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狂飙飞车》,2025年6月24日起在我国内地院线陆续点映,将于6月27日在我国内地院线正式上映,电影类型为动作、剧情,出品国别为美国,电影时长156分钟,片尾字幕期间有彩蛋。
本次电影发行版本包括有杜比视界、IMAX、中国巨幕等版本,其中IMAX版本全程有特殊画幅。
我个人选择的点映场次正是IMAX版本,虽然几乎整个放映厅都坐满了观众,但是观影氛围极佳,IMAX版本带来了极致的视听体验,属实是让我全身心感受到cinema的魅力,只要《F1:狂飙飞车》这样的电影还在,电影院就不会死去。
本片导演是现年51岁的美国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境,此前曾执导过《壮志凌云2:独行侠》《遗落战境》等电影。
电影主角是现年61岁的美国演员布拉德·皮特和现年33岁的英国演员戴姆森·伊德瑞斯。
前者代表作数不胜数,《史密斯夫妇》《本杰明·巴顿奇事》《僵尸世界大战》《狂怒》等作品可谓让人耳熟能详,本次在《F1:狂飙飞车》表现出的气质和状态,简直是梦回《僵尸世界大战》,要论起如何淡淡装出最厉害的格调,实在难有人出其右,后者虽说主演电影作品不多,但是在本片中也能接得住布拉德·皮特的戏,可以说是未来可期。
本片重要配角还有娴熟出演神经病角色的老朋友哈维尔·巴登,以及在漫威超英电影系列中为钢铁侠的人工智能Friday配音的凯瑞·康顿等。
此外,负责电影音乐的更是重量级嘉宾汉斯·季默,为本片剧情推上一个又一个高潮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华纳已经连续凭借《我的世界大电影》《罪人》斩获重大盈利,估计接下来《F1:狂飙飞车》和《超人》也会继续承接这个势头,说实话我搞不明白华纳兄弟的立项思路,这公司好像永远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亏钱又是为什么赚钱。
此外,我也没想到本片的大金主苹果这些年来坚持搞电影,竟然真能投资出了名头。
截至目前为止,《F1:狂飙飞车》在我国内地点映及预售票房累计600多万元,全球票房为88万美元,考虑到本片在全球电影最大票仓北美地区也同样处于点映状态,这个票房成绩已经属于不错的水平。
既然电影仍然处于点映阶段,在豆瓣上自然还没有相关评分,反倒是IMDb已经开分为7.6分,口碑也是属于中上档次的范围。
本片基本信息已经介绍完毕,接下来是正式评价环节,将会涉及到大量剧透环节以及我本人绝对主观、毫不客观、夹带私货的观影感受。
为了方便叙述,我也会混用演员和角色的名字。
如果你还没看过《F1:狂飙飞车》的点映且准备去影院观影,不希望被剧透的话,那么可以到此为止退出本文阅读。
如果你已经看过《F1:狂飙飞车》,或者仍未看过本片但不介意剧透,也愿意了解我对本片的具体评价的话,那么欢迎你继续往下阅读。
我在豆瓣上对《F1:狂飙飞车》的评价是五颗星,提前将本片列为年度十佳电影之一,本片就是当前体育竞技类型商业片做到极致的表现,如果你喜欢《壮志凌云2:独行侠》和《极速车王》,那么你一定会喜欢本片的人物互动、镜头调度和激昂配乐,这一切会伴随着轰鸣声将你拽进赛车的驾驶舱里,与角色们一同驰骋在赛车场上超越对手、冲往终点。
我很高兴看到这样一部工整流畅、带来震撼的好电影。
什么电影是好电影?
不仅要符合观众的观影预期,还能带来强烈的观影感受,佼佼者能够影响观众的人生轨迹,这样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F1:狂飙飞车》的主线剧情和人物关系当然又俗又土,观众知道这帮人会咬着牙关战胜所有困难打完比赛,也知道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桑尼·海耶斯和戴姆森·伊德瑞斯饰演的乔舒亚·皮尔斯一定会达成和解、并肩作战,因为电影的发展、创作者的思维和现实生活的逻辑,注定了观众能从《F1:狂飙飞车》里找到无数作品的痕迹。
我们看过《少林足球》,所以一个修车工带着扳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资本家暗中干扰比赛也是心照不宣的事情。
我们看过《激战》《破坏之王》,所以前辈指导新秀打比赛是很眼熟的事情,无论打不打得赢比赛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
但故事不只有作为主线的骨架,还有填充细节的肌肉和血管,所以观众不知道在赛车硬件设备明显落后的情况下,他们能够想出什么法子争取名次,也不知道赛车冲线时,夜幕下的烟花究竟为谁的胜利而庆祝。
一个从未接触过F1赛车的观众,能做的就是瞪大双眼紧紧盯住每个细节,渐渐意识到原来看似围着场地枯燥跑圈的赛车充满了激烈交锋和战术策略,原来赛车同样是一门需要大量人员支持的团队合作运动,原来当车手跑出状态的时候会感觉自己飞了起来。
当人热爱着某些事物而沉浸其中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忘却思考,一举一动全凭感觉,周边一切都沉寂下来,整个世界只剩下一件事情,或许是赛车,也或许是写作、绘画、谱曲等等,仿佛自己的生命被所热爱的事物赋予了意义,正如布拉德·皮特在电影里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这不是钱的问题”。
每当谈起“这不是钱的问题”,总会有人不假思索地反驳“没钱就很有问题”。
这种无逻辑回应是幼儿园小孩才会使用的招式,跟反弹反弹再反弹没什么区别。
谁都知道F1比赛本来就是一个无比烧钱的项目,从车手的选拔培养,到车辆的设计打造、零件的损耗更替、车队的维持运营,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钱,钱能够解决上面的种种问题。
只是人本身总需要有些事情的答案不是钱,如果血液里流淌的是钱、骨髓里扎根的也是钱、脑袋里发号施令的也是钱,那只能称作资本异化的奴隶,而非人哉。
其实这就是布拉德·皮特贯穿了整部电影都要面对的问题,究竟他为什么要回到F1赛场上?
明明他可以在其他各种赛事大杀四方,明明他多年前就身受重伤黯然退出F1赛车舞台,明明他的生活烂得无人不知就像一坨臭不可闻的狗屎,他为什么还要回来?
如果只是为了钱和掌声,他根本就不会回来,哈维尔·巴登的车队过了这个赛季就要转手他人。
因为这根本就不是钱和名誉的问题。
他早就想明白了,他要的只是开车比赛,无论在哪里开都没有关系,哪怕没有闪光灯、摄像机、麦克风乃至于观众的欢呼都没有关系,哪怕自己身体上下全是新伤旧患再撞一次车就可能失明瘫痪都没关系。
对他来说,这些源自外界的纷纷扰扰跟开车时听到的噪音无异。
他追求的不是所谓的争一口气,去向别人炫耀自己有多厉害。
他只要开车,他只要更高更快更强,F1赛场跟海边沙滩别无二样。
一旦拿了冠军,他就会转身离开,像身怀绝技的流浪骑士一样出发前往下一个地方。
《F1:狂飙飞车》对两位主角的双雄塑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对照组,而是不断向两名主角提供选择,渐渐让他们的影子合二为一。
布拉德·皮特在团队利益面前选择了个人的牺牲,在外界诱惑之下选择了道义的坚守,在功成名就之际选择了梦想的追求,就像一个既爱耍赖又讲原则的痞子侠客,不经意间将浑身功力授予给乔舒亚·皮尔斯。
乔舒亚·皮尔斯就是一个更加年轻的桑尼·海耶斯,同样的骄傲狂妄、横冲直撞、急功冒进,他的幸运之处在于可以吃到布拉德·皮特的尾流,无需经历横跨数十年的苦楚和折磨,就能学会个人牺牲,拒绝择木而栖,承认自身错误,融入车队团体。
除了两名主角之外,最为出色的配角就是凯瑞·康顿饰演的赛车设计师凯特。
一方面,她作为赛车设计师,在角色功能上就为其参与主线剧情提供了极大便利,甚至能够为重要角色穿针引线,这一点上远胜于《壮志凌云2:独行侠》对詹妮弗·康纳利的塑造。
另一方面,她对实现自身理想的执着追求丝毫不逊色于两名主角,在角色形象上兼顾了其独立性,也因此与桑尼·海耶斯一拍即合,毕竟他们就是同一类人,愿意为了灼热的理想不管不顾地奔赴远方。
《F1:狂飙飞车》里既有赛车手对赛车的热爱,更加有电影人对电影的热爱。
为了拍摄高速、全景的赛车画面,电影人可以将摄像机变得更加轻巧便利,可以让镜头拍摄得更加清晰,这种技术的革新发展既是时代的记录,也是真挚的热爱。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的130周年,也是中国电影诞生的120周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人们曾经无数次认为电影已经拍无可拍,故事已经走到尽头,再也翻不出新花样,但电影就跟上千年的文学创作一样,明明受困于有限的故事母题和人物关系,依然能够借助着电影人屡屡创新的表现形式,一次又一次置之绝地而后生。
然而有些电影人不爱钻研技术,只爱哭诉卖惨,动辄就是观众再不买账的话,制片公司就要拍不出下一部电影,观众再不施舍的话,电影行业就要脱离寒冬直接转进冰河时期。
他们怪不得观众老爷是严苛的、挑剔的,谁都不愿意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那种一眼望到尽头的俗不可耐的电影。
只有受虐狂和异食癖才会花几十元跑到电影院看一部漫长的预告片、硬啃一顿吃不完不许走的会员制餐厅菜肴、或者上一堂又臭又长的影视说教课,偏偏这些玩意在大部份时间占据着院线,观众还不能说它不好,否则就是用心不良的、动机不明的、固执狭隘的。
如果电影注定只能长成那副模样,那不如赶紧沉入海底变成化石。
说到底,热爱不是钱的问题,热爱是心的问题。
忻钰坤没钱的时候拍《心迷宫》,昆汀没钱的时候拍《落水狗》,温子仁没钱的时候拍《电锯惊魂》,彼得·杰克逊没钱的时候拍《群尸玩过界》,这些电影作品都不属于大制作,甚至拍得简陋无比,但终究为影迷津津乐道。
我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热爱,有心的电影人热爱着电影,更多更多的人热爱着自己所热爱的事物。
如果你要问他们为什么热爱,我相信他们会像布拉德·皮特一样回答——“这不是钱的问题。
”本文提及影片《壮志凌云2:独行侠》(2022)《遗落战境》(2013)《史密斯夫妇》(2005)《本杰明·巴顿奇事》(2008)《僵尸世界大战》(2013)《狂怒》(2014)《我的世界大电影》(2025)《罪人》(2025)《超人》(2025)《极速车王》(2019)《少林足球》(2001)《激战》(2013)《破坏之王》(1994)《心迷宫》(2014)《落水狗》(1992)《电锯惊魂》(2004)《群尸玩过界》(1992)ps:说实话,如果不是热爱,我图什么大半夜还在写私人文章啊,明天早上还要上班啊kuso!
F1这片爆了,票房怎么样不知道,起码口碑是爆了,豆瓣8.6分,看过的都说好,还由我喜爱的不辣的皮特主演,无论如何都想在院线看看。
这年头能让我贡献票房的片子不多,毕竟家里上千部蓝光DVD码着砌墙,杰士ATC几套设备晾着听响,也没有什么整块的时间,去电影院多少还需要一点仪式感。
除非有口碑好体量大主角扛票房的,三大条件缺一不可,遇上了才非得看看不可,一年顶多一两部的样子。
时间关系看的晚场,看完已经是半夜,四十来岁人,居然没睡着。
中途也有眼皮打架的时候,但肯定在困意袭来前来波小高潮,音效也好,剧情也好,让人一激灵,旋即精精神神看下去。
全程看完,爽片一部,标准现代电影工业集大成者,但也没有吹得那么玄乎,8.6分有点虚高。
8.6分,那应该是什么级别的片子,《杀死比尔》才8.3,《花样年华》也不过8.8,到了这个分数段,看后不说什么心灵遭受了洗礼,起码大脑也得受点倾轧,像被门板挤出条缝隙,多少年后还有画面往脑子里飞,构图、配乐、剧情、伏笔,应该说处处挑不出瑕疵,全方位无死角。
这片在物理层面算顶配,差就差在剧情,工整得让人没有惊喜,从头到尾唯一的悬念就在于主角会不会车毁人亡,亡了就《阿郎的故事》,没啥意思。
不亡也没多大意思,就一浪子老骥伏枥。
但不辣的皮特来演这个浪子,就又有意思了。
知道不辣的皮特这人,应该在高中,杂志还是报纸上,号称全世界最性感的男人。
与女人的性感不同,男人的性感不太好理解,知道是好词,但完全没有概念。
好信儿看了一下,金发碧眼,眼神深邃,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是他那张棱角分明的脸,四四方方的,腮帮子挺大。
那阵子审美还是瓜子脸、尖下巴,包括今天也是这样,看了他,才知道欧美所谓的性感是这样。
因为我腮帮子也挺大,从小就自卑,觉得今生和花美男无缘了,那个恨啊,看了皮特,莫名有了自信,从此就开始关注这个演员。
其实也由不得我不关注,但凡看点电影,都避不开这个人。
《搏击俱乐部》里他是粗粝的精神领袖,埋了吧汰的纯爷们,可以被卢揍得满地找牙,却依然狂笑怒骂。
《12猴子》里他是癫狂的精神病,眼珠子上下翻飞,奉献出最不正经的末世。
《七宗罪》里他是暴怒,衣冠楚楚却被摆布得匹夫一怒。
《燃情岁月》是他是浪子,行走的荷尔蒙。
最精彩的还是《阅后即焚》,他在里面是个纯傻逼,毫无违和感,连张翰扮演的傻逼在他面前都非常机灵。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夜访吸血鬼》《无耻混蛋》《返老还童》《僵尸世界大战》等等,根本说不过来。
这些年,眼看着他和瑞秋的童话终结,又看着他和朱莉的一地狗血,无论怎样,他就在那里,演了一辈子男主角,大大咧咧地帅了一辈子,除了脸上多了点褶子,劲头半点没减,爆发力反而更炸。
爱就全力去爱,不爱了就云淡风轻,世界是广阔的,有很多的角色和场景,也有很多的出路和机会,值得争取的就去争取,争取不到就放下,没有任何事能影响到生命的鲜活本身。
现在知道,所谓男人的性感,不在于腮帮子大不大,脸方不方,而是他身上那难得又该死的松弛感。
⭐ ◀ ▶ ⭐ ⭐ ⭐【Ruben】經營的車隊「APXGP」因了無成績(總是遊移於10名開外)而欠債纍纍面臨倒閉,他誠邀昔日「F1」老手兼舊識(因賽車事故導致他早早隱退)江湖歸來加盟旗下車隊,輔助桀驁不馴但天賦異稟的年輕小夥兒【Pearce】加以成長,攜手「車隊」絕境「逆襲」!
電影並未將同敵對車隊的對抗置為重心,而是著重表現車隊內部不和諧的明爭暗鬥導致的一系列問題;【Sonny】特立獨行的「牛仔」做派(因為換胎決策同自個兒意見不合,慪氣於維修站長時間停車)和他為賽車甘心玩命的精神往往讓團隊十分頭疼,更與自負且衝動的【Joshua】頻生各種不合 ~ 因此【Sonny】和【Joshua】之間的對立與敵視成為「賽場」之外的主要刻畫點兒,最終兩者選擇一拋前嫌、放下成見、互為激勵,當然 ~ 電影對兩者互相「瞧不順眼」的刻畫稍顯粗疏,所謂「以和為貴」貌似只是【Sonny】單方面的「不與小輩計較」罷了!
【Sonny】曾經的賽場意外給他種下了一顆「賭徒之心」,他將這份冒險精神(撲克牌)傾註於每一場賽車對決中,他不憑藉「速度」壓倒對手,而展現一個資深車手的老謀深算來贏下比賽!
「車手」與「維修團隊」的協作是電影對「團隊精神」的關鍵體現!
沿用的「老練前輩」指導初生牛犢的「毛頭小子」最終絕地翻盤的「公式化」路數,疑似為「F1」量身定製的大廣告,充滿敘事的陳詞濫調,所幸電影更熱衷於再現實景「賽車體驗」,而非單純的講述「故事」來塑造「人物」傳記,大量運用第一人稱視角的「車載鏡頭」(快速搖鏡)用於賽車場面,結合現場激昂的時實解說與還算利索的剪輯,使電影有著絕對的臨場疾馳感,並通過呈現「APXGP」於排名榜的掙紮到殺進前十的處境和各種各樣的戰術運用(棄一切之不顧於規則邊緣各種攪局)來營造懸念和危機感!
話說此前,我一直以為「F1」是極致的「個人英雄主義」運動,然而卻是十足依賴「車隊」與「車手」於激烈對抗中緊密協同的「團隊競技」!
🍁 F1 The Movie 🍁Joseph Kosinski (約瑟夫·科辛斯基) ★ 男 ★ 美國 🔥 51 R🔴 2025 🔵 美國 🟣 2025 ▲ 6月 30日 🟣 ➊ 🟣 25🟣 線下 觀影 🟠 萬達影城(南湖萬達廣場 IMAX 店)🟣 Ⅱ ≈ 155分鐘【24幀】🟣 原聲音軌 ★ 中文字幕
只管放心地走进影院,剧情环环相扣又跌宕起伏,故事讲着讲着你便不知不觉忘了预测剧情而是沉浸在非凡的视听体验中!
当然最精彩的还是老司机和小天才的人物角力,从看不顺眼到默契搭档的框架最老套也最难写,要真实又有趣还不能和经典太相似,要写出属于这个故事的张力,而本片做到了,一个老狂妄和一个小狂妄,最后能把命交托给对方,多难得多珍贵,多简单多美好,又是一个感谢有电影真好的夜晚,谢谢这个世界!
当好莱坞如同过气车手般被看衰时,《F1:狂飙飞车》用引擎的咆哮证明:老派热血永不退场。
这部耗资3亿美元、由布拉德·皮特驾驶的赛车狂飙之作,既是赛道上的逆袭神话,更是好莱坞对自身工业尊严的一次淬炼重生——当数字拟像泛滥成灾,它以300公里时速的肉身实拍碾过虚拟特效的泡沫,用影像昭示着纯粹感官奇观与原始叙事冲动的永恒回归——这恰是电影魅力最本真的基石,也是好莱坞工业在拐角处的一次华丽漂移。
Lose My Mind暂无评分Don Toliver Doja Cat / 2025肉身祛魅:实拍美学的暴力宣言当主流商业片沉溺于绿幕合成的数字奇观时,《F1:狂飙飞车》选择了一条更“笨拙”的路:特制IMAX摄影机以克为单位配重,在300公里时速下捕捉皮特面部肌肉的抽搐;微型摄像机阵列嵌入真实F1赛车,让观众从方向盘后方目睹轮胎与柏油路的微观博弈。
镜头里飞溅的橡胶颗粒、被速度扭曲的视野边缘、混着机油味的急促呼吸——这些“速度现象学”的细节堆砌,构成对CGI饱和时代的挑衅。
匈牙利站发车时Alpine车队双车相撞的经典事故,直接套用周冠宇车载视角;布拉德·皮特与维斯塔潘、勒克莱尔等现役车手的“缠斗”,实为2023赛季真实比赛画面的创造性挪用。
七届F1冠军汉密尔顿作为制片人,将围场政治的隐秘逻辑注入剧情——安全车战术、换胎博弈、数据派与直觉派的对抗,皆是对这项运动“人类与物理法则残酷对话”的本质还原。
这场实拍革命的核心,恰如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也曾导演过《壮志凌云2》)的宣言:“所有伟大的影像,最终都要以肉身来呈现”。
当2.9秒换胎镜头的汗珠与颤抖扳手在IMAX银幕上炸裂时,观众被数字特效麻痹的感官神经终被唤醒。
复归叙事:好莱坞的自我镜像在新自由主义叙事陷入类型疲劳时,《F1:狂飙飞车》通过肉身实拍的在场性,完成了对数字拟像的祛魅;正如布拉德·皮特饰演的过气车手桑尼·海耶斯的复归,好莱坞正试图在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张力中,重构其文化霸权,主角本身便是好莱坞的完美隐喻。
因赌博丑闻陨落的90年代车神,在数据至上的新时代重返赛场。
他穿着复古花衬衫,用”肮脏狡猾”的驾驶技术碾压科技武装的年轻对手——正如传统好莱坞类型片,在超英宇宙疲劳中重夺霸权。
影片刻意摒弃复杂叙事,专注打造“简单直接的观影快感”。
汉斯·季默的配乐如肾上腺素注射器(一定要去听!!!
),赛道第一视角与引擎轰鸣构成纯粹的“速度邪教”体验——这恰是对2000年代经济上行期“黄金商业片”的复刻,彼时的皮特、克鲁斯们正是如此征服全球。
而苹果公司首部原创电影的野心,更让这场复归充满象征意味:流媒体巨头以传统制片厂最擅长的重工业电影宣告入场,恰似桑尼驾驶APX车队(虚构垫底车队)逆袭豪门。
团队意志:竞技精神的祛个人神话与《极速车王》等前作不同,《F1:狂飙飞车》解构了孤胆英雄神话。
3秒换胎场景被拍成外科手术般的仪式——12名技师同步操作,误差0.01秒决定胜负。
千斤顶抬起、卸胎、装胎、降车的机械芭蕾,揭露F1本质是“三万零件与人类神经的共舞”。
技术总监凯特(原型为红牛车队策略工程师汉娜·施密茨)设计的空气动力学套件,让赛车在“脏空气”中逆袭。
尽管她的情感线被诟病落入“英雄奖赏”窠臼,但其“数据炼金术士”的专业权威,仍刺破了男性主导的围场天花板。
当年轻车手约书亚为桑尼撞车清道时,牺牲个人成全集体的抉择,恰是汉密尔顿以制片身份对2021年阿布扎比败北的和解——他曾因类似战术痛失冠军,如今在电影中亲手将胜利“献给前辈”。
“别等资源,直接去IMAX。
如果你非要用手机看,那你还不如别看了”——这句朴素忠告,道破影片的终极野心:它用实拍的暴力美学,将影院重塑为当代人稀缺的集体仪式场域。
当维斯塔潘的赛车从你头顶轰鸣而过时,流媒体窗口化的“观看”彻底失效。
《F1:狂飙飞车》的轰鸣渐息,好莱坞的困境与突围却愈发清晰:当算法喂养的流媒体内容蚕食注意力时,它用钢铁与血肉浇筑的奇观重申——影院是肉体与影像的祭坛,而速度是丈量生命的标尺。
影片结尾,当桑尼在阿布扎比赛道冲线时,银幕内外达成共谋:观众忘记呼吸,脊椎随离心力震颤。
这种“生理性战栗”正是电影最原始的魔力——不是元宇宙的交互幻觉,而是肉身在声光中体验的濒死快感。
(把原标题改了一下,以满足九漏鱼的语文理解能力)由布莱德·皮特主演的赛车电影《F1: 狂飙飞车》本周末在国内上映,打算全家一起去看,但是鉴于之前她们被我勉强拖着陪看《灌篮高手》和《壮志凌云2》的经历,我提前一个人偷偷去看了点映。
确实好看!
故事很热血!
一定要看IMAX版!
以下内容就是我打算在看电影前给小白做的微剧透科普,虽然对赛车运动一无所知也不妨碍欣赏这部电影,但了解这些内容,乐趣肯定会增加很多!
1. 布莱德·皮特在电影开头“摆烂”参加的比赛叫“戴通纳24小时比赛(Rolex 24 at Daytona 劳力士戴通纳24小时耐力赛)”,是世界三大24小时拉力赛之一。
这种比赛的特点是一辆车配备3-5位车手,轮流接力在同一条赛道上不停歇地跑满24小时,最后跑圈最多的赛车获胜,比的是一辆车的耐操能力和团队作战。
电影里皮特饰演的车手桑尼作为这场比赛的其中一名车手,在他负责开车的几个小时里,把排名不停提高,到交给下一位队友,他已经是全场第一领先,因此他才会对队友说“保持这个名次,不然我杀了你”——电影台词当然不是这样,桑尼不会说中文。
Rolex 24 at Daytona 劳力士戴通纳24小时耐力赛2. 桑尼在获胜离开后,老板给他开的支票是5000美元,现实中戴通纳24小时耐力赛的冠军总奖金是25000美元,平均分给5个车手,那确实只有区区5000美元。
为什么说“区区”呢?
因为后面桑尼要去参加的F1比赛,车手的工资是天壤之别的。
比如2024年,F1顶级车手汉密尔顿(也是本片的制片人)的年薪是5500万美元,收入和成绩几乎垫底的我国首位F1车手周冠宇2024年的年薪也有200万美元。
所以,对于只看过电影《飞驰人生》的小白观众来说,电影里不会出现沈腾和贾冰的车队那种扣扣搜搜的剧情,桑尼加入的F1车队虽然排名垫底,但他们能花的钱绝不是普通人级别的,不用担心桑尼在里面撞了车会有什么经济负担,更不用怀疑为什么他们都是坐头等舱和五星级酒店——这是世界第一烧钱运动,里面就算一个给赛车换轮胎的轮胎工,基本年薪也有35万美元——对比一下,美国MBA毕业的写字楼白领平均年薪也才10万美元。
平均年薪35万美元的F1轮胎工3. 电影里塑造了一个女轮胎工(tyre gunner,使用气动枪拆卸车轮螺母的岗位),戏份不少,但在现实中,女性担任tyre gunner的人数几乎为零,业内没有持续活跃的女性轮胎工。
F1是一项由男性绝对主导的运动项目,历史上仅出现过5位女性正赛车手,不过目前F1团队里的女性的比例也超过了30%,常以多种技术与工程岗位进入车队幕后体系,比如赛道工程师、策略分析师、空气动力师等高阶岗位,后勤团队及机械师,管理、运营、赛事监管等。
电影的女主凯特由Kerry Condon饰演,身份是F1的首位女性技术总监,这是电影虚构的人物,F1在现实中迄今为止尚未出现过女性技术总监。
凯瑞·康顿 Kerry Condon饰演的技术总监4. 每支F1车队在整个赛季会配备两名正式车手,以及1至2名后备车手。
桑尼去到车队后是作为二号车手辅助首席车手皮埃尔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位皮埃尔是一位黑人车手,F1历史上迄今为止只出现过唯一一位黑人车手刘易斯·汉密尔顿,也就是本片的制片人。
汉密尔顿天赋极高,在新秀赛季仅差1分就拿到车手总冠军,目前为止已经拿了7次车手总冠军,与“车王”舒马赫的次数一样,而且汉密尔顿目前仍然活跃,2025年刚从奔驰转会到法拉利车队,有望打破舒马赫的纪录成为历史第一人。
F1现役车手,7次总冠军刘易斯·汉密尔顿
布莱德·皮特饰演的二号车手桑尼和戴姆森·伊德瑞斯饰演的一号车手皮埃尔5. F1全年共24站比赛,在不同国家举行。
每站比赛的前10名才会获得积分,冠军25分、亚军18分、季军15分、第四12分、第五10分、第六8分、第七6分、第八4分、第九2分、第十1分。
赛季结束时总积分最高的车手就是总冠军,而一支车队所有车手总积分最高的则获得车队总冠军。
电影里虚构的APX车队在2023年还剩9站比赛的情况,整个车队没有获得1分积分——也就是两位车手一次也没有进入过前10名,整个车队面临被董事会抛售的困境,所以车队总经理才会去找桑尼出山。
在现代F1中,一支车队整个赛季“零积分”完赛的情况已经非常罕见,但在F1历史上却确实出现过多次,尤其在过去小车队较多、差距悬殊时。
二刷后再来补充几个细节:以下严重剧透警告!!!!!!!!
暖胎圈战术:桑尼(Sonny)在第一次参赛的暖胎圈阶段故意磨蹭出发,因为暖胎圈结束,所有车手需要驶回起点站上格子,等待红灯熄灭起跑,而他自己则是在最后一刻压线入位,几乎没等就直接起跑。
这么做的原因是F1赛车轮胎最佳工作温度:前胎约100–110°C,后胎约110–120°C,会冷却明显,特别是软胎(Soft)约每分钟下降2–3°C,桑尼在起跑瞬间可能比第一排甚至多排车手的轮胎多了3–6°C的优势。
这意味着起步加速更迅速,更不容易空转(wheelspin),第一弯前更稳定。
这是一种现实中被称为“最后压线进格(last-minute grid slot entry)”的起跑技巧,阿隆索、维特尔等老将在实际比赛中也玩过这个战术。
尾流战术(Slipstream strategy,也叫“吸尾流”或“吸风”):桑尼和皮埃尔配合时多次采用了这个战术,当前车高速行驶时,会在车后形成一个低压区、气流紊乱的尾流(wake turbulence)。
后车进入这个区域时,会受到较少的空气阻力,车速更容易提升,引擎负担变轻,更容易“吸上来”完成超车。
当两辆队友车互相配合得当 ,能轻易完成对其他车辆的超越。
最后的奇迹:电影的最后,还剩几圈比赛时,排在第一,但一直没换轮胎的皮埃尔被换上了新轮胎的汉密尔顿超越,车队经理非常绝望,说出了除非出现奇迹,否则输定了这样的台词。
这个剧情取材于现实中最激烈的2021年F1收官战的阿布扎比站,当时排第一的奔驰车队的汉密尔顿还没换轮胎,威廉姆斯车队的拉菲提突然撞车,导致安全车出动(这时候任何车子不能超车),排第二的红牛车队的维斯塔潘进站换了新轮胎,出来后和排第一的汉密尔顿之间相隔了5辆被套圈的其他车队的车子。
这时候红牛车队的经理说了“除非出现奇迹”的话,然后F1官方赛会决定只有这5辆车子可以超越安全车去解套(也就是超越安全车,全速开去他们原本属于自己的位置,但在安全车离开前必须保持自己的实际位置,不能再超车),这样维斯塔潘就跟上了汉密尔顿处于第二的位置,安全车离开后,有新轮胎的维斯塔潘轻松超越了轮胎已经快废掉的汉密尔顿,取得了人生第一个车手总冠军,也阻止了汉密尔顿获得生涯第8个总冠军——如果获得这个总冠军,汉密尔顿将会超越7次总冠军的舒马赫,成为历史第一人。
现实的互文:F1官方赛会的这个决定引起了很大争议,认为对汉密尔顿很不公平。
业界普遍认为当时最佳的决定应该是在拉菲提撞车后出动红旗,让所有车辆回到维修区,等赛道清理干净后,所有车辆按照实际位置回到赛道上重新发车,公平赛完最后的圈数。
现实中最终汉密尔顿保持了沉默,奔驰车队也撤回了上诉。
不过,由汉密尔顿担任制片人的电影里采用了这个“公平”的方案:最后一圈,桑尼的车子撞上围栏,废了一个轮子,赛会出动了红旗,所有车子回到维修区重新出发,换上新轮胎的桑尼和皮埃尔用尾流战术对汉密尔顿完成了阻击,汉密尔顿最后半圈和皮埃尔互不相让,撞车双双退赛,成全了桑尼的人生第一个F1冠军!
电影的最后回应了桑尼自己对于赛车意义的台词(在拉斯维加斯酒店的阳台上的对话):“Sometimes there’s this moment when I’m in the car when everything is peaceful and no one can catch me. In that moment, I’m flying.”(有时候,当我开车时,所有的一切都很平静,没人能追上我。
在那一刻,我仿佛在飞翔。
)这句台词的灵感来源于Netflix纪录片《极速求生 Drive To Survive》第一季第一集采访当时哈斯车队的车手凯文·马格努森时说的话,原话是:“To drive a lap fast is all rhythm and feeling. You feel just like one with the car, as if it was your body. For me it feels like I’m flying.” (要跑出一圈好成绩,全靠节奏和感觉。
你会觉得自己和赛车融为一体,就像它是你身体的一部分。
对我来说,那感觉就像是在飞翔。
)
2018年效力于哈斯车队的凯文·马格努森了解以上这些,就可以带上你的赛车小白朋友家人一起去电影院愉快地观影啦!
说不定本周末开始还可以和她们一起看F1直播呢~
2025年F1赛程
这就是个F1版的《Topgun Maverick》啊哈哈,Joseph Kosinski的个人风格太明显了。
极其工整,极其完整,故事套路都是一个模版的。
视效声效体验极佳,虽然没有达到Maverick那种让我热泪盈眶的程度,但在IMAX的加成下也绝对是当今业界顶流的(这部真的必须看IMAX),仿佛好莱坞在提醒世界当今它虽然老态龙钟,但依然记得自己是谁。
几点让我比较意外的:1)三个女角色各有各的作用和亮点,没有一个是像Maverick里一样纯花瓶。
2)作为一个F1纯小白,电影并没有给出大段大段的科普,也没有让我懵圈看不懂,只在关键时刻给出一些必要信息,让我在爽的同时大脑也在进行适量思考,几乎让我有一种好像我也是车队一员的参与感,而不是像Maverick一样的停止思考纯嗨爽,这点真的是个小惊喜。
3)电影的对话,并没有像Maverick一样白开水,快速剪辑加上流畅俏皮的对话内容就给人一种角色们都在带着脑子说话,并且每个人都在每个当下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感觉,真的很棒。
我恐怕今晚睡觉都是Engine和轮胎抱死的声音。
感谢剧组所有付出,让轮胎抱死、胎痕、海豚跳、推头等无数赛车细节终于不再是我记忆中电视里模糊的直播画面;围场套拍客串,熟悉的选手出现在大银幕,各种赛车特殊机位让我难以想象机械组是把机子固定到车上的,柏油路的高温、轰鸣的引擎声和观众的欢呼把我瞬间抓到在围场中央;第一场的节奏和分镜更是一绝,配合齐柏林飞艇的快节奏和降档补油的有机结合瞬间把我按在了位置上,让我无比期待接下来的表演;不过最终也是和我想象的一样,为了迎合普通观众加入一堆不符合现实f1规矩的操作、生硬的文戏衔接和糟糕的人物塑造,但无伤大雅,因为我完全在专注布兰德皮特的大胸(我想起了一个遥远的夏天,那天中考出分失利,我抱着看着车神塞纳的纪录片,自己哭着看完了;想起了小时候第一次抓方向盘是厂里的大拖头,虽然它动不了,但我还是玩了很久;想起我拥有第一部摩托,他很轻巧很有劲,白天冒着大汗给他改七改八,贴上自己爱的痛贴,跟他在跑山的时候交流。
太多太多和车相关的回忆,这辈子就是抓方向盘出生的。
对于每一个赛车迷来说,《F1:狂飙飞车》无疑是一场迟来已久的银幕狂欢!
当IMAX巨幕上出现那台咆哮的引擎特写时,整个影厅仿佛都随之震动,这一刻,我们等待了太久。
可以说,这部电影精准击中了赛车迷的所有嗨点:从维修区里争分夺秒的换胎作业,到车手在无线电里与工程师的战术交流,从DRS开启时那一声独特的"咔嗒"声响,到赛车划破积水时那道完美的水幕弧线。
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让车迷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让普通观众领略到F1这项运动的独特魅力。
最令人惊喜的是影片对赛车文化的深度呈现:围场内各车队间的明争暗斗,让人想起舒马赫时代的法拉利王朝。
而当镜头扫过看台上挥舞的旗帜,镜头捕捉到车迷脸上的狂热时,每个热爱赛车的人都会找到自己的影子。
影片最后一场比赛,我愿称之为近年来最震撼的赛车场面。
导演大胆采用实景及诸多第一视角的拍摄,隔着银幕都能让观众感受到方向盘传来的每一次震动。
当主角在弯道以全油门姿态漂移过弯时,全场车迷都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个传奇弯道曾见证过多少荣耀与悲剧。
《F1:狂飙飞车》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一场献给所有赛车爱好者的视听盛宴。
在这里,我们找回了第一次看F1直播时的心跳加速,重温了在游戏里苦练刹车点时的专注投入,而这一刻,布拉德·皮特也不再单单代表主角,而是代表着千千万万热爱赛车的人们。
当终场灯光亮起,你会迫不及待想发动自己的爱车,想要体验一把当赛车手的快感!
我想,这就是赛车电影的魅力,也是我们热爱这项运动的原因吧!
相信我,不论你是否一名赛车迷,《F1:狂飙飞车》也都绝对是你不容错过的电影。
看完《F1:狂飙飞车》,被布拉德·皮特饰演的赛车手浪子桑尼彻底勾魂锁魄,只想和他谈场时速300公里的恋爱!
桑尼这个角色真的太适合皮特了,自由不羁、恃才傲物、玩世不恭的劲儿,拿捏得恰到好处。
就在你以为桑尼是个赛车老油条混子的时候,那种因热爱而迸发出的执着与不屈,又带着令人动容的热血少年气。
勾人的眼神,魅惑的嘴角,皮特就这样以落魄车神的身份,在大银幕上疯狂释放荷尔蒙——他总爱穿微敞领口的上衣,用紧实的肌肉彰显着自己的旺盛生命力;他斜倚在赛车旁,仿佛那昂贵的钢铁躯壳不过是他随意借靠的栏杆;他的双眼幽邃,似乎蕴藏着某种无法抵抗的引力,仿佛黑夜中骤然亮起的车头灯,穿透一切防备;他嘴角不时微微上扬,那弧度并非寻常笑意,却更像一把精巧的钥匙,无声旋转,悄然打开人心深处紧闭的门关,释放出难以言说的诱惑与渴望……
皮特饰演的桑尼不是那种纯靠脸蛋勾人的浪子,更像是陈年威士忌淬炼出的烈火,迷人而危险。
片中的特写镜头从不回避皮特脸上的皱纹,当他在阿布扎比夜战冲线时,眼角的褶皱随笑容绽开,比任何CGI光晕都耀眼。
桑尼就是这样的一团火,点燃了身边的所有人,让人明知前方是万仞悬崖,却仍有想要撕碎所有安全规则、和他一起疯狂的冲动。
于是,车队所有人都被这位老司机成功“收编”,学他穿不一样的袜子,学他跑步训练,学他勇敢出击放手战斗……那份默契令人心头发烫,那种帅气令人想报警。
更让人心动的是,皮特赋予了桑尼破碎感与重生力。
三十年前,桑尼是F1赛场冉冉升起的新星,即将迎接自己的首个捧杯时刻,可一个失误彻底断送了前程,脊背上的伤疤,是年轻孤傲自大的代价,是背负一生的痛,是这辈子也抚不平的悔与恨。。。
三十年后,普普通通的洗衣房里,昔日对手走投无路,请桑尼重回赛场,桑尼找不到重返地狱赛道的理由,可抚摸赛车时的温柔神情,宛若新生,令观众也跟着一起兴奋酥麻。
皮特用演技宣告着:真正的性感是敢于破碎后将自己重组。
赛场上,引擎咆哮,震耳欲聋,桑尼驾驶的赛车化为一道裹挟着烈焰与决绝的模糊光影,向着赛道尽头未知的、滚烫的、足以焚毁一切平庸的熔炉,义无反顾地冲刺而去,去拿回三十年前本属于他的奖杯……极速狂飙,世界的一切都变模糊了,引擎的声浪瞬间变得安静,He`s flying!
桑尼找到了驾车不停的唯一回答,那是未熄的渴望在召唤,那是燃烧的远方在召唤。
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引擎的每一次轰鸣,都是桑尼对平庸世界、对不可能的反抗。
这赛车手该死的浪漫,好帅啊
老兵魅力戏里戏外一起爆炸了。商业大片就该是这样啊,顶级糖油碳水混合物,纯好看,硬帅,去他妈的技巧和道理!
纯套路片,没有超出预期的剧情,但是有超棒超爽的体验。这就属于没必要在自己电脑上找资源,但很值得去电影院看的电影。
队里来了个老牛仔
可以说是今年商业片最强了,简直就是陆地版《壮志凌云2》,引擎轰鸣声震得人热血沸腾,流畅叙事,劲爆音效,史诗音乐,以及热血精神一个都不缺,这片子和布拉德·皮特一样——“老套但就是好看”,尤其是布拉德·皮特,简直了,每一帧都在散发巨星魅力。
真的很一般,作为没看过几场比赛的人也觉得这剧情设计太脱离现实… 非常讨厌感情线的出现!!!值得赞许的只有画面了
就因为一对K,你俩就忍不住了🤣这情节看的我尬死,这片子需要加感情戏嘛,好像也没这个必要吧,你都拍那么直了😳
普信老登白男开车的十八种阴招
三星半。单从故事文本来看,本片是那种非常传统的体育类型片。但科辛斯基这样的视觉系导演,在犀利的剪辑和张力十足的摄影支撑下,将F1运动的临场感完全在大银幕释放,尤其是IMAX版本加成极大。身处宏大叙事之外的汉斯·季默,曲作显得更具震慑力。影片最出色的是拍出了F1这项运动的本质,F1从来都不止是竞速,而是一群又一群的人前仆后继,一场又一场的战斗。皮特和巴登的个人魅力为影片大加分。
赛车很帅但是好登啊…
太俗套了 看完前30分钟就可以猜到之后所有剧情,硬加的爱情戏莫名其妙 小黑的变化也太快了,剧情逻辑和普法宣传片差不多
朋友说,人的本性是不会变的,果然。美国始终推崇的是孤胆英雄、浪子。赢是一切的目标。现在已经学会认识自己的本性(毕竟我们也是不会变的),不再像年轻时一样轻易代入,但还是会在一瞬间泪目,就像看着一个老对手,看着执着的他走向不可避免的输,只希望他、和我们自己,始终都是值得尊敬的对手,挺住别塌。
IMAX版。四星半,行业新标杆,不出意外这就是今年最好的工业电影及工业摄影。简单来说就是低配的文本搭上顶配的技术,在这样一个腐朽过时的白男救赎叙事之中,科辛斯基和他的团队却创造了摄制奇迹。这部电影对能量的摄取是见所未见的,超写实主义的拍法所凝聚的能量场与引力场是高动态、高响应的,既是技术力的,也是精神力的,直到最后十五分钟电影之神降临,我早已忘记呼吸。科辛斯基和米兰达这套最前沿、尖端的摄影系统无疑又是一个突破性的创举,明年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摄影预定。
这才是沈腾和韩寒想拍的电影吧另,老帅哥就知道自己穿白毛衣帅吧,换衣服太快!
这部电影就和Brad Pitt本人一样,你没法否认鼻子眼睛嘴巴组合在一起确实还是帅的,但是对着看久了就时不时会觉得一股老登味。
很憋闷的观影体验,片子的起伏像跳楼,往上一跃之后就开始不断下坠,摔到地上再弹一下就是片子最后的高光,下坠过程中积累的情绪完全宣泄不出去,赛车燃归燃,片子整体相当平庸。
我高估了如今的自己对登味人物和故事的容忍程度,做了心理准备,还是被主角的自负爹味老油条人设及与女工程师毫无意义的感情戏给恶心到,影响了观影体验。至于抓马的车队战术,包括停在pit上现吵换胎这种情节,都降智到不够尊重这项运动所需的团队能力。延续壮志凌云2将改造的Sony Venice装在赛车上还是拍出了精彩的车载镜头,也就这部分值得肯定了。
没什么才华的老白男到了一定年纪就会主导制作出这种东西,很典型的重振雄风Cowboy幻想片,赛场拍得很热闹但比不上Rush一点,唯一勉强能称赞的是赎罪券cast diversity这次做得还行,男二很亮眼,以及女性角色这露水情缘是非搞不可吗
非常老钱风的电影,极致的体现了电影这一造梦艺术的魅力。在我还在感叹如此严丝合缝的剧本究竟要如何落幕时,那段无声的心流镜头,一下把人拉入 F1 现场如入无人之境,真的有飞起来的感觉。只能感叹好莱坞不愧是好莱坞,再衰败也终究还是不失世界 TOP 级的视听语言水平。另,布莱德皮特真的好帅啊,跨越各个年龄层的帅,客观的帅,权威的帅。法拉利老了也终究是法拉利,诚不欺我!
真的太太太太太老登了 I see nothing but arrogance in Sanny. He’s always so true while others are just idiot. 真的很离谱,围场里第一位女tech总监还是要睡车手,女技师还是要在换胎时出错。Speechless,让所有的战略组(虽然比赛中一直骂战略组煞笔),分析师,让现实中那些听车队指挥的车手都变得很像小丑。 2025年了,孤胆英雄真的行不通了好吗! 一星给f1,一星给画面,就像我看top gun2时说的那样,实拍永远有cg无法取代的魅力,IMAX体验更佳。
真是让我妒火中烧。男的哪怕到老都有这种奶瓶一样的电影滋养他们庞大的ego。你可以在此过足爹瘾冠军瘾,甚至史上第一个女设计总监的意义居然是和男主发生性行为