烁出的人性光辉,才是人类文明最珍贵的宝藏。请大家一定要相信,电影可以造梦
蛰伏数年,牺牲多人,就为了让秦桧背诗?
反转的让人荒诞
完全的失望 几个喜剧人插科打诨 没啥场景 打着emo的名 可能是为了档期而制作的吧
无语了,大过年的冲着沈腾去的,以为是轻松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