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一个人类没有攻破的谜题。
我们怯怯地担忧着死亡,其实又窃窃地希望这个谜题不得解。
岁月流逝,脑子里的褶皱越多越好,但脸上的皱纹越多越糟。
我们厌倦衰老,一遍遍摩挲一层层涂抹,似乎期待这样就能将皱纹抚平。
纵使我们用再多的方法试图抵抗,老去,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游戏结局。
在黑白幻影间,我们偷偷地观察一位老者临终的日常。
那粗陋却又精致的生活,合着微妙的光影,每一帧都美得那么奢侈。
回忆,重复的回忆,往往是老人的全部。
老人望去的窗外,有她少时婀娜的舞姿,和对面俊朗的少年,也有儿子还年幼时,回身清脆的一声“妈妈”。
我们是不是也都有这样的几个至亲,每每跟我们述说的都是重复的故事。
那些琐碎,于我们可能是生活的赘余,于他们,却是生活的全部。
那座破旧的房屋,是老人为自己搭建的心墙。
它们摇摇欲坠,却不能被拆除。
老人守着这些墙,欲图接近一点世界,又畏惧外界过多的侵入。
她透过望远镜观察这个曾经她无比熟悉,现在又陌生得可怕的周遭。
当生命走到奈何桥边,左右顾盼,似乎带得走的就只有一步步构建起来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以及星星点点的对往昔的记忆。
可是死亡又是那么残酷,一碗孟婆汤,连这些都抹去。
夹在两个世界之间,会不会,向左,向右,都显得格格不入?
老人试过死亡,但终归还有眷恋。
老人试过触碰现实,通过望远镜,通过儿子,通过医生,通过爬上窗子的小男孩,但终归缩回手来。
律师向她确认,怕她后悔,可那一刻,恐怕老人觉得,后悔又怎样呢,我会把后悔一并带走,不着痕迹。
最后说点题外话,不知是自然划分还是刻意总结,但男女导演、作者,总会有一些天然的区别。
Dorota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女导演。
视角平凡而又不平常,那种简单恰到好处,细而不腻,温柔而有力量。
看完分了好几段,所以感情不是很连贯。
优雅又美丽的老妇人,让人动容。
我们终将会有那么一天,老得走路都颤颤巍巍,然而最重要的不是老,而是孤独。
全片故事几乎都是发生在一栋房子里,一位妇人,一条狗,正常的对话都少得可怜,陪着老妇人的除了狗,就只有那些回忆了。
但愿我老了,能有人相伴,与其他事物相比,爱是多么重要啊。
导演用一整部电影,讲了孤独终老这件事。
老人,老狗,老酒,空房,独院。
她所有的人生都在这座空房子里了。
包括回忆、伙伴、亲人、财产。
人生就是这样,先前是在加,后来只是一味减。
走着走着,许多许多的东西都散尽了,只剩下了这些。
谁也不会比谁更多一些。
这个相对封闭的小世界,一窗之隔的是完全与她无关的人生。
一个霸道的富人,一个儿童音乐俱乐部。
他们并没有交集。
老太太对于她的两群近邻,通常扮演旁观者的角色。
有时候老太太会拿起她的望远镜,默默地观看这两家唯一的近邻。
咒骂,抑或微笑欢愉。
波兰是一个充满苦难的国家,波兰电影最重要的历程就是从艰苦卓绝的战争和连绵而至的苦难中顽强的生存下来,并将这种苦难变成艺术。
波兰的历史可以说是战争的历史,从希特勒的蹂躏到斯大林的独裁,很难想象这个国家的人是在一种怎样的社会形态中生存下来的。
但是,不得不说波兰电影最宝贵的地方,那就是敢于面对现实,敢于剖析民族性格,将人性中最脆弱而柔软的地方完美的展现出来。
说起波兰导演,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基耶斯诺夫斯基,瓦伊达,波兰斯基等等,而多罗塔·肯杰尔扎沃斯卡是一位被忽略的女性导演。
她的电影总是喜欢用特写和空镜头来营造一种空灵的美感,因了女人的细腻和柔情,她的电影总是如一股泉水一般,潺潺的流进人的心里。
《死期将至》以怀旧的质感呈现出整部电影,巧妙的回忆方式,华丽的特写,流畅的剪辑让整部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之感。
然而,故事却残忍的让人心痛,整个故事围绕着一个死期将至的来人来叙事,其中穿插了家庭问题,空巢老人问题,以及沟通的问题,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虽然影片中的角色不多,但是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老人居住的地方是一座来房子,当老房子面临拆迁的时候,老人表现出了毅然决然的捍卫,或许对于她来说,这间老房子是唯一属于她的东西,她所有的生活,所有的青春都贮藏在这里,她不愿离开,仅仅是因为她生命的无处安放。
前两年,家里的老人接连着趋势,健在的外公外婆整日处于惶恐之中,他们的害怕不言而喻。
而那几年,我总是以标榜自我式的生活不肯归家,然而,有一天,妈妈打来电话说,外公外婆选好了墓地......从那一刻开始,我懂得了生命的倒计时。
他们看着我成长,看着我成熟,看着我离家,而他们的生命,就在这看着,看着的过程中慢慢的流逝。
记得念大学的时候,外公对我说,他一定会亲眼看着我飞黄腾达,而我到现在依然碌碌无为........电影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能够把几十年的人生缩短到短短的一两个小时,让你在这一两个小时之内就能体会到生命的历程以及最终的归宿。
这也是电影的残忍之处,所谓的现实主义就是一把匕首,直接插进你的心脏。
在《死期将至》这部电影中,主体是一个老人等待死亡的过程,而多罗塔·肯杰尔扎沃斯卡并没有设计太多情节用来解释老人的生平,而是在此后的过程中,用望远镜来作为时空的过渡,这种别具匠心的设计也使整部电影增色不少。
肯杰尔扎沃斯卡的电影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第二,用细节深入到角色的内心,第三,关注个体生命,避免说教和政治,第四,形式之美和内容之残酷形成明显的对立。
“色彩作为影片视觉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影艺术的一门语言。
它突破了以往将摄影和画面单纯作为叙述工具的框架,充分发挥其能指功能,传达出电影故事本身无法表情达意的信息内容。
”本片沿袭了黑白电影特有质感,用最单纯的色彩组合呈现出一个老人最后的时光。
每一位导演在进行色彩选择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目的,而色彩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自然在线,而是一种意向性的符号元素,可以这么说,肯杰尔扎沃斯卡的电影突破了以往将摄影和画面单纯的作为叙述工具的框架,使其能指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既定一个主题,深化其主题,从而提升整部电影的构架。
传达出了电影更深层的信息内容,尤其是影片中的生死观以及延伸出来的人性关怀,摆脱了波兰电影以往的道德焦虑之感,取而代之的是最深刻的哲学命题以及生活问题。
北医三院隆鼻多少?
效果怎么样?
潘柏林 安阳哪个好?
我在惜美网上面看了隆鼻的案例感觉很不错,综合隆鼻修复案例图就更想做隆鼻手术了………… 哎!
听说北医三院不错 但是还是纠结啊,还有没有其它隆鼻好的医院,
穿越了大半个城市来到这里,固执地坐在了所有人群的最前面一排,这是被谁传染的坏毛病呢?
美到极致的光影,在黑白胶片上比放大的每个细节,特写和中景更多,生动得让人移不开目光。
人和狗,配合的天衣无缝。
黑白的影像中,看不到演员老去的痕迹。
一样优雅和高贵。
在一些镜头的处理上,导演也不落俗套。
比如死去的那一刻,比如在秋千上看到的世界。
转场方式自然,在梦境和现实中游移,每一帧,都是一副出色的黑白摄影。
节奏很慢,舒缓平静,矛盾冲突的处理方式也很温和。
现实中,其实并不会那么激烈。
一个有脾气的老太太,我想,希望自己老去之后,也一样优雅美丽而刚柔并济。
也有好玩的细节,都细致而真实,导演是真正会观察生活的人。
这里更像学校的小剧场,周围都是学生。
散场之后会有掌声。
似乎,我开始又开始在北京上学了?
喜欢这种感觉,虽然暂时已经远离,偶尔的回顾,会让人倍加珍惜。
总有一些感动想和人分享。
是文。
多洛塔总是能把小人物最细微的感情都拍摄出来。
黑白的场景与暮年老人孤独的生活很吻合。
老人多次奔下陡峭的楼梯,为了不错过儿子的电话。
却总是在接起时听到了忙音。
演员表里似乎没有出现本片第二主人公,Phila 。
边牧作为老人唯一一个生活和谈心的伙伴,我想它的存在比让一个人来演,更加贴切。
一个人生活在空旷的大房子里,期望有人能给她来杯热茶。
最遗憾的片尾,终于有一个懂事的孩子为了感谢她而小心翼翼端来一杯热茶时,她已经离开去了天堂。
心里只觉得说不出的遗憾和失落。
看完只觉得,作为晚辈,不要让把你一手带大,爱你如生命的人,在将死之时感到失望,失望到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个错误,而以死来结束自己。
生命是美丽的。
生命又那么孤单得可怕。
难道一切都是错误?
过往岁月,那些付出和期盼,终究是毫无意义?
弥留之际,眼下清清冷冷。
旧屋残院,一人一狗。
一面被爱遗弃,一面无人去爱。
一个人,空手来到这世间,是否注定应要在这最后时节,与世界疏离,回归孤独,再一个人无可留恋地离去?
在那些寂寥的清晨与午后,光影把窗外的枝叶无声地摇曳在木地板上。
空气清冷,时光游离。
恍惚间回到从前,看见那身影绰绰,笑眼迷离。
虽时至今日,尚能品味得出那一抹甜。
这样的甜,欲与人分享却不能得。
独自融化在心头,晕染出生命的印迹,诉说着在两端的孤单之外,还曾发生过的热闹和欢愉,意义与美丽。
镜子和相框,把今夕的银丝龙钟和昨日的青葱曼妙重叠一起。
可曾料过今夕的她?
又可曾憾对昨日的你?
时光啊,把最最美好的一切都给了青春。
姣好的容颜,甜蜜的爱情,可爱的儿女,热闹的生活,幸福的憧憬。
而当青春一步一步远去,这些美好便也一件一件被抽离。
于是人生,前半段在奋力迈进,后半段则频频回头,只为着青春——这生命的中间点,缘是一生中最灿烂的风景。
这美丽又孤独的生命,何止主人公一人所遇?
我们,所有的人,暮年十分,未必不如此。
曾熟悉了解的身旁人事,到那时,所剩寥寥何几?
当拥有共同回忆的人相继离开,当一树一草、一砖一瓦次第变迁,当含糊不清的叨念找不到人倾听,当沟壑渐深的皱纹暗淡了生活的趣味……那时的我们,纵使被人群包围,也好似独自站在冬天的干枯草原,四下里一片萧瑟,唯有风在耳边呼啸,隔绝了其他一切声响。
迟暮的我们,就这样蜷缩在风里,抱着回忆,熬过最后的冬季。
等待离开,这美丽又终究孤独的生命。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能从头哭到尾的电影了。
如果是概括评论电影的话,我会先说:1. 狗很可爱。
2. 老太太演技很好。
3. 光影很好看。
然后会评论一句,故事很感人。
说实在的,以死亡为题材的故事如果让我拿脑子来看的话,我大概会嫌它矫情。
但电影不是拿脑子看的。
我会哭,我会感动,即便我没有这样的经历。
那是因为我有父母,我经历过成长,我感受过孤独,我终将老去。
而且我也很矫情。
她和世界隔着一层玻璃Aniela 是个老人,这个世界上可能已经没有她的位置了。
她不能理解没有礼貌的医生、永不停息的车流、每次都要问“Honey, is that you?”的女子——那不然还能是谁呢?
但她活着,守着她的老房子、她的回忆,期待着她儿子的来电。
即便她咒骂着这个世界的无聊,她还是在这个世界里面的。
她透过玻璃看着窗外的一切,甚至有时用上了望远镜。
她隔着玻璃,看着翩翩起舞的小孩子们,看着她儿子远去的背影,反光让这一切有些模糊,玻璃折射让她看见了重影。
有那么一些时候,她在斑驳的光影里,看见了过去。
过去是什么样的呢?
像一场梦,和现实是那么的相似:同样的庭院,同样的秋千,同样的老房子。
可如果把那层玻璃移走,却又那么的不同。
现实里,她骂着儿子烟味大,我不需要你,你这个怪物,却看着儿子的背影露出了笑容:她想起来几十年前,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在离开家门前和自己挥手告别,那么快乐,一步三回头。
只是现在头也不回走出铁门的也是那个人:在她还没死,就开始算计她房子,她的亲儿子。
可能从玻璃里面看到的世界才更好吧。
小孩子们在伴着圆舞曲跳舞,在阳光下,在欢笑打闹。
她想起了爱情。
想起了青春、少女时代,好看的裙子、精致的妆容。
她拿出来那条和恋人跳舞的裙子,在镜前,看到的一定是美丽。
玻璃里也有她自己。
在深夜无法入睡而又无人作伴的时候,在黑暗里,在烛光下,她在玻璃门前起舞。
她仿佛听见了旧时的欢笑,无忧无虑,她在镜中看见了自己,年轻又快乐,舞姿轻盈动人。
这个梦是多么的美妙啊。
把快乐延续下去光影斑驳是美的,音乐是美的,有些人看得到却不屑于体会,有些人热爱却已经记不得了。
我伤感于 Aniela 打开钢琴后的自言自语“我忘记了一切”,而在她坐在秋千上,像个小女孩一样荡起来的时候,我看着摄像机里的天旋地转,我也不知道该开心还是难过。
这是什么感觉呢?
儿子在算计自己的房子,孙女在算计自己的戒指,而邻居的小朋友们觊觎的是她家的秋千。
她的儿子,那个曾经的小可爱,曾经也在这个秋千上,他很快乐。
她曾经应该也很快乐吧。
她终于记起来了。
她曾是那么的孤独。
她说着“我有陪伴”,确实如此,Phila 是热爱黄油面包的好狗子。
可她一边这么说,一边却还在电话铃响起来的时候冲了过去——“儿子?
”,只可惜每次都是失望。
她说大暴雨让自己感觉“我还活着”,然后跑进庭院里让雨落在自己身上,享受这难得的不平常、可贵的生机。
最孤独的一夜应该是她知道儿子在和邻居做交易,要卖掉自己房子的时候。
儿子说她又瞎又聋,说这就该是他的房子,够了就是够了,反倒是儿媳为自己辩护。
这一晚,她连记忆都不再拥有了,上帝也不在她身边——为什么要这样考验我?
儿子小时候小可爱的照片从手里滑落,在她回屋时被踩在脚下。
是该告别了。
所以她把房子捐给了儿童音乐俱乐部,至少这些人还知道怎么快乐。
至于那杯喝不到的茶,别这么矫情,天堂里什么没有呢?
(一)被抛弃的老人今年的盛夏一道来,我人生中的七十七个年头就要结束了。
心中会有强烈的预感,时间对于我可能所剩无几,甚至我可能不能送走春天。
最近总感到身体不适。
呼吸不畅甚至导致眼前漆黑一片,晕倒。
足够幸运的是,每次我都还是醒来了。
发现自己挣躺在屋中冰冷的地板上,不免绝望。
另外,喜多的悄然离开,也使我悲伤。
哦,我忘了介绍,喜多是我养的猫——一只罕见古铜绿色的猫。
七年前,我从河边把它捡回家。
从此,我们每周四便一起享用美味的西红柿面条。
前不久,第一次晕倒醒来时,我呼唤它,却没有回应。
几天后,我只能端着慢慢两大盘西红柿面孤零零地坐在床边。
“人们更多喜爱养狗而不是猫,原因就在于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抛弃狗使之成为流浪狗;而猫天生就是流浪汉,它们只会主动离开,抛弃人类。
”那个下午,我开始意识到,喜多消失了,不会再回来。
(二)必输的斗争脑中有虫,记忆再慢慢消失。
很多时候,我会突然忘记自己在做什么,或是发呆很久,直到喜多弄出噪音。
看电视的时候,嘴角会流口水,很多很多。
没有害羞或是恐惧,正如同很多暮榆之年的朋友,我在与痴呆症这种老年疾病斗争,并且——这是一场必输得斗争。
总有那么一天,我会忘记自己,忘记喜多,忘记七十多年的所有。
昨天早上起床时发现窗外得树木已经吐芽,偶然发现得春天使我精神甚佳。
我拿起笔,模仿儿时历史书后的大事年份表写起自己。
我不是什么有名的人,无需将它呈给任何人看。
我只是希望不知还有几日的未来我可以知道自己是谁,曾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使我微笑或流泪。
我将写好的年份表贴在了床头,翻来覆去的看直到睡着。
很久没有这样的开心,我感觉我不再是一个人。
爱 历久弥新(三)一纸遗书人终究不能逃避死亡。
年轻时曾认为,能活到五十岁便足够。
老了,自己也或觉得日子无聊。
可现在我已七十七岁,即将到来的夏天仍然对我充满诱惑。
如果能在几个月之后,穿上我那条古铜绿色的裙子,撑起花伞——和喜多去公园欢快的唱歌,一首接着一首。
这无疑是最大的幸福。
然而回到现实——我不仅时而呼吸困难,而且股骨头坏死使我寸步难移。
既然死亡近在咫尺那我必须留下一纸遗书,以便我可以用剩下的日子放心来继续想象夏天。
如下:我死后,请将我的骨灰交给我的妹妹。
她是我一生中最信赖的人。
或许她会把我的骨灰撒进大海。
我想起我们小时候,是那么喜欢大海。
妹妹甚至能够一口气说出海洋中从古到今所有鲸鱼的种类以及它们到底有多长,某些鲸鱼哪一年灭绝。
大海如此浩瀚,相信决不会拒绝孤身一人的老人。
我四十岁那年为儿童写了一本书,献给孩子们,同时也像我喜爱的作家黑柳彻子致敬。
书的版权将赠儿童基金会。
希望全世界得孩子们远离那些不该存在得苦难。
经过六十年的收藏,我有五百一十二条裙子。
它们每一条都精致可爱。
我的侄女一直羡慕着,时常大老远跑来向我借,之后再恋恋不舍地还。
我死后,这些都将属于你,我的孩子。
希望你能够善待它们。
另外祝你幸福一生。
好好对你的妈妈。
我没有子女,从六十岁孤身一人旅行到将近七十岁。
这十年,我将我绝大部分积蓄花光。
人生的最后时期,我卖了房子,长期住在一家旅馆,因为这里有人替我收拾房间,有人给我送来饭菜。
办完丧事,我银行得存款应该所剩无几。
但如果还有一些的话,请将这些存款交给旅店的主人——一位善良的姑娘。
感谢你多年照顾。
好人一生平安。
另外,请帮我留意,喜多是否会归来。
如果它真的回来了,请每周四做一碗西红柿面条给它好吗。
我十分想念她。
感激不尽。
我能想象的「老年生活」由形态各异的镜子,黑白的幻影和对《死期将至》无知的伴侣构成;通透,明亮,隽永;却也深邃,幽暗,无常。甚至单调,乏味。我早已预见旅途的终点,看穿所有该来的未知——隔着玻璃窗,远远望见死神在等待着每一个人,我却无论如何也不敢抑或不想与她近距离接触。甚至连打个照面的意愿,打声招呼的力气都了无。与其说子女需要我的守护,不如说我们彼此照顾。貌似忠诚的关系最终都成了我赴死前的障碍物;此时此刻,我想像满是好奇心的孩子那样——在得知无法从你手中盗走任何东西之后嚎啕大哭。没错,从人的角度来解读,我们都是上帝的宠物,不管是苦与乐,还是善与恶都是神赐予人的礼物。若是可以选择,我想像摇篮里的老者那般——手持烛光,素履之往。
7老人房子和狗,柔和的节奏与剧情,不错的镜头,但触及灵魂这种程度还达不到
很不错,我一直在想这电影为什么要用黑白的影像来表现,后来我明白了
死如秋叶之静美。黑白镜头将老人岁月的痕迹刻画地更深刻。虚实交替的近景,或真或幻,或隐或现。老人在离开人世前看尽了人间的善恶美丑,即使母子之情也显得格外凄凉。心如寒石的她唯与狗共度余生,也只有狗才会不离不弃,多么的讽刺。喜淋一场大雨,在秋千上淋漓大笑,唯有回忆与童真陪伴她至死不渝。
之所以人类会一厢情愿认为宠物会无条件爱自己,只是因为人类听不懂宠物说什么,而宠物也听不懂人类说什么,而已。结婚养儿防老99%只是自欺欺人,不如自己学会慢慢接受老和死亡,我们只要明白:可怕,但一定会到来。这就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
开篇的上下移动镜头和不停驶过的车辆暗示着老人晚年的孤单焦虑。老楼是她的回忆城堡,院门和栅栏代表着城堡的边界,同时铁丝网和窗框也暗示着这时一所监狱,将她困在其中。玻璃是她和其他人之间的隔阂,她只能远望着别人的生活追忆过往。黑白两色暗示老年生活失去了颜色,而黑夜更是直接吞噬了象征着希望的光,外化了老人的内心的压抑绝望。当她拉上窗帘,即是对生活彻底绝望,慢慢熄灭又重新燃起的烛火是生的欲望。影片和《我是》一样都以孤独为主题,但却是对称结构。一个幼无所养,一个老无所依,一个逃离,一个坚守,一个充满希望,一个只剩绝望。最后老人走出铁丝网,代表了她终于走出了回忆的城堡,开始寻求生活的改变,但人生也在此刻走到了尽头。慢慢升起的是航拍镜头是老人的灵魂,她俯瞰着这片她生前的圣地,然后缓缓的升入天堂。
就冲那点点滴滴的回忆瞬间。。
感觉好压抑 带入自己感觉会疯掉 我还是怕死xx
老人与狗在房子里的故事………孤独感 最后老人把戒指给了儿媳 房子给了隔壁的儿童乐园
老人心态的描写很详细,可以用这个片子了解老人最后阶段真正的想法,很多想法的确是年轻人不会去想的。比如回忆过去的美好时间。
这才应该叫《老无所依》。“那时我见到你,枯叶犹存,迎着严寒,小鸟在歌唱,你看见黄昏,落日褪去,一点一点,被黑夜带走,死亡是另一个自我,深埋谷底,这你会懂,你的爱会更坚强、更深刻,却遗忘许久。”
老妇版内布拉斯加
一个臭脾气老婆子固执地守着她爱的老房子不停地回想、抱怨、哀怨。
变形模糊的主观镜头超好,题材略讨巧。
三星给那条不时吐舌头的萌狗,讲了老太太死之前发生的事,说实话,挺无趣的~
黑白的影像确实呈现出了苍老的质感,但是或许用色彩会有对某些情感更丰富的表达,与新片欧维有些许相似。老年危机或许是在高福利社会中的欧洲人需要思考的话题,无论是人生的意义或是过去。“感谢上帝,我终于再不用拿着我笨重的大水杯喝茶了。”
总有一天,生命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褪去浮华的外表,只剩下最本质和内核的东西,比如死、衰老、幻灭,生、孤独和爱。哪管你曾经是一手遮天,倾国倾城,还是平常庸碌,绚烂美丽或寂静安然。
拍的真好。生命的逝去原来是那么让人不舍。 老奶奶真棒。
如果可以打半星就好了,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就像是跟你奶奶唠嗑了一上午,最后你爷爷来了
精致黑白影像、配乐和回忆的插入都刻意且生硬,是我感兴趣的死亡题材,但是看下来却很空洞,看了四分之一就知道不会喜欢,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